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1851|回复: 8

廖禹十六葬法~台湾六愚

  [复制链接]
信誉: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qq:QQ

浏览他的专栏

发表于 2015-3-2 22:4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廖禹十六葬法~台湾六愚
  廖禹亦名廖瑀。
依据清朝《赣州府志》及《江西通志》的记载则是:「廖瑀,字伯禹,宁都人,年十五通五经,人称『廖五经』;建炎中,以茂异荐,不第后,精父三传之术,卜居金精山,自称『金精山人』。」。
  而据《古今图书集成》引《地理正宗》的记载则略有差异:「廖禹,字尧纯或云字万邦,宁都人,隐金精山,世称金精山人。」。
  然而,根据民出风水名家刘公中《堪舆辟谬传真》的考据,廖瑀则有二人:「《泄天机》及《扒沙经》,皆称宋乐平廖瑀着;考《泄天机》所附之地课,则系雩都廖氏所著,两人俱号金精。前廖重山峦,后廖专重星卦,名同实不同,后人混而为一,遂以重卦诬廖瑀,冤矣!」。
  事实上,廖瑀的生平事迹,也仅是在民间口耳相传而已,正史上,亦未见其人。
  「廖禹十六葬法」其实就是托名杨筠松所撰的《葬法倒杖》法,所整理出的葬法,也就是十六葬法基本原则,所谓:「盖、粘、倚、撞,脉之四穴;斩、截、吊、墬,息之四穴;正、求、架、折,窝之四穴;挨、并、斜、插,突之四穴;四四一十六葬法,大纲也。」。
  至于《葬法倒杖》为何又被称之为「廖禹十六葬法」,六愚认为是由于廖禹对于《葬法倒杖》的内容,做了一些微小的修正,后世风水师推崇廖瑀在风水领域上的成就而名之;否则就是古代风水师对于名称之误传了。
  《葬法倒杖》首先是将穴分为脉、息、窟、突四种,每穴再各以四种葬法用之;脉穴用盖、粘、倚、撞葬法;息穴用斩、截、吊、墬葬法;窟穴用正、求、架、折葬法;突穴则用挨、并、斜、插葬法,故而共计有十六种不同的葬法;每种葬式的解释,六愚用原文摘录如下:
1、盖穴葬
  盖者,盖也,有如合盆之形。
  盖之脉自坤而见于干,盖之法自干而施于坤,垢复之妙存焉,天地之精见焉。顶薄则舍之,切勿疏略,慎毋茍且。盖小盖大,则伤其元气;盖大盖小,则闭其生气;盖上盖下,则脱其来气;盖下盖上,则失其止气;盖左盖右,或犯其剥气;盖右盖左,或受其冷气,纵得龙穴之妙,必遭横来之祸。顶薄舍盖云者,舍之不用,非舍上就下、舍高就卑之谓也。此以作穴言,彼以审穴言,意义自别,穴法不殊,略有差池,难致效验。
2、粘穴葬
  粘者,沾也。如沾恩宠之义。
  粘之脉自来而止于止,粘之法自止而止于尽。施承之道,攸存化生之意,将着下薄莫粘焉。理法少差,天渊悬隔。粘上粘下,则脱其来气;粘下粘上,则犯其暴气;粘右粘左,则失其正气;粘左粘右,或投其死气,纵得砂水之美,终是或承之羞。下薄莫粘云者,弃之不用,非弃低取高、弃下取上之谓也。茍粘之真的,虽下临长江大河,亦为无碍。工巧岂有下薄弃粘之理乎?
3、倚穴葬
  倚者,依也,如依居之义。
  倚之脉自上而冲于下,倚之法自偏而傍于正。傍栖之形既成,变化之道自现。倚左倚右,或受冷;倚右倚左,或犯刚;倚上倚下,谓之脱脉;倚下倚上,谓之冲杀,纵得局面之奇,必见衰凌之患。本与挨法相似,但挨法施于突之平,倚法用于脉之直,天精天粹之机,至密至微之理,非上智其谁能知?
4、撞穴葬
  撞者,抵也,如抵触之义。
  撞之脉自斜而就于正,撞之法自正而就于斜。斜来之脉既专,专一之情可见。撞上撞下,则气从上止;撞下撞上,则气从下出;撞重撞轻,则生气虚行;撞轻撞重,则生气太泄,纵得来脉之真,终失正脉之吉。本与插相似,但插施于突之傍,而撞施于脉之斜。一毫千里之远,江河几席之间,不可不察。
5、斩穴葬
  斩者,断也。
  斩窃其生气,生气见于息之横。高不可侵顶,顶晕薄也;低不可近足,足底寒也。是以斩上恐失下,斩下怕失上,斩左右恐失中心,斩中心恐失左右。细观息象明白,次观穴情的当,然后以斩法施之,则上下左右自成体段。然息则体之微也,斩则用之广也。若不细察,遽尔投棺,则生气受伤,子母遭挫,纵得包藏之固,终非可久之道。且息象用斩,其息必小,小则难以投其大;斩施于息,其茔必大,大则难以容于小。必极到之理能明,斯中和之义自见。
6、截穴葬
  截者,剖也。
  剖辟其生气,生气露于息之直。高若侵巅,谓之剖首;低若站麓,谓之剖足。是以截上恐遗下,截下恐遗上,截左恐失右,截右恐失左。呵气而成,谓之一息。一息既成,贴于穴体。穴体微茫,切勿轻举。斩之息,多土意;截之息,多木意。横土用斩,截尽生意;直垂用截,接尽生意。势不相侔,作用过迥异。若不细玩,遽而轻投,则体用两伤,生气破泄,虽有美润之玉,恐损雕琢之手。大抵脉息之穴,不可双葬。正谓宁失之小,莫失之大。此方极当。
7、吊穴葬
  吊者,悬也。
  悬提其生气,生气直奔入于息下,上不可过高,恐漏其气;下不可过低,恐犯其气。一阴既息,诸阳来复,半在息体之足,半在息体之衬。气交感而成形,形既完而成穴。左右自无可混,上下最宜斟酌。若不细用心思,则首受杀伐,足践风寒,左右虽有缠绵,本主自难抵敌。大抵与粘相似,但粘乃吊之垂,吊乃粘而起,因材施用之道。量职官人之义,须当此处辩之。
8、墬穴葬
  墬者,落也,堕落其滴露。
  生气既完,如果脱蒂。上不可顶脉而扦,下不可离脉而作。顶不离弦,来意专一;足不离褥,生意直遂。息体丰盛,褥弦展转,穴星轩昂,吐出泡脉。坠左则就于偏枯;坠右则入于偏驳;坠下则来而不来;坠上则止所非止。须审吐落之情,并依坠落之法,若有怠忽,必失本体。亲上要退其刚硬之枯,就下要舒其呼吸之气,高不如吊,低不如粘,是为得之。
9、正穴葬
  正者,整也。
  整肃其身体,收敛其精神。窟象既小,生气初凝,过于大,未免伤其元气之真;入于深,岂不伤其细嫩之体?损其元气,则精神不足;坏其细嫩,则本体不完。古今葬者虽多,未必尽晓此法。是以地吉而人不吉,地美而人不美也。亦有上下之误,岂无左右之偏,阴阳妙合,归于中正之天。刚柔相济,止于中正之地。三分损益,一理推行,自然吻合。
10、求穴葬
  求者,度也。
  量度其大之止,追求其止之真。窟象既大,生气弥漫,过于大则气流而不专;过于小则气游而不息。流而不专则度之未真;游而不息则求之未切。虽见窝象,分明下穴,百无一发。是能求之于穴,不能求之于求也。亦有高低之错,岂无浅深之差。一真吐露,六义均停,一见了然,五行自着。上不容下,下不必上,斯义得之。
11、架穴葬
  架者,加也。
  加加于木,故名曰架。窟象既深,下藏阴杀。上而畏风,故气聚下;下而畏湿,故气泊上。下上受敌,故气凝中。失之于上,难免暴败之祸;失之于下,必受阴消之患。故当度其乘气之源,定其止聚之基。须先用木以渗其凶暴之情,然后加棺以颛其融溢之气。水性就下下之阴杀,见木即消;阴杀侵上上之暴气,遇风即散。生意不穷,嗣续蕃盛。若执夫窝不葬心之说,是未明通变之方者也。又有一法:破土尺余,四角立石,架棺六合,打墙培土。此须玄武、高龙、虎压乃可尔耳。天地玄机,由人干运,须凭目巧,总在心灵。
12、折穴葬
  折者,裁也。
  以斤裁也,以斤裁物,故名曰折。窟象既浅,四顾茫然。立于上,须要砂水均应;立于下,须看龙虎相登。若无包藏,则杀乘风旺;若有风杀,则气随风散。风旺则杀愈炽,气散则杀愈侵。故生气之避杀气,犹君子之避小人,须审其出彼入此之真机,预究其参前倚后之大势,折中其上下,分按其左右。深不过五,浅不失一,而折之义详矣。大抵正与架相似,而正则架之深;折与求相似,而折则求之阔,同而异,异而同,少有差殊。则施于甲者不免施于乙,用于丙者不免用于丁,欲求福祉,恐难致验。
13、挨穴葬
  挨者,傍也。
  傍切其生气。突象既彰,阴脉单现,渺茫无际,恍惚无栖。无际则居止难定,无栖则捉摸难依。(注:厥;《四库全书》一段空白,故添列廖瑀批注如下。)须傍藉生生之气,借资化化之机,上不投其急而暴气冲和,下不受其寒而阴气旋复,此挨之法也。挨与倚相似,而挨则倚之切;倚与挨各别,而倚则挨之宽。可挨处如种之方芽,龙之将蛰,当挨处形如转皮,气如仰掌。
(廖瑀批注:挨者,傍也,傍就其生气,故名曰挨。突象既彰,阴脉微现,求其上来处,又急底于下止处,又缓乘其中,犹恐伤顶跨,其脊切虑难骑,渺茫无际,恍惚无栖。无栖则捉摸莫定,无际则居止无依,故步其微突之脉,折其曲直之宗而挨之。庶上不投其急而暴杀已和,下不受其寒而阴气旋复不乘,中而断其来不贴脊而绝其去。傍挨生生之气,爰直化化之原。挨与倚相似,而挨则倚之切;倚与挨各别,而倚则挨之宽。可挨处如种之方芽,龙之将蛰,当挨处形如转皮,气如仰掌,阴脉易见,阳脉难明,细观分穴之文,吉凶有如立见。)
14、并穴葬
  并者,合也,合并其生气。
  突象两彰,阴脉重现,如浮鸥傍母之形,若嘉粟吐华之势。或两脉显其长短,或二突露其巨细,投其左则情意不专,投其右则生意不固,情意不专或值阴驳之祸,生意不固乃值亡阳之杀。故须乘其短而小者穴之,合其大而长者并之,相依不散,理势通同。斯则元辰完固而不伤,理气合一而不散,大义自觉,无事琐琐。
15、斜穴葬
  斜者,切也,斜切其生气。
  凡见突脉直,下棺骸切莫授首,挨其弦则脉络不到,就其顶则气势猖强。不到之处谓之退落,猖强之处谓之刚雄。退落则阳中之阳偏,阳不生也;刚雄则阴中之阴偏,阴不成也。故斜而切之,斜则不直受其暴气,切则不疏远其真情,凶可去而吉可得,祸患远而福德旺,阴阳相扶,急缓相济,而斜穴之名义明矣。
16、插穴葬
  插者,下也,下插其生气。
  凡见突脉之斜,须详作穴之义。迎其来则去处牵扯,就其止则来处栖迟。故乘其过续之中,插之以枯朽之骨。可插处脉情活动,如横抛之势;当插处穴情昭著,似直撞之形。生气磅礴,源源不绝,聚气充盛,浩浩难穷。不绝则情意自专,难穷则功力自大,鬼福及人效验悠远,斯插法之理致极矣。(六愚)
0人打分
|
好评率:100.00%
|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楼主其他發帖
发表于 2015-3-3 08:4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滋原味的东西少见,学习了!
发表于 2015-3-3 13: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葬法因巒頭為主
因巒頭而變更  所以分在巒頭版
到本論壇看貼後地感想

发表于 2015-3-3 13:46:2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5-3-3 14: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好资料

发表于 2015-3-3 15: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5-3-4 20: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形峦的好资料,谢谢上传。
发表于 2015-3-5 04:50: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学习了,就是正体字不好看。
发表于 2015-3-5 04:52: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正体字看得有点吃力!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6-5 09: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