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2274|回复: 35

风水大宗师何溥(何令通)

[复制链接]
信誉: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qq:QQ

浏览他的专栏

发表于 2021-4-22 12: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我坚持认为,在风水历史上,与杨公齐名,在风水贡献上与杨公在伯仲之间的何溥(何令通)是值得风水后学们敬仰和学习的。他最具代表性的著作《灵城精义》,以及著名的江湾风水指点。是既有精湛理论,也有实践实例踪迹可寻的大宗师级别的人物,为我们风水考察学习增添了一个可靠的地点。他的一些经典语句,至今依然脍炙人口:


象垂吉凶,形分祸福
地无精气,以星光为精气;地无吉凶,以星气为吉凶
阴用阳朝,阳用阴应,合之固眷属一家;山运收山,水运收水,分之亦互为生旺
客水客砂,尚可招邀取气;真夫真妇,犹嫌半路相逢
陵谷变迁,山川改色,造物固自有时;控制山川,打动龙神,作用亦自有法
地以八方正位,定坤道之舆图;故以子午为地盘,居内以应地之实;天以十二分野,正躔度之次舍,故以壬子丙午为天盘,居外以应天之虚


近年,相继收集了一些有关何溥公的零星资料,有了一点小小收获:一是何溥公的出生八字,以及何时被贬谪,二是何时指点他的儿子迁居此地之选,三是他一手建造了灵山的寺庙有关资料,我把它发上来供大家参考。

0人打分
|
好评率:100.00%
|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楼主其他發帖
 楼主| 发表于 2021-4-22 12: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道之一二三 于 2021-4-22 13:16 编辑

婺源灵山的传说(转)

   婺源东北隅有座海拔 997 米的名山——灵山,又称为芙蓉山、芙蓉峰。是婺源县江湾、溪头两地的界山,离大畈村5公里。山上建有碧云寺。据《婺源县志》载:“山顶有悬瀑,下有深潭,有石房,房有石笋。”山形似芙蓉,故名芙蓉山。山上古迹奇观甚多,且终年云雾缭绕,风景迤逦。此处不但有茂林修竹怪石飞泉,还有古刹真经灵神妙谒。山上现存有碧云寺、观音庙,香火兴盛非常。
   芙蓉山为什么被改称为灵山呢?这要从一千年前得一个叫何令通的人的说起。这何令通是是何许人也? 竟然有这么大的本事,不仅使芙蓉山改了名,而且连县志也要正儿八经地写上一笔呢?


   据民间传说和相关的野史记载何令通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副国师(风水先生),与正国师余鸿同朝为官,共同为李家王朝效力。当年,何令通和余鸿两人为李家皇帝选陵园时,何令通确定“牛首山”有天子穴,而余鸿却认为“牛首山”没有天子穴。于是,两个人同时在皇帝面前立下“生死状”:挖不出五色土,治何令通死罪; 挖得出五色土,将余鸿砍头!结果,无论民工们怎么挖,也挖不出什么五色土。何令通面临杀头之厄,余鸿又尽力为他在皇上面前求情。说他看了地脉却不知道天时,天子穴是有的,只是时候未到,尚未形成。何令通最后终于被免于一死,却被充军到了休宁到休宁后,他从休宁经溪头来大畈,一是散心,二是寻找风水宝地。路过芙蓉山时,发现这里很有灵气,是块修真学道的好地方。又发现对面的何田坑是一出迁居的风水宝地,就将家迁到了那里。然后,他一个人独自登上芙蓉山,以洞穴为居,以野果、山泉为食,一面参悟佛理,一边化缘募捐,准备在芙蓉山建庙。


   公元979年(北宋太平兴国四年),由于得到江湾人江广溪的鼎力支持,何令通终于在芙蓉山建成了“碧云寺”。从寺庙开张那天起,何令通就搬到庙里来居住,落发修行,潜心向佛了。他除了自己整日埋头佛经,参悟佛理外,还经常出游、遍访全国各地的名山大川,古刹高僧。同时,他也邀请各地的得道高僧来山中开坛讲法,传播佛理。如我国佛教的两大宗派之一的临济宗,就曾经派高僧来芙蓉山广收门徒,弘扬佛法。在何令通的悉心管理下,芙蓉山日渐香火旺盛,声名远播。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们都争相来供奉、朝拜,芙蓉岭上一时车马行人拥挤为患。同时,何令通还着意开辟山中的景观,为之命名并绘图吟咏。如芙蓉山中的“龙潭圣岩”景点,位于路侧下方,岩体高耸伟岸,岩底有洞,洞内涓涓冒出“龙泉水”,喝了能身强体健,洞顶两块巨石夹成一道“一线天”,妙趣横生。岩旁原有一“石龟”守护神,因其不守清规,常爬上大路去观看热闹,被上界贬作了一块路边顽石。何令通赋诗赞誉:
碧山太清修善坊,有梼多是益梓桑,
灵山灵水终不改,龙潭圣岩地脉坎”。
又如“迎客亭”,凡有贵客来庙进香或造访,何令通必亲赴亭前迎送,并为此赋诗一首:


有客来山中,祗迎山道左,

送至峰前亭,相对忘尔我。
他的诗清心雅逸,富有禅意,比如《题蓉峰四景•半月岩》:
怪石悬山腰,天然景奇绝。
浑如月半轮,万古无圆缺。
还有《望家墩》:
翘首家何在,浮云尽日闲。
几回凝望处,宛若画图间。


后来,经过多番磨难和潜心修练的何令通终于修成正果。一日在庙中坐禅,突然火从心出坐化升天。死后的何令通被善男信女们尊称为“何公仙”。他的骨灰石匣被安葬在碧云寺寺背山顶上的石笋底下,可惜今巳不存。石笋,在寺前草坪能隐约可见,笋高4.8 米,底座 6.9 米,亭亭玉立,慰为壮观。据传,死后的何公仙,并没有离开他自己心爱的芙蓉山。他的躯壳虽然脱离了人世,但他在天界的道场也被佛祖封到了芙蓉山。于是,每当香客们家有急难祈祷他指点或帮助时,皆有灵应。所以,芙蓉山慢慢地被人们称作“灵山”,并一直沿用至今了。


   灵山除了碧云寺外,还有许多天然和人工的景点,比如: 聚缘亭、怡乐亭、地藏殿、观音楼、棋盘石、半月岩、金牛石、五谷树、石仙椅、望乡台、紫竹林、石观音、莲花池、海涵墓和九龙戏珠等古迹,有些古迹的来历还非常稀奇。比如金牛石: 据传,岩内蕴藏着金牛和金蛙两件镇山之宝。当初,金牛、金蛙奉命幻化来到人间,造就了“中平营”、“岭脚府”、“羊百万”和“三十六片水碓”的兴旺景象,却因贪念人间的繁华不回珞珈山,被观音菩萨一怒之下锁进了岩洞。观音菩萨在左边岩壁上置一锁孔,在右边岩壁上刻有“中开来氏六十又元年三月”等文字,说只要有人将这已经打乱了顺序的十一字念出来,金牛和金蛙就可以重回人间。据说曾有一聪明县太爷曾将乱字整理成文,并一口气念出来,可当金蛙跳出来时,他竟忘记了念词,致使金牛金蛙还不能返回人间。还有观音庙: 传说明代有位江湾生、安徽养的状元郎,在徽州府求学期间,有一次返乡探家,行至芙蓉岭头,天已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正当他一筹莫展之际,眼前忽然出现一道亮光,照着他沿岭而下,心中堪是诧异。行至岭脚,猛然发现亮光出自于对面的岩洞,原来是观音菩萨显灵了!后来,这岩洞就被称为“观音洞”,并在岭上建起了一座“观音庙”。


   更多的故事,则是表达人们对事物的美好祝愿和心灵寄托的。比如石观音的故事: 传说,有一天,一顶红轿抬着一位新娘沿岭而上,行至半岭亭落轿休息,忽从亭背闪出一帮恶棍,打跑迎亲的队伍,欲对新娘无礼。倏地,三阵番风托起红轿忽上忽下,把恶棍治得五体投地,落荒而逃。原来是对面青山上的三尊石像——“石观音”和“善才”、“龙女”前来搭救了。轿夫们感激不尽地拜过显圣的石观音,继续去完成使命。还有棋盘石: 传说有一次,岭脚村一个吴姓男孩在岭边看牛,发现两位鹤发童颜的老翁——何公仙和人参仙在棋盘石上下象棋,觉得好奇,便站立一旁观看,竟忘了回家。如此,三番五次地观看,孩子棋艺大增,甚至成了村里的“棋王”。后来,神仙们欲另辟对弈场所,特赠男孩《何氏棋谱》一本、人参一支作纪念。这孩子长大后,竟成了朝庭象棋院的主事,棋盘石也因此出名。而石仙椅的故事更令人感动:故事说的是明代有一王姓老翁,因在朝为官之子遭奸臣陷害,携老妻带两孙潜至灵山,在石仙椅附近的一棵大梧桐树下造舍隐居避难。日久天长,除了与碧云寺的住持结下忘年之交外,一对金凤凰也隔三岔五地飞来陪伴他们。每天劳作之后,老夫妻总爱在石仙椅上靠一靠。后来,老夫妻相继过世,两孙先后高中状元。


   灵山上值得一提的还有一颗神奇的植物——五谷树。该树位于碧云寺前道路一侧,树干粗壮,树皮显糙,枝繁叶茂,少说也有七、八百年历史了。这种树极为罕见,是所有树种里的珍品。所谓五谷: 古书中一般指稻、黍(俗称小米)、稷(俗称粟)、麦、豆这五种粮食作物。每年到了秋天,树上便会结出五种不同的树籽来,据其盛乏情况,便能预知来年何种粮食丰收,何种粮食歉收,例如: 稻盛早稻丰、豆乏则豆歉。



 楼主| 发表于 2021-4-22 12:3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道之一二三 于 2021-4-22 13:11 编辑

客从“何”处来|婺源灵山朝圣游记(上)

题记
青山何氏,源徙婺源。婺东田源何氏,始祖为南唐国师何溥,字令通,号潜斋,晚号紫霞山人,为唐益昌令何易于第五代孙。令通公十五世孙何鼎,迁枞阳(旧籍桐城南乡)青山,为青山何氏始祖。


婺源灵山朝圣游记(上)
何金明
1灵山.jpg

2019年5月2日,婺源田源何氏宗亲会文史部成员登芙蓉峰(今名灵山)考察,何金明撰文《婺源灵山朝圣游记》纪念此行。
想登灵山(芙蓉峰)的念头由来已久,自2012年初我到婺源,数年间为筹备田源何氏宗亲会相关事宜,多次往返婺源大畈,抬眼望去便是芙蓉峰,却始终没有成行,以致心中甚至有了心结。2019年4月6日,婺源田源何氏宗亲会在灵山对面的何氏祖居地田源(今名何田坑)隆重举行了令通公仙逝1000周年(1019年-2019年)纪念大会,来自婺源及周边各个省市县的田源何氏十余分支宗亲和嘉宾融聚一堂,现千年未见之盛况。


2何氏2019年清明祭祖大典.jpg
2019年清明祭祖大典


“五一”长假之际,田源何氏宗亲会文史部决定安排在五月一日至二日登芙蓉峰,成行人员有田源何烈国、安徽东至县何嗣平、铜陵市何金明,大畈何文进宗亲获悉此事,主动热心为我们作向导。此次田源何氏后人实地探访田源何氏始祖南唐国师何令通当年隐居修行之所,希望进一步能对何令通这位列为婺源“三仙四相”之一的“仙”有更多的了解和解读。此文说是游记,其实于我们何氏后裔而言,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朝圣。


灵山,因山形似芙蓉,古时候称芙蓉山或芙蓉峰。据传何令通仙逝后,远近信士来芙蓉峰碧云庵拜求“何公仙”,祷祝多有灵验,故而芙蓉峰又称“灵山”。灵山位于婺源东北隅,主峰海拔997米,为婺源县大畈、江湾、溪头的界山,与大鄣山、石耳山并称为婺源三大名山。灵山距婺源县城约40 公里,周约 16 平方公里,东南距大畈村5公里。徽饶古驿道在灵山穿越,山上终年云蒸霞蔚,景色绮丽,千岩竞秀,古迹众多,从大畈上山至江湾下山,一路的景观有屏障山(俗名杨梅山)、教杯石、磨针石、金鸡洞、土地庙、观音楼、钟鼓楼址、五谷树、地藏殿、金竹峰、仙人桥头、海涵墓、怡乐亭、五猖庙、碧云寺、半月岩、石房(今已不存)、金鸡石(石笋)、望乡墩、观音庙、五谷树、聚缘亭、棋盘石、石仙椅、紫竹林、石观音、莲花池、悬瀑、龙潭圣岩、九龙戏珠等。


3何令通画像(左仕像、右隐像).jpg
何令通画像(左仕像、右隐像)


说起灵山,不得不提到田源何氏始祖南唐国师何溥(俗称“何公仙”),字令通生于后梁均王龙德二年(公元922年)壬午三月三日子时号潜斋晚号紫霞老人或紫霞山人,河南颍阴人(今许昌市)。夫人程氏卒于金陵,子一,即闰公。何溥少时遇异人,授以堪舆秘术,识云气,善地理家言,言祸福屡中。南唐元宗李璟闻其贤,累诏起之。擢国子祭酒,仕南唐史院编修,特拜南唐国师。公元956年(周世宗显德三年),35岁的何令通因谏南唐李璟修牛首山陵不利谪官海宁(今休宁县)令,曾整治休宁县城风水。后弃官,隐于婺东之芙蓉峰,时松溪院有昭鑒禅师倡明佛法,国师与往还,改名慕真,得悟真旨,遂弃俗归空,剃发为僧,结茅芙蓉之巅,为辟谷超凡之计,专修长生炼化之术。公元968年(开宝元年),令通公之子闰公促装来海宁,追迹及之,父子相见甚欢。公元972年(开宝五年)51岁的何令通东望田源之胜,携闰公手而指田源曰:彼岂不足为棲耶!且林谷幽邃,可以辟祸乱也。汝盍居焉以寿汝嗣,吾当卒老于此。闰公因卜筑尚田之源(即田源,今何田坑)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己未十月十八,火从心出自灼,顷刻化。其徒收舍利,为塔葬之石笋间,可惜今已不存。


何令通在中国风水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所著《论气正诀》一卷传世。著成《铁弹子》、《灵城精义》,其书分两卷:上卷论形气,下卷论理气。《休宁县志》称:“凡徽人葬地之善者,多为何国师所扦。”何令通风水学一直在徽州传承,如婺源济溪的游氏家族,即“得舅氏国师何令通青囊之学”,历史上的济溪村曾经出过几位有影响的风水大师。民国《婺源县志•方伎》载:宋代游克敬,“精于青囊术,足目所到,心思赴之,至其妙处,如解牛削璩,人所不能。《狐首经》为地理书之祖,注释数年而成,端明殿学士程珌、侍郎王欢、左史吕午见了皆称好,并为行跋使之刊出。明代游恕,晚年尤究心形家言,著有《地学纂要》。”又有游暹,“精青囊术。初学于舅氏,警敏抉其秘,所卜多吉壤,如本县县治公署为其所扦。其后族子能世其业,游太冲著《游氏家传》;游永昊扦本府仪门;游文炯扦大畈下山虎,俱以堪舆名家。”最著名的则是游朝宗,“世传何国师地学,至朝宗益精。永乐初,卜建天寿山陵时,应诏者十二人,惟朝宗与杭僧识独优,尤见嘉赏。三年竣事,以老疾辞不受职,赐绯衣一袭。”世界文化遗产黟县宏村的基址和规划亦是明代永乐年间在何令通后裔休宁何可达选定和指导下完成设计建造。


4大畈村口201省道.jpg
大畈村口201省道


5月1日中午12:50一行四人正式开始登灵山。灵山有上灵山和下灵山之分,从大畈登灵山最为便捷,约十华里,一个多小时便可到达灵山寺。不过为了更好地了解灵山,经商议,打算当天下午从大畈村口201省道旁灵山侧面的山路先登下灵山,夜宿灵山寺(又称新寺),次日再继续登碧云寺(又称老寺)。此路并不是正式的石板古道,走的人相对较少,虽是崎岖难行,也更加费时,却也有另一种野趣。


5好大一爿畈.jpg
好大一爿畈


爬了约10几分钟,回首看大畈,果然如朱元璋所赞“好大一爿畈!”灵山上一路所见多嶙峋怪石,植被多为近20到30年树龄的乔木用材林和灌木,间有毛竹、油茶等经济作物。灵山的中部有千余亩红花山茶,每到花开季节,漫山红遍,也是风景这边独好。红花山茶油是同类山茶油中的精品, 富含对人体有益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还有多种油溶性维生素,所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成分是诸多植物油之冠,优于西方橄榄油,实为茶油中的上佳之品。灵山上还有很多珍贵的药用植物,如被誉为“江南人参”的绞股蓝;有消脂减肥、清利头目的苦丁茶;有清热燥湿、清火解毒的黄连;有防止感冒、止渴消食的山蜡梅;有补肾壮阳、祛风除湿的淫羊藿等。悬崖峭壁上还生长着可用来编织凉席的龙须草。


此行此路幸亏有何文进做向导,否则定难登顶。行进途中,何文进不时地给我们介绍一个个儿时上山打柴时听老辈人传下来的地名,有金鸡坦、猪萝亭等。山路难行,忽而陡行,忽而钻行,即便有坦途,也是两边杂草灌木横行,也不时有点小惊喜,大自然送来几棵树莓请你品尝,那种滋味纯真鲜美,绝无人工痕迹。


6灵山寺(又称“新寺”).jpg
灵山寺(又称“新寺”)


下午16:40,在经历了近4个小时的曲折翻山越岭之后,我们终于从野路折上石板正道,下行不到百米,便抵达灵山寺(新寺)。灵山寺始建于唐,分前后两座建筑,前面的是重建于1999年的观音楼,伫立于树荫垂柳之后,屋前有一池半圆形水塘,楼上供奉有观音像,后面坐落的是灵山寺,乃地藏殿所在


7观音楼.jpg
观音楼


8半月塘.jpg
半月塘


寺前下山的路旁有几块较大的石头,或横卧于路边,或插足于山体,分别刻有“佛”、“壽”、“雲”、“津”诸字。石刻下面便是土地庙。观音楼左侧有一条据说是早前的古道,前行里许,有岩壁石刻一块,字迹斑驳,不可全识,大体是明代万历时一位大畈信士求嗣还愿所刻。观音楼左侧还有田地菜地茶场若干,右侧有毛竹林屹立清风之中。新寺终年只有一位庙祝师傅值守,虽是清苦,却不失虔诚,早饭之前先给众神上香,倒也没有高深的梵语,口中反复念叨“南无阿弥陀佛”,即使身为俗人,也能体会到难得的清静和超脱。


9石刻之一.jpg
石刻之一

10石刻之二.jpg
石刻之二


沿新寺钟鼓楼遗址,向北有一条小路可以到达灵山子峰上的金竹峰,途中经过如来柱,峰上有金竹峰庵。金竹峰庵四周有金竹,故得名。金竹峰所产的高山茶,明代由大畈人吏部兼兵部尚书汪鋐上贡嘉靖皇上,被列为贡品,并获钦敕御书“金竹峰”三字金匾。据说当年这块金匾就悬挂在金竹峰庵的门前,当时远近僧人慕名而至,香火兴盛。而“灵山茶”并与下溪的“梨园茶”、砚山的“桂花树底茶”和济溪“济源茶”等列为“婺源四大名茶”。


 楼主| 发表于 2021-4-22 13: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客从“何”处来|婺源灵山朝圣游记(下)


婺源灵山朝圣游记(下)
何金明


11何氏宗亲在碧云寺前合影留念.jpg
何氏宗亲在碧云寺前合影留念


5月2日早上用完斋饭,等何淦湖夫妇和江湾何季芳夫妇一行由大畈上山会合后,众人分别在观音楼和地藏殿进行了上香膜拜。九时许,大家从新寺出发,转向山南,沿石板路前行约二里许,就是碧云寺。路上有几处值得一看的景点,离新寺约不到里许处的山路边上对外伸出一平面大石崖,这便是仙人桥头石,石下就是深谷。石长约三米,宽约一米,正对着石耳峰上另外一块仙人桥头石,仿佛是一座桥的两端。

12海涵墓.jpg
海涵墓

过了仙人桥头石,翻过一个山冈,可以看到一处山凹平地,山边有一处立石,旁边依山有一座和尚坟,这便是海涵墓了。墓碑碑文记载:(墓向)艮山坤向,(墓主)圆寂先师临济比丘海涵受博山菩萨戒道广和尚舍利塔,(立碑人)博山派孝徒弘正、弘震、弘法、弘定、弘昌、弘盛、弘铠、弘纲、弘如、弘灵、弘性、弘慈、弘解,弘慧、弘徹、弘忍、弘□、弘本、弘月、弘修、弘真、弘悟、弘禅、弘祯、弘太、弘来、弘衢、弘祥、寂仁、寂化、寂修,孝徒寂传、寂良,徒孙照高,曾孙普心、玄孙通义等百拜立。(立碑时间)天运戊子岁仲秋吉旦。


依碑文可知墓主属佛教临济宗博山派,碑文上记载的徒子徒孙共计36人之多。徽州之地以程朱理学故里自居,号称东南邹鲁,理学独盛,且宗族势力强盛,故而徽俗不尚佛、老之教,僧人道士,惟用之以事斋醮耳,无敬信崇奉之者。其崇宏壮丽所谓浮屠老子之宫,绝无有焉。但是到了明末清初,徽州出家现象较为普遍,出家者包括农民、胥吏、妇女和士绅等社会各个阶层。这种社会现象明显折射出了明末清初徽州社会动荡不安和社会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的社会现实。而碑文纪年所用“天运”纪年并非年号,而是冥历所用,在民间具有宗教含义,而且是在清代才普遍流传开的。纵观整个清代,戊子年有1648、1708、1768、1828、1888五种可能,从碑文上“玄”和“弘”字均不避讳康熙和乾隆名讳看,综上推断此处“天运戊子岁”可能是1648年。碑文中还可以看出海涵法师有俗家曾孙普心、玄孙通义,说明海涵出家不会太早,且属高寿。海涵在灵山广收门徒,弘扬佛法并终老安葬于此,给灵山留下一段辉煌的佛教史迹。


13怡乐亭.jpg
怡乐亭


拜谒过海涵墓,眼前就是毛竹搭建在路上的怡乐亭,亭上有一幅对联:“登灵山,拜宝寺,祈求仙护佛佑;傍竹亭,观美景,自然心旷神怡。”跨过怡乐亭再往前走20米左右就是五猖庙了。五猖神,又称五显神、五通神。本是婺源本土的地方神,后随着徽商的足迹而逐渐分布到江浙、福建等地。婺源民间一般俗语称之为“五猖神”,而庙上或者地方志等文本上多写做“五显神”。五猖庙多建于村落水口处。而到了五猖庙,碧云寺就直入眼帘了。

14碧云寺(又称“老寺”).jpg
碧云寺(又称“老寺”)


何令通隐修于芙蓉峰期间,与萧江六世祖江广汉(江文寀)、叶文义等人来往甚笃,江文寀赠地 50 亩,公元979年(北宋太平兴国四年)为何令通在灵山建成碧云庵,广招弟子,一时香火极盛。为感谢江文寀知遇之恩,风水大师何令通指点江文寀由旃坑马槽坞迁居云湾(江湾),并帮他堵上江湾“后龙山”与“笔架山”之间的缺口,以接通龙脉;又在上街村外沿河修筑一条坚固的拦河坝,逼使河道南移并北拐;最后在村的四周栽上五棵樟树呈梅花状,护守阳基吉地,复在村内开凿七星井,以制服对岸山脊“火”峰。民间传说,江湾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全赖何令通相地之功。

15《萧江家乘》书影.jpg
《萧江家乘》书影


碧云寺是砖木结构,大殿里面供奉的是如来佛祖,右边是观音,左边是五福财神。下堂供奉的是韦陀,左下边祭祀的是神医华佗,还有其他佛教和道家的众神。手机上的指南针显示,碧云寺海拔大概在860米左右。罗盘显示现在的碧云寺大门朝向是辰山戌向,而旁边据传是老寺基的朝向是标准的巽山乾向


碧云寺现有一名72岁的邦彦坑吴姓庙祝值守,吴老先生身体很好,上下山挑个百十来斤没有问题。得知我们是何令通后裔,此次专程来访考察,他对我们很是客气,直言碧云寺最大的“老爷”是何令通。在向吴老先生询问并确认了碧云寺内存有何令通的塑像后,我们一行很是激动,郑重登上阁楼,正式对令通公行了跪拜大礼。今年是令通公仙逝1000周年,此次我们作为其后人来此参拜,意义尤其重大。当天天气晴好,除了我们,还有其他几拨男女老幼来上香和游玩,中午时分,也不分远近亲疏,大家都在碧云寺打搅就餐。


16碧云寺内供奉的两尊何令通塑像.jpg
碧云寺内供奉的两尊何令通塑像


何令通在碧云庵修道数十年,据民国庚申年(1920年)《婺源县志》“仙释”载:宋天禧已未十月十八(1019年),里中江文采往见之,慕真肃入正席,跌坐,忽火从心出自灼,顷刻化。其徒收舍利,为“真公塔”葬之。另王仲仪有记:“按何仙之化,传闻不一。今土人传仙一日留偈云:‘八十五年,默默无言。吾今一去,明月当天。’托言晨炊无火,命其徒下山取火。未几,火自身出。其徒望烟奔归,亦跃入火,死火头。仙今骨灰犹在石笋间。何令通仙逝后,后人为其塑金身,尊其为“灵山碧云梵庵何公得道真仙”、“何大真仙”、“得道真仙”,简称“何公仙”,有塑像供奉在碧云庵内。同时在塔岭、羊斗岭、对镜岭、燕窠茗坦、芙蓉岭、谭公岭一路还建有他的行祠。历代有不少佛徒为广结善缘,常年在五岭的行祠中烧水泡茶,供给过路的香客和行人。何溥圆寂后,此后千年,灵山的香火都十分旺盛,据说元时灵山就建有庵屋数十间。又因为“山阴有古龙湫常以甘雨泽旱”,所以七、八月间,上山求雨的周边山民络绎不绝,每日萧鼓钟梵传响林谷,可以想见当时香火之盛,游客之多。

17江谦先生像.jpg
江谦先生像


民国中期江湾人佛学家阳复斋居士江谦曾作《慕真禅师圣诞颂》:
良月吉日,诞生真人。
如山之高,如月之新。
为唐国师,为佛化身。
四十五年,乃空于尘。
公去非去,真亦非真。
虚空褊在,为公之体。
日月灿烂,公之精神。
怀而慕之,传之其人。
懿为我祖,公之德邻。
赖公卜葬,衍世诜诜。
瞻拜供养,区区之心。
公尚享之,福彼无垠。

18山中古道.jpg
山中古道


何令通精通“堪舆风水术”,曾赋诗一首:“碧云太清修善坛,有祷多灵益梓桑。灵山灵水终不改,龙潭圣岩地脉长。”并断言“千里来龙归灵山”。何令通在碧云庵修行之余,还着意开辟山中的景观,并为之命名和绘图吟咏。《田源何氏宗谱•芙蓉四景诗并引》载何令通文
芙蓉峰,婺东之胜槩也。岛屿萦迴,苍翠万状。有卓者伏者,有方而直者,有圆而曲者,又有联繹而不断者,不可以指数也。其卓如立,其伏如拜。方直如画屏,圆曲如列鼎。联繹不断累累然,如贯珠不可以图穷也。予构庵其中,饘于斯,粥于斯,游息于斯。晨昏礼念之余,仰而观,俯而察,凡兹天地之精华,皆吾胸次中物也。将老死于此,与造化相为终穷。故尝上下山原,指峰崖之最胜者,定其名为四景焉。庵之右有石磊砢窍其下而凹,其上如中天半璧然,乃名之曰半月岩。其左则有石如浮屠,高可数十尺,相传有金鸡鸣其顶,因名之为金鸡石。少南近于樵道,有峰曰送客,因亭之而为送客亭。再上约百余武,有墩坦夷宏敞,可趺坐,远眺与尚田之源正东西相对,故以望家墩名之。既名之矣,惟风语晦冥则闭门诵经而不出,少霁则必徧四景而游咏焉,是亦一乐也。昔人有谓山林宰相,非是之谓乎?虽尝纡朱鸣玉,岂足以语此哉?因诗以志之以自乐,其为大宋之逸民也,见者以为何如?


19望家墩.jpg
望家墩


半月岩位于碧云寺之右侧,有石磊砢窍其下而凹,其上如中天半璧然。不过此行没有寻得确认,不知是已被人为破坏还是天地沧桑。“再上约百余武,有墩坦夷宏敞,可趺坐,远眺与尚田之源正东西相对,故以望家墩名之”。依上描述,我们在现在的碧云寺左侧山头寻得一处山墩,墩上较为平坦,有巨石数块,站立其上,可以遥望何田坑、篁岭等处


20金鸡石.jpg
金鸡石


“其左则有石如浮屠,高可数十尺,相传有金鸡鸣其顶,因名之为金鸡石”。我们在碧云寺后面的山上,行约百米,见突兀矗立一巍峨奇石,看似人设,实则天然,不禁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此石人称金鸡石,俗称石笋,也有人称之为“真公塔”。石高约4米有余,作孤立状直耸云天,甚为壮观,此石与底座的接触点不大,但很稳固,堪称奇绝。公元1019年,98岁高龄的何令通羽化成仙,被尊称为“何公仙”。他的骨灰舍利装于石匣被安葬在石笋底下,可惜今已不存。石笋底有一石窟,原有和尚瓶藏于此处,一说是何公仙的舍利,一说是伙头仙的骨灰。瓶配有盖,不能移动,传说若有人触动,会霎时变天,狂风大作,雷雨交加。所谓伙头仙,传说是明末一位黟县人,出家前是衙门里的捕快,因厌俗看破红尘,潜入灵山,在碧云庵出家,法名照通。其苦修二十多年,平常见人一言不发,众僧都叫他 “哑照”。一日薰沐之后,突然坐化,由于他勤劳苦干,挑水烧饭样样都做,故圆寂之后尊称他为“伙头仙”。此处金鸡石(石笋)与碧云寺,在田源何氏后裔的心中,理当同样是个圣地,碧云寺乃令通公生前修道和仙逝后灵魂所在之所,金鸡石(石笋)是令通公遗留舍利所葬之处


21五谷树.jpg
五谷树


碧云寺前路旁有一株几百年的神奇“五谷树”,学名雪柳,每年春夏之交,开花结果,每年的果实形状各异,一年一变,各不相同。有时象稻谷,有时似高粱,有时如玉米,有时则又仿佛小麦、小米之类,据其盛乏情况,便能预知当年何种粮食丰收,何种粮食歉收,例如:稻盛则稻丰、米乏则米歉。


龙潭圣岩位于芙蓉山西麓路侧下方。岩壁高耸伟岸,洞顶两块巨石相合处有一缝隙,人称“一线天”。岩底有洞,一道清泉从岩底洞中涓涓冒出,称之为“龙泉”。岩旁传说原有一“石龟”,“龙泉水”的守护神,因其不守清规,常爬上大路看热闹,被上界贬作了一块路边顽石。何令通赋有《龙潭圣岩》诗:


碧山太清修善坊,有祷多是益梓桑。
灵山灵水终不改,龙潭圣岩地脉坎。


距碧云寺约里许,从芙蓉主峰而下,有九条山脉同归一涧,涧口正对一个小山包,风水先生勘定地名为“九龙戏珠”。明代万历年间大畈人,南京太仆寺卿汪以时之墓就在此处,墓前有石狮、石马等,墓地雄伟开阔。此处涧水清沏甘甜,历来碧云庵举行法事,都要到这里取“龙水”。传说何令通曾留下遗言:灵山有一个风水极好的墓穴,但只能供行善积德、宅心仁厚的人家安葬,其后裔是必定要大发的。后来,这个地方还真被人找到了,就是“九龙戏珠”所在。“九龙”就是九个山头上的流水,到这里同聚一涧;“珠”即是涧口正对着的那个小山包

22送客亭.jpg
送客亭


“少南近于樵道,有峰曰送客,因亭之而为送客亭”。送客亭,现在亦称之为“聚缘亭”。在芙蓉岭之中段的平坦处,何令通建“送客亭”,是当年迎客、送客的界亭。凡有贵客来庙进香或造访,何令通必亲赴亭前迎送,并为此赋诗一首:有客来山中,祗迎山道左,送至峰前亭,相对忘尔我。我们路过送客亭时,正值维修,两位木工师傅辛苦劳作之余,与我们分享几颗香烟,知足而逍遥。亭的八根木柱上分别写有对联,如:“级级上,碧云在顶峰,举手羁星月;步步高,仙佛居云间,信足踹朝霞。”“积善尊良,胜似求神拜佛;造孽作恶,何须拜佛求神。”“同堂拜佛,共经典语言其心;相会招呼,分别辞心想聚意”“福禄寿,前生普渡,善良人矣所修;神仙佛,古代慈悲,积德者而斋化。”


23莲花池.jpg
莲花池


莲花池,登高俯视,更能觉得其自然逼真。大小不一的十余片石莲瓣,团团环抱,围成了一池。据说这是当年观音菩萨降临灵山的地方。当年观音菩萨来灵山为何令通点化成仙,离开的时候,原来停放她莲花台的地方,就生长出这片莲花池了。


距碧云庵约一里许,在送客亭附近的路边,平躺有一巨石,这就是“棋盘石”。传为何公仙与众仙对奕之处。传说有一次岭脚村一吴姓牧童在岭边放牛,见到两位老翁——何公仙和人参仙在棋盘石上下棋,觉得好奇,便站立一旁观看,竟忘了回家,直至太阳西斜,一局棋才下完。如此,三番五次地观看,牧童棋艺大增,成了村里的“棋王”。后来,神仙们欲另辟对弈场所,见牧童喜爱看棋,特赠送他一本《何氏棋谱》。牧童长大后,棋艺高超,竟成了朝廷象棋院的主事,“棋盘石”也因此而出名。

24“玉京雲路”.jpg
“玉京雲路”


芙蓉峰俗称青尖顶,海拔997米,高插云霄。老寺和新寺都有山路可以登上,约一里距离。由新寺上青尖顶,走钟鼓楼降直上最为便捷。顶头平坦,长满矮矮的松树,露出土面上是一层石英碎石。远眺一片雾茫茫,正南方有鱼肚白色,传说是鄱阳湖。


从江湾上灵山,是由中平登芙蓉岭,可直达碧云庵。通往灵山的驿道即古之“五岭”之一“芙蓉岭”,五岭是指芙蓉岭、羊斗岭、谭公岭、塔岭和平鼻岭(如今平鼻岭在安徽休宁境内)。据考婺源通往休宁的古驿道,最初由中平经大畈达休宁之璜茅,沿着溪流曲折而行,山洪暴发则桥梁倒塌,往来十分不便。宋代大畈汪绍捐资开路,从芙蓉岭、对镜岭、羊斗岭、塔岭经休宁境内的新岭到达璜茅,不仅路途较原来近了十五里,而且沿途不再有水患。元代大畈人院判汪同复实施了拓宽平夷,使得婺源至休宁的驿道更加通畅。芙蓉岭因为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25“宝婺天关”.jpg
“宝婺天关”


直至现在,中平通往芙蓉岭的途中,依旧完好保存有明代的城墙关口,关口恰好在婺源县江湾镇与溪头乡交界处。在经历了四百余年风雨后,古道上的行人业已稀疏,这座关隘的关顶也残破颓圮。城墙整体高约6米,宽约12米,通体用巨大的石块筑建。东北面正上方有一块题为“宝婺天关”的石刻牌匾,西南面正上方则有一块题为万历甲申(万历12年,1584年)江世称所立“玉京雲路”的石刻牌匾。其中“玉京”的“京”字“口”中多加了一横。古时候婺源的读书人赴徽州参加乡试以及赴京参加会试,都要经过这里,京字加一横,当是取“一举成名”之兆。


南门内还遗有一断碑,阳文刻有“新安”字样,署“万历二十七年”。据传,这个关口正对着江湾镇的旃坑村,旃坑村是萧江的祖居地,一年岳飞带兵经过芙蓉岭,见旃坑村紫气腾腾,有天子地貌,岳飞怕真出了天子对宋朝不利,于是在芙蓉岭头修了这个关口,聚西北风将旃坑龙气吹散。直到现在婺源还流传——“旃坑本是状元龙,坏了芙蓉一线风”,意为旃坑本来是藏龙卧虎之地,唯一不足的就是对面芙蓉山的那道风。关口门洞内含玄机,被旃坑人砌了两堵石墙,弯曲成一边往左,一边往右,逼挟北风转向,避开这“一线风”。旃坑村在明代也出过监察御史、户部郎中、知州、知县之类的官宦,不过还是没出过状元。关口旁边建有一座不算小的“五显庙”,颇有几分气势。


26南门残碑.jpg
南门残碑


由于灵山景色幽美,是当地佛教名山,芙蓉岭又是当时徽州府与婺源往来的必经驿道,所以历代的文人骚客题咏极多,朱熹的父亲朱松曾经赋诗《度芙蓉岭》:

幽泉端为谁,放溜襍琴筑。
山深春不老,泛泛浪蕊馥。
娟娟菖蒲花,可玩不可触。
灵根盘翠崖,老作蛇蚓蹙。
褰裳踏下流,濯此尘上足。
何当饵香节,净洗心眼肉。
馀动到方书,万卷不再读。
岁晚穷名山,灵苗纵穿斸。


王廷桂《过五岭》中写到:“雨态烟姿千万状,宛如足下白云生。曲折逶迤上复上,行人如蚁旋来往。”,由宋而元明清至民国,不知道有多少官宦、名士、商贾、农夫往来于芙蓉岭上,留下无数扑朔迷离的故事。


明代有一王姓老翁,因在朝为官之子遭奸臣陷害,携老妻带两孙潜至灵山,在石仙椅附近的一棵大梧桐树下造舍隐居避难。日久天长,除了与碧云寺的住持结下忘年之交外,一对金凤凰也隔三岔五地飞来陪伴他们。每天劳作之后,老夫妻总爱在石仙椅上靠一靠。后来,老夫妻相继过世,两孙先后高中状元。


过了芙蓉岭,下山的路较为陡直,眺望远处便是江湾了。从碧云寺到抵达山下岭脚关帝庙,边走边看,包括休息,用时约三个小时。

27岭脚村的关帝庙.jpg
岭脚村的关帝庙


所谓“有大山的地方才有豪气,有云雾的地方才有仙气,有瀑布的地方才有灵气,有鸟声的地方才有生气。”而灵山正是“四气”俱全的瑶山仙境。令通公千年之前选定芙蓉峰修道,并指示其子闰公定居何田坑,至今令通公后裔估计至少有几十万人之众。此次作为代表登灵山、访碧云寺、拜谒始祖令通公像和墓,我们心中甚慰,想必令通公在天有灵,也是同样欣慰吧!


重温世代相传祖训
寻找传统文化基因


 楼主| 发表于 2021-4-22 13: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风水大宗师00.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4-22 13:27:17 | 显示全部楼层
生于后梁龙德二年(公元922年壬午三月三日子时


何令通公生辰八字(字令通,生于后梁均王龙德二年(公元922年)壬午三月三日子时,号.png
 楼主| 发表于 2021-4-22 13:36: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何溥自定的儿子居住地何田坑


0000.png

000.png
发表于 2021-4-22 13:57: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何令通生活于南唐时期,那是应该还没有发明旱罗盘,何来分地盘天盘之说?
 楼主| 发表于 2021-4-22 14: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对《灵城精义》的书名有疑惑,灵城是哪里?后来看到了芙蓉山变成灵山,便知了其中缘故。
 楼主| 发表于 2021-4-22 14:5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堪舆论气正诀》考略(转)

《堪舆论气正诀》与《灵城精义》《地理铁弹子/地理元枢》实为同一部书,业界似有不知。该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形气章”,下卷“理气章”,各传本虽然名称不一,但篇章结构完全一致。此书目前所见最早刻本为明万历序刻本,署“新都凤池山人张应奎太初氏著”,“古歙黄汝清镌”。四库全书所收《灵城精义》,其提要中说“旧本题南唐何溥撰……自宋以来,诸家书目皆不著录……其注题曰刘基撰”,这里所说的“旧本”不知是何版本?但可以肯定编纂人士没有看到万历刻本《堪舆论气正诀》,否则在提要中不会不提(其实后世研究者也鲜见提及此书)。至于坊间广泛流传的《地理四弹子•铁弹子》,其书名不一,有叫《铁弹子地理元机》、《铁弹子灵城精义传心三集》等等,均题南唐何溥(令通)著,注者署名不一,有青田刘基(伯温)、明人游嵩、曲阳焦璘、富春张凤藻(九仪)、仁源汪峻山等。


虽然所署注者不一,但山人所见刊本,其结构和内容基本无大差异,所以这其中究竟谁是原作者,谁是注者,目前尚无法考证。上海图书馆藏《地理元机》康熙十四年刻本不分卷(南唐何令通撰,明游嵩注),国家图书馆藏康熙十四年本立堂刻本《铁弹子地理元机》二册,另外上图还有《灵城精义》抄本二卷(署何溥撰)未定年代,这两部早期刻本和一部抄本均未曾寓目,但从书名和卷次看,应该与前述版本属同一种书,内容上是否有差异待考。


笔者另藏有一部《家藏堪舆论气正诀》抄本,分上下两卷,上卷“形气章”,下卷“理气章”,署“南唐国师何令通著,后学游嵩传解”,抄本年代应该在清顺治年间或之前(此处不详考),其结构与其他传本一致,但细看内容,则略有不同。如诸本上卷原诀有“辨龙生死,须分三阴三阳”条,其注则说“吴公间星之说,以金木火为阳,水土为阴,谓之三阴三阳”,这里“水土”实际只有“二阴”,所以从文本角度看“三阴”显系有误。而《家藏堪舆论气正诀》则原诀、注释均为“二阴”。这绝不是《家藏》抄者加以订正的结果,应该是母本不同,因为还有其他地方可以佐证,如《灵城精义》《铁弹子地理元机》上卷原诀有“盖帐不开龙不窠”,《家藏》和刻本《堪舆论气正诀》均作“盖帐不开龙不巢”;又如《灵城精义》《铁弹子地理元机》上卷原诀有“火木不可益,水土岂能粘”,《家藏》作“水火不可盖,水土岂能粘”,《堪舆论气正诀》则作“火水不可盖,水土岂能粘”,按注释中是“盖粘”并提,可见“益”误,至于“火木”和“水火”的问题,《灵城精义》《铁弹子地理元机》注释为“木星盖脑则破,火星当峰则烈”,《家藏》作“水星顶塟则破,火焰当峰则烈”,《堪舆论气正诀》则作“水星顶塟则破,火焰当锋则烈”。综上可见后两者母本基本一致,且优于前两种传本。


虽然抄本《家藏堪舆论气正诀》与万历刻本《堪舆论气正诀》版本相似度较高,但除了上述的文字差异外,《家藏》本还有一个与上述版本最大的不同之处,那就是其注释文字篇幅较其他版本要多。如诸本卷末注释均以“其在天盘乎(与)”结束,而《家藏》本在此句之后还有:“今之无斈末流,既非上智,又非神授,初不寻师访友,后不苦学精思,终日忙忙,惟日昏昏,少有能析形气、知理气者,有志是术,无自悮,并无以悮人也。”此段文字紧接上句,是同一笔迹,也未另起一行,而且对全书的“形气、理气”两卷进行总括性表达,看不出缀接痕迹。除此之外,在全书各诀注释中也多有这种“衍文”。这些“多出”的文字究竟源自何处,就山人目力所及,尚无法考证。


以上仅从文本的角度对各版本进行了一次粗泛的比对,更深入的版本考校和内容解读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论气正诀》1.jpg

《论气正诀》2.jpg

灵城精义1.jpg

灵城精义2.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4-22 15: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就是说,《灵城精义》是何溥公在灵山寺写就的堪舆经典。
 楼主| 发表于 2021-4-22 15: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灵山寺.png
 楼主| 发表于 2021-4-22 15: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956年(周世宗显德三年),35岁的何令通因谏南唐李璟修牛首山陵不利,谪官海宁(今休宁县)令,曾整治休宁县城风水。后弃官,隐于婺东之芙蓉峰,时松溪院有昭鑒禅师倡明佛法,国师与往还,改名慕真


何溥改名慕真,今天的风水后学们不也怀着同样的情怀吗?
发表于 2021-4-22 17:41:2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之无学末流,既非上智,又非神授,初不寻师访友,后不苦学精思,终日忙忙,惟日昏昏,少有能析形气、知理气者,有志是术,无自误,并无以误人也。”共勉
 楼主| 发表于 2021-4-22 21:4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道之一二三 于 2021-4-22 21:56 编辑

江西婺源县江湾镇,是前总书记江泽民的祖居之地,得到了何溥公的亲自指点。
发表于 2021-4-23 02: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denghong 发表于 2021-4-22 17:41
“今之无学末流,既非上智,又非神授,初不寻师访友,后不苦学精思,终日忙忙,惟日昏昏,少有能析形气、知 ...

"既非上智,又非神授"這語道出古今億萬學堪輿術者最大問題!

若非神授, 堪輿是無法學的. 此當然不能知亦不能接受.
发表于 2021-4-23 07: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景仰   風水宗師   好資料
发表于 2021-4-24 16:18: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謝道兄分享這麼多有關於何令通仙賢生平及傳聞。希望有更多的易友,能夠把中國風水傳承的相關仙賢人物的事蹟都能夠梳理。也作為一項傳承記錄。
发表于 2021-4-26 16: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提供,先赞再拜读!
发表于 2021-4-26 18:04:04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楼主,何公为副国师,余公为正国师,似乎余公人品不错,水平也高。不知道余公有作品留下吗?
发表于 2021-4-26 18: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求真心态可赞
 楼主| 发表于 2021-4-26 21:47: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与风水相关的先贤们所处时代:


樗里子:?—公-元前300年

黄石公
?—公-元前195年



管辂210—256年


郭璞(景纯):276-324年


虞喜:281—356年  (330年发现岁差


丘延翰:?—?  生卒不详,650-655年时有文名,713-741年中为县人卜葬。(以此计,则享寿当百岁以上)


杨益(筠松):834—904年


何溥(令通):922—1019年




 楼主| 发表于 2021-4-26 22: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历代风水大贤,皆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郭璞公称之为天光替运
杨益公称三般卦挨星星辰金龙
何溥公称三盘卦星光星气气运
虽说法稍异,实“同出而异名”。


 楼主| 发表于 2021-4-26 22: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何溥改名慕真(慕真禅师),今天的风水后学们皆抱有同样的情怀,即慕真求真


 楼主| 发表于 2021-4-26 22:3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时期的《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发表于 2021-4-27 16: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九仪夫子把何著的《铁弹子地理元枢》放在《地理四弹子》之首。据师父考证,江湾村江氏宗祠为侯王地,不是天子地。
 楼主| 发表于 2021-4-27 17: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春水 发表于 2021-4-27 16:11
九仪夫子把何著的《铁弹子地理元枢》放在《地理四弹子》之首。据师父考证,江湾村江氏宗祠为侯王地,不是天 ...

《撼龙》曰:

是真不必问大小
积小成大最为妙
大地难得小易求
积累不已成山丘
众坟合力却成大
人说小地生公侯

 楼主| 发表于 2021-4-27 20:30:23 | 显示全部楼层
xinzhi 发表于 2021-4-26 18:04
请教楼主,何公为副国师,余公为正国师,似乎余公人品不错,水平也高。不知道余公有作品留下吗?

何溥为何谪官休宁?(转)


南唐国师何溥,大家都知道,不知道的百度、搜狐网上一搜就出来了。问题是他究竟为什么原因、是和谁相争而谏谪休宁令的,却有三个不同的版本

其一,“据民间传说和相关的野史记载,何令通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副国师(风水先生),与正国师余鸿同朝为官,共同为李家王朝效力。当年,何令通和余鸿两人为李家皇帝选陵园时,何令通确定“牛首山”有天子穴,而余鸿却认为“牛首山”没有天子穴。于是,两个人同时在皇帝面前立下“生死状”:挖不出五色土,治何令通死罪; 挖得出五色土,将余鸿砍头!结果,无论民工们怎么挖,也挖不出什么五色土。何令通面临杀头之厄,余鸿又尽力为他在皇上面前求情。”
这是《婺源灵山的传说》中的一段关于国师公的描述;还有婺源作家、诗家、政协委员方跃明先生的《灵山故事》;新浪“小蝴蝶”博客中的《灵山》篇。同样说到同一个人物余鸿,是正国师,而何溥是副国师,还杜撰了个“挖五色土”的故事

其二,青山何氏家谱序里的《溯源》篇里何溥是和罗点仙相争。还有婺源田源何氏家谱里的“里人月山居士 叶亨”写的《国师紫霞先生传》里也说是罗点仙,事件是“南唐主素闻先生名,拜史院编修。因建议迁都金陵,拜国师。时有罗点仙辈,亦以青囊鸣,与先生议多不合,先生屡斥其非。罗奉唐祖出陵于牛头山,先生上表极谏其祸。罗因中伤之,遂谪海宁。”

其三,婺东田源何氏家谱里的《令通公奏牛头山本》篇开头写的很清楚:“臣何溥切知邹廷翊者,乃阴阳无知之辈,实道听而途说者也。不辨山岗,冒谈地理。伪道而虜伤王化,诡诈而恐惑愚民。罪不容于先贤,祸必贻于后世。、、、、、、

何令通奏牛头山本 - 副本.jpg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
一是导致国师公谪海宁(现休宁)的人到底是谁?
二是到底因为什么事而被谪休宁?

先来看“余鸿”说:余鸿,何许人也?查《赵太祖三下南唐》,(又名《侠义奇女传》,实际上是《飞龙全传》的续书)该书主要叙述宋太祖赵匡胤平定南唐的故事,该书作者不详,今有清咸丰八年(1858年)初刻本。
而《飞龙全传》只是清代吴璿根据旧本《飞龙传》增补改编的长篇传奇小说。也就是说,余鸿是小说中塑造的一个人物名字,并非实有其人

罗点仙呢?无名之辈,史籍无点滴记载。应是讹传误名。

最后来看“邹廷翊”。查《十国春秋》载:“保大中(应指保大元年,943年),邹廷翊相皇陵于牛头山,溥言不利,极表谏诤,忤旨,谪休宁令。”这个说得非常清楚:一是人物是“邹廷翊”,二是事件“相皇陵于牛头山,而何说不利,那地儿风水不好”,所以“忤旨”,所以被谪休宁

再来看《十国春秋》原文:何溥,字令通,袁州宜春人。天资颕异,识云气,善地理家言。元宗闻其贤,累诏起之。因上言天经地义之实,擢国子祭酒(一云官仆射。案:溥《休寜县基记》云“职任国师”又方回有《挽祭酒何公像诗》,今从之)。保大中,邹廷翊相皇陵于牛头山,溥言不利,极表谏诤,忤旨,谪休宁令。溥至邑,即改县基呉王墓后,倚松萝山前,名“真武下坛”形。未几,卜地县东南隅居焉。舍前削石,按太极八卦诸图。茂林修竹,时时披襟,啸傲其间,以为常。后主时,复征不起,国亡。溥大哭喷血转隠芙蓉山,剃髪为头陀,礼昭襌师,别号慕真,又号紫霞山人。溥虽假迹禅门,絶不谭释语。每诵《道徳经》,必叹曰:“真圣人也。孔子岂欺我哉?”由是专修长生炼化之术。宋天禧初,以火解。所著《论气正诀》一卷传世。(清•吴任臣撰《十国春秋》卷二九)


清·吴任臣撰《十国春秋》卷二九.jpg

《十国春秋》虽是清朝吴任臣编撰,但这是纪传体书,根据十国君主的事迹,采自五代、两宋时的各种杂史、野史、地方志、等文献资料,完成于康熙八年(1669年),可信度远比《飞龙全传》高得多,而且时间早190年。由《十国春秋》可以看出,邹廷翊并没有何溥出名,只是“相皇陵于牛头山”一笔带过,《十国春秋》中没有邹廷翊的个人传记,也未见其他史籍记载,其人详细事迹已不可考。
还有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术数人物传记中只有何溥,没有邹廷翊。所以邹是正国师,何溥是副国师之说不成立!只是邹当时得到皇帝李璟的宠幸罢了

综上所述当年是因为邹廷翊相皇陵于牛头山,何溥极说南唐皇陵不宜建于南京牛头山,与邹廷翊相争,极谏苦谏不可,而南唐昏君李璟不听,仍将皇陵建于南京牛头山,是非不辨,才将何溥贬谪休宁的。


 楼主| 发表于 2021-4-27 21: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道之一二三 于 2021-4-27 21:23 编辑

南京牛首山南唐钦、顺二陵(原牛头山

南唐二陵的第一次考古挖掘,在1950年10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发掘的第一处帝王陵寝它的发现,比较传奇

发现之前,国内史学界对南唐帝王的墓葬之地,众说纷纭,未有定论。

1950年春天,祖堂山下的一个村落,几个牧童正在放牛。前几日春雨滂沱,将一个大土墩冲出一个大洞,这群好奇的孩童钻了进去,随后竟从洞里摸出几个陶俑。南唐二陵重见天日


南京牛首山二陵1.png

南京牛首山二陵2.png



李昇的钦陵(南唐后主李煜的祖父)1.jpg



李昇的钦陵(南唐后主李煜的祖父)2.jpg

李璟的顺陵(南唐后主李煜之父)1.jpg

李璟的顺陵(南唐后主李煜之父)2.jpg
南唐先主李昪钦陵.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4-27 21: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此这般,他们的子孙就只能做人阶下之囚了,落得被毒死的命运,令人不胜唏嘘。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南塘后主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4-20 10: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