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2335|回复: 0

【轉貼】表象與真相──聖經密碼戰

[复制链接]
<
发表于 2007-12-23 15: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聖經密碼戰]

PDVD_023-1.JPG

PDVD_024-1.JPG

PDVD_027-1.JPG

PDVD_160-1.JPG

PDVD_191-1.JPG

PDVD_202-1.JPG

PDVD_213-1.JPG

PDVD_219-1.JPG

PDVD_225-1.JPG

PDVD_249-1.JPG

PDVD_256-1.JPG

 

書籤

前言真相總是撲朔迷離〉〈古提耶神父〉〈科學與信仰〉〈葛本博士〉〈教會與真理〉〈拉斐爾神父

真相會釋放你,讓你自由?〉〈紅衣主教〉〈達摩與草鞋〉〈祈禱與利益交換〉〈哈密〉〈以科學為名

穆謝柯恩〉〈上帝存在嗎?〉〈影片的歷史背影: 以色互列與巴勒斯坦人的千年宿怨〉〈尤布魯塞夫

結論:盲點

聖經密碼戰: 表相與實相

前言

【聖經密碼戰】(The Body)是一部具爭議性的電影,某些教會甚至勸導教友不要觀看。然而,卻是一部純真的電影,引導我們,揭穿宗教、政治、與種族鬥爭間的層層面紗,還回事物的本來面目。。

影片是在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人的千年宿怨下展開,由一具可能是中古世紀耶穌遺骨的發現與考古所引爆的各種衝突。各方都極欲取得這具遺骨,而牽引出考古學者、神父、教廷、政客、以及宗教與種族激進份子間的爭戰。

其間,也夾雜著愛情與職責、理想與人慾、科學與宗教等等的對立、拉据、與妥協,經由一次次的試煉,去除層層表相,使得政治、宗教與人性的本質得以呈現。

以色列藉製片魯迪柯漢曾以【飛越高牆】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以此片刻劃在以色列監獄中猶太人與阿拉伯罪犯間之矛盾,此外,在1997年發表【鳥街之島】描述二次大戰時的波蘭,因而得柏林銀熊獎。可能因為製片的以色列人背景,本片渲染一絲以色列人的立場,然而筆者在文章中也試著為巴勒斯坦人說句公道話。

另一位導演、編劇約翰麥柯德因【越戰安魂曲】獲蒙地卡羅影展最高榮譽獎,【聖經密碼戰】在他的籌劃下經過十多年才拍成。

演員包括安東尼奧班德拉斯(蒙面俠蘇洛)與奧莉薇雅威廉斯(靈異第六感),演技精湛,對片中人物詮釋得絲絲入扣。此外,我們也可以觀賞到以色列古城耶路撒泠的萬種風情,在金黃色的夕陽下,輝映出千年來的歷史滄桑。

筆者以兩條路徑來詮釋這部影片:社會與 心理。社會學偏向集體意識,以大眾為主;心理學偏向個人,以個體內在思維為主,在文中則以社會學舖陳,以「人物素描」點出個人立場。社會與心理處於既相依 又相剋的辯證關係,個人在面對社會洪流時,自我很難維持其完整性,因而迷失,這也是片中人物的初始遭遇。

所幸,最後片中主角都能超越一次次的困境,找回內在的良知與純真。

 

真相總是撲朔迷離

故事是由一位以色列的女性考古學家〈莎郎葛本博士〉開啟的,有一位居住在以色列的巴勒斯坦小店主人(哈密),為了在自家庭院建造一個地下室,在開挖的過程中,無意中發現中古世紀的遺跡,包括一些古代的磁磚,而引來政府、考古學家的挖掘行動。

當葛本博士到達現場 時,黑暗的地窖散發出一股詭異的氣氛,她拿起手電筒小心的檢視,發現地下有一枚古代的銀幣,她小心地將其拾起,放入袋中,並且對著錄音機說道:「拿去登 錄」。接著她用力推開牆上的磚塊,發現裡面有一個密室,躺著一具中古世紀的骨骸,她將發現出版在雜誌上,所得證據指向這遺骨就是基督本人的遺骨,因而引起 各方的重視。

葛本博士代表著科學精神,實事求是,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在她的觀念裡,真理並非僅止源自書本或權威人士的論述,而且,必須經由科學的驗證過程,綜合各種資料,排除各種似是而非的可能性之後,才能拼湊出一個實相,還原事物的本來面目。

依教育學家杜威的觀點,科學檢驗的五個步驟是:(1)定義問題(2)提出假設(3)蒐集資料(4)分析資料(5) 拒絕或接受假設。在這五個步驟中,以第一步定義問題最為重要,因為我們看待問題的觀點會影響問題的形成與定義,一旦,問題定義之後,那麼其後的假設提出, 以及資料的蒐集與分析都會被這問題框架住,如果我們抓住問題的核心,並依此而定義問題,那麼,只要符合研究的步驟,孜孜不倦的研究,通常問題總有水落石出 的一天。

然而,現實的狀況並 非總是如此的簡單、明瞭,真相總是撲朔迷離,以劇中的考古為例,就說明了還原真相的困難:第一,證據殘缺不全,當年基督在世時,沒有留下相關物證,例如毛 髮、衣服、使用過的器皿等,而且,聖經上的記錄,多是後人描述的二手資料,距真相有些距離,很難確實還原本來面目。

直到現在,人們還無 法斷定恐龍皮膚的顏色,有人說是綠色的,也有人說是褐色的,到目前為止,我們對於恐龍的唯一證據,只是一具具的化石,我們缺乏其他的證據,例如,我們沒有 恐龍皮膚的樣本,更麻煩的是,恐龍在遠古時代已經絕種,不可能找到一隻活生生的恐龍作為比對,以驗證我們的假設,充其量,我們只能從恐龍遺骨的間接資料去 推論恐龍的原貌,包括牠的皮膚顏色。

雖然我們找到了許多 的恐龍化石,但這些證據還是無法拼湊出恐龍的原貌,直接還原事物的真相,我們只能間接的推論,這直接與間接之間究竟有多少的失真?證據又還原了多少的真 相?這也是本片遺骨考證上之困難,證據缺乏,且多是間接證據,使這幅遺骨無法確認是否是基督,在是與不是間存在其它可能性。

第二,以偏概全。證 據不一定具有代表性,或則,說得更精確一些,證據是代表了何者的立場?這幅遺骨之所以如此受到重視,因為與聖經的依存有關,而耶穌之死亡歷程之所以如此詳 細記戴,也因其神聖性有關,也許,興祂同時代的人也有類似的死法,但因為不是重要人物而沒有記錄,而後人也僅能以現在存的記錄去核對考古證據,有時,考古 學家在潛意識中也希望所發現的正是歷史上重要人物,因而才能與這歷史言物一樣名 青史。

再以歷史為例,一部 中國的二十四史,雖然浩瀚,但也只是代表了帝王將相的立場,這些帝王將相就像是天空裡閃爍的星辰,很明亮,很容易吸引我們的注意力,但是,天空更廣大的面 積卻是黑暗,從黑暗的立場來看,星星並非是主題,黑暗才是主題,只不過黑暗太單調、太平凡,而在黑暗中隱去,不為人們注目罷了。

所以,充其量二十四史只是代表著極少數的權力核心之人而已,那廣大的民眾,他們的心聲,一向不是當年史學家所關注的,被掩埋了數千年。

人是喜歡做因果推估 的動物,事情一發生,常常喜歡去探究問題發生的原因,然後將原因與結果加以聯結,以解答心中的迷惑,下次再有類似的事情發生,就能夠快速的理出頭緒。這一 方面也是出於人的好奇心,想要打破沙鍋問到底,而人類的文明,也是出於這樣的好奇心、探索與研究,才得以堆砌而成。

然而,我們並非總是 找到確實的證據,充分的線索,去還原事物的真相。以劇中所發現的骨骸為例,究竟是不是當年耶穌基督的遺骨,一直都是一個謎,片中考古學家是透過下列方法來 推論的:(一)腳掌上有一個釘痕,而在這釘痕周圍還殘留些鐵銹,鐵的保存可以和骨頭一樣的長遠,而根據聖經上的記載,當年的耶穌就是被釘在十字架上。 (二)這是古羅馬人對當時以色列人的一種懲罰,多數是針對沒有地位的民眾,在執行這種懲罰的過程中,將人釘在十字架上,矛盾的地方是,將人釘在十字架上, 讓其慢慢的痛苦而死,本身就是極端殘酷的,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基於同情心,仍有一絲絲的人性,或是殘暴不仁,行刑者會打斷受難者的腿骨,使其大量出血,加 速死亡。而唯一的例外就是基督,因為他是貴族的後代,腿骨沒有被打斷,所以屍體被完整的保留,沒有像一般的平民一樣被拿去餵狗,當年耶穌的屍體被家屬領 回,安葬在一個墓穴中,並以香膏塗抹身體,而這裝香膏的瓶子,就放在屍體旁,一千多年後,屍體已經腐爛,成為骨頭,而這香膏的瓶子,也保留在旁邊,成為考 古的重要線索。考古學家將這瓶子送往博物館鑑定,透過兩道手續可以確定瓶子的年代:(1)碳十四測定。我們知道構成地球上物質的元素之一就是碳,我們也知道,這碳會隨著時間的增加而一點一滴的消失、減少,因此,我們可以經由物質中碳的含量來推測其年代,在考古或歷史的研究中,年代是重要的,經由碳十四測定是比較精確的方式;(2) 比照樣本。另一種推論時間的方式是研究證據的風格、式樣、質地等,並以這些元素對照古代的樣本。以中國的書法為例,我們可以從紙張、印章去考證,也可以從 寫字人的風格去考證,王羲之有王羲之的風格,柳公權有柳公權的風格,雖然,歷代都有人臨摹,但很難寫得與原創者一模一樣,每一個人都有每一個人的風格,不 一樣就是不一樣,這些,專家們是可以由字體、紙張等線索加以判斷,是不是真跡,八九不離十。

而以色列博物館正好有各年代香膏瓶的樣本可供比對,如果在墓穴中發現的香膏瓶與某一年代類似,則可以確定它的年代。

經過碳十四測定,以及樣本比對之後,可以十分確定這瓶子的年代,並且,由這瓶子的年代推論屍骨的年代。

於是,葛本博士與古提耶神父〈梵諦岡教廷特使,前來協助考古調查〉打算將這瓶子送往博物館鑑定。

不幸的是,消息傳開了,有一天,一群猶太教宗教狂熱份子闖入,搶走了這瓶子,這群宗教狂熱份子與以色列政府、天主教教廷、考古學家、神父以及巴勒斯坦種族激進份子一樣,都非常的關心這骨骸是否就是耶穌。

只不過,他們的關心 是基於不同的立場,葛本博士是基於科學的立場,其目的是還原真相,而古提耶神父是基於宗教的立場,很想知道聖經上所寫的是否真實,因為依照聖經的描述,當 時耶穌確實遭受到釘刑,不過死而復生,門徒親眼看見耶穌復活,如果,耶穌復活,那麼就不可能有這般的死相,腳掌上有釘痕,並且斷定這是一副三十多歲壯年的 屍骨,照理說,耶穌是神,是三位一體,應該是沒有屍體才對,突然跑出一副遺骨,並且經由種種的考古證據,除了香膏瓶,腳掌上的釘痕、腳骨沒有被打斷、屍體 完好保存沒有被餵狗之外,而且,也有另一項證據指向這屍骨就是當年的耶穌,他右手的骨頭比左手粗壯許多,可能是靠木匠、石匠等雜役維生的行業,而耶穌當年 就是木匠。

當所有的證據都指向這遺骨是基督時,雖然距離真相越來越近,照理說,相關人士應該會越來越喜悅才對,然而,就在真相即將水落石出時,卻掀起了一股暗潮洶湧、不可預期的各種勢力的鬥爭。

 

人物素描

古提耶神父

片中男主角古提耶神父一臉俊俏,是一位翩翩的美男子,智慧、風趣、不拘小節、辯才無礙,如果他不是一位神父,應該是許多女孩子愛慕的對象。看了他會讓人遺憾,為什麼天底下俊美而有智慧的男子都選擇當神父。

古提耶神父心中最大的衝突就是要不要隨波逐流,加入以天主教廷為首的共犯結構,繼續以宗教的外衣包藏紅衣主教的權力慾望,以實踐愚民的政策。

古提耶神父是一位理想主義者,他一生所追求的是宗教的實相、上帝的本質,究竟在上帝的心中,什麼才是祂所珍視的?所要教導人們的?是教會權力、信仰?教義的真、偽?或是愛?

當耶穌知道自己被門徒出賣,但卻不逃走,對於出賣祂的人也沒有心懷怨懟,反而從容的赴義,以自己的死來教導人們上帝的愛,我們就可以理解,其實在上帝的心中,祂真正所要啟發人們的,不是什麼,而是那能夠讓人性閃耀的愛。

基 督教的發展經過一段曲折艱辛的歷程,早期有許多信仰者殉道,然而,在這草創時期尚能保留一些純真與熱情,隨著時間的推演,基督教也跟著壯大,成為歐洲普遍 的信仰,遺憾的是,有時候壯大並非是件好事,當某種生物特別巨大時,相對的,也需要更多的食物,牠可能必須侵略其他生物的地盤,以便奪取食物,或則,為了 滿足巨大的食量,而比較不考慮到食物的品質,這時,不管食物是好是壞都往肚裡吞,逐漸地,身體內所累積的不好的食物的毒素越來越多,肝臟也越來越不容易排 除這些毒素,最後這龐大的身軀就因此而生病了。

天主教也曾生過一次大病,最有名的就是中古世紀時由馬丁路德所引發的宗教改革,導火線是教會販賣「贖罪卷」,對那些犯法而良心不安,深怕死後下地獄的人而言,可以向教會購買贖罪卷,如此,就可以免於下地獄的懲罰。

這是當時教會多年來腐化的大膽妄為。當時在瑞士任教的馬丁路德發表了一篇評論大肆抨擊,引爆了人們的巨大迴響,從此,人民多年來與教會的拉鋸戰,所有的不平,匯聚成一股排山倒海的改革怒吼,隨之而興起了瑞士喀爾文教派,北歐路德教派,以及英國國教派的宗教革命。

在 這一波宗教改革運動中,值得一提的是日耳曼的宗教改革,當時天主教教廷認為人們是[無緣]的,因此必須透過教會以便和上帝溝通,教會做為上帝與人們溝通的橋 樑,也許,在當時廣大文盲的社會裡,這樣的功能是必要的,但是,事情的發展,總會有一些非預期的後果,不是我們預先可以預料的,而最終甚至超乎人們所能掌 握的。

任何理想的實踐都須經過人手,而人是多變的,是複雜的,上帝的心意初始時也許是善的,但是經過多年來教會以及相關〈神職〉人員的實踐過程,容或有些許的變異,而這些變異累積越來越多,終究,悖離了當初原創的宗旨。

這 樣的扭曲當然並非完全出於人性的自私,有部分也是被迫適應不同時空、不同文化、不同層次的人們,所必須做的修改,很難拿捏的是,在這樣的修改歷程中,往往 越來越往人性靠近,使宗教越來越人性化,表面上,我們說人性與神性是明顯的,二分對立,相反的,實際上,人性與神性應該是處於一種辯正與相輔相成的狀態, 宗教如果維持他本來的面目,是有助於人性的昇華,只不過在人性與神性的長期拉鋸戰中,人性始終佔上風,教會原是代表著上帝,代表上帝對人們無盡的慈悲與永 恆的愛,是上帝的堡壘,做為對抗人性黑暗面的前哨站,但是,在時光的推移中,淪陷了,被黑暗的人性攻克了,最終,我們分不清教會究竟是在防禦人性,還是在 防衛神性,堅持的是宗教的表相還是實相。

我 們可以從影片中紅衣主教的演出捕捉到隱藏在教會裡那巨大而黑暗的陰影,紅衣主教打從一開始就不打算調查真相,到底這具骸骨是不是基督對他而言不重要,反 而,他一直暗示古提耶神父去證明這不是基督的遺骨,不論有多少人犧牲了,有多少的代價必須要付出,都不可以讓真相公諸於世。因為,假如這具骸骨,如葛本博 士以及拉斐爾神父所懷疑的,是基督的骨骸,那麼它的證明與公佈,將會造成基督教世界重大的衝擊,其後果是無法想像的。

古 提耶神父剛開始被紅衣主教徵召前往以色列耶路撒冷協助葛本博士調查時,也相信紅衣主教的說詞,他之被徵召,是因為他先前的情報背景,以及對上帝的信仰,當 時的古提耶神父並不懷疑上帝、教會、紅衣主教與骨骸之間所隱藏的利害衝突,年輕富有熱忱的他一心一意的為教會奉獻,希望能協助調查真相。

當 真相越來越接近時,他卻越來越痛苦,想法單純的他,發現這事件的錯綜複雜,在真相背後隱藏著數股巨大的暗流,他發現跟他一起從事考古調查的葛本博士有著重 大的改變,由原先堅持科學的立場,逐漸產生科學與宗教的衝突,以致於很難面對心中的內疚感〈怕因為揭露真相而引發宗教、政治與種族的衝突,或因此而下地 獄〉,到最後葛本博士竟然主動的為古提耶神父說謊,對另一位驗屍專家虛報屍骨的年代,以及,葛本博士在以色列博物館實驗室中對香膏瓶的檢驗過程中,不由自 主的希望這香膏瓶的年代不是基督的年代等等,都使得古提耶神父的心裡忐忑不安,連一向堅持科學、守住真相的葛本博士都會出現動搖,那麼,真相可有水落石出 的一天?

當古提耶神父被種族激進份子引誘前往談判時,激進份子領導人尤布魯塞夫試圖勸誘古提耶神父私下將這具骨骸交給他,如此,尤布魯塞夫可以將骨骸運往鄰國敘利亞,古提耶神父當場拒絕,反駁說,為什麼要將這具骨骸交給你?好讓你跟穆謝柯恩一樣,利用它來威脅羅馬天主教廷?

原 來尤布魯塞夫是一位巴勒斯坦人,多年來流離失所,一直希望能在現今的以色列耶路撒冷建都,尤布魯塞夫的組織一直暗中監視這次的考古以及竊聽以色列官方的電 話,他錄到以色列耶路撒冷副專員穆謝柯恩與教廷紅衣主教的對話,大意是說以色列將這具基督的骸骨交還給教廷,以交換教廷方面承認以色列,紅衣主教的反應 是:「毒液擴散了!」

尤布魯塞夫一方面讓古提耶神父聽這捲錄音帶,希望古提耶神父能夠因為明白紅衣主教與以色列政客間的權謀,因而失望,因而答應他的要求,二方面尤布魯塞夫也威脅古提耶神父,如果不答應的話,將會掀起戰爭,到時候流血的是你們。

然而古提耶神父意志堅定,拒絕了尤布魯塞夫的要求,雖然如此,卻讓古提耶神父更加認清了以色列政客以及紅衣主教的真相,隱藏在政治與宗教外衣下的權謀。

劇情發展到最後,古提耶神父終於發現真相,也終於潘然醒悟,他發現這具骸骨確實是基督,他更發現人的存在,真相不只一個,宗教有宗教的真相,考古有考古的真相,紅衣主教有紅衣主教的真相,很驚人的,這具骸骨卻透露出這麼多的「真相」。

影 片中的高潮是到最後兩位男主角的對決:尤布魯塞夫綁架葛本博士的一對兒女,威脅葛本博士及商店主人哈密將遺骨運往預定地點,葛本博士基於母性,將遺骨帶往 預定地點,並且匆忙通知古提耶神父,古提耶神父接獲通知之後通報以色列軍警,並親自前往搭救,最後發生了一場激烈的槍戰,尤布魯塞夫的手下被擊斃,葛本博 士及兩位兒女被救出,而哈密為了保護葛本博士免於被殺人滅口,不幸被尤布魯塞夫的手下擊斃。

在 忙亂中,尤布魯塞夫提著一袋骨骸想逃入敘利亞境內,古提耶神父在後面緊追,好不容易被古提耶神父追上,拉住袋子的另一角,就這樣,雙方各拉一角在那邊對恃 著,這時,尤布魯塞夫忽然拿出一枚手榴彈,堅定的用牙齒咬開手榴彈的保險栓,手裡握著手榴彈,這時,古提耶神父慌忙用另一隻手握住尤布魯塞夫的手,不讓他 丟出手榴彈,不料,尤布魯塞夫竟然慨然的說:as you said 〈正如你說〉,God has no place in politics.〈政治不談宗教〉,古提耶神父潘然醒悟接著道: not yours〈不管是你的上帝〉, not mine 〈或是我的上帝〉。

接著,古提耶神父就放開他的手,讓手榴彈滑落,接著,一聲巨響,所有的存在化為虛無,尤布魯塞夫被炸死,骨骸也被炸的支離破碎,神父以及趕來支援的葛本博士也身受重傷。

有 些人不太理解,最後一幕,尤布魯塞夫以及古提耶神父在面對死神所表現出的從容,一點也沒有驚慌之色,可以這樣解釋:他們兩位都是理想主義者,各自追尋與堅 持各自的理想,也都明白各自的純真,在那一刻,當雙方都握著已經拔掉保險栓的手榴彈時,體悟到其實雙方都有相似的地方,即是對真理的追求,於是產生了英雄 惜英雄的心理,因而,沒有發生雙方的激烈格鬥,反而,是僵在那裡,其實,他們是有格鬥的,只不過不是我們一般人所看到的肉體上的格鬥,而是心靈上的格鬥, 兩位長期為理想奮鬥的人,所重視的是心靈而不是肉體。

此 外,從尤布魯塞夫的立場而言,既然無法將這遺骨運出以色列,不如將它毀滅。正好,神父也有毀滅遺骨的想法,基於維護基督教教會的立場,雖然雙方的立場不 一,但是目標是一致的,在死亡的前一刻,尤布魯塞夫知道他這一生所追求的理想是無法實現了,那個在以色列古城耶路撒冷建都的美夢終於甦醒,面對的是殘酷的 現實,而古提耶神父也明瞭,當他「同意」毀滅這具骸骨的時候,他將終生無法面對自己的良知,為了維護教會而湮滅證據的內疚感,不如死去。死亡,對尤布魯塞 夫與古提耶神父而言,卻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從夢想與理想的執著中解脫。

所以他們兩位可以從容赴死。

古提耶神父死裡逃生,手榴彈爆炸的一聲巨響,竟然將他從睡夢中轟醒,他身受重傷,被抬上擔架,往事歷歷,思緒如泉湧,他憶起了紅衣主教與穆謝柯恩有關以骨骸交換教廷承認以色列的對話以及葛本博士所謂的「知道真相會讓你自由」以及拉斐爾神父的自殺等等。

最後,他終於明白,人們的偽善,人們其實是不喜歡知道真相,真相雖真,卻太殘酷而難以下嚥,人們寧願活在虛相之中。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養,神父康復了,一天,他一拐一拐地走進紅衣主教的辦公室,謁見他,這一次和上一次迥然不同,上一次是滿懷尊敬地看待紅衣主教,視紅衣主教有如上帝的分身,紅衣主教講的話,就是上帝講的話。

在潘然醒悟之後,他理解到紅衣主教的虛偽,此時,紅衣主教還不明就裡,以為神父會繼續如以往一樣的「虔誠」。

但是,神父卻怒火中燒地質問紅衣主教的虛偽,揭穿紅衣主教的假相,指責他其實只是一昧地希望掩蓋事實的真相,無論這骸骨是否是基督,一律要證明其為假,說 著,說著,古提耶神父不悅地撕去領子上象徵神職的一塊黑色標誌,丟在紅衣主教的桌上,忿然離席,此時紅衣主教擔心的,不是失去一位虔誠的教士,而是真相可 能洩露,於是,他慌忙地喊到:「但是,你曾經宣誓過保持沉默!」,又喊一次,「你曾經宣誓過保持沉默!」。

神父背對著主教,很無奈,懶得回答,只是伸伸手臂示意紅衣主教安心。

在童話故事【國王的新衣】裡,國王因為虛榮心,想穿一件全世界最漂亮的衣服,兩個騙子看穿了國王的心思,說他們可以提供國王最漂亮的衣服,國王信以為真就給予大量的酬勞。

兩個騙子告訴國王,如果看不見這件衣服的人,不是太愚笨就是不負責任,當衣服做好之後,國王上街遊行,假裝穿著這件漂亮的衣服,其實什麼也沒有穿,但是國 王周圍的大臣與民眾,卻都裝作自己看到國王穿著漂亮的衣服,因為大家都不希望自己被認為是[睿智]的或不負責的。

國王的實相是沒穿衣服,虛相是有穿衣服,但眾人都說國王是有穿衣服的。

只有一個小男孩指出國王的實相,是沒有穿衣服的,也許這小孩太天真,不知道利害關係,才說出實相。

其實,古提耶神父面對教廷的掩飾,也想當這小男孩,說出真相,只不過他認為牽涉範圍太廣,不是他可以控制的,很無奈,只好作罷。

我 們在前面說過古提耶神父的最大心裡掙扎是要不要加入紅衣主教為首的共犯結構,繼續蠱惑人們進入宗教的虛相之中,影片給我們的答案是古提耶神父雖然最終看到 宗教以及人性的真相,但是卻和葛本博士以及拉斐爾神父一樣無法面對真相,以及揭露真相,讓真相大白,古提耶神父雖然拋棄了天主教神職人員的標誌,但卻決定 以後以他自己的方式來服侍上帝,來宣揚上帝的愛,諷刺的是,既然他已經知道那是基督的骨骸,也可以推論某些聖經紀錄的虛構,但仍然相信上帝的存在。

也許,他認為上帝是人或是神,有沒有復活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上帝所宣揚的本質,對人類的慈愛與關懷,基督教的宏揚關鍵因素不在於教會,也不在於神職人員,而在於人們是否認清〈基督〉宗教的本質,上帝的真心,而能在我們的生活中去實踐慈悲與愛。

 

科學與信仰

當初天主教教廷透過 媒體,發現事態的嚴重性,因為兩位考古學家(葛本博士及拉斐爾神父)都不約而同的指出,這是耶穌遺骨的可能性,在報章上有考古的證據,古代銀幣的相片,以 及兩位著名、嚴謹考古學家的證詞,其中一位尚具有基督教傳教士的身分,並且在大學裡兼課。

他就是神父拉斐爾, 我們可以在影片中觀察到拉斐爾神父的性格,他是一位虔誠的信徒,畢生奉獻於教義,孜孜不倦的研究教義以及考古,在他的身上,我們發現兩個原本相互不協調的 力量:科學與信仰,這兩股勢力不斷交戰著,科學是實事求是,講求實證,探究真相,然而信仰卻不一定。可以說,科學注重理性,而信仰卻不一定立基於理性,反 而有時候,會因為人性的自私與偏見,而使信仰陷入無窮無盡的盲目裡。

拉斐爾神父原先很巧 妙地統合了科學與信仰上的衝突,在他的意識中,他選擇扮演神父的角色,以神父的角色為主,因此,科學以及考古學淪為附庸,科學存在的目的,並非是探究事物 的真相,而是以科學之名,來建立宗教的正當性,也就是,將宗教架構於科學之上,使宗教披上華麗的外表,然而,假如科學不純粹是科學,而被政治、宗教與人情 渲染,那麼這科學將被架空,沒有質地,很容易折斷。

我們很難將科學與宗教加以融合,因為兩者原本就是不相容的,如果,勉強將兩者湊合,就會像一個小孩穿著大人的服裝一樣的不合身。

我們可以從拉斐爾神 父的身上看到這樣的苦悶,一方面長期的神父訓練,以及身為一個神父,告訴他要相信,而且不顧一切的相信聖經上所寫的文字,如果事實與經文有所牴觸,那麼如 果不是事實錯了,就是人們誤解了聖經,聖經是如此的神聖,它是真理,是上帝講的話,是宇宙共通的,因此,不可能有錯。

但是,另一方面,拉 斐爾神父也是一位考古學家,並且在大學授課,考古學的訓練卻重視科學實證,很難理解,拉斐爾神父為什麼要選擇同時扮演這兩種,原本不太協調的角色,唯一可 以解釋的,是人本身就是各種矛盾的組合,人可以一面道貌岸然的演出公眾的角色,而私底下卻沒什麼道德,或則,在某些時候有道德、有理性,在另一些時候很感 性、很任性。

一位科學家可以在工作時如科學般的嚴謹,但也可以是一位宗教狂熱信徒,他相信世界萬事萬物之所以如此的有序,背後一定是有一位全知全能的上帝依照某些藍圖設計出來的。

當然,宇宙是浩瀚 的,而人類的歷史,就像滄海之一粟,只是匆忙的登上舞台而已,對於宇宙,我們的所知極其有限,壞就壞在,人一直想找出原因,去歸因萬事萬物的起源,雖然我 們的科技已經有長足的進步,但比起宇宙的知識,也不算什麼,更何況,人的心靈並不像科技如此的冷靜,科技也許是科學的,但使用科技的人卻不一定科學,再 說,如果凡事都要跟科學扯在一起,一切都以科學為依歸,反而會覺得倒胃口、不感興趣,原來,人有時也喜歡幻想,不實際一點,輕鬆一點。

然而,人性中卻有一 股可貴的、純真的力量,去排除萬難、探索真相,儘管,我們常會自欺欺人,也常常受到各種表相所迷惑,包括商業、政治與媒體等,同時,來自於人的生物本能、 各種慾望也難以逃脫,但是,並非我們就喪失了靈性、智慧,就沒有了良知,而這良知與靈性被埋沒了,深藏在心靈的一角,它還是存在的,只不過,我們不一定會 去注視它、重視它而已。

我們可以在拉斐爾神 父的身上看到他尋找真理的良知,以及因為尋找到真正「真理」時所引發的巨大衝突,一種對過去一向認定的「假真理」的幻滅,但自己已經投入多少的青春在這假 真理當中,這樣的理解與覺悟似乎來的太遲,他已經花費了大半生的心血在傳教的工作上,他無法接受這骨骸是基督的事實,他很痛苦,他發現,這一生他所追求 的,原來是一場空,是海市蜃樓,一個幻影,他非常、非常的痛苦。

 

人物素描

葛本博士

葛本博士既是女性又是考古學家,同時具 有溫柔與陽剛的特質。有些考古挖掘的地點,在人跡罕見的地方,需要長期與惡劣的天候、腐化的古屍、寂寞與人性的貪婪〈例如盜墓〉對抗,而考古的挖掘常常是 經年累月的工作,又不見得挖到些什麼,所以這行業,基本上就得吃苦,有堅強的意志,能夠隨遇而安,必要時,在野外,搭個帳棚,就地煮食,也可以生活一段時 間,所以必須具備相當的獨立精神。

此外,也喜歡歷史以及冒險,現代人求新求變,努力抓住新的東西,深怕落後,而考古學家卻透過考古這部時光機器,在心靈上跳躍,退回從前的時光,他們舊情綿綿,對越古老的東西越感覺其可愛。

葛本博士的陽剛氣質表現在她第一次與古提耶神父見面時的霸氣,當她開車接神父時,一路上好像在開雲霄飛車一般,接著,她很不悅地詢問神父具有何種學歷,神 父說他是羅馬史學博士,她更不高興的問神父是否有一點所學與考古相關的,接著,她又在路上表演特技,隔著車,向鄰車借火點煙,把神父嚇得一身冷汗,當時的 葛本博士認為梵蒂岡教廷派人前來協助調查,目的在淹沒或扭曲真相,因為她以經覺察到這骨骸有相當大的可能性是基督,而且,也預期到基督教世界對這具骸骨的 關心,在政治與信仰上的立場將遠遠重於考古與科學的立場,葛本博士在得知古提耶神父沒有一點考古學的背景之後,更加懷疑教廷的陰謀,所以,一開始就給古提 耶神父下馬威,並且表明自己的立場,說她不會為任何人說謊,這句話,表現出她的陽剛與獨立精神,對就是對,錯就是錯。

古提耶神父從機場到旅社坐了一趟「雲霄飛車」,到達時心中很不悅,開玩笑的說,你們以色列人都這樣開車的嗎?那麼,巴勒斯坦人,乾脆送以色列人車子算了,讓以色列人自己因為開快車而撞死。

在前半段,葛本博士似乎是一位充滿理性的學者,凡事以科學為最終的判斷標準,她也知道,如果這遺骨被證實為基督,所產生的巨大衝擊,到這個地步,即使再如 何訓練嚴謹的科學家,多半也會回過頭來,暫時拋開科學,從人的角度去反省,考慮這發現對人可能產生的影響,而這些影響不僅止於考古學家所熟悉的科學,還可 能指涉考古學家所不瞭解的政治、軍事、經濟與教育面等等,而許多面向可能是考古學家無法預先設想、掌握的。

但是,葛本博士,本著科學的獨立精神,毅然決然〈之後有所改變〉的選擇科學,即使可能因此而推翻信仰,也在所不惜。她無奈的告訴古提耶神父,表示,雖然她 知道這危險性,對基督教可能帶來的巨大傷害,但身為一位考古學家,她也沒有辦法,也就是說,她當時是根本不想妥協或隱瞞真相。

可以看得出葛本博士一開始就是扮演一位具科學精神的考古學者。

然而,她的內心深處有另一股勢力在萌芽,一股女性本有的溫柔以及人性共通的特質:愛,雖然神父是不可以談愛情的,但是在考古歷程中,她與神父一路走來,風風雨雨,相互扶持,這愛苗卻在雙方滋長著。

剛開始時,雙方還是相互防著,但是,墓室中幽暗的氣氛,兩個人靠得近近的,清理、討論這骨骸,已經開始消融彼此的距離,俗話說:日久生情,接著,因為考古 事件傳開了,引發猶太教激進份子的疑慮,決定破壞考古現場,一天,一群激進宗教份子向他們丟石頭,砸傷了古提耶神父,並搶走了一個古瓷瓶,神父送葛本博士 回家,葛本博士堅持要為神父擦藥,剛開始神父回絕,他的行業在這方面最好小心點,但是葛本博士仍堅持要幫忙擦藥,並且說把她當作教會的姊妹看待。

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葛本博士的態度有巨大的變化,由初見面的硬梆梆,到此刻幫神父擦藥的軟綿綿,當她幫神父脫下襯衫時,發覺神父背上有一道傷痕,她好奇 的問怎麼一回事,神父跟她分享多年前他所參加的一場戰役:薩爾瓦多戰役,那時,他負責情報蒐集工作,不幸負傷,神父背上的傷,以及心理上的傷應該是從不示 人的,也不隨便與人分享,之所以會掏出來,與這次考古被攻擊受傷有關,而且,更與葛本博士堅持要幫神父擦藥有關,雖然神父數度推辭,但是,仍然無法拒絕葛 本博士的好意,在進入葛本博士的家裡時,只好找一個藉口,問葛本博士家有沒有雞湯,試圖用雞湯來減少男女間近距離接觸所引發的焦慮。

我們可以從影片中看到葛本博士幫神父擦拭傷口時,眼中充滿了柔情,這樣的轉變可說是巨大的,剛開始時兩人相互防著,如今愛苗卻從中滋長。

在敷藥事件之後,有一次神父又送葛本博士回家,夕陽西下,古城耶路撒冷瀰漫在金黃色的浪漫中,如詩如畫,愛苗在迅速滋長著。

當神父送葛本博士到家時,葛本博士問神父,為什麼這具骨骸是不是基督,對他而言,如此的重要,神父跟他解釋骨骸與基督教的依存關係,並且,要求葛本博士能 進入他的心靈,以同理心,去理解神父的「真理」。神父敞開心房,邀請葛本博士進入,葛本博士感受到神父的真誠與痛苦,她的內心交戰著,兩種立場在拔河:科 學與宗教,本來這兩種立場是不可能在她的內心交戰的,因為身為一位考古學家,她一向秉持著科學主,信仰為輔,但是,某種東西加入她的生命,引發她生命的巨 大改變。雖然是這具骸骨,但是,更可以說是由這具骸骨牽引,由神父所激起的,在她內心深處,自從丈夫死後,就被隱藏的,許多女人都渴望的,為其活命的東 西,那就是愛。

是的,她雖然知道,神父的身份是不可以談愛情的,但是,她卻很難控制心中的那股悸動,我們怎麼知道她愛上神父?可以從她的眼神、談話以及她的行為看得出來,眼神以及話語中的溫柔是可以感受到的,與先前的嚴厲,成為對比。

有一次,葛本博士邀請另一位驗屍專家前往協助調查,當驗屍專家與神父抵達時,葛本博士神色慌張,神父疑惑地問她,為什麼如此緊張,她告訴神父說,她故意把 骨骸的年代說錯了,她為神父撒謊,在潛意識裡,她希望這具骨骸不是基督,一向以科學家自居的她,能放下身段,並且已經在期刊、報紙上發表了一些這次考古的 證詞,先前已經言之鑿鑿,如今又反過來打自己的嘴巴,違反了多年來的訓練及信念,而且,是出於自願,並沒有人逼她說謊,到底為什麼?除了她愛上神父之外, 沒有別的解釋了。

愛情還在滋長中,期間又發生了一次意外,而這次意外,讓他們彼此的心理距離快速的消融,緊緊相擁。當巴勒斯坦種族激進主義者得知,這是一具基督的骸骨,以及,以色列當局想以此骸骨為條件與梵蒂岡交換,以色列方面將骸骨運交梵蒂岡,以交換教廷承認以色列。

巴勒斯坦種族激進主義者憂心忡忡,決定要搶奪這具遺骨。有一天,葛本博士與神父發生激烈口角,因為神父在潛意識中一直希望這不是基督的遺骨,於是把這遺骨 的身高與「杜林屍衣」的身高相比,兩者並不吻合,「杜林屍衣」據說是當年耶穌死亡時包裹屍體的亞麻布,上面的血跡清楚的渲染出一個〈耶穌〉的人形,是中古 世紀,當基督教風行之後才被發現的,被當時的教會視為珍寶,後科學發達,初始的科學檢驗總有兩派說法,一派支持是包裹基督的亞麻布,另一派則不支持,如此 雙方對立了多年,直到最近終於證實這「杜林屍衣」確實不是當年包裹基督的亞麻布,很可能是後代的人製作的。

而 神父卻以已經證實為假的「杜林屍衣」作為比較的標準,難免引起身為科學家的葛本博士的忿怒,葛本博士一氣之下,就拍拍屁股走出考古洞穴,不明就裡的神父追 出來,與正在上車的葛本博士發生爭執,突然,一輛摩托車向葛本博士的吉普車擋風玻璃飛來,碰的一聲巨響,撞在她的車上,場面一片混亂,有幾個包著頭巾的回 教份子被格斃。

神父馬上知道有人要破壞墓穴,趕忙跑到墓穴,看到一位回教份子正在裡面慌張的搜索,此時以色列士兵衝進來,正要射殺這位回教宗教狂熱份子,沒想到,神父居然用手指堵住槍口,求他不要射殺,神父的人道精神,甚至不顧生命危險,在此表現的淋漓盡致。

葛本博士這一驚嚇非同小可,跪倒在地上哭泣著,神父趕上來抱著她,緊緊的,只是緊緊的,不發一言,安慰她。

他們之間的愛情在另外一次意外時達到了頂點,當古提耶神父得知這具骸骨可能是基督時,雖然當時在洞穴中有另外一位驗屍專家在場,他卻即將崩潰,奪門而出,開車去找拉斐爾神父,尋求最終的解答,不幸的是,拉斐爾神父卻當著古提耶神父的面跳樓自殺,神父的心絞痛著。

此時,不僅是一位神父所敬愛的朋友的死亡,更引發古提耶神父內心攸遠的內疚感,他憶起當年他年輕時,曾經因為諜報失誤而害死了他所敬愛如父親般的神父,以及數十人因而陣亡。

新痛與舊傷交織、啃蝕、絞 殺著神父,他躲在角落,好像世界末日一般,此時,葛本博士趕忙前來安慰,傾聽神父的痛苦,並且理智的告訴他,無論是今天的拉斐爾神父或是當年因為諜報錯誤 而陣亡的神父,都不是古提耶神父的錯,古提耶神父不必自責,古提耶神父絕望的表示他無法再為上帝工作了,他的意志幾乎渙散。

那 一晚,葛本博士將神父帶回家中安頓,神父睡在沙發上,葛本博士握著神父的手,心中充滿著愛,她將自己的雙唇慢慢的,貼上神父的雙唇,她很想將自己的舌尖也 伸進去,去品嚐神父的痛苦,去品嚐神父的愛,那俊美的外表,以及智慧與人道關懷的心靈,以及讓自己的愛就此注入,與神父交融,讓乾涸已久的心田,能得到滋 潤,即使,只有一夜…。

 

教會與真理

當拉斐爾神父受邀第一次前往洞穴探查這具骨骸時,就發覺不對勁,憑多年的考古經驗,以及對聖經的透徹了解,直覺上他認為這遺骨有可能是耶穌本人,所以當他走出洞穴時,表現出一臉沉重的樣子。

接著,隨著調查工作的進行,一波波的證據指向耶穌,而教廷派來的年輕神父〈古提耶神父〉雖然與他一樣,具有神學的訓練以及神父的職責,但是卻仍保有純真,想要理解真相,這兩位神父,並不像他們的上級長官〈紅衣主教〉一樣的偽善,被權利緊緊的掐住。

當古提耶神父被教廷 昭喚,主教告訴他在以色列正在進行的考古挖掘工作,以及這具骨骸有可能是耶穌的骨骸,因此,教廷決定選派一個人前往調查,由於古提耶神父具有情報員的背 景,曾經參與過某場戰役,負責情報蒐集的工作,並因此而負傷,這經驗很合適出這一趟任務,去協助當地的葛本博士,一起研究真相。

當古提耶神父理解任 務的性質時,他答道他無法勝任這工作,因為他並不具有考古學的訓練,但是主教卻回答,你之所以入選,是因為你的情報員經歷,但是,更重要的是在你的履歷表 中的一段話:「我相信耶穌基督是上帝,因為我在晨禱時與祂說話,我從小就知道祂是上帝,祂一直是我的摯友,雖然我未必是祂的,祂讓我找到平靜。」,主教引 用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古提耶神父是信仰堅定且熱忱的,就這樣,神父剛開始,相信這是自己被選中的原因:情報人員背景與堅定的信仰。

在會談即將結束前,主教若有所思的告知古提耶神父,必須盡一切力量維護教會,此時,古提耶神父急忙插嘴道:是維護真理。而主教馬上改口道,維護教會,就是維護真理。

究竟在主教的心中何 者才是最重要的?是教廷還是真理?如果我們這樣問的話,表示教廷與真理之間還是有差距,即使兩者之間有些交集,但仍然有些不同,可是教廷的存在,不就是為 了維護真理,而教廷不就是衍生自真理嗎?不是真理為主而教廷為輔嗎?表面上是有真理與教廷之分,而實質上兩者是密不可分的,為什麼古提耶神父會堅持維護真 理,而主教剛開始說要維護教會,接著又說維護教會就是維護真理?

很明顯的,不管是 古提耶神父或是主教,根本上就認為教會與真理並不是從屬的關係,一體的兩面,而是有所差別的,真理是一種理想,存在於觀念中,不接觸世俗,就能保有完美, 不管這樣的觀念實在不實在,是否真正符合人性,在現實社會中是否能實踐這完美的理想,就必須透過人手,可是人卻是多變的,世界也是多元的,人會透過自己以 及其存在的境遇去解讀這真理,而使真理渲染了各式人等的色彩,真理絕對無法保持其純正性,因為不經實踐的真理只淪為空談,而要實踐真理,必透過人,必定會 轉變成為個人化的真理,於是,真理就像《易經》所言,零生壹,壹分為貳,貳化為四,四變為八,不斷的分化下去,成為許多許多的真理。

今天,基督教已經有一千多個派別,雖然聖經只有一本,但是卻有一千多種詮釋,而且,各派別都宣稱自己才是唯一正統的信仰。

孫悟空抽出一根毛髮,可以變出另一個孫悟空,在西遊記中,他可以一下子有三萬六千個分身,問題是,真的有孫悟空本人?如果打從一開始就沒有孫悟空,那麼這三萬六千個分身,豈不也是三萬六千個幻象?

這不就是拉斐爾神父 的悲劇所在,他終其一生,不斷的研究教義,探索真理,打從一開始他就相信有絕對的、唯一的真理,可是他不斷的精進,只是抓到一隻又一隻由毛髮變化出來的孫 悟空,他不死心,他相信最後一定可以抓住本尊孫悟空,真理的母體,如果,他在沒有抓住本尊孫悟空前就死亡,沒有最終的求證的機會,那麼也許到死時,都相信 其所認定的真理的存在,然而,不知道是幸或不幸,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無意中發現可能是耶穌的骨骸,打破了千年的迷思,也驚醒了拉斐爾神父的李白大夢,在 驚醒之後,他忽然發現一切都變了,就像李白睡了二十年之後才醒來一樣,發現人事已非,拉斐爾神父無法適應這突發的變化,他寧願自己還在作夢,醒來,雖然讓 他看清世界,不過他已經作夢做的太久了,對他而言,真實的世界雖然真實,卻難以下嚥,儘管這東西再如何的真,吞不下去,就不是好東西。

在拉斐爾神父身上, 我們看出來,真理並非一開始就存在的,而是,本來就沒有的,卻被人創造出來,就如同,人以自己的形象來畫神一樣,因此儘管有許多不同的教派,但多數教派的 神卻具有一個共通的點:人的模樣。頂多,在人的身上再加上一雙翅膀,變成天使,如果神真那麼超能力,為什麼還需要一雙翅膀用來對抗地心引力?翅膀加人是一 種奇怪的組合,就像人剛開始學鳥飛行時,在自己身上穿兩隻人工翅膀,不斷的拍打,總飛不起來,因為人不是設計用翅膀來飛行的,除非人的形體能萎縮成鳥身一 樣的輕盈。

對拉斐爾神父而言,這是無法解決的衝突,科學與信仰之間的永恆鬥爭。剛開始,他試圖維持他一貫的思考模式:宗教為主,科學為輔的主從 關係。但是,當他越來越發現「事實勝於雄辯」,越來越多的證據挑戰他的真理時,使他或他所依從的聖經難以自圓其說,無法招架時,他又想到去更改聖經上的教 義,在舊有的文字上重新給予新的詮釋,以便能迎合新證據,這說明,即使有真理的存在,但這存在只是暫時的,時間不斷的過去,內、外在的環境也一分一秒的變 化,如果真理不跟著變化,則一定會被不斷變化的情境遺棄。

在中古世紀教會及一 般人都相信地球是平的,那時科技不發達,人相信「眼見為憑」,然而,有時候親眼看到的卻未必是實相,直到伽利略以新發明的望遠鏡孜孜不倦的觀察天文,才發 現原來地球不是平的,而是圓的,並且地球並非中心,太陽不是繞著地球轉,相反的,太陽才是太陽系的中心,地球是繞著太陽的。

這樣的發現和當時教 會所堅持的「真理」背道而馳,雖然事後證明伽利略的看法才是正確的,但是,卻被當時的教會斥為異端邪說,伽利略的下場是被教會迫害致死,而他臨死前,口中 還喃喃自語道:「但是,地球確實是圓的。」像這種信仰與科學衝突的例子不絕於書,稍微有科學素養的人,很容易找到一些教義上不合理之處,前一陣子國內喧騰 一時的宋七力事件,其信徒中有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然而,卻仍然相信宋七力有分身,並且也曾經親眼看見過宋七力的分身,有趣的是,即使宋七力在法院的審判過 程無法證實自己有分身的能力,以及(不管是自願或被迫)承認照片上的分身,是經過暗房處理的,仍然有許多的信徒深信不疑。

有時候我們實在很難理解信徒的此種行為,旁觀者看來很荒謬、很可笑,但宗教份子卻深信不疑。

這樣的執著,往往付 出相當大的代價,甚至賠上自己的生命,在片中,拉斐爾神父由於無法解決信仰與科學(理性)的衝突,在他的心裡這兩股勢力一樣大,立於同等的地位,誰也無法 擺平誰,由於針鋒相對的結果,只好走向毀滅,就好比兩部車子在同一條道路上疾駛,而這條道路只有一部車道寬,然而一部由東往西,另一部由西往東,各不相 讓,你猜最後怎麼了,當然是兩部車都撞毀了。

在正常情形下,我們 會懂得相讓,當對方在遠處靠近時,就主動的將車子往邊邊開,以避免車禍的發生,剛開始時,拉斐爾神父也採取了這樣的策略,他企圖將聖經經文重新詮釋,以便 往邊邊開,以躲避古提耶神父以及葛本博士證據確鑿的攻勢,但是,他是一位正直的人,行事作風與片中的主教迥異,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凡事照規矩來,他雖然 想重新詮釋教義以迎合或避開古提耶神父的質疑,但,良心不肯,科學的良知告訴他說這樣做是不被准許的,似乎,他當初選擇同時扮演神父與科學家,並且堅持雙 方立於平等的地位,就注定了他未來的悲劇,一場考古的新發現,激起他內心兩股相對的勢力,在新證據、古提耶神父以及葛本博士的不斷激化下,衝突的勢力越來 越大,越來越大,最後,拉斐爾神父因為經不起這兩股力量的相互傾軋,只好走向自殺之途。

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 裡,古提耶神父因為發現真相,無法接受真相而異常的苦悶,大老遠跑去向拉斐爾神父求教,尋求解答,教義與考古證據衝突的問題,這一問終於引爆了拉斐爾神父 兩股強大的勢力。原本,在拉斐爾神父心中的房子已經著火,開始悶燒,而古提耶神父,卻在此時開門,於是大量的空氣流入,與房間內悶燒多時的高溫結合,瞬間 氣爆,整個房子陷入火海。

 

人物素描

拉斐爾神父

在影片中的拉斐爾神父總是一臉的苦悶,一直處於情緒上非常激動的狀態,他好像一部一直燃燒的引擎,一直在運轉,運轉的速度越來越快,越來越快。

神父的訓練應該是傾向於寧靜,以平和的心境去對待生活,為何拉斐爾神父自從第一次進入到考古墓穴之後,就開始煩躁,將自己封閉在斗室中,最後終於走向自殺?

一個宣揚上帝愛,謳歌生命的教士,表現出來的不是輕風拂面,而是陣陣的風暴,其問題恐怕不再是單純的信仰上的問題,不僅止於發現真相與聖經上的紀錄不符, 所引發的絕望感,更在於存在其性格上的結構因素,一種基本上的分裂,而分裂的兩股勢力,始終是對峙的,無法統合,最終走向毀滅。

在我們的一生中,總有許多的角色要扮演,我們可能同時扮演父母、子女、工作者、丈夫、妻子與朋友等角色,我們會斟酌情境,適當的演出該情境所要求的角色。

一個適應力強的人,知道如何調適自己,使角色間的變換順暢,不彆扭,例如,在工作的時候工作,在休閒的時候休閒。

工作、休閒與性是人生的三項基本任務,在演出時不能有所偏頗,這就像是一個鼎有三個腳一樣,三隻腳必須一樣長,否則這隻鼎很可能因為某一隻腳比較小,失去平衡而傾倒。

我們試圖從幾個面相來理解拉斐爾神父苦悶以及自殺的原因:分裂性格與其人生三項基本任務的缺失。

前述,在我們的一生中,可能同時扮演某些角色,一個職業婦女,可能同時扮演工作者、母親以及妻子三個角色,角色越多時,承擔越重,一個人的時間與精力有限,不可能將各種角色都如實的演出,有時,各種角色間有些關連,而這樣的關係又是良性的,那麼扮演A的角色,有助於B角色的演出,則個人在實踐AB角色的過程中,會顯得順暢許多,但,有時候兩種或多種角色間有些衝突,或則我們的精力有限,無法滿足社會期望,則可能引發一些問題。

在影片中的拉斐爾神父,同時扮演著神父與考古學家兩種角色,偏偏,這兩種角色是對立的,雖然,在客觀上某些角色是對立的,但人有一種轉化的力量,將對立的東西,透過認知上或某些形式的轉變,而將原來對立的東西予以協調,使衝突化解。

例如,當一個職業婦女面對工作、母親與妻子三個角色時,很可能力不從心,如果專注於工作,則可能忽略了孩子,如此,引發了內疚感,相反的,如果專注於孩子 與妻子的角色,而忽略了工作,則可能會產生忿怒感,覺得自己的生命淹沒在日常瑣事之中,無法在工作中找到認同與自我實現,以及,感覺逐漸與社會疏離的孤獨 感。

我們的能力有限,在面對理想與現實的兩難時,解決方法之一就是設定各種角色的優先次序,一個人首先必須認清自己的能力與限制,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麼,無法 完成什麼,知道自己的興趣與責任,進而理解自己與周圍親友的關係,以及客觀大環境,這樣,由內而外,層層理解,看透,才能在自己所需扮演的角色中決定輕重 緩急的優先順序。

不幸的是,拉斐爾神父雖然沒有如職業婦女般必須在母親、工作者與妻子之間權衡輕重,取得協調,但是卻面臨了另一種難題:他同時選擇了科學家與神職人員的兩 種角色,卻又無法為這兩種角色決定優先順序,到底,對拉斐爾神父而言,神父的角色第一,考古學家次要,或相反的,考古學家第一,神父的角色次要,直到未發 現骨骸之前,拉斐爾神父一直設定以神父為主,考古為輔,雖然他本人同時專精於兩種領域,但是,考古一向講求證據,只要沒有確實的證據,總可以這樣或那樣解 釋聖經,所以,他的大半生,設定以宗教為主,科學為輔的角色優先順序,一直是沒有太大的困難的。

剛出生時我們的心靈是一片空白的,之後,在長長的社會化歷程中,逐漸加入種種的設定,當一個人選擇當考古學家時,就會在腦海裡設定一些關於考古學者的種種條件,當一個人選擇當神父時,又會設定一些條件。

就像是程式設計師在設計一套軟體程式一樣,針對同樣的數據,不同的軟體可能跑出不同的結果,可能是統計數字,也可能是一幅動畫。

這也就是這具骨骸對葛本博士、古提耶神父、拉斐爾神父、小商店主人、以色列副專員穆謝柯恩以及紅衣主教有不同的影響力的原因。

程式設計的目的是歸納,在紛亂的數字中,透過某種安排、統一、簡化成為自己容易理解、詮釋的真理,這是一個化約的過程,去蕪存菁,將雜質蒸發掉,成為純淨的水。

拉斐爾神父一直在進行的,是將心中有關科學部份的雜質,特別是與基督教教義抵觸的部份加以蒸發掉,試圖透過科學的方法,將基督教加以淨化,使基督教看來純 淨,不幸的是,在拉斐爾神父與這具骸骨遭逢時,由於證據明確,這塊「雜質」根本是不動如山,無法蒸發掉,而凸顯出他這一生的重大失誤,此刻,他才潘然覺 醒,他的多年努力原是一場夢。

其實,程式設計所隱含的化約過程,雖然簡便,卻有相當的危險性。它的設定是一種意義,例如將數字轉為動畫,但也可以是一種桎梏,只能轉變為動畫,而不能轉 變為其他。再說,某一個數字,從這個觀點來看,可能是一個不重要的雜質,但是,從另一個觀點來看,可能是一個關鍵的因素,當我們逐漸習慣於某一個設定,並 成為這個設定的專家,這個世界逐漸變樣,變我們這位專家所想的樣子,雖然能夠對某些相關方面更有獨到的見解,但另一方面,也更容易陷入專家的絕對論,太過 於專斷、自信,可能多數時候是對的,但也有可能誤判的時候,太過於自信,使人忽略了誤判的可能性。

拉斐爾神父最終明瞭,身為一位神學家,終其一生孜孜不倦的研究基督教教義,並試圖利用科學來證明教義的正當性,基本上就是一個誤判,這樣的理解,在他第一 次進入到墓穴時,就已經發覺到了,所以當他出來時,一臉茫然,喘不過氣來,之後,它還試圖解決心中的衝突,合理化自己多年來對宗教的信念,直到,最後古提 耶神父絕望的跪在他的面前,請求他以一位科學家的身份來解答,究竟這具骸骨是不是基督,面對如此真誠的晚輩,一位充滿理想主義的神父,拉斐爾神父無法再迴 避心中的良知,在那一刻,他心靈的兩股勢力〈科學與宗教〉,經過長期衝突之後,終於達到臨界點,引爆,由於無法解決科學與宗教的優先順序,由於內在的良知 的覺醒,他終於走向自我毀滅。

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觀點去挖掘拉斐爾神父苦悶的可能因素,依心理學家佛洛姆的觀點,人生的三大課題是工作、休閒與性,此外,精神分析論創始者佛洛依德也說我們的生命受潛意識制約,而潛意識中最大的動力,也是我們生命最大的能量來源就是性。

神父的職業必須將性以及來自一般家庭的愛加以排除,當然,有種種的理由合理化排除,原因之一是希望神父能將性的能量,以及對家庭、孩子的小愛,加以昇華,使轉變為對人類的大愛,使不為俗事所纏繞,使更能專注於教義的實踐。

這其中可能還牽涉到對人性自私的防備,除了性可能影響到工作的純正性之外,因性而產生的家庭及後代可能激起人們自私的心裡,將原本為公眾服務的無私熱忱, 轉變為為自己家庭、子女計謀的心態,這樣的顧慮並不是空穴來風,自古以來就是如此,人為了自己的後代,不顧一切的加以延續,甚至犧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都 在所不惜。

所以,對神職人員而言,通常對於性有嚴格的規範,而神父,更是嚴苛到根本要求他從有性動物轉變到無性動物。

神父一定長期處於有性與無性的衝突,才變得如此煩悶,畢竟,要對抗基因不是件容易的事,就像是人生活在地球上,很難擺脫地心引力一般。

拉斐爾神父之苦悶,部分原因也來自於他的孤立,他將自己深鎖在房間裡,對於這具骸骨的真相他是明白的,但是,他顧忌到這件事不宜宣揚出去,也不宜跟同事、 朋友討論,更不宜與宗教人士討論,因為宗教人士的保守心態可能適得其反,麻煩的是,他的苦悶無法對人說,對太太說或對孩子說,因為他沒有家人,他苦悶的能 量不斷的累積,無法宣洩,如果他不是一個神父,而是一般人,可以透過其他方法去抒解一下心中的苦悶,然而,他長久的訓練,將其塑造成一位嚴以律己,刻板的 人,在他的生活中只有工作、工作再工作,在他的研究室中堆疊著各種資料,凌亂的散佈著,說明他此刻心靈的混亂,這時,他就像一具快鍋,在快速的悶燒,可是 快鍋上的出氣蓋口卻沒有被打開,讀者可以想像這快鍋持續燒下去的後果。

也許如佛洛姆與佛洛依德所言,適當的休閒、家庭與性可以協助拉斐爾神父打開快鍋上的蓋口,以防爆炸,不幸的是,拉斐爾神父,打從一開始就將這蓋口給封閉了。

 

真相會釋放你,讓你自由?

當拉斐爾神父由屋頂 一躍而下,摔得粉身碎骨的時候,在屋外等候的古提耶神父驀然撞見這一刻,他震懾住了,原本,他很想從既是考古學家又是神父的拉斐爾神父身上求得解答,當他 最後一次,無助的來到拉斐爾神父跟前,他央求拉斐爾神父以一位考古學家的身分來回答他的疑惑,他期待拉斐爾神父的經驗與正直可以給他一個真相,然後,釋放 自己的痛苦,而自在,誠如片中葛本博士所言:「真相會釋放你,讓你自由(truth will set you free)」。 不幸的是,古提耶神父雖然已經知道真相(那是基督的遺骨),然而,他多年的教士訓練,已經將內在的良知制約,使古提耶神父在心中只能容納宗教的觀點,宗教 的觀點才能進入,其他的觀點都被檢視、篩選,在意識之門,如果吻合內在良知的假設,則這資訊可以進入,如果不全吻合,則這資訊必須先去掉不合的部分,或則 扭曲不合理的部分,直到它的大小尺寸塞得進去為止,至於那些根本不合的,則一腳踢開,進都不許進,因此,雖然理智上知道真相,可是情感上不願意接受,理智 與情感就在那邊拉扯,沒有辦法,自己也做不了主,到底是相信理智或則相信情感,最後古提耶神父只好求助於拉斐爾神父,如果拉斐爾神父指導他,告訴他說這不 是基督的骸骨,那麼,他就相信拉斐爾神父,接受這樣的事實,相反的,如果拉斐爾神父告訴他,說這是基督的遺骨,那麼他也接受這樣的事實,畢竟拉斐爾神父是 接受過科學的嚴謹訓練,也就是,即使像古提耶神父這樣聰明的人,具有歷史博士的學位,但是由於先前選擇了,並且被訓練接受了宗教的觀點,因而產生心靈上巨 大的變化,那心靈的模子就此固定下來,很像將陶土捏成碗的形狀,然後送入磚窯裡燒製一段時間之後,這陶土就轉變成硬梆梆的碗,從此,這碗就只能當碗的用 途,用來裝水盛飯,碗終究是碗,不能裝其他東西,而宗教的訓練,以及古提耶神父接受宗教之後所產生的自我訓練,就是型塑陶土,以及將陶土送進磚窯內燒製的 過程,一旦成型,就很難倒返,將碗還原為陶土,再重新燒製成其他的樣式。

古提耶神父在心中已 形成定見,永遠也不會或則很難放棄他心中的定見,到末尾時,讀者會了解我這句話的意思,等一下再說。我們先延續上一段的話題,即使像古提耶神父如此聰明的 人,也無法放棄心中的定見,去接受證據以及證據所襯托出的真相,他也會碰到這樣的困難,無法如實的面對內在純真的良知,當他內心的那口碗已經裝滿了水,就 再也無法裝其他的東西了。

在這樣的身陷泥沼中,他只好放棄自主權,迴避良知的呼喚,而讓渡給拉斐爾神父,寄望他給予答案、指點迷津,其實他本來就應該是沒有迷津的,因為證據很明顯的道出了真相,之所以有迷津,只是他不願意相信而已,可以說,是他自己創造了迷津,將自己推入泥濘裡。

這樣的衝突,竟然使 兩位神父喪失了理智,可以看出,再聰明的人都有盲點,這盲點就是本身的執著,這樣的現象可以說明在宋七力事件中,為何有那麼多的高級知識份子相信宋七力的 分身,因為定見已然成形,而合於定見的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錯的,人們在盲目的信仰中,將自主權讓渡給神,不,說得更真實點,是將自主權讓渡給神背後那 個人,那個搭上神外衣的人。

無奈的是,拉斐爾神 父不願意接受這個任務,去澄清事物真相的責任,如實的面對自己的良心,古提耶神父的疑惑仍無法解答,似乎,他無法將這責任轉嫁到拉斐爾神父身上,拉斐爾神 父自殺,最後,古提耶神父還得靠自己,靠自己的良知與智慧走出迷障,無論這迷障是外人加諸於自己或自己加諸於自己的。

在造神運動中,我們 常看到一些宗教明星,在電視上或在書上,引導我們,以一種無上的權威告訴我們,他們是神的代言人,他們所說的,就是神所說的,在底下,信眾虔誠的聆聽,一 字一句的仔細聆聽,因為台上演講者是具有無上智慧的,如同電影中拉斐爾神父對古提耶神父第一次造訪時的對話:「你是那位被神挑選出來的。」,人其實是很平 凡的,我們也會生氣,也會肚子餓,也有蛀牙,但如果以某種方式與神連線,作為神的代言人,或是根本上就是神的化身,那麼馬上超越了己身的平凡,而得到無限 的權威。

當然,一個人不可能 自稱是神或神的代言人,就立刻獲得神的權威,他必須接受訓練,如同神父般的訓練歷程,以具有充當神職人員的特質,即使他的內心不一定真正理解神性或宗教的 原意,但是在行動上也必須有模有樣,多數的宗教都有繁瑣的儀式,以及特定的服飾,劇中的神父穿著一身的黑袍,理個小平頭,遠遠望去就是一副神父的樣子。

 

人物素描

紅衣主教

對紅衣主教而言,其最大的敵人就是虛榮。紅衣主教的角色非常的曖昧,表面上,他是神的代言人,其存在的目的,在傳達上帝的旨意,教導人們有關上帝的愛,並 且做為人們苦難的抒解,以及教導人們分辨善惡,實踐美德。實則,紅衣主教也位於天主教極高的權力核心,掌管教會、神職人員、信徒以及相關瑣事,是處理人的 事,而並非完全是處理神的事。

然而,絕對的權力,帶來絕對的腐化。可以說,主教具有半人半神的特性,從影片中可以看出,當第一次主教與古提耶神父見面時,古提耶神父對其必恭必敬,套句古提耶神父的話就是說,古提耶神父當時把紅衣主教說的話當成是上帝說的話〈“your word is as good as God”〉,當紅衣主教聽到古提耶神父如此說時,臉上發出燦然的笑容。

宗教領域裡有個奇特的現象,當人透過某種方式與神連線時〈例如修行、起乩、教士的訓練制度 〉,有時可以藉此擺脫人的卑下地位,躍升成為神的無上尊榮,受到信徒們的朝拜。

然而這些具有神格的「人」,終究是人,無法脫離根深蒂固的人性,而在信徒的盲目崇拜中,這些被供奉的半人半神終將淹沒在滾滾的人性洪流裡,成為他自身私慾的祭品。

雖然紅衣主教與穆謝柯恩一樣負有體制實踐的任務,但是,不同的是,穆謝柯恩掛的是政治的名,而主教掛的是上帝的名,因此,我們可以同情與理解穆謝柯恩的權謀,卻很難諒解紅衣主教的權謀,因為政治的本質包含謀略,而上帝的本質是排斥權謀與虛偽的。

當 然,我們也願意退一步想,由人的觀點來看待紅衣主教,這時,我們才能理解,其實紅衣主教所肩負的責任有多麼大,他必須小心翼翼的保護眾多離子的核心:原子 核,也就是基督教賴以建立的理論基礎之一:基督復活說,在這原子核之外,有許多的離子依附,包括無數的教會、神職人員、聖經研究者、信徒以及慈善機構等 等,一旦這個原子核分裂,恐將產生輻射作用,引發驚人的核爆,而難以收拾。星星之火足以燎原,身為天主教系的大家長之一,能不用盡心力的防守?

如 此,我們可以理解其保守的心態,兩害相權取其輕,在湮滅真相與基督教系的瓦解之間,他當然選擇湮滅真相,對紅衣主教而言,信仰不僅止於是超凡脫俗的純真而 已,更是結結實實的生存問題,如果教會的生存受到威脅則信仰就不具意義,上帝的意旨如果沒有透過教會加以宏揚,使之廣佈,則只有上帝個人獨享,這恐怕違反 了上帝的美意。

只是,有時候紅衣主教似乎誤會上帝的意思,把自己的意思當成是上帝的意思,並且也期望信徒將其等同於上帝,在信徒的崇拜中,滿足了紅衣主教的虛榮心。

 

達摩與草鞋

當古提耶神父第一次進入主教的會客室,走廊上華麗的裝飾,門口兩個衛兵,以及廳內琳琅滿目的器皿,以及主教身上穿著的高貴等等,在在襯托出神以及神的代言人的莊嚴。

然而宗教的本質卻並非如此的華麗、繁瑣,而是樸實、自在,越簡單越好,人為了表示對信仰的虔誠,耗費大量的時間與金錢建造一個又一個富麗堂皇的教堂,並且,將自己捲入繁瑣的各種宗教儀式,在本質上已經違反了宗教的原意。

難道,信仰與人類其 他的情感一樣,例如愛情與親情,同樣需要物質?一個男人在追求一個女人的過程中,需要花點錢去買花、請吃飯、請看電影,在婚後,更有沉重的經濟負擔,雖 然,我們一向認為愛情是浪漫的,但,不可諱言的,也有其現實的一面,愛情不可能單純的浪漫,愛情的本質是需要物質的。

當一位女生收到男士的禮物,而且這禮物很貴重時,多半覺得自己受到重視,雖然這女士可能自己很有錢,但她也會喜歡別人為自己大把大把的花錢,她心想,唯有自己對他有吸引力,他才會如此的為自己犧牲,這樣,是更加可以確定對方對自己的愛。

近年來台灣西部某宗教花費了數十億台幣打造了一座傲視國際的廟堂,在一片經濟不景氣下,這座朝堂的建立卻是對芸芸眾生的指引,一種宗教的天堂華麗與小市民生活的卑微、苦難的強烈對比。

旅客絡繹不絕的前來 參觀,在一樓的展示室裡劃分了一些展覽區,都是信徒贈送的高貴文物,在每一個小展示區之前,都置放一個捐獻箱,這座宏偉的廟堂極具特色,據說是聘請華裔建 築設計大師設計的,裡面的佛像都非常的巨大精美,主神釋迦牟尼像看來也有一、兩層樓高,當太陽西下時,可以觀賞到金黃色的落日輝映著巍峨的廟堂,射入彩色 的玻璃,映出一副人間仙境,超凡脫俗的美。

除了這外觀的宏偉 外,還有幾點有趣的現象:第一,有不少樂捐箱,光是遊客最常參觀的一樓就有將近十多個,是了,這麼大的廟堂,一開門,光是維護硬體設備就所費不貲。第二, 這廟堂屬於禪宗,除祖師爺釋迦牟尼之外,另一個巨大的神像就是達摩祖師,釋迦牟尼具有王子的背景,所以他的富麗堂皇,或是用玉、銅、金去打造,我們都可以 理解。然而達摩卻風塵僕僕,滿臉落腮鬍,一副不修邊幅的樣子,並且,在該廟堂的雕像上,達摩是穿著一雙草鞋,這雙草鞋與華麗的廟堂成為強烈的對比,草鞋在 達摩,在宗教上象徵著什麼?如果達摩還在世的話,他要如何看待人們如此花費鉅資的建立廟堂?他會視人們為一種偏執或虔誠?因為民眾如此堅定的信仰與狂熱, 如此的犧牲與奉獻,最後這廟堂才得以無中生有,而佛教也因這廟堂而更加打響國際知名度,並因此,吸引更多的善男信女研習佛教,當達摩看到這些成果時,是不 是感到欣慰,一千多年前,風塵僕僕,歷經千辛萬苦來到中國宣揚佛法,終於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得以開出瑰麗的花朵。

達摩初來中國時,當時梁武帝篤信佛法,在全國廣建寺廟,一次,梁武帝接見他,問達摩,如此廣建寺廟是否有功德?不想,達摩卻回答:沒有功德。達摩的意思是,行善的目的不在做功德,雖然行善者可能因而得到福報,但行善的本意是在修練一個人的心念,動機比結果重要,物質的多寡不能與動機的純正與強弱成正比。

基督與佛佗在世時,都曾經誠心誠意的接受下層人士的「卑微」供養,包括妓女與牧羊女,兩位聖人看重的是人的本然,而非表相,真正的慈悲與愛是發自內心的純正與潔淨,不受物質污染的超越。

這座朝堂的另一特色是有許多年輕的出家人,有不少是具有學士或碩士學位的,外表斯文、舉止有度,直覺上是很有涵養的,與時下年輕人的大剌剌完全不同,這絕對是宗教的薰陶,所培育出的寧靜氣質,在急進的社會中,確實是一股清流,難能可貴。

不過,話又說回來, 看到這些人年紀輕輕就出家,他們的家長怎麼想?人的存在除了追求理想、真理或解脫之外,總有一些無法放下的責任,再說,從禪的觀點而言,無處不是禪,即使 連最卑微的糞便中亦含有禪意,道場並不僅僅存在於廟堂,紅塵就是道場,我們在人世間所經歷的種種都有助於我們的磨練、修行,而其中,最根本的問題就是人 心,心即是道場。

如果我們的心中沒有 神性,則外在的作為,都是空談,廟堂,充其量只是一個過渡而已,告訴人們,有這樣一個地方,可以獲得協助,增長自己的智慧,我們可以透過這裡培養自己的神 性,在神性逐漸的成形過程,並且達到一定的境界之後,就必須開始步入紅塵,生活即是道場,在人與人的互動中,我們觀察到或則親身經歷了人性的悲歡離合,人 的好與人的壞,人的種種,如此,我們才能有足夠的經驗去檢驗我們所學,在現實與理想間,總會有摩擦、碰撞,但就是因為這樣的摩擦與碰撞才能淬煉出智慧。

年輕就出家的人,讓我惋惜,因為缺少了人性多面向體悟的機會,但是,我也知道,他們正在笑我傻,看不破世間的虛妄,一次又一次的墮入輪迴。

我們可以看得出來, 我有我的觀點,他有他的觀點,到底出家好不好,就不再是一個可以客觀評論的問題。從廟堂建造者的立場而言,美麗的廟堂具有促進弘法的效果,因為多數人容易 被表相所吸引,而佛法的境界高深,一下子講不清,如果不由淺入深,由外而內,而是,一剛開始就講很深奧的、很核心的題目,則民眾多半難以理解、消化,可能 就此終止學習。

而大乘佛教的目的,就是渡化世人、幫助世人,超越生活的苦難,最終從生生世世的輪迴中解脫,而得到永恆的自在,如果,一開始就無法吸引民眾,並且讓民眾有興趣、持續的研習,那麼就違反了大乘佛教的原創宗旨:「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所以廟堂的建立,儘 管一座接著一座,輝煌更輝煌,在百業蕭條中,各種宗教活動仍一枝獨秀的熱烈進行著,著名的北港媽祖廟,每年媽祖出巡,總是萬人空巷,媽祖的心中在想些什 麼?媽祖廟的值事人員在想些什麼?參與廟會的政壇人士在想些什麼?最重要的,是廣大的信徒們在想些什麼?

 

祈禱與利益交換

我們是用怎樣的心境去拜拜的,是基於利益交換?求神保佑我考上、發財?或則找到一個好對象?子女健康、功課好?如果因而轉好,將來一定回來報答神的幫助,也許打一塊金牌,也許捐獻一些錢。

這樣的交換是否符合 了宗教本質?有一次筆者前往一座寺廟參觀,有一位歐巴桑正在向神祈禱,她看來四十開外,像夜市販賣的婦人,我不是有意聽她在講些什麼,而是她講話的聲音很 大,而不得不聽,她對神說:某某神,請你保佑我們家那個「死鬼」得菜花(一種性病),他一天到晚往外跑,去找那個女人,家也不顧,我被他氣得要死!如果你 是這位神的話,你要不要答應這位婦人的請求?多少信徒的請求是出於自身的無名,自己將自己推向懸崖,而面臨巨大挫折時,才臨時抱佛腳前來廟堂,求神職人員 或神幫忙。

如果我是神的話,每 天聽這些流言,並且,如果有心幫他們解決一籮筐的疑難雜症,那我不煩死才怪,更煩的是,有許多的請求是來自人性的貪婪,一種不知足,例如保覽獨特]?赓嵈

楼主其他發帖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5-6 02: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