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2687|回复: 14

汶川地震168小时 ( 作者:张良)

[复制链接]
<
发表于 2013-12-23 03: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http://bbs.tianya.cn/post-free-3221787-1.shtml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4295881/


“《汶川地震168小时》主要记录了汶川地震的震中映秀,在地震前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作者从2008年8月开始深入映秀进行实地调查,采访了数百位相关人 士,从他们的口中记录下震后七天,即168小时内的真实经历。

《汶川地震168小时》整体上通过时间顺序进行记录,采用了多线并行的描述方式,通过同一时 间,不同空间,不同视觉角度的记录,还原一个较为完整、全面而又真实的震中映秀。”

"  主要会分三个部分讲,一个是映秀处于与外界隔绝的孤城状态时发生了什么,这包括地震一刻的遭遇,还有自救,街头围绕生活品的争夺,在小学救还是不救的争议,等等
  第二部分会讲从国家到每个部门,围绕映秀的救援组织是怎么进行的。实话说,震中映秀一直被各级指挥部遗忘,它受到关注是众多歪打正着的结果。进入映秀是非常艰难的过程,会一一来细说
  最后是救援队千辛万苦到达映秀后,对废墟下的幸存者是如何拯救的,一直到最后一名幸存者获救(正好是在地震后第7天)"
s26373644.jpg
<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3 03: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一转眼,汶川地震就已过去五年。对于我,一个漫长的旅程也终于要结束了。
  在历经三年多的采访和写作,以及一年多的编审和等待后,关于震中映秀的记录很快就要面世。
  其实,我的心愿在成稿的一刻就已完成。甚至,它是否正式出版都已变得次要。当然,作为记录者,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这些故事。
  基于某种原因,有一些故事没有在书中呈现,但我相信它们终有呈现的一天。
  从今天开始,我将每天从原稿中摘录一些内容,给那些一直关心这本书,以及仍然记得灾区的人。
  下面的这段文字,将告诉大家这本书的由来和经过
起初,这是属于别人的使命,我从未想到它会落到我的头上。
  2008年,我已经离开了新闻界,在一家公关公司任职。5月12日发生地震的那一刻,我正在上海和客户商谈,在那个狭小的会议室里,我们都没有感觉到异常。桌上的电话很快响起,客户接听后告诉我:“刚才有地震。”“哦。”这是我仅有的反应,连好奇都算不上。
  在回公司的路上,我注意到的只是车窗外明媚的阳光。从那个密闭的会议室出来,这些明亮、温暖的光线让人觉得舒畅。我贪婪地享受它们,并不知道在遥远的西边,约十万同胞正坠入黑暗——其中大部分人将永远无法挣脱。
  几天后,我接到了另一个客户的要求,他们想捐款,希望能发布一条消息。不过,这个新兴企业拿不出很多钱,而在当时的氛围下,几千万元的捐款也只能换来媒体轻描淡写的一句话。
   那时,我已经在关注地震新闻,这是一次异常开放的灾难报道,它几乎被全程直播。但是,有很多我想知道的事情仍然是个谜团或空白。我也清楚地知道,当一个 事件达到“5?12”地震这样的影响力,它不再仅仅只是新闻。我们正身处历史之中,在任何一个历史大事件后,都应该有与之相匹配的记录文本。
   我想起了二战经典著作《最长的一天》,美国《读者文摘》老板华莱士资助了作者瑞恩的创作,这包括在德国两百多家报纸上刊登广告,寻找诺曼底登陆战的亲历 者。中国企业的公益行为也可以放在这些有长久价值的事情上,而非简单的济困救急。我向客户提出了建议:用这几十万元去资助一本书吧。
<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3 03: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只是一个框架性建议,并没有详细的内容规划,但我相信记录的目标完全不是一个问题。事实上,可记录的事情太多,挑选反而是个难题。而企业在支持这本书创作、出版、传播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得良心的平衡、责任感的展现,还能获得知名度的持续提升。
  同时我也很清楚这样一本书需要作者投入的情感和精力。在规划中,我已经想好了几名国内知名的记者。不过,这个建议未能转化为项目,客户和记者都没有兴趣,它暂时被放下。
   “既然没有人愿意,那就由我来完成这个任务吧。”现在,当我翻看那时写的博客,可以确定在5月19日,也就是全国默哀日之前,这个念头已经紧紧地抓住了 我。那一天,我特意来到上海来福士广场门口,准备参加在人民广场举行的默哀仪式。我提前一小时到达,到附近的书城购买了《唐山大地震亲历记》和四川公路里 程图。那时我已经确信,未来2~3年,我将要把足迹留在四川很多地方。
  默哀时刻来临,我在博客中记下了当时的情景:
似乎是突然之间,尖利的防空警报声响起来了。在人民广场空旷的上空,这个声音带着一种奇怪的回声,好像从天而降,笼罩大地,从而显得更加巨大而震撼。大街 上行走的汽车也一起鸣笛,但警报声压过了一切。很快,街上的汽车全都停了下来,像一下子被定格。喇叭声也消失了,有司机将手放在心口处,静默着。
   警报声响起时,路口中央的一名警察正走到两辆汽车中间,他立刻并拢双腿,脱下帽子站得笔直,他身旁公交车里的乘客顿时把视线都转向了他。不远处的一名交 通协管员也脱下了帽子,他站在马路边沿,正对着一大群停在对面路口的路人,他们的距离是如此之近,并一直保持着这种眼对眼的姿势。没有人因这种古怪的姿势 发笑,揪心的警报声充满了每一个角落和缝隙,让面对面的视线不再尴尬。
  虽然警报声响彻天空,但现场有一种肃穆的气氛。这个平常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现在有着一种不真实的沉默,这种沉默传递着无可阻挡的威严,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
  警报声变了,不再那么尖利。我知道默哀很快就要结束,那一刻,竟对警报声满怀不舍,它能再多停留一会吗?三分钟的感情宣泄怎么能表达我们的心情?
  警报声终于停了,没有人立即说话或走动,大家继续静默了一小会儿才开始三三两两走动起来。
<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3 04: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我从未有过的经历,这种不寻常的体验更加坚定了我的决心。不过,对独自完成这个任务,我并没有充足的信心。不久后,在寻求另一个机构的资助时,我试着描述了一下这本书:

  “我愿以此来参与心灵的重建,不仅仅是为灾民,也是为此外及此后的许多人。
  “这不是对震灾的全记录,而只会选择与心灵相关的部分。所以,这是一本有立场的书,它将记录爱,而不是灾难。它将展现个人面对命运转折时的勇气和坚韧,忍耐和执着。我期盼它具有对心灵的修复和激励的作用,可以长时间鼓舞一切处于困境中的人。
   “精确的叙述和丰富的感情将是它的基本要求,所以,这不是一本急功近利的书。它不会是对新闻的汇编,也不是转述、摘录或感想的汇聚,它将由无数当事人亲 历的故事所组成,能够将读者带回到现场。我们能感觉到,那些身处灾区的人虽然无法阻挡地震,但他们拒绝命运的完全安排。我希望这本书能告诉人们,这些平凡 的人是如何做到的。”
如果用三年多后完成的这本书与这番描述相对比,它们大致吻合。所不同的是,这本书记录的对象从整个灾区缩小到震中映秀,从更长的时间缩短到了震后七天。不 过,这番描述没有打动人,在寻求资助上我一无所获,这件事需要我独立完成。大家似乎抱着共同的疑问:“关于那次地震已经有这么多的新闻报道了,你还要写什 么呢?”这并非少数人的想法,这个疑问事实上一直伴随我三年的采访过程,有一些采访对象甚至因此拒绝了我。
  我并不确切地知道我想了解什么故事,但新闻报道的信息显然不能代替它们。我有意与那些“新闻一线”保持距离,在地震后三个多月才第一次踏足灾区。去映秀是一个完全偶然的选择,我原准备将它当作一个起点,从那里扩展到更广泛的区域。
   在漩口中学的门房里,我遇到了第一个映秀人:门卫张志福的妻子马大姐。她热情地向我打招呼,当我向她打听哪里可以住宿和吃饭时,她立刻把我留在了门房: 你就住这里,吃就和我们一起吃吧。我本来已经做好了准备,如果在这一片板房中找不到地方,那就当天赶回都江堰。马大姐的热情感染了我,我留了下来,晚餐和 张志福一起喝了点酒,也开始了这本书的第一个采访。
  后来,我采访四川消防警务处长李大军时,他讲述了自己在最疲惫的时候,得到渔子溪村民一碗 腊肉粥的故事。当听到他说和送粥的胡大姐现在就像亲人一样,虽然坐在一起也聊不了什么话题,但见面心里就暖洋洋的,我突然想到了马大姐。我体会到了李大军 的感受,在那个特殊的时刻,人与人能在短时间内从陌生人变成骨肉一样的亲人。
  在映秀的经历让我很快确定,这里就是我要记录的地方。
<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3 04: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2008年8月开始,在映秀的采访断断续续地进行着。那时我承担着公司的管理职责,工作繁忙。大部分的采访只能利用周末,常常是在周五下班后直奔机场,在车内换下服装,当晚从上海飞到成都。周末两天在映秀完成采访后,周一搭乘早上的第一班飞机赶回办公室。
  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我并没有定下一个时间表,在进行了大半年后,采访暂停。我的工作地点从上海转到了北京,同时,我也需要消化已经采集的故事——八十多位映秀人向我讲述的故事,以及越来越多的背景资料。
   这些堆积如山的信息让我沮丧,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过于疯狂,非要背负这样一个过于沉重的任务。我从不觉得自己是这项任务最合适的人选,虽然从事新闻 工作超过十年,但一线采访并不多,采访是一件让我感觉痛苦的事,尤其是采访灾后的幸存者。有些人我从未打算采访,因为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他们,这包括小学的 老师,以及曾长时间埋压在废墟的人。
  蒋雨航是唯一的例外。2008年底,他加入上海消防后,最后一次和母亲龙金玉一起来映秀感恩、告别。我和他在杨云青的板房里相遇,当晚还在同一张床上挤着入睡。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他被困在废墟下的五天五夜,就是这样的姿势吗?
   困难和障碍不断出现,有大半年的时间,我几乎完全停止了这项工作,只是偶尔整理下资料,甚至打算放弃。然后,这念头在某一天又被唤醒。一篇关于卧龙管理 局局长张和民的文章提到,当他地震当天从都江堰向卧龙徒步,在雨夜中与随行的司机失散后,他独自一人继续前进,“上帝要我向前,我就要向前!”——虽然张 和民后来向我证实这些细节只是作者的虚构,但我读到它们时,上帝的声音好像也在耳边响起:“向前!”
  2010年7月,我离开公司,开始全职从事这本书的采写工作。此后的采访需要在全国各地搜寻那些曾经到过映秀的救援者和義工,这项工作已经无法靠空闲时间来完成。
这本书最后记录的故事有一些你也许已有耳闻,但也有更多的故事会让你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地震,包括镜头之外、废墟下的黑暗世界。这是一部彻底的非虚构作品,里面的细节经过一一核实,并以原生态的方式呈现。
  书中出现了200多人,可是,如果换成另外的200多人,也许会是一本大致相同的书。这些故事不仅仅讲述人和事,也在记录人性。人类在大灾难中的遭遇,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们很容易就注意到,在集体困境中,人的行为有些不同寻常。
  这些行为展现出了比平常更丰富的人性。
  人是万物之灵,这种灵性在灾难中好像得以浇灌,并迅速发芽生长。而在灾难过后,灵性又迅速干涸、消散。这本书里的一些人已经感到了这种困惑,他们的反应有如隔空辩论。
  有人一脸落寂地告诉我,地震中那些“宝贵的东西”后来渐渐淡了。还有人说,那种非常时期的非常举动,本来就不可能持久,因为这打破了正常生活,社会代价太大。
  对大多数人来说,人性之灵只是一个火种。灾难过后,它被小心地装进火种灯,保存在内心隐秘的地方——直到下一个大灾难打开它。
  在平安的日子就闪耀光芒,以及用灾难打开盖子,这两种方式各自付出的代价,人们无从测量和比较。在这些故事中,我注意到的是,当人类引以为傲的东西被另一种更大的力量击败时,大家会如何反应?当人在大灾难面前真正意识到自身的渺小时,他们会倚靠什么?
   这本书并没有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它隐藏在那些人体现出来的担当、勇气、忍耐、牺牲、同情心,以及挣扎和懦弱之中。所以,这本书记录的,不仅仅是灾难, 还有无数个人的责任和荣耀。无论是受灾者还是救援者,都是在突然之间被抛进了一个自己无法把握的境地,他们面对相同的命运。
  他们的行为让我相信,人性一直被某个力量掌管和守望,并非自由如野马。这让人对人类的未来抱有信心。不过,这些灵性会在某些人身上持久地展现,也会在某些时刻普遍的展现,但在人类历史中,它很难在某个社会同时展现持久和普遍。对人性,我们只能保持谨慎的乐观。
  人性有掌管者,也需要守望者。当灵性消退,守望者会适当提醒:那段我们曾经共有的记忆。当灾难离开,人类其实进入另一种更大的困境,但在灾难中闪耀过的光辉,正是人类前进的动力之一。
  这就是一份记录文本的目标所在。
<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3 04: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我要对本书所描述的两百多人,尤其是接受我采访的一百七十多人,以及更多提供背景资料的人表达谢意,谢谢你们的讲述和分享。还有那些已经永远不能说 话的人,我的心会永远和你们连在一起。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我原以为在记录别人的命运,但这个过程也改变了我自己的命运。你们的故事,让我对命运和生命有了 更多的认识。
  关于约翰?唐恩,也许很多人对他的一首诗已经很熟悉,但我愿再度与各位分享:

  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
  在大海里独踞
  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
  连接成整个陆地
  如果有一块泥土被海水冲击
  欧洲就会失去一角
  这如同一座山岬
  也如同你的朋友和你自己
  无论谁死了
  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在死去
  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
  因此我从不问丧钟为谁而鸣

  张良
  2011年12月28日撰文于北京
  2013年4月17日修订于重庆
<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3 04:37:37 | 显示全部楼层
莲花开了

  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卧龙自然保护区,一场热闹的仪式正在进行。专程从北京来的演员们在表演,各地来的记者们在拍照,致辞的县长廖敏心情应该非常不错。这两天,在他的辖区内,“喜事”将要接二连三地登场。
  这是2008年5月12日的上午,廖敏出席的是一场大熊猫认养仪式。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认养了两只大熊猫,它们和另外6只大熊猫一起,即将前往北京,在奥运会期间向全球来宾亮相。
   在廖敏致辞的时候,来自福建的王辉正在准备请柬,他在汶川县水磨镇投资的锂业公司一周后开张。旁边,江苏人投资的四川最大的硅冶炼企业也将在两天后正式 生产。与水磨镇相邻的漩口镇则更有资本骄傲,那里,一座庞大的电解铝厂在紫坪铺水库边矗立着,崭新的厂房老远就能看到。重庆博赛集团为这座工厂的新项目投 资12亿,建成后它将成为阿坝州最大的工业企业,而第一条生产线将在5月13日,也就是明天正式投产。
午饭后,车队从卧龙开向40公里外的映秀镇。7名出席活动的记者乘坐的商务车刚刚驶过映秀镇口外的百花大桥,《浙江日报》记者陈悟宪感觉到异常:
   突见前面乱石飞滚下来,纷纷砸在公路上。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车子右侧便瞬时被撞得砰嘭响,左右剧烈摇摆,前后门车窗玻璃迅即被砸个粉碎。有人猛喊“快 倒车!”我感觉车子屁股在转向左侧的路外,便急忙叫司机注意。因为路旁是几百米的陡山峭壁,宽阔的岷江。才喊了声“小心,往右倒车”,便感到一记强力的重 击,失去了知觉。
  在他们身后,百花大桥拐弯处的桥墩承受不住剧烈摆动的力量折断了,数十米的桥面跌落。
  比他们晚20分钟出发的汶川县长廖敏和新安化工董事长王伟的车队,此时行驶在卧龙和映秀的中间,他们同样在通过一座桥梁后遭遇了地震。
  坐在后排的王伟看到窗外山体的巨大塌方,说:“泥石流!”另一名坐在副驾驶位置的员工惊叫起来:“地震了,快下车!”并迅速打开车门,顿时,一股强烈气流混合着尘土与沙石充满了整个车厢。
   他们下车和廖敏一起查看,发现一块数十吨的巨石已经把车队后的桥面砸出一个直径两米左右的大洞。这支车队实在幸运,他们前后很近的地方都是巨大的塌方。 廖敏不知道,他管辖的汶川,马上要和大地震三个字紧紧连在一起,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而他得在这个荒郊野地与世界失去联系好几天。
<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3 04:38: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天中午,汶川县漩口镇蔡家杠村二组村民何国伦一个人在饭桌边坐着,正愉快地喝着啤酒。突然响起的三声闷响吓了他一跳,桌上的酒杯也凭空开始移动。何国伦 愣了一下,以为自己喝多了眼花,但酒杯整个儿跳了起来,啤酒洒了一地。紧接着桌子也剧烈抖动,天花板上的白灰飘落下来。他站起来,一阵巨大的声响从边上的 牛眠沟传来,地面也大幅抖动,他顿时被掀翻在地。
  莲花开了!
  在与牛眠沟相连的莲花心沟,一个叫白流槽的地方,从山坡猛烈喷发出大量的碎石,在地面形成一个直径约40米的洞口。旁边,还有两个小一点的喷口。这带来了三声巨响,让人胆战心寒的声音就像是地震吹起的冲锋号。
  四川省地矿局的报告分析和记载了在两条沟里发生的不可思议的细节:

   固体塌方尤如洪水般,铺天盖地,3秒钟就冲进主沟,前进了1.5公里左右,固体流击飞的石头如同炸弹一般,四处飞溅。固体流在倾泄过程中,曾受到山体阻 拦,产生了三次折向,折向处有明显的上扬迹象,最高处达60米。经专业测算,有300多万方的固体流在地震瞬间倾泄,以每秒高达400米左右的速度,在6 秒钟左右内,沿牛眠沟向前推进了2.5公里左右。
 对最靠近爆发点的人来说,这股速度超过音速的恐怖“石流”是如此之快,也许还没有看清就已经被冲击波击倒,并被随后奔涌而下的数百万立方碎石掩埋。悲惨的命运落在了蔡家杠村二组76岁的张术华和86岁的王汉章身上,这对老夫妇居住的木屋就在白流槽正下方约一公里处,他们很可能是汶川大地震最早遇难的人。后来,老夫妇的儿子王学宾在离木屋几百米远的山坡上发现了父母曾经用过的被褥。石流还带来了更多的异象:一座坟飞过山沟,从山坡一边来到了对面的山坡;水厂厚重的水泥蓄水池从沟底被石流推送到了半山腰。   村里75岁的姚功名没有注意这些异象,虽然他就站在爆发点的后方一点,但快速升腾的烟尘很快就让他什么都看不见。这天,姚功名正在白流槽砍竹子,一声“放火炮”似的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接着看到一堆一堆的石头飞了出来。很快,硫磺一样的味道冒了出来,周围雾气腾腾,像白烟一样绵延,几米外就模糊一片。即使他幸运地站在喷口的后面,那些飞溅的沙石还是擦伤了他的手。这些东西太出乎他意料了,加上喷发后周围山上的石头开始崩落,他不得不躲来躲去。   地面开始剧烈摇动,在屋里的二组村民跑到院子里,趴在地上,互相抓住。震动过后,有胆大的村民跑到牛眠沟边,看到“沟里白花花的,光看到有一点房角”。大受刺激的他跑回去对其他村民大喊:“完了完了,山上到处都在垮,沟里头的房子全都埋住了,怕是埋了好多人呢!”他看起来说的太夸张,那些不相信的人说:“地震把你弄疯了!”
<
发表于 2014-1-12 17: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到最后一名幸存者获救(正好是在地震后第7天)"
<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06: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5月12号的下午2点28分,无数来自地下的干石块并没有水或其他液体的润滑,却不可思议地在莲花心沟和牛眠沟里多次转向奔流。这些地区地下3公里处
存在大量巨厚底层,像超大型储油罐一样,中间包含丰富的异常高压气体。这些“潘多拉盒子”一直静静地埋藏在地下,当地震在地壳上打开缺口,它们立刻开始高
速膨胀,在地下裂缝和地震断层等通道快速涌出,像发射炮弹一样将地表附近的石块猛烈射出。
  蔡家杠村地震时在山上的280多人,遇难16人。地震虽然在这里爆发,但村子的主要区域在爆发点后面,也就是地质断裂带主要撕裂方向的反面,这让他们避免了更大伤害。地震将要撕裂的第一个城镇,将是爆发点东北方向7公里的汶川县映秀镇。
  在岷江西岸,映秀所属最南边的村子就是张家坪村,一部分村民住在牛眠沟的下半部,而上半部则是漩口镇蔡家杠村二组村民。这是一条与岷江交叉的深沟,百花大桥横跨沟口。只要天气不是太坏,在沟口能看见整个映秀镇。
 
 地震与映秀的第一次接触就在牛眠沟,石流从位于沟口的张家坪村村民高平的住宅旁风一般刮过后就抵达了百花大桥,并从桥下倾泻到岷江,这座房子幸运地没有
遭到直接打击。两年多前,这座房子还是一个地震监测点,这个由西南地质地震大队立于1970年的监测点曾在此工作了10年,1980年后村民们“就没有见
过有人来看那个桩桩儿了”。监测点在一块岩石上继续孤独地呆了20多年,直到2006年高平为修建住宅炸掉了岩石。现在,这个地方与它一直希望捕捉的地震
以这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相逢。
  并非所有的映秀人都对这场地震毫无感知。张家坪村民蔡永福的家谱中记载了蔡家先祖蔡文元百年前的一首诗:

  《泪痕》
  璇口红灯照牛眠,牛眠沟里万顷田。
  莲花心里开莲花,地动山摇到今昔。

  这是悲惨的记录,还是让人毛骨悚然的预言?这不再重要,汶川大地震选择的第一个地面能量突破口,就在莲花心沟的白流槽!
<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06: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训练有素的地质学家,如果仔细观察映秀镇的地貌,会发现一些不同寻常之处。
  镇区所在的U字型秀坪街环绕着一座山,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几座
山。它没有一般山峰那样连贯的坡面,而是像台阶那样,一级一级抬升、后退。当地人对它们的命名能形象展示这一点:第一级叫二台山,往上是三台山。这是亿万
年地质运动的痕迹,一个台阶意味着一次剧烈的变动,反应了不同地质板块充满能量的对抗。
  映秀人对此并非一无所知,上个世纪60年代末修建映秀
湾电站时,人们已经知道,镇北和镇南的岩石不一样,但所知仅此而已。这和日常生活没什么关系,也就没有人关注。只有少数人知道,一条主断裂带正好从映秀镇
区穿过。它从西南向东北延伸,在这个方向100多公里远处,同样在主断裂带上,坐落着北川县城(县城曲山镇是汶川大地震中唯一损失超过映秀的城镇),这就
是著名的龙门山主断裂带。
  平时,断裂带代表对抗双方交界处的非军事区。但在战事爆发时,那条线又会成为血腥屠杀的前线。在映秀-北川主断裂带
两边对抗的,是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它们最显眼的分界线就是长长的龙门山脉。一个初到都江堰的人,天气晴好时,在市内走着可能会猛然发现,城市西边平地立
起一堵墙似的山峰。这一带,在不到60公里的范围内,海拔从600米左右迅速上升到4000米以上,这是中国地形最陡峭的地方。
  这是新秀和老
将的对抗,又老又硬的东部地块岿然不动,从西边挤压过来的青藏高原庞大而稚嫩,它那些又新又软的岩石缓慢地向东持续移动,像一根弹簧一样被渐渐压缩绷紧。
处于这两大板块交界线的龙门山断裂带同东部地块一样硬气十足,它成了一个牢固的扳机锁扣,将西部地块的挤压力量一点点蓄积。
  这并非对等的顶
牛,更为高大的西部地块在挤压中爬升,搭在了东部地块之上,当断裂带无法承受,撕裂、断开,“锁扣”被打开时,这根压抑已久的“弹簧”冲天而起,面朝东南
向上跃升,同时向左边滑动。这番复杂的抖动使地面变成了一个蹦床加筛子的古怪玩意,又摇又弹,无人能安稳站立。
  在地下10-20公里处的断裂带撕开后,地震能量不会垂直到达地面,它按照自己的路径,急切寻找着一个地面突破口,那个爆发的地方,将成为汶川大地震的真正震中!
  按照某种神秘的规则,它落在了映秀。
<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06: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个平常的周一,这天的上午阳光很好,但中午开始就是钓鱼人喜欢的阴天。大约30多人在水库边垂钓,身后高一点的地方停着他们的车。他们在一个伸向水面的圆形坝子上,无人打扰,悠闲自在。
  按理说,他们无权到这里钓鱼。这个土石平台由紫坪铺开发公司拥有,就在公司最宝贵的资产、156米高的水库大坝不远处。事实上,这个平台就是为了保护大坝的。术语叫着“压重体”,一般土石堆砌,用来平衡水库边陡峭的飞来峰,稳定山脚。
  在更靠近大坝的地方,路边也有条小路可以下到水边,那里也常有人钓鱼。只是,这条小路太窄了,它就是钓鱼人踩出来的羊肠小道,连名字都没有。水边的钓鱼平台也比那个庞大的“压重体”小得多,它只能吸引一些喜欢幽静的人。
 
 在紫坪铺水库尾水的最远端就是汶川县映秀镇。如果从紫坪铺大坝算起,弯弯曲曲的水面一直绵延20多公里。6月进入汛期,现在,水库水位按惯例降到832
米,为即将到来的洪水腾出库容,这差不多是每年的最低水位。12号这天,紫坪铺公司的副总经理由丽华正在进水塔的机房里忙碌,她得在洪水到来之前检查所有
机电设备。她只要抬头,就能看见那些钓鱼的人,“压重体”的高程只有840米,汛期到来时那里会被淹没,她不必调动保安赶走他们,反正也钓不了几天——事
实上,他们中的一些再也不能钓鱼了。
<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06: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岷江沿线大量电站带来的是连锁反应。电站主要集中在阿坝羌族藏族自治州,尤其是汶川县的地盘上,官员们决心要好好利用这个优势。电冶、硅铁、铬铁、磁材、水泥等等,这些高耗电企业在别的地方也许让人头疼,但这里有的是电,于是它们纷纷在此落户。
  工业的兴旺不完全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这一带为高山河谷,平地很少,居民大多在岷江与山体之间的狭窄地带生活。企业需要的土地往往依靠大规模开挖山坡,这使得那些自然形成的平缓山坡被削成了直壁,它们的危险性大大增加。不过,一心要致富的人们还顾不上这些。
 
 阿坝另一项有价值的产业旅游比电力和工业提供的GDP更多,一个地区拥有3项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大熊猫栖息地),这在全国绝无仅有。不仅如
此,山谷深处越来越多被挖掘出来的羌寨和藏寨也在吸引大量游客,这需要更宽阔的公路输送。和那些工业企业一样,这些建设都对土地产生了更大的压力。
 
 很多年来,交通部门几乎是被繁荣的经济用鞭子抽着走。从成都到阿坝最早的成阿公路修建在岷江的左岸,公路狭窄,坑洼不平,雨季极易被紧贴公路的山坡冲下
来的洪水中断。后来,在岷江右岸的山脚修建了213国道。当紫坪铺水库开始修建时,新213国道也不得不在山腰动工——老国道将被淹没很长一段。被淹没的
部分自然要由紫坪铺开发公司负责建设,这从交通部门对这段路的称呼就能看出:赔建路。从入口的都江堰玉堂镇到淹没区终点映秀镇,全长为34.55公里。这
个距离提醒人们,映秀虽然已属川西山区,境内汉藏羌回等民族混杂居住,但它离繁华的四川首府成都不过80多公里路程。
  这一番折腾下来,本来就
地形陡峭,岩体破碎的山谷,看起来和原始状态已经大不一样。从映秀往北通向汶川县城的那一段,更加山高谷深,公路往往只能顺着河道,在水中架空修建。这些
无所顾忌的发展举动不会带来地震,但会放大地震的伤害。当然,这些工程都让映秀这个阿坝门户的地位更加重要。
  213线虽然是国道,但只是三级
公路的标准,路宽仅仅6.5米。一个外地司机在这段路上开车,不免胆战心惊,他需要穿过三个隧道、五座大桥,在水库边弯弯曲曲的路上不停转弯才能到达映
秀。12号中午,这条公路又发生了交通事故,大量车辆被堵在马鞍石隧道两头,很多不耐烦的司机下车走动一下。几十分钟后,他们将比留在车里的人更有机会躲
开山上的滚石。
  映秀湾发电总厂修配分厂经理吴晓东也被堵在这里,他更幸运一些,当公路疏通后,先放行了上行线。担心赶不上会议,他加速开向映
秀,一会儿功夫就穿过了三个隧道。和他的方向相反,映秀镇中滩堡村刚卸任的村支书张仕明和妻子要去都江堰,在吴晓东那边的车辆放行之后,他的车也开过了马
鞍石隧道。
<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09:2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映秀段,岷江一如既往地从北向南咆哮着快速下泄。这个小镇实际上在两条河的交汇处:岷江和称为二河的渔子溪。虽然全镇占有的土地超过100平方公里,但
绝大部分是海拔3000米左右的高山,镇区也就3平方公里左右。交叉的两条河,三面环绕的高山,南端面向水库的开阔出口,这构成了映秀的基本格局。
 
 岷江东岸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着老街村、枫香树村、黄家村、黄家院村。这一边也是龙门山脉的一部分,山体一直延伸到江边,留给人们的土地不多。4个村庄都紧
贴着岷江,老成阿公路就从他们中间穿过。事实上,这些村庄就是在公路两边一点点形成的。但是,随着成阿公路的废弃,这一边已经萧条了很久。
  在岷江西岸,来自卧龙、横切过来的二河把镇子分成了南北两部分。南边有牛眠沟口的张家坪村和半山腰的渔子溪村,北边是中滩堡村——映秀镇7个村中人口最多、最富裕的村子,因为这边有映秀最核心的镇区秀坪街。
 
 映秀只有这一条街,它一公里多长,像一个U型,每一边差不多就是中滩堡村的一个村民组。左边是小河边组,下边是庙子坪组,右边是桤木林组。其中,最繁华
的就是U字底部的那一段,几百米长,集中了映秀几乎所有的商业设施和公共服务机构:派出所、宾馆、饭店、小吃店、粮站、超市、卫生院、诊所、建设银行、农
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局、保险公司、税务所、工商所、供电所、镇政府、法院、幼儿园、多栋宿舍楼、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电力公司、广播电视站、茶楼、网
吧、麻将馆、游戏机室、KTV、服装店、铁器店、五金店、美容店、药店、书店……
  以前,这个U字型街道就是通向汶川的213国道的一部分,后
来在U字的顶端修了条小隧道,
213国道就从那里直接穿过。以后,成都到汶川的新高速公路在穿过龙门山的长长隧道后,只是从镇边擦过,就顺着岷江东岸北上。但映秀镇丝毫不必担心被抛
弃,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交通要道:顺岷江往北通往汶川、九寨沟,顺二河向西通向熊猫栖息地卧龙、四姑娘山。除了呼啸而过的旅游大巴,越来越多的自驾车、摩
托车甚至越野单车队,仍然会在这里停留。
  为防止旅游的名声被不法之徒破坏,12号这天,阿坝州政府副秘书长、旅游执法局局长杜骁等13人组成
的旅游市场检查组巡视到了映秀,陪同的有汶川县副县长张云安、汶川县旅游执法局局长蒲弘、映秀镇镇长蒋青林。他们很忙碌,1点56分才进家人饭店吃饭。蒲
弘到现在都记得这个极为准确的时间,因为张云安进饭店时没有看到他,就给他打了个电话,这个时间永远存在了手机里。他们仅用半小时就吃完,然后站在饭店门
口闲聊。
  镇委书记王长洪和派出所长高金耀另有公务,他们将汶川县委书记王斌送至映秀北边的银杏乡后,正在疾驶返回。
<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09:2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长久以来,映秀镇的影响一直能辐射到周边不少乡镇。它的中学和卫生院都是这一地区的中心,连卧龙公路征稽所和漩口镇地税所都借居此地办公。漩口中学的名字
会把外来者弄糊涂:漩口镇不是在映秀镇的南边吗?这也是拜紫坪铺水库所赐。老镇子被淹没之后,漩口向北边的百花乡迁移合并,新的地盘太小了,容不下一所大
规模的学校,漩口中学不得不继续北移到映秀。这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它在合并映秀中学后保留了自己的名字。
  新中学2006年建成,坐落在镇
口宽阔的坝子上,和秀坪街隔二河相望,这是1527名学生、133名老师的领地。12号下午,男生公寓管理员蒋阿姨按习惯逐层叫午休的学生去上课,高一学
生席健告诉她,自己和哥哥开了一晚上车刚回来,他让蒋阿姨第三节课再叫醒他——他不再有机会醒来,这个辛劳的绵池小伙子成了男生公寓唯一的遇难者。在2点
28分地震的时候,公寓里本来会有更多磨磨蹭蹭的学生,不过,学校此前决定下午的上课时间从2点30调整为2点20,12号正是新规定执行的第一天。
和中学不同,建在中滩堡村小河边组的映秀小学很有些年头了。它的主教学楼17年前建成,比它更早的是5层教师宿舍楼,晚一点建成的综合楼则和教学楼拼接,
呈L型。综合楼是个结构古怪的建筑,在同一高度上,它一半是5层,而另一半突然变成了6层。这个结构清楚不过地说明了当年的窘境:缺钱,只能逐段逐段地
建。那个年代,政府财政无力投入农村教育,倡导“人民教育人民办”,许许多多的乡村学校都是农民们集资或义务劳动建成,质量差强人意。
  四层的教学楼只在中间设置了一个楼梯,在楼梯的一楼出口有一个门厅,上课时那里的卷帘门常常是关着的,只有一个小门可以出入。每层的楼梯两边各有两个教室,这座楼容纳了12个班,另有在综合楼里的学前班,共有473多名学生、47名老师。
 
 12号是星期一,这天上午,家在小学大门旁边的小河边村民杨云青像往常一样听到操场上的国歌声,一面国旗升到杆顶。这些活泼的小家伙和杨云青都很熟,总
是礼貌地叫“杨爷爷”,“杨爷爷”开车在路上时也就经常捎他们一把。不过,他们和杨云青的妻子袁秀芳应该更熟一些,她在大门旁摆了个小摊,卖些小孩儿们爱
吃爱玩的东西。下午上课之前,这些小家伙总喜欢把书包往小摊前的竹椅子上一扔就去玩耍。这一天,杨云青看到有20多个书包在那,然后校门打开,他们拿起书
包跑进教室。这里是他们的乐园,小学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939年,鼎盛期有学生1400多人,在阿坝州以师生才艺突出闻名,艺术和运动小组众多。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4-23 23: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