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门户 查看主题

求(斗转乾坤)

发布者: klc168 | 发布时间: 2015-6-14 21:03| 查看数: 1408| 评论数: 2|帖子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斗转乾坤華夏文化出版社

最新评论

yizhongyuan 发表于 2020-1-5 18:07:05
001wHwczzy7qNQ3LPwd11&690.jpg 53685913hb136d702a265&690.jpg 53685913hb136dd297040&690.jpg
学《易》一得            龙隐居士  刘传山     中华《易》学流派纷繁,八方诸派,名门簇宗,可谓浩若星辰,难以尽数。象派重“意”,筮派擅“数”。象派主“心随物转”“意象相应”;“筮”派旨“穷演极数”“物我双臻”。二者虽各具千秋,然其实质无二。或“取象论意”以迪万事之果因;或“穷通其数”以彰万有之循环。是故,《易》学一道,以象数之精微,彰往察来,堪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灿烂的宝藏。  盖《易》学门派林立,可谓绚丽多彩,而在此千姿百态的华夏易苑里,具有“三式绝学”殊荣的《太乙》、《奇门》、《六壬》三宗,尤显弥足珍贵。然因其秉赋理哲颇繁,故而隐蕴宏奥,寓意睿深;加之其理法精微,立论缜密,以致多使涉猎者茫然兴叹,难觅其门径而登堂入室。  余少年酷嗜奇门堪舆及性命修真之学,曾秉持数载,憾无所成。后幸遇道宗隐贤明家——还虚山人李圆通恩师拨点迷津,悉心传授,始顿开茅塞,得见天然。遂笃志参研,数十春秋未敢懈怠,诚然幸臻小成,渐入门栅。故于感慨之余,以一点心得拙笔成文,以奉同好,倘若能籍此嘉惠于后学,亦算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尽了一点绵薄矣。              一、循规蹈矩     大凡学《易》研数之人,均想于易学一道有所造诣和建树。然而如何才能不入歧途,轻步易学堂奥,就不免使人茫然不知所措了。其实,“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细心揣摩,就不难找到步入捷径的“法门”。如若道破其中“玄机”,不外“明理、得法、苦研”三点。而这里的关键又在于明理和得法。  何谓“明理”和“得法”呢?就是先要明了易学某流派象数的技艺特点,其次尚须全面掌握此派不同的演练方法及具体要求,最后才是学者自身依据诸流派不同的技艺特点和操作方法以及具体要求,而进行的持之以恒的不懈苦练。  若如《太乙》、《奇门》、《六壬》三式,皆宗法盘道器,以参详万物人事。就奇门遁甲一宗而言,诸如转盘和飞盘,二者都是法天地自然之理,参河洛太极阴阳之秘而创立的奇门流派,故而都具有奇门遁甲“三盘鼎立、节气应符、奇仪分宫、遁甲循环、主客辩证、孤虚向背、旺囚进退、三一归宗、双相合参”等等共同特点。是以,在布局演课的过程中,均遵循“天地人合、三元节制、定项察宫、时空纳锁、人我清明、利害虚实、五行生克、内外观照”等等的操用法则。然其在演作时的具体要求上则各俱其微,如转盘奇门八门自然顺逆转动,不入中宫,而飞盘奇门以九宫洛数顺逆飞泊入主中宫;又中五有寄与不寄者;起课定局有拆补、置闰等等不一而足。可见,明理与得法对初学者来说,当是重要之极!这就是古人常说的“规矩”。此谓“循规矩”者也。  无规矩何以成方圆?循规矩先须守规矩。  此处所讲的“规矩”,不是狭义的“步骤规范”,而是广义的“理法规范”,亦即广义的步骤规范,当属于广义的理法规范范畴。也就是说,在进行任何易学流派技艺的研习过程中,仅做到其操演步骤本身的规范性,只是达到其理法规范性的要素之一,只有做到其理法的合乎规范,才可以为步入易学堂奥,找到一条通幽的捷径。  那么,怎样才能使理法符合其规范呢?确切地说,首先不得违背易理,二是研习的方法须得当,三是操用的步骤应力趋规范。若具体一些就奇门遁甲来说,易理要求“符应节气”,自然就不能变成“节气应符”;研修方法要求“内外相应”,同样不能“内外无照”;步骤要求“阴逆阳顺”,亦不可变为“阴顺阳逆”……如若反其道而行之,终将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越走越远,再苦练又有何用?足见“循规蹈矩”是研学的首要前提,至关重要。不知此义,实难近“道”矣。          二、超脱藩篱     这里要讲的“超脱藩篱”就是放下“规矩”,是指在遵守规矩的前提下所追求的一种章法上的“自我超脱”,亦即脱弃规矩。所谓的遵守规矩的前提下,即是在“遵守理法规范范畴内的不违背易理、研修方法得当、步骤规范”的前提下,而求得某种技法的更加丰富、纯熟、自然而然的一种意境。俨然脱弃了固定的一招一式的束缚,浑然成为一体,无始无终。“脱”字的关键在于“悟”。  “悟”即悟性,它泛指人们对某一事物超常智慧的理解并付诸行动后所得到的一种认识效果。众所周知,每个人对《易》学的悟性,一部分缘生于先天,另一部分则成数于后天。前者表现为天生具有的灵性,后者则体现在通过感性认识的深化,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上的升华而获得。先天的灵性,当然不可能人人皆具,而后天的悟性,则是人人均备的,此当是“天赋”的实质。应该积极面对的是,各人成于后天的悟性,其优劣程度亦不尽相同,因而在《易》学的造诣上,就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由此可见,悟性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人们于《易》学的建树。是以,“悟性”对于每一个学《易》的人来说,亦是至关重要!这就是《易》学中所言的天赋异秉。  师古不泥贵在于悟,守规矩当求脱规矩。  纵然人成数于后天的悟性的差异性不以每个人的意志而成就,但其优劣程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亦就是说,它们可以互相转化。亦即即使极佳的悟性如果失去了正确的思维与理解,一味地墨守成规、固执己见,也会导致相反的效果;而差的悟性只要建筑在不泥师古、举一反三的正确思维与理解上,从而达到感性认识的不断深化,继而过渡到理性认识的真正升华(灵性认识),必然就会得到最佳的效果。因此,只有充分发挥悟性的升华作用,才能真正悟到《易》学的真谛。  那么,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悟性的升华作用呢?确切地说,就是要使自身的悟性牢固地建筑在“不泥师古、举一反三”的整合思维上。具体一点说,“师”“书”所传授的一招一式或是整个系统法门,为什么要如此定型、规范?这个体系的程序为何如此编排和运用?譬如转盘奇门为何八门按顺逆时针拨转,而飞盘奇门则以九宫洛数顺逆跳跃?三元符头为何须以节气确定时局进退?……如此等等。倘若一个习《易》研数的人,不善于思考,不勤于自悟,不善于在自己所学的技法趋于恪守师传要求的“规矩”后,去根据自身的参悟,脱弃某些糟粕和枷锁,进而找出更精炼的进阶方法,那么,必然终究是徒劳一生,无所进益。可见,“遵守规矩”虽然重要,但较之于进阶来说,“脱弃规矩”则更为重要!为此,学《易》的第二个心法就是:守规矩当求脱规矩,不明此理,难以入“道”。           三、法无定法     这里所说的“法无定法”,是指在脱弃某些不必要的“规矩”后的一种在应用领域上飞跃的意境(或境界),它是自身《易》学修为在造诣上的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程度,是一种自我掌控方法的超越。进入这种境界后,已然无章无法,信手而应;参伍错综,皆不失毫厘。此中奥妙,则在于一个“活变”二字。  “变”即变化,它可以是通过每种易数体系在整体编排上的变化,也可以是某些步骤定型上的变化,还可以是一招一式的变化……等等。想要求得变化,就需要使以建筑在“自悟”基础上的理性认识进一步升华,就需要细心而缜密的参研与体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所学技艺的“自成一体”或“另辟蹊径”而达“融会贯通”“生面别开”的目的。由此可见,能否步入“变”的意境,同样会影响研习者对于《易》学的建树,是以“善变”对于已达到一定境界的人来说,可谓至关重要!此便是《易》学中所求的“神明”。  诚然,欲达到神明之境,并非一日之功,亦非人人可臻。也就是说,这种上乘境界,实非常人短期内可以臻达,必苦心竭志方可有及矣!然而,欲达所学技艺自成一格或别开生面,并非高不可攀,只要孜孜以求,勤于参研,虚心体悟,亦自不难修得“正果”。  如何在不很“漫长”的时间内渐入堂奥,求得“正果”呢?直观上说,就是要在不背理法规范和体系完整全面的前提下,逐步达到技法与自身特点独具匠心的有机融合。具体地说,某种术数技法已达全面、纯熟、自然、规范等要求的学者,其着眼点就不应老是停留在日复一日的按部就班的形式上,而应该放在活变与创新的前提下。比如义理派的学者,进入一定层次后,仍然终日循规蹈矩地研讨每一卦、每一辞之固有的“象”意,即使卦象、爻象、形象、位象、对象、方象、互象七象穷通,却不去根据各卦随时变易的道理,进行抽爻换象,穷通变数之探索,又怎么能够达到阴阳八卦理论所要求的“穷神知化”“精义入神,以致用也”的大意境呢?如果不去体会诸卦“纵横经纬”“变幻莫测”的种种妙用,又怎能再现伏羲文王、周公孔圣的往昔风采呢?这说明“脱弃规矩”不是单纯的形式改变,而是内容与实质的“升华更新”,尽管脱弃规矩后,似乎已不存在规矩,即“化规矩”,但万“化”仍不离其“中”,此即是《易》学“万法归宗”的道理,亦即“一本散为万殊,万殊归于一本”。为此,习研《易》学,脱规矩进而“化”规矩,不达此限,难以“成道”矣。          四、万法归宗      “万法归宗”是指在超越《易》学术数应用体系规范娴熟协调下的一种易学规范,即“易道”规范,这是一个全新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全新的体悟过程。在这个阶段中,术数应用体系不仅娴熟而协调,象数的运用变化也十分随意自然,体系更趋完美、规范,看似无章无法,却又不失“章法”。个中要诀,当在“合”字上用功。所谓不失章法,也就是不得违背《易学》更新变易的理法规范。这种“规范”,不应等同于前面已阐述过的“理法规范”,它应是一种更深层次上的要求。一旦进入这个阶段,象、数之应,信手拈来,已然不失“毫厘”,其象数变化既随意又自然,阴阳五行运化既通达又圆活,可谓感而遂通、随意而应。只有在更新与创造的前提下,牢牢把握住“易道”的规范性,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达到一种“全新”的境界。      要想在“易学”上获得真正的造诣,除了持“易”自冶、刻意体悟、专心致志地潜心研修外,还须精益求精。有道是:“熟能生巧,精至通微”,倘若不刻意在精中求“精”,势必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数”无止境,若没有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没有磨铁杵成针的信念;没有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才识;没有持之以恒,励志勤力的毅力;想获得“易学”甚深造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故此,精益求精的实质,同样具有丰富和深邃的内涵。此便是《易》学极为讲究的“乘次学说”的实质,也就是说,如果未达到所要求的“既定乘次”,就难以真正体悟到个中的神妙之处。如此说来,妙合“规矩”不仅仅是单纯的不违背“易理”的法则和要求,更主要的还取决于学者是否步入了这一“既定乘次”,只有真正步入这种乘次,“合”的内涵才能真正展现出来,所合的内容才会落到实处,也才谈得上合什么、合哪些规矩,这便是“只能自以悦,不堪持赠君”“自享其妙,他人莫知”的含义。为此,不入此境,难见“天然”,不能“了道”耳。  综上所述,大凡学《易》,都要经过“循规矩、守规矩、脱规矩、化规矩、合规矩”这五个阶段,才能渐得《易》学大道的真谛。如果说循规蹈矩是研习《易》学的基本前提,守规矩是具体要求,脱规矩是“堂奥”之门,化规矩是“通微”之径的话,那么妙合规矩就当是“天然”之界了。因此,欲臻达天然之界,就必须以切实务实的态度,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逐步进阶,渐达真诠,只有这样,才可能图以《易》学之建树,获得《易》技之造诣,尽享《易》道之真髓。                                龙隐居士刘传山草笔於千山五龙宫道院               时西元二零零九年己丑孟秋
klc168 发表于 2020-1-5 19:44:35
謝謝老兄
相信是好書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4-23 14: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