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2017|回复: 3

风水理论与行为心理

[复制链接]
信誉: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发表于 2007-10-31 13:4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风水理论与行为心理


徐 震(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Vo1.18 No.2
Apr.2004

摘要:文章分析了中国古代风水理论的美学思想,并分别从人类需求心理的四大分支——生存,安全,交流与发展的角度出发,探求其与风水理论之问的映射,在两者之问建立起一种对应关系,建筑师可以吸取风水理论精华,为建筑创作所用。

关键词:风水;心理;和谐;互动
中图分类号:TU一80;B9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634(2004)02—0139—03

 

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以其诡异的言说、莫测的理论而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风水理论中蕴涵着古人朴素的生态思想,这一点已为人所共知。本文想从另一个角度—— 人的行为心理出发,探求其与风水理论之间的映射关系。风水理论虽然旷奥,但究其内里,不外乎“本能”两个字,因而产生出不可言说
的风水观,并铺衍为体系庞大的风水思想。

 

0人打分
|
好评率:100.00%
|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楼主其他發帖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1 13: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风水理论的美学思想体现人类心理
   

在风水理论的美学思想中求“吉”胜于求“美”。风水理论的美学观的至高境界即为“天人合一”。 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为“和谐”,其二为“互动”。人类尊重自然,所以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此为“和谐”;但自然并非完美无缺,对待自然中的不足之处,人类可以用人工手段加以弥补,此为“互动”。“和谐”反映了人类心理上对于“平和、宁静、安详”等氛围的天然偏爱;“互动”反映了人类对于自身发展的追求。“和而不同”的美学观与古人引为行为准则的《中庸》的论述也不谋而合。

1.和谐
中国风水理论中有“五箭之地”一说,认为凡地形凶险、风大流急之处,人不宜长期居留。“五箭”之地并非不美,但其所具有的是一种冲突美而非和谐美。从人的心理感觉上说,冲突美易于让人产生较为激烈的情感,与人类天生的寻求安全感、寻求和谐的心理需求相悖。石敢当作为中国风水理论的“物化”,反映了“和谐”的美学观。石敢当的形式多种多样,并不仅仅局限于一座石碑,而可能是一座祠堂、庙宇,也可能是一座阙、牌楼,甚至是大户人家宅院门口的大红照壁。石敢当的存在一定对应着某种建筑现象,往往是一条巷道,或是一座桥梁。石敢当的存在使得单调的里巷形成完整的空间,使居处其间者产生安全感及“窝逸感”,同时体现了人类对于“和谐”的心理追求。
2.互补
在风水理论中“天人合一”美学观的另一种表达即为“天人互动”,认为人的“至诚”可以“格天”。人类积极地“修补自然”,无疑体现了人类对于“善”的不懈追求,反映了人类的行为心理中对于生存与发展的寻求。塔的存在即为人类“弥补”自然的杰作。人类本能上倾向于选择易于识别之处作为栖身之所。秦始皇倾力营建阿房宫前殿,“表南山之巅以为阙”(《史记·秦始皇纪》),立表以为识别。塔作为风水建筑广泛存在于中国各县治,即因为人类对于地标的需求。如果自然环境中找不到明显地标,必然建塔以为标志,以显示方位。这类塔往往并无宗教意义,仅仅作为风水建筑存在,为自然环境画龙点睛,在景观上也起了美化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1 13:5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需求心理在风水理论中的映射

按照马斯洛的划分,人的需求心理分为五种层次,分别为:生存需求、安全需求、交流需求、尊重需求
与成功需求。人类在需求心理的基础上,形成了行为心理,为其行动的先导与准则。以下仅从生存、安全、交流与发展四个方面,分析行为心理在风水理论中的反映。

1.生存—— 水系盈满,地物丰饶
生存需求位居人类种种需求之首位。在险恶的自然环境面前,活下去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在建筑物选址上,风水说提倡“背山面水”。因为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向阳的南坡适宜人居,冬季温暖干燥,夏季温和湿润;树木易于生长,有助于调节气候。而且,背山可以阻挡北向寒风。另外,较之于平原上孤零零的小屋,山体还可倚为屏蔽。紧临水系,则为人类提供了丰沛的水源,解除了饮食、浣沐、消防的
后顾之忧。居住于河网密布地区的人们,尤其喜爱在溪顶凸岸建造房屋,因其三面环水,都无遭水流冲刷之虞。在构筑上,中国的大多数地区均采用院落为其主要建筑形式,风水学谓之为“气场中心”。院落实际是一个半自然化的小宇宙,它形成了内向型的小气候,较之于自然,更具有可调节性。院落实则是一个杠杆,一头联结着人类,一头联结着自然,在人与自然之间起到了平衡的作用,使得人类避免直接赤裸裸地去面对强大的自然。院落实际上承担了一种类似保护神的角色,它的存在除给予人类心理上又一层安全感之外,也使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为增强,为人类的生存另加一层保障。
2.安全—— 绿野四合,群山环抱
中国古代风水典籍《抱朴子》中早有“生地”一说,“有急则入生地而止,无患也。天下有生地,一州有生地,一郡有生地,一县有生地,一乡有生地,一里有生地,一宅有生地,一房有生地”。求取安全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原始人类努力地寻找着天然的庇护所,当人类进化到能够建造房屋时,便一直致力于寻找一个安全的“生地”作为建宅之基。在建筑的选址上,风水理论中讲求“负阴抱阳”,选取的“宝地”都是怀抱之势。青山为屏、绿树作障,人们一旦进入这种“藏风闭气”的空间,便自然产生安全感。而这种所谓的“生地”只能够在丘陵地带中找到。因而,早期人类留下的痕迹只存在于河谷中。因为那时的他们更缺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考古发现已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3.交往—— 集合为群,聚落而居
与低等动物的特立独行不同,人类是一种具有集群性的生物。人天生有着渴望交往的本能。风水理论中说向阳坡地“宜室宜家”。除南坡干爽宜人,利于排水外,更重要的是在于其前后房屋可以均等地享受阳光和空气,为形成聚落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风水理论更认为“两山环抱,一水中分”为村落的上佳选址。细观这种地方,大多环境宜人、风调雨顺,予人以足够的安全感,临近的大片耕地、山林,可供开展自给自足的生产。同时蜿蜒的水系提供了丰富的水源,这些条件都易于形成聚落,完全满足了人类文化的需要,也符合人类喜群居的生物特性。
4.发展—— 尊重自然,顺应形势
风水学说中的“顺应法”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顺乎天”(尊重自然环境)及“应乎人”(尊重建筑环
境),暗合了人类的发展需求。“顺乎天”即是顺应自然,尤其是讲求对“地”的“亲”,即爱护。因为天太远,而地却被人类“日日取用”。《博物志》说:“地以⋯⋯石为之骨,川为之脉,草木为其毛,土为其肉。”古人认为地有生命,泥土和草木是皮肉毛发,损之易于复原,而岩石和河流则是骨骼和血脉,所以要爱护。因此中国风水理论不主张用石,而多采用泥土草木这种“可再生资源”,即使在皇帝建造陵墓的时候,也大多顺应地形,尽量少开凿,以免“凿伤地脉”。如北京昌平的十三陵共用一条神道,蜿蜒地分为数段,随地貌起伏转折,省却了许多的开方填方。人类在尊重自然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发展留有余地。“应乎人”指的是在人为的环境中,建筑的现状是风水的基础。后建者不许前后相错、过高过低,形式上不许出奇出怪。如果挨着建房,则要“共山合脊”。这实际是在追求一种发展的可持续性。风格统一的建筑群落更显和谐,也符合“里仁为美”的审美原则;同时具备可复制性,利于群落的发展。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1 13: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结束语

    可以说,凡有环境的地方必有风水,风水理论的产生是人类对自然界作出的应答之一,体现了人对
建筑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敏感。风水理论是人类心理需求与行为准则在建筑构筑中的映射,是人类的一
种本能反应。在提倡建筑师的“人文关怀”的今天,了解人的行为心理与风水理论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分析这种关系,对于我们从古老的风水理论中吸取精华并运用于建筑创作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 张良皋.匠学七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方亮,亢羽.风水与建筑[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3] 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6-7 13: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