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5269|回复: 8

司马头陀其人考源

[复制链接]
信誉: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发表于 2014-11-29 20: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司马头陀其人考源
摘要:司马头陀是唐代著名的堪舆家,刘潜是北宋年间知名的堪舆大师,但诸多资料却载刘潜乃司马头陀转世.甚至将司马头陀与刘潜混为一谈。本文将依据相关史料,并结合司马头陀与奉新百丈寺怀海禅师的交往,对司马头陀其人其事进行相关考述。
在古代的江西、湖广一带,司马头陀是一个很有知名度的传奇人物,民间传说颇多。因而,关于他的姓名、生活的时代和身份等信息. 有各种不问的说法以及传说。
司马头陀是唐代著名的堪舆家,在《古今图书集成 堪舆部》等文献资料中,都有相关的记载。百度百科也有专条介绍:“司马头陀,为宋哲宗时南康府人,原姓刘名潜,曾任官至司马,以之代称,司马头陀则为祖师出世之号。司马头陀师于地理风水尤为精通,自始至终以之渡世。据记载,江西、湖广足迹遍布,吉安葬地特多,著作有《地理铁案》、《达僧问答》、《司马水法》等,明代黄复初辑录的《地理真诀》中收录了《司马头陀达僧问答》一卷、附《水法》一卷,作者是宋代的刘潜.
据笔者已掌握的材料,上述观点至少有两点值得商榷:司马头陀和刘潜是两个人,不能混为一谈;司马头陀生活在唐代,刘潜生活在宋代,不能张冠李戴。同时,刘潜是江西赣州人,司马头陀籍贯不详.不能移花接木
据《江西通志》《奉新县志》等栽:“司马头陀,名曦,唐时人。习堪舆家言,历览洪州诸山,钤地一百七十余处,迄今犹验. 一日至奉新参百丈,曰:近于湖南得-一山,乃一千五百善知识所居。’百丈曰:‘老僧可住否?’曰: ‘不可。和尚骨相,彼肉山也。时华林觉为首座.询之,不许。见典座灵佑,曰:‘此沩山主人也。’后往住山,连帅李景让率众述梵宇,请于朝,赐号同庆寺。天下禅学辐辏,竞如其言。” 怀海大师生于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卒于宪宗元和九年(814);灵佑生于唐肃宗大历 六年(771),宣宗大中七年(853)圆寂。怀海是贞元十年(794)从靖安宝峰寺西移奉新百丈寺任住持,灵佑于贞元九年(793)至百丈寺 参谒。司马头陀既与之交往,而且怀海大师在司马头陀去世后,还特题一偈:“神眼头陀,十风五雨,生寄黄龙,死葬百丈。”可见,司马头陀应该在怀海大师之前去世,那么他的主要生活时间应该在唐代中期,这段史实在弘赞《沩山瞀策句释记》中也有类似记载:“师讳灵佑,俗姓赵,福州长渓人也。年十五出家……师后充典座之职,时有司马头陀, 自湖南来,谓丈曰:‘顷在湖南,寻得一山名大沩,是一千五百人善知 识所居之处。’丈曰:‘老僧往住可乎?’陀曰:‘非和尚所居。'丈曰:‘何也?’陀曰:‘和尚是骨人,彼是肉山,设居之,徒不满千。’丈令侍者唤首座来,问曰:‘此人何如?’陀请馨欬一声,行数步。陀曰:‘不可也。’复唤典座来问,陀一见,乃曰:?此正是沩山主也。’”由此可见,司马头陀系唐代人是确定无疑。
那么为何有些资料会将司马头陀当作是刘潜呢?刘潜又是何许人? 据《辕州府志》栽.“刘潜,江西赣州宋哲宗时人。上世为唐代著名堪舆家司马头陀,所著有《地埋诸说》行世,明永乐二年曾于佛像中发现此书.”从这些材料中也可以看出,刘潜处于北宋哲宗年间(1086 1110), 也是一位堪舆大师,著有 《地理诸说》; 而司马头陀主要活动在唐代徳宗贞元年间(785 -804),两者生活时代相差三百年余年。
值得指出的是,淸代尹有本注《四秘全书》中收录了刘潜《达僧问答》一卷。据《吉安府志》记栽:“达僧,姓刘氏,居安福(按:今属吉安市)下村水南院,师司马头陀.善地理之术,所著有《撼龙经》、《天元一气》诸书,世有传之者。”达僧是宋代人,以司马头陀为宗。那么,宋代赣州的刘潜和吉安的达僧同姓刘,也都是堪舆大师,会不会是同一个人?前文己述,黄复初也辑录了刘潜撰的《司马头陀达僧问答》一卷。据此,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宋人刘潜整理了前人司马头陀的著作,后人误认为司马头陀即是刘潜。
同时,据英藏敦煌文献所存《司马头陀地脉诀S 5645》残卷,观其同一时期,批量出土的全部文献所记载的钞录时间,最早可以上推北魏,最迟下推北宋初年 ,集中于唐五代时期 (以敦煌语音文献年代考作为主要依据)这和司马头陀所活动的时间相符,这也是关于司马头陀著作最早的一个文献记载.
综上所述,司马头陀与刘潜并非同一人。
司马头陀与奉新百丈寺的怀海禅师来往密切,因此奉新至今还留有许多关于司马头陀的遗迹,如司马潭、头陀山、头陀寺等。《奉新县志》中均有记栽:“司马潭,在县西中会村,源出百丈,流注于潭,又名司马井,其井在县西六十里头陀寺后。相传唐司马头陀精地理,为百丈大智师卜今寺址,嘱云:俟我出千里外,始开基,不然于我不利。’言讫辞去。翼日遂开基.变怪百出,师不为动,怪逐头陀至中会村,知不免,乃赴水没。头陀有仙术,遂逆流而上从井出焉”;“定慧禅院,在新兴乡。寺始创于梁天监二年。唐代司马头陀为百丈山神追,急投潭入水,既而从寺后井中出,故今山名4头陀’,井名‘司马’。
由于司马头陀的故事充满神话色彩.历代文人题咏颇多。清代甘禾《夏登百丈山宿寿圣寺用昌黎南山诗一百二韵》写到此事,其中有句云:“头陀泄斯言,奇鬼或彼诟。赛裳避追骑,潜身出井甃,淸代山西按察使兼代布政使傅修曾至定慧禅院即头陀寺一游,游后题《头陀寺》长诗一首云:“夙性厌尘嚣,名山结良契。选胜及头陀,来值裕天霁。行行一以深,亭午转昏壹,划然复天开,宏规敞妙制。大哉头陀师,宗风阐妙谛。至今诸比丘,能谈其轶事。为言百丈山,此山之右袂……”
百丈寺后有师表阁,原名天下师表阁。元至顺元年(1330)夏六月 动工兴建,冬十月竣工。元代承直郎、国子博士黄溍曾为之作《百丈山大智寿圣禅寺天下师表阁记》,记中有云:“菩提达摩大师后八叶,有大比丘,居洪之百丈山,人称之曰百丈禅师.今天子始命,因其旧谥大智 觉照者,加以弘宗妙行之号。寺以寿圣名,则故额也。山去郡治三百里,其未置寺时,林壑深阻,岩径峭绝,樵苏之迹所不通。有司马头陀 者.善为宫宅地形之术,睹其山势斗拔,与夫冈峦首尾之起伏,知为吉 壤,所留钤记有曰:‘法王居之,天下师表’。由此可知,原百丈寺址即为司马头陀所选,“天下师表阁”的名称亦来源于司马头陀的钤记。
文人显宦的题咏,加之两马头陀的身份本身就是个谜,随着一些民间传说的传播,其人其事更具有了传奇色彩。他原本是修水黄龙寺超慧禅师门下的一名典坐,即一位禅宗和尚;由于学会了堪舆之术,他成了一名“神眼头陀”,即堪舆大师,民间称为“地仙”。司马头陀一生历览洪州诸山,钤地有一百七十余处,堪称一代著名的堪舆宗师,关于他的传说也颇有传奇色彩。所以.后人也假托其名撰书,如台北进源书局1996年出版了宋代司马头陀《地理铁案》和《司马问答》等书目,多系附会托名之作。所以,后人将刘潜当作司马头陀,亦是误读。

88.jpg 11.jpg 22.jpg 33.jpg 55.jpg 66.jpg 77.jpg
百丈寺位于江西省奉新县百丈山大雄峰下,唐大历年间(766-778年)县人甘贞道创,初名“乡导庵”,后延请怀海至此住持住持,遂改名“百丈寺。”怀海 住持百丈寺后,劝于佛事,坚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训条,整顿禅规,别创《禅门规式》,“励禅门之戒行,为一宗之洪范”。怀海每日登堂讲法,广收徒 众,有“玄学之徒,四方辐辏”之说。怀海讲经,不务虚玄,唯求畅达,故听者甚众,影响颇大。《奉新县志》(康熙版)载:“相传寺后常有青猿来听经,罢则长 啸而去。”《五灯会元·洪州怀海禅师》中还记载怀海在百丈寺的一段奇遇:怀海每次登坛请经时,都有一老者混于众僧中听讲。一日怀海请经毕,众僧尽离去,唯老者迟迟不去。怀海问之,老者说:“我今并非人类,乃是野狐化身。因前生住此山时,有一通道术的人问我‘一个大修行的人,到底落因果否?’我答曰:‘不落因果。’只因错说一‘落’字,便罚我五百年生为野狐身。但我至今不悟,还请大师指点!”怀海道:“应答‘不昧因果’。”老者遂大悟,感激万分,说:“我今 可以解脱,免去野狐之身了!明晨时分,还为大师为弟子收尸于山后!”翌日,僧众往山后寻找,得死狐于山岩中,怀海命以僧礼葬之。此后,人们便称狐死处为 “野狐岩”,佛家由此引申称不懂禅道者为“野狐禅”怀海于唐元和九年(814年)圆寂,享寿95岁,法身葬百丈山大雄峰下百丈寺西侧的“大宝胜输塔院”。 唐长庆元年(821年),唐穆宗李恒赠谥怀海“大智禅师”。
  唐宣宗李忱为光王时,为武宗所忌,曾晦迹云游至百丈寺,并留吟《百丈山》诗而去。唐大中元年(847年)宣宗即位后,特敕赐百丈寺“大智寿圣禅寺”的匾额,从此百丈寺闻名全国。历代高僧如智斌、明雪、净泐、智源等都曾在此住持;历 代名土如柳公权、柳宗元、罗隐、苏轼、黄庭坚、袁陟、蔡国珍、张致远、李士奇、阴镗、况思文等,都曾忘形于百丈山中,行吟于潦水岸边,留下大量的诗篇和墨宝。
  唐朝时,百丈寺从于原址西北,旋被毁。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重建,张无尽作记。明洪武年间(1368-1398),香 火极盛,附近禅寺林立,有“三寺五庙四十八庵”之说。清朝,百丈寺经多次整修,山门大殿,宏伟宽敞,梵宇层楼,蔚为壮观;寺后有“凌云寺”、“师表阁”依 山相衬,后均被毁。清康熙年间,南昌知府叶舟重建。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旨敕修,内府按朝延颁发的图样加以改造,花费七千余金,咸丰六年(1856年)石达开率太平军驻寺十余日,佛像、僧房均被毁。咸丰十一年(1861年),李秀成率太平军经奉新,该寺再度被焚,所有经卷连同师表阁均付诸一炬。同治六年(1867年),僧清德、石兰等人化缘修理佛殿,装修佛像。今存残址,即为该次重修。1949年后,百丈寺仅存大雄宝殿及右侧的两栋客房, 殿内正中的如来佛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只留下巨石砌成的佛像座及东侧地藏菩萨座基。改革开放后,百丈寺又重新进行了维修,现有大雄宝殿、玉佛殿、三圣殿及伽蓝殿等建筑。

0人打分
|
好评率:100.00%
|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楼主其他發帖
发表于 2014-11-29 20:54:33 | 显示全部楼层
虽不知所云确否。读完令人一声长叹。
发表于 2014-11-30 02:50:22 | 显示全部楼层
============================
祖塔1.jpg
祖塔2.jpg
祖塔3.jpg
发表于 2014-11-30 02: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
密印寺1.jpg
密印寺01.jpg
发表于 2014-11-30 06:39:14 | 显示全部楼层

虽无考究,但有故事相传总觉得空穴来风,必定有因。。。。
发表于 2014-11-30 10:5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haula 于 2014-11-30 11:09 编辑
dpfly123 发表于 2014-11-29 20:54
虽不知所云确否。读完令人一声长叹。


這篇短文是學者的考據之作:《司馬頭陀考述》,原載《劍南文學》:經典閱讀,2011年12期。確實顛覆一般人對司馬頭陀的想像。
本網有敦煌遺書《司馬頭陀地脈訣》以資佐證 : http://www.fengshui-168.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4997

司馬頭陀考述.pdf (111.61 KB, 下载次数: 23)

百丈懷海傳法弟子考述.pdf (597.05 KB, 下载次数: 22)



...........《會元》記載道:
司馬頭陀自湖南來,謂(百)丈曰:「頃在湖南尋得一山,名大溈,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識所居之處」 丈曰:「老僧住得否?」 陀曰:「非和尚所居。」丈曰:「何也?」陀曰:「和尚是骨人,彼是肉山。設居,徒不盈千。」丈曰:「吾眾中莫有人住得否? 」陀曰:「待歷觀之。」時華林覺為第一座,丈令侍者請至。問曰:「此人如何?」陀請謦欬一聲,行數步。陀曰:「不可。」丈又令喚師(靈祐),師時為典座。陀一見乃曰:「此正是溈山主人也。」丈是夜召師入室,囑曰:「吾化緣在此。溈山勝境,汝當居之,嗣續吾宗,廣度後學。」而華林聞之,曰:「某甲忝居上首,典座何得住持?」丈曰:「若能對眾下得一語出格,當與住持。」即指淨瓶問曰:「不得喚作淨瓶,汝喚作什麼?」林曰:「不可喚作木突也。」丈乃問師,師踢倒淨瓶便出去。丈笑曰:「第一座輸卻山子也。」師遂往焉。
故事中的司馬頭陀,既是一位禪者,又是一位星相家兼風水師,據說當時很多禪院的創建,都請他參謀決定。故事說,司馬頭陀從湖南來到江西百丈山,對懷海禪師說:我最近在湖南找到一塊風水寶地,叫大溈山,以後會發展為一千五百名僧眾居住的大禪林。懷海問自己能不能去創建住持,他說骨相不合。找來第一座華林覺,經過考察,司馬頭陀也認為不合。再找來靈祐,司馬頭陀一見就說,這正是大溈山的主人。當夜,懷海就把靈祐叫到方丈,囑咐他去開闢大溈山,為本宗的傳承發展出力。華林覺不服,懷海就讓他們說一禪語,比試悟道深淺。題目是一個淨瓶,但不能說是淨瓶,另用一個合適詞語指稱。華林覺說:能不能叫做樹兜子呢?輪到靈祐,他一腳踢倒淨瓶,就走出去了。懷海笑著說:第一座輸給山子了。靈祐是閩越土著,所以外號山子。在這場比試中,華林覺執著於名相,靈祐則充分領會萬事萬物皆空的般若精義, 用一腳踢翻表示淨瓶是虛幻不實的,所以悟解比華林覺高,贏了比試,也就順利地前往大溈山開山去了。
這個故事不符合史實,明眼人一看便知,因為靈祐到大溈山,是在元和末年(~820AD),那時懷海已經去世多年。但這種傳說流傳很廣,也很早,從《祖堂集》記載寒山、拾得的預言和讖語來看,五代時這一故事的雛型已傳遍禪林。還有一個相關聯的故事,後來也在禪林傳開。故事說:大溈山險絕荒涼,靈祐來到時,山上夐無人煙。他只好與猿猱為伍,拾橡栗充食。這樣枯坐了好幾年,並無一人前來學禪。這時靈祐心中暗想,我老遠來作住持, 是為了利益眾生。既然這裡沒有人煙,我坐禪自善無濟於事。當即決定捨去草庵,到別處去另謀發展。走到山口, 見蛇虎狼豹縱橫,擋住了他下山的去路。靈祐對這些野獸說:汝等諸獸,不用攔吾行路。吾若於此山有緣,汝等各自散去。吾若無緣,汝等不用動,吾從路過,一任汝吃。”話音剛落,蟲虎便四散而去。於是靈祐禪師重新回到原來居住的小庵, 繼續等待因緣。當時大溈山上只有靈祐獨自一人, 他對蛇虎狼豹說話,誰曾聽聞?顯然,這樣的故事,若非後人胡編瞎造,那只能是靈祐自己對人說的。...........


ScreenHunter_497 Nov. 30 11.09.jpg


发表于 2014-11-30 13: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考據, 真正做学問
发表于 2018-12-27 19: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楼主上传分享。

发表于 2020-9-18 03:55:40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严谨,期待水落石出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3-29 19: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