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1557|回复: 7

今之中医,名存实亡,你是怎样的中医?

  [复制链接]
信誉: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发表于 2011-8-15 17: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中国目前注册中医师50多万,以纯中医手段诊疗者不足3万,而只用中药治病者更少,现在中医中药,理论学说、科研仪器、专家教授等,比任何时候都丰富,学习环境、信息交流比任何时候都方便,治疗效果却比任何时代都落后,原因何在???请问数以万计的中医著作中,谁是祖宗、谁是儿子、谁是孙子、曾孙......?你现在学的是哪一代的著作,学问是越传承越复杂失真,还是越来越简单清晰?我门该在后世眼花缭乱的各家矛盾学说中迷茫一生,还是该回到祖宗的原点起点重新审视?又有多少人还能明白老祖宗的意思?即使你认为时代在前进、文明在进步,那么也请你不要忘记祖宗!!!
   中医之乱象和退步,起于伤寒论之后,因为在此之后,大家都不深究内经之理,而转攻经方之效,发展到如今,已经很少有人能明白古人组方之理了。所以伤寒论之后,中医高手难出,而伤寒论之前,却神医不断。这也是黄帝内经多理论而少方药的原因,理论弄懂,可以随时随地灵活组方,而疗效突出,也反证了今之中医,方药千万,却黔驴技穷!当然任何中医,也都有通过学习后世经方药物,而治疗好不少疑难重症,但是,请问相同病症的治愈率是多少呢?是偶效还是你开药前就敢断言的必效呢?而古人对疾病的生死愈合都会给断语,今人之差距何在?
   古中医的用药原则,是讲究天地人三才合一,即‘时间、空间、地理方位’三者与人体结合,从而分清六气、五味、六步、五行、生克、制化等等,其运用是灵活多变、又不违常理,古人也根据这些来初步确定药物功效(如根据动植物的生长环境、成熟季节、轻重特性、气味厚薄等),然后结合临床验证;而现在大家所学的中医理论、方剂、药物等,已经狭隘残缺,甚至被院校教育及考试而规范化了,造成了中医诊断治疗虽不规范、而大家思路方法却又狭隘规范的结局,以至于大家在治疗同一疾病,都在固定的圈子里转、而疗效却堪忧。
    中医的五运六气,是理论最完整、阐述最系统、分析最清晰的篇章,是打开中医之门的钥匙,如果能读懂并临床验证,相信中医复兴有望,如果连这些都读不懂,那么应该说,你中医还没入门,哪怕你临床对某些疾病应手而愈,也只算是通过实践经验,而窥到中医的一点,而不是知道了中医的全面。我下面就将里面的用药原则分享给大家。括号里的解释是个人总结,由于原文博大精深、而个人学识浅薄,不当或遗漏之处难免,请高人斧正!
1   (地理原理而来)天不足西北,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阴精所奉其人寿;地不满东南,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热而左温,阳精所降其人夭。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此凑理开闭之常,太少之异耳。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故曰:气寒气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气温气热,治以温热,强其内守。必同其气,可使平也,假者反之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其有寿夭乎?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
2  (六气在泉用药原则) 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3   (六气司天用药原则)  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火淫所胜,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酸复之,热淫同。燥淫所胜,平以苦湿,佐以酸辛,以苦下之。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以咸泻之
4    (六气在泉而被克时用药原则)邪气反胜,治之奈何?风司于地,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苦甘,以辛平之。热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湿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苦冷,佐以咸甘,以苦平之。火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燥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为利。寒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
5    (六气司天而被克时用药原则) 其司天邪胜何如?风化于天,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甘苦。热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温,佐以苦酸辛。湿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火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燥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寒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苦辛。
6   (主、客气对比结果)六气相胜治之奈何?岐伯曰:厥阴之胜,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泻之。少阴之胜,治以辛寒,佐以苦咸,以甘泻之。太阴之胜,治以咸热,佐以辛甘,以苦泻之。少阳之胜,治以辛寒,佐以甘咸,以甘泻之。阳明之胜,治以酸温,佐以辛甘,以苦泻之。太阳之胜,治以甘热,佐以辛酸,以咸泻之
7   (主客气相胜、而出现复气时用药原则)六气之复治之奈何?厥阴之复,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少阴之复,治以咸寒,佐以苦辛,以甘泻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以咸耎之。太阴之复,治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泻之,燥之,泄之。少阳之复,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咸耎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发不远热,无犯温凉。少阴同法。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以酸补之。太阳之复,治以咸热,佐以甘辛,以苦坚之。
       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耎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
       客主之胜复治之奈何?岐伯曰: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同者逆之,异者从之。
8       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气相得者逆之,不相得者从之,余以知之矣。其于正味何如?(主气六步用药原则)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水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苦。
9      (客气六步用药原则)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酸收之;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耎之;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开发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10   用寒远寒,用热远热,余未知其然也,愿闻何谓远?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从者和,逆者病,不可不敬畏而远之,所谓时兴六位也。温凉何如?司气以热,用热无犯,司气以寒,用寒无犯,司气以凉,用凉无犯,司气以温,用温无犯,间气同其主无犯,异其主则小犯之,是谓四畏,必谨察之。其犯者何如?天气反时,则可依则,及胜其主则可犯,以平为期,而不可过,是谓邪气反胜者。无失天信,无逆气宜,无翼其胜,无赞其复,是谓至治。
11      论言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余欲不远寒,不远热奈何?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帝曰:不发不攻而犯寒犯热,寒热内贼,其病益甚。愿闻无病者何如?无者生之,有者甚之。生者何如?不远热则热至,不远寒则寒至。寒至则坚否腹满,痛急下利之病生矣。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痈疽疮疡,瞀郁注下,瞤瘛肿胀,呕,鼽衄头痛,骨节变,肉痛,血溢血泄,淋閟之病生矣。治之奈何?时必顺之,犯者治以胜也。
12       黄帝问曰:妇人重身(怀孕),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帝曰:愿闻其故何谓也?岐伯曰: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太半而止,过者死。  
13  (用药总则)  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其约奈何?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故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是故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五味阴阳之用何如?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耎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
       非调气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无毒,何先何后?愿闻其道。有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大小为制也。请言其制: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何谓逆从?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反治何谓?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气调而得者何如?岐伯曰: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
       病之中外何如?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
       火热复,恶寒发热,有如疟状,或一日发,或间数日发,其故何也?胜复之气,会遇之时,有多少也。阴气多而阳气少,则其发日远;阳气多而阴气少,则其发日近。此胜复相薄,盛衰之节,疟亦同法。
       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其故何也?治其王气,是以反也(指用药违反四季气候)。不治王而然者何也?悉乎哉问也!不治五味属也。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偏食引起的疾病)
       方制君臣何谓也?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三品何谓?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
       。病之中外何如?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之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      
    补上下者从之,治上下者逆之,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故曰: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此之谓也。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故消之削之,吐之下之,补之泻之,久新同法。
       病在中而不实不坚,且聚且散,奈何?无积者求其藏,虚则补之,药以袪之,食以随之,行水渍之,和其中外,可使毕已。
       有毒无毒服有约乎?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命。
       其久病者,有气从不康,病去而瘠奈何?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与众齐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命曰圣王。故《大要》曰: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此之谓也。
     六气往复,主岁不常也,其补泻奈何?上下所主,随其攸利,正其味,则其要也,左右同法。《大要》曰:少阳之主,先甘后咸;阳明之主,先辛后酸;太阳之主,先咸后苦;厥阴之主,先酸后辛;少阴之主,先甘后咸;太阴之主,先苦后甘。佐以所利,资以所生,是谓得气。
       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经言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污,工巧神圣,可得闻乎?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愿闻病机何如?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0人打分
|
好评率:100.00%
|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楼主其他發帖
发表于 2011-8-15 18:0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背孤击虚 于 2011-8-15 18:07 编辑

和西医分离,和科学分离,中医就完全按照中医来,半点不参杂,中医必然会昌盛。请看古代,纵使清代,纵使民国时期,名医如何?请看现代,名医又如何?事实胜于雄辩,一目了然。
发表于 2011-8-15 18:34: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觉得中医没落也是有一些无法解决的难处。如用数十年的时间来钻研医道,能坚持者无几。如有些祖传药方里面的材料到了今时今日已经无法得到。不过归根结底是学中医所花费的时间太长了。
发表于 2011-8-17 10:42:56 | 显示全部楼层
见机请教:三元九运的起源是什么时期,有无佐证,例如考古发现,我认为是玄空派的理论基元。而甲子记年又是起于汉。元运学说的考证是必要的。谦求赐教!
发表于 2011-8-17 15:57: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觉得中医没落也是有一些无法解决的难处。如用数十年的时间来钻研医道,能坚持者无几。如有些祖传药方里面的材料到了今时今日已经无法得到。不过归根结底是学中医所花费的时间太长了。---现在人确实太浮躁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17: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华莲舟

你的问题目前还没法弄清,现在关于甲子的起源时间都还无法确定,流传的几个时间,用甲子或玄空的三元九运倒推都不符合。
发表于 2011-8-19 20:37: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方面是中医师差,二是中药太贵,三是煎药麻烦。
发表于 2011-8-19 21: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现在是近于失传了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5-16 13: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