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1526|回复: 0

中道之內容及其意義

[复制链接]
信誉: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发表于 2008-12-12 21:4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第一節 中道之內容

  佛法,是對於人生向上發展以至完成的一種實踐。眾生(以人為本,可稱為 人生)無始以來,生死死生,生生不已的存在,是人生現實不過,迫切不過的根 本問題,也惟是佛法才能徹底處理的問題。佛法對於人生──生生不已的存在, 開示它的真相,使我們從人生實相的正見中,知道我們應如何增進此人生,淨化 此人生,超越一般的人生,達到更圓滿更完成的地步。這一佛法的核心──人生 進步、淨化以及完成的實踐,佛典裏稱之為道。釋尊在波羅奈的鹿野苑中,初為 五比丘轉法輪,即提示以「中」為道的特質。如『轉法輪經』(巴利文本)說: 「在此諸欲中耽於欲樂者,乃下劣凡夫,為非聖無意義之事。雖然,以自身所求 [P6] 之苦為苦,亦為非聖無意義之事也。離此二邊之中道,方依於如來而能證悟,此 即開眼、開知,至於寂靜、悟證、正覺、涅槃之道。比丘!於何名為依於如來所 悟之中道?即此八支之聖道也」。佛在開宗明義的最初說法,標揭此不苦不樂的 中道。中道即八支聖道,這是中道的根本義。這何以稱之為中?有以為佛法之所 謂中,是不流於極端的縱欲,也不流於過甚的苦行,在此苦樂之間求取折中的態 度。但這是斷章取義,不能正解八正道的所以為中道。要知道:一般人的人生觀 ,即人生歷程的路向,不是縱我的樂行,就是克己的苦行。研考這二端的動機, 都是建立於情意的,即是情本的人生觀,情本的法門。世人感覺偏於縱我的樂行 不可通時,於是就轉向到專尚克己的苦行。人生的行為,都不過在這兩極端以及 彼此移轉的過程中。不曉得縱我的樂行,如火上加油;私我的無限擴張,必然是 社會沒法改善,自己沒法得到解脫。或者見到此路不通,於是轉向苦行,不知苦 行是以石壓草的辦法;苦行的折服情欲,是不能成功的。叔本華的悲觀,甚至以 自殺為自我解脫的一法,即是以情意為本的結論。依釋尊,縱我的樂行和克己的 [P7] 苦行,二者都根源於情識的妄執。釋尊否定了二者,提供一種究竟徹底的中道行 ,這就是以智為本的新人生觀。自我以及世間,唯有以智為前導,才可以改造人 生,完成人生的理想。因此,不苦不樂的、智本的新人生觀,是佛法唯一的特質 。佛說離此二邊向中道,中道即八正道。八正道的主導者,即是正見。一切身心 的行為,都是以正見為眼目的──『阿含經』以正見為諸行的先導,『般若經』 以般若為萬行的先導。所以不苦不樂的中道行,不是折中,而是從正見為本的實 踐中,不落於情本的苦樂二邊。由此,佛法是以「以智化情」、「以智導行」為 原則的。以智為本的中道行,包括了最初發心乃至向上達到究竟圓滿的一切過程 。

  正見為導的中道,即是從正見人生的實相中,增進、淨化此人生以及解脫、 完成。正見人生的實相,佛在處處經中,也即說之為中道或中法。如『雜阿含經 』(大正藏編號二六二經)說:「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迦旃 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 [P8] 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是 釋尊開示「正見」的教授,說明世人不依於有,則依於無,佛離有無二邊而說中 道法。然所謂離有離無的中道,不是折中於有無,而說亦有亦無或半有半無的。 釋迦所說者,為緣起法,依於緣起的正見,能得不落有無二邊的中道。

  釋迦所說中道,還有不一不異的中道,如『雜含』(二九七經)說:「若見 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無有;若復見言命異身異,梵行者所無有。於此二邊, 心所不隨,正向中道。賢聖出世如實不顛倒正見,謂緣生老死,……緣無明行」 。還有不常不斷的中道,如『雜含』(三00經)說:「自作自覺(受),則墮 常見;他作他覺,則墮斷見。義說、法說,離此二邊,處於中道而說法,所謂此 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不一不異,不常不斷,與不有不無一樣,都是依於緣起而開顯的不落二邊的 中道。正見緣起的中道,為釋迦本教的宗要。不苦不樂是行的中道;不有不無等 是理的中道,這僅是相對的區分而已。實則行的中道裏,以正見為先導,即包含 [P9] 有悟理的正見中道;惟有如此,才能不落苦樂兩邊的情本論。同時,悟理即是正 行的項目,正見緣起,貫徹自利利他的一切正行,兩者是相依相待而不可缺的。 依於正見緣起,能離斷常、有無等二邊的戲論,發為人生的實踐,自然是不落苦 樂二邊的中道。

  還有,釋尊的開示緣起,緣起的所以是中道,即不能忽略緣起的空相應性, 這在經中多有說到。如『雜含』(二九三經)說:「為彼比丘說賢聖出世空相應 緣起隨順法」。緣起是與空相應的,空的獨到大用,即洗盡一切戲論執見。緣起 與空相應,所以能即緣起而正見不落兩邊的中道。

  

第二節 中道之意義

  中道,當然是不落二邊。但不落二邊──中道所含的意義,還應該解說。中 的本義,可約為二種:一、中實:中即如實,在正見的體悟實踐中,一切法的本 相如何,應該如何,即還他如何。這是徹底的,究竟的,所以僧叡說:「以中為 [P10] 名者,照其實也」(中論序)。二、中正:中即圓正,不偏這邊,也不偏於那邊 ,恰得其中。如佛說中道,依緣起法而顯示。這緣起法,是事事物物內在的根本 法則。在無量無邊極其複雜的現象中,把握這普遍而必然的法則,才能正確、恰 當的開示人生的真理,及人生的正行。中即是正,所以肇公稱『中觀論』為『正 觀論』,中道即是八正道。此中實與中正,是相依相成的:中實,所以是中正的 ;中正,所以是中實的,這可總以「恰到好處」去形容他。

  龍樹發揚緣起、空、中道的深義,以「中」為宗而造論。他嚴格地把握那修 道中心的立場,對於中道的解說,也不出於中實與中正。中實,本以正觀緣起性 而遠離戲論的寂滅為主。這中實的寂滅,從實踐的意義去說,即是不著於名相, 不落於對待。一、不取著名相:這如『大智度論』卷六說:「非有亦非無,亦無 非有無,此語亦不受,如是名中道」。中道,不但是非有非無,更進一步的說: 「此語亦不受」。「受」即新譯的取。凡稱之為有、為無、為非有非無,都不過 名言的概念。非有非無,本表示觀心的不落有無戲論,如以為是非有非無,這不 [P11] 能恰合中實的本意。所以必須即此「非非」的名相,也不再取著。二、不落於對 待:我們所認識的,所言說的,都是相對的。凡是相對的,即不契於如實絕待的 中道。如『大智度論』卷四十三,說到種種的二邊,都結論說:「離是二邊行中 道,是名般若」。這裏所說的種種二邊,如常無常、見無見等,都是二邊。進而 至於能行能證的人──菩薩、佛是一邊,所行、所證的法──六度、大菩提是一 邊;甚至般若是一邊,非般若是一邊,要離此二邊行中道。這不落對待的中道, 即入不二法門,是順於勝義,依觀心的體悟說。

  關於中正的意義,龍樹也有很好的發揮。依佛陀所正覺的,為眾生所巧便言 說的,在佛陀,都是圓滿而中正的。如緣起是中正的,空也是中正的,至於中道 那更是中正了。但世俗言說的施設,不免片面性的缺陷,所以古德說:「理圓言 偏」。眾生對於佛的教法,不能圓見佛法的中道,聞思或修行,在任何方面有所 偏重,就會失卻中道。如『智論』卷八十說:「若人但觀畢竟空,多墮斷滅邊; 若觀有,多墮常邊。離是二邊故說十二因緣空,……離二邊故,假名為中道」。 [P12] 畢竟空與緣起有,那裏會墮於一邊?這因為學者有所偏重的流弊──世諦流布, 什麼都有弊的,所以特說明緣起與空寂不偏的中道。即空的緣起,不落於斷邊; 即緣起的性空,不落於常邊。緣起與空,印度佛教確曾有過偏重的發展。到極端 ,如方廣道人偏空,是墮於斷滅邊;薩婆多部偏於一切法有,即墮於常邊。為了 挽救這種偏病,所以龍樹探『阿含』及『般若』的本意,特明此緣起即空的中道 ,以拯拔那「心有所著」的偏失者,使之返歸於釋迦的中道。學者不能巧得佛法 的實義,多落於二邊,所以特稱此綜貫性相空有的為中道。龍樹的中道論,不外 乎不著名相與對待(宗歸一實),綜貫性相及空有(教申二諦)。中觀大乘的特 色,實即是根本教義完滿的開展。 [P13]

0人打分
|
好评率:100.00%
|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楼主其他發帖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5-14 07: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