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1226|回复: 5

揭秘唐朝的911事件:一场堪称完美的刺杀行动

[复制链接]
<
发表于 2011-9-19 22:2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一 高手!又见高手!    长安。
    六月三日。
    漏未尽,夜已残。
    虽然天色快要破晓,可天上依然可见星辰。
    靖安坊东门外,杀机四布!十几位高手正静静地埋伏在阴影中、草丛里、大树上。
    他们在等一个人。一个快要死的人!
    这个人现在死不死,阎王已不能做主,做主的将是他们!
    可是他们最先等来的,却是寂寞!但他们知道这是值得的,因为别人将会为这种寂寞付出生命的代价!
    终于,远处传来了开门声。一个人骑在马上,带着十几位护卫、随从,慢慢离开了家。天色未明,这队人中,有的人手上还拎着灯笼。
    要等的人终于出现了!
    九步、八步、七步……四步……,越来越近!终于,这队人进了伏击圈!
    带头大哥一声“灭烛”,十几位高手立即发动了第一轮攻击。箭像雨点那样射了过去。接二连三的惨呼声中,骑在马上的人肩膀中了一箭。慌乱过后,护卫们纷纷拨出兵器。这些护卫每个都不是等闲角色,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好手!因为被保护的不是普通人物!而是当朝宰相!
    两方高手开始以命相搏。混战中,一位高手从树上飘然而下(这一招是不是天外飞仙?待考证),一棒击中马上人的左腿。
    护卫们的武功虽高,但刺客们的武功更高。很快地,护卫们就死的死,逃的逃。一名刺客将马牵到光亮处,确认身份后,一刀割下了马上人的人头。
    一得手,这帮高手立即按照原定计划,消失在长安城的千屋万墙中。
    不要以为这是什么武侠小说中的情节,这可是最真实的历史场景,上面的每件事史书里都有记载。这场刺杀行动发生在大唐元和十年六月三日,被杀的是大唐宰相武元衡。这位曾经号称是大唐第一帅哥的武则天的孙子,当时正在去皇宫上班的途中。
    无论从哪个方面衡量,事前的侦查,刺杀计划的制定,刺杀时机的选择,撤离的路线等等,这场刺杀行动都堪称完美,而从所有的刺客都全身而退、无一人死亡来看,参加这次刺杀行动的,个个都应该是当时武林中的一流高手。
    武元衡死后,长安城内一片惊呼,音量之高,皇宫里的人都听得到。正准备召开国务会议的朝臣们个个不知所以,纷纷猜测。不久,确切的消息汇总过来,大家听完,吃惊得面面相觑。不过事情还没完,很快,另一轮坏消息又不断传了过来,另一位大唐宰相裴度也在上班途中受到一群刺客的攻击,不过他命大,只是受了重伤。
    一日之间,两位宰相被人刺杀,一位横死街头,一位重伤,这种事不要说在唐朝,就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没有第二起。骇人听闻的“六、三”恐怖刺杀事件,立即震动了整个大唐,它带给大唐的影响,丝毫不亚于911事件带给美国的。
    友情小绯闻:被害人武元衡和当时的女明星薛涛关系非同一般,作为一个著名的女诗人,薛涛的情人名单非常长,有幸上榜的,不但有武元衡,还有当时的名人元稹、刘禹锡、杜牧等,据说白居易也为她争风吃醋过。
    二 藩镇的崛起:特种部队出击
    武元衡死后,整个长安人心惶惶,每个人都感觉到了人生的无常、世事的难料。官员们对长安的治安忧心忡忡。古代官员上班的时间特别早,一般是天没亮就得动身。武元衡出事后,官员们成了惊弓之鸟,上班途中,走到有草丛、大树等可以藏人的地方,都要派随从去查一查,简直到了杯弓蛇影的地步。于是有的官员开始迟到,有的索性消极怠工。往往是宪宗皇帝屁股都坐疼了,人还没到齐,最后没办法,宪宗皇帝只好破天荒地推迟上朝的时间。
    本来出了这么大的案子,接下来首要的任务应该是用尽一切手段破案,没想到这时超级诡异的事情出现了:虽然宪宗皇帝和武元衡的关系非常好,但开始时,宪宗皇帝对破案表现得并不积极。除了对武元衡的死表示痛惜、追悼,以及让人做了一些破案的常规工作外,他并没有额外的动作,这和后来他的因形势变化而雷霆出击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从当时大诗人白居易的遭遇中,大家就能明显地看出宪宗皇帝对此案的暧昧态度。案发的当天早上,白大官人上书朝廷,强烈要求破案,结果不但碰了一鼻子灰,而且被罗织罪名,后来被贬往外地。连老白自己都觉得冤,以致后来不停地在文章中辩解:罵的,我要求破案怎么就错了?!
    要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诡异的事,就得从白大官人还是娃娃时,甚至还没出生时说起。大唐中期,藩镇崛起。藩镇和大唐王朝之间,完全是挂靠关系,那就是标准的一国两制。藩镇主动承认自己是大唐王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每年都准时上贡,当然,前提是大唐王朝要和自己和平相处,互不干涉内政。
    到了武元衡的时代,天下势力最强的藩镇有三位:吴元济、李师道、王承宗。三大天王中,吴元济最高调,动不动就和中央政府搞军事摩擦。对于藩镇,当时的朝廷要员们分成了三派,鹰派、鸽派、中间派。鹰派主张打,鸽派主张和,中间派则认为打也好,和也好,自己有官做最好。
    武元衡是最强硬的鹰派,至于宪宗皇帝,那是天然的鹰派,自己的地盘自己都做不了主,能不鹰派吗?吴元济搞军事摩擦倒是正中宪宗皇帝下怀:正愁找不到理由呢。武元衡被害时,中央军和吴元济正打得难解难分。唇亡齿寒的道理,其他两位天王自然明白,为了让朝廷撤兵,两人是使尽了手段。其中王承宗叫得最凶,武元衡遇刺前,两人曾发生过激烈的争论。王承宗落了下风后,在奏折中将阻挠“和平”的武元衡大骂了一顿。
    所以武元衡的案子出来后,政治上稍微敏感的人都能看出这是一起政治谋杀案,而宪宗皇帝最担心的恰恰是这点。如果真的查出是没有和朝廷开仗的两位藩镇中的一位干的,那么朝廷势必要和这位藩镇翻脸,那时即使自己不出兵,这位藩镇也可能会破罐子破摔,出兵对抗朝廷,那时自己将会面对两线作战的艰难局面。朝廷攻打吴元济已觉得吃力,再添上一位,局势将会十分不利。
    这就是宪宗皇帝对破案不积极的原因。偏偏这个时候,白大官人还跑去上书,当然会碰一鼻子灰。在宪宗皇帝看来,白大官人是书读多了,人变傻了,一点大局观也没有。自己这边竭力捂着盖着,他那边却竭力想捅破。帮不上忙你也别添乱啊,算了,你别在京城待了,免得又来第二回。所以说,白哥这顿板子挨得,倒是一点不冤。
    本来武元衡案很可能会成为无头公案,或者要等朝廷和藩镇之间的形势明朗后才会有结果,可就在这时,诡异的事情又发生了:宪宗皇帝想息事宁人,凶手却不干了!按照常理,犯下这样大的案子,凶手应该销声匿迹才对。谁也没想到这些人不但不躲藏,反而恐吓起官府来。他们四处散布消息:谁敢动我我就砍谁!最后索性把恐吓信送到官府:破案的人都给我小心性命!一贯吓唬别人的官差们这时被吓得动都不敢动,更别提破案了。长安城内顿时流言四起,恐怖气氛越来越浓,人人都有朝不保夕之感。官员们想到保护得那么周密的宰相大人这些人都是想杀就杀,自己当然不在话下,个个都惊恐不安。
    刺客们这样反常,倒不是因为他们胆子大、鲁莽,想做人肉炸弹,而是因为计划就是如此。杀武元衡只是手段,有效吓阻朝廷中的鹰派才是目的。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就得利用武元衡的死制造大范围的恐怖气氛,让每个人都觉得害怕。
    不得不承认,这些人的目的开始时是达到了。在这种恐怖氛围中,长安城内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中间派和一些原来的鹰派开始转向鸽派阵营,要求停止攻打吴元济的呼声越来越高。宪宗皇帝很快就觉得不妙,朝廷是根本,朝中的这种变化一旦成型,根本就会动摇。根本一动摇,削藩就无从谈起。一切从源头抓起,看来武元衡已到了不破不行的地步。
    就在这时,兵部侍郎许孟容上书,强烈要求破案。宪宗皇帝立即顺坡下驴,不但准奏,而且大加褒奖。旁边的白居易白大官人估计会气得吐血,都是上书,都是强烈要求破案,差别咋就这么大呢?那能怪谁?要怪就只能怪你政治上不成熟,看人家这上书时机把握得,简直就是卫星制导,正中靶心,分毫不差。
    宪宗皇帝认清形势、下定决心后,真正意义上的破案工作这时才在长安城内如火如荼地展开。不过这时离武元衡被杀已过去了一段时间。唐代的刑侦技术当然没什么值得借鉴的,破案手段不外乎大悬赏、大搜捕。当时的长安城内是全民大揭发,全民大侦查,有效地树立了正气,狠刹了恐怖歪风。
    那么武元衡是被谁杀的呢?说起这个,就不得不先说一下武功。中华武术,源远流长,不过再长也不可能出现“一掌打出,方圆十里之内渺无人烟”的人物,“降龙十八掌”、“蛤蟆功”等等神奇的武功只能在武侠小说中出现,真正的武功在历史上作用并不大,这就是在正史中武林人士露头的次数,比那些把春药当成长生不老药卖给皇帝的方士少得多的原因。
    虽然在千军万马的阵地战中武功作用有限,但在单兵作战中,一个武功高强的人同时秒杀两三个普通人还是可以的。针对这一技术特点,当时的藩镇纷纷继承中国固有文化中延请门客的传统,四处招揽武林人士,然后将他们组成特种部队,去做诸如狙击、暗杀、骚扰、破坏、侦查等特种工作。花开别枝,这种社会风气倒是对文学做了不小的贡献,唐朝的传奇小说无意间就带上了武侠小说的色彩。

俗话说会咬人的狗不叫,在劝说朝廷从吴元济处撤军的政治运动中,王承宗虽然叫得凶,但事做得多的却是另一位天王李师道,他的特种部队小分队那是一支一支地往大唐的中心地带派。大唐的部队在前方和吴元济打仗,后方的粮草不知是什么原因就烧了起来,一些人忽然莫名其妙的就死了,这些都是李师道特种部队的功劳。
    可小打小闹终究改变不了大局,李师道决定来一次大制作,于是暗杀鹰派领军人物武元衡、裴度,以促进政治形势朝有利于己方向发展的计划出笼了。接下来大家就看到了本文开头的场面。
    谁也没想到,长安城内的全民大破案,破出了一记超级乌龙球。俗话说会叫的狗不咬人。既然你不咬人,何必要叫?结果人家被咬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王承宗就是这样的倒霉蛋。全民大破案开始后,大家想起武元衡死前被王承宗骂过,就都将目光集中到王承宗的驻长安办事处上。所谓疑邻偷斧,不是也是,大家心中有了怀疑,再看王承宗办事处里的人,越看越觉得有人像特种分子。于是王承宗驻长安办事处里以张晏为首的八位工作人员被人举报,随即被抓。
    不知道这八个人是受到了正义的感召,还是被躲了猫猫,又或者他们真的是被派到长安谋杀武元衡的,只是被李师道的人抢了先手,因而觉得理亏,总之,在板子的指导下,这几个人非常讨喜,说出了大家想听的话。
    听人说这事是胸无大志、喜欢苟且偷安的王承宗干的,估计宪宗皇帝长出了一口气。接下来,他开始施展政治智慧,对王承宗又是恐吓,又是安抚:只要知错能改,这事就没什么大不了的。王承宗果然中计,没有破罐子破摔。
    就在大家松了一口气,以为总算安全了时,谁也没有想到,新一轮的恐怖袭击马上又要发动了。
    三 更大的恐怖袭击行动
    一个人犯了罪,警察没抓到他,反而让别人做了替罪羊,那么这个人的心里,一般来说,除了庆幸,就是轻蔑:原来警察这样无能。他的胆子无形中就会变大。李师道的特战部队当时应该是这样想的。所以接下来,他们开始策划更大的恐怖袭击行动。
    很多人以为唐朝的首都只有一个,就是长安,其实不是,大唐首都有两个,另一个是洛阳,当时叫东都。相对于长安,洛阳的防备力量比较薄弱,并且为了防止吴元济派兵侵袭,城内的士兵都被调到城外一个叫伊阙的地方驻扎去了。所谓避实击虚,李师道的特战部队这次就将洛阳定为了恐怖袭击的目标。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大破坏。大破坏的手段是杀人、放火,把洛阳城内的皇宫、民居一把火全烧光,把城里的人全杀光,如果杀不光,能杀多少是多少。用大破坏产生的大震动逼迫朝廷从吴元济处撤军。
    这次恐怖袭击行动的总指挥叫圆净,是个和尚。他有两个副手,一个叫訾嘉珍,一个叫门察。三个人应该都是当时的武林人物。当然,这样大的恐怖行动光靠特战人员是不行的,还得有大量的手下。这些手下,李师道自然不方便派,全靠特战人员自己招募。
    这可难不倒特战人员。当时洛阳城外的山上,住着大量的猎户。李师道在洛阳城外买了很多田地,还建了一座寺庙,由圆净和尚管理。圆净和尚和他的团队一方面利用宗教的力量让人盲从,一方面利用钱财收买,吸引了无数猎户跟随。不但有手下,圆净和尚和他的团队在洛阳驻军里还有内奸,洛阳驻军的两位将军以及一些基层官兵都暗中投靠了李师道。所以说,在洛阳搞恐怖行动,条件可谓得天独厚。
    这次恐怖行动的计划是这样的:李师道在洛阳城里有一个办事处,訾嘉珍带一部分特种部队潜伏在里面,到时候发动于城中,圆净和尚带领招募来的几千名猎户进攻于城外,大家里应外合,一举拿下洛阳,然后杀人放火。
    这次恐怖行动如果得手,洛阳城内还不知道会死多少无辜的人。不过他人的秘密往往是自己的机会,就在这些人在李师道的办事处里开誓师派对,准备第二天放手大干时,里面有个人悟到了这个道理,然后跑去向洛阳留守吕元膺告了密。
    接下来的事情虽然惊心动魄,但结局还是圆满的,恐怖分子全部落了网,洛阳人民得了救,告密的人发了财做了官。
    不过圆满之后,很快就起了波澜。被捉的特战人员中,有人为了活命,将訾嘉珍和门察曾带人杀武元衡的事揭发了出来。洛阳留守吕元膺立即秘密地报告了宪宗皇帝。
    直到这时,杀武元衡的真凶才浮出水面。
    强插式小考证:这次洛阳行动的头领圆净,很可能是少林和尚。《旧唐书》说圆净是“中岳寺僧”。中岳就是少林寺所在的嵩山,中岳寺僧,既可理解为中岳寺的僧人,也可以理解为中岳山寺庙里的僧人。《新唐书》就直称圆净为嵩山浮屠,浮屠者,和尚也。虽然历史上嵩山有过很多寺庙,但联系到圆净十分彪悍,武功又很高,说他不是少林和尚,还真没什么说服力。

四 朝廷永远是对的
    宪宗皇帝接到吕元膺的秘密报告后,虽然知道洛阳的未遂屠城行动幕后主谋是李师道,可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吃哑巴亏。朝廷已经和吴元济开战,和王承宗翻脸,再和李师道闹开,形势只会越发不利。
    对于武元衡是被李师道派人暗杀的事,估计宪宗皇帝当时只能存疑,因为王承宗和李师道的人都有口供,他也不知道该信谁。刑讯逼供办案,永远是这样,重刑之下得到的事实,永远是自己认为的事实。以致到了最后,自己也不知道究竟什么是事实了。
    不过武元衡的案子并没有结束。接下来的几年,先是吴元济被剿灭,接着王承宗归顺,最后只剩下了李师道。但他也没撑得下去,大军压境之下,他被部下砍了头。在检查李师道的档案时,李师道奖赏刺杀武元衡的人的事被发现。前方军人以为捡到了宝,赶紧将剩下的以王士元为首十六名涉案人员押送到长安。朝廷顿时陷入了尴尬的局面。
    以前朝廷已经诏告天下,说武元衡的案子是王承宗干的,如今却发现不是,这让朝廷如何下得了台?大乱初平,朝廷正要大树特树自己光辉正确的形象,现在却要承认办错了那么大的案子,这形象还这么树?可是前面吕元膺的是秘密报告,可以压住,现在却是已经闹得天下皆知,想压也压不住。怎么办?难道真的要朝廷认错?
    原来的办案官员也是暗地着急,此案一翻,前途尽毁。可案犯已经送过来了,想退货又不行,只能开审。
    在前面两个衙门的审问中,案犯都交代了犯罪事实。就在大家十分紧张时,体察上意、照顾同僚、政治上十分成熟的京兆尹崔元略力挽狂澜,在噼里啪啦的板子声指引下,案犯们终于走上了正确道路:“我们确实来京城杀过武元衡,可王承宗的人在我们前面得了手。我们为了邀功,就对李师道谎称是我们杀的。”这一下,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对此,宪宗皇帝心知肚明,只是不便追问,于是采取了“案子可以不翻,但李师道的人必须追究刑责”的折中办法,杀人了事。至此,一波三折的武元衡案才算彻底了结。
    纵观整个武元衡案,最具讽刺意味的莫过于两次审判。第一次审判狠揍王承宗的人,是为了让没做过的人承认自己做过,第二次审判海扁李师道的人,则是为了让做过的人承认自己没做过。所以说,在严刑逼供的时代,什么样的荒唐都会发生。
楼主其他發帖
<
发表于 2011-9-20 23: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
发表于 2011-9-21 09:4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个!!故事不错,楼主辛苦!
<
发表于 2011-9-21 10:4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写这篇文章的人既有才,也有智慧。
<
发表于 2011-9-21 11:3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好,继续发扬
<
发表于 2011-9-21 17: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黑白颠倒,好恐怖啊。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6-9 20: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