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2064|回复: 6

梁漱溟“发现”:中国有玄学而无科学 以中医为例

  [复制链接]
信誉: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发表于 2010-10-2 21: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梁漱溟(1893~1988年),原名涣鼎,字寿铭,广西桂林人,生于北京,是着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学者,哲学家、教育家。

  梁漱溟在其着名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以中医为例分析了中国“有玄学而无科学”因而没有走上科学道路的原因:“中国说是有医学,其实还是手艺。西医处方,一定的病有一定的药,无大出入;而中医的高手,他那运才施巧的地方都在开单用药上了。十个医生有十样不同的药方,并且可以十分悬殊。因为所治的病同能治的药,都是没有客观的凭准的。究竟病是什么?‘病灶’在哪里?并不定要考定,只凭主观的病情观测罢了!(在中国医学书里始终没有讲到‘病’这样东西)某药是如何成分?起如何作用?并不问。只拿温凉等字样去品定,究竟为温为凉,意见也参差的很。他那看病用药,哪能不十人十样呢?”

  毛嘉陵点评  很显然,梁漱溟是持着西医的实证论、机械论观点在看待生命和健康,似乎只有将“病灶”看清楚了才能治病,如果没有按照西式科学的方式来认识问题,就是“玄学”。中医的临床诊疗是辨证施治,同样的病有不同的证型,当然会有不同的治疗方法。梁漱溟作为一个中国文人,对自己的文化科技知识已表现出如此的“不熟悉”,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可悲的事,接着还这样如此这般地评说,实在是给中国人丢脸。讲一个也许不恰当的比喻,如果一个人失恋了,可能会出现精神不振、情绪不好等一些精神心理方面的变化,但进一步发展下去,就可能出现一些失眠、不思饮食、纳差、胁肋胀痛等具有医学临床意义的症状,对此,我们是否也要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方面去逐一实证检查,找到“病灶”的物质性变化才能治疗?不过,你要去找完全可能找不到“病灶”的任何物质变化。其实,只要作一些心理咨询辅导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如有可能帮助他们恢复恋爱关系,这个“病”更是可以立即“迎刃而解”。可见,治疗病灶的途径并非只有一条路可走。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医学不应当只面对“病”,还要面对“人”,因为人不是机器和简单的生物体,而是具有丰富心理活动和社会参与性的高级生命体。
0人打分
|
好评率:100.00%
|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楼主其他發帖
发表于 2010-10-3 13:4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如下:
 毛嘉陵点评  很显然,梁漱溟是持着西医的实证论、机械论观点在看待生命和健康,似乎只有将“病灶”看清楚了才能治病,如果没有按照西式科学的方式来认识问题,就是“玄学”。中医的临床诊疗是辨证施治,同样的病有不同的证型,当然会有不同的治疗方法。梁漱溟作为一个中国文人,对自己的文化科技知识已表现出如此的“不熟悉”,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可悲的事,接着还这样如此这般地评说,实在是给中国人丢脸。讲一个也许不恰当的比喻,如果一个人失恋了,可能会出现精神不振、情绪不好等一些精神心理方面的变化,但进一步发展下去,就可能出现一些失眠、不思饮食、纳差、胁肋胀痛等具有医学临床意义的症状,对此,我们是否也要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方面去逐一实证检查,找到“病灶”的物质性变化才能治疗?不过,你要去找完全可能找不到“病灶”的任何物质变化。其实,只要作一些心理咨询辅导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如有可能帮助他们恢复恋爱关系,这个“病”更是可以立即“迎刃而解”。可见,治疗病灶的途径并非只有一条路可走。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医学不应当只面对“病”,还要面对“人”,因为人不是机器和简单的生物体,而是具有丰富心理活动和社会参与性的高级生命体。
发表于 2010-10-3 14:4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名人不一定真懂得中国古文化
发表于 2010-10-3 15:4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agi1 于 2010-10-3 15:42 编辑

学人能出大名声,多少要有点从俗、从权贵的想法。否则在古金都没有权贵和读书人支持。

例一

比如说,孔子的理想很明显是“道”,只因为“今大道既隐”,才推崇“以著其义”和“刑仁讲让”的“礼”而已。

但近代教授孔子理念的,谁不是都只说“仁”、“义”和“礼”?为什么?因为他们不懂“道”。而懂“道”的真高人,他们又未能简单说给大众明白。那不明白的,大家就当它不存在好了。

例二

《论语》明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同样很明显,先秦古人认为“乐”对做人立身处世比“礼”还重要高一个层次。但现代论“礼”的,几乎从未有认真提及这件事。偶有研究的,皆立论肤浅,然后以为自己已经解释了。这里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不明了的事情,自圆其说,不懂的事情,假装成根本不存在。

我没有读过梁漱溟的文章,但估计他(和很多现代的大师)都难免在以上两个国学题目,犯有类似的根本性错误。

以此治学态度来研究诸子、中医、易学,很难不将国学推向无实际应用发展的考古死胡同。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元 +10 收起 理由
何有 + 1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4-7 15: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名人都是马后炮吹出来了   他们本来没有那么厉害
发表于 2011-4-9 00:5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学过一篇寓言,叫{古代英雄的石像},很说明问题
发表于 2011-4-10 17:3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這位老梁真糟,肯定沒讀過張仲景的書,可惜過世了。不過就算在世,他也必定不肯讀一讀傷寒金匱,傷寒金匱用葯很有法度的,決非老梁自個兒想像的那樣,這真不是做學問的好榜樣,辱了祖宗的智慧也辱了自個兒名頭,很不該。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5-18 09: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