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3213|回复: 5

曾經是夢想天堂,風華寶地──基隆山金瓜石

[复制链接]
信誉: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qq:QQ

浏览他的专栏

发表于 2006-11-19 13: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壬子來脈轉巽辰,台灣風水傳奇--寅葬卯發的故事, 原出於此地.
PIC_1340.JPG
PIC_1341.JPG
PIC_1342.JPG
PIC_1343.JPG
PIC_1351.JPG
0人打分
|
好评率:100.00%
|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楼主其他發帖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0 17:03:16 | 显示全部楼层

瑞芳鎮早在前清光緒年間,金瓜石及九份山區陸續發現金礦,採金人絡繹不絕,所以有了「小香港」亞洲金都」的稱號。直到民國50年代後,終因礦產開採殆盡,而漸漸沒落。再80年代當地拍攝多部電影,報章視訊廣告的大肆宣傳,使得九份金瓜石聲名大噪,每到假日造成瑞八公路動彈不得,假日如何上山又不塞車,由北宜高速公路從石碇交流道下,在駛往平溪方向抵達平溪,再右轉往平雙公路(平雙新隧道已通車)底達雙溪再過隧道,左轉上山就可抵達金瓜石,雖然較遠沿途景點較多且不塞車。

金瓜石及九份沿途,有許多 古寺名山如由雞籠山沿102線,往雙溪公路前行至最高處,山頂之裸露岩嶂即為小金瓜露頭,它是開啟九份採金史的第一站。居高臨下可盡覽基隆山、無耳壺山、瑞濱海域美景。金瓜石有非常多古寺之旅,位於基山社區公園旁古寺代天府廟,另位處 102線公路與輕路口城隍廟,還有可直接俯視瑞濱海域的金山寺。五番坑與頌德公園間金山佛堂,更有聞名全台之土地公廟福山宮,開成殿該殿毗鄰福山宮。及位處九份地理中心,建築雄偉的聖明宮及青雲殿。九份往瑞濱公路旁明聖宮。以及很有深度內涵 的古蹟,像是昇平戲院,金礦石傅物館、太子賓館、風爭博物館、等等...都是值的一去的好地方。

九份的吃是赫赫有名喔!到處林立位於 九份老街的茶坊民宿,基山街早期稱「暗街仔」,為九份主要街道,商店林立,週休假日遊客蜂踴而至,小吃及古早味的賴丫婆芋圓、 地骨露 、大爺酥 、古早枝丫冰 、鄉土口味小吃,絕對是你不可錯過喔!

黃金瀑布kecosn007.jpg
发表于 2006-11-20 19:5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台灣的文化地景資產:基隆山

 

趙建雄(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助理教授)

 

基隆山位於臺北縣瑞芳鎮境內,舊名雞籠山,係因外觀肖似昔日農家所用之雞籠而得名。在3,000公尺以上高山林立的臺灣,高度僅587公尺的基隆山就猶如同雞立鶴群般地不顯眼。然而在臺灣的文化地景史上,這個方圓略多於2平方公里的小山,在三百多年前即被認為是臺灣山脈的源頭,而有其崇高的地位。

古人以地脈之行止起伏謂之龍,取其變化而不可測之象。在《靈城精義》一書中所揭示的「龍以脈為主,穴以向為尊。水以向而定,向以局而分。」(卷下) 幾個衡量地的大原則中,即以尋其脈之祖宗父母為論地第一要務,「一方自有一方之祖宗」(姚廷鑾,1987,卷一)。

臺灣地區各山脈的來龍去脈之說法,散見於清代官修的各種方志及輿圖、以及少數之私人著述內。早期文獻均認為臺灣之山係起祖於「大雞籠山」,即今日基隆山,是「諸山之起脈,全臺之結腦」(《重纂福建通志‧卷十五》)。光緒元年 (西元1875年) 設置臺北府分府通判時,將雞籠舊名更改為同音的基隆,取「基地昌隆」之意。

雖然基隆山本身為火成侵入體,由石英安山岩組成,但其東西二側則為中新世石底層,是臺灣北部的主要煤層之一。清初即因有民眾在此挖採煤礦,為避免「開挖既甚,恐傷龍脈」,在乾隆年間曾立碑禁止。爾後在道光15年 (西元1835年)、27年 (西元1847年)官方均因違法濫採的情形嚴重,而一再重申禁令。道光28年 (西元1848年) 英國人戈登至雞籠進行煤層的調查。道光30年 (西元1850年) 英國公使文翰向清廷提出開採此地煤礦之申請,但遭清廷拒絕。遲至同治3年 (西元1864年),福州稅務司才議請出租給洋商開挖,而滬尾亦因禁不勝禁,赴省呈請准予開採。然而官方打算開禁的舉動,卻令當時臺灣的民意為之譁然,認為「雞籠一帶為合境來龍,地脈攸關」,而有「慮或偷挖傷損,請官立禁」(陳培桂,1963:112) 之議,臺灣道府還因此向巡撫徐宗幹反映,將民意反應至總理衙門。

同治9年 (西元1870年),閩浙總督英桂下令:「雞籠煤窟,應就地方民情,悉心體察,派員請求辦法」。淡水廳才會同海關委員及專委前往雞籠查勘,勘得深澳坑、暖暖、四腳亭等等十二處「旁山」,「無礙正脈,去民居遠,於田園廬墓亦無妨礙」,而准予有限度地開放採煤。

高度不及1,000公尺的基隆山,何以能在臺灣其它的高山中顯得格外重要,其實與明清之際臺灣對外的主要交通工具有關。明嘉靖末年,鄭舜功在其《日本一鑑》卷一〈萬里長歌〉中有下列描述:

自泉永寧衛間抽一脈渡海,乃結彭湖等島;再渡諸海,乃結小東之島。……夫小東之域,有雞籠之山,山乃石峰,特高於眾,中有淡水出焉。 (引自方 豪 1994:80)

小東之島即臺灣,換言之,在昔日由泉州的永寧衛,經今日澎湖諸島,再東渡來臺,在「隱伏波濤,穿海渡洋」時,所看到的基隆山才是「特高於眾」的地標。

在近代導航科技尚未發展之前,基隆山在航海中的地標地位一直屹立不搖。劉良璧於乾隆6年 (西元1741年) 撰成之《重修福建臺灣府志》,於「大雞籠山」條內仍指出「在雞籠港東。一望巍然,日本洋船以為指南」。後來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西元1746年)、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西元1760年),仍沿用劉良璧的說法。正因為基隆山在航海中的地標地位,後來轉而在建構臺灣本島各山脈之來龍說中,才成為「諸山之起脈,全臺之結腦」。

英國地理學者 W. Kirk 曾指出:環境是在被人類感知之時被賦予了形狀、內聚力與意義的整體,一旦意義被賦予後,便會代代相傳 (Johnston, 1991:163),三百多年來的基隆山正是這樣的一個例子。

 

引用文獻

 

《福建通志臺灣府》,臺灣文獻叢刊第8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方 豪 1994:《臺灣早期史綱》,臺北:學生書局。

何 溥 1987:《靈城精義》,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余文儀 1962:《續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姚廷鑾 1987:《陰宅集要》,臺北:武陵出版社。

范 咸 1961:《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0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培桂 1963:《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七二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劉良璧 1961:《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7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Johnston, R.J. 1991: Geography and geographers. London: Edward Arnold.
发表于 2009-7-23 18:2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黄金穴现水又趺、、、、、、、、、、
发表于 2016-1-28 18: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
2866a.jpg
发表于 2016-1-28 20: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提供好案例,可穴在哪里标不清!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5-9 07: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