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1208|回复: 1

易与人生

[复制链接]
信誉: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发表于 2009-1-25 10:5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孔子在老年的时候,几乎《易经》不离手,这样,就有人开始怀疑孔子是喜欢《易经》的占卜,也在卜算自己的未来。这些人中也包括孔子的门生,孔子的学生子贡就曾经问过孔子“夫子亦信其筮乎?”孔子曰“吾观其德义耳”,“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好一句“同途而殊归”,这句话说出了孔子读《易》的初衷和本意,“同途”是都在看同一部书,看同一样的内容;“殊归”是说明从中摄取的知识和最终目的不同。当今社会《易经》热风靡华夏,甚至可以用遍布全球来说,远到大洋彼岸的欧美国家,近到邻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都在研究这部传承了五千多年的奇书。从这一点来说,她的存在并不是象有些说的那样是迷信、是糟粕;记得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存在的就有他的道理”。

   目前在众多研究者中,多数是以“术数、占卜”的角度在推演,因此,提起《易经》人们第一感观就是“占卜”。其实,这也不能说是错误,只是,占卜是《周易》的小道而已,而孔子的思路是大道,亦是“大易”之道!

   古人,通过对大自然的千变万化,总结出《易经》,他的初衷是教给我们很多的做人处事的道理,怎样审时适度,掌握顺逆之机;识得通便之法,而不拘泥终始。而并不是单单的占卜、预测。中国是五千年文化的传统文明古国,多年来孔子的儒家思想始终贯穿于这个古老的民族。然而,在比孔子还要早的《易经》早已经提出这些观点,只是,我们后人始终把目光停留在了“占卜”之上,而忽略了“大易”之道!

    中国一直以来都秉受着儒家的思维方式,做人、做事以“仁、义、礼、智、信”为主导思想。

   《易传》中多处都谈到了“仁”!在《乾。文言》中提到“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系辞上》第四章:“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系辞上》第五章:“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善者也,成之性者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著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成德大业至矣哉!”

   在司马迁《史记。日者列传》中记录了贾谊和司马季主的一段对话。贾谊说“吾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医卜之中。”然后问司马季主为什么卖卜?司马季主说“述而不作,君子义也。今夫卜者,比法天地,象四时,顺于仁义。”这段话就说明了“大易”之道,是教化人:遵循自然规律,要与时代、民俗、风土人情结合,掌握大时局,该进则进,当退则退,审时识度,这样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易。说卦》上说“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天地人为三才,天无地无所照,地无人必荒废。而做人之道最重“仁、义”二字。因此,宋代的蔡沉为易学的实际应用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这说明了“顺与仁义”是作为易学应用的首要前提。因此,在群中我很少断不是個人的八字,主要是我们不知道他拿的是谁的命局,期间如涉及到个人隐私或其他的东西,我们岂不是在不经意间被有些目的不纯的人给利用了么?如为好意尚可,如有私心岂不助纣为虐么?

0人打分
|
好评率:100.00%
|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楼主其他發帖
发表于 2009-2-13 12: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6-11 15: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