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908|回复: 0

朱元璋为何要在科考中分南北榜

[复制链接]
<
发表于 2010-5-28 20:5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制度最早产生于隋朝,此后它就成为历代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重要渠道。每一个举行科举考试的王朝都是在自己国家的全部疆域之内举行公开、公正的考试,凭借考生的成绩高低来选拔人才。这“公开”、“公平”、“公正”应该是科举考试的精神内涵所在,但是有时候因为种种原因,这三个评判标准并不一定能得到完全贯彻,有时是因为人为的主观因素,有时又因为一些客观环境的因素而迫不得已去扭曲了这些原则。朱元璋就曾经做过这样一件违背了考试规则的事。

    朱元璋即位之初,为安抚多年战乱之下不安定的民心,很重视学校建设和科举考试,以此招纳天下人才来充实各级官僚机构。洪武三年(1370年),明政府正式建立科举制度,规定以八股文(一种特殊的文体,每篇文章都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和束股八个部分组成,不得增减,人们只能按题目的字义敷衍成章)取士,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试。几年后,又颁布了明确的科举考试的章程,规定了考官人数和评定举子成绩的标准。每隔三年举行最高等级的科举考试,然后根据考生的文章评出成绩,逐一颁给学位。这种做法本来是符合公平原则的,但是在洪武三十年的科举考试中,朱元璋却一反常态,搞了一个区分南北榜的考试,不以成绩为取士标准,而改以地区为取士的标准。朱元璋为什么要去破坏科举考试的公平原则呢?

    洪武三十年(1397年)的这次会试本来进行得很顺利,但是在发榜的这一天却发生骚乱。三月五日,是三年一次的“会试”放榜的日子。这天,黄榜一开,人群大哗。原来上榜的所有举子都是南方人,居然连一个北方人都没有,这在历次的考试中是非常少见的。在当时明王朝的首都南京城里,落选的北方举子们成群结队地涌向负责科举考试的吏部衙门,要求吏部的官员对考试的结果作出解释。他们认为这次考试的主考官也是南方人,所以在考试成绩上弄虚作假,故意偏袒南方举子。

    这一下,南京城里顿时乱作一团,街头巷尾贴满了指责考官偏袒同乡,必有隐情的传单;南方人和北方人即使是素不相识,见了面也好像变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城里时常出现因此打架斗殴的情况。负责维持京师治安的军队迅速开进城里,想设法平息这场骚乱。可是他们可以用武力制止暴力行为,却不能改变南方人和北方人之间的对立情绪,反而还加剧了这种情绪。

    突然发生的考场骚乱竟发展成南北对抗的政治运动,朱元璋得知消息后,他马上派人前去安抚那些闹事的北方举子,向他们保证说皇帝正在调查此事,一定会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情绪激动的北方举子们这才慢慢散去了。然后,朱元璋就找来这些考试的主考官刘三吾了解情况。

    原来,刘三吾并没有在试卷上做什么手脚,举子们的考试成绩都是属实的。南方举子的考试成绩确实都比北方举子的成绩好。朱元璋也知道刘三吾一向刚正,不是会因私枉法的人。他相信刘三吾对考生成绩的判断,但是为了平息北方士子的愤怒情绪,朱元璋要求刘三吾从北方的举子中挑选几个来一并上榜。不料刘三吾这次真是倔过了头,这个老夫子认为自己的评判是公正无私的,毫无错处,所以他拒绝更改考试成绩,使成绩本来较差的北方士子上榜。朱元璋听了大发雷霆,认为刘三吾实在不通时务,气得将刘三吾赶出宫城,还把其他几位考官都撤了职。北方举子听到这个消息后,都大声欢呼,要求皇帝为他们主持公道。会试复审于是成了人人关注的头等大事。

    四月十三日,朱元璋亲临奉天殿,听取复审结果,六部九卿官员与原主考人一起进宫听旨。主持复审的翰林院侍讲张信当众评点几位北方举子的试卷。虽然他清楚皇帝的意思不过是为了给北方士子一个交待好下这个台阶,但是作为真正的学究他却坚持不能为试卷的优劣说假话。于是,张信先说这些试卷也有可取之处,然后话锋一转,把话题引到这榜评卷问题上来,说北方试卷确实不如南方卷,考官绝无偏袒之事……朱元璋闻言顿时勃然大怒,他指责官员们互相包庇,是有意将水平不高的卷子送交皇帝审阅以蒙蔽皇帝。他宣布,以前的结果一概无效,自己将亲自复审。

    事情一下子就闹大了。这些主考之人被缉拿下狱,严加拷问,他们的家人也受到了酷刑。结果,这些本来无辜的官员们最后定罪时竟然是被指称与十几年前的胡惟庸案、蓝玉案有牵连,全部被处死以死刑。

    五月初,朝廷宣布复审结果,新入选的61名举子全部是北方人,一个出身南方的都没有。这与上次放榜名单截然相反的结果,看来是朱元璋为了平息北方人的不满情绪,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次事件史称“南北榜”。从此以后,为了避免这样的事件再次发生,朱元璋立下规矩,以后的科举考试,南北分卷,南卷取六成,北卷取四成,以求通过这种方法来使南北士子入仕的官员人数大致相同。因此,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不单以成绩取人了,而且加入了地区的因素,并且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制度。

    这次“南北榜”事件,表面上看是朱元璋亲手制造的一起冤假错案,许多正直无辜的官员惨死在专制皇权之下,朱元璋应该是个残暴的昏君了。但是,综观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形势,从大局出发,朱元璋此举是用心良苦的。

    其一,朱元璋采取极端措施平息北方知识分子的不平,是为了维持国家政局的安定。因为,当时南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北方一直处在元朝政府统治之下,民不聊生,经济落后,文化不发达,而南方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南北相比,差距很大,这客观存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朝廷选拔官吏,如果简单地以文章好坏取士,势必造成南方人当官的越来越多,而北方人则永无出头之日,这不但影响北方落后地区的发展,也必然会引起北方人的不满,影响国家政局的稳定。按地区取士,则会缩小地区差距,化解这些矛盾,有利于朝廷的统治。

    其二,北方地区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当时虽然明朝建国的时间已经不短了,但是因为朱元璋是从南方起兵成势的,而北方原来是元朝的政治中心,北方的士子在很长时间里仍然不信任朱元璋政权,对朝廷取观望徘徊态度。北方又是中国的军事要地。因此,用科举笼络北方士人之心是当务之急,而刘三吾、张信等人眼光短浅,就事论事,体会不到“圣意”,难免成了牺牲品。朱元璋不以成绩取士,绝不是简单的科举制度的改革,而是血淋淋的政治斗争的需要。
楼主其他發帖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6-10 14: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