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1301|回复: 0

元宋決定性的一戰

[复制链接]
<
发表于 2009-12-22 23:2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第一節元宋之戰戰前情勢蒙軍方面:
一、元朝建國,派郝經出使宋朝被拘禁:

元世祖忽必烈是元朝的開國君主(從忽必烈開始才建國號為「元」,以前都稱為蒙古。元世祖即位之時並沒有圖宋的打算,因為國內的事就已經讓世祖窮於應付,例如阿里不哥的來犯,李壇的叛變等。但是發生了以下的事情,才使得世祖有了自襄樊伐宋的念頭。宋理宗景定元年(元世祖中統元年,一二六○年)三月,世祖即位,擬派遣郝經出使宋朝,告知即位,並商議鄂川和議的事。郝經深知此行會有不測,但見江淮一帶的兵連禍結,壯年死於原野、老弱婦孺被俘掠,心中極為不忍。恰好世祖也不想打仗,希望雙方和好,因此郝經乃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全,而前往議和。郝經到達宿州──宋元兩國交界的地方時他派遣副使何源、劉人傑去向宋朝請求入國日期,但宋人不報。此時的賈似道正因鄂川之戰假報戰功,已晉封衛國公;又命廖瑩中撰寫「福華篇」來稱頌鄂州戰功,全國都以為他打了一個大勝仗,並不知道有議和的事,因此他很怕元使來拆穿議和的事,於是命李庭芝將郝經拘禁起來。宋理宗景定二年(元世祖中統二年,一二六一年)五月,元派崔明道、李全義為詳問官,詢問郝經的所在,並且表示要興問罪之師,然而因為遭到賈似道的阻隔,宋廷對此依然毫無所悉。直至宋恭帝德祐元年(元世祖至元十二年,一二七五年),伯顏大軍南下,賈似道只好遣專人送郝經北歸,總計郝經被宋留置了十六年之久。

二、大臣劉整提出征服宋朝的計畫:
劉整認為現在征服宋朝正是時候,因為宋朝君主怯懦、大臣專橫、積弱不振。而要滅宋,收復襄陽又是滅宋的第一步。撤除宋的屏障,再沿著漢水進攻,可一舉而亡宋,雖當時元廷群臣反對,認為此舉勞民傷財,惟忽必烈甚覺有理,不顧群臣的反對,同意劉整的計畫。
★劉整:北方人,在金國滅亡前後來到宋朝,一直在京湖制置使孟琪的麾下。孟珙攻打信陽的時候,劉整擔任前鋒,晚上率領十二名勇士渡過塹蠔,登到城上,俘虜了敵方的守將。孟珙極為驚訝,認為居代的李存孝率領十八名為兵攻群洛陽,與劉整相比較,則劉整更為英勇,因此,就在劉整的旗子上寫上﹁賽存孝﹂一一個字。後來在李曾伯擔任京湖制置使時,劉整是其麾下一名軍官,李曾伯想要提拔他。運褚五年,李曾伯調江湖南安撫使,劉整就留在四川,李曾伯想要調他來潭州訓練軍隊,在上紛朝廷的奏報中說:﹁劉整是一名教練戰士的人才。﹂但是此建議末被朝廷採納。此後劉整就留在四川,擔任濾州兼潼川安撫副使,在蒙哥汙入侵四川時,劉整對於呼籲四川有很大的貢獻。但是他很自大,京湖安撫使、兼四川策應大使呂文德忌妒他,奏功時只報他有小的成就,劉整不服,四川安撫制置使俞興早就和劉整不合想要召劉整到重慶來,劉整不敢來,正好借用這個機會,誣告劉整。劉整看情勢不妙,景定二年八月,劉整率領州軍和三十萬戶,投奔蒙古,後來為蒙古訓練水電,棄樊戰役擊敗宋單。咸淳九年,蒙廷採用劉整的建議在馬醱山公口四川合川縣東北一五○公里︶,和嘉陵江西岸的虎頂山公口合川縣東北方︶築城,進遭釣魚城。裹樊戰役時,呂文煥曾經因劉整到裹陽城下邀其決鬥兩用弩箭射之,劉整對呂文煥恨之入骨,元軍怕他壞了大事而將之調往淮西,負責護衛淮河沿岸來往傳遞消息使者的安全。

三、戰爭指導原則:
忽必烈不採用蒙哥汗的大迂迴戰略,而將主力改由襄樊直接南下,只在兩淮與京湖實施牽制性的攻擊,四川方面的軍事行動則刻意避開釣魚城。

宋軍方面:

(一)襄樊變遷概況:
南宋初期,襄樊曾為偽齊所有,後來為岳飛收復,一百三十年間一直是南宋防止金人南下的堅強堡壘。蒙古侵宋之後,襄樊長年征戰不斷,終至殘破不堪。宋理宗嘉熙二年(元太宗十年,一二三八至一二三九年)間,京湖制置使孟珙認襄陽易攻而難守,曾經建議以十萬大軍防守之,但是不為朝廷接受;孟珙只好在每年秋收時分,蒙軍較易侵犯時,偶派兵防守。至宋理宗淳祐十一年(元憲宗元年,一二五一年),宋朝的京湖安撫制置使李增伯終於派兵復襄陽整修城池,並長期駐防,襄樊再度成為宋朝的邊防重鎮。
孟珙:
字璞玉,隨州棗陽人,四世祖安,曾為岳飛的屬下。宋蒙聯合攻金時,史嵩之派荊鄂副都統孟瑛和江海率領軍隊二萬人,並攜帶米三十萬石,前往蔡州赴蒙軍之約,與蒙軍都元帥塔察兒共商滅金大計。宋理宗端平元年︵金天興三年,元太宗六年,一二三四︶,宋蒙聯軍一同攻陷蔡州,金哀宗自殺,金國滅亡。端平三年,孟瑛兼知黃州,孟瑛至黃州疏通河道,蓄水灌溉,淮北長久以來遭受蒙軍攻掠的人民爭相來投靠。甚至孟琪在嘉熙元年︵元太宗九年,一二三七年︶成功地擊退入侵的蒙軍,造成黃州大捷。嘉熙四年(元太宗十二年,一二四○年︶孟珙提出三道防線方案,在菱州設立制宣副司負責培州以南江面的守備:常德府︵今湖南常德縣︶、濃州為第二道防線,辰州︵今湖南沅陵縣︶、沅州︵今芷江縣︶、靖州︵今靖縣︶、靜江府︵今廣西桂林市︶為第三道防線。峽州和松滋駐軍一萬人,並有舟師,歸州三千人,常德、澧、辰、沅、靖各五千人,郴州、靜江各一千人,這樣京湖的守備就很穩固了。如此好的建議並未被宋廷採納,但是宋廷重視孟珙的才華,升孟珙為漢東郡侯,兼任京湖安撫制置使,後來又升為檢校少保、漢東郡開國公。

(二)襄樊為古來兵家必爭之地:
襄樊可由漢水西制漢中,又可從武關北出關中,東又可出許昌以爭中原西南進向秭歸可封鎖長江三峽,顧祖禹曾經說:「襄陽跨連荊豫,控扼南,北,三國以來,常為天下重地」由此可見襄樊在控扼南北的位置上有其重要性,它也是南船北馬的分界城,進之可圖中原,退之可固東南,為古來兵家必爭之地。襄陽是政治中心,樊城則是商業中心,兩者可謂是脣齒相依。

(三)歷史上的戰例:
曹操於赤壁之戰敗北後,為防止蜀的北侵,曾在此駐軍守;晉桓溫的北伐也是經由襄陽;隋也是先占領襄陽後再滅陳;唐代安史之亂後,也是因為襄陽守住了,才得以保有東南半壁的安定,也因而才有復興的機會。

※李壇叛亂:
在蒙古進攻金朝的時候,北方的一批擁有自己武裝的權責,看到金朝已經沒有希望了,就紛紛向蒙古投降。蒙古為了加強自己的實力,對這批人採取了拉攏的態度,封他們官職,讓他們在自己的地盤上稱王稱霸,李壇就是受到蒙古拉攏的武裝頭目。
李壇是金朝未年山東紅襖軍領袖李全的養子。李全領導的紅襖軍,本來是反抗金朝統治的起義軍,後來蒙古軍隊佔領了山東,李全就向蒙古投降了。公元二三○年底,他為了表示對蒙古的忠誠,帶兵突然進攻南宋揚州,第二年正月,連人帶馬掉進南宋軍隊挖的陷阱裡,被亂槍活活戳死。他死後,李壇繼承了他的職位,以後在山東整整統治了三十年。李擅是個有野心的軍閥,他想利用蒙古和南宋之間的糾紛,從中撈到好處,企圖在更大的範圍內稱王稱霸。在蒙哥做大汗的時候,李壇常常用假報軍功等辦法來騙取更多的軍餉、兵器、糧食等,蒙古要調他的兵,他就假裝要進攻南宋,不肯派兵。中統元年(公元一二六○年),忽必烈奪取政權以後,知道李壇有叛亂的念頭,為了穩住他,便加封他為江淮大都督。而李壇的野心正在進一步發展,只等待機一到,就舉兵叛亂。
當時,忽必烈正忙於出兵攻打阿里不哥,李壇以為忽必烈沒有力量兼顧兩頭;又以為北方的漢族軍閥,甚至當了大官的漢族官僚,都和他一樣,只要他一起兵,就會一呼百應。因此,他一面同他的岳父、中書平章政事(副宰相)王文統串通一氣,打聽忽必烈的動靜和政府軍的虛實,一面又和一批漢族官僚、軍閥暗中聯絡。在發動叛亂的前夕,又匆忙派人與南宋取得聯繫,準備獻出現在蘇北沿海的三座城池,作為見面禮,向南宋投降。其實,這完全是一種策略,目的是避免遭到蒙古和南宋的兩面夾擊。事實上,他還沒有等到南宋的答覆,就匆忙起兵了。
中統三年(公元一二六二年)二月初三,李壇佔領山東益都,正式發動叛亂。當地老百姓都知道李全、李壇父子名聲很壞,沒有人跟他走,都紛紛逃到山谷裡躲藏起來,從益都到臨淄(現在山東省淄博市東)幾百里之內,幾乎斷絕了人煙,說明人民對他的厭惡。那些漢族官僚、軍閥,雖然曾經有人口頭上答應支持他,但是一旦真正幹起來,幾乎沒有什麼人響應,使他一下子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
當時忽必烈正在現在內蒙古南部的草地過冬,指揮軍隊全力以赴地攻打阿里不哥,內地的防務相當空虛。但是忽必烈對李壇一直存有戒心,叛亂一發生,他立即下令處死李壇在朝廷的耳目王文統,並請謀土姚樞分析當時的形勢。姚樞對忽必烈說:﹁假如李壇趁我們打阿里不哥的機會,率領部隊沿著海邊直搗燕京關閉居庸關,把我們阻止在關外,引起人心惶惶,這是上策;假如聯合南宋,堅守山東,出兵騷擾我方邊境,使我方疲於奔命,這是中策;假如出兵濟南,等待山東各地軍閥的響應支援,這是作繭自縛,為下策。﹂忽必烈問:﹁李壇將會選擇何策?」姚樞毫不猶豫地說:﹁出下策。」事實證明,姚樞的分析是完全正確的。
李壇既沒有奇襲燕京的勇氣,又得不到南宋的支持和配合,果然選擇了出兵濟南的下策,他滿以為在濟南坐等,北方的漢族權貴都會出兵來支援,可以一舉奪取忽必烈的蒙古政權。結果,事與願違,這些漢族官僚、軍閥知道忽必烈政權的基礎是很牢固的,況且忽必烈對他們也不錯,而李壇畢竟勢孤力單,失敗是注定的,他們經過再三衡量之後,就服從忽必烈的命令,進攻濟南了。
是年五月,左丞相史天澤等率領蒙古軍隊把濟南團團圍住,李壇成了甕中之鱉。城中士氣低落,糧盡彈絕,最後只好靠吃死人肉維持生命,李壇的部下三五成群,紛紛從城牆上爬下來逃命。七月,李壇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投大明湖自殺,不料因為水太淺,沒有淹死,被攻破城的蒙古軍隊抓獲。漢族軍閥東平萬戶嚴忠範問他:﹁你知道你幹的是什麼?﹂李壇答說:﹁你們和我相約,卻又不來支援。﹂說罷就被嚴忠範從肘骨下刺了一刀。史天澤又問他:﹁你為什麼不拜?﹂李壇不作聲。又問:﹁忽必烈什麼地方虧待你了?﹂李壇說:﹁你有文書約俺起兵,為什麼失約?﹂史天澤大怒,命令左右先把他兩條臂膀砍去,再砍去兩條腿,然後剖開胸膛,挖出心肝,最後砍掉腦袋。史天澤、嚴忠範這些漢族軍閥為什麼匆匆忙忙要把李壇殺掉?原來他們害怕李壇在忽必烈面前講出對他們不利的話,就殺人滅口了。
李壇叛亂被鎮壓以後,史天澤等人為了表示對忽必烈的忠誠,請求削去兵權,忽必烈就趁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限制和削弱軍閥的私人武裝,廢除軍閥的世襲制度,鏟除了割據勢力的基礎。但是,李壇事件也大大加深了蒙古人對漢人的猜疑,他們對漢人越來越不放心,結果,色目人在中央政府中的權力逐漸加強,以致出現了阿合馬等人專權的局面。

第二節 戰爭經過

一、元軍的覬覦襄樊.然後直驅臨安:
遠在忽必烈受憲宗(蒙哥汗)之命南下攻鄂州之時,曾經有位隱士杜瑛就提出伐宋應從襄樊開始的建議;忽必烈途經相州時曾召見杜瑛,問南征的策略,杜瑛說:「今宋皆蔑之,殆將亡矣,興之在聖主,若控襄樊之師,委戈下游,以擣其背,大業可定矣。」其次是郭侃,唐名將郭子儀的後裔,他也認為伐宋應先選襄陽,然後直驅臨安,江淮巴蜀自然就平定了。

二、元軍設前進基地的藉口: 
宋理宗景定四年(元世祖中統四年,一二六三年)七月,元軍以貿易為由在樊城東方白河口設立貿易場,不久又建了一座更堅固的城堡,接著又在鹿門山築土城,此舉令宋之守城將領呂文煥非常擔憂,再三用蠟書通報京湖安撫制置大使呂文德。但呂文德認為是呂文煥過度憂慮,何況襄陽城堅池深,積蓄又可維持十年,根本不需憂慮。另一方面元軍並未停止築城的行動,又在白河口築第二個城,呂文德此時才開始恐慌。宋度宗咸淳四年(元世祖至元五年,一二六八年),呂文德向朝廷奏報元軍在白河口、萬山、鹿門山建城堡,但是宋廷卻僅命郢州的翟貴與兩淮都統張世傑加強戒備而已。
※呂文德:
安豐人,年輕時曾以賣火柴為業,當時淮西帥臣趙葵看到他遺落的鞋子有一尺多長,覺得他是一位奇人,就請他在身邊做事,後來立了許多功勞,一直升到都統。四川釣魚城被圍時,呂文德奮勇救援,在銅鑼峽三次進攻終於衝破紐璘的攻勢,而得以溯嘉陵江北上,但是在黑石峽被蒙軍之水陸協同三面夾擊戰法打敗,救援求成。襄樊戰役時,又因一時疏忽答應蒙軍設立貿易場面造成無法彌補的錯誤,呂文德終因悔恨而死。

三、圍而的不攻元軍:
元軍建立前進基地後,就正式展開進攻襄樊的軍事行動,世祖任命劉整為鎮國上將軍、漢軍都元帥,與征南都元帥阿朮一同指揮圍攻襄樊。阿朮曾經站在襄陽縣西的虎頭山上觀察襄陽的形勢,認為蒙軍在白河口建立城堡,可以達到阻援的效果。劉整也建議加強白河口、鹿門山等地的城堡。宋度宗咸淳五年,元廷任命史天澤、忽刺出為平章政事,阿里為中書右丞,擔任行河南等路中書省事;元軍且設進攻宋軍之總指揮部於峴山,建立碉保,成立河南軍前行中書省。史天澤、忽刺出更於襄陽前線指揮修築一條長圍籬,從西面萬山,南面楚山、百丈山,到東面鹿門山。另外又在峴山、虎頭山之間建一道一字城,將各城堡連接起來,這樣襄陽就無法突圍了。宋度宗咸淳六年(元世祖至元七年,一二七○年)元軍除了在萬山築城外,又在鹿門山城和新城之間建築「實心臺」(又稱萬人臺、萬人敵臺),下面用五座大石頭來支撐,上面放弩砲;同時又在鹿門山和新城之間建夾江堡,彼此互相呼應,如此一來就可以阻擋宋軍的船隻。宋度宗咸浮七年元軍的包圍圈正式完成?,襄陽西面、南面有二條包圍線,一條是從萬山經過百丈山到鹿兒門山,另外一條是從萬山經過峴山抵達漢水,東面另有一條則是沿著漢水東岸修建而成的。

四、訓練水軍,元軍加強造艦:
 元軍生於草原,善騎射,不諳水性,更遑論於船上戰鬥,往往看著宋水軍縱橫於江面而束手無策。與宋單作戰不同於他們以往縱橫於歐亞大陸,一日百里,來去如何的戰鬥方式;宋地多山川、河流、湖泊,要騎馬急行軍,極為不易。因此,劉整提出成立強大水師的建議後,立刻為世祖採納,這也是宋元戰爭勝負的轉捩點。宋度宗咸淳六年(元世祖至元七年,一二七○年)二月,劉整奏請造艦,訓練水軍;三月造艦五千艘,訓練水軍七萬人。日夜操練,船艦之集中、分散、前進、後退,皆聞鼓聲而行之,使水軍操演起來非常熟練;張禧為當時的水軍總管。劉整又建議在漢水中築實心臺,立土囤五個,上面放置弩砲,以阻絕宋船的進入。

五、宋朝的救援行動:
(一)夏貴入援:
宋度宗咸淳四年(元世祖至元五年,一二六八年),京湖安撫制置使呂文德以元軍正大事修建城堡為由,要求增援,宋廷即派夏夏貴、張世傑前往。夏貴趁漢水水位上漲的時候,率領部隊前往襄陽城救援,且在放下救援物資後,因怕被元軍攻擊,立刻就撤走。
夏貴:安豐人,眼力很好,甚至在黑夜裡射箭,也可以看到著地點,所以街人稱他夏夜眼。年輕時因為犯罪,臉上被刺了兩面旗子,所以人們也叫他﹁夏旗兒﹂。襄樊戰役未能拚死援救襄樊,元軍渡江陽邏堡之戰夏貴舟師被擊潰,夏貴敗逃,丁家洲之戰夏貴再次敗逃,此後宋軍再也無力阻擋元軍南侵之攻勢。
(二)張貴、張順入援:
宋度宗咸淳七年(元世祖至元八年,一二七一年)冬,郢州京湖制置司命令劉懋在襄陽西北方的青泥河打造船艦,準備從均州援助襄樊。京湖安撫制置使李庭芝並組織一批敢死隊,總共有三千人,都是襄樊、郢州地區的壯士,由張順、張貴(原為民兵)擔任首領;人們稱張順「大張都統」,人們稱張貴「小張都統」。集合敢死隊出發前,張順對大家說:「參加此次行動的人要抱著必死的決心,如果猶豫不決的人請趕快離開,不要耽誤大事。」敢死隊員都情緒高昂不願意離開。此一援軍使用輪子轉動的輕便快速的船隻,將三艘連成一組,中間一艘載人員與補給品,前後兩艘則是裝載掩蔽物。船隻利用漢水上漲的時候在高頭港集合,將補給品放到船上,船隻排成方陣,每艘船又配備火鎗、火砲、強弩、大斧、紅爐。此時陰曆五月,漢水大漲,水流湍急,一聲令下,大夥兒使勁地踩著水輪,船就像飛也似的向前急駛,張貴在前指揮,張順斷後,並以船頭懸紅燈作為信號。船團下到磨洪灘的時候,元軍的船隻已滿布江面,江裡又有攔江鐵索和柵攔,宋軍就用紅爐燒斷鐵索,又用大斧砍斷欄;另外用火跑和藥箭殺死許多元軍,在奮勇轉戰一百二十餘里之後,終於進入襄陽城。襄陽城內的宋軍聽到援軍到了,民生所需的食鹽、布匹等亦送到,大家都歡欣鼓舞。襄陽被圍許久,第一次有這麼多的補給品,但是張順卻在此次救援行動中犧牲了。張貴在敢死隊中挑選二位善泳的勇士,帶著蠟書向郢州求援,準備聯合郢州宋將夏貴一同夾擊擊襄陽城外之元軍。他們二人憑著高超的泳技,在水中砍斷木樁,經過千辛萬苦來到郢州;夏貴同意出兵五千,雙方並約定在龍尾州一同夾擊元軍。孰料在登船出發前點名,發現有一名士兵不見了,張貴雖然想到可能是逃到元軍那裡而洩密,但是為了信守諾言,還是依約趁夜出發。此時元軍早有準備,在沿江兩岸放置木材和草牛,同時點燃起來,一時火光沖天,將黑夜照得像白晝一樣,宋軍以為是夏貴的援軍,豈料竟是中了埋伏。原來夏貴的元軍因遇到風浪,於前二日就後退三十里了。張貴被俘,阿朮勸他投降,他不願意而遇害。阿朮命四名宋之將兵將張貴的屍體放在襄陽城下,並且向城上的守兵說:「你們認得矮張嗎?」守兵們一看都掉下淚來,呂文煥體面將四名將兵殺了,然後將張貴、張順合葬在一起,並且建廟來紀念他們。

六、樊城血戰定乾坤: 
宋度宗咸淳五年(元世祖至元六年,一二六九年)元世祖召見史權,向他詢問伐宋的策略,史權回答說:襄陽是江陵的藩籬,而樊城是襄陽的外郭;蒙軍如果占領樊城,襄陽便無法支撐,而會自動投降。阿里海牙也認為一旦樊城攻下,襄陽不必進攻就投降了。  宋度宗咸淳八年開始,元軍改變圍而不攻的戰略,開始強攻樊城。咸淳六年北歸的史天澤,此時再度蒞臨前線,擔任圍攻軍的最高指揮官。咸淳八年底,元軍全力攻打樊城,張禧、張弘範主張切斷襄樊之間的聯繫,也就是切斷襄樊之間的浮橋,如此才可以孤立樊城,於是元軍都元帥阿朮下令鋸斷漢水上的木條,用斧頭欣斷鐵鎖,並放火燒掉浮橋。千戶王守信和宋軍在漢水上大戰,元軍破壞漢水上木條、鐵鎖,擄獲宋軍船隻三十艘,並將宋軍戰艦燒毀,破壞襄樊之間的交通線後,元軍接著準備向樊城發動總攻擊。宋咸淳九年(元世祖至元十年,一二七三年)正月,元軍使用「回回砲」且水陸並進,分五路攻打樊城。首先由漢水南岸焚燒宋軍船隻,然後在北岸豎起雲梯,接著又攻上樊城西南角,砲手總領都元帥在城西攻擊。之前元軍管軍總管史弼從咸淳八年底即開始向東北角攻擊,十四天後攻進樊城,史弼由東北攻入,李恆自南城攻入,忙兀臺攻入西南角,岳天禎自東北攻入。史弼攻入樊城後,湖北總管司馬軍統制牛富率領一百名宋軍與元軍巷戰;元軍燒殺掠奪,牛富一直戰到二更才被俘,最後跳入火海中自殺。元軍攻勢猛烈,宋軍奮勇抵抗。

咸淳九年正月十三日,元軍攻破樊城,進行屠城,全城軍民全遭屠殺,屍體堆積如山。樊城血戰之日,也正是宋朝宰相平章軍國重事賈似道在葛嶺別墅玩樂之時。

七、元軍招降呂文煥:
樊城的陷落對襄陽民心士氣的打擊很大,元軍接著開始進攻襄陽;元軍用回回砲打中城樓,聲音奇大,有如打雷一般,襄陽軍民大為恐慌,許多將領都向元軍投降。此時,劉整來到襄陽城下邀呂文煥決鬥,結果被呂文煥命人用弩箭射中,劉整極為憤怒;元廷惟恐其因而壞了大事,所以,將他調到淮西。元廷採用勸降的策略對付襄陽城,首先派荊鄂都統唐永堅拿勸降書來到襄陽城,呂文煥沒有接受;史天澤又派千戶丹達里、王員外前往襄陽城,呂文煥設宴款待,丹達里分析局勢變化,又說呂文煥堅守六年,對宋朝已是仁至義盡了,為免襄陽城也遭到屠城,禍及無辜的百姓,最好及早投降。呂文煥面對威脅與利誘,又想到襄陽城民糧盡援絕「易子而食」的慘狀,以及樊城遭屠城的悽慘,宋廷的救援又遙遙無期時,呂文煥落下淚來,終於決定投降。三月,北上晉見元世祖忽必烈,並且被命為昭勇大將單,城內武功大夫右領衛將軍范天順,因不願意投降而自縊,襄陽、樊城二城終以一屠城一投降而收場。

八、回回砲的由來:
咸淳七年,元世祖聽說有一種回回砲(又稱西域砲、巨石砲)比中國的拋石機威力要大得多,於是派使者到伊兒汗國向旭烈兀之子國王阿八哈索取製砲工匠,阿八哈派阿老恆丁、亦思馬因前來,到大都製造大砲。中國原來的大砲是以繩索拉砲槓,再藉拉力將砲射出去;宋朝的「七梢砲」拋石機,一座砲要一百五十個人拉拽,射程只有五十餘步,砲石重僅七、八十公斤;西域砲則是用對重的原理發射的,槓桿一端裝置砲石,另一端附著很重的物品,使這物品很快下降,砲石飛出射程在三百步以上,砲石重達一百五十斤。元世祖下令將此砲運用到襄樊戰役。  

第三節戰爭檢討

一、元軍方面:
(一)目標選擇正確:
襄樊一直是古來兵家必爭之地,占據襄樊則可以西控巴蜀、東下江淮。襄樊失陷,有如宋朝邊防開了一個缺口,再也無法阻擋元軍攻勢。
集中優勢兵力,攻擊特定百標:
元軍集合二十萬人圍攻襄樊城,每年經費是全國經費的一半,而襄樊內,宋之守軍卻只有二、三萬人。
戰略運用正確:早期設貿易場、築城,獲得進攻基地,中期於四川、兩淮牽制作戰,使得宋軍無法將全部兵力用於襄樊戰場;晚期恐嚇勸降並用,使得呂文煥畏懼樊城的歷史重演,而終於投降。
戰術運用正確:
元軍以圍而不攻來封鎖襄陽城,又以阻援為點來斷絕襄陽城之外援援,使得襄陽城糧盡援絕;再以猛烈砲火攻擊樊城,並且屠城,使得襄陽軍民因害怕被屠城而毫無鬥志,宋終於走上覆亡的命運。
發展水軍:
劉整為元軍訓練一支強大的水軍,日夜操練,熟悉戰法,終於敵過宋軍之水路赴援戰法。自此,宋軍水上優勢不再,元軍才能徹底阻援襄陽城。
將領優秀且身經百戰:
史天澤採用張弘範建議,實施襄樊阻援計畫,打斷浮橋,先使樊城外援喪失再進而攻掠之。

二、宋軍方面:
運用戰略錯誤:
因呂文德答應設貿易場,使元軍有機會築城,加上在其築城之後又未在元之大軍來到之前破壞城堡,反而經常派遣軍隊支援四川,失去制敵先機。
水戰優勢盡失,救援行動大都失敗:
元運自從劉整訓練水軍後,宋軍的水戰漸趨劣勢,襄樊的十三次救援行動中,僅有三次成功,補給品運不進襄陽城,襄陽城在無外援的情況下,自然無法持久作戰。
呂文煥在元軍之威脅利誘下終於投降:
呂文煥親眼目睹樊城遭屠城之慘狀,而宋之援軍又遲遲未至;襄陽城內發生飢荒,元軍以屠城恐嚇,並以高官厚祿利誘,呂文煥終於投降。
楼主其他發帖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5-18 11: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