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1614|回复: 1

太岁来历(转)

[复制链接]
信誉: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发表于 2012-2-18 19: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爱好者郝申   发表于 2010-6-4 09:44


《汉书·律历志》:
  “推岁所在,置上元以来,外所求年盈岁数除去之,不盈者,以百四十五乘之。以百四十四为法,如法得一名曰积次,不盈者名曰次余。积次盈十二,除去之不盈者名曰定次,数从星纪起,算尽之外,则所在次也。欲知太岁,以六十除余积次,余不盈者,数从丙子起,算尽之外,则太岁日也。赢缩,传曰:岁弃其次而旅于明年之次,以害鸟帑,周楚恶之。五星之赢缩不是过也。过次者秧大,过舍者灾小,不过者亡咎。次度六物者:岁、时数、日、月、星、辰也。辰者,日月之会而建所指也。”

  郝按:以岁星为参照物纪年,不以岁星所在位次名岁,而以北斗柄所指辰位名岁。求岁,须先看日、星二者是否共在一次,如在一次,再看其时斗建所指方位是何地支,比如黄昏时斗柄指子,那么地支子就是该年太岁年名。

《周礼·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郑注:“岁谓太岁,岁星与日同次之月,斗所建之辰。《乐说》说,岁星与日常应,太岁月建以见。然则今历,太岁非此也。……若今历,曰太岁在某月某日,某甲朔日直某也。《国语》曰,王合位于三五……无失天位,皆由此术云。”

  贾疏:“释曰云,十有二岁者,岁谓太岁,左行于地,行有十二辰,一岁移一辰者也。……岁谓大岁,岁星与日同次之月,斗所建之辰者,此太岁在地,与天上岁星相应而行,岁星为阳,右行于天,一岁移一辰。……云岁星与日同次之月,斗所建之辰者,以岁星为阳,人之所见,太岁为阴,人所不睹,既岁星与太岁虽右行左行不同,要行度不异,故举岁星以表太岁,言岁星与日同次之月。一年之中,位于一辰之上为法。若元年甲子朔旦冬至,日,月五星俱处于牵牛之初,是岁星与日同次之月。十一月斗建子,子有太岁。至后年岁星移向子上十二月,日月会于玄枵,十二月斗建丑,丑有大岁者,自此已后皆然。引《乐说》者,证太岁在月建之义也。云然则今历太岁非此也者,以今历太岁,岁星北辰太岁无跳辰之义,非此经太岁者也。……注引《国语》者,周语云,王合位于三五者,按彼武王伐纣之时,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引之者证经五者,各于其位。”

  贾疏:“太岁所在,亦是斗所建之辰下有太岁也。”

  从郑注、贾疏,我们了解到:汉以后对太岁的认定,已经与先秦明显不同。先秦定太岁所在地支,实际是当日星同次时,北斗柄所指之方位。如武王伐纣时,岁在鹑火,当太阳于9月与岁星同次时,则其时北斗柄正指向午位,故太岁在午。

  《周礼》及郑注、贾疏,阐明了太岁的来龙去脉,观今流行的说法是片面的。

《国语·周语》伶卅鸠云“辰在斗柄”并不是如今所说的那样是“日月会于南斗”或指月初一而言,实际是指太岁所处的方位,该“辰在斗柄”之义为:武王伐纣之始年,岁星在鹑火次运行,当太阳与岁星在鹑火次相聚时,是九月九日,此日斗柄所指方向是午,故武王伐纣之年的太岁名午,按干支排例,即为壬午。武王伐纣之年为壬午之年。这是太岁纪年法给出的答案。

太岁纪年法:1、观测岁星与太阳是否同次,2、如岁星与太阳相聚于同次,其时于傍晚或清晨观测斗柄所指方向,3、斗柄所指方向即是太岁所在方位。故欲知太岁,只要看日星之会和建所指即可。

《汉书·天文志》云:“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杓协龙角,(孟康曰杓,斗柄也,龙角,东方宿也,协,连也),衡殷南斗,魁枕参首(晋灼曰,衡,斗之中央,殷,中也)用昏建者杓。”

《左传》曰“有星孛北斗……斗,天之三辰,纲纪星也。”上两处记栽,都是说以北斗命太岁之事,只是过于笼统了。具体说是这样的:日星同次,以斗建所指之辰为岁,日月相会,以斗建所指之辰为月。《保卣》“乙卯,王令保及殷东国五侯……遘于四方,迨于大祀,在二月既望。”

  二月既望为乙卯。意即二月辰,若大月为庚子,若小月为辛丑。

  查历书知康王二年,岁次乙卯,二月既望乙卯。为公元前1025年。

  这一年是平年,年长356日,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岁次丙子,逆推至康王二年,岁次为乙卯。

  太岁纪年,是我国古代特有的纪年法,夏氏大禹说过:“要之以太岁”。西周铜器保卣铭文中明确记载着“大祀”二字,是很罕见的,珍贵的记载。对保卣铭文赵光贤在洛《武王克殷与西周诸王年代考》中是这样评述的:

  “此铭文无年,王令保殷见东方五国诸侯,盖洛邑建成之后,东方诸侯来洛庆功,保作此器以为纪念。‘大祀’即《洛诰》之元祀。洛邑建于周公摄政七年,次年为成王元年,此年殷二月戊戌朔,己亥朏,乙卯为十七日,合于既望。”

  “今以张氏历表核对,知以《世经》为是,故以成王元年当公元前1035。”

  “又作器者保为谁?论者以为即召公奭……据《作册簋卣》:“惟明保殷成周年。”二器所记应为一事,则此器之保应即明保,明保是周公次子,见于《令彝》,此次成周之会,周公令其子代表出席,当在情理之中”。

(会),王大祀侑于周,在二月既望”。他解释为“记某祀月日及所逢祭祀。”“这类铭文,卜辞构筑的祀谱,实际就是当时的历谱。”

  保卣的铭文历日及“大祀”的说法确是当时历谱的实录。但把其作为是一次祭祀活动的记录,可能有失本意。在文意的理解上,赵文与李文均不贴谱。

   李学勤在《帝辛元至十一祀谱的补充与检验》一文中,对保尊,保卣铭文写法与赵先生不同。李先生云铭文释为“乙卯……遘于四方,
  查西周历谱,公元前1035年为成王二十一年,岁次乙巳,平年,年长356日。该年二月三十日为天文月辰日,日干支戊戌,(与张培瑜谱同),朏为己亥,从已亥数十七日为乙卯,从戊戌数十八日为乙卯。与既望不合。且乙卯日不在二月份,而是在三月十七日。

  按天文月辰日,大月既望为十六日。小月既望为十五日。实际既望日,二月是癸未(小月),三月是癸丑(大月),乙卯在三月癸丑日后二天,故与既望不合。详见表

  查西周历谱,从武王伐纣之年下查,惟康王二年合铜保卣铭文的历日记载。该年为公元前1025年,岁次乙卯,平年,年长356日。正月初吉日癸未,铜器《 簋》云:“隹二年正月初吉,王在周新宫,丁亥,王各于室……”康王二年正月五日丁亥。相当于公元前1026年12月14日。二月初吉日干支壬子,四日乙卯,相当于公元前1025年1月11日。这一天是天文月既望日,小月既望当从乙卯后推15日。为辰日,辰日辛丑,在正月十九日。相当于公元前1026年12月28日。

  历谱推排与保卣铭文历日合。由此得出结论是:
1.保卣铭文记载,证公元前1025年为康王二年。其记月相干支与现代推排均密合无差。
2.从铭文:“乙卯……迨于大祀,在二月既望”分析,证明当时行用的是太岁纪年法。“乙卯迨于大祀”应解释为日干支乙卯,也是太岁的纪年干支。就是说乙卯日,既是二月既望日子,又恰与当年太岁所在的乙卯辰次偶同。故“大祀”即大岁之意。《尔雅·释天》亦:“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太岁是黄帝以来的纪年法,夏时有大禹“要之以太岁”的记载。商时沿用不误,甲骨卜辞《库方》1022:“从又于大岁 辛亥,贞壬子又多 岁。”这里的记载,就是商代沿用太岁纪年的证明。而铜器保卣则是周代沿用太岁的证明。尤其铜器铭文明确了太岁干支。为何特意写出,是因为康王命令保与殷时的东国五位诸侯,趁着乙卯是年名,又是日名的时候,结成联盟,大吉大利,意义不同寻常,故特意写明。“遘”同“构”,结盟之意,“迨”为趁着之意。
《诗经·豳风·鸱  》云:迨天之未阴雨,(意:趁天没变阴雨未起)《辞海》释“迨”有二义:1.等到,及。2.趁着。李学勤先生释“迨”字为“会”,不妥。应以赵光贤先生既释“迨”字为是。

由上两点,可知太岁纪年法由来已古,非是目前认为其创在战国。日人新城新藏考证,太岁纪年法大概开始于纪元前365年,是没有充足理由的。

+++++++++++++++++++

乾坤客 发表于 2010-6-4 21:28

但武王伐纣时日,未必正确.何以知之?文献记载文王受命,岁在鹑火,武王伐纣也是岁在鹑火,二者相距24年.以文王受命最多9年,武王伐纣最多13年而言,二者不过22年,故知文王受命与武王伐纣之岁在鹑火必有一错,或二者皆误.且公元前1057年至公元前771年与古本纪年西周257年完全不符,是以知武王伐纣在公元前1057年未必正确.

太岁纪年法至少起于公元前500年前,有出土文物的.战国起于公元前481年,也就是说,至少春秋时期已有太岁纪年法.

===================

爱好者郝申  发表于 2010-6-6 11:09

《汉书•律历志•世经》云:“三统上元至伐纣之岁十四万二千一百九岁,岁在鹑火张十三度。文王受命九年而崩,再期在大祥而伐纣。故书序曰,惟十有一年武王伐纣,太誓,八百诸侯会,还归二年乃逐伐纣克殷。以箕子归十三年也。故书序曰:武王克殷以箕子归,作洪范。洪范篇曰: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自文王受命而至此十三年,岁亦在鹑火。故传曰:岁在鹑火,则我有周之分野也。”
请问乾坤客先生,怎知“文献记载文王受命,岁在鹑火,武王伐纣也是岁在鹑火,二者相距24年”的?

西周总年
《今本竹书纪年》〈书注〉曰:“武王灭殷,岁在庚寅。二十四年,岁在甲寅,定鼎洛邑,至幽王二百五十七年,共二百八十一年。自武王元年己卯至幽王庚午,二百九十二年。”
依〈书注〉,“二百八十一年”实际上指的是从西伯发十一年伐纣至幽王十一年被杀,为数目纪年系统的总年数:起公元前1051年太岁己丑;止公元前771年太岁己巳。“二百九十二年”实际上指的是从西伯发元年的前一年,即帝辛四十一年至幽王十一年被杀,为干支纪年系统的总年数:起公元前1062年太岁戊寅;止公元前771年太岁己巳。
正确的西周总年是285年,故〈书注〉的西周总年不准确。数目纪年系统经历谱推排比正确的西周总年少4年(281+4)。从西伯发元年至幽王十一年干支纪年系统的总年数不是“二百九十二年”,应为297年(292+5)。
历谱推排的正确说法是:武王灭殷元年,岁在癸未。武王与成王通计三十一年,岁在癸丑,成王定鼎洛邑,至幽王末年二百五十七年。武王灭殷至幽王末年,共二百八十五年。自西伯发元年辛未至幽王末年己巳,二百九十七年。
16、西、东周总年
夏商周断代工程实施以前,传统的中国历朝世系表中对西、东周总年是这样表述的:“周约前11世纪——前256年。发灭商纣,立周朝。周朝三十七王(包括悼王、哀王、思王在内),三十八传共800余年。”
夏商周断代工程实施后,按夏商周断代工程给出的《夏商周年表》计算,西周年代为公元前1046年~771年,年数为276年。这样,西周积年276年加东周积年515年,西、东周总年为791年。
经过历谱推排,正确的结果是:
从公元前1057年、周武王元年、太岁癸未起,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十一年、太岁己巳止,西周积年为285年;
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太岁庚午起,至公元前256年、周赧王五十九年、太岁甲辰止,东周积年为515年。
西周积年与东周积年总计800年。

=================

乾坤客  发表于 2010-6-7 02:48

《帝王世纪》第五曰:“文王即位四十二年,岁在鹑火,文王更为受命之元年,始称王矣。”

先生从古文献中寻出太岁本义,甚合吾心.唯先生书中有些数据推求失误,导致一错百错.如先生云:"木星在天空运行一周需4332.71天,木星每年都要在天空与太阳相遇一次。以木星运行周期除以12,平均得361.059天,就是说木星每运行约361.1天便与太阳相遇一次。"361.1天是木星运行一个辰次的时间,非木日会合周期.木日黄经会合周期以当今而论,约399天,以马王堆五星占而论,是395日105分,也即395.236日.木星会合周期参照物有二,一为太阳,一为二十八宿.先生将二者以一个数据搞到了一块儿.

我国古代历法,基本上是阴阳历法.但阳历甚早,古有十月太阳历,因此,古代真阳历,相当精确,据我推求,与今日历法推算冬至日相差无几.非四分历.阴阳历则推求合朔甚准,周易律历之朔望月日数就与当今农历相合.一般而言,木星或太岁周期不参与历算,即或参与,多为附会阴阳历法.也即在阴阳历法基础上,单一求出木星周期,以阴阳历之元法为本,以求最小公倍数法得出历法之上元积年.

五星占之木日会合周期395日105分数据,完全是从周易律历的阴阳历中的回归年数据,附会以30日而得.纯属星占所用,于精确之太岁纪年法或说与先生所云之"黄帝调历"之木星会合周期不同.

=================

爱好者郝申  发表于 2010-6-8 11:44

乾坤客先生曰:“唯先生书中有些数据推求失误,导致一错百错.如先生云:"木星在天空运行一周需4332.71天,木星每年都要在天空与太阳相遇一次。以木星运行周期除以12,平均得361.059天,就是说木星每运行约361.1天便与太阳相遇一次。"361.1天是木星运行一个辰次的时间,非木日会合周期.木日黄经会合周期以当今而论,约399天,以马王堆五星占而论,是395日105分,也即395.236日.木星会合周期参照物有二,一为太阳,一为二十八宿.先生将二者以一个数据搞到了一块儿.”
“木日黄经会合周期”数据与推排古时木星在天空的位置无关,推排古时木星在天空的位置,只用木星公转周期数据即可。以木星公转周期除以12,平均得361.059天,只是说明木星运行一个辰次的时间与地球的回归年时间并不相等,由此便产生了“岁星超辰”的历法难题。

乾坤客先生曰:“我国古代历法,基本上是阴阳历法.但阳历甚早,古有十月太阳历,因此,古代真阳历,相当精确,据我推求,与今日历法推算冬至日相差无几.非四分历.阴阳历则推求合朔甚准,周易律历之朔望月日数就与当今农历相合.一般而言,木星或太岁周期不参与历算,即或参与,多为附会阴阳历法.也即在阴阳历法基础上,单一求出木星周期,以阴阳历之元法为本,以求最小公倍数法得出历法之上元积年. ”
《黄帝调历》与《阴阳历》根本不同之处在月份的确定上,《黄帝调历》以吹律听声定月,《阴阳历》以自然月行定月。《黄帝调历》与《阳历》根本不同之处在岁时的确定上,《黄帝调历》岁时是356日,《阳历》岁时是365日。

乾坤客先生曰:“五星占之木日会合周期395日105分数据,完全是从周易律历的阴阳历中的回归年数据,附会以30日而得.纯属星占所用,于精确之太岁纪年法或说与先生所云之"黄帝调历"之木星会合周期不同. ” 《黄帝调历》的复原不用“木星会合周期”的数据。

=================

乾坤客 发表于 2010-6-8 20:27

木日黄经会合周期与与推算木星的位置有关,与11.86有关,二者实际上是一个道理。先生既然明确太岁的概念,当然就应当知道“一小岁”的时间。或者说一岁名包含的时间。先生以先秦之前直到黄帝时期都用《黄帝调历》,以先生所云,太岁为岁日同次,北斗所指辰位。则一小岁自当有一定时间。这个时间肯定比一回归年多。以小生理解,先生似指上古以这样的一小岁为黄帝调历的一岁。那这样一岁又当有多少月呢?每月又有几日呢?先生说平年12个月,每4至5年闰一个不确定天数的月。我看先生又指出:以日月同次,北斗所指辰位为月首。这可是阴阳历的一月的时间。随后先生又以吹律定月,依小生的理解,再吹律定月,恐也是一回归年的分段,不一定是一小岁的分段。太岁说有理论,平年闰年说也有依据,只是吹律法定月与日月同次,北斗指辰是否自洽,还要有实践和数理推导。一般人不会信的。要求高了啊。

细想起来,黄帝调历只要用到了11.86这个数据,就可以断定这是太阳历的变形。也就是说,如果有黄帝调历的话,一定是先有太阳历,其次有黄帝调历,这个黄帝调历一定别有用处,估计就是用来确定木星每年所在位置,从而用于星占学的。

考古发现4000年前就有立竿测影,也就是说,有了精确的太阳历。所以,以太岁为核心的黄帝调历不可能是官方大法。应当是和官方大法并行而用于占测。

可以肯定的说,古代确有这样的方法,我一向称之为太岁纪年法,在商周还通用,小生的玩味,分月和置闰与先生所述不同,但结果确实殊途同归。

我近来在推求这个太岁纪年法的上元,没找到。如找到了,就可以以前500年出土文物中的太岁纪年和左传中的太岁纪年加以验证了。

西周律历与太岁纪年法不同,二者曾经并用。我原以为太岁纪年法可能是商代历法,西周承之而用新法。先生一说黄帝,给小生启示不小。说不定这个上元从从黄帝前6500年左右可以找到。找到不找到,先谢过郝申先生了。

===================

爱好者郝申  发表于 2010-6-8 21:29

乾坤客先生曰:“要求高了啊。”
不高。主要是先生对《黄帝调历法》还陌生,先生所提的问题,有些也是个人初研阶段碰到的。一大岁,十二小岁。《黄帝调历》岁的概念是从木星的运行引申出来的;月的概念则是从地气活动的状况得出的,与回归年无关,与月亮圆缺更无关。通过对《穆天子传》《今本竹书纪年》《春秋》《左传》等古籍历日的推排实践看,很自恰。先生推排一下便知。

===================

乾坤客  发表于 2010-6-8 21:44

小生学习了先生的大作。就是这个月的概念,让人头疼。古代历家倒是都说过吹律定气,不好操作。先生所排大小月,小生也看了。不太好。

因为和先生所云“初吉”,有矛盾。我是用阳历法定的这个初吉。每月32天。先生可以试试。

===================

爱好者郝申  发表于 2010-6-9 10:22

乾坤客先生曰:“古代历家倒是都说过吹律定气,不好操作。先生所排大小月,小生也看了。不太好。”
先人只是用《黄帝调历法》记事记时,不可能象现在这样提前制订好历谱供使用。因为先人是依靠地气的升降来定月初第一日,即初吉日的,所以每个月都得看明堂密室的律吕变化来确定。现在说复原《黄帝调历》历谱只是为了对古籍中的历日有个直观的判断,并不是为了排谱而排谱,所以推排大小月,好也罢,不太好也罢,只要能说明问题,就算达到了目的。

乾坤客先生曰:“我是用阳历法定的这个初吉。每月32天。”
用《阳历法》定初吉,好比缘木求鱼。每月32天,犹如闭门造车。
0人打分
|
好评率:100.00%
|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楼主其他發帖
发表于 2020-11-3 10:3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知道太岁的更多知识了。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5-1 05: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