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门户 查看主题

流传1400多年,却因太好用而惨遭“封杀”的千古良方

发布者: 过去不留 | 发布时间: 2020-9-27 21:19| 查看数: 1566| 评论数: 17|帖子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一、神奇的五积散


时方的代表作最出名的要属宋太医局汇编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局方最出名的代表方剂除了补血补气的四物四君子,就当属燥湿化痰的二陈汤了。而在二陈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一个方剂也是宋元以后的医家常用名方,这个方子便是五积散。时人甚至有“一首五积散,房上不喊房下喊”之说,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五积散出自唐代蔺道人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书中载“苍术、桔梗各二十两,枳壳、陈皮各六两,芍药、白芷、川芎、当归、甘草、肉桂、茯苓、半夏(汤泡)各三两,厚朴、干姜各四两,麻黄(去根节)六两。上除枳壳、肉桂两件外,余剉细,用慢火炒,令色变摊冷,入枳壳、肉桂令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加生姜三片,煎至半盏热服。凡被伤头痛,伤风发寒,姜煎二钱,仍入葱白,食后热服。”
【现代用法】上药为散,每服9g,水150毫升,姜3片,煎至75毫升,热服。
【功用】祛湿,理气活血,化痰消积,是治疗寒、湿、气、血、痰五积的主方。
【主治】脾胃宿冷,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胸腹痞闷,呕吐恶食,头身疼痛,肩背拘急,以及妇女血气不调,心腹疼痛等症。
明末清初时的医家汪讱庵在《医方集解》中将五积散归入表里之剂,称其为“解表、温中、除湿之剂,去痰、消痞、调经之方”,“能散寒积,食积,气积,血积,痰积,故名五积”,足见应用范围之广泛。
比如寒湿、痰湿这一类,就可以用上这个方子,寒湿患者一般饮食生冷过多,舌苔白腻,舌体胖大,常腰背疼或腰腿疼,夜晚睡觉易醒,大便稀溏不成型,舌下脉络淡紫,身体疲乏无力,常头昏头痛,胳膊或脚踝水肿,手心和脚踝凉感。再一个,平常气血不足的人非常多,感冒的风寒又有湿还有痰,同样可以用。
所以说,经方活用,首抓病机!
二、医案一则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重庆合川县解放前有位李二先生,是清末岳池地区名医,因为小时候出痘子留下疤痕,人称李二麻子。李二先生治病,无论外感内伤,男科女科,都用一张古方“五积散”治疗。为了开方子简便,医生甚至把五积散原方印刷好,来人看病,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在原来方子上加上几味草药,患者吃药后全部见效,在当地声名大振。
当时有一位何松龄先生是当地学识渊博的一代儒医,看见李二先生一方治百病,认为他是草医。李二先生自己知道文化不如何医生高深,理论不如何先生透彻,两人几乎不打交道。
一年秋天,何老夫人患上疟疾,何医生顾忌太多,方子里面总是离不了补药。有一次何医生出门治病,李二先生路过,老夫人请李二先生治病,李医生依旧在印刷好的五积散上面添上几味草药,病人吃药之后,药到病除。晚上何医生回家,看了李二的药方,感慨说:“儒医草医俱不可废。各有所长也。”于是登门拜访,两人后来成为好友。
三、方解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方中麻黄、白芷辛温发汗,解表散邪,以除外寒;
干姜、肉桂辛热温里祛寒,四药合用,可除内外之寒,为方中主要组成部分。
配伍苍术、厚朴苦温燥湿,健脾助运,以祛湿积;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相伍,则为二陈汤,可行气燥湿化痰,以消痰积;
当归、川芎、芍药活血止痛,以化血积;
桔梗与枳壳一升一降,以升降气机,宽胸利膈,善行气积,并可加强理气化痰之力;
炙甘草兼能和中健脾,调和诸药。以上均为本方的辅助部分。
诸药合用,共收表里同治,气血痰湿并行之功。使脾运复健,气机通畅,痰消湿化,血脉调和,诸证乃得解除。
本方配伍特点,是以解表温里,祛除寒邪为主,佐以健脾助运,燥湿化痰,调气活血。全方配伍全面,虽为痰、寒、食、气、血五积而设,但对表里内外,脏腑经络之寒湿阴邪,悉皆治之。
四、五积散那么好用,为什么没有普遍应用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名老中医来春茂先生也非常推崇此方,认为其“气味辛温,既发汗又温中,开郁顺气,厥功甚伟,为去寒湿之效方”。来先生当年在农村走村串巷行医时,五积散救治百姓于乡野间,疗效生动活泼。
五积散好像什么病都可以治,有点包治百病的感觉。然而目前似乎已被中医界淡忘,很多人甚至不知五积散为何方,或者是因为它太好用了,或者一方子这么多味药,怀疑是拼凑方剂哗众取宠之嫌。
我起初也有这样的想法,这样的想法比较正常。中医是经验医学,这么多名医一路走来推崇者不少,《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个什么地位的书,载这个方子一定大有缘由的,那就是疗效。总之,不是五积散不好,而是一些现实问题让它无法普遍应用。








最新评论

林莽中(益东门人) 发表于 2020-9-27 21:30:16
      谢谢楼主分享。
samf 发表于 2020-9-28 00:02:24
谢谢分享!
fengye0111 发表于 2020-9-28 10:36:21
谢谢分享,试验一下
yinhe 发表于 2020-9-29 21:26:41
感谢分享!
三圆纵横 发表于 2020-9-30 21:28:17
感谢无私分享,抽时间好好试用一下,也许会有意外的收获。
三圆纵横 发表于 2020-9-30 21:28:18
本帖最后由 三圆纵横 于 2020-9-30 21:31 编辑

既为这么好的方子,为啥用的不广泛,值得好好研究一番。
pauldeng 发表于 2020-9-30 22:23:38
受教了!谢谢楼主分析解说!
好人好梦 发表于 2020-10-1 20:32:11
感谢分享!收藏了!
benhoben 发表于 2020-10-2 00:11:53
好方子,谢谢分享,试验一下
wangjiangguo 发表于 2020-10-3 13:51:27
好药方,收藏了,感谢分享。
娄议成 发表于 2020-10-3 14:42:04
wangjiangguo 发表于 2020-10-3 13:51
好药方,收藏了,感谢分享。

感谢分享!
水先生 发表于 2020-11-5 20:31:08
大善
蕴空 发表于 2020-12-2 15:08:51
五积散确是好方转发一篇叶橘泉先生文章
以补充该方的主治范围


叶橘泉:运用五积散的经验和体会

五积散初见于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伤寒门》。本方主治气、血、痰、食、饮五种病邪的郁积,医以五积散命名,为宋元以后历代医家常用的名方之一。笔者也喜用此方,薄有体会,通过进一步学习,更觉过去对该方认识的狭隘。本文拟在温习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笔者临床实践的点滴经验和体会,做一简单介绍,以就正于同道。

局方五积散的处方和主治
1、处方

苍术(米泔水浸,去皮)二十四两,桔梗(去芦)十二两,麻黄(去根节)、枳壳(去瓤炒)、陈皮(去白)各六两,干姜(爁)、厚朴(去粗皮)各四两,白芷、川芎、芍药、当归(去芦)、肉桂(去粗皮)、茯苓(去皮)、甘草(炙)、半夏汤洗七次)各三两。

以上除肉桂、枳壳、陈皮别为粗末外,一十二味同为粗末,慢火炒令色转黄,摊冷,次入桂、枳、陈皮,令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煎至一中盏,去滓稍热服,日二三服。

如冷气奔冲、心胁脐腹胀满刺痛、反胃呕吐、泄利清谷及痃癖癥瘕、膀胱小肠气痛,加煨生姜三片,盐少许同煎;

如伤寒时疫,头疼体痛、恶风发热、项背强痛,加葱白三寸、豆豉七粒同煎;若但觉恶寒、或身不甚热、肢体拘急、或手足厥冷,加吴茱萸七粒,盐少许同煎;

如寒热不调、咳嗽喘满,加红枣煎服,妇人难产,入醋一合同煎服之,并不拘时候。

[橘泉按]局方五积散的炮制方法,后人称之为熟料五积散,与生料五积散之不加炒至黄色者,应用上略有区别。以温散寒邪为主者用熟料五积散,以发散风湿为主者用生料五积散。

本方处方之药用量,诸书略有不同,但同为十五味,其引药有姜、枣,或姜、葱等,依症情而异。苍术一药,《局方》一本作二十两,一本作二十七两,显是传写之误。《局方》干姜(爁),爁音览,火焚也,等于“炮”,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常用之炮制也。半夏汤洗是古制,现在用姜制。《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先将十二味微炒令香,后入枳壳、肉桂、厚朴三味,同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其余药量,大同小异。

五积散之成人服用量,一般为每服三钱,加水适量,一次煎,煎取七分,去滓温服,这是一次量。日二三服,总剂量为六至九钱,分次煎服,药引临时加入。

2、主治

①调中顺气,除风冷,化痰饮;

②治脾胃宿冷,胁腹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

③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

④妇人气血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匀,或经闭不通,难产及胎死腹中,并宜服之。

五积散的应用经验
1、历代医家的经验和论述

(1)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云:“五积散治太阴伤寒,脾胃不和及有积聚腹痛”者。

(2)宋代严用和《济生方》:“本方主治感冒寒邪,头疼身痛,项强拘急,恶寒或腹痛;又治伤寒发热,头疼恶风,内伤生冷,胸膈胀满,风寒湿气客于经络,腰脚酸痛及妇人难产,血滞不通,月候不调。”

(3)明代龚信父子合编《古今医鉴》云:“五积散治寒邪卒中,直入阴经等症”,用治伤寒之阴证。本方气味辛温,既发表又温中,开郁顺气,厥功甚伟,为祛寒湿之圣剂也。龚氏推崇五积散及防风通圣散为一阴一阳、一正一反之要方。谓寒湿阴邪也,用五积散以散其阴;燥热阳邪也,用防风通圣散以泄其阳。并谓人之有病不外阴阳二者,善用药者,对阳邪则用防风通圣散以治燥热,对阴邪则用五积散以散寒湿,故春夏多宜防风通圣散,秋冬多宜五积散云。

(4)清代陈修圆《时方妙用》云:“中脘作痛,手不可近,乃内外不和,外则寒气凝于毛皮,内则垢浊停于中脘,当审其体之虚实而施治……实者宜五积散。”又《时方歌括》云:“表里俱寒,外而头项强痛,内而肚腹亦痛,较桂枝证更甚者,服此汤。”如本方去麻黄,酒煎服,治痢后鹤膝风甚效云。

2、笔者临床的点滴经验

中医运用复方进行整体性的治疗,具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特点。本方的应用范围,根据中医八纲分析,适用于阴证、寒证、实证、表里证及寒实证,包括痰、饮、湿、食、气、血等诸邪积。笔者通过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和诸家经验的温习,结合临床实践,认为其适应证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胃内停滞寒饮宿食,胃痛或呕吐,脘腹胀满,或胃有振水音,腰膝有冷感者。

(2)脘腹挛急痛,疝气上冲,或冷气攻冲,呕吐,饮食不能下,上热下冷,或四肢厥冷者。

(3)妇人血气不调,月经不匀,或痛经,白带下,腰以下冷痛,脉沉迟者。

(4)妇人难产,或胎死腹中,或胞衣不下,腹痛,恶露不绝,伴有寒证、实证色脉者。

(5)咳嗽气喘,动悸迫促,胸内苦闷痞塞,喉间痰涎壅塞,伴有肩背臂痛,腰股挛急痛,脉沉实有力者。

(6)风寒湿痹,筋骨疼痛,跌打损伤,腰膂冷痛,脚气,脚膝拘挛疼痛,疝气腹中冷痛,或遇冷则发病,腰脚冷感者。

(7)感冒风寒,恶寒头痛,不发热,全身疼痛,胸闷,咳嗽气逆,或腹痛,脉实无汗者。

现将笔者验案数则举例如下:

1、哮喘病

江苏吴江一农民,男性,三十岁,素来体格强壮。自某年秋在田间遭受暴风雨之淋袭以后,即常发哮喘咳嗽,遇冷即发,时发时愈,已有二三年。因当时正处于抗战期间,笔者避乱于该乡,适彼又发病,症见咳嗽喘促,痰多泡沫,喉间如水鸡声,胸闷不能平卧,头痛,肩痛,腰背痛,两目似突,苦闷欲绝,并见头上有汗,而两足冰冷,诊其脉沉弦而紧,舌苔白腻。发病当日,不食,不解大便,时为发病第二天。以散寒祛湿平喘着手,因予处方五积散,以麻黄、桔梗、陈皮、半夏等为君药,服药一剂,喘咳大减,续服二剂。病去大半,嗣后,配制丸剂继续服用,即不闻再发。

2、寒实痹痛

患者男性,四十四岁,泥水工人。左腰股痛,时发时止,已有数年。据称因跌伤臀部而起,初痛尚轻微,后因修理码头,入水受凉,腰痛转重,曾在某医院被诊断为坐骨神经痛,治以针灸、电疗,均能当时见效,但仍有发作。近来腰腹疼痛,卧床不起。诊见患者身体壮实,面色苍白,蜷卧床上,头痛,胸闷,不思饮食,有轻微咳嗽,肢体疼痛,恶寒怕冷,下肢冷感,腰腹挛痛,喜热熨,转侧困难。按其腹结实拘挛,大便三日不下。诊脉滑实而紧,舌苔白腻且厚。归纳其症状,既有表证,又有里证。病情属于寒证、实证,予五积散加生姜、葱白为引药,一剂见效,两剂大便自下,腰腹痛著减,后略事加减数剂治愈。

3、月经不调

一农村妇女,二十八岁。自诉结婚年余,未曾生育,婚前月经正常,近五个月来,月经期间腰痛,腹痛,月经量少色黑,有瘀块。诊其脉沉迟小滑。舌苔微白,大小便正常,腰以下冷感,即在睡卧中亦两脚不温,时发转筋,每于月经来潮前五六天即开始下腹胀痛,腰痛,下肢痛,甚则上冲呕吐,头昏目黑。先予桂枝茯苓丸方加味治之,效果不著,后以五积散加桃仁、红花,效验立显。嗣以原方,嘱于每次经期前服数剂(用锉散剂,每剂约一两,一日二次煎服),历三月而治愈。

4、白带下

某妇人,三十九岁,体躯肥胖,诉月经不调,不育,经期后移,量及色无异常,无痛经现象,但常以腰痛为苦,白带下特多,颇如文献所称“白淫”“白沃”,腰及下肢有冷感,脉象迟滑,手足不温。乃处以五积散方。初服四剂,白带及腰痛略减,复诊时仍予原方,续服十剂,唯腰、脚仍有冷感,因嘱坚持原方继续服用。但患者嫌此药价廉而非补剂,乃停服,后始终未闻获得生育。

讨论
五积散的处方共含有十五味药,再加药引,粗看药味似较庞杂,但是我们观察中药复方方剂的疗效,不能孤立地从各个药物个别的药效去看,而应看反复实践有效的方剂因其合理配伍而产生的一种综合作用。

如本方内含苍术、厚朴、陈皮、甘草,为运脾化湿之平胃散;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为主治一切痰饮之二陈汤;有治太阳表证之桂枝汤;有治痰饮之苓桂术甘汤;有治肾着病的苓姜术甘汤;有四物去地黄,具行血通经脉之功,有麻黄合桂枝辛温发表以疏散表寒;干姜、肉桂、枳壳、厚朴温里以行气滞;陈皮、半夏合麻黄、桔梗开肺以豁痰;麻黄、肉桂、干姜、川芎、当归、甘草具续命汤之方意。综观全方,结构严密,实为以上诸方综合的复方。

依诸方之作用,可以理解本方之疗效不仅主治气、血、痰、饮、食五邪之郁积,而对表里内外、脏腑经络之寒湿阴邪,悉皆能治,其治疗范围颇为广泛。

五积散之药量,《和剂局方》以苍术最多为君药,桔梗为臣,麻黄、枳壳、陈皮等为佐药,其余为使药。后人有根据实际需要而变更其分量、配伍者,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麻黄春夏二两,秋冬三两;干姜春夏一两半,秋冬二两;肉桂春夏三两,秋冬四两等。笔者用治哮喘,不以苍术为君,而以麻黄、桔梗、陈皮、半夏等为主药(见验案一)。

本方在各地中药房均有成药制剂、散剂、丸剂等供应。笔者喜用粗散,按照《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制法,加药引姜、枣或姜、葱作煎剂。

笔者认为局方熟料五积散颇有意义。因本方药味大都为芳香药锉成粗粒(古称如麻豆大),微炒令香,则更易发挥其有效成分之作用。成人每次总量四至五钱,一次煎,加水一盏,煎取七分,去滓温服,一日两次。唯此锉散剂最好临时炒香,或炒香后密闭贮藏,如果香气散失,疗效势必大为减损。中药房成药丸剂吞服,不如煎汤热服奏效快。个别药房习惯用蜜丸,用以嚼食之法,不大合理,应予改进。

有人主张本方宜加白术,并减苍术之量,笔者同意此项意见。因本方除含平胃散以外,他如苓桂术甘汤、苓姜术甘汤等方均用白术,故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苍术减半加白术等量为佳。

成人每日量依照《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记载,每服三钱,如日服三次,共为九钱。目前,我们处方都习惯将各个药物写在方笺上,一般每味药用量二至三钱,本方共计十五味药,则每日总剂量当在三四两以上。笔者用治哮喘(见验案一),就是用这样的剂量,似属浪费。

另笔者也曾用过散剂或丸剂,每日不足一两,同样收到相应的疗效,尤其感到遵古(《和剂局方》)配制的锉散剂,一日两次,每次四五钱煎服,效果最佳。上案月经不调之一例,就是这样用法。看来中药的剂量还可以大大节省,希望能通过实践,共同研究提高。

在我国医学文献中蕴藏着许多历经反复实践卓有成效的名方,这是先辈医家辛勤劳动的研究成果,也是我们今天重点研究的对象之一。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它们的疗效,肯定它们的适应范围,并运用中医理论加以说明,这不仅可以阐明中医辨证施治的规律,且为今后应用现代科学方法阐明其疗效机制打下良好基础。

本文来自《叶橘泉方证药证医话》。

蕴空 发表于 2020-12-2 15:08:51
五积散确是好方转发一篇叶橘泉先生文章
以补充该方的主治范围


叶橘泉:运用五积散的经验和体会

五积散初见于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伤寒门》。本方主治气、血、痰、食、饮五种病邪的郁积,医以五积散命名,为宋元以后历代医家常用的名方之一。笔者也喜用此方,薄有体会,通过进一步学习,更觉过去对该方认识的狭隘。本文拟在温习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笔者临床实践的点滴经验和体会,做一简单介绍,以就正于同道。

局方五积散的处方和主治
1、处方

苍术(米泔水浸,去皮)二十四两,桔梗(去芦)十二两,麻黄(去根节)、枳壳(去瓤炒)、陈皮(去白)各六两,干姜(爁)、厚朴(去粗皮)各四两,白芷、川芎、芍药、当归(去芦)、肉桂(去粗皮)、茯苓(去皮)、甘草(炙)、半夏汤洗七次)各三两。

以上除肉桂、枳壳、陈皮别为粗末外,一十二味同为粗末,慢火炒令色转黄,摊冷,次入桂、枳、陈皮,令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煎至一中盏,去滓稍热服,日二三服。

如冷气奔冲、心胁脐腹胀满刺痛、反胃呕吐、泄利清谷及痃癖癥瘕、膀胱小肠气痛,加煨生姜三片,盐少许同煎;

如伤寒时疫,头疼体痛、恶风发热、项背强痛,加葱白三寸、豆豉七粒同煎;若但觉恶寒、或身不甚热、肢体拘急、或手足厥冷,加吴茱萸七粒,盐少许同煎;

如寒热不调、咳嗽喘满,加红枣煎服,妇人难产,入醋一合同煎服之,并不拘时候。

[橘泉按]局方五积散的炮制方法,后人称之为熟料五积散,与生料五积散之不加炒至黄色者,应用上略有区别。以温散寒邪为主者用熟料五积散,以发散风湿为主者用生料五积散。

本方处方之药用量,诸书略有不同,但同为十五味,其引药有姜、枣,或姜、葱等,依症情而异。苍术一药,《局方》一本作二十两,一本作二十七两,显是传写之误。《局方》干姜(爁),爁音览,火焚也,等于“炮”,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常用之炮制也。半夏汤洗是古制,现在用姜制。《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先将十二味微炒令香,后入枳壳、肉桂、厚朴三味,同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其余药量,大同小异。

五积散之成人服用量,一般为每服三钱,加水适量,一次煎,煎取七分,去滓温服,这是一次量。日二三服,总剂量为六至九钱,分次煎服,药引临时加入。

2、主治

①调中顺气,除风冷,化痰饮;

②治脾胃宿冷,胁腹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

③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

④妇人气血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匀,或经闭不通,难产及胎死腹中,并宜服之。

五积散的应用经验
1、历代医家的经验和论述

(1)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云:“五积散治太阴伤寒,脾胃不和及有积聚腹痛”者。

(2)宋代严用和《济生方》:“本方主治感冒寒邪,头疼身痛,项强拘急,恶寒或腹痛;又治伤寒发热,头疼恶风,内伤生冷,胸膈胀满,风寒湿气客于经络,腰脚酸痛及妇人难产,血滞不通,月候不调。”

(3)明代龚信父子合编《古今医鉴》云:“五积散治寒邪卒中,直入阴经等症”,用治伤寒之阴证。本方气味辛温,既发表又温中,开郁顺气,厥功甚伟,为祛寒湿之圣剂也。龚氏推崇五积散及防风通圣散为一阴一阳、一正一反之要方。谓寒湿阴邪也,用五积散以散其阴;燥热阳邪也,用防风通圣散以泄其阳。并谓人之有病不外阴阳二者,善用药者,对阳邪则用防风通圣散以治燥热,对阴邪则用五积散以散寒湿,故春夏多宜防风通圣散,秋冬多宜五积散云。

(4)清代陈修圆《时方妙用》云:“中脘作痛,手不可近,乃内外不和,外则寒气凝于毛皮,内则垢浊停于中脘,当审其体之虚实而施治……实者宜五积散。”又《时方歌括》云:“表里俱寒,外而头项强痛,内而肚腹亦痛,较桂枝证更甚者,服此汤。”如本方去麻黄,酒煎服,治痢后鹤膝风甚效云。

2、笔者临床的点滴经验

中医运用复方进行整体性的治疗,具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特点。本方的应用范围,根据中医八纲分析,适用于阴证、寒证、实证、表里证及寒实证,包括痰、饮、湿、食、气、血等诸邪积。笔者通过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和诸家经验的温习,结合临床实践,认为其适应证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胃内停滞寒饮宿食,胃痛或呕吐,脘腹胀满,或胃有振水音,腰膝有冷感者。

(2)脘腹挛急痛,疝气上冲,或冷气攻冲,呕吐,饮食不能下,上热下冷,或四肢厥冷者。

(3)妇人血气不调,月经不匀,或痛经,白带下,腰以下冷痛,脉沉迟者。

(4)妇人难产,或胎死腹中,或胞衣不下,腹痛,恶露不绝,伴有寒证、实证色脉者。

(5)咳嗽气喘,动悸迫促,胸内苦闷痞塞,喉间痰涎壅塞,伴有肩背臂痛,腰股挛急痛,脉沉实有力者。

(6)风寒湿痹,筋骨疼痛,跌打损伤,腰膂冷痛,脚气,脚膝拘挛疼痛,疝气腹中冷痛,或遇冷则发病,腰脚冷感者。

(7)感冒风寒,恶寒头痛,不发热,全身疼痛,胸闷,咳嗽气逆,或腹痛,脉实无汗者。

现将笔者验案数则举例如下:

1、哮喘病

江苏吴江一农民,男性,三十岁,素来体格强壮。自某年秋在田间遭受暴风雨之淋袭以后,即常发哮喘咳嗽,遇冷即发,时发时愈,已有二三年。因当时正处于抗战期间,笔者避乱于该乡,适彼又发病,症见咳嗽喘促,痰多泡沫,喉间如水鸡声,胸闷不能平卧,头痛,肩痛,腰背痛,两目似突,苦闷欲绝,并见头上有汗,而两足冰冷,诊其脉沉弦而紧,舌苔白腻。发病当日,不食,不解大便,时为发病第二天。以散寒祛湿平喘着手,因予处方五积散,以麻黄、桔梗、陈皮、半夏等为君药,服药一剂,喘咳大减,续服二剂。病去大半,嗣后,配制丸剂继续服用,即不闻再发。

2、寒实痹痛

患者男性,四十四岁,泥水工人。左腰股痛,时发时止,已有数年。据称因跌伤臀部而起,初痛尚轻微,后因修理码头,入水受凉,腰痛转重,曾在某医院被诊断为坐骨神经痛,治以针灸、电疗,均能当时见效,但仍有发作。近来腰腹疼痛,卧床不起。诊见患者身体壮实,面色苍白,蜷卧床上,头痛,胸闷,不思饮食,有轻微咳嗽,肢体疼痛,恶寒怕冷,下肢冷感,腰腹挛痛,喜热熨,转侧困难。按其腹结实拘挛,大便三日不下。诊脉滑实而紧,舌苔白腻且厚。归纳其症状,既有表证,又有里证。病情属于寒证、实证,予五积散加生姜、葱白为引药,一剂见效,两剂大便自下,腰腹痛著减,后略事加减数剂治愈。

3、月经不调

一农村妇女,二十八岁。自诉结婚年余,未曾生育,婚前月经正常,近五个月来,月经期间腰痛,腹痛,月经量少色黑,有瘀块。诊其脉沉迟小滑。舌苔微白,大小便正常,腰以下冷感,即在睡卧中亦两脚不温,时发转筋,每于月经来潮前五六天即开始下腹胀痛,腰痛,下肢痛,甚则上冲呕吐,头昏目黑。先予桂枝茯苓丸方加味治之,效果不著,后以五积散加桃仁、红花,效验立显。嗣以原方,嘱于每次经期前服数剂(用锉散剂,每剂约一两,一日二次煎服),历三月而治愈。

4、白带下

某妇人,三十九岁,体躯肥胖,诉月经不调,不育,经期后移,量及色无异常,无痛经现象,但常以腰痛为苦,白带下特多,颇如文献所称“白淫”“白沃”,腰及下肢有冷感,脉象迟滑,手足不温。乃处以五积散方。初服四剂,白带及腰痛略减,复诊时仍予原方,续服十剂,唯腰、脚仍有冷感,因嘱坚持原方继续服用。但患者嫌此药价廉而非补剂,乃停服,后始终未闻获得生育。

讨论
五积散的处方共含有十五味药,再加药引,粗看药味似较庞杂,但是我们观察中药复方方剂的疗效,不能孤立地从各个药物个别的药效去看,而应看反复实践有效的方剂因其合理配伍而产生的一种综合作用。

如本方内含苍术、厚朴、陈皮、甘草,为运脾化湿之平胃散;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为主治一切痰饮之二陈汤;有治太阳表证之桂枝汤;有治痰饮之苓桂术甘汤;有治肾着病的苓姜术甘汤;有四物去地黄,具行血通经脉之功,有麻黄合桂枝辛温发表以疏散表寒;干姜、肉桂、枳壳、厚朴温里以行气滞;陈皮、半夏合麻黄、桔梗开肺以豁痰;麻黄、肉桂、干姜、川芎、当归、甘草具续命汤之方意。综观全方,结构严密,实为以上诸方综合的复方。

依诸方之作用,可以理解本方之疗效不仅主治气、血、痰、饮、食五邪之郁积,而对表里内外、脏腑经络之寒湿阴邪,悉皆能治,其治疗范围颇为广泛。

五积散之药量,《和剂局方》以苍术最多为君药,桔梗为臣,麻黄、枳壳、陈皮等为佐药,其余为使药。后人有根据实际需要而变更其分量、配伍者,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麻黄春夏二两,秋冬三两;干姜春夏一两半,秋冬二两;肉桂春夏三两,秋冬四两等。笔者用治哮喘,不以苍术为君,而以麻黄、桔梗、陈皮、半夏等为主药(见验案一)。

本方在各地中药房均有成药制剂、散剂、丸剂等供应。笔者喜用粗散,按照《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制法,加药引姜、枣或姜、葱作煎剂。

笔者认为局方熟料五积散颇有意义。因本方药味大都为芳香药锉成粗粒(古称如麻豆大),微炒令香,则更易发挥其有效成分之作用。成人每次总量四至五钱,一次煎,加水一盏,煎取七分,去滓温服,一日两次。唯此锉散剂最好临时炒香,或炒香后密闭贮藏,如果香气散失,疗效势必大为减损。中药房成药丸剂吞服,不如煎汤热服奏效快。个别药房习惯用蜜丸,用以嚼食之法,不大合理,应予改进。

有人主张本方宜加白术,并减苍术之量,笔者同意此项意见。因本方除含平胃散以外,他如苓桂术甘汤、苓姜术甘汤等方均用白术,故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苍术减半加白术等量为佳。

成人每日量依照《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记载,每服三钱,如日服三次,共为九钱。目前,我们处方都习惯将各个药物写在方笺上,一般每味药用量二至三钱,本方共计十五味药,则每日总剂量当在三四两以上。笔者用治哮喘(见验案一),就是用这样的剂量,似属浪费。

另笔者也曾用过散剂或丸剂,每日不足一两,同样收到相应的疗效,尤其感到遵古(《和剂局方》)配制的锉散剂,一日两次,每次四五钱煎服,效果最佳。上案月经不调之一例,就是这样用法。看来中药的剂量还可以大大节省,希望能通过实践,共同研究提高。

在我国医学文献中蕴藏着许多历经反复实践卓有成效的名方,这是先辈医家辛勤劳动的研究成果,也是我们今天重点研究的对象之一。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它们的疗效,肯定它们的适应范围,并运用中医理论加以说明,这不仅可以阐明中医辨证施治的规律,且为今后应用现代科学方法阐明其疗效机制打下良好基础。

本文来自《叶橘泉方证药证医话》。

qwe08957 发表于 2020-12-2 18:55:47
感謝提供分享
青云 发表于 2020-12-2 19:50:20
记得来春茂老中医,曾写有《来春茂医镜》等著作。

源易缘 发表于 2020-12-3 18:33:02
感谢楼主分享,学习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3-29 14: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