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9774|回复: 26

翁文波先生易学思想

[复制链接]
信誉: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qq:QQ

浏览他的专栏

发表于 2007-9-12 12: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深切缅怀翁文波先生

      

    翁文波先生(1912年2月18日——1994年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我国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石油地球物理测井、石 油地球化学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把自己的学识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祖国的石油事业。新中国成立后,他培养的许多地球物理专业人才和研究生都已成为石油勘探事业 的专家和骨干力量。由于他在我国石油勘探和石油工业发展中做出的杰出贡献,先后获发现大庆油田国家自然科学奖,获石油工业杰出科学家等荣誉称号,党和国家 给予他很高的评价。翁文波先生曾任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翁文波先生早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鉴于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巨大灾难,萌发了预报地震的设想,于1934年以“天然地震预报”的论文获学士学位。在英国留学期 间,他专攻应用物理,以自己设计制造的重力探矿仪获博士学士。1939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以急于回国报效祖国之心,谢绝国外优厚待遇、友人挽 留,毅然辗转法国,经越南西贡、河内回到昆明。艰苦的跋涉,随身衣物已荡然无存,但随身携带的一台重力探矿仪却保存的完整无缺,并以此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重 力勘探队。

    1940年3月,为开发我国石油资源,满足抗日需要,翁文波先生毅然放弃了都市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辞去中央大学教授职务,奔赴玉门老君庙油矿。在艰苦的条件下,进一步研制、改装了磁测、电测仪器,开创了我国磁法、电法勘探的先河。

    在此期间翁先生先后发表了《地球形态的发展》、《纬度和地极的变化》、《地球的化学成因》和《地球科学中的原子核问题》等专著。

    建国以后,翁文波先生潜心研究中国油气地质,先后发表了《中国按油气藏希望的区域划分》的专著,并与黄汲青、谢家荣二先生共同编制了《中国含油气远景区划 图》,把松辽盆地列为最有远景的油气聚集地区。翁文波先生积极参加大庆石油会战,他亲自指导了大庆长垣地球物理勘探部署,为大庆油田的发现作出了重大贡 献,为此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

    翁文波先生知识渊博,学术上有高深造诣,他治学严谨,乐于助人,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祖国的石油事业。建国以来他培养的许多地球物理专业人才和研究生,都已成为石油勘探事业的专家和骨干力量。

    1966年邢台大地震后,受周恩来总理的重托,他与李四光先生分头探索地震预测这一难度很大的科学领域,把自己的后半生奉献给了预测论的研究和地震预报事 业。20多年来,他在这个几乎空白的领域中不懈地奋斗,进行着预测科学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初级数据分布》、《频率信息的保真》、《可公度性》、《预测论 基础》、《Theory of Forecasting》、《天干地支纪历与预测》,以及《预测学》等专著,形成了他的独特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应用于预测地震、洪涝、旱灾等自然灾害方 面的实践,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据统计,翁文波先生生前共做过252次各类天灾的预测,实际发生的有211次,占总次数的83.73%。获得了重大的经济 效益和社会效益。

    与此同时,他积极倡导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下设了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并组织领导该会的活动,对推动预测科学的实践和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一切引起了国内外科 学界的关注和赞誉,被誉为“当代预测宗师”,标志着他的学术成就已处于世界预测科学前沿。

    翁文波先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科学事业,热爱石油工业。坚决拥护并贯彻执行党的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拥护党中央的领导。他严格要求自 己,无私奉献,严于律己,宽于待人,遵守纪律,为人正派,艰苦朴素,清正廉洁,工作勤恳,兢兢业业,不愧为石油工业的杰出科学家。

    翁文波先生为我国的石油工业和科学事业付出了自己毕生精力,就是在他住院的最后53天,靠输液支持生命的日子里,在病床上想的还是预测论的事业,他把微机 搬进病房里,抱病上机交接工作。这种感人的事迹充分体现了翁文波先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道德风尚和无私奉献精神。

    翁文波先生的一生是为人民、为祖国无私奉献、鞠躬尽瘁、奋斗不息的一生!他的精神,他的品德,他的情操,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0人打分
|
好评率:100.00%
|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楼主其他發帖
 楼主| 发表于 2007-9-12 12:4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翁文波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王 涛

(2004年11月18日)
     
     

各位来宾:

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纪念敬爱的翁文波先生逝世十周年,并举办翁老学术思想研讨会,深切缅怀他为中国的石油工业和预测科学理论所建立的卓越功勋,追思和学习他为祖国的科学事业不懈奋斗的崇高风范,进一步激励后来者特别是青年科技工作者把翁老创立的科学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翁老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我国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石油地球物理测井、石油地球化学勘探等应用科学技术的创始人之一,为祖国石油工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知识渊博,建树颇多,尤其是在上世纪60年代以后,翁老铭记周恩来总理的嘱托,几十年如一日,以非凡的勇气和超人的才智,进行天灾预测理论的探索和研究工作。创立了以信息预测为核心的预测理论,开创了天灾预测实践的先河,取得了卓越成就,被誉为 “当代预测宗师”、“信息预测论之父”。

纵观翁老的一生,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他的前28年(1939—1966)献身祖国石油勘探事业,后28年(1967—1994)受周恩来总理委托致力于天灾预测的理论探索和信息预测研究。

1939年,27岁的翁文波先生获得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学院博士学位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为了报效祖国,他毅然带着自己设计制造的重力探矿仪回到国内,开创了我国的地球物理勘探事业。为了满足抗战对石油的需求,1941年他又不畏艰苦毅然奔赴玉门油矿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翁老不但创立了我国的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理论,而且积极参加我国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实践,为大庆等油田的发现,以及石油工业的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著名石油地质和地球物理学家。由于他对大庆油田的重大贡献获得了我国最高级别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并获得了“石油工业杰出科学家”称号。翁老对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66年3月发生的河北邢台大地震,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专门邀请并委托翁老研究天灾预测的理论和方法,这就使翁老科研方向发生了根本变化。自此以后,翁老毅然放弃了自己原有的专业与研究,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精力致力于这一新的历史使命。他28年如一日地面对这一世界科学难题,在一个全新的领域里,开始了艰辛的探索。通过长期艰苦探究和求索,他终于突破了原有统计预测方法的局限和束缚,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信息预测科学理论,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预测方法。在长期研究中,先后发表了《初级数据分布》、《频率信息的保真》、《可公度性》、《预测论基础》、《Theory of Forecasting》、《天干地支纪历与预测》,以及《预测学》等专著。与此同时,他又以科学家的自信和大无畏的勇气,将这些理论应用于预测地震、洪涝、旱灾等自然灾害的实践,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登上了天灾预测科学的高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据统计,翁老先后作过252次各类天灾预测,实际发生的灾害有211次,占总次数的83.73%。这充分证明了翁老提出的信息预测理论的科学性,得到了国内外众多科学家的赞许。20世纪80年代以来,翁文波先生独树一帜,一直处于预测科学发展的领先地位,由于他对一系列自然灾害的准确预测而被人们誉为“当代预测宗师”。

上世纪80年代初,翁老曾准确地预测我国新疆、山东等地将发生6—7级的强烈地震。结果在1983年2月13日新疆乌恰发生里氏6.7级地震;1985年8月20日新疆乌恰发生里氏7.4级强震;1983年11月7日,在北纬35.2度的山东菏泽附近发生里氏5.9级地震。翁老在1984年出版的《预测论基础》中,曾预测1988年我国中南地区可能发生水灾,预测1991年华中一带会发生水涝,结果也都完全被证实。

1989年10月14日,他在去美国参加经济地质学家年会前,在给美国HGS驻北京办事处总裁的一份备忘录中,预测加利福尼亚近期将发生强烈地震,结果三天后果然发生了6.9级的强烈地震。

1990年3月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举行灾害研讨会,他在发表的“认识与预测”论文中,预测上世纪9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将发生15次较强地震,结果得到证实的有13次。

1990年9月初,他与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室等专家一起会商后提出预测:9月17—26日亚运会召开期间,北京小汤山—海坨山一带将发生4级左右地震,结果是9月22日上午11时,即亚运会开幕式前4小时,在北京昌平小汤山发生了里氏4.2级有感地震。

1992年1月,翁老应美国地球物理学家格林先生的要求,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向格林先生提出预测:1992年6月19日在美国旧金山的大区域内将发生6.8级地震,结果是1992年4月23日,在加州北部发生6.1级地震;4月25日,在加州北部发生6.9级地震;6月28日在加州南部发生7.4级地震。事后,格林先生来信对翁老的预测表示高度赞扬和由衷的敬佩。1994年7月4日,他又去信格林先生,预测美国加州南部将于9月3日发生7级地震。实际结果是在1994年9月2日,美国加州发生了6.9级地震。

在1993年7月12日北海道7.8级大地震发生前,翁老曾4次函电告知日方有关人员,未能引起日方注意,事后日方一代表团来京拜会他时,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信息预测理论的创新和实践应用,是翁老后半生对科学发展的重大贡献,1992年他又倡导并领衔建立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有力地推动了相关学科的交流和我国信息预测科学的发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居安必须思危,有备才能无患;知患贵在防患,患来免致茫然;要防患于未然,责任重于泰山,翁老正是以这样的历史责任感创立了信息预测理论,并应用到实践中去,接受考验。他运用独特的预测理论和方法,不仅对地震,还对其他自然灾害、以及涉及国计民生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广泛的预测。开创了一条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中远程预测的道路。他建立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给中国乃至世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回顾翁老的一生,他正是沿着“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人生轨迹。把毕生的才智都献给了伟大的祖国,翁老是为石油工业和预测科学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也是勇于创新、敢于超越的一生。他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充分展示了一位科学家的崇高品德、博大胸怀和人格魅力,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

翁老在他一生所表现出的爱国奉献、奋斗不息的崇高风范;淡泊名利、一心为民的高贵品德;严谨认真、锐意创新的科学精神,都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继承和发展翁老创立的信息预测科学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进而为减轻自然灾害损失、实现重大天灾的预测和预防,为祖国和人民造福,为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各位来宾:

敬爱的翁老离开我们已经10 年了。翁老于1994年9月26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预测论”座谈会上说:“‘预测论’才只有十岁。将来要依靠大家的努力,使它成熟,为人类做贡献”。为此,他在病危中都在做最后的拼搏。他在病床前,对我们反复说:“我死不足惜,唯一放心不下的是如何把预测论研究告一段落。我要把已有的研究成果交给党、交给国家”。当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感人肺腑,催人奋进。

今天,可以告慰他老人家的是,他为我们描绘的蓝图正在逐步变为美好的现实。在翁老倡导的信息预测理论的指导下,信息预测无论在预测实践和理论发展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由翁老生前领衔创建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和翁文波预测研究基金会,为翁老开创并奠基的预测科学事业而不懈努力着,众多的专家学者为弘扬翁老的学术思想而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尤其是在座的专家学者和科学工作的组织者们,是你们共继翁文波“信息科学业”,同做预测学“热心抚养人”。在此,我谨代表中国科学发展基金会翁文波科学发展基金,向你们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自然科学进入到21世纪。科学发展趋势的一些新的动向表明,翁老在20世纪80—90年代初提出的信息预测理论的基本思路是超越科学时代的,是与21世纪科学发展趋势相符合的,走在了科学发展的前沿。正如翁老生前预言的那样:一个比较完整的预测学将在21世纪诞生,完整和科学的预测学将是人类文化在信息时代的一个核心。

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规律的认识也是永无止境的。理论产生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实践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认识真理、发展真理的源泉。因此,我们殷切地希望,大家团结一致,在不断实践中完善和发展预测论,在发展中实现预测论的自身价值。把预测论的研究工作和实践活动不断推向一个新阶段。

我们坚信,在21世纪,翁老开创的信息预测理论,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一定会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造福祖国和人民;翁老高尚的人格力量和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将不断发扬光大,传播得更广、更远……

        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07-9-12 12:4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翁文波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王 涛

(2004年11月18日)
     
     

各位来宾:

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纪念敬爱的翁文波先生逝世十周年,并举办翁老学术思想研讨会,深切缅怀他为中国的石油工业和预测科学理论所建立的卓越功勋,追思和学习他为祖国的科学事业不懈奋斗的崇高风范,进一步激励后来者特别是青年科技工作者把翁老创立的科学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翁老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我国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石油地球物理测井、石油地球化学勘探等应用科学技术的创始人之一,为祖国石油工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知识渊博,建树颇多,尤其是在上世纪60年代以后,翁老铭记周恩来总理的嘱托,几十年如一日,以非凡的勇气和超人的才智,进行天灾预测理论的探索和研究工作。创立了以信息预测为核心的预测理论,开创了天灾预测实践的先河,取得了卓越成就,被誉为 “当代预测宗师”、“信息预测论之父”。

纵观翁老的一生,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他的前28年(1939—1966)献身祖国石油勘探事业,后28年(1967—1994)受周恩来总理委托致力于天灾预测的理论探索和信息预测研究。

1939年,27岁的翁文波先生获得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学院博士学位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为了报效祖国,他毅然带着自己设计制造的重力探矿仪回到国内,开创了我国的地球物理勘探事业。为了满足抗战对石油的需求,1941年他又不畏艰苦毅然奔赴玉门油矿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翁老不但创立了我国的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理论,而且积极参加我国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实践,为大庆等油田的发现,以及石油工业的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著名石油地质和地球物理学家。由于他对大庆油田的重大贡献获得了我国最高级别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并获得了“石油工业杰出科学家”称号。翁老对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66年3月发生的河北邢台大地震,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专门邀请并委托翁老研究天灾预测的理论和方法,这就使翁老科研方向发生了根本变化。自此以后,翁老毅然放弃了自己原有的专业与研究,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精力致力于这一新的历史使命。他28年如一日地面对这一世界科学难题,在一个全新的领域里,开始了艰辛的探索。通过长期艰苦探究和求索,他终于突破了原有统计预测方法的局限和束缚,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信息预测科学理论,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预测方法。在长期研究中,先后发表了《初级数据分布》、《频率信息的保真》、《可公度性》、《预测论基础》、《Theory of Forecasting》、《天干地支纪历与预测》,以及《预测学》等专著。与此同时,他又以科学家的自信和大无畏的勇气,将这些理论应用于预测地震、洪涝、旱灾等自然灾害的实践,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登上了天灾预测科学的高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据统计,翁老先后作过252次各类天灾预测,实际发生的灾害有211次,占总次数的83.73%。这充分证明了翁老提出的信息预测理论的科学性,得到了国内外众多科学家的赞许。20世纪80年代以来,翁文波先生独树一帜,一直处于预测科学发展的领先地位,由于他对一系列自然灾害的准确预测而被人们誉为“当代预测宗师”。

上世纪80年代初,翁老曾准确地预测我国新疆、山东等地将发生6—7级的强烈地震。结果在1983年2月13日新疆乌恰发生里氏6.7级地震;1985年8月20日新疆乌恰发生里氏7.4级强震;1983年11月7日,在北纬35.2度的山东菏泽附近发生里氏5.9级地震。翁老在1984年出版的《预测论基础》中,曾预测1988年我国中南地区可能发生水灾,预测1991年华中一带会发生水涝,结果也都完全被证实。

1989年10月14日,他在去美国参加经济地质学家年会前,在给美国HGS驻北京办事处总裁的一份备忘录中,预测加利福尼亚近期将发生强烈地震,结果三天后果然发生了6.9级的强烈地震。

1990年3月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举行灾害研讨会,他在发表的“认识与预测”论文中,预测上世纪9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将发生15次较强地震,结果得到证实的有13次。

1990年9月初,他与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室等专家一起会商后提出预测:9月17—26日亚运会召开期间,北京小汤山—海坨山一带将发生4级左右地震,结果是9月22日上午11时,即亚运会开幕式前4小时,在北京昌平小汤山发生了里氏4.2级有感地震。

1992年1月,翁老应美国地球物理学家格林先生的要求,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向格林先生提出预测:1992年6月19日在美国旧金山的大区域内将发生6.8级地震,结果是1992年4月23日,在加州北部发生6.1级地震;4月25日,在加州北部发生6.9级地震;6月28日在加州南部发生7.4级地震。事后,格林先生来信对翁老的预测表示高度赞扬和由衷的敬佩。1994年7月4日,他又去信格林先生,预测美国加州南部将于9月3日发生7级地震。实际结果是在1994年9月2日,美国加州发生了6.9级地震。

在1993年7月12日北海道7.8级大地震发生前,翁老曾4次函电告知日方有关人员,未能引起日方注意,事后日方一代表团来京拜会他时,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信息预测理论的创新和实践应用,是翁老后半生对科学发展的重大贡献,1992年他又倡导并领衔建立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有力地推动了相关学科的交流和我国信息预测科学的发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居安必须思危,有备才能无患;知患贵在防患,患来免致茫然;要防患于未然,责任重于泰山,翁老正是以这样的历史责任感创立了信息预测理论,并应用到实践中去,接受考验。他运用独特的预测理论和方法,不仅对地震,还对其他自然灾害、以及涉及国计民生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广泛的预测。开创了一条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中远程预测的道路。他建立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给中国乃至世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回顾翁老的一生,他正是沿着“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人生轨迹。把毕生的才智都献给了伟大的祖国,翁老是为石油工业和预测科学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也是勇于创新、敢于超越的一生。他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充分展示了一位科学家的崇高品德、博大胸怀和人格魅力,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

翁老在他一生所表现出的爱国奉献、奋斗不息的崇高风范;淡泊名利、一心为民的高贵品德;严谨认真、锐意创新的科学精神,都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继承和发展翁老创立的信息预测科学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进而为减轻自然灾害损失、实现重大天灾的预测和预防,为祖国和人民造福,为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各位来宾:

敬爱的翁老离开我们已经10 年了。翁老于1994年9月26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预测论”座谈会上说:“‘预测论’才只有十岁。将来要依靠大家的努力,使它成熟,为人类做贡献”。为此,他在病危中都在做最后的拼搏。他在病床前,对我们反复说:“我死不足惜,唯一放心不下的是如何把预测论研究告一段落。我要把已有的研究成果交给党、交给国家”。当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感人肺腑,催人奋进。

今天,可以告慰他老人家的是,他为我们描绘的蓝图正在逐步变为美好的现实。在翁老倡导的信息预测理论的指导下,信息预测无论在预测实践和理论发展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由翁老生前领衔创建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和翁文波预测研究基金会,为翁老开创并奠基的预测科学事业而不懈努力着,众多的专家学者为弘扬翁老的学术思想而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尤其是在座的专家学者和科学工作的组织者们,是你们共继翁文波“信息科学业”,同做预测学“热心抚养人”。在此,我谨代表中国科学发展基金会翁文波科学发展基金,向你们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自然科学进入到21世纪。科学发展趋势的一些新的动向表明,翁老在20世纪80—90年代初提出的信息预测理论的基本思路是超越科学时代的,是与21世纪科学发展趋势相符合的,走在了科学发展的前沿。正如翁老生前预言的那样:一个比较完整的预测学将在21世纪诞生,完整和科学的预测学将是人类文化在信息时代的一个核心。

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规律的认识也是永无止境的。理论产生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实践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认识真理、发展真理的源泉。因此,我们殷切地希望,大家团结一致,在不断实践中完善和发展预测论,在发展中实现预测论的自身价值。把预测论的研究工作和实践活动不断推向一个新阶段。

我们坚信,在21世纪,翁老开创的信息预测理论,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一定会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造福祖国和人民;翁老高尚的人格力量和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将不断发扬光大,传播得更广、更远……

        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07-9-12 12:48:58 | 显示全部楼层

     
     

王 涛
     
     

    值此翁文波先生逝世(1994年11月18日)十周年之际,为了缅怀他的历史功绩和贡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翁文波科学发展基金做了一桩非常有意义的工作。《翁老业绩标青史信息预测启后人——缅怀翁文波(1912—1994)》一书,把翁老光辉的一生和在科学技术上作出的突出贡献,特别是他在鲜为人知的天灾预测科学方面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客观系统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我们要缅怀、弘扬、学习和继承他爱国奉献、奋斗不息的崇高风范;淡泊名利、一心为民的高贵品德;严谨认真、锐意创新的科学精神。我们要努力弘扬、学习、继承和发展翁文波首创的信息预测科学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创新。进而为减轻自然灾害损失、实现重大天灾预测和预防,为祖国和人民造福,为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纵观翁老的一生,从他1939年走上工作岗位时算起,如果以1966年他受周恩来总理的重托开始从事天灾预测探索研究为标志,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即以石油物探创业为主的前半生28年(1939—1966)和以信息预测创新为主的后半生28年(1967—1994)。

    1939年27岁的翁文波先生获得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学院博士学位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人民遭受蹂躏的痛若年代。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返回国内任教,并努力开创我国地球物理勘探事业。为了满足抗战对石油的需求,1941年他又毅然放弃城市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辞去中央大学教授职务,到艰苦的玉门油田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翁文波先生为我国的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事业,为我国大庆等油田的勘探和发现,为我国石油地质勘探科研事业,以及石油工业的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资深院士),著名石油地质和地球物理学家。他因对大庆油田的重大贡献获得最高级别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他因对石油工业做出的突出贡献获得“石油工业杰出科学家”称号。可以说到1965年时,翁文波先生在中国石油界业已功成名就,并被载入史册。

    1966年3月发生的河北邢台大地震,使翁老的科研道路和主攻方向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接受了周恩来总理的重托后,翁老本着科学家的良知和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忠诚,毅然放弃了自己原有的科研主攻方向,置已取得的功名地位于不顾,用他的全部智慧和精力,28年如一日地面对重大天灾预测这一世界科学难题的挑战,在一个全新的领域里,开始了艰辛耕耘和脚踏实地的探索。1966—1979年期间(以完成《初级数据分布》为标志),翁老基本上是在默默无闻地博览群书,把历史文化遗产和现代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地球科学和天文科学,以及有关历史资料等结合起来进行潜心研究。通过长期艰苦探究和求索,他终于突破了原有统计预测方法和局限和束缚,创新地提出了新的信息预测科学理论,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方法,于1984年出版了《预测论基础》学术著作,取得了丰厚无畏的勇气,敢于天下先,毅然昌着如临深渊时可能功败垂成的极大风险,义无反顾地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走在天灾预测科学实践的最前沿;带头躬行灾前预测、实践检验和不断完善预测科学理论;披荆斩棘,领军攀登天灾预测科学高峰。据统计,翁老先后作过252次各类天灾的预测,实际发生的有211次,占总次数的 83.73%,其中不乏十分成功的例子。如:

    1982年7月29日向有关部门预测:1982年12月23日±18日前后,可能在新疆喀什——巴楚一带发生6.5级以上地震,实际于1983年2月13日在新疆乌恰发生Ms6.7级地震。

    1985年6月9日预测:1985年8月23日,新疆巴楚一带发生6.8级地震,实际于1985年8月20日,在新疆乌恰发生Ms7.4级强震。

    翁老预测1983年9月17日在河南新乡东西两侧北纬36°附近发生6.8级地震,实际于1983年11月7日,在北纬35.2°的山东菏泽附近发生Ms5.9级地震。

    翁老在1984年出版的《预测论基础》中,预测1988年我国中南地区可能发生水灾,预测1991年华中一带会发生水涝,结果都被证实。

    1989年10月14日,他在去美国参加经济地质学家年会前,向美国HGS驻北京办事处总裁的一份备忘录中,预测加利福尼亚近期将发生地震,结果三天后果然发生了6.9级的强烈地震。

    1990年3月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举行灾害研讨会,他在发表的“认识与预测”论文中,预测世界范围内将发生15次较强地震,结果得到证实的有13次。

    1990年9月初,他与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室等专家一起会商后提出预测:亚运会召开期间9月17日至26日,北京小汤山—海索山一带将发生4级左右地震,结果是9月22日上午11时,即亚运会开幕式前4小时,在北京昌平小汤山发生了Ms4.2级有感地震。

    1992年1月,翁老应美国地球物理学家格林先生的要求,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向格林先生预测:1992年6月19日在美国旧金山的大区域内将发生6.8级地震,结果是1992年4月23日,在加州北部发生6.1级地震,1992年4月25日在加州北部,发生6.9级地震,6月28日在加州南部发生7.4级地震。事后,格林先生来信对翁老的成功预测表示祝贺和敬佩。1994年7月4日,他又去信格林先生,预测美国加州南部将于9月3日发生7级地震。实际结果是在1994年9月2日,美国加州发生了6.9级地震。

    在1993年7月12日北海道7.8级大地震发生前,翁老曾4次函电告知日方有关人员,未能引起日方注意,事后日方一代表团来京拜会他时,对此表示十分惊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充分证明了翁老提出的信息预测理论的科学性,得到了国内外许多同行科学家的赞许。20世纪80年代以来,翁文波先生异军突起,独树一帜,一直处于预测科学发展的领先地位,因而被人们誉为一代“天灾预测宗师”。

    信息预测理论的创新和实践应用,是翁老后半生对科学发展的重大贡献,同时他于1992年倡导并领衔建立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有力地推动了相关学科的交流和我国信息预测科学的发展,是翁老对我国天灾预测科学事业做出的又一重要贡献。这一切成就都已被载入史册,并日益彰显出它的光芒。由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翁老的后半生更为辉煌灿烂。

    翁老于1994年9月26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预测论”座谈会上说:“‘预测论’才只有十岁。将来要依靠大家的努力,使它成熟,为人类贡献”。为此,他在病危中都在作最后的拼搏。今天我们可以告慰翁老的是,他的信息预测理论正在得到广泛应用和巩固发展,他的预测科学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正在日益成熟,必将为人类继续作出更大的贡献。
  

2004年9月16日
 楼主| 发表于 2007-9-12 12:4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预测论”是一门很实际的学说
     
     

——翁文波先生在“预测论”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
(1994年9月26日于人民大会堂)
     
     

各位领导、同志们:
    首先让我对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王涛总经理为首的各位领导和科技、新闻、出版、文学等各界的同志们,为帮助推广“预测论”所做的一切,表示衷心的感激。我也对今天在百忙中到会的来宾们,表示由衷的谢意。
    自从1984年《预测论基础》出版以来,在社会上引起一些疑问。一位22岁的小记者问道:“学术界对某种天灾预测的准确率只有百分之三十几,有人说你可达到百分之八十,你有什么特殊方法?我说:“预测论”有它的特殊哲学和学术思想。哲学思想在于认识论。“预测论”把认识分为:抽象、物理和信息体系。这和庄子的“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命题有点相似。预测论的学术思想也有它特殊的概念,见附件一。
    “预测论”是一门很实际的学说。近几个月的事件就有预测,见附件二和附件三。附件二是今年3月7日内部定向发出的黄皮书第一页。那时已预测到东北,特别是铁岭水灾;北京8月4日到中旬暴雨,水库进水;广西南宁有洪峰等。附件三是美国加州地震,第三次预测,日期差两天,震级差0.1或0级,地点在大范围内,不差。
    “预测论”才只有十岁,将来要依靠大家的努力,使它成熟,为人类作贡献。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一

“预测论”的基本概念


    预测论的发展,是建筑在认识论的假定下。我们把认识体系分为:抽象、物理、信息三层认识体系。在这三层认识体系的背景下,又明确几点基本概念,它们是:
    (1)实体(entity)都是可数的。一切实际存在的物体和一切发生的事件都由它们的基本单元组成,这些基本单元是可用自然数来数个数的。物体的基本单元有如:光子、光波(包)、引力子、引力波(包)、电子、核子、分子、细胞、婴儿、星球、天体系等。他们只能一个一个的存在,不存在半个,如半个电子或半个婴儿都不可能存在。事件的单元有如:原子裂变、粒子对撞、慧木相撞、运动会、地震、暴雨、战役、革命等等。他们只能一次一次地发生,不能发生半次,如不可能发生半次裂变或半次革命。
    实体的基本单元既是可数的,那么“首一多项式(mon-icpolynomial)”将具备非常重要的意义。可公度性可以看作为其一特款。
    如果一切实体的基本单元是可数的,那么,它们都具有可公度性的特性。这一原则可称为“可公度性原则”。
    如果用函数来表示实体(entity),它将是离散的,不连续的。所以也是不可微的。这是“可公度性原则”的延伸。
    (2)一切实体的全部状态是不可能被完全认识到的。1905年人类认识到波(包)有粒子特性。1924年(Louisde- Broglie)又认识到粒子有波(包)的特性,即物质的波—粒两重性。根据1927年(Werner Heisenberg)提出的“测不准原则(Uncertaintypeinxiplw)”,粒子的位置和其动量不能被同时认识到。
    1948年,沙农(Shanon)提出:有关某一事件的“信息”可用概率表示,这意味着信息是建立在概率条件下。到了20世纪60年代,知识的不确定性又被“灰色体系”的“灰度”来形容,也被“模糊数学”的“模糊度”来形容。80年代以来,“混沌体系”的概念出现在文献中。
    这些概念的总体可称之为“不确定现象”。
    “预测论”把知识的不确定性形容为:偏知识、模糊知识、概知识等等。并用:偏度、模糊度(或置信水平)、灰度等来衡量。当一个“认识模型”在运算过程中提取知识时,同时把这项知识(结论)的偏度、模糊度、灰度等记录下来。这在一张代表性的计算流程图中完全可以看出来。
    (3)事件集可以划分(partitioned)为:“常态子集”和“异态子集”。以上概念是针对物体或事件的基本单元的。现在讨论物体或事件的集合。任何事件集都可主观地划分为两个互不相交(Disjoint)的“常态子集”和“异态子集。”常态子集中的事件是:一般、经常、常规、有代表性的事件。他们的主要要素是统计量,如:期望、方差、平均值、中位值等。取得这些统计量的原理是:概率论和统计学。“异态子集”中的事件是:异常、例外、特款等事件。他们的主要要素是信息,取得信息的原理是:信息论。
    从常态要素可作“统计预测”,以知其大概。从异态要素可作“信息预测”,以知其特性。这就是预测论的方法论。
    (4)算术演算会导致信息失真。一个短跑运动员十秒跑一百米,这是一条体育信息。物理学认为是速度问题,以米为长度单位,以秒为时间单位,经单位换算,速度是每秒十米,成为物理信息。原信息就此完全丢失。又如:波的要素有:周期、频率和相位。在这三要素域内分别演算,可能得到三种不同的结论,何况有些经典算法引入“基频”、“倍频”等变量,可能使信息丢失或失真。“预测论”中引入“浮动频率”,就希望能减少因“基频”、“倍频”等变量引起的信息失真。
    “浮动频率”是“预测论”中信息保真的一项手段。
    从以上讨论可看出:预测论的基础是广泛和巩固的。它可以用来改进许多通用的算法。问题在于是否值得,如每星期七天并不合理。大家习惯了,不值得去改他,那么我们就以大礼拜、小礼拜去工作和休息吧。
     
      附件二    

 
   

回页首
     
       

 
     
      附件三    

 
   

回页首
     
       

1994年9月2日加利福尼亚6.9级地震的预测初步总结


    1994年9月2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发生6.9级地震(1994年9月2日北京晚报)。对应于这次地震的预测编号为“94mx”。“94mx”预测提供给上级和外界的过程如下:
 楼主| 发表于 2007-9-12 12:50:2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预测
     
     

翁文波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1988年学术年会的论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测的准确程度又决定于认识客观世界的准确程度。为了讨论这一问题,本文建议用三个层次来讨论认识体系。
    这三个层次也就是三层次认识体系。它们是:抽象体系、物理体系和信息体系。
    大约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认为认识一个“一”字至少可分为三个体系。他在《齐物论》中说:“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
    这三个“一”可解释为:客观世界中实际存在的“一”这个数量,或数值。它属于物理体系。而“言”是人类用言语表示这一数量的工具。它可以是纸上的一个字,或计算机中的一个电脉冲,或在磁盘上的一个磁记号。言是一个信息,它属于信息体系统。此外还有在思维中有“一”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即不属于任何物质实体,又不是用纸、电路、磁盘等物质可以表示或记忆的。这第三个“一”是属于抽象体系。
    这三层认识体系,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也随着不断演变。这种演变是深刻的。认识这多层次的认识体系,本身就是认识客观世界的起点。而其中不断演变,正是认识的深化。


    一、抽象体系
    如果暂时不去讨论宗教中所包含的抽象体系,在科学上,抽象体系主要代表就是抽象数学。抽象数学的基础是:集合、公理和关系。这类非常抽象的概念似乎没有发展的余地,其实不然。比较著名的例子,如19世纪初非欧几里得几何的产生,它标志着公理的演变。本文所要提出的是“关系”的开拓。抽象数学中的“关系”局限于二元关系的框框之内。关系中的定义被写成[1]:“有序对(x,y)的集中R是关系,x被称为和y有关系(有时写作xRy),如果(x,y)是R的元素”。定义的一个要点是开头的语句:“有序对”。如果这一定义带有普遍性,必需隐含任何关系都可以无损地分解为二元关系。设有:加、减、乘、除等四则演算多项式,其中有各数之间的多元关系。我们似乎可以用一系列二元合成的演算求解。但在不知不觉中用上了一个习惯法则,那就是:“先乘除而后加减”。如果在另一个星球上,数学家也承认我们对“关系”的定义,但喜欢“先加减而后乘除”。他们同样可以得到他们所要的正确解。但他们的算式或多项式的写法就和我们不同。这种有关次序的法则,是一种:“次序网络”,是“二元对”的开拓不能用二元对代替,因为“次序网络”是多项式中数字值多元关系(演算关系)的必要条件或内容。
    多元关系中的“次序网络”是定义多元关系的必要条件,但未必是充分条件。


    二、物理体系
    物理体系的基础是:空间、时间和物质。它们被认为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存在实体,而不是被抽象出来的概念。它们是观察、衡量宇宙的基本。所谓C、G、S体系,就是表明用厘米(centimeter)衡量空间,用克(gram)衡量物质(质量和能量),用秒(second)衡量时间。在物理体系中,宇宙仅仅是运动中的物质。这正是唯物论的观点。
    在物理体系中,未经开拓的二元关系同样遇到困难。例如在天文学中三体问题,研究三个天体在互相引力作用下的动态。但没有得到普遍解[2]。又如狭义相对论研究:观察者、物体和介体(光)三者的动态。求解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对所有观察者,光速是同一常量[3]”。
    在地球物理学领域内,目前日常处理波动运动资料是大量的。波动运动的三要素,振幅、相位和速度之间的关系也是多元的。这类问题,也只能在一定假定下才能得解。例如波动方程中,常假定波速度是常量,得解后又假定存在速度谱,使波速度不是常量。由于习惯了,就不觉得其中的矛盾。在傅里叶级数展开中,先要假定 “基频”存在,它和“倍频都是常数集的元素”。
    由于这类不可避免的假定和其他限制,使我们承认:在认识客观世界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在抽象体系中,一个数的有效位是无限的,那么在物理体系中,一个十进制有效位达到14位的数值,成为了不得的精确。但是我们对许多问题仍然追求误差更小的解答。
    现在我们有可能以增加计算量为代价,达到缩小误差的效果。


    三、信息体系
    信息体系的基础是:信息、知识和智能。信息体系不但承认时间、空间和物质的实体存在,并且承认能发出、识别信息的人(或包括生物)和机器的实体存在,由于信息体系把人和机器包括到体系之中,问题就变得比较复杂,早在信息论出版(1948)以前,图灵(A. Turing)已提出要比较人和机器的作用这样一个疑问。目前要作出肯定的判断似乎还未必合适。
    用抽象的术语来说明信息体系,那么信息可以看作为一个集合的元素。知识是公理的开拓。智能是信息集合的一切关系的集合。这一集合在人工智能术语上称为“状态”。
    信息体系的某些演算关系是从抽象体系中引申的。数理统计在信息系统中产生正面和反面的双重作用。统计学基本上是提取体系共性的学科,例如平均值、中位值、众数、多阶方差、分布、反称性、置信水平……。这些统计量当然有助于认识一个高度退化的(或已数字化的)信息体系的一个角度,但可能并不是一个重要的角度。信息是体系中的“特性”或“差异”,正是统计量的反面,却往往是认识这一体系的主要方面。此外,如“模糊集合”、“灰色集合”等,都可看作是从抽象体系中的集合向信息体系方向的开拓。
    数据是信息体系(集合)中高度退化的特款,却是比较具体的认识对象。当信息体系中的“状态”退化到数据,成为“结构”。“结构”一词是本文暂时采用的,它表达数据中全部数值的全部关系。这里必须说明,结构中的关系包括多元关系。所以一个数据集合中的可公度性是一种结构。
    我们从抽象到具体,依次通过三个认识层次(或体系)来认识一种事件。如果在每一步进程中尽可能认识到认识体系本身的问题,并采取措施提高认识的功能,那么预测这种事件的精度就可能提高。
以上分析是肤浅的。庄子的意思认为,认识的层次不至三个层次,聪明的人也难说清。


    四、预测案例
    根据上述思路,写成两篇中篇专著,其中之一,《预测论基础》,已于1984年5月公开出版[4]。4年过去了,书中的几个预测已成为案例。现在略作回顾。
    该书预测1985年世界石油产量为29.8亿t(83页)。实际是26.6955亿t,预测值偏高(因为一位国外权威估计为35.8亿t,83页)。又预测1985年世界天然气产量为18.7千亿m3(84页),实际是17.75千亿m3,用书中公式(80页)预测1987年世界石油产量为30亿t,实际为29亿t。预测1987年世界天然气产量(84页公式)为19.6千亿m3,实际为18.04千亿m3。
    该书预测1988年我国中南某地可能水灾(51页用黑体字标出)。截至目前,已有数起报道。例如,1988年5月6日《北京日报》载“安徽17县已受冰雹和大暴雨袭击,220万亩小麦受灾,30多万间房屋倒塌、损坏”。又如1988年5月31日《人民日报》报道“江西部分地区暴雨成灾。在特大洪涝灾害中,倒塌房屋66409间,冲毁各种水利工程900余座(处)”。再如1988年6月26日《人民日报》载“江西省中部、北部连降大雨和暴雨,……部分地区出现严重洪涝灾害,……全省有300多万亩农田受淹”。邻区福建、浙江等省亦患水灾。
    该书也提到其它一些预测,有的很值得当前注意。其中之一是预测3年之后的1991年某地可能洪涝(126页)。估计在1991年前后,我国东部可能出现比较严重的南涝北旱的灾情。如果能预测旱涝地区分布,将是有益的。今年北京市科协支持北京地球物理学会,试预测1988年北京市区雨水较集中的地点和情况。市科协于1988年6月27日提供了一批历史记载的数据,其中有一小批灾年数据,经过互相内插检查,结果表明,数据质量较高。其中涝灾年数据在互相内插检查中全部达到预定标准。旱灾数据90%达标,作为对比,过去杂志上公开发表的类似数据,也受同样互相内插检查,有66.6%通过检查,达到预定标准。此外又模拟出一批类似的随机数,看看它们在互相内插中偶然碰巧达到标准的水平。结果是19%。以上几个数字说明,好的预测系统,也需要高质量的输入原料,才能输出有益的预测产品。
    本稿写好后,又有中南水灾报道。“1988年7月9日《人民日报》载湖南省于1988年6月16日12小时内,邵阳县降水144mm,……,全县31个乡受灾,淹没农田15万亩……,直接经济损失2500万元。”中南及邻近各省,在汛期中,希望能注意防灾。全国各地在今后数年内,亦希注意预测天灾。


     
     

主要参考资料
     
     


[1] Ames,Clenn,1976,Mathematics Dictionary,4thed,p327,Van Nostrand Rein hold Co
[2] Gitbert E.Satterthwaite,1970,Encyclopedia of Astronomy,p487,Hamlyn publishing Group Ltd
[3] Gitbert E Satterthwaite,1970,Encyclopedia of Astronomy,p362,Hamlyn publishing Group Ltd
[4] 翁文波.预测论基础.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4
 楼主| 发表于 2007-9-12 12:5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答王志明同志五个问题
     
     

(1994年5月28日)
翁文波
     
     

   

     一、《预测论》要旨
    近年来,国内外有的大专院校,开设“技术预测”的课程,一般归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1984年出版的《预测论》在自然体系的属性上引入了不确定、不稳定、非排中、可数(量子化、离散性)、可公度等概念。在认识体系的属性上引入了偏面、模糊、灰色、分体等概念。在数学方法中,从以求共性为主的统计学,开拓到以求特性为主的信息学。预测论就这样进入到自然科学的领域,将排除在技术预测研究范围之外的自然现象,如从中微子的质量到地震、洪水等,也成为可研究的对象。


    二、预测的现状
    流行的或经典的预测,主要为社会科学,在有的国家和企业,有专门从事预测的部门或组织,美国的兰特公司就是一例。在学术上,国外有的大学有“技术预测”这样一类课程,也属于社会科学部门,现在又出现了“未来学”,广泛地预测人类的未来。对自然现象的预测,包括天灾预测,分散的不同单位或个人在研究,现在还没有建立一个广泛承认的学科。


    三、存在的问题和我们的困惑
    1984年《预测论基础》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一个新学科的提出,但她像一个先天不足的婴儿,在一片荒野中诞生了。我们的困惑是,有谁将成为她的热心抚养人?目前,她的命运并不十分理想,在这种种不利因素的背景后,还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任何新的学说,都要有一个被认识的过程,如果她没有被遗忘,这可能要等几年或十几年的时间。


    四、希望之所在
    当潘多拉打开灾祸之盒,飞出一大批的灾难,迅速地散布到地球上,但盒子底上还深藏着唯一美好的东西,希望!希望必须建立在自己潜在力量之上。“预测论”也必须不断自我完善,充实其生命力,在实力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以天灾预测为例,预测必须起到减灾的目的。


    五、2000年的思考
    “预测论”可能在本身发展过程中提供一部分理论基础和新的方法。如果她有足够的生命力,一个比较完整的“预测学”将在下一世纪诞生,完整和科学的“预测学”将是人类文化在信息时代的一个核心。

     
 
     

    附注:摘自王志明著《当代预测宗师》第256-257页,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
 楼主| 发表于 2007-9-12 12:51:38 | 显示全部楼层

翁文波院士的信息预测创新体系 及其应用价值  

  翁文波院士是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石油地质学家,后来又从事天灾预测成就显著,在国内外学术界卓有声望。
   1966
38日,河北邢台发生强烈地震。39日翁老接到石油部领导通知,接受敬爱的周总理的委托连夜去邢台地震现场考察。翁老在震中区考察,灾民异口同声地说“如何能使我们事先知道就好”。427日,周总理召见翁老和李四光,希望他们能开展地震预测研究。19673月发生河北河间6.3级地震,周总理又单独召见翁老,希望他在地震预测方面放“异彩”。这意味着,他要改变过去近30年所从事的科研方向,作出巨大的牺牲,转变到一个从头开始的新领域。
  邢台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周总理的重托,使翁老转变了自己的科研主攻方向,从零开始进行地震预报研究,悉心研究地震、洪水、暴雨等严重天灾的预报方法和理论。此后28年 间,翁老把主要精力用于研究天灾预测及对信息预测理论的探讨和研究上,经过坚持不懈的刻苦努力和探索,明确提出了:以信息学为基础,以信息(秩序)为主要 研究对象和核心的新的信息预测理论;大大发展了可公度性方法,以与广泛应用的统计方法区别;提出浮动频率的新概念,以与广泛应用的傅里叶分析相区别。从而 在天灾预测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他不仅对国内许多地震、洪水、干旱等严重灾害作出了多次成功预测,还对国外一些地震作出了较好的预报,取得了突出成果,使 天灾预测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被誉为“当代预测宗师”。
  
 翁老独辟蹊径提出的科学理论体系和方法,具有自己的哲学思想和创新的学术思想,突破了正统的科学方法的局限。
  黄汲清院士在为《翁文波学术论文选集》作的序中认为:“勇于创新、敢于超越的精神是他最突出的品质。”
  从翁老一生的科学事业来看,他确实做到了为了人民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为科学而科学)坚持工作一辈子,在科学领域中不断地创新。他的勇于创新的精神可谓科学家、院士的楷模。


  
一、现行的预测科学没有能解决天灾等突发事件的预测问题
 

    预测就是事先估计。预测未来是人类各种智力探索中最神奇、最困难,也是最有用的事情。“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许多事情要能够办得较好,在于有一个切合 实际的计划,其中就有预测的成分。每个国家、每个单位、每个人都处于自觉或不自觉的预测之中。这是由于预测存在于人类社会活动的许多领域,事关国计民生, 十分重要。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们一直致力于预测科学的发展。翁老认为:最大的科学问题就是预测和评估。
    
应用科学的基本理论信念来进行预测的可称为科学预测。科学从几百年前诞生以来,人们一直重视预测问题。如哈雷预测17581759年有一个彗星回归。在他去世后十几年,哈雷彗星果然如期来临。
  现代自然科学主要是通过分析、实验、逻辑推理、数学方法来进行预测。经过几百年努力,已取得了辉煌成果,在许多领域中取得了成功。在科学技术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是模型法:依据所能掌握的数据建立模型。模型潜在地被假定具有抽象的、共性的象征。
    1.模型化方法日益成为科学方法的核心
  
理论 描述、数值计算、实验观测和检验,都是针对一定的模型进行的。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精确的科学理论都是关于模型的理论,它所描述的是模型而不是直接关 于自然界本身。模型化方法的基本要求是模型与其研究对象(即原型)必须是相似的。正如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所说:“世界的任何实际部分都不能这样简单,以致不 用抽象就不能为人们所理解和控制。所谓抽象,就在于用一种结构上相类似,但是又比较简单的模型来取代所研究的世界的那一部分。因而,模型在科学研究的程序 中是最为需要的”。
  模型可被称为:从局部到整体的方法。常用数据处理方法(如统计分析、周期分析等)的基本特点是:收集有代表性的局部数据,(在许多被假定的条件下)通过计算,求出被假定能反映整体的公式或模型,然后代入要求解决问题的公式或模型的参数,进行预测。这类方法的假设有:(1 被假定所使用的局部数据可代表整体;(2 计算过程的前提是:从局部数据中所找到的整体规律性,可用公式或模型来表达;(3 预测结果主要取决于模型的好坏。
  
这 一类方法对解决许多问题,如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建筑和天气预报等,是有效的。其中大部分是在具有较多的人为设定环境中进行预测,从而相对地比较简单一 些。但是,在客观世界,一个事物经常与多个事物有关,从而难以用确定的方法进行预测。因而这一类方法对许多复杂多变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如严重天灾预 测,罕见事件研究,复杂事物等)的研究和预测,则常常无能为力。
  美国学者S.G.Eubank从复杂性科学角度研究地震预测问题。他强调提出:传统的物理学中,建立模型是试图依据在小尺度范围内得出的物理学定律,来解释和预测大尺度事物的性质。对于复杂系统来说,上述方法不大适用,因为它把边界条件与动态过程截然分开。他提出应建立另一种模型:从数据出发模型(data-driven model)。它的优点是对问题能提供一个直接答案。Eubank提出一个新“模型”的概念,但仅停留在一种假设,没有提供实例和具体方法。
  由于近几百年来,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规律都是关于模型的规律,而模型化方法在研究非线性系统的问题时存在着巨大缺陷,有学者称之为“模型化方法的危 机”。一个好模型的条件是:当观测数据(或其他信息)有微小改变时,模型结构和参数只有微小的变化,并且一般也应导致模型求解的结果只有微小的变化。
  现在的困难是当研究对象是非线性系统时,这两点要求都难以满足。非线性系统的特点就是不能还原、拆零成基本因素。由于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整体具有各 部分所没有的新性质、新现象,人们几乎无法抓住基本因素和特征,因为那些被忽视的因素在系统的某些状态下,就可能转化为主要因素。更为重要的是在非线性系 统中,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可以导致后续结果的很大差异。也就是说,研究对象的信息,如观测数据及由此确定的模型结构和参数的微小误差,可以导致模型求解 结果的很大误差。可谓“差之分毫,谬之千里”。

  2.
国际多数学者广泛应用的统计预测方法是对常态事件的预测,它对突变情况和异常态事件的预测则难以奏效

  20
世纪以来,统计预测得到广泛应用。统计预测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它们的一个主要理论基础是大数定理。如果成功的概率为P的实验重复n次,对于足够大的n,成功的部分将趋于P。 因此,概率论是立足于有足够大次数的实验而得出一些推论。根据从总体中随机取出样本所获得的资料来推断总体性质的研究是统计学。它的研究内容是:把数据转 化为相对地较少的统计量(最重要的是平均值、方差)和统计推断方法(估计、假设检验等)。目前,在天灾预测中主流学者应用最多的方法是统计预测方法,如方 差分析、时间序列分析、谱分析、滤波、多元统计分析等。国内外对统计预测讨论和研究很多,这成为当前学术界应用的主流。
  统计预测方法是对常态事件的预测,它对突变情况和异常态事件的预测则难以奏效。这在国内外学者对地震预测的悲观看法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3.
对大地震等突发性灾变事件的预测成为当前科学的老大难题

  科学预测解决了人类许多问题,但是现有科学方法和理论对许多复杂体系,尤其是严重天灾的预测至今尚无满意效果。如近十几年来在美、日、俄都发生了带来严重灾害的大地震,都因没有作出预测,使一些美国学者对地震预报抱悲观态度。因而一些学者提出:地震不能预报。

  早在20世纪40年代,国际科学界面对大地震的预测问题就有不少的悲观论调。英国地球物理学家杰弗瑞斯(H.Jeffreys)认为,地震的发生是随机的,因而是不能明确预测的;其后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C. F. Richter )认为:谁说地震能预测,不是骗子就是疯子。20世纪90年代中叶开始,一些国外学者对地震能否预测的问题展开讨论。19973R.J.盖勒等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文章,直言“地震不能预测”。其后,在一些国际会议上展开了热烈讨论。英国《自然》杂志于1999225日至48日在因特网上组织了对“地震预测”问题的讨论。在这一讨论中,一部分学者坚持认为:短期地震预测是不可能的,因为“地震依然还是无明显先兆地突然降临”、“成功地进行地震预测可能是不现实的”。讨论发起人I.梅因在此次讨论的总结中也认为:“单个地震的准确预测,进行有计划的疏散和撤离,是不可能的目标”。这说明,现有的正统的地震理论认为:地震是不能预测和预报的。
  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许多地震学者投入满腔热情,开展地震预测研究。在地震预报方面中国学者取得明显成绩。如对19752月辽宁海城7.3级地震等取得了预报成功。但是,也有很多学者认为:经近30余年努力,地震预测进展很小,少数学者也走向另一极端,认为地震不能预测。这样,在国内外一些学者中形成对地震预测的悲观观念。

  4.
当前预测科学落后的原因

  当前预测科学落后的原因(部分依据:刘益东,
2001)有:
  1) 现有科学的基本信念是:理论、方法等建立在能够解释尽可能多的事实的规律和理论之上,而且这一规律和理论能够解释涉及到的每一个事实。如有一个反例,则这 一规律和理论即被怀疑,甚至被证伪。科学研究有解释和预测两大功能。上述信念应主要适用于科学的解释功能,把它套用到预测中来,使预测科学进展很慢;
  2)现行的科学规范要求研究对象的过程能重复再现,而预测对象的许多行为是不可重复的。换言之,现行科学研究的理念、方法、理论、知识和经验,还不适于、也不足以应付预测实践,或者说,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科学还不能胜任复杂的预测研究;
  3)科学研究的重心是在简单性假设下对自然界的科学问题进行研究,这使得对复杂事物的发展状况难以预测;
  4)人们长期以来信奉的预测的理论依据是:根据事物的整体发展规律进行外推的规律性理论。而科学的最新进展表明,这一依据已从根本上受到了挑战;
  5)目前被广泛应用的有关预测的技术和方法主要都是对渐变情况的预测,对突变情况的预测研究则极为薄弱;
  6)由于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和数学方法日益普及,亦模糊了数学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缺点之一是单纯地强调数学方法,缺乏对自然中客观存在现象的数学研究。目前应用广泛的拟合方法是对连续函数有效的,它对客观现实的有限、离散数据的应用会导致失真。
  7)现代科学虽然重视预测问题,但是它把各类预测都分散在各个专门学科中,如地质科学中有成矿预测、大气科学中有气象预报、地震科学中有地震预报等。现在, 各专门学科的预测已发展到一定程度,今后已难有明显提高。
  世界上一些国家对多数大地震、大干旱、大洪水、大飓风等的预测都显得力不从心。其深层原因为何
? 根本原因之一是由于在进行天灾预测研究时,他们对所应用的预测方法存在的一些基本弱点缺乏深入研究,从而得出不可能预测的错误结论。
  国内外一些学者对地震预报抱有严重悲观论调。世界上一些国家对复杂自然现象的预测显得力不从心。从信息预测理论来看,这是由于他们在理论上局限于物理体系、抽象体系,在方法论上局限于统计预测方法,在哲学上局限于唯理性认识。
 楼主| 发表于 2007-9-12 12:52:47 | 显示全部楼层
5.唯理性认识的一些基本特点

  唯 理者侧重于讲道理。也就是从理论出发,一种理论解释一种现象。许多理论都要有一些假设。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假设成分越多,使用起来失真的东西 也越多,理论推出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往往相差甚远。翁老认为:理论错了,再好的方法也等于南辕北辙。如果被认为是很好的理论,但是不能够解释客观存在的复杂 事物,那就会得出“不可知(不能预测)”的看法。这显然是违反认识论的。
  可惜的是,近几百年来唯理派迅速发展,致使人们使用的方法越来越复杂,假设前提也越来越多,要完全满足这些要求几乎是不可能的了。学者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受一些理论的制约,却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研究对象是否符合这些理论的假设和条件的要求。
  现代数学中有许多分支,如解析数论、代数、几何、微积分等,大都是与连续性有关的。但是,客观存在的许多事物不是具有连续性的,而是离散的。科学对于可数的物质和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则研究得很少。

  为此,近十几年来,一些新数学方法,如分形、遗传算法、人工智能(AI)、人工神经网络、细胞自动机等相继出现,它们在研究复杂系统和实际应用中表明比传统数学方法有明显优越性。这些方法大多是基于事物的离散性质(而不是连续性假设),不依赖概率定义、计算公式简单、没有复杂推导、不同程度上具有信息的性质。但是,应用这些方法的学者在认识上还没有完全跳出唯理性认识的框框。
  
数 理化天地生是自然科学中六个主要分支学科,它们在许多方面具有共同性,一些数学方法可相互通用。但是,由于天地生学科主要是研究自然对象的,与数理化学科 主要研究事物在简化条件和实验室中人为条件中各种现象不同,在性质上有重要差别。这种差别在研究某些时空尺度时,尤其是自然体时,表现得特别明显。由此看 来,近年来为改进现有数学方法和理论的根本性缺陷,应运而生的非线性动力学、分形理论、模糊数学等新学科不是偶然的。
  在天灾与地震预报方面,中国学者取得了明显成绩。如对19752月辽宁海城7.3级地震等取得了预报成功。一方面说明天灾预测是可能的,一方面又证明预测科学必须突破现有“唯理”科学体系的局限,开创一条新的道路。
  因此,翁老提出“信息预测理论体系”,并指出:21世纪有可能把预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进行研究,完整和科学的“预测学”,将是人类文化在信息时代的核心之一。

  二、翁老提出信息预测理论的创新和突破  

  自然现象是客观的实际,在对它进行预测的过程中,必须尽量避免主观因素的介入。这类主观因素包括:专家权威的说法、群众多数的会商决议、机关首长的意图等。但在实际预测工作中,这类主观因素时常在干扰预测,使人们得到互相矛盾的结论。
  翁老强调:“创新在于重新认识”。他的信息预测理论和方法都是对现有通用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重新认识的结果。在本节中主要介绍信息预测理论体系的创新点。  

  1.创造性地提出了认识上的三个体系  

  翁老针对目前预测科学在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方面的局限,以及天灾预测的客观实际,提倡用唯象的方法:强调从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认识科学上的三个体系,即:抽象体系、物理体系和信息体系。并由此提出了信息预测科学理论。
  预测论的发展是建立在认识论的假定下。在1988年的一篇论文中,翁老创造性地提出:认识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的认识体系。它们是:抽象体系、物理体系、信息体系。人类的认识体系可划分如下:

 

 

 

其中抽象体系、物理体系是已被研究较多的,而信息体系是由翁老首先提出的新概念。
  翁老对三个体系的涵义和范畴都进行了论述和界定。他认为:现代科学的认识体系主要局限在物理体系之内。
  三 个体系对事物的认识有不同的标准。例如对数字的精度要求方面:抽象体系要求数值绝对精确,精确到几百位的数值π被认为是不充分的;物理体系要求数值尽可能 精确;信息体系对数值的要求是恰好满足需要。“一叶知秋”,一片飘落的黄叶就足以提供一种信息,用以预测秋天的将要到来。
  现代科学的研究有许多分支,各自研究一个局部。所以,其间缺乏交叉和边缘的研究。但交叉和边缘的研究,还是不能代替总体的认识,这是当代科学中存在的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认识科学的目标是要不断提高总体认识和它的精度,并发挥智能的作用。
  通过三个认识体系来认识一种事件。如果在每一步进程中尽可能认识到认识体系本身的问题,并采取措施提高认识的功能,那么预测这种事件的精度就可能提高。

  1990年他强调指出:预测的基础是认识科学。认识科学的基础是认识体系。  

  2.对数据基本性质的新认识

  翁老十分重视对数据的基本性质的研究。他提出:数据是科学实验的基础资料,其中包含了认识研究对象的信号。在进行预测时,用什么数据,选择何种方案,都需要人的智能较多的干预。通过对数据基本性质的研究,他提出有关实体、自然数、整数等基本概念的许多重要新认识。
  物质世界(至少它的一个局部)是由各种可数的结构单元组成的。实体(entity) 都是可数的。一切实际存在的物体和一切发生的事件都由它们的基本单元组成,这些基本单元是可用自然数来数个数的。物体的基本单元有如:光子、光波(包)、 引力子、引力波(包)、电子、核子、分子、细胞、婴儿、星球、天体关系。他们只能一个一个的存在,不存在半个,如半个电子或半个婴儿都不可能存在。事件的 单元有如:原子裂变、粒子对撞、彗木相撞、运动会、地震、暴雨、战役、革命等。他们只能一次一次地发生,不能发生半次,如不可能发生半次裂变或半次革命。 人类社会由一个一个的人组成,畜群由一个一个的牲畜组成,宇宙由天体、生物由细胞、化合物由分子等组成。这些单元的数目都是自然数,所以自然数可以看作是 反映客观世界本质的一种重要的秩序,也就是信息。
  自然数加自然数仍是自然数,因此,自然数表达的秩序不会因加法处理而失真。减法虽然是加法的反面,但自然数减自然数未必是自然数。可见减法处理可能使自然秩序失真,但同时却把自然数扩张为整数。整数加、减整数仍是整数。整数所表达的秩序不因加、减处理而失真。
  整数集{Xi}中的元素都是数值。任意个Xi互相加减,得出可公度系。可公度系表达了许多整数体系中的信息。周期性就是可公度性的一个特款。
  自然数的信息体系在自然科学中占十分重要的位置。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逐步揭开了自然界的结构,其中许多结构是和自然数有关的。例如原子序号,主量子数,波数,分子或排列等。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是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元素周期律的主要指标是原子序号,它是自然数。早在1862年至1864年,科学界就觉察到原子量具有一定可排列的规律,到了1869年门捷列夫和迈邪发表了元素周期律,并且预言镓、钪、锗等新元素的存在。镓在1875年、钪在1879年、锗在1886年陆续被发现,预测得到了证实。现在,原子序号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已经为科学界公认。
  整数信息体系是从自然数和零的信息体系中扩张出来的。被整数计算的对象一般是数值,并且允许减法演算。和自然数一样,整数也是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重要秩序。
  
翁 老认为:“在数学中越复杂的运算,假设的成分越多,使用起来失真的东西也越多,结果与实际情况也就相差甚远。”哥德尔的不完备性定理指出:每一个数学系 统,不管它多么复杂,总包含着不能消除的悖论。直觉经验的正确性会超越逻辑的数学上的证明。爱因斯坦也认为:纯粹地逻辑思维不能给人们任何关于客观世界的 知识。他承认他的创造性工作来源于直觉经验。
  翁老提倡用唯象的方法:从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唐朝文献中,以“象”表示实际体系,以“形”表示抽象概念。《圣教序》(公元639年)说:“象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意思是说:实体的东西是明显的,本人也不会迷惑;抽象的概念,聪明人也会搞糊涂。自然现象是客观的实际,在对它进行预测的过程中,必须尽量避免主观因素的介入。  

  3.大大开拓和发展了对信息、公度性的新认识  

  翁老把“信息”赋予新涵义。信息是指信息体系中的元素、元素集和子体系,它表征系统的“序”的概念。翁老提出:自然数、整数的信息体系在自然科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自然界中存在着由自然数或整数传递信息的某种秩序,且不会因加减法处理而失真。
  可 公度性是自然界的一种秩序,是系统的一类信息,它表达了系统元素中的可以共同度量的某种规律,许多客观事物中都存在着可公度性。把可公度性用于信息研究 中,使对信息、自然数、整数、有序的理论意义的理解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从根本上克服了以往科学中对数据处理时过于简单化的缺点。公度性的提出使自然界 中最普遍的一种有序形式得到了如实的反映。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新的数学方法,对大量普遍存在的有序性的处理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新方法和老方法的结合 将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处理网络。
  研究可公度性是从无序中提取有序信息。它不着重研究客观实体的共性部分,而是着眼于局部存在的有序,再加以概括和应用。这是统计分布的平均值、方差等参数所不能给出的。周期分析可以给出具体预测值,但由于它是立足于全体数据值(包括和应用无关的有序部分),因此预测效果有时受到很大影响。应用可公度性的方法仅仅依据了少数显示良好的有序性,对具体事件进行预测,在一定条件下有良好效果。显然,它们对包括无序和有序在内的整体则无法作出评估。
  在 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着可公度性。以往通过各种变换或假设把它们简化成周期性、随机性进行研究。这样做虽然有一些效果,但是存在问题也很多,不能满足实际工作 需要。大地震、大洪水等罕见事件的特性是开放的网络,在它们的孕育、发展过程中,与外界、乃至宇宙中的多种物质进行着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它们是非平衡网 络,同许多复杂的因素联系在一起。由于环境对动力特征的干扰,它们在时间、地点、震级三维空间中的变化形式既不是严格的周期,也不服从于泊松分布,但却具 有一定程度的有序属性。
  可公度性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现象,以往没有被注意是因为:(1)它们的数量相对较少,常常被埋没于大量无序现象之中,没有引起注意;(2)以往采用的数学方法(以周期性、随机性、确定性等为理论前提)不能发现它们,因为上述信息有序现象都不能符合那些数学方法所要求的前提条件,相反地,常作为无规律而被抛弃;(3)目前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的假设前提是寻求其共性部分,表示为一个共同的平均性质,或规律性。
  翁老强调:信息是体系中的“特性”或“差异”,正是统计量的反面,却往往是认识这一体系的主要方面。信息预测理论中所选用的可公度性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模型。
 

  

 楼主| 发表于 2007-9-12 12:54:19 | 显示全部楼层
4.翁老在总结、剖析国际主流学者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否定随机性为原则的信息预测的新概念、新思想、新模型

  翁老在研究天灾预测过程中,提出了“信息预测”新概念。“信息预测”这一新领域的提出,它包括一系列新概念。
  翁老认为:依据所用的方法及其理论基础,目前一般预测,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体系中各元素的共性为依据的统计预测。另一类则是以体系中各元素的特性为依据,与统计预测相区别的信息预测。

  1
)常态子集和异态子集
  翁老把客观存在的事件集划分为两类:常态子集 和异态子集。常态子集的事件是一般、经常、常规等有代表性的事件,它们的主要要素是统计量,如数学期望、方差、平均值、中位值等。取得这些统计量的理论是 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这一方法的指导思想是样本(数据)越多越好。因为样本越多,其平均值越接近总体的均值,从而有较大的可靠性,容易得出有规律性的研究 结果。
  异态子集的事件是异常、例外、特款等事件。它们的主要要素是信息,取得信息的理论是信息论。应用这些原理和方法进行预测的是信息预测。它属于求异的方法,提取为数不多的有用信息,再用加减运算来表达,这种方法可以较好地预测某些突发事件的发生。
  严重天灾是属于异态事件,它的时空分布规律与常态事件有很大区别。
  2
)信息预测与统计预测
  翁老 区分两类预测模型:一类是以体系中各元素的共性为基础的统计模型;另一类是以体系中各元素的特性为基础的信息模型。他的分类可推广到两类数学方法。与周期 性、随机性有关的数学方法如周期分析、谱分析、统计方法等是以着重研究体系中各元素的共性特征为主的;与可公度性等有关的信息预测方法是研究各元素的特性 为主的。在数学方法中,翁老从以研究共性为主的统计学,新开拓了以研究特性为主的信息学。
  翁文波把信息预测定义为“否定随机性为原则的信息预测”。这表明:信息预测是以信息为基础的预测,以否定随机性为原则。信息预测中信息的定义不涉及概 率,只是由主观定义。信息体系是受人们主观定义约束的秩序类。单个人的某种信息思维,只有在传播到其他人并为其他人共同理解的条件下才成为信息。
  信息预测是以研究对象中的特性为基础的。当前自然特性中以不确定性、非排中、可数
(量子化、离散性)、可公度性方面研究最为薄弱。信息预测是重点研究这些属性的,它不研究随机性和确定性。
  对两种方法的基本差别,翁老概括为以下两句话:“从常态要素可作‘统计预测’,以知其大概。从异态要素可作‘信息预测’,以知其特性。”
  
3
)信息预测方法的特点是从局部到个别的研究方法
  信息预测方法是从局部数据中进一步(通过某种信息代数的方法)挑选其中有用数据(有时是少量数据),寻找对所需解决问题有用的信息,再以少量数据进行预测。信息预测中应用的数据的数量(n)一般都不大(几个较好的实例的n20)。n值虽不大,但能被用以组成有用的模式(例如可公度式)的个数有时却很多。
  信息预测方法与常用数据处理方法的根本差别在于:(1 前者的整个过程与整体没有直接关系,它的重点是放在与研究对象(预测的个别事件)有关的信息上;(2 由于研究对象的个性、特殊性,信息预测方法没有建立与整体有关的模型,它重点注意的是:应用可与研究对象相比拟的相似性或有序性;(3 用于预测的相似性或有序性随着研究对象的变化也在变化。
  信息预测方法把整个运算的目标集中在与预测的具体(个别)事件有关的研究或预测中。因此,其基本思路可概括为:从局部到个别的比较和分类的方法。它和常用数据处理的模型方法有很大的差别。
  在 科学哲学中使用“类比”的方法与信息预测方法较为相似。类比是根据已知事物与未知研究客体在某些物性(或其它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从而推断出它们的分类 的逻辑方法。把信息预测方法与类比进行比较,相同点有:两者都不是从局部到一般的自下而上的归纳推理方式,而是从局部到个别的推理方法,不受或少受已有理 论框框的束缚。两者最大不同之处在于类比是比较事物属性的相似性,而信息预测方法则是比较事物关系的相似性(信息)。因此,信息预测是比类(类似于中国古 代的“取象比类”),而不是类比。
  信息预测方法的一个特点是:为研究者提供一种暗示(比喻),使人们可去比类(而不是如模型那样去套用),在应用时存在着宽松空间,有较大的可能去适应所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信息预测方法立足于从数据中提出非偶然性的信号,以增加错认为代价,分析微弱的信号。
  这是信息预测方法对一些复杂性很强的事件(例如严重天灾等)预测能取得较好效果的根本原因之一。
  除非有了大量经过预测检验证明:信息预测方法的从局部到个别的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确能达到现有方法不能达到的预测效果,可能没有学者会相信或认可这一方法。这就是它的创新所在。
  翁 先生的大量预测实例,如干旱、暴雨、地震甚至电子、中微子质量等,都是从实际情况里面找出信息来并作出预报的。当然,他也不排除唯理的方法或者部分唯理、 部分唯象的方法。例如,他提出的“生命旋回”模型,相当成功地预测了世界油气资源的年产量基值和发展趋势。他的预测结论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决策部门有重要意 义(吕牛顿,2001)。
  世界上一些国家对多数大地震、大干旱、大洪水、大飓风等的预测都显得力不从心。其深层原因为何
?其原因之一是由于他们在进行天灾预测研究时对所应用的预测方法存在一些基本弱点而不自觉,从而得出不可能预测的错误结论。
  翁文波院士的信息预测理论正是在这些基本点上有较大突破,作了根本性的创新,才使他在天灾预测的实践中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信息预测理论对研究者和应用者的要求很高,它要求研究者具有很高的知识素养和悟性。






三、翁老在预测理论方面的重大建树:提出并首创了信息预测理论

 

  翁 老的预测科学理论体系有自己特殊的哲学思想和学术思想,他的预测理论是以信息预测理论为核心的。信息预测理论是一个从信息涵义、信息代数、信息保真、信息 预测方法到信息体系的自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信息预测理论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而是从人们认识出发,对认识、知识、智能等进行全面、深入思考后得出一种新理论 思想体系。这一理论的提出有大量预测成功的实例作为其牢固的基础。  

  1.信息涵义:翁老用了不依据概率的信息涵义  

  1948年信息论创始人美国数学家、电机工程师C.E.申 农把信息定义为信源的不定度。这个定义是建立在信源产生的消息具有随机性的假定上,称为概率信息,属于统计信息的范畴。申农提出信息熵的数学公式,以信息 熵作为信息量的测度,从量的方面描述了信息的传输和提取。这一信息涵义是建立在概率条件基础上的。信息熵在统计预测中常被应用。
  
1950年控制论的创始人N.维纳大大扩张了对信息的涵义,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是属于事物的第三种属性。他认为: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客观世界,并使这种适应被客观世界感受的过程中与客观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这时交换的仍是消息或信号。20世纪80年代哲学家们又提出广义信息:信息是物质和能量的时空分布的不均匀度。信息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的表征,表征事物的运动状态,事物之间的差异或相互关系的一种普通形式。信息是自然界普通联系、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
  翁老对信息的涵义作了系统的考察,他没有应用申农的狭义信息观念,而把注意力放在上述的广义信息上。他采用了不依据概率的信息涵义,并提出:信息是受 人们主观定义约束的秩序,是信息体系中的元素。单个人的信息思维,只有在传播到其他人并为其他人所共同理解的条件下才成为信息的。
  由信息的涵义可知,信息预测覆盖了预测中的广大领域。统计预测仅仅是信息预测中的一个特款。
 

  2.信息体系:翁老提出了对信息体系的科学定义  

  翁老对信息体系下了定义:“信息体系是受人们主观定义约束的秩序类。主观定义的约束可以是:某种理解、信念、设想、定理、法则、规律、法律、契约、编码等”。
  信息体系的基础是:信息、知识和智能。信息体系不但承认时间、空间和物质的实体存在,并且承认能发出、识别信息的人(或包括生物)和机器的实体存在,由于信息体系把人和机器包括到体系之中,问题就变得比较复杂。
  用抽象的术语来说明信息体系,那么信息可以看作为一个集合的元素。知识是公理的开拓。智能是信息集合的一切关系的集合。这一集合在人工智能术语上称为“状态”。
  信息体系的某些演算关系是从抽象体系中引申出来的。数理统计在信息系统中产生正面和反面的双重作用。统计学基本上是提取体系共性的学科,例如平均值、 中位值、众数、多阶方差、分布、反称性、置信水平……。这些统计量当然有助于认识一个高度退化的(或已数字化)信息体系一个角度,但可能并不是一个重要的 角度。信息是体系中“特性”或“差异”。正是统计量的反面,却往往是认识这一体系的主要方面。此外,如“模糊集合”、“灰色集合”等,都可看作是从抽象体 系中的集合向信息体系方向的开拓。
  数据是信息体系(集合)中高度退化的特款,却是比较具体的认识对象。当信息体系中的“状态”退化到数据,成为“结构”。“结构”一词是本文(指
1988年提出的论文)暂时采用的,它表达数据中全部数值的全部关系。这里必须说明,结构中的关系包括多元关系。所以一个数据集合中的可公度性是一种结构。  

  3.信息代数:翁老强调整数本身就是信息;整数代表的秩序不因加法、减法而使信息失真

   经典数学的基础概念是:集合、公理和关系。经典数学中,把关系严格地局限于二元关系,或者意味着自然界一切关系都可以分解为二元关系。翁老认为,这种分 解并不总是可行的,不能分解的多元关系不仅存在,而且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如经典天文学中的三体问题至今还没有找到一般解。相对论中三元关系实际上在求解 时也退化为二元关系。因此,确定多元关系的概念涉及深远而复杂的含义。运用加、减、乘、除基本代数运算,可以研究某种多元关系,可公度性就是这样一种关 系。通过可公度性可以研究多元关系。
  翁 老从理论上对自然数、整数的实用意义进行了深刻的论述。物质世界是由各种可数的结构单元构成的。自然数可以看作是反映客观世界本质的一种重要秩序,也就是 信息。整数信息体系是从自然数和零的信息体系中扩展出来的。整数本身就是信息,也可用来传递信息。整数所表达的秩序不因加法、减法处理使信息失真。整数集 中的任意个元素互相加减,得出可公度性。
  目前应用广泛的拟合方法在理论上是对无限连续函数有效的,它对现实的有限、离散数据必然导致失真。
  翁老对质数研究提出的两个猜想(有人称为翁氏猜想):猜想1,从3起任何质数可以用无穷个方式表示为其他两个质数之和减去另一个质数;猜想2,从2起所有实数都是其他两个质数的平均值。质数都是自然数。这些也是多元关系的实例。  

  4.信息保真:翁老强调,这是天灾预测能否有效的一个关键问题  

  信息保真问题在信息传输中是很被重视的,但在预测科学中常常被忽视。翁老很早注意到信息保真是天灾预测方法能否有效的关键问题之一。他在《论预测》中指出:“对许多复杂的体系,往往得不到满意的效果。有一个原因经常出现,那就是信息处理过程中信息失真问题。 他认为:理论上对无限连续函数有效的拟合方法,对现实的有限、离散数据,必然导致失真。他对目前广泛应用的傅里叶级数存在的信息失真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浮动频率方法来使频率信息保真。
  数学中最基本的四则运算,从信息保真角度看,有不同的作用。翁老指出:除法操作容易引起信息失真,而加法操作则不会。因此,他发展的可公度式基本上没有除法操作。他认为:无论是微分还是高阶差分都无法表达一个体系中的可公度性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07-9-12 12:55:36 | 显示全部楼层
5.预测过程:翁老对预测过程提出科学界定  

  翁老从理论上对预测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作了科学界定。从体系Z(客观世界中被主观选取的一个局部) 通过介体Y1(观点)Z的作用(O1)建立模型X1。再以模型X1为依据,通过对实际资料的分析(O2)得到预测结论X2(图1)。这一预测过程包括往返两次信息过程,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Z1O1Y2=X1X1=Z2Z2O2Y2=X2

  每一预测可以有7种状态,只有其中之一是正确的,其他种都是信息失真,包括碰巧偶然正确和假正确。
  2被分割成7个区,表示预测结果的7种情况:正确、偶然正确、假正确(应预测而不预测 )、一次一型错误、二次一型错误、一次二型错误、二次二型错误。

 

 

 

         图1信息模型                          2预测过程

  
依 据这一分类,可以用以设计出缩小失真的预测过程。预测过程可分解成三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主过程、决策过程和估计过程。主过程要求严格的信息保真,应尽 量少用或不用近似计算(包括微积分),也不要用理论上对无限连续函数有效的方法(如傅氏分析)来处理实际上有限的离散数据体系。决策过程是主观的过程。因 为存在主观性,判别标准可能不很精确,在这一运算过程中,一方面要尽可能适应主过程信息保真的要求,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达到又不超过判别过程所要求的精确 度。
  在运算过程中,一方面要尽可能适应主过程的信息保真要求,另一方面要尽可能达到判别过程要求的精确性。



 6.翁老在天灾预测方法方面的重大贡献:提出并首创了信息预测方法  

  翁老采用的预测方法,绝大多数侧重于唯象。他认为物理体系中承认时间、空间和物质的客观存在。其中时间和空间是连续的,与单位和原点有关。许多物质和事件却是不连续的。只与单位有关。如地震、暴雨、战役、革命等都是一个一个存在的,不存在半个或半次。
  唯 象方法不存在唯理方法的弊端,它是从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即对于信息的定义和性质不作事先的假设,而是从实际情况里面找出信息来,这样看待信 息可以说是唯象的。翁老的大量预测实例,都是从实际情况里面找出信息,并作出预报的。当然,他也不排除唯理的方法或者部分唯理、部分唯象的方法。
  信息预测方法立足于体系,基于尽可能少的理论假设。它的研究重点放在无序现象中寻找有序,从而可看作为一种直觉经验与数学方法相结合的新方法。它基本上是一种唯象方法。
  翁老提出的或提倡的并有很多新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创新特点的信息预测方法主要有:可公度性方法、浮动频率法等。它们可应用于微观、宏观、宇观许多自然现象的科学研究中。其中被应用最多的是可公度性方法。
  1)
可公度性方法
  面 对天灾预测的科学难题,如果仅仅应用国内外已有的预测方法是难以解决的。翁老选择了开拓新的预测方法的方向。在天灾预测中,他应用的一个新方法是可公度性 预测方法。这个方法具有计算简单、直观、有效的特点。但是,它也引起一些学者的困惑:如此困难的严重天灾预测为何可以应用简单的公式进行预测?通过对可公 度性方法的基本思路和特性进行探讨来研究这一问题。
   “可公度性”( Commensurability ) 最 早是在天文学中被提出的,体现为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平均距离的提丢斯—波特定则,它的形成机制尚无定论。这一可公度性方法已经快要被人们忘记了。翁老把可公 度性应用到预测科学中来,从理论和方法角度都大大地发展了可公度性,使其面貌焕然一新。它可应用于微观、宏观、宇观许多自然现象的科学研究中。
  面 对天灾预测的难题,翁老深深感到仅仅应用国内外已有的预测方法是远远不够的。他不断发展或开拓新的预测方法和思路。他把快要被人们忘记了的可公度性方法, 从理论和方法角度都大大地发展了,使其面貌焕然一新。可公度性概念冲破了传统的周期性的框框约束,立足于从数据中提取非偶然性的信号,研究微弱信号,以预 测大地震,进而在理论上提出了信息预测,以与人们广泛应用的统计预测相区别;提出信息体系,以与物理体系相区别;提出最大的科学问题是预测问题和评估问 题,从而提出建立和发展预测科学。他认为,完整的和科学的“预测学”将是人类文化在信息时代的核心之一。
  可 公度性方法的基本特点是:它是周期性的扩张,与周期性有很大差别;它是一种从局部到个别的研究方法;它可使所研究的对象所包含的信息失真少;它基本上是一 种唯象方法。可公度性概念冲破了传统的周期性的框框约束,立足于从数据中提取非偶然性的信号,研究微弱信号,以预测大地震。与复杂性科学、人工智能研究等 对比表明,可公度性方法具有先进性、很强生命力和潜在价值。
  可公度量
  在数学中可公度量的涵义是:如果两个同类型量具有公度(common measure),即有另一个同类型量,所考虑的两个量都是这个量的整数倍,则称为可公度量(commensurable quantities )。一些数学家认为:可公度量仅具有历史上的重要性,因为古典数学的计算公式中只允许有理数。言下之意,它在当代已不大重要。实际上,它也是不大被重视了。翁老在天灾预测中对它进行了研究,并大大地发展了这一概念,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新体系。
  可公度性
( commensurability )
  
翁老把可公度性看成是自然界的一种秩序,是一种信息系。他对信息的理解是偏向不依据概率的信息定义,对信息体系理解为受人们主观定义约束的秩序类。可公度性是周期性的扩张,但与周期性有显著差异。它不具有随机性,这常常通过均匀分布的随机性的否定来检验。
 


 楼主| 发表于 2007-9-12 12:56: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表达式
  翁老提出的可公度信息系的一般公式为

 

式中,{j}∈{i},即j是下标集{i=12,……,n}中的元素;Ij为整数;L为可公度元数目。
  1996年出版的专著[4]中提出的经修改的可公度性的一般表达式为

式中,ij∈{i},且iji,即ij是下标集{i=12,…,n}中与i不同的任意元素;Xij是{X}中与Xi不同的任意元素;Ij是整数;L是可公度元数目。ε0是事先确定的可行性临界值。
  
为了估计Xi的非偶然性的程度,要引入ε和(1-α)两个参数。ε表示可公度式两侧差别的最小允许范围;(1-α)为置信水平。只有规定适当的ε(1-α)的条件后,实际数据中的几乎可公度性才有非偶然的信号意义。
  在一个数据体系中,如果除了一个平均值(或概率)外就没有任何信息,它就是均匀分布,此体系中的数值就是随机数。以拒绝均匀分布的假设来证实非偶然性,并且估计置信水平(1-α)。对容量为n在[ab]数域内的数据系{X},如果有m个可公度式,则具有下列形式,即

Xa+Xb-Xc-Xd=Xj
Xj- 
εj=1,2,…,m

式中{Xa,Xb,Xc,Xd,…}则 可以是Xj的期望值,称为{X}的4ε概周期。
  在《预测学》中还首次发表了“初级数据分布”(成稿于1979)的大部分内容,披露了在均匀分布假设下,可公度元的数目不同的理论频数的计算公式。将实际可公度式的统计频数X,与相对照的均匀分布假设下计算的理论频率比较,可估计非偶然性的置信的水平(1-α)
  可公度性原则
  翁老在19949月一次讲话中提出“可公度性原则”这一原理。他说:如果一切实体的基本单位是可数的,那么,它们都具有可公度的特性。 他提出了“实体 (entity) ”这一重要概念。一切实际存在的物体和一切发生的事件都由它们的基本单位组成,可用自然数来数个数的。一些事件只能一次一次地发生,不能发生半次。如果用函数来表示实体,它将是离散的、不连续的。所以也是不可微的。这是“可公度性原则”的延伸。
  可公度性方法应用范围
  可公度性方法最早被应用于天文学。翁老通过几十年研究,把它应用到从微观、宏观、宇观的许多现象的研究中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从翁老的著作中摘取了一部分应用实例。由表1可见,可公度性广泛存在于各种自然现象中,具有普遍性。应用可公度性可大大有助于研究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

1 可公度法应用范围示例

 

 

类别领域名称数据个数(n)可公度元数

微观化学10个轻元素原子量1025放射性化学U239β衰度γ射线7234中微子质量124核物理原子幻数74宏观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64水文1991年洪灾预测63气象1982年华北干旱55太湖结冰163中国东部涝年143数学素数3宇观天文木星卫星32太阳物理太阳黑子数(110)123太阳黑子数(130)75

可公度性方法的一些基本特点
  
从数学上看,可公度性方法的计算公式简单明了,但为什么具有其它数学方法不能达到的效果呢?这是因为它具有一些后者所没有的基本特点。
  1)可公度性是周期性的扩张。
  翁老在1981年提出可公度性是周期的扩张。后来又写过一篇未发表短文:“从周期性到可公度性”(1992,打印稿),摘录如下:
  对一个时间变量y(t),如果有一个p,使

y(t+p)-y(t)=0

那么p就是一个周期。如果有一个时间区间e,使

y(t+p)-y(t)|<e

   那么p就是一个概周期。如果使概周期有物理意义,e必需小于有一定置信水平置信限,来否定其偶然性。
  如果时间变量y(t)退化为它的一个离散型特款:时间序列y(i),同时把一元关系扩张为多元首一多项式,并有

Σa(i)*y(i)|<e

式中,a(i)是整数,那么离散时间序列y(i)有概可公度性,e同前。如e=0,则y(i)有可公度性。
  
以上论述对周期性和可公度性的关系作了较为明确的说明。周期性是一基本上连续的时间序列,前后对应点应时时保持两者之差为p。周期性经退化和扩张后表示集合中各点的关系与周期性已有很大的变化。这由两个公式差别很大亦可证明。
  因此,“可公度性是周期性的扩张”应理解为与周期性基本性质有很大差别的另一种特性,不保持周期性的主要性质。周期性仅是可公度性的一种极端情况。
  此外,无论微分或高阶差分都无法表达一个体系中的可公度性信息。
 
 (2)信息失真少。
  翁老重视在数学运算中的信息失真问题。他认为:“在数学中越复杂的运算,假设的成分越多,使用起来失真的东西也越多,结果与实际情况也就相差甚远。”他提出:加、减法使信息失真少,而除法则会使信息失真。例如:一个房间有2把椅子,另一个房间有3把椅子。用加法则两个房间有5把椅子,仍是客观存在。但是用除法,每个房间平均有2.5把椅子。在客观实际中不存在2.5把椅子,它只存在于人的脑子中。这一抽象有它的作用,但也造成信息失真。翁老反对把本来用加减运算可求解的问题,偏要用微积分来运算。
  可公度性方法是一种立足于减少信息失真的方法。前述可公度量的一个条件是其系数为整数。可公度性方法的运算操作多为加法、减法。这有利于信息保真。
  当天文因素有周期性时,地球表面对它的响应可以有周期性,亦可以是非周期性的。因此,可以认为:在多数情况下,某一时刻、某一地区对天文因素的周期性变化仅仅有局部(某些特征时刻)的响应(信息),这可能是可公度性形成的基本原因之一。

 


 楼主| 发表于 2007-9-12 12:58:17 | 显示全部楼层
 2)浮动频率法
  1822
年傅里叶发表论文以来,傅里叶分析一直被认为是相当完美的数学理论,并成为最广泛应用的数学方法之一。当前应用的数学方法大多以傅里叶变换为基础。傅里叶级数在近百年来广泛用于提取数据的频率信息,尤其在人工地震数据处理中。在简化情况下,如果f(x)是偶函数,对于–pxp,

f(x)=a02+∑∝m=1amcosmπxp

  一个波形的傅里叶变换实质是把这个波形分解成许多不同频率的正弦波之和。后者的频率之间的比例是由数学上主观地确定的,而不是由自然中得出的,这可能是许多统计预测方法在内符计算中可以符合很好,而一旦外推预测时就效果急剧降低的原因之一。
  翁老在20世纪70年代已发现它存在严重缺陷,主要是信息失真及高频信号的漏失。他认为18世纪法国科学家傅里叶提出傅氏分析时,由于 受到当时科学条件的限制(没有高速计算机等),对频率参数有基频和倍频的假设,而且总是正整数。然而,客观事物中的频率并不一定如此,同一事物中可能存在完全独立的频率参数,而且可能不是正整数。因此,1980年,他提出了浮动频率的概念,并且将它作为信息保真的重要手段之一。
  傅里叶级数的各项频率只能取一基本频率的有限个整数倍,即谐和频率,它们彼此之间被限定为固定比例关系,所以未必接近数据中的信号频率,更不可能分辨互相接近的一群信号频率。因此,翁老提出浮动频率的新概念,并设计了浮动频率多项式,即

yi=a0+Lj=1ajcos(bjxi+cj)

式中,yi为运算结果;xi为输入数据;ajbjcj为系数。
  总共L个浮动频率,每个频率独立地去拟合原始数据,它们一般并不谐和。这是把数据序列分解成一系列数据分布的过程。这样的分解变换可减少信息失真。由浮动频率拟合,频谱可以很宽。用浮动频率函数拟合,拟合频率只受数据中最小有效数单位(U)的限制。最高有效频率是maxf1/U。它的分辨能力要比谐和频率拟合的分辨能力大。
  例如翁老取太阳相对黑子数Rm110 的观测数有9对:1769.8年为115.81778.4年为158.51788.1年为146.91836年为141.61848.1年为131.61870.6年为140.51937.4年为119.21947.5年为151.81957.9年为201.3,用浮动频率法求出有8.85年、10.0年、11.19年太阳黑子周期,比公认的太阳黑子周期1111.13(变化范围7.3~17.1)复杂很多。瘳德春等(2001)研究1818~1999年太阳黑子月平滑值的变化后,也认为:约11年周期有11.3年和10.3年两个峰值。这证实了翁老研究结果。
  浮动频率法得出的是由自然现象中归纳出来周期,并在天地生许多现象中存在。因此,它可能部分地代替傅里叶级数,并应用到预测方法中,取得较好的效果,提高预测的成功率。
  
20
世纪80年代初,国际上一些科学家也发现傅里叶级数的局限性 (对高频成分分辨能力低),就用小波 (Wavelet) 分析来改进傅里叶变换。到20世纪90年代,小波分析被广泛应用于信号分析、图像分析、量子物理和非线性科学等领域,被当作近年来在数学方法上的重大突破[3]。翁老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到了傅里叶级数的局限性,他提出的浮动频率在方法的创新性比小波分析更有深远意义。
 

 楼主| 发表于 2007-9-12 12: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3)翁氏旋回
  翁老在《预测论基础》中指出:油气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油气年产量的盛衰变化可以形象表示为有限体系中的一个生命旋回。它一方面随着勘探程度的加深与时间变量T 呈幂函数增长,另一方面又随着剩余资源量的减少与时间变量T呈负指数衰减。因此 ,提出了一个预测油气年产量基值Q的数学模型。这一模型后被赵旭东命名为翁氏旋回模型。现依据赵旭东(2001)的命名作一简介。
  如果某一体系具有从兴起到衰亡的全过程, 则这一过程可称作一个生命旋回。对于生命总量有限的体系,例如非再生的矿产资源,可用翁老提出的确定型生命旋回模型进行描述和预测。1984年翁文波院士在《预测论基础》一书中提出“泊松旋回”模型,赵旭东进行了认真推导,并得出相同结论式。虽然该模型在形式上与随机型的泊松分布有相似之处,但本质上完全不同,而实际上是一个确定型模型,并由翁文波院士首先 提出。为此作者于1987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文章,将此模型以翁字的汉语拼音命名为Weng旋回模型。Weng(翁氏)旋回是个收敛模型,适用于对生命总量有限体系的描述和预测。这一体系从兴起到衰亡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1)加速上升阶段;(2)一般上升阶段;(3)一般下降阶段;(4)缓慢下降阶段。
  油气田的形成是石油地质历史的演变结果,油气田中的石油、天然气是有限资源。油气田一经投入开发就成为一个体系,从油气田投产到产量枯竭是一个生命旋回。
  应用翁氏旋回模型预测油气田产量的未来变化及最终可采储量时,可表示为如下形式,即

Qt=Atxe-t
t=(y-y0)/c
t0

式中,x012,……正整数;y0为油气田投产年份;y为油气田投产后的开采年份;Ac为油气田特征的系数;Qt为对应于t的预测产量。
  为确定上式中的系数A,在实际计算时可作如下考虑,即当油气田的m个已知的逐年实际产量Qt,与翁氏旋回模型中的txe-t之间的相关数量大时,认定A为最佳值。而xC的值可用迭代法求出。
  赵旭东应用翁氏旋回模型,曾对国内外150多个油气的今后年产量及最终可采储量进行过预测。计算结果表明,这些油气田的以往实际产量与翁氏旋回模型的预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 ,绝大多数都大于0.9;而正规开发的油气田的相关系数,一般都在0.95以上。至于已知 的实际采油年数应大于或等于5年。但是,并不一定要求达到产量的高峰年份。以前苏联的罗马什金(PoMaщкин)油田作为算例。
  罗马什金油田是前苏联第二大油田,位于鞑靼自治共和国东部,1948年发现。主要含油层为泥盆系Д0及Д1层砂岩,油层有效厚度15m,埋藏深度16501850m。油田面积3800km2,地质储量45亿t,设计采收率53.1%,可采储量24亿t1952年投入开发时进行环状注水,后经多次调整而成为内部分区切割注水开发。至1979年底已累计采出原油14.9亿t,采出程度达33.1%,含水率为60%以上。
  经过计算得出罗马什金油田的翁氏旋回模型表达式为

Qt=6002.3t3e-t
t=(y-1951)/6.78

  按翁氏旋回模型预测,罗马什金油田的最终可采储量为25亿t19521979年已知实际油田产量与上式的预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罗马什金油田的实际产量以及用翁氏旋回模型预测的年产量见图3

 

 

 

3罗马什金油田产量预测图  

  翁氏旋回模型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根据 油气田以往的实际产量预测出最终可采储量。特别是可以发现不少油气田在原来计算时,没有包括进去的潜在可采储量,而且这部分可采储量往往是相当可观的。例 如本文提到的罗马什金油田,按翁氏旋回模型预测的可采储量比原来的可采储量大约多1亿t。我国的一些大型油田,例如 大庆等油田也有类似情况。
  油气田的开发是生命总量有限体系的特款。翁氏旋回模型已在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应用。例如,有人用翁氏旋回模型预测过半导体收音机的销售量,效果非常好。一种新的产品刚上市时,销售量不高,之后经广告宣传销售量会急速增长,再后将逐步下降,并维持 一个较长时期。又如,有人用翁氏旋回模型预测植物的生长速度,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也非常吻合。
  
翁氏旋回模型是一种唯象的基值预测模型。所谓唯象是指对信息的定义和性质不作任何事先假设,而是从实际资料(例如油气田的生产记录)中 找出信息,以这种拟合信息为基础的预测称为“基值预测”。对于和人类活动有关的许多体系,基值预测往往落后于人类的未来实践。原因是唯象拟合信息只能取得 最后信息以前的信源状态,只能反映当前人类科学技术水平下的体系变化,而不能反映出今后科学技术发展对预测体系的影响。例如油田开发采用了新工艺,改造低 产油层,调整开发方案等等。所以预测仅是对未来的展望和分析,绝非最后结论。

 楼主| 发表于 2007-9-12 13: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当代预测宗师翁文波先生组建科学基金会倡议书

    

    翁文波先生1912218日生于浙江省鄞县(现宁波市)1930年就读清华大学物理系,1934年以“天然地震预测”论文荣膺理学士学位,1936年到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学院深造,专攻应用地球物理学科,1939年获博士学位,当时正值“抗战”时期,他为报效祖国,毅然决定起程,几经周折绕道回国,周转途中随身携带物品大多丢失或忍痛扔掉,唯有将自己钻研设计而获得博士学位的“重力探矿仪”带回国内,显示了他的一片赤诚爱国忠心。
  
1939年回国后,在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任教授,并在我国开创地球物理事业,先后在四川石油沟进行电测井,在玉门进行物探工作。在“抗战”艰难时期,去玉门油矿任工程师,进行野外石油物探工作。1942年冬,随中央地质调查所石油地质考察队去新疆工作,先后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批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人员。
  
“抗战”胜利后,他调往上海石油公司任勘探室主任,筹备了我国第一个反射地震队。1958年 后,先后任石油工业部勘探司总工程师、石油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石油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从事石油勘探的技术管理和科研工作,先后任过中国石油学会副理 事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的奠基人之一,为发展我国地球物理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6年邢台发生大地震后,周恩来总理指名翁文波等两位专家赶赴邢台灾区考察,并指示他研究预报天然地震这门新科学的艰巨任务。从此翁先生就毫不迟疑、专心致志地致力于预测理论的研究,走上了漫长艰苦的探索道路。经过十多年的苦心钻研。在预测理论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1984年出版了《预测论基础》,以后1991年又出版了《Theory of Forecasting》,并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地震灾害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预测中,处理国际领先地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例如对1990年亚运会期间北京地区的地震、1991年江淮地区的洪涝,199219931994年美国、日本多次6级以上地震等的预报,时间地点与实际发生的情况十分接近,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重视。
  为 了继承和发扬翁文波先生在科学事业上的献身精神,孜孜不倦、不畏艰难的探索精神,将他创立的预测理论继续发展下去,为人类造福,现发起筹集资金,建立翁文 波科学基金会,用于发展预测理论及其学术交流。我们深信这是表彰翁文先生为发展科学事业做出的贡献,以及继承和发扬他的崇高精神的最好方法,敬请国内外企 业、团体、个人捐资赞助。

发起人:

严济慈

黄汲清

王淦昌

傅承义

   

 

侯祥麟


 宋瑞祥

 

周永康

 

孙鸿烈

程裕淇

徐冠华


刘光鼎

 

王玉民

 楼主| 发表于 2007-9-12 13: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努力弘扬翁老学术  不懈推动天灾预测

——翁文波科学发展基金工作侧记  

 

  一、 基金背景和宗旨

 翁文波先生生前是中科院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者,是我国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石油地球物理测井、石油地球化学事业的创始人。由于他在我国石油勘探和石油工业发展中作出的突出贡献,先后获大庆油田发现的国家自然科学奖,石油工业杰出科学家称号。
  1966
年河北邢台发生大地震后,他与李四光先生一起受周恩来总理的重托,开始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天灾预测科学研究和预测事业,经过10多年的艰辛的探索,先后于1979年撰写了“初级数据分布”(未刊),为预测作了理论上的准备,随后又发表了“频率信息保真”(1980)、“可公度性”(1981)、“预测论”(1982)等论文,并发布了华北地区1982年可能发生干旱等预测,其结果与预测得到了较好地对应。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检验的积累,1994年出版了较为系统化的理论专著《预测论基础》,以后又相继发表了《地球物理预测》(1985年,与吕牛顿合著)、《信息代数——天灾预测的数学基础》(1988,与吕牛顿合著)等多篇论著,为与国外同行交流,又用英文发表了“Theory  of  Forecasting”(1991年),并将其与预报地震、洪涝、干旱等天灾的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创的信息预测的科学体系和方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根据他的嘱托,1996年由吕牛顿、张清同志整理出版了《预测学》。
  生前他先后作过252次各类天灾预测,实际发生的有211次,占总次数的83.73%,集中反映了他的学术成就,以及被检验的预测结果,这些结果是目前没有任何人可以做到的。不幸的是19941118日癌病夺去了他的生命,未能如愿以偿地达到他的如期目标。
  生 前他就有意愿成立一个推动他的预测学术发展和走向世界的专项基金,为了实现他的这一遗愿,继承和发展他的学术成就和推动预测科学的发展,在国内一批著名的 专家、学者:严济慈、黄汲清、王淦昌、傅承义、孙枢、武衡、侯祥麟、孙鸿烈、程裕淇、徐冠华、王涛、周永康、宋瑞祥、陈、刘光鼎等发起倡议下,并得到原中 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领导和其下属多个企业单位的支持和积极捐助,1996年设立了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翁文波科学发展基金。
  其宗旨是继承和发展翁文波天灾预测的学术思想和成就。整理和研究发展翁文波的学术理论和方法;资助相关的学术研究;出版、宣介、推广翁文波的学术成就;资助他倡议成立的天灾预测委员会的活动,开展天灾预测交流活动,推动各种预测科学的交融和发展。

 

二、基金的主要活动情况

根据翁文波先生生前的遗愿和初衷,基金严格按照宗旨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以求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为继承和发展他的预测学术思想,推动预测科学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促进预测科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一些有成效的工作。


返回

 楼主| 发表于 2007-9-12 13: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1.连续资助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的活动,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是1992年在翁文波院士倡导,在中国科协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支持下,成立的一个综合性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它是一个把预测科研与实际天灾预测结合在一起,以预报大灾和灾害链,包括大洪灾,大旱灾,大地震,大台风和大的流行病的预测为主要目标的学术团体。
  创 建初期,担任该专业委员会主任的翁文波院士,在一开始,就致力于预测理论与预报实践相结合,在学术上鼓励百家争名,百花齐放,开展学术思想的交流,并以实 践为检验标准,不断探索和提高。为此,建立了在每年一度的交流研讨会后,刊印天灾《预测意见汇编》(简称《黄皮书》)的制度,要求对各灾种预测指标要明 确,即大灾发生的年度、月份(甚至日期)、地区或地段、强度或历史相似强度记载下来,以备实践考验。同时每年年终召开总结会议,进行分析总结。1994年翁先生不幸去世后,按照翁文波先生的遗愿,作为基金的一项工作,一直连续至今资助其每年的活动。天灾预测委员会几年来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了各项活动,促进了预测科学学术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成功预测了一些大的灾害:如1998年长江、珠江、闽江大洪灾的预报;1997年北方大旱灾的预报,1999年华北酷热的预报;1997年新疆伽师地震的短临预报;1996年包头地震的预报;1999年台湾大震的预报,以及1997年大台风在江浙一带登陆的早期预报等。
  2)较成功的预测了一些灾害链。在这方面较突出的事例如:预测19951996年上海附近海域可能会发生5~6级地震。结果1996119日该地域发生了6.1级地震。19974月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在广东中山开会时又根据地震后效吸引台风的观点,预测1997年江浙一带将有大台风登陆,后果然有巨大台风登陆,损失严重。1999921日台湾大震发生后亦有强台风袭击海峡两岸地区,其理同前。
  3) 促进了天灾预测方法的交叉发展:参加天灾预测工作的学者们,除对单一灾种提出了许多新的和有一定有效的方法外,在综合预测方面还提出了或改进了不少天灾预 测的途径。如用地磁方法既预报地震,也预报气象灾害;地热方法既预报地震又预报气象灾害;热红外既预报地震,也预报气象灾害;天文方法既预报地震又预报气 象灾害;三性法既预报地震,也预报洪灾等。在灾害链预测方面提出了旱—震相关,震—洪相关和地震与台风相关的指标和机制。
  4) 方法论的学术讨论的开展,促进了各种学术思想的交融。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的学者采用的预测方法和理论多种多样,有继承古代的,有现代的,有改进前人的,有 自己独创的。针对一些问题,先后对不同的学术方法,如天灾预测三要素、“倍法”预测法、混沌理论和自组织临界理论问世后,天灾可否预测、微小外因为何能触 发巨大致灾系统可能致灾、外因作用速度快时易于触发大灾、溃变论预测天灾等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和讨论,推动了天灾预测学术水平的提高。
  由于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的活动取得的成绩,逐步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例如中国科协组织的天灾预测会商会,民政部减灾十年委员会的有关预测活动,国家地震局的有关会商活动等,天灾预测委员会都是参加成员之一,在2000年年科技部召开的香山科学会议第133次学术讲座会——“特大自然灾害预测的新途径、新方法”,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的一些专家被邀参加会议。

 2.组织了有关翁先生预测科学理论出版和学术思想研讨
  1)根据翁先生的遗愿,在已出版《预测论基础》一书的基础上,将其最新研究成果,经系统整理,于199611月编印出版了《预测学》一书。
  219991118日是翁文波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日,为纪念他对预测科学作出的贡献,继承和发扬他的学术思想,与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共同组织筹备在北京召开了“翁文波预测学术思想研讨会”,并收到30多篇稿件:参加会议的有国家地震局、中国科协、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等部门的领导和代表,共有72人与会,其中26位代表对翁文波先生在我国预测科学所作出的贡献;应用翁先生预测方法的实践和体会,以及翁先生的崇高思想品德和科学的献身精神等作了发言,对宣传和推动发展翁先生的学术思想起了很好的作用。会后汇编了30多篇有关文章,约30万字,于20014月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了学术专集《20世纪回眸:翁文波院士与天灾预测》。
  320021221日至22日,基金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共同发起,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翁文波预测学术研讨会。
  来自中油集团公司、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中国地震局、水利部、中国海洋局,以及北京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员共58人,参加了研讨会。
  围绕会议主题“研究翁文波预测学术取得的新进展、新认识”和“研究运用翁文波学术成果,进行天灾预测和其他预测方面,取得的新成就、新体会”,会议共收到21篇论文,其中13篇 论文入选,在会上发表、并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其中中国地震局研究所徐道一教授所作的报告“翁文波院士的天灾预测方法、理论及其意义”,比较全面、深入地论 述了翁文波先生创新的信息预测科学体系,及其在天灾和其他方面的应用成果,以及他自己在研究应用翁文波学术成就中取得的成果,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 好评。
  在交流讨论中,大家认为翁文波创新的信息预测学术和方法,是对预测科学、特别是异常态的天灾预测的一个重大突破和发展,他对地震、大雨暴雨、洪涝干旱等,进行的252次的各种预测取得了211次 成功或基本成功的事实,已经证明了他的学术思想的科学性和可信性,他的可公度性、浮动频率的学术方法的应用和实践,将对提高天灾预测的科学水平,不断证明 天灾预报的可能,作出重大的贡献,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大家表示今后要学习和发扬翁老的科学创新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一步加强对翁老学术的研究和 应用,加强各学科的合作和交流,并建议今后继续召开翁老学术研讨会,为发展天灾预测科学作出贡献。

3.资助了两项有关翁文波学术思想的研究项目

1998年 经研究选择,资助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徐道一教授,进行“翁文波院士的天灾预测方法、理论及其意义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好的效果。研究结果对翁先生 提出的信息预测理论体系,以及其在天灾预测中取得的突出成就,作了系统研究和论述,并认为预测理论体系代表了当前科学发展的新方向,走在了预测科学发展的 前沿。此项工作,已于1999年一季度,经专家评审,认为对深入研究发展翁先生的学术思想有重要价值。
  2002
4月,资助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室,开展翁文波理论著作的学术思想研究。

4.广泛介绍翁文波的学术成就

  出版翁文波生平事迹的册子,以及散发翁文波先生的有关著作,加上以上的活动,介绍翁老的学术成就,见到了很好的效果。



 楼主| 发表于 2007-9-12 13:03:40 | 显示全部楼层

翁文波和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

一、推动重大天灾综合预测研究,抓住地球物理科学的重要生长点——1986199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致力于促进中国重大天灾综合预测研究工作的历史过程回顾

人类生存和繁衍在地球上,地球物理灾害或统称天灾就必然成为地球物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科研对象。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地球物理科学中的气象灾害和地震灾害以及其他一些地球物理灾害都是分门别类地在主管部门和专门单位进行研究的,未能交叉讨论和互鉴互补。
  古代东方学者早就用有机整体的观点来考察研究客观事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更是深刻地指出客观事物的共性、个性以及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
  当代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是在各分支学科精确研究的基础上,向综合研究方向发展。如果说,18世纪、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特点主要是依靠学科的分工、专门化研究取得的,那么进入20世纪以后,自然科学的重大进展,则往往是通过学科的交叉和边缘学科的发展而实现的。现代自然科学研究的特点是趋向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研究。
  我国的天地生综合研究起步较早。在1983年、1986年和1989年先后召开过三届全国性学术讨论会议。我国天地生综合研究的特色在于,它继承了我国古代的天地人统一观,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将地球、天文、生物三者视为相互联系的整体,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这表明我国的天地生综合研究,思路较广,层次较高。20世纪70年 代以来,我国天地生综合研究已在天文地质学、天文气象学、天文地震学、地震气象学和历史自然学等新兴学科中,以及自然灾害群发性等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工 作。在全球变化、地球表层学、重大灾害及其对国民经济影响、周易和现代自然科学关系等方面,提出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标志着我国天地生综合研究正在逐步深 化并日臻成熟,显示出愈来愈旺盛的生命力。
  现今的气候系统、地理系统、生态系统等的概念,均已扩展为地球四大圈的相互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研究全球变化为主要目标的“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等的制定,地球表层学、地球系统科学的提出,都将整个地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这些都标志着自然科学研究正在向更高层次的综合研究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相继问世,以更具体的形式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搭起了桥梁。国外学者提出地球系统科学,国内钱学森教授1986年 倡导在高层次上对人类生存的地球表层巨系统开展综合研究。这种应当把地球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人类活动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的观点和做法,已经 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接受。另一方面,随着人类的繁衍增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地球物理灾害也越来越频繁,灾害后果也越来越严重。为此,1987年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169号决议,确定19902000年 为“国际减灾十年”活动,要求国际社会面对自然灾害威胁,采取一致行动。在国际上对全球变化和地球表层巨系统开展综合研究的大趋势和天灾越来越严重而开展 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大背景,这两个因素激励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与时俱进,主动请缨以大综合的形式来促进气象灾害、水灾、地震灾害和其他灾害的综合预测和 减灾研究。下面我们简要地把19861991年期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致力于促进中国重大天灾综合预测研究工作的历史过程作一回顾。

1.1986年敦煌会议

为纪念唐山大地震十周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于1986619日至23日在敦煌召开了“地球物理韵律现象学术讨论会”。国内地震、地质、气象和天文界的学者40余人出席会议,共有30篇学术论文在会上交流。这次会议在很大程度上是联系灾害预测问题的。会议对灾害的共同特征进行了讨论,如周期性、韵律性、有序性、层次、可公度和混沌等。另外还讨论了与灾害共性有关的统计物理临界现象以及万能数等,同时对气象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讨论。1986年敦煌会议可以说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讨论天灾问题的萌发会议。

2.1988年慈利会议

会议于19881120日至24日 在湖南慈利召开,定名为“地球物理灾害学术讨论会”。在这次会议举行之际,中国地球物理界老前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本届和上届两位理事长翁文波院士和顾功 叙院士从北京发来贺信。信中称:“我会讨论这一全球瞩目的重要问题是及时的。如果为进一步研究提出建议,并且为今后联合世界和全国水利、气象等多会共同讨 论做准备,将造福于全国和世界人民。祝会议成功。”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于19881013日为该次会议发出的第一号通知中,对研究地球物理灾害的内容作了如下阐述:
  
(1)公元2000年前地球物理重大灾害的预测,诸如大地震、大旱、大涝的预测、生态环境及日地空间物理的重大变化,特别是灾害链和灾害群(1920年北方大旱死人50万,19201216日宁夏海原8.5级大震死人20万,1922年广东风暴潮死人7万……)的预测等。
  
(2)灾害预测方法的研究,特别是其中共性的讨论,如“新三论”的引进和民间预测经验的整理等。
  
(3)灾害对策和控灾的研究。
  在慈利会议上,翁文波院士作了书面发言。会议有地震、水利方面的专家参加,还有上海交大、清华大学和合肥教育学院的专家?参 加。会议直接讨论预测重大地球物理灾害的方法,如节气与气象灾害、地震的关系,黄海地震和水灾构成的灾害链,日食效应相似年预测旱涝,太阳活动预测旱涝, 东南沿海地震与台风风暴的关系,日月引潮力与台风增强,太阳活动低年与广东的严冬和大旱,厄尔尼诺、宇宙线增强与气象灾害的关系等。另外还讨论了模糊数 学、分维以及相似法在灾害预测中的应用。在慈利会议上,翁老预测1991年中国东部有大涝(后来1991年江淮发生了大洪);赵得秀预测1989年和1998年黄河和长江中下游为大水年,1997年黄河中下游大旱;王涌泉预测1998(±1)长江流域特别是中下游将出现大洪水,淮河流域也可能出现大洪水;南北地震带课题组预测云南剑川大理在19881996年间可能会发生77.5级地震。以上这些预测,后来都有所对应。
  这 次会议结束时,由郭增建教授和王涌泉教授共同倡议并经全体与会者赞同,请翁文波院士出任地球物理灾害预测的带头人,并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领导这一全国性的 自然灾害预测工作。会后王涌泉教授与翁老共同向中国科协汇报了会议情况,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工作部同意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负责筹备,于1989年上半年在京召开全国近期重大自然灾害预测会议。从此,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启动了一年一次的减灾会议。


 楼主| 发表于 2007-9-12 13: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3.1989年全国近期重大自然灾害预测及防御措施研讨会议

198959日至13日中国科协在北京举行了“全国近期重大自然灾害及防御措施研讨会议”。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具体筹办。在翁文波理事长的直接领导下,曲克信秘书长、耿庆国、汪纬林为会议顺利召开做了大量筹备工作。共有6个全国性一级学会,即: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海洋学会和中国天文学会,共同参加。23位专家学者到会作了学术报告,这些报告对我国19892000年 内可能出现的大水、大旱、强震、热带风暴、海冰等灾害作了初步预测,并阐述了所用的科学方法和理论依据,同时在进行可行性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对上述所预测 灾害应当采取的防御措施和在今后开展综合灾害预测及对策研究工作的具体建议。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翁文波教授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学会工作部林振申部长主持。
  会议通过了由耿庆国教授执笔形成的综合预测意见并专文呈报国务院和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在综合预测意见中指出“在1998年前后主要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出现大洪水(根据日食相似年、太阳活动和转移概率方法)”的预测意见是对应了。在综合预测意见中预测:在察隅、芒康、左贡和德钦之间的地区在19901992年内可能发生7.4级地震,结果在预报意见收到后两个月,即在距芒康60km的巴塘发生了6.7级,6.8级和6级的震群,合计约相当于7级地震的能量。应当说,这次会议的参加者对天灾预测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攻坚演习。预测的时间尺度有的精确到“年”,有的精确到“月”。
  这次会议是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持的全国性首次重大自然灾害预测及防御措施学术研讨会议。会议前,翁老要求事先把各位专家的预测意见收齐,并整理汇总。会议将各位与会专家提出的各项预测意见,以附表形式附于向国务院和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呈报的报告中。

4.1991年兰州天灾预测会议

 这次会议是翁老专程来兰州主持的会议,会议名称为“全国天灾预报研讨会,1991.4”。有地震、气象、水利和地理、地质方面的学者参加。会议讨论了蒙新甘交接地区7级以上大地震与黄河大水灾的关系,大震与大旱的关系,月球使地球放气与未来大旱的关系,并预测19941998年中国将有大旱(实际上1997年我国北方发生了大旱)。按北纬35度线上大震活动的60年周期,预测19961997年和其前后,“新疆、西藏与克什米尔交接地区可能有78级大地震发生”,实际情况是19961119日在新疆、西藏与克什米尔交接地区发生了7.1级地震。按立交模式把福建厦门地区定为今后10年内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待议地区,1994916日在厦门东南300km的地方发生了7.3级地震,位置有误差。在这次会议上还对台风、水旱作了预测。
  以上就是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前的一段历史。应当说,这段历史是与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成立后的天灾预测活动和学术进展有着继承性联系的。

二、翁文波院士组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的主旨思想和组建历程回顾

1.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委员会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9911219日上午在北京科学会堂101会议室召开

 会议由筹委会主任翁文波院士主持。会议讨论了下述问题:
  
(1)为发挥地球物理学在灾害预测方面的综合优势,一致同意成立这个组织,并表示在工作上给予支持。其名称定为“天灾预测委员会”。与会同志希望委员会扎扎实实地搞好工作,做出成绩。
  
(2)会议审议了《天灾预测委员会工作意见》(讨论稿)。与会同志同意文件内容及人员组成和分工。会议还较具体地讨论了1992年活动安排:初定199257日在北京召开天灾预测会议。尽快下发通知,征集预测意见,请各委员提供征文名单。预测意见寄预测组组长郭增建同志汇总、整理、编印40册,提供199257日成立会议上交流。
  
1992年第二次会议预定下半年举行,以检验预测效果,交流预测方法,提出1993年天灾预测意见。总结工作由王涌泉同志负责,预测工作由郭增建同志负责。


 楼主| 发表于 2007-9-12 13: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成立及1992年天灾预测会议,于199257日在北京科学会堂101会议室召开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主任翁文波院士主持了会议。
  为加强和提高对我国洪水、干旱、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预测能力和科学水平,完善灾害预测会商制度,为发展国民经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防灾、抗灾、救灾工作服务,由有关专家提议,经请示中国科协同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决定成立“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是以地球物理、水利、气象、地震等有关学科为主的联合学术组织。由参与预测专家和主要领导部门的负责人共同组织。
  第一届委员会早期成员为9人。 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综合组、预测组、总结组、秘书,负责推动工作。分工如下:主任翁文波;副主任温克刚(国家气象局副局长)、陈(国家地震局副局 长)、黄文宪(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工程师);综合组组长陈菊英;预测组组长郭增建;总结组组长王涌泉;秘书汪纬林、解敬。
  翁文波理事长在会议上的发言中强调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的任务是:向有关单位提供预测意见,以减少天灾造成的损失。我们的工作方法是根据两个基本的认识和特点:
  
(1)为了减灾的目的,预测是关键。例如,如果今年我们把防洪的措施和资金,放在太湖和黄河流域,而灾情却发生在长江中游,那么灾情未减,而人力和物力恰没有用在点子上。所以,我们和其他的减灾组织不同,在于“突出预测”。
  
(2)我们用“学术的方式”,而不是用“会商的方式”或“组织的方式”来处理各种不同的预测意见。其目的是:有关单位,可以作自己的判断,使正确的意见,不会在会商中一般化或消失,并且,各种方法可在事后比较和评价,使预测技术不断地提高,更好地发挥辅助决策的作用。
  天灾预测并不神秘,是有可能做到相对正确的,如对1992426日美国旧金山6.97.4级地震,和我在199217日对全国政协提出的预测意见(时间:1992619日,地点:美国旧金山大区域范围内,震级6.8)比较,只在时间上相差比较大(提前54),并且,今后仍有发生地震的可能性。
  这次会议,我们邀请有关领导参加,希望给我们提出指导。目前我们的工作已经起步,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进一步加强这项工作,还要进行多年的努力,希望建立一个基金,长期搞下去,把这项造福于人类的事业,搞得更好。
  翁 文波院士建议,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每年举办两次学术活动,一次在春季,召开天灾预测研讨会,会后向有关部门提交不同方法和不同观点的未经综合的预测意见。 一次在秋末冬初,召开天灾预测总结及学术讨论会,按照洪水、干旱、地震三种主要灾害,进行综合预测研究、会商、检验和总结。对于每一种灾害,有不同的预测 方法,每一种方法都应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并且联系全国的有关专家共同研究。对于不同方法的预测结果应进行可信度的研究和评定,以便主管部门参考和使用。
  每年出版两项成果。第一项为年度天灾预测报告,作为内部文件供有关单位参考,一年后作为公开资料。第二项为年度天灾预测研究总结,公开发行。争取办外文版,国际交流和发行。
  翁文波院士还亲自设计并打印出用于黄皮书的《天灾年度预测报告简表(内部文件)》的具体格式。
 楼主| 发表于 2007-9-12 13: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199347日上午在北京科学会堂101会议室召开

 学会理事长、专业委员会主任翁文波教授主持了会议。
  会议的议题是:
  
(1) 内部颁发1993年《黄皮书》;
  
(2) 审议两项提案:天灾预测检验标准;有偿服务问题。
  翁文波主任首先对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成立一年来的工作做了简要回顾。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在中国科协学会部的支持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领导下,为预测工作做出了成绩。在科研和预测第一线的同志对1992年长江、珠江、松花江洪峰峰值的预测,以及对1993年云南普洱地震和西藏地震的预测都与实际很接近。我们的预测水平在实践中提高。
  翁老讲话之后对福州一厦门会议上提出的两项提案进行了认真的审议。会议原则同意两个提案,并根据本次会议讨论的意见修改后试行。
  会议认为天灾预测检验的对象应是大灾。其检验标准应与有关业务部门的检验标准一致。

4.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专业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199437日上午在北京科学会堂102会议室召开

 会议由专业委员会主任翁文波院士主持。
  翁文波主任回顾了第二次会议以来的工作。他说,自第二次会议以来,针对北京地区出现的旱象,进行了干旱问题的报告会;召开了1993年天灾预测总结会议,开始筹备国际天灾预测讨论会,征集并汇编了1994年《黄皮书》。1994年预定的主要工作是:开好两个会议,即1994年天灾预测研讨会(将于1994410日在宝鸡召开)和国际天灾预测讨论会;做好年度预测总结,逐步建立预测的检验标准、检验制度、检验的公布等事项。
  翁老还报告了“文波预测研究所”的有关情况,该所定于199441日出版自然灾害预测实例,以后每年一本。
  翁老说,我们计划召开一次国际天灾预测讨论会。代号WIND/1994。已得到中国科协、国家科委的批准。乌克兰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美国斯坦福大学同意为共同发起单位。预定于19941010日至12日,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召开。由翁文波、钟辛生、潘瑷任组织委员会正副主席。陈、徐道一、任振球任学术委员会正副主席。1994121日,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来信表示:愿意在其周报(ESO)上为WIND/1994讨论会作宣传,并考虑以一定形式介入。
  因本专业委员会无固定办事及财务机构,又无法人地位,有的活动不便进行或办理,将请预测所(WFI,全名:北京文波经济与自然灾害预测研究所)代 理。翁老强调指出:天灾预测很难。要搞出成绩,经费上应有切实保障。针对社会上只关心救灾,而忽视预测的倾向,翁老多次呼吁加强预测工作。翁老生前积极创 办并成立了文波预测研究所,并积极筹办翁文波天灾预测基金会,目的就是使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有个依托,有个支持。翁老多次表示:翁波预测研究所是天灾预测 专业委员会的后盾。
  根据郭增建、王涌泉两委员的建议和提名,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请徐道一、耿庆国、任振球组成一个协作组,协助委员会的活动,请秘书汪纬林同志召集。根据工作需要,委员会将组织学科组,作为基层组织。这事请郭增建委员筹备。
  委员会计划于1994410日至12日,在宝鸡召开1994年预测家会议,讨论委员会工作,包括学科组的组织。还要提出1994年全国主要灾害的预测意见。
  大 家认为,在天灾预测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的情况下,专业委员会积极开展工作,吸收预测家的意见,并汇编预测《黄皮书》,提供有关部门参考,无疑是有意义的, 为了把今后工作做得更好,应注意充分发挥专业委员会的“综合”优势;多进行一些综合预测方面的学术讨论,以提高预测水平。
  预测总结要总结大灾,未造成灾害的事件不必花力气总结;既要总结成功的,也要总结失败的,从正反两方面总结,有利于提高。总结程序应首先由预测家本人作,在此基础上核实汇总。
  要重视专业委员会的建设;专业委员会的成员应由高层次的、多学科的专家组成。通过这样有权威性的组织提供预测意见,进而变为政府行为,才能更好地发挥专家的作用。
  关于国际会议,与会同志肯定了加强与国外同行专家联系的必要性,今后应多作些联络工作。1994年的国际会议正在筹备,已落实由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承办,地点暂定在河北涿州市。至于要否与中国科协召开的沿海城市灾害对策国际会议合并召开,需会后协商。
  召开国际天灾预测讨论会,是翁老的遗愿。因翁老1994926日患重病入院治疗,19941118日在北京逝世,以致国际天灾预测讨论会(WIND/1994)未能得以召开;这是翁老生前的一桩遗事。


 楼主| 发表于 2007-9-12 13: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5.关于黄皮书

 翁老199347日 特别强调:黄皮书如使用得当,可能有助于减轻自然灾害。黄皮书是一种内部文件。黄皮书在第一页“说明”中明确规定:“本黄皮书不直接对广大人民群众,但它 可作为上级机关和有关应用单位的内部参考资料”,这就是内部定向发行的原则。从科学技术要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运用大科学、面向大市场考虑,应当坚持探讨天 灾预测的有偿服务。预测有偿服务的重点,目前以《黄皮书》的科技咨询服务为主。
  翁老199437日特别强调了编辑黄皮书的思想背景。他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和互相密切配合的“文波预测研究所(WFI)”,于199437日,内部定向发行了《1994年黄皮书》。此书不公开发行,只有偿供给领导和有关单位的指定人员使用。
  翁老指出:自然现象是客观的实际,在对它进行预测的过程中,必须尽量避免主观因素的介入。这类主观因素包括:专家权威的说法、群众多数的会商决议、机关首长的意图等。
  但在实际预测工作中,这类主观因素时常在干扰预测,使人们得到互相矛盾的结论。举例以明之,
1975年海城地震之后,地震界有人宣称:地震可以预报,我国就准确地预报了海城地震;到了1994年,听说地震界又有人认为地震不能预报。
  另一方面,又有一种说法,认为:“真理在少数人的手里”。这一观点,也许有点接近实际的可能性,所以我们不妨来试一试。
  因此,黄皮书是以个人的预测为基础,每一页代表一位预测家的意见,到年底来检查总结。
  黄 皮书中的每一页的评价,多少和预测家本人、预测学说、所在单位、自然地理体系等有不可避免的联系,在逐年检查总结中,必然会分出预测水平的高低。这和赛跑 有点相似,现在才起步,离终点还很远或者永无终点,无法看出任何结果;但起步后谁跑在最前面,谁跑在后面,还是受人注意的。
  根据19921993两年来黄皮书的检查总结,有几位预测家的预测非常接近实际,有的已编入总结,一部选入《1994年黄皮书》。
  事实表明:我国少数优秀的预测家的预测,已非常接近自然现象的实际。如果这样的精度可以保持和推广,那么大禹、李冰再世,一定会觉得“后继有人”。
  翁老指出对黄皮书进行总结检查,给人的第一点新印象是:“灾情和天体有关”。经过两年来检查的结果,有15条较符合实际的预测选入黄皮书附录。其中46%和天体有关,40%和海洋、地温、大气等有关。古代先辈多次提出天灾和天体的关系,似乎古人和我们不谋而合。但先人提出对恒星的关系,使我们将信将疑。今天我们可以用现代的技术,来考一考古人。

  1)先人的认识
  《书 经》曰:“箕星好风,毕星好雨”,“月之从星,则以风雨”。巴比伦记载有:“轸宿为风星,昂宿为雨星”。东汉王充《论衡》提到,有一次孔子要备雨具,因 “昨暮月离于毕”,又一次他不要备雨具,因“昔日离其阴,故雨。昨暮离其阳故不雨”。《孙子兵法》中《月战》篇,专论“天时”曰:“十战而六胜以星也”, “十战而七胜以日也”,“十战而八胜以月也”,“十战而九胜,月有……而十胜”。
  再看《三国演义》九十九回末尾有几段话,其一:孔明笑曰:“见毕星蹿于太阴之分,此月内必有大雨淋漓”;其二:“懿曰:见毕星蹿于太阴之分,此月内必有大雨”。结果是:“未及半月,……大雨连降三十日”。(注:毕宿五为天文学中金牛星座(Taurus)Alfa星;毕星团为;Hyadse;昂宿为:Atlas;壁宿为:Alqenib).

  2)今人的猜想
  恒星远在太阳系之外,就经典物理原理难于说明其对地球的作用。但近代的概念,把引力场开拓为有波粒两重性的引力波或引力子,它就可能不必受反比于距离二次方的衰减,它能跟着光波或光子,远行宇宙之间而不衰。
  此外还有粒子对撞中能量集中的可能性,也将改变我们的观点。
  所以,古人之言,未必都是迷信。

  3)共同的目标
  当 今世界在提倡“信息高速公路”,说明信息流通颇有市场。我们以个人为单位的预测,如果信息不流通,工作不结合,必被时代所抛弃。所以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 提倡“学科组”的组成。举例以明之:根据太阳活动,预测地震时间有较好的案例;根据地震活动,预测地震地点有较好的案例;如果能紧密结合起来,可能得到更 全面的预测,此事已请郭增建委员来领导。文波预测研究所今后也可能接受某些具体项目的委托代理。
  为了奠定天灾预测的基础,使人类能世世代代受益,仅靠天灾预测专家们的努力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跨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古代文化和近代技术、自然科学和哲学、集体和个人、国家组织和民间团体等约束我们的种种边界。
  下面举几个和当前天灾预测工作似乎缺少明显关系的研究课题:
  如研究引力波的波动,将观测从实验室的仪器到宇宙天体,包括人造卫星和空间微粒、轨道的中高频而微小的波动,也研究引力子对撞的理论和实验。
  又如要考一考孔夫子、诸葛亮、司马懿的气候预测知识,那就要计算并编辑金牛星座阿尔法星(毕宿)和月球轨道交会的数据和程序,并编辑良好的天文数据库等软件,若再加上其他行之有效的内容和良好的包装,也许可成为知识商品,成为一种高技术。
  翁老殷切希望主管技术的领导人,多帮助下层和民间预测家的工作。因为历代科技的重大发明,许多来自民间。
  关于黄皮书,翁老在不同场合,反复叮嘱与他一起共事的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成员,每年一定要坚持出好黄皮书。翁老说:“不但在我活着的时候要出黄皮书,在我死了之后每年也要出黄皮书。”
 楼主| 发表于 2007-9-12 13: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以巨灾和灾害链的综合预测研究为主攻方向

巨 灾和灾害链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是十分巨大的,所以对其进行预测和研究是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的基本宗旨。鉴于巨灾是“多因强化”的结果,而灾害链本身又是 多灾种的相互联系,所以需要多学科进行综合研究方能奏效。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由气象学家、水利学家、地震学家、地质学家和天文学家共同组成,就体现这一特 点。我们所说的巨灾是自然灾害中的大洪、大旱、大震和大台风等。我们所说的灾害链是指这些大灾之间的链。由于巨灾和灾害链的预测研究尚属当代世界科学难 题,所以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是边研究、边预测、边总结、边提高和再研究、再预测、再总结、再提高。这就决定了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既是学术团体,又是实际预 测团体。对于预测意见的表达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集体讨论的预测意见,一种是个人的预测意见(简称黄皮书),皆呈上级参考。这后一种形式是体现不同预测科学观点的。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还参与国家各灾种主管部门举行的天灾预测会商会,并直接把重大天灾预测意见通报给主管专业部门,供有关防灾抗灾救灾主管部门参考。

1. 灾害链的综合预测研究  

  1990年天灾预测专家曾根据旱震关系、地震活动规律和外因触发条件预测:1991年可能在滇缅地区发生7级以上大震。接着199115日在缅甸曼德勒北发生7.5级的大震。由于此前已研究出滇缅地区7 以上大震发生后长江和珠江流域往往发生大洪,所以据此又在学术会议上预测1991年汛期长江或珠江可能会发生大洪。果然1991年 夏,在江淮地区发生了大洪灾。其相关机制是大震发生后由于构造变动和强烈地震波的扰动使发震地区周围在很大范围内有地下携热气体逸出,造成低压环境,使本 来由孟加拉湾向中国输送的水气更能多输送,再加上地震后效引起的由地下逸出的携热水气也叠加于上述水气输送中。如果有北方冷空气南下以及西太平洋副高位置 相配合,则可在长江或珠江流域发生大洪灾。
  
19954月,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在综合预测意见中指出“根据小震群活动部位增多、小震条带交会、库渗穴小震活动、旱震关系、磁场变化以及地应力变化等,预测在南黄海及其附近陆区,在19951996年有发生5~6级地震的可能”。这涉及到中国最大城市上海。 结果于1996119日在上海东北100多公里的南黄海中发生Ms6.1级地震。19974月天灾预测会认为这次地震的构造变动后效以及地震波扰动地壳放气的后效可能造成温湿环境,有利于吸引强台风在震区附近登陆。所以在19974月天灾预测会在综合年度预测意见中指出:“据南黄海去年发生6.1级地震,陆上有地温高异常带通到长江口一带,因此认为1997年可能有强台风袭击江浙一带”。果然在19978月有9711号强台风袭击了江浙一带。
  
1991年曾根据青藏高原35°纬线上大震活动的时间规律和发震构造条件预测19961997年青藏高原35°线上可能有78级大震发生。1992年曾研究出青藏高原30°~35°纬带范围内如发生强震,则藏中和藏南易发生大暴雪。1997118日在这个带上发生了西藏玛尼7.5级大震,随即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有委员依据地气耦合机制预测青藏中部和南部可能有暴雪。结果1997年冬果然发生了几十年一遇的大暴雪。与此同时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的委员在考虑西南气流强劲的基础上又考虑青藏高原大暴雪的因素,遂预测1998年长江有大洪灾。1998年夏长江确实发生了仅次于1954年的巨大洪灾。

2. 巨灾综合预测  

 首届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对巨灾的预测取得了重要成果,其中包括1992年美国7.4级大震预测,19974月上旬新疆伽师6级以上震群的短临预测,1997年北方大旱的预测和1998年长江巨洪、珠江巨洪和闽江巨洪的预测。
  
1992628日美国西部7.4级地震的预测是按概率周期性方法预测的。即在西部加利福尼亚州历史上167级以上地震中,有4次具有60年的时间间隔,1992年是这个周期的时间,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首届主任翁文波院士生前受美国学者之约,事先作出了预测。
  
1998年 长江巨洪和珠江巨洪的预测是按厄尔尼诺效应、日食相似年、西南气流强劲、超长线状云空白区、水灾时间序列的统计以及其他地球物理的综合方法进行预测的。由 于闽江发生大暴雨的天气气候条件与长江类似,即北方冷空气团南下与西太平洋副高近海有充分水汽的气团相遇造成,故长江大洪的预测指标也往往适用于闽江。天 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的学者也以类似的西南气流强劲和超长云带的观点对1998年闽江大洪灾作出了预测。以上预测意见,专业委员会一些委员均先后呈报国家减灾部门和地方减灾部门,并取得了减灾实效。
  
199746日和411日新疆伽师6级以上震群的临震预测是按地应力、次声波以及外因触发条件综合预测的。长期从事临震预测研究的专业委员会委员于199743日下午向地震主管部门提出了临震预测意见。这个预测与国家地震局和新疆地震局的预测意见汇合在一起通知灾区事先采取了措施,而起到减灾作用。国家地震局和新疆地震局的预测还根据了震区当地的一些前兆异常。
  
1997年夏天的北方大旱灾,其强度是百年一遇的。这次大旱灾涉及23个省、市、区,少收粮食476亿公斤。中国第二大河黄河断流226天。 对于这次旱灾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事先曾作出过预测,其根据是该年是月赤纬最小年,中国北方引潮力相对小,使地下强迫放气少,因之不利于吸引北方冷气团和南 方暖湿气团相遇而在北方降大雨。同时在月赤纬最小年,引潮力共振减压条件少,不利于垂直气流上升,所以也不易降大雨,这样就形成大旱。另外,在滇缅地区地 震活动弱时,使孟加拉湾向中国输送来的水汽亦相对少,这也有利于长江以北大旱的形成。从史料来看,1942年、1960年和1987年适逢月亮赤纬最小年亦是北方大旱年,这也支持了上述1997年大旱的预测。
 楼主| 发表于 2007-9-12 13: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经验教训 

我们对大灾和灾害链预测的失误是1998年东北大洪灾(百年一遇)未能作出预测,另外19941995年北部湾地震预报出来了,但1996年在该地的强台风未作预报。对于1998年东北水灾至今我们还未找到洪灾如此大的预测指标。目前看来松花江大灾可公度、时序性(包括周期性、整倍性和黄金分割性)和地热带在东北洪源区的交会可能是该次大洪的预测指标。至于北部湾两次6级以上地震与随后的强台风在附近登陆这一灾害链其关系是知道的,以前有论著发表,但未作预测。不过它为1997年预测9711号强台风在江浙登陆提供了经验。

四、翁文波院士说,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能起“补充”作用

中 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自成立之日起,一面对重大天灾和灾害链进行预测理论和预测方法上的研究,一面具体作一年尺度或更短尺度的预测。这种“双 肩挑”的活动方式是与其他纯学术团体完全不同的。专业委员会尽管经费欠缺,惨淡经营,但却“香火茂盛”,经久不衰。专业委员会初成立时,翁老就指出天灾预 测专业委员会所做的预测是对国家地震局、国家气象局、水利部和国家海洋局等主力军部门所作预测的补充。这是恰当和确切的定位。“补充”二字的含义是主力军 部门的预测还存在“美中不足”之处,而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也确有责任和能力去补充。或者说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和积极开展重大天灾预测研究并非多此一 举,而是对于我国的防灾事业,特别是对做好重大天灾预测工作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举措。
  
(1)专业委员会的成员来自多个学科,且每个成员都是各自有一套预测理论和方法,有的虽然尚无理论上的解释,但也有自己的预测指标和方法,因此有办法、有能力可对主力军部门的预测作出补充。
  
(2)事实上,专业委员会也确实起到了补充的作用。
  1998年长江、珠江和闽江特大洪灾的预测,199711号台风的早期预测,20002001年北方大旱灾的预测,19974月上旬伽师6级以上大地震的临震预测,1998年张北6.2级大震的中期预测,1999年台湾集集7.4级大震的预测,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的中期预测和发震时间点预测等。
  
(3)专业委员会某些成员实际上也参与主力军部门(如对中国地震局和中国气象局)的预测会商,并发挥一定的作用。
  
(4)专业委员会某些成员的预测方法为主力军部门所采用的,如地震会商和气象会商方面。
  
(5)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之所以能起到补充作用,既归功为每个成员的努力,也归功于我们每年举行两次会议,不断总结经验和探讨。
  在 一些大灾面前也验证了某些成员早先提出的预测理论、方法和指标。专业委员会历经十余年不断开拓并逐渐形成一门大跨度、广视野、综合预测重大天灾和灾害链的 学科。大家边研究边预测,这是对自己的研究工作负责任的态度。专业委员会的学者同仁们把自己的目光和探寻焦点放在大灾和灾害链之前,这是最为难能可贵的。 因为在大灾发生之前“时空茫茫”,人们在哪里去找天灾三要素呢?大灾发生后,因三要素已确切知道了,都可心中有数地大都能找到自圆其说的解释,此时,灾后 做文章尽管可以写得很符合刊物标准,然而其可贵性和实用价值并不高。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的同仁们是预测在灾前、工作在灾前、研究在灾前、考察在灾前、奔波 在灾前、奋战在灾前、告急在灾前。
  (6)当然我们还有不足,如对预测的机理和预测的唯一性还有待今后付出很大的努力。
  另 外专业委员会成员大都年纪大了,“宝刀不老”这是对年纪大的同仁们的精神鼓励,但它绝不是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还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让更多的年轻人进 入专业委员会,继续推动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之舟逆水前进。培养接班人,专业委员会中吸收年轻专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争取经费来源,以维持专业委员会的活 动;扩大宣传,让社会和有关方面进一步了解专业委员会,以期得到更多的支持。
  专 业委员会成立十余年来,承蒙文波经济与自然灾害预测研究所、翁文波科学发展基金一贯给予了大力支持;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在人力、 财力、物力上给予了全面支持;专业委员会还得到了联合国项目管理办公室、兰州衡陀减灾研究所等单位和一些热心公益事业的民营企业家和专业委员会委员个人给 予的积极支持,在此仅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楼主| 发表于 2007-9-12 13: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继承遗志  团结奋斗  十载耕耘  事业有成

由 于中国大洪、大旱、大震、大台风等灾害异常严重,且这些大灾往往以链式出现。从成因方面来说,大灾和大灾链都是多种地球物理因素(包括天文因素)叠加和强 化的结果,所以广义的地球物理科学应当发挥其综合优势,研究各种重大天灾和灾害链。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跨专业、跨部 门的综合性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它是一个把科研与实际天灾预测结合在一起的学术团体,它是一个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开展工作的学术 组织,坚持以预测重大天灾和灾害链为主要目标。其灾种包括大洪灾,大旱灾,大地震,大台风和大流行病的预测等。
  
1992年 专业委员会成立时,翁文波院士亲自担任该专业委员会主任。在他的领导下建立了每年刊印《天灾预测意见汇编》(简称《黄皮书》)的制度,每年召开全国重大天 灾预测会议和总结会议的制度。另外要求各灾种预测指标要明确,即大灾发生的年度、月份(甚至日期)、地区或地段、强度或历史相似程度。同时某些预测方法还 建立了评分标准。199411月翁老仙逝。根据他生前的提议,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会批准,由郭增建接任主任,继续推进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的工作。
  在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的预测工作牵动下,参加天灾预测工作的学者同仁们除对单一灾种提出了许多新的和有一定成效的方法外,在综合预测方面还提出了或改进了不 少天灾预测的途径。如地磁方法既预报地震,也预报气象灾害;地热方法既预报地震又预报气象灾害;热红外方法既预报地震,也预报气象灾害;天文方法既预报地 震又预报气象灾害;三性法既预报地震也预报洪灾等。另外还有用各种方法联合预报某一灾种大灾害的方法。还应指出的是在预测洪旱灾害方面,长条云带以及西南 气流强劲程度,越赤道急流等方法,则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在灾害链预测方面提出了旱-震相关,震-洪相关和地震与台风相关的指标和机制。
  在多年的预测实践中,各种预测方法互相学习、互相渗透,工作中互相帮助,无偿地提供资料,专业委员会内部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局面。
  在天灾预测研究方面,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同仁们的预测方法和理论是来自各个方面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改进前人的,有自己独创的。对于天灾预测三要素,某些学者提出的预测方法和思路与现在常用方法和思路迥异。所以还多次进行了方法论的讨论,199612月在北京总结会上讨论了“倍法”预测精度为何高的原因,这是国内主流学者中的个别人因无法理解而极力反对的。该次会上引用了物理学中的自治系统、非自治系统和整步现象来回答反对者的质疑。19984月为了回答混沌理论和自组织临界理论问世后天灾可否预测的问题,在北京预测研讨会上讨论了逐步追踪和外因超前触发和调制以使天灾预测成为可能的问题。为了回答微小外因为何能触发巨大致灾系统可能致灾的问题,1999年在合肥召开的地球物理年会上讨论了巨大致灾系统因内部不稳定点多而外因大尺度作用后总是能触发这些不稳定点发展从而形成大灾。另外还讨论了外因作用速度快时易于触发大灾的问题。为了促进天灾预测开阔思路,19994月在福州会议上还讨论了溃变论预测天灾的问题。目前非经典引力理论用于预测天灾的问题还正在做进一步研究。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总结会上,专题讨论了“磁暴二倍法”的问题。
  经 过多年来天灾预测的讨论交流,使与会专家们互相熟悉了各灾种历史上不同地区的巨大灾害事实和其发生时间。这对深入开展多学科交流,综合研究和综合预测都是 很有价值的。在大灾预测方面指唯象的方法是预测的一个思路(当然还有其他思路)。人们熟悉了历史上大灾和其前的情况,就用取象比类法进行预测。再者人们已 知了不同灾种历史上相继发生的情况,也易于进行灾害链预测,并进而对研究灾害预测的物理机制有所裨益。
  在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的活动中,各种预测意见和方法、理论都可以发表,参与研讨、参与预测。例如周易预测天灾的问题在国内学术界不少人是反对的,是不允许参 加学术讨论会的。但在本专业委员会中却是同等对待的,且实践检验表明,运用周易的时空数理信息法提出的天灾预测,效果还较好。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中无学派 之分,无门户之见,每个人是平等的。所以参加天灾预测活动的同仁们都感到心情舒畅,乐于参加。我们认为还是坚持了毛主席提出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 针。
  
1995年以来,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根据翁老的遗言,坚持每年出版《黄皮书》,坚持内部刊印预测研讨会和预测总结会议文集,并在每次会议上都有纪要和总结。已积累并形成系列档案。
  翁老倡导并主持成立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这是正确的、必要的举措,是社会的需要,历史的需要。
  历 史事实也证实了上述结论。作为非政府组织且直接从事综合性天灾预测的群众学术团体,目前在中国只有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一家。十余年来因预测效果尚好,所以 在国内已产生一定影响。如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向国际上呈交中国国家报告时把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列为呈交报告团体之一。国内新闻媒体对本专业委员会专家 们成功的预测也多次在报纸上报道。中国科协召开减灾大会时亦把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的预测意见当作重要预测意见之一。此外,民政部、水利部、中国气象局和中 国地震局也很重视本委员会专家们提出的预测意见。


 楼主| 发表于 2007-9-12 13: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目   录

 

  内容提要  
   

 

第一部分 综  述

 

 

信息预测科学10年进展掠影   徐道一等
翁文波信息预测科学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   王志明

 

 

第二部分 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研讨

 

 

信息预测与有序性    徐道一
地震决策过程的一些思路    徐道一等
事物的基本自然性质的分类及其意义    徐道一等
翁文波的信息预测方法及其意义   徐道一
试论三元可公度性与二倍关系的异同   徐道一等
二倍关系的元创新性质   徐道一
天灾预测分析的物理基础:天体磁场    张世杰等
物质演化性与非规则“时序”信息的结构分析    欧阳首承等
从简单性假设走向复杂性科学    徐道一
特大自然灾害预测研究的新思维、新方法    任振球
翁文波院士的科学观及相关哲学思想    李均之
努力开拓翁氏预测思想的新天地    缪安存等

 

 

第三部分 翁文波信息预测方法研讨

 

 

可公度性是自然界的一种秩序
 ——对翁老可公度系预测实例的解析研究    耿庆国
运用翁老可公度信息系方法推断1998年长江大水、1998年松花江大水和1998年闽江洪水    耿庆国
可公度信息与长江上游特大洪水    李靖
翁文波院士在纬度变化和极移方面的研究    郭增建等
试论干支60年“周期”与大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关系    徐道一
翁文波院士的发震时间公式    李均之
怀念翁老
 ——往事拾遗    吕牛顿

 楼主| 发表于 2007-9-12 13: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部分 翁文波信息预测科学在强震方面的应用实例

 

 

2003的9月27日俄、蒙、中交界地区7.9级大震的震前觉察    郭增建等
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2003年地震预测的初步总结    李均之等
新疆大地震的时间有序性初探    徐道一等
强地震活动可公度性的研究——以新疆乌恰—帕米尔大震为例    朱令人
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区8级以上大震发生时间的可公度性    郭安宁
信息预测理论与新疆地区7级强震趋势研究门    可佩
2000年青海玛多6.6级强震中长期预测回顾门    可佩
中国8级大震地点预测问题讨论    郭增建等
取象比类与可公度性方法殊途同归例一
 ——旱震关系对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强震的中期预测    耿庆国
2001年11月14日新疆8.1级地震的预感及其预测意义    徐道一
中国大陆8级巨震的时间信息有序性及其预测意义    徐道一
2001年昆仑山8.1级大震及其趋势研究门    可佩
2001年与2002年我国境内二次8级左右大地震的短临预测    沈宗丕
取象比类与可公度性方法殊途同归例二
 ——旱震关系对2003年新疆巴楚—伽师地震的中期预测    耿庆国
短临预测2003年9月26日日本北海道8级大震的经过情况    沈宗丕
取象比类与可公度方法殊途同归例三
 ——旱震关系对2003年俄中蒙交界7.9级强震的中期预测    耿庆国
中国大陆东西部地区强震的有序网络结构研究门    可佩
与世博会有关地震问题讨论    郭增建等

 

 

第五部分 翁文波信息预测科学在旱涝方面的应用实例

 

 

对2000年我国北方持续大旱和高温酷暑的预测与实况检验    耿庆国
长江三峡、淮河蚌埠大旱大涝可公度网络结构图    范垂仁
旱涝预测学——预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汤懋苍
翁文波院士是天灾预测的奠基人    高发金
缅滇强震与宜昌最大流量关系探讨    高发金等
翁文波学术思想永放光芒    范垂仁等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高发金等
用翁老学术思想作台风发生地点和时间预报    范垂仁等

 

 

第六部分 翁文波信息预测科学在江河洪水方面的应用实例

 

 

预测2002年及其后黄河大洪水的依据    耿庆国
淮河巨洪与中国巨震    耿庆国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对2002—2003年黄河洪水预测的检验报告
对2004年汛期海河和黄河中下游发生特大洪水的预测    耿庆国
对2004年6月至9月永定河发生大洪水的预测    耿庆国
“金星凌日”与黄河中下游大洪水相关性研究    耿庆国
深思·2004    王涌泉
黄河大洪水可公度预测时限探讨    王涌泉
长江洪峰预测的一种新概念    李靖
白山水库水文中长期预报模型    李秀斌等

 

 

第七部分 翁文波信息预测科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实例

 

 

全国原油年产量基值预测的回顾    吕牛顿
三元可公度性用于油田套管灾变预测    赵永胜
油田套管损坏的必然性及其自适应预测    赵永胜等
灾变预测方法的一个应用    刘青年等
Weng旋回及其在油田开发决策中的应用    赵永胜等
应用Poisson旋回模型预测油田最大注水量    李秀兰等
一种含水预测模型的补充说明    黄伏生等
关于北京“非典”疫情预测小结    徐道一等
天地生人网络研究的新方法——实例和认识    徐道一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5-3 00: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