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371|回复: 2

(转)易理簡說

[复制链接]
信誉: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发表于 2008-11-3 17: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易理簡說〉

    (原文為《智慧之旅》金秋中的一章,因「金秋」原文寫到1995年,為了重印該
書,特別加以改寫。本章在「理論」上(標★★★★之處),增述了「易理邏輯」,乃供
「易芯」發展之基礎。)

    孔子說:「五十而學易」,老夫子厲害!一語道破!
    《易經》是宇宙的至理!是中華文化輝煌的燈塔!它只是個「公式」,卻蘊含了時間
、空間、物質、精神各種變化的準則。把公式展開,填入若干已知數,就可以求出任何未
知。簡單得人人能學、能用,然欲究其理,卻又玄奧無比,須莫大智慧才能參透!
    正是這種特質,使得「易」對人生道途坎坷之人,有著致命的吸引力!但若文化深度
不足,「易經」恰供「投機取巧」,唬人矇己!我如果早二十年步入迷途,未卜可知,今
天這個世界上肯定會多一個「鐵嘴」,少了一個為文化效命的鬥士!
    更不幸,很多「現代知識分子」,在陷入了西式的「科技窠臼」後,吃了物質文明的
「特效藥」,渾忘了人類還有「精神使命」!他們揚棄傳統,盲目批判中華文化落後,硬
說宇宙規律只是「物理」,易理的「天命」是一種「迷信」。
    十六世紀時,馬雅人在中美洲建立了龐大的金字塔文明,他們有極為精確的天文、地
理、農業、灌溉、礦冶、建築知識,他們也有強大的武力,以及統一的政經宗教制度。只
是基於宇宙中一種必然的規律,大樹衰老時,生機本不夠靈活,驟然一陣霹靂,樹倒根斷
,枝葉零散,就此埋藏在荒煙蔓草之間。
    西班牙人消滅了馬雅文明,三百年後的今天,舉世的考古學家都承認一個事實,就是
西班牙當年的文化水平,在很多方面,尚遠遠不及他們所消滅的馬雅人。
    根據西班牙人的說法,馬雅人是一種落後的民族,非常「迷信」。諷刺的是,馬雅人
相信地球繞著太陽轉,而當年的西班牙人,卻堅信托勒密的天動說。是誰「迷信呢」?歐
洲人直到十八世紀才知道「地動」是真理,還夠資格說別人迷信嗎?
    今天與當年又有多少分別?說別人迷信的人,難道就能肯定宇宙的起源嗎?難道說得
出時空運行的規律嗎?如果不知道,自己所知的又是什麼?連人生是什麼都說不出來,怎
麼夠資格批評什麼叫做「迷信」?
    人間最可怕的一種現象,叫做「百犬吠聲」!每隻狗都跟著別的狗叫,一隻叫了,另
一隻「迷信」有什麼動靜,眾犬吠成一團,迷信與不迷信有何區別?
    天命是什麼?人生又是如何?對狗而言,只要聽到吠聲,喉嚨一癢,自然要大叫一番
。可是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多了幾磅重的大腦,是不是該虛心一點,用理性來探討一番
。至少,人總與狗有別,不是叫叫就能證明什麼!

    總之,「天」是宇宙(時空),「命」指生存其間的人類責任。在「天命」的立場,
時間、空間只是兩個「參數」,所謂「掐指一算」,就是求出時空的關係值,用以認知人
在環境變化中的流程。如果宇宙規律井然,時空亙古常在(至少對人而言),環境變化就
是恒定的流程。
    說穿了,流程只是規律演變的闡述,利用感官對「時空」的認知,設計成為「參數」
,再用參數去運算。然而人太相信眼睛了,而眼睛「看」不見「時間參數」,於是人就喪
失了「認識」時間真相的能力。
    在西方,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首先提出時間、空間是不可分割的,故稱「四度空時」。
時間一度與三度空間是能量變化的四個向量,人類對空間所認定的狀態,對時間同樣有效
。如果我們認為空間是靜止的,那麼時間也是靜止的,反之亦然。
    古人曾提出一則辯論的課題,叫「飛矢勿動」。那是說,當一隻箭射出去,在到達目
標以前,一定要先經過其全程的一半,而到達這一半之前,又得經過其前一半,如此一半
一半地分下去,永無止境,所以那隻箭矢應該永遠停在空中不動。
    當然這與事實不符,大家都認為是一種「詭辯」,可是為什麼聽起來又那麼合情合理
呢?難道我們以推理方式來思考是不正確的?或者是天下事不盡有理可循?
    這種錯誤的發生,其實是因為在這個陳述中,時間與空間分成了兩個不相干的向量。
「飛矢」的定義應為:「箭在一定時間內飛過了一定的距離」,是時間與空間為一體的明
証。上述的辯題僅提到空間,而忽視了「一定的時間」,所以不確。
    真正的問題是:在真實的人生中,又有幾個人認識空間與時間的關係呢?
    如果只看事件的表象,不去深究,一切都只是「莫明其妙」。然而,在理性的前提下
,再奇妙的事也都應該有一個合情合理的解答,只看人有沒有這種分析和歸納的能力。如
果得到一個答案,可以印証到一系列的事件上,這就增進了一分認識。認識多了,歸納出
一些規律和模式,舉一反三,世事的奇妙盡在料中,那才真是妙不可言!
    人還有一個錯覺,即看到青山屹立,亙古不變,就以為那代表了靜止的空間。其實,
山石叢林朝變夕易,只是人沒有仔細觀察而已。人們又認為時間是恆動的,每一剎那都「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過去走了,未來沒看到,我們只有現在!
    為什麼人只能感知到現在呢?是時間在動嗎?假定一個有經驗且負責的工程師設計了
某建築工程的工作進度表;再假定沒有意外發生(或者已列入進度中),工作都能嚴格按
照進度進行。那麼,對這個工程師或者看得懂進度表的人而言,他不必去工地,只要看看
時間流程表,就知道在什麼時間工程會達到什麼進度。
    工地(可以看做人生)的工作人員隨時面對著工作,所見到的永遠只是在進行的那個
「現在」!如果不能升任為設計工程師,他就必須每天面對工作。他會說:「你看,工程
是在時間流動下,一分鐘一分鐘完成的!」
    然而,坐在冷氣房的工程師卻可以順手一指牆上掛著的「參數」進度表,說:
    「第二十四天,三樓的鋼筋結紮完工!」
    在這句話中,「二十四天」是時間參數;「三樓的鋼筋」是兩種性質的空間參數;「
結紮完工」又是時間參數。設計師的工作是設計參數,工程師則是控制參數,只有這些參
數能供理性溝通。一般人看不懂流程,他們只看得見「鋼筋紮好了」。
    相對論又說,時空的狀態是動還是靜,完全要看觀察者與被觀察者的相對座標關係而
定。再以人與火車為例,動與靜是相對的,當我看到火車在動時,是指火車相對於我為動
。這時很可能火車沒有動,是我動了。也可能是火車動,而我沒動。
    人生是什麼呢?與造物者所設計的工程有什麼分別呢?只不過每一個人都是工作者,
眼前只是具體的建築,他們掙扎於辛辛苦苦的工作,浮沉在人世的喜怒哀樂之間,不思進
取。但人有理性,能逐代地累積經驗,增進靈智。透過一定的法則,人絕對有可能看到工
程的藍圖與進度,瞭解時間的流程。
    在人類文明中,很多的民族都曾在幾千年前,觀察日月星辰的進度,歸納出了時間流
程的曆法。以天體之極垠,日月之大小,四時之交替,草木之榮枯都依循著「一定的規律
」。難道有什麼例外?人類滋生其間,不正如飛矢一般?
    人生有兩個世界,一是主觀的虛幻,一是客觀的真實。主觀的世界繁複多變,但萬變
不離其宗,稱之為「虛幻」,就是經個人利害的抉擇後,「瞬間」產生了行為。行為現象
是客觀的,人人「有目可睹」,有其適應的環境,有其固定的模式。如果以人的社會行為
來觀察,人生之所作所為,也無一不有跡象可循。
    主觀世界是動態的,人「生存」在「過去」的經驗中,只能藉自己的感官刺激而得到
認知。只接受主觀人生的人,由過去到現在,在其立場上必然堅信時間是動態的。而客觀
世界則是「共有」的,一種事態的規律,無關「過去」,只有「現在」。換句話說,客觀
與主觀是相對的,主觀時間既然是動,客觀時間必然為靜,反之亦然。
    是否能用一種方法,找出人生的規律,並根據此規律,看到「人生工程」的流程進度
呢?這種觀念在幾千年前的中國,就曾有系統地加以研究,而且得到了肯定的答案。這就
是占卜,由占卜而得到「易」,由易而有了「宿命論」。
    站在真理探索的立場,我唯理是問,畢生努力不懈。等到自己知道了真相,看到人生
的時空流程,我又畏縮了。緣因wuzhi無能的人,很容易依附一棵大樹,而成為宿命論的奴
隸。這種人比比皆是,若一舉一動都要訴諸命運,則又是一種災難。
    然而,既然真的有人生的時空流程,造物者一定有妥善的安排,也毌庸杞人憂天。人
生奧妙之處就在於有主觀也有客觀,有心也有物。有人有緣看到宇宙的時空流程,就有人
緣慳一面,難窺廬山真面目!
    不過山有高低,人有智愚,智者看到的是山,愚者不論在哪裡,永遠只看到自己。規
律就是規律!山聳立眼前,時空流程不能改變!但愚者為了私利,沒看到已急不迫待,看
到了更是趨利避害,唯恐吃了一點虧!

    如果有人說:「感謝美國人民友好的協助,給我們帶來了民主、自由、科技和財富,
得以躋身於現代國家之林。」
    說這話的人照理應該是美國的印地安人,或許是阿帕契族的酋長「瘋馬」,也可能是
蘇族的「飛鷹」。但是瘋馬並沒有瘋,印地安人有他們的尊嚴,雖然白骨化成了飛灰,大
峽谷也變了顏色,在保留區內苟延殘喘的印地安子孫們,並沒有卑顏屈膝到這個地步。
    反倒是不該說這種話的炎黃子孫,除了感到有些肉麻之外,大家竟然心有戚戚焉。如
果這不是事實,當作笑話來談,倒也無傷大雅。萬一是真的呢?萬一人人認為奇跡式的經
濟盛況,真是美國主子所賜予的呢?
    人民追求生活的改善,滿足於既得的成果,本是無可厚非的現實。但這對一個家道中
落的士子而言,得失之間,就大有商酌的餘地了。
    我自己就是活生生的一個例子,先父雖非耆宿,卻也是個道地的讀書人。我由初識西
方(從電影、小說和一些的世俗的報導上)起,因不滿而反叛,由反叛而追求,大學畢業
就浪遊西土。只緣我成長在一個「傳統式」中國家庭,習慣於「剋己為公」的價值觀。當
我發現西方人人只顧一己的利害,長此以往,人類必將敗亡,才驀然甦醒過來。
    待我迷途知返,回到中國,這才知道自從「五四運動」以後,西風東移,中華文化早
已消逝殆盡了。文化敗亡還不說,人心盡蝕,知識份子以傳統文化為恥,年輕學子無不心
向西洋,恨不得插翅西土,就地成「洋佛」!
    人說我是怪胎,當然是,一個道地的中國人,居住在自己的國土上,卻享受不到自己
文化思維的陽光!我按照中國傳統讀書人的氣節行事,卻是事事不通,處處遭人白眼!為
什麼說的是相同的語言,卻有著南轅北轍的觀點呢?難道我錯了嗎?難道人就該活得如同
豬狗一般,搖尾乞憐,混個溫飽,然後一窩風對衣食主子歌功頌德?
    我沒有隨俗,我又發現除了風風光光、搖擺在舞台上的新貴之外,大部分默默無聞的
國人,也仍然保存著樸實的本來面目。為什麼呢?返觀歷史,我才發現這種勢利的現象,
匪自今日始。但是中華之為中華,在人心的深處,有著一種土根的力量,不是可口可樂與
麥當勞就能夠征服的。
    舉例說吧!有哪個達官貴人不相信風水?有哪個專家博士不在車上掛個廟裡求來的平
安符?有哪一間觀堂寺廟不是人潮洶湧?有哪一次清明時節,道上不是車水馬龍?這又為
了什麼呢?是不是人人神經不正常,事事倒行逆施?
    中國人早就知道了,在社會上生存之道有二,一是黑白之道,一是生死之道。對黑白
兩道而言,成者為王敗為寇,大家爭的是力量,奪的是分配享受的權利。而生死之道,則
圖個活著時心裡平安,無憂無慮,死後上昇天堂,不要墮入地獄。
    這「兩種道」互不相涉,一管肉體,一司精神。換句話說,一者為陰,一者屬陽。如
能在白道活得心安理得,自是福壽全歸,倘若落入黑道,也有漂白的機會。但是精神上則
不然,一旦所行不正,則休咎之外,諸事凶忌。
    中國人從小就薰陶在這種觀念中,因為歷史上有聖有賢、有仙有佛,耳目渲染之餘,
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價值標準。如果要當官發財,就要拼命讀書,再不然從戎或從商,不論
做什麼,他們骨子裡總還忘不了「行善」。中國人更知道,個人的得失,都是環境的一部
份,命中注定,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絲毫勉強不來。
    這種觀念的源流到底來自何處?為什麼百年以來,西洋的船堅砲利也摧毀不了呢?我
一再追究這個問題,最後終於發現了,原來是蘊藏在《易經》中的力量。
    中國傳統的讀書人以經史子集為教材,《易經》為群經之首,帝王之學當然是必修。
文人讀了易,即使不通,也多多少少受到了觀念的薰陶。而民間則靠民俗與戲曲的傳衍,
民俗包括了敬畏天地、尊老重德、慎終追遠、樂天知命等觀念。戲曲則將道德思維形象化
,無論忠孝節義、親情倫理都成為好壞是非的行為規範。
    時到今天,西化的學校教育培育了一批批的工匠,將國家變成了工廠。而人民在大量
入侵的娛樂工具影響下,傳統的戲曲褪色了,華盛頓取代了秦始皇,白雪公主打倒了白蛇
娘娘。新一代的青年,飆著機車、敞著喇叭、搖著屁股大唱麥可來愛我。
    人民富足,國家強盛之餘,人成了工作消費的機器,人心麻木惶惑,早已是非不明。
可是,如果有人提到有某人算命很靈,保証身邊的人都高高把耳朵豎起!
    西化的學者群起而攻之,這是迷信!政府更不後人,嚴禁傳播迷信!為什麼這些自命
不凡的人不想一想,江湖騙子固然不少,難道學界沒有不學無術之輩?政府中沒有尸位素
餐的敗類?至於是不是迷信,何妨就學理、實驗、調查來討論一番?為什麼外國的霹靂論
、創世論、摩西分紅海就不是迷信?

    就像攀登九華山的懸崖一樣,愈高之處,人跡愈少。能看到這裏的讀者,大家都是有
緣。對有緣的人,我要求就會多些。本章我專談《易經》,不管讀者有沒有興趣,既然來
了何妨安之,對《易經》增加一分瞭解,絕對會有益於人生。
    攀登絕巖時,最應注意的是方向正不正確,千萬不要辛辛苦苦爬了半天,到得頭來才
發覺方向不對,再回頭已晚了。既已決定了方向,就要小心謹慎,步步為營,斷不能夢想
一蹴可及。每次換步移形,要察看立足處實不實在,危巖不是康莊大道,不要指望摔了一
跤再爬起來。最後,切記不論得到什麼,最好多用心審視一下,山中的果子泰半都是酸澀
有毒的,切勿見獵心喜。
    讀易正是如此,首先要確定一點,真打算學易嗎?如果只是好奇,想增加一點常識,
最好儘快將後文略讀一遍,千萬不要多想。如果已經對《易經》有了些許認識,則宜字字
酌量,句句分析。因為其中有很多精要,如果前面瞭解不透,後面就會頭大了。
    《易經》就是真理,這正是本文要一點一點詳細說明的。古人是先信而後學,有其優
點,也有缺點。優點是長驅直入,立可奪關斬將;缺點則是一切視為當然,就算得到了真
理,卻未必能瞭解究竟。
    今人學易剛剛相反,民間以易為算命工具,他們不需要懂易理,用熟了易術就立見成
效。學院中教習《易經》,只是當作一種文化知識,教之聊備一格。學子們學易不過為了
幾個學分,只要考試通過,懂與不懂關係不大。
    那麼還有誰在傳習《易經》呢?唐人賈島說是: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我卻認為柳宗元說得更好: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
    學通了,就像蘇軾說的: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孤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
    實話實說,易理代代有傳人,但是來來往往,真知者不多。
    金字塔項必尖,知易者必少,因為真正知道《易經》至理者,知易之為易,有變易有
不易,以不易為變易,唯變易為不易。故真知者有所不為,且知之愈多,為之愈少。一個
不為而為之人,外表上看來與一般人無二,是以人不能識、不能知。
    《道德經》第十四章云:「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見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
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無物。是謂無狀之
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
古始,是謂道紀。」
    老子認為人對事物的認知全靠辨識,然而事物之極細微處超過了感官的極限而無法辨
認,這時人就無所知、無所識了。這是說一般人對真與假是很難判定的,於是真知與假知
很可能就充斥在你我身邊。沒有辨識能力的人,如何能驗証所知為真呢?
    這其實就是人間最真確的本來面目,「無」為宇宙本體,人生於無,由無到有。既然
為「有」,必有其來處,妙的是人「憑什麼」瞭解「無盡的宇宙」呢?。在眾多的「有」
中,真真假假,大氣變幻不止,化為風,潤成雨。人生在風風雨雨之中,唯有真知真識屹
立不移,卻又混雜在風雨之中,滋潤人生,得以長存。
    這就是《道德經》第一章最後一句的注腳:「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人生之妙,就在於人人有權自以為知,因為人人自以為知,所以有變易之始。在一代
代大德不斷地探索下,經過了長時間的考驗,真知得以在文化的長河中滋生孕育。因此,
後人能「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成為真知者。
    能在古道中印証者,始自知其為真知,真知之人必具有智慧。人有了智慧,自是無所
不知,以一己之知印証於「今日之有」,就可謂自知。一個人有自知之明,即使知道自己
「wuzhi」,也還有由wuzhi到有知的機會。若人自以為知,而所知者不過是些酬應於一時的
知識,待其價值喪失之日,人生也隨之而逝了。
    人生最真實的,必然是人最需要的。前面一再說到人有肉體及精神兩種生命,肉體隨
時日而腐朽,這種知識的價值不過及於一身,人若追之逐之,最多可以保持到死。精神則
為宇宙的時間支柱,得入精神境界,自與宇宙同壽。
    《易經》就是追求與宇宙同壽的人所留傳的知識!歷經五千多年(如果不計早期的卜
筮,僅以《周易》為起點,則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在無數智慧絕頂的聖賢鑽研下,成
為獨步天下的知識系統!
    易之功能,影響中國文化甚鉅,在《四庫全書提要》中有云:
    「易學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
火,皆可援易以為說。」
    《易經》之所以有如此長遠的影響,即因易理是以人為中心點,對事物的分類法則。
茲列其概要如下:

    一、思想:象徵,思維,邏輯,倫理等。
    象徵是以符號代表人所認知的系列事物,文字即象徵符號之一。有人說中國文字係從
伏羲氏所發明之八卦演變而來,其實八卦所代表之象徵性,遠超過文字概念所涵蓋的範圍
,但又難以溶入生活的範疇。
    隨著知識的進步,人對生存環境有了更深刻的認知,八卦的象徵性衍生了「易理」,
同時也影響了「形意分類」。於是,先民指現象為徵兆,從徵得意,以意成形。經過千百
年不斷演繹,待至「約定俗成」,最後才有流通的文字。
    思維是人最重要的活動,經由思維,人才能瞭解事物的各種現象,進而能利用事物,
以圖利於人類的生存。《易經》是抽象思維的鼻祖,將事物的變化分析成基本因素,再利
用基因排列組合的象徵,得到了由表象到實象的雙向認知。尤其是陰陽和合的正中有負、
負中有正的相對觀念,從而發揮到見一知萬,見萬得一的統一思想。中國人曾是最富於思
想的民族,直到清末以前,一直領先世界,實皆拜讀易之助。
    一般人所認知的三大古典邏輯為:希臘亞里士多德的「形式邏輯」、古印度的「因明
邏輯」以及中國先秦的墨子「辯証邏輯」。而《周易》則為獨立於前述三大之外的另一種
邏輯形式,我稱之為「易理邏輯」。
    ★★★★
    易理邏輯是以相對的二分法為象徵的符號基礎,以統計之經驗認知為分類定義,再以
天地人三才結構與相對的變化現象,來判斷事物變化的真假、吉凶。這種邏輯的先決條件
是,必須符合宇宙變化的規律,否則便毫無意義。
    以下先討論「易理」的「二分法」:
    已知當前人類實驗之極限為能量(Energy),故可假設:
        宇宙變化之規律,在人類立場,即為能量變化規律。
    又知:人類對能量的認知,完全建立在感覺器官的作用上。而感官所得訊息,只有「
前級刺激」與「後級刺激」之比較關係,而無絕對值。
    推論:以「量」而論,「前級、後級」之比較,只有「大於、等於、小於」三種狀況
。其中「等於」相當於「不變」,可稱「靜態」,「大於、小於」則為「動態」。
    結論:以「動、靜」二元符號,象徵「能量變化」,符合人類認知的宇宙規律。
    其次分析「三才結構」:
    「天、地、人」為象徵符號,分別代表平面展開的各座標向量。「天」相當於「Y座
標」,由下向上展開;「地」相當於「X座標」,由左向右展開;「人」等於是「X、Y
」的投影值,當X、Y不斷變化時,即形成一定的軌跡。
    再若設定「天」象徵「時間變化」,「地」象徵「空間變化」,「人」就是「時空流
程的軌跡」。
    最後,綜合說明「二分、三才」的意義:
    已知「動靜二分法」符合「人類認知的宇宙規律」,可以說:「宇宙中一切變化,無
不介於動、靜之間」。而動靜間有著「無限」的「排列組合」,將這些組合展開,就可以
代表無限的宇宙(時空)變化。
    此外,所謂「動」,是指空間狀況隨著時間而改變者;而「靜」則指空間沒有改變(
絕對)、或者是人類無法察知的狀況(相對)。
    因此,「三才結構」可以說是人類認知宇宙變化的座標參考圖。
    於是,我們可以定義「易理邏輯」如次:以一分為二、二為四……「連續微分」以代
表宇宙事象,並以「結構形式」,可以判斷事物變化者。
    有人會問,怎麼可能用這麼簡單的法則,判斷複雜無比的宇宙事件呢? 
   
0人打分
|
好评率:100.00%
|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楼主其他發帖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17: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樓 慧道蘭亭 的帖子

首先,「連續微分」者,其數可達「無窮大」,絕不簡單!其次,宇宙萬物,都建立 在簡明的「原子」結構上,也不複雜。 以一個原子為例,有正負兩種極性,符合二分法則;又有電子、質子、中子三種基本 粒子,又是三才結構。原子以其基本的形式,可組成各種變化,不簡單也不複雜。 以時間為例,日出日落,春去秋來,任何一段都是整體規律的一部份;再看當今科技 ,用羊細胞培養而得的「桃莉羊」,長得和原羊一模一樣。為什麼不能截取「易理邏輯」 中「連續微分」中的一部份,據之以查得其「積分」的結果呢? 在過去科學知識尚不發達的時代,《易經》之所以受到重視,是基於社會結構的「倫 理觀」(《易經明道錄》中有詳盡的說明,茲不贅)。其理是尊萬而從一,萬為人,一為 天。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可分至無限。從基本看,八卦分三才,天上 地下人居中,各代表一結構單位。 對個體,「天」代表觀念,「地」為物質,「人」則是行為;在人生,最基本的單位 為「家」,「天」代表家中長者,「地」為子孫,「人」則為一家之主;如果把「家」視 為「國」,則「天」為律法,「地」為組織,「人」是元首。 社會是「家」與「環境」的結合,需要以兩個卦來表示,內卦在下,代表最接近自己 的「家」(或社會單位);外卦在上,代表整體的「環境」(或國)。自己服膺於環境、 忠於上卦之「主」(外卦第二爻),便是一種倫理觀。 這種倫理是大自然的本相,也曾是中國人認定為天經地義的觀念,近百年來雖被西方 思潮所摧殘,然而大局仍在未定之天,蓋棺論斷為之尚早也。 ★★★★ 二、科學:天文,曆法,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等。 八卦之發明即源於伏羲的觀天察地,是以古之善易者,無不善觀天文。後來天文學獨 立發展,成為易之一支。中國古天文之記載,是人類文明之珍產,極具研究價值。唯因古 人泥於為君王服務,未能將天文學獨立成為一種學術,實為大憾。 漢代太學有《周易》博士,將易廣用於各種學術上,鄭玄創爻辰說,將十二地支和天 文星座的二十八宿與八卦交錯排列。 中國曆法因農業上的需要,起源甚早,曆法在初與天文並無直接關連,後人瞭解愈多 ,愈發現兩者關係密切。後採用以太陰循環週期為主的陰曆,即為了滿足農耕的季節性因 素。至於易卜採用陰曆,則是為了便於利用二數系與三數系的交集之故。 最早記載中國地理的是《山海經》,但其內容受到當時知識所限,內容多荒誕不可解 。到了秦漢時代,由於易理及五行觀念盛行,舉凡國家定都,宮殿營建等,都要分辨吉凶 。是以堪輿(俗稱地理)盛行,皆一一反映在地理上。 易之數學是一種極為特殊的體系,其中有二進位、三進位兩種體系交雜,且又運用或 然率的觀念,取「大衍之數」以供客觀取卦。二進位人已盡知,三進位則多被忽略,蓋天 地人三才在八卦中作上下兩卦,實為兩個三進位之數系。如果連續將各卦展開,上下兩卦 分別代表兩種關係,即可窺見三進位之痕跡了。正因為有三進位之因子,京房始得將十二 支加入在「納甲」中,與時間因子融成一個系統。 大衍之數是很神奇的觀念,歷代討論極多,我認為是基於經驗,在十進位數系中,截 取或然率的有效方法。後人穿鑿附會,創造了龍馬河圖以及天地之數,不過示其奇而已。 實際上對任何偶數數系而言,都有這種性質: 假設此數系=n,奇數=天,偶數=地, 則本數系中天數之和 = (n/2)(n/2) 地數之和 = (n/2)(n/2)+(n/2) 天地之和 = 2(n/2)(n/2)+(n/2) 在此數中,天、地數減1 ,都會產生偏離數系之共性(即大衍之數減一)。 這種性質是數系的變化基礎,古人捨數學運算不用,卻以其變化基礎為象徵。今人反 其道而行,僅知數學運算之作用,忽略了結構上的「象徵數學」。 邵雍是象徵數學之宗師,由於我的數學欠通,一直不敢下功夫去學習。大致上說,他 以元會運世四種單位來代表時間,一元有十二會,一會有三百六十運,一運有四千三百二 十世,這種算法能將八卦很規則地分配在「元會運世」的系統中。 十二,三百六十等數究有什麼意義呢?說穿了,就是二進位與三進位數系(有關「數 系」的詳情,請見《智慧之旅》「寒冬」第三章)交集。多種不同進位的數系,結合在一 起應用,其意義後文將做說明。 易理本為先人研究自然所得的知識,但因過去科學不發達,即令有所成就,也相當有 限。反倒是在現代科學如物理、化學、生物等,易理之觀念卻大放光芒。有興趣的讀者請 參閱張其成先生主編的《易經應用大百科》一書。
发表于 2008-11-23 16:2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 谢谢~~~~~~~```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4-28 22: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