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390|回复: 21

浅谈术数的古法、半古法和新法

  [复制链接]
信誉:
好评率:80.00%
差评率:0.00%
质量:4.40分
交流:3.80分
附件:3.20分

浏览他的专栏

发表于 2024-8-23 13:41: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术数的古法对应大衍历之前的历法,
术数的半古法对应大衍历至授时历的历法,
术数新法对应授时历之后至时宪历的历法。
民国后使用与国际接轨的公元历法,中国传统术数的根基已被彻底颠覆。我辈若能在各种术数理论溯源的基础上,复兴中华传统术数,实为中华文化复兴的一大幸事!
0人打分
|
好评率:100.00%
|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楼主其他發帖
 楼主| 发表于 2024-8-23 13:49: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nfhy 于 2024-8-23 13:53 编辑

对应风水术,小弟的浅见是:黄石公一脉及秦汉青囊经的风水理论源于古法,杨公一脉及唐宋五经的风水理论源于半古法,蒋公一脉及明清玄空的风水理论源于新法。
 楼主| 发表于 2024-8-23 20:43: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还请懂古法的前辈多多指点!

点评

授时历已经取消上元这个天象,干支无椐。术无道加持是为伪朮!如造课命理若无二十四节气之天道加持皆伪法。  发表于 2024-8-24 07:41
神就是道,道就是规律,尊规律者神也,  发表于 2024-8-24 07:34
有道无术,术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发表于 2024-8-24 07:29
 楼主| 发表于 2024-8-24 08:24: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nfhy 于 2024-8-24 08:28 编辑
引用: 引用: cnfhy 发表于 2024-8-23 20:43
还请懂古法的前辈多多指点!

感谢先生指点!
唐之后历法虽然考虑岁差,但是还是以恒星赤道来表达天道,因此天自为天,岁自为岁,只是推上元各历各法,即使授时历不推上元,仍旧使用恒星赤道纪天,和明清之后的黄道纪天是有本质区别的。
古法、半古法的立极不变,变革的是方法,新法的立极变了,变革的是标准。
 楼主| 发表于 2024-8-24 08:39: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cnfhy 发表于 2024-8-23 13:49
对应风水术,小弟的浅见是:黄石公一脉及秦汉青囊经的风水理论源于古法,杨公一脉及唐宋五经的风水理论源于 ...

市面大部分风水术是新法,如各种玄空家的风水术;得杨公真传者为半古法,如三僚家传的风水术。而真正的古法在风水上的应用已经找不到了,因为上古历法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即使有术保留下来也无法入用了,因为没人知道古法的上元起点是怎么推算的。
 楼主| 发表于 2024-8-24 10:23: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之后的历法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岁首不再变化,如果说三统历还有古历法的影子,大衍历后古历法就真正消失了,随之产生根据岁差推各种上元的算法。

点评

正本朔源,去伪存真,是风水术脱离迷信唯一,没有之一!楼主功得一件。  发表于 2024-8-24 10:40
 楼主| 发表于 2024-8-24 12:02: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cnfhy 发表于 2024-8-24 10:23
唐之后的历法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岁首不再变化,如果说三统历还有古历法的影子,大衍历后古历法就真正消失 ...

小弟胡说八道,还望先生多多指点!
 楼主| 发表于 2024-8-24 13:12: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过比较古法和新法,小弟认为新法虽以黄道立极纪天,并不代表新法仅以太阳黄道为术数五行阴阳的唯一来源,月亮、五星和四余、以及三垣二十八宿等天星在黄道十二宫次与太阳共同对地球产生的阴阳影响皆为天道。
 楼主| 发表于 2024-8-24 13:36: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nfhy 于 2024-8-24 13:55 编辑

小弟以术数的天道五行阴阳对比现代物理各种能量场对物质和意识的影响,即天道阴阳与电磁场、引力场、强弱作用力场,还有与各种自旋相关的挠场。

其中太极斡旋与挠场自旋最为相似,太极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而挠场自旋也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比如地球的挠场自旋整体表现为地球的“轴自转”,由内到外包括了地球的地核液态铁的流动,地幔岩浆的流动,地表洋流和大气流动,以及地球引力场作用下的卫星绕地公转运动。


发表于 2024-8-24 13:37:45 | 显示全部楼层
cnfhy 发表于 2024-8-23 13:49
对应风水术,小弟的浅见是:黄石公一脉及秦汉青囊经的风水理论源于古法,杨公一脉及唐宋五经的风水理论源于 ...

风水只有古法、真法,没有新法。尽管赖布依曾叫天星风水为新三合。
 楼主| 发表于 2024-8-24 13:43: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cnfhy 发表于 2024-8-24 13:36
小弟以术数的天道五行阴阳对比现代物理各种能量场对物质和意识的影响,即天道阴阳与电磁场、引力场、强弱作 ...

同理,每一层天的天道斡旋也是一种挠场自旋,比如月天,月亮公转同时也有自转,日天,太阳自转以及引力场内所有行星的公转,五星和四余等公转的同时也有自转。不同挠场之间会产生不同的交气变化,这也是天道的一部分。
 楼主| 发表于 2024-8-24 13:47: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cnfhy 发表于 2024-8-24 13:43
同理,每一层天的天道斡旋也是一种挠场自旋,比如月天,月亮公转同时也有自转,日天,太阳自转以及引力场 ...

小弟认为上述不同天道的交气变化对阴阳的影响在古法中皆有理论支持,说明古先贤早就对此有深入的研究和深刻的认识,并非只论黄道24节气之阴阳。
 楼主| 发表于 2024-8-24 13:51: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nfhy 于 2024-8-24 14:13 编辑

受历法变革的影响,术数革新过程中,化繁为简,名为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实为后人不识古法,最后只能让术数表达来自太阳天的部分消息,而失去了整个宇宙的消息。
 楼主| 发表于 2024-8-24 13:58: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壬子 发表于 2024-8-24 13:37
风水只有古法、真法,没有新法。尽管赖布依曾叫天星风水为新三合。

感谢兄台指点!
小弟只对理论溯源感兴趣,借论坛宝地向各位前辈求教,并非评论古法与新法的真伪和优劣。
发表于 2024-8-24 18:2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玺灵光 于 2024-8-24 19:51 编辑

优势
播报
编辑
首先,伏羲元年距今已有五万多年,而这五万多年正是新人类形成的时期。人类的文明大多是在这五万年间形成的,在此之前的人类文明进展缓慢,所以采用伏羲纪年可以很顺畅的记录人类的文明史,基本不需要考虑“伏羲前”之类的问题,因而避免了人类文明史上时间换算的不便。
其次,伏羲历的以冬至日岁首具有最显著的天文含义,可与太阳回归年永远保持一致,而我国现行的格里高利历岁首没有任何天文含义,因此也不能与太阳回归年保持一致。
我们知道,人类现有纪年的确定都是以太阳回归为基准的,即以太阳连续两次通过冬至点(或春分点)的时间间隔,即太阳中心自西向东沿黄道从冬至点到冬至点所经历的时间,天文上的太阳回归年可以很好的反应地球上的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对指导人们生活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因此一直以来都是地球人制定年份的基础依据。然而,自地球出现以来,一太阳回归年所包含的天数就一直在变化。虽然地球公转一周约365天余,但是在远古,一次太阳回归(以下将“一次太阳回归”简称“一年”[7])伴随着四五百次昼夜更替(以下将昼夜更替称为“天”)的现象也曾出现过。比如:在距今约十三亿年前的元古代中期,每年大约有五百天;在距今五亿七千万年前的古生代初期,一年大约为421天;在距今四亿年前到三亿五千万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纪,一年大约有400天;在距今三亿五千万年前到二亿八千万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纪,一年大约为395天;到了二亿三千万年前的中生代三叠纪初期,一年大约为385天;在一亿三千五百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初期,一年是376天左右;直到距今六千五百万年前新生代初期,一年又变成了370天左右。而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早就发现了“岁实古大今小”(岁实即今人所说的“回归年”)现象。而我国现行的格里高利历却采用的一年平均长度为365日5时49分12秒[8]的计算方法。由于没有考虑太阳年内的天数变化,所以该历的纪年与地球的四季更替的步调并不一致,因而在推行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出现严重的偏差。由此可见,格里高利历的纪年方式与并不能正确反应地球的运转以及地球上的季节变换。为了较正这种偏差,该历法只能采用四年一润、百年不润、四百年再润的复杂计算方法,然而,这种方法依然比当前的太阳年长了26秒,因此每隔三千年就会出现一天的误差。然而,由于回归年所包含天数的减少,这种三千多年一天的误差仅是理论上的,所以使用格历倒推古代日期,其实际误差要大于这一理论值。因此,近年来,改历的呼声也越来越高[9]。而本书所提倡的伏羲历使用的是均气纪法,其正月初一总是包含“冬至”这个节气,也就是说冬至是一年的时间校正点,而这个校正点总是非常确定的,无关地球的自转速度和公转速度,也无关岁差与章动[10],因此不论从太阳回归一次需要多少天,伏羲历将永远与之保持一致。而不会出现多算一个天或少算一天的情况。
第三、在记录古代日期之时,伏羲历比西历更为简便实用,且具有连贯性与一致性。
常用的西历纪年,使用的并不是同一种历法,而是在西历1582后使用格里高利历标识日期,在西历1582之前却是使用儒略历标识日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混乱的情况,则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西元前43年,罗马共和国独裁官儒略·恺撒在天文学家索西琴尼的帮助下制定了儒略历。在儒略历中,一年的平均长度为365.25日。由于这种历法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累积的误差随着时间越来越大,所以在西元1582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布以儒略历为基础改善而来的格里历。其具体方法是,将西元1582年10月4日后的一天定为10月15日。而此后的西历,一般采用1582年后以格里高利历标识日期,1582年前以儒略历标识日期的方法。也正因为如此,西方历法并不是连贯一致的,而是双轨制的,并且没有1582年10月5日至14日这几天的。这种历法双轨制不仅计算麻烦、换算不便,而且传播困难,也非常容易给人带来误解。因此,使用西历描述历史时间时,往往会使人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比如,我们知道,冬至是研究天文、确定历史日期的最重要的关键点。冬至日(太阳在到达地球南回归线的那一天)大约在西元的12月21到23日之间。然而由于这种历法双轨制的存在,平常人对于冬至的认知在西元1582年前便行不通了。因为,按照西历的纪日方法,西元1280年,冬至应当是12月14日,而在西元前883年,冬至是12月28日[11]。在西元前4375年,冬至又到了1月22日[12]。而对于没有专门研究过历法的普通人而言,如果仅仅通过史料上标注的时间,是无法准确判断当时的所处的季节。
出现这一尴尬现象的原因,当然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然而,历史原因背后的更深层次原因却是:西方历法在制订之初,便缺少与地球客观现象之间的内在的联系。因此只要时日稍长,该历法在就会出现偏差,不得不加以修正。而修正的结果,使得这个历法象一件打了补丁的衣服,不仅难看,而且容易漏风。而我国的伏羲历总是以冬至之日为岁首,以冬至到冬至为一年,这种纪年方法实际采用的是“回归年的定义”来定义“日历中的年”,因此一定是正确的,真正实现了纪年0误差,只要不出现地轴躺到、地球平转的现象,这一标定年份的方法便可以一直使用。即使地球公转加快、自转减慢,也不需要对其进行重新标定,可以一直推算到地球形成之日与终结之时,所以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第四、伏羲历的均气纪法比格里高利历法更能反应地球物候的变化。我们知道格里高利历小月最少二十八天,大月三十一天,排列即不整齐,也没有规律。而均气纪法则不同,它在纪月方面采用了更为科学的方法。
前面讲过,均气法安排日月的方法是,将先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气月,临近近日点的月份,每月的天数为一年总天数的十二分之一再取整,临近远日点的月份,每月的天数为一年总天数的十二分之一再取整再加一。然后用此方法将一年的天数进行分配尽,即可得到每月天数。也就是说,若:冬至日到冬至日包含365日,近日点在冬至与小寒之间,则1、2、3、9、10、11、12每月三十天。4、5、6、7、8每月31天,若:冬至日到冬至日包含366日,近日点在冬至与小寒之间,则1、2、3、10、11、12每月有三十天,4、5、6、7、8、9每月31天。
伏羲的这种设计主要是为了适应地球公转速度不均匀的特性。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对于任何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扫过相等的面积。地球处在远日点时,它与太阳的连线最长,为了使扫过的面积相等,所以线速度必然减慢。所以,当地球公转到达近日点时,速度最快;到达远日点时,速度最慢,地球的近日点正好在冬至附近。所以地球从春分经夏至到秋分的日数约为186天,而从秋分经冬至到春分的日数约为179天,而天文学家发现,地球这种非均速的运行规律,直接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变化,而气候变化是农业生产、物候研究、气候研究、以及保护自然环境与生态平衡等领域的重要根据,因此不应忽略。我国现行的格里高利历对此现象并无反应,而我国古人通过节气测量,很早就已经发现了这一现象。对这种现象规划最精确的历法是我国的干支历。干支历以节气为纪月的基础,节气的划定以地球在黄经的角度为依据,具体操作是:以春分时刻的黄经为0度,再将黄经的角度进行二十四等分,每份15度,为一个节气,或一个中气,节气与中气相间分布。干支历的一个月一定包括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每月的第一天即为节气所在之日。如果地球公转是速度的均匀的,那么,干支纪月法中的每个月都应当是一样长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完美,由于地球转速的不均衡性,以至于若严格的按干支历纪月,就可能会出现冬一月28天,夏七月32天的情况,而且每个月的天数都是不固定的,难以记忆。考虑到这种情况,伏羲均气法将这些月份做了适当的平均,将近日点附近的月份设为每月30天,而将远日点附近的月份设为31天。这种以节气为依据的均简设计,即能反应地球季节与物候变化的实际情况,又体现了日历设计删繁就简的实用原则,因此更加符合日常生产生活与科学研究、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需要。
第五,均气历比现有的历法具有更加美观整齐的日历形式。
日历的美观整齐是人们一直追求的目标。为此历史上人们付出了很多努力,西历由于是以七日为作息争取,因此人们虽然想了很多办法,也一直没有能够实现这一理想(比如世界历[13])。而伏羲历的均气法以五日为一候,十日为一旬,一月总是三旬六候,每候第五日为休沐之期,每个月都可以排成5*6的形式,大月的31日可并入该月的尾候,作为休沐日。这种日历,不仅排列非常整齐,而且非常简便。普通人即使不经过学习,也可以通过日历上的日期迅速了解某日是否该休沐。而这一点,是西历的星期所做不到的。此外,节气在伏羲历均气法中,必在每月的初一与十六日附近,因此,即使没有日历在手,普通人也可以通过日期可以了解当时的节气,进而了解当时的气候。
需要强调的是,我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不应被后人遗忘,因此在制作日历过程中,均气法制定的日期只是日历的主表部分,用以替代现行的格里高利历,给大众一个更为科学和简单易行的日从时间依据。为了更加精确的指导生产生活与学术研究,在制作日历时还应当增加一些的副历。比如:月的阴晴圆缺对潮夕具有重大的影响,而且我国自古以来对于月的崇拜由来已久,月象的变化也是我们开展民俗活动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不应丢弃,所以,可以将每月的朔望晦等月历现象作为日历的副表列出,或以旧有农历的方式标注出来;同时为了更详细的标示太阳回归的位置,因此节气的具体时间点也应当作为副表列出(以定气法为准);干支历是易理的主要依据,也应当作为副表列出,传统节日与现行节日是人们生活的重要时节,因此也应作为副表列出;为了更好的指导农时、研究物候与保护自然环境生态,七十二候也应在日历中进行标注;为了促进国际交流,其它国家现行的主要历法(比如:格里高利历、回历等),也可以做为对照表列出。
排法表及副历的具体操作方法见《华夏神序》历篇。
注:
[1] 注意,这里的太初,是最初之意,在本文指是华夏先祖伏羲治世时期,也是后来祖冲之用大衍求一术所计算的“太初”,并非指汉朝的“太初”。
[2] 《祖冲之大衍法新解》,作者:左铨如,朱家生。发表于《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3卷第3期,2010年8月,P12-45。
[3] 据科学家考查,五万年前地球上曾出现过一系列的科学难以解释的现象,比如人造心脏,以及外星的求救信号。
[4] 节气是个时间点而不是一天。所以说以包括冬至的那天为正月初一,而不是以冬至为正月初一。
[5] 北半球的冬至在最好测定,所以我国古代每年历日的推算和安排,冬至日一直是历法测算的关键点,总是先算定冬至,才推及其余。我国在有史料记载的,周朝便是以冬至为岁首,天子在这天带领群臣祭天。因为华夏信仰以天道为尊,所以本书也定以冬至为岁首。
[6] “气月”是阳历下的月份,区别于阴历“月”。“气月”不以月亮的朔望为依据,而是来自于节气。所以称为“气月”。
[7] “太阳年”也称“回归年”指平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即太阳中心自西向东沿黄道从春分点到春分点所经历的时间。
[8] 即使地球的公转周期不改变,这种计算方法也比回归年长了26秒,三千年也会出现一天的误差。因此说,格里高历利并不精确。
[9] 2028年就应减闰,宣传128年减1闰具有科学性紧迫性和前瞻性--作者:周书先,四川省仁寿县科协华夏历法研究会。
[10] 岁差与章动等因素其实还是影响实际回归时间的,但影响非常小,变化缓慢,而且由于均气历的一年的起始时间只要求精确到天,因此这些因素在实际实行过程中并不影响对冬至日的计算。
[11] 参见《论我国古代冬至时刻的测定及郭守敬等人的贡献》作者:陈美东,发表于《自然科学史研究》1983年第2卷第01期。
[12] 参见《黄帝年代之历法钩沉》作者:赵永恒、王先胜。
[13] 世界历是1843年由意大利神父Marco Mastrofini向日内瓦的国际联盟委员会递交的一种历法。这种历法大致上和使用的格里高利历一样。但每年以三月为一历季。每历季第一月为31日,其余两月为30日,一历季共91天,共包含13周。每个历季均以星期日开始,以星期六结束,四个历季计364天,第365天没有日期,置于12月30日之后,作为世界性节日(在闰年,第366天没有日期,置于6月30日之后)。这种作法无疑是为了协调月与周之间的差异,然而却搞得非常复杂,因此没有得到实施。
我发的开始部分哪去啦?
发表于 2024-8-24 19:5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把前部分贴上。
伏羲歷
伏羲歷也稱“上元歷”、“太初曆”,或者“甲歷”,是一種純陽曆,這種純陽曆也是干支歷的原型。
太初上元甲子,適逢夜半朔旦冬至時,七曜皆會聚鬥牽牛分度,夜盡如合璧連珠”。因為,甲子為天干地支的起點;夜半為1天的起點(子時);朔旦為1月的起點;冬至為二十四節氣的起點。
也就是説:太初曆的上元是選在甲子日夜半子時,又正是冬至、朔日;而且日月五星(七曜)皆會聚於鬥(十二星宿之一)與牽牛之間的分度處,夜盡時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
伏羲曆紀年=西曆紀年+51477(年)
伏羲歷以太陽迴歸年中的包含節氣冬至的一天(以下簡稱冬至日)為正月初一,而月份與日期的計算採用均氣紀法。均氣法的具體方法是:
設每年有十二氣月(簡稱“月”),臨近近日點的月份,每月的天數為一年總天數的十二分之一再取整,臨近遠日點的月份,每月的天數為一年總天數的十二分之一再取整再加一。然後用此方法將一年的天數進行分配盡,即可得到每月天數。也就是説,若:冬至日到冬至日包含365日,近日點在冬至與小寒之間,則1、2、3、9、10、11、12每月三十天。4、5、6、7、8每月31天,若:冬至日到冬至日包含366日,近日點在冬至與小寒之間,則1、2、3、10、11、12每月有三十天,4、5、6、7、8、9每月31天,9月為潤月。因為這種曆法是以定氣法下的節氣為基礎,在節氣變更的基礎上將每月做一個平均簡化,因此稱為“均氣法”。
簡介
伏羲歷也稱“上元歷”、“太初曆”,或者“甲歷”。
“上元”指的是“上古紀元”,也是華夏民族的初始紀元。它是以華夏先祖伏羲治世時期中的一次特異的天文現象為起點的紀元。
史料記錄:“太初上元甲子,適逢夜半朔旦冬至時,七曜皆會聚鬥牽牛分度,夜盡如合璧連珠”。因為,甲子為天干地支的起點;夜半為1天的起點(子時);朔旦為1月的起點;冬至為二十四節氣的起點。也就是説:太初曆的上元是選在甲子日夜半子時,又正是冬至、朔日;而且日月五星(七曜)皆會聚於鬥(十二星宿之一)與牽牛之間的分度處,夜盡時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1]
我國古代著名數學家祖沖之用大衍求一法計算了太初曆的上元甲子的起始點:發現上元甲子至宋大明七年癸卯(西元463年)已經過了五萬一千九百三十九年。當代學者,揚州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的左銓如等人,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數學天元基金資助項目(A0224013)中,用秦-左表求乘率,用現代數學方法,改進了大衍求一術的古法,通過解不定方程組,再次證明了該結論[2]。東漢皇甫謐《帝王世紀》有云:“太昊(即‘伏羲’)在位一百一十年,子孫五十九,傳世五萬餘歲”。南宋謝守灝所撰《太上混元老子史略》中也説:“伏羲木德……子孫相承四萬五千六百年”。皆與數理計算的結果相差不多。當代學者閻朝科通過考古與文物研究,也證明了這一時間點的可考性。(參見《連山神農炎帝故里八鐵證》。)
此外,伏羲又名皰犧氏,在華夏傳説中,也是教導人們烹飪和畜牧的祖先,同時也是教導人們天文曆法的祖先,而考古學發現,人類開始畜牧和關注天文的時代,恰好在距今五萬年這一時段,因此説,伏羲紀年是有據可依的[3]。
換算關係
伏羲曆紀年=西曆紀年+51477(年)。
舉例而言,西曆的1984年,正是甲子年,這一年正好是伏羲53461年。伏羲歷以六十年為一甲子,因此甲子年的伏羲紀年一定是:
某甲子年數=N×60+1
而:53461=891×60+1
本書所採用的伏羲歷是一種純陽曆,這種純陽曆也是干支歷的原型,均為華夏上古聖人伏羲所制。
伏羲歷以太陽迴歸年中的包含節氣冬至[4]的一天(以下簡稱冬至日)為正月初一[5],而月份與日期的計算採用均氣紀法。均氣法的具體方法是:
設每年有十二氣月(簡稱“月”[6]),臨近近日點的月份,每月的天數為一年總天數的十二分之一再取整,臨近遠日點的月份,每月的天數為一年總天數的十二分之一再取整再加一。然後用此方法將一年的天數進行分配盡,即可得到每月天數。也就是説,若:冬至日到冬至日包含365日,近日點在冬至與小寒之間,則1、2、3、9、10、11、12每月三十天。4、5、6、7、8每月31天,若:冬至日到冬至日包含366日,近日點在冬至與小寒之間,則1、2、3、10、11、12每月有三十天,4、5、6、7、8、9每月31天,9月為潤月。因為這種曆法是以定氣法下的節氣為基礎,在節氣變更的基礎上將每月做一個平均簡化,因此稱為“均氣法”。
 楼主| 发表于 2024-8-24 21:56: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玺灵光 发表于 2024-8-24 19:53
把前部分贴上。
伏羲歷
伏羲歷也稱“上元歷”、“太初曆”,或者“甲歷”,是一種純陽曆,這種純陽曆也 ...

感谢兄台分享!

点评

某百科的公共信息,没啥。关键在于帮助理解天星择日等  发表于 2024-8-24 22:06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10-12 12: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