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3192|回复: 20

《西游记.心解》卷上----解读作者隐藏的禅悟觉识 性命双修

  [复制链接]
信誉: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发表于 2013-11-19 11:4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骑牛打酱油(@ziyexiansheng) 《西游记》是一部性命双修的寓言,每个人物,事件;都有着不同层面的寓意。犹记得小时初次阅读原书,只到“白骨精”之时便再无兴趣,只觉得之后的打怪升级在情节模式上并无新意。而今,读书已破百卷,回首再读“西游”,虽仍就是未详读于打怪,却在心证上已得出另般意义,遂提笔《心解》西游记。





引子一:山水依然


有没有过在某个熟睡的夜里没有任何朕兆的醒来?四周死一般的寂静,而内心竟然不是安然,却在此刻比任何的时候都空虚?
有没有在某个瞬间突然的感觉这世界的一切都是假的,觉得这世界上似乎只有自己是真实,它们的存在只是在为了陪衬自己?
真实究竟是怎样的?
这世界,似乎一个迷局一样,你我在重重迷雾中以真实对待着“真实”,却又真实的怀疑着,这一切到底是不是真实。
青原禅师曾经总结自己未参禅时及至开悟之后,所证会的三重体悟,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借用苏东坡的诗句,似乎这“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便如同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皆不同。”我们尘世间的人为事物的表象所迷惑,对世间万象的种种有分别和执著,沉溺于凡尘事务、欲念、烦恼之中,而无法认识到本心的真识面目。
人生稍有体悟,再去看世界,山水却已不再是山水,而成为了事物的“本来”,而此时的心中,却执着于事物已经被揭开了表象的本质存在,执着于事物的分别。于是看似的体悟了世间的一切,却依然的有着不断的烦恼与枷锁。
本性何时能从迷局中归回?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眼前的山水依然是此山此水,所处的世间依然不过是俗世红尘。一切的真实,真实可见。一切的假象,借假修真。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原来顿悟世事,或许只在一瞬间。
我等皆是凡人,山水也好,非山水也罢。老子在《清静经》说:虽名得道,实无所得。或许所谓的顿悟,自然也是有不同的体会吧。你我不会去指望升仙得道,却会想要活一个真实。
见山是山与见山只是山,虽似没有变化,却还是不同。与其昏昏,何如昭昭?
初识世界,一切的新鲜,所有的认识都是前人描述于你我。前人告诉我等这是山,我等就认识了山;告诉你我这是水,你我便认识了水。表象世界,是通过身体感官了解到的“客观存在”。 虽然事物的存在,存在着客观共识。但我们却无法确定这共识是否也是真确。
这个世界似乎存在问题。
似乎这一切的一切,貌似都是人们主观意志的认识所形成,而这些主观意识却又是前人一代一代所赋予的。
许多人意识到这些时,就开始了人生的纠结。追求了一生真实.心高气傲了一生,却发现自己最后并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境界,于是有些人悟了,他们把自己带回到了最初的开始,茅塞顿开,回归自然。
这个时候人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明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这个时候山又是山,水又是水了。禅说: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
一觉醒来,是你我在做梦?还是你我本来就是梦中人?
大梦谁先觉?
曾经,庄周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惬意的竟忘记了自己是庄周。猛然间醒来,却赫然的发现自己竟然是庄周。究竟不知道是蝴蝶在梦中变成了庄周,还是庄周在梦中变成了蝴蝶。
色色原无色,空空亦非空。静喧默语本来同,梦里何劳说梦。
大梦千年,何时方醒?
那时,大唐太宗皇帝李世民登基,改元贞观。登极经十三年,发招贤文榜,开科取士。秀才陈光蕊一举大魁天下,并娶了丞相殷开山的女儿。
状元携妻乘船赴任江州,岂料在路中遭遇恶人害死水中,被恶人占了官位与妻子。而此时光蕊之妻腹已有子,便是后来西去的取经人。
唐僧出世,这个孩子自然是不为恶人所喜,其母含恨将孩子放在木板上推入江中,顺水流去,一直流到金山寺脚下停住。为金山寺长老救得,取乳名江流。不觉江流儿年长一十八岁,削发修行,法名玄奘。
贞观十三年,岁次己巳,九月甲戌,初三日癸卯良辰。陈玄奘大阐法师,聚集一千二百名高僧,在长安城化生寺开演诸品妙经。
同年九月十三,唐僧受观音菩萨点化,踏上了西去取经之路。
取经归来,唐太宗看了通关文牒,乃贞观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所发给。不觉大笑道:“久劳远涉。今已贞观二十六年矣。”十三年过去了。
玄奘,贞观十三年出生,贞观十三年启程西去,历经十三年取经回国。是作者的疏漏么?玄奘出生就十八岁,西去取经?
还是人一出生就已堕入了这轮回之河,开始了大梦征程。
金蝉子十世轮回在这河中,历经了无尽的苦难、无尽的诱惑、多少次的失败终究回到了他原来的地方。
心猿悟空从自由的没有约束,到被那金箍所制约,再到金箍的默然消逝。曾经的叱咤风云、翻天覆地,而后的五行山下独自清修;是上天下地真的无有那敌手?还是总要经历下红尘洗礼方能悟透?
西去这一行,本来就是一个主体的五个分化。一副俗世皮囊统御心猿、意马、贪欲、痴愚,斩断那重重魔障,追寻那渐渐的迷失。
身做皮囊,为一体以御四用,在漫漫的十万八千里路上,破去迷幻,脱去恶浊。心猿意马也曾放纵,却是向道寻找顿悟的真心真意;贪欲愚痴不免感遇诱惑而生退却,却也是对证悟的决心与执着。
一部《西游记》是部顿悟人生的大寓言,一部《西游记》将顿悟的过程跃然纸笺。山还是那山,水依然是那水。到后来,所在眼前的还在眼前。
0人打分
|
好评率:100.00%
|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楼主其他發帖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9 11:4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子二:
意识创造形相,你们的世界是你们自己创造的。--赛斯,中译本《时空之外》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 《道德經》
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 鸠摩罗什译本《金刚经》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心经》
我分割我的神圣目的,就是要创造足够的我的部分,以使我能在经验上认识我自己。为使创造者在经验上认识他自己为创造者,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去创造。因而我给与我的不可计数的每一部分跟我做为“全体”所有的一样的创造能力。
当你们的宗教说你们是“按照神的肖像”被造出来时,他们就是这个意思。这并不是指,如某些人解释的,我们的身体看起来肖似,但它的确是指我们的本质和精髓是相同的。我们是由同样的材质组成的。我们是“同样的料”!具有所有同样的特质和能力,包括“无中生有”地创造物质世界的能力。
我创造你们-- --我的心灵儿女的目的,是为了要体认我自己为神。除了经由你们,我没有其他办法做到这一点。所以可以说我要你们做到的是:你们该体认到自己为我。-- -- “上帝”如是说,《与神对话》(CONVERSATIONS WITH GOD)
任何一种基本量子现象只在其被记录(观测)之后才是一种现象,而在观察发生之前,没有任何物理量是客观实在的。-- --尼尔斯·亨利克·大卫·玻尔,丹麦物理学家,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
没有一个基本量子现象是一个现象,直到它是一个被记录(观察)的现象;并没有一个过去预先存在着,除非它被现在所记录。今天我们对物理的要求是,要了解存在本身。-- -- 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美国物理学家、物理学思想家
过去、现在、将来的区别,只是一种幻觉,不管人们怎么坚持这种区别也没有用。--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美籍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创立相对论时结论如是说
爱因斯坦有一次问惠勒,如果人们都不去看月亮的话,那月亮还会不会在天上?



引子三:

笔者想写的不是一部宗教题材的书,笔者只是想借用一下宗教里的对世界的抽象认识。
其实,世界上很多值得深思的内容,都已经被宗教语言所概括。当我们不承认自己是宗教徒时,我们所说的、所写的,却总会用宗教的名词来描述问题。这不得不说宗教的一些名词对一些事物的概括,确实已经足够恰如其分。以至于,大众不需要另辟蹊径的去寻找更合适的名词。
东方的宗教对于世界的认识,已经有了很高的高度。在某种程度上,华夏大地上的主流宗教佛、道两家,在对“真理”的追求上并无二致,同出而异名。加之由于年代的久远一些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亦无从分别。
或许,大多的宗教名词,其或是外来语的音译,或是对事物的高度抽象概括。以至于它们无疑具有一种了魔力,即可以让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启示,也就是一个词汇的多义性。
所以,当我们用这样的语言去描述一个事物时,或许我们也可以表达出可能不是我们原意的意义。而这,又让事物更加的扑朔迷离起来。
这不正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么。
在这次的解读中,笔者采用了类似夹批的方式来表达。
这有两个好处:
一,在原文上笔者会节选关键处原录下来,使未曾对原文阅读的读者有个清晰的原著概念,不会混淆在电视剧情节中。
二,也是考虑,这种夹批式的解读会更有效的使解读与原文关联起来;同时也可以引发读者在阅读原文时有自己的体会,不会为解读者的思路所局限。
毕竟文以载道,所得悟者,全凭其心。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9 11:4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紫叶先生 于 2013-11-19 11:49 编辑



上卷:心的觉醒 -- -- 孙悟空的是谁


第一回:佛性道心人皆有 俗世婆娑镜蒙尘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一次文明毁灭,需要经历多久?
作者在《西游》的开篇,首先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地球文明的规律。即一次地球文明从生成到毁灭的时间。这个时间用现在的纪时方式表示,即129600年。而这个概念的兴起,啓自于宋朝著名的哲学家邵雍所著《皇极经世书》。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

十二万九千六百年称之为一元,即一个轮回。在这一个轮回中分成了十二个不同发展的阶段,称其为十二会。这样的十二个阶段状态,抽象的微缩便好像是每天的十二个时辰状态仿佛。

【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则西蹉;申时晡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

半夜十一到凌晨一点之间为夜半子时,古人说:此时为一阳初动之处,是世间万物生气的始发点,当然这是有一定界定范围的。而后每大约两个小时一个时辰,一个时辰一个阶段的轮回,周而复始。
或许有人会想,难道这种轮回每天都一样么,当然不是。所以有了变化,便有了明天。
这样的状态外放到整个天地,则整个天地自然的规律也如同这样一般。一天有十二个时辰,十二天地支一次轮回,十二个月一年结束…所谓其小无内,其大无外。

【譬于大数,若到戌会之终,则天地昏曚而万物否矣。再去五千四百岁,交亥会之初,则当黑暗,而两间人物俱无矣,故曰混沌。又五千四百岁,亥会将终,贞下起元,近子之会,而复逐渐开明。】

一轮文明发展到了118800年后的戌会末尾,便进入了此次轮回的尾声,天地开始昏昧,万物没有了沟通。这样又经历了10800年天地无光,下个轮回就要开始了。万物起于元而止于贞,贞元之句,出自《周易.乾卦》“元、亨、利、贞”之辞,有万物始终之意。一个轮回的结束,下一个开始也便要来临。

【邵康节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到此天始有根。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子会,轻清上腾,有日有月有星有辰。日月星辰谓之四象。故曰天开于子。又经五千四百岁,子会将终,近丑之会,而逐渐坚实。《易》曰:“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至此,地始凝结。再五千四百岁,正当丑会,重浊下凝,有水有火有山有石有土。水火山石土,谓之五形。故曰地辟于丑。又经五千四百岁,丑会终而寅会之初,发生万物。历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至此,天清地爽,阴阳交合。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寅会,生人生兽生禽,正谓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曰人生于寅。】

一个地球文明轮回的最初5400年是一个蕴育的过程,经过了这个过程天地文明在毁灭之后的生成之机方才形成,轻清之气上腾,然后看见有日有月有星有辰。似乎如所有尘埃落定,天露微光。故曰天开于子。又经五千四百岁,子会将终,近丑之会,而尘埃逐渐坚实。这样又经历了10800年重浊之气下凝为地,地上之物成形。而后天地方能交汇,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交而万物成,于是在这天地交汇的寅会阶段,一个具有各种生命的文明便真正的开始了。
如这样一种的世界生成观,在一些古人的笔记野史中也比较常见,相对表述的比较完整的在清人袁枚的《子不语》卷五中便有一则: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9 11:5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奉行次盘古成案:《北史》记载,“毗骞国王的头长有三尺,至今不死”,我(袁枚)总是感觉很荒诞。在康熙年间,江浙人方文木出海,被大风吹到一个去处。那里宫殿巍峨,上署“毗骞殿”三字,方文木大吃一惊,拜伏于殿外。不一会便出来两个霞披穿着的人将他引导入殿中。只见得一个长长的头的大王坐在宝座之上,头上的王冠就像一个巨桶,有珍珠四垂,相互碰撞着发出声音。那大王见到来人便问方文木:“你是江浙人吗?”方回答:“是。”王又说道:“离此有五十万里啊。”随后赏赐了方文木饭食,米粒竟大如红枣。
方文木看大王当是个神灵,于是跪拜乞求回家。大王回首对侍臣说:“拿第一次盘古皇帝的档案替他查一查。”方文木大吃一惊,叩头道:“盘古皇帝难道有好几个?”大王道:“天地无始无终,每十二万年,便有一个盘古。至今已有盘古万万余个了,我哪能记得有多少个?但是这“元会运世”之说,已被宋朝人邵尧夫说破(邵雍字尧夫,谥号康节,元会之说前面我们提过)。可惜,历来文明的开辟总是按照第一次的开辟之案例来进行,却还无人说破,所以风把你吹了来,也是要说破此事,让你去世上传播。”方文木听着听着有些费解。
大王曰:“我且问你:世间福善祸淫,何以有报有不报耶?天地鬼神,何以有灵有不灵耶?修仙学佛,何以有成有不成耶?红颜薄命,而何以不薄者亦有耶?才子命穷,可何以不穷者亦多耶?一饮一啄,何以有前定耶?日食山崩,何以有劫数耶?那些善推算的,何以能知未来而不能改变未来?那些怨天尤天的,天为什么不降罪耶?”文木回答不出。
大王叹口气说:“呜呼!今世上所行,都成定案了。当第一次世界开辟十二万年之中,所有人物事宜,也不是造物主的有心造作,只是偶然随机分布而已,半明半暗,忽是忽非,如水流落了地,因势象形;如孩童下棋,随手落子。等都定形之后,也便如成了一本本文书,就像生铁已经锻造成器物了。等到天地尽灭之前,天帝将此一本本文书交代与第二次开辟之天帝,命其依样奉行,丝毫不许变动,所以人想的与天定的往往参差不齐。世上之人终日忙忙急急,正如木偶傀儡,喑中为之牵丝。成败巧拙,久已前定,人自不知。”
方文木恍然似悟,问道:“那么现在的所谓三皇五帝,就是以前的三皇五帝?现在的二十一史之事,就是以前的二十一史之事么?”大王说:“对。”
话还未说完,侍臣捧着一册书而至,上书“康熙三年,浙江方水木出海至毗骞国,应将前定天机漏泄,让世人共知,送归浙江”云云。
文木拜谢大王,临别之时不觉泪下。大王摇手说:“你这是干嘛?十二万年之后,我与你又会在此相聚!何必伤心?”随即大王又笑道:“我错了,错了!你这一哭,也是十二万年中原有的两条眼泪,不过皆是定数,我不必劝止。”
方文木又问大王年岁之数,左右的仕臣说:“大王与第一次盘古同时出生,但却不和后来的千万次盘古同死。”文木惊道:“大王不死,那天地毁时,大王到哪里去?”大王说:“我就像沙子一样,历劫不损。万物毁坏,变为泥沙就到头了。我本来就先处于这样的境地,所以遇火不能烧,洪水不能淹,只讨厌恶风所吹荡,上至九天下至九渊,感觉疲劳。又每每总要枯坐数万年,等待寅会之时盘古出生,只感觉日子太长,着实讨厌。”言毕,用嘴一口气嘘吹起眼前人,方文木腾空而起,又回到了海船上。
一个多月之后方文木回到老家,将这些经过告诉了毛西河先生。先生说:“人只是知道万事皆有前定,而不知为什么前定,今听到这些,我算是明白了。”
凡事,果真皆是定数么?
古人所以提倡宿命之说,从某个角度上说是与天地的和谐统一,不妄作、不越己。一切安于本分,做自己应在的位置上。这在现代人看来似乎有很大的消极意义,似乎是在说一切皆已前定便没有什么奋斗的价值了。
其实不然,宿命论所提倡的是一种合乎自然的和谐之美,人若知命则能安分守己使心境淡然,不会轻功冒进,也不会消极坐等。而且,也没有任何一个理论说,在家坐等便会成功,事物只有到各方面条件都具备之时才会必定的出现。这不仅仅是古代使臣民安享太平的意识形态,也是古人对于世界认识规律的一种观点。
《西游记》之所以在开篇便论述于这些,便是要说明一切的成因皆不过是因缘际会而成,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每个人顿悟的过程不过是其或长或短的缩影。
而其实最重要的是,它隐喻的告诉了我们:孙悟空所隐含的寓意,是人出世时便与生俱来的。
我们且看孙悟空的来历。



(按:【】中为原著原文。)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9 11:5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曰东胜神洲,曰西牛贺洲,曰南赡部洲,曰北俱芦洲。这部书单表东胜神洲。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
寓言之所以称之为寓言,便是因为其所要表述的寓意并非是单单只在文字表面,所要关联的逻辑也非故事本身。其本质不外是借物寓事,以假论真。
小说中,自天地开辟以来,世界遂分为四大部洲,即是佛教中所说的世界地理形势,在佛教中这四大部洲顺次环绕在须弥山之下。
此处作者借用佛家之语,其实乃是另有所指,其所指实际是: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借用这五个方位所化的五行属性,则为:木、火、土、金、水,藉此来描述于事物运动的五个抽象阶段。而单表这东洲花果山,实际上便是在讲东方木地。花果山,即是因果之源也,花即果,果即花。
在五行中,东方风木乃万物生发之契机,事物之始。在这个地界上有一处与天地共成的山,山上便蕴育了一块与生俱来的仙石。而这块仙石其实便是寓意每个人皆有,佛家称之为佛性,道家称之为道心的东西。也就是,人人皆有的顿悟世事、返本归真的契机。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
这块仙石,含有365周天之度,24节气、九宫八卦之情。故是与天地冥冥间自有关联。这种关联是抽象的、说不清的,是只有中国人才能更深体会的。真是先天之精华,不暗不昧之灵物,此物人人皆有,即是天真之本源,先天之真性。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驾座金阙云宫灵霄宝殿,聚集仙卿,见有金光焰焰,即命千里眼、顺风耳开南天门观看。二将果奉旨出门外,看的真,听的明。须臾回报道:“臣奉旨观听金光之处,乃东胜神洲海东傲来小国之界,有一座花果山,山上有一仙石,石产一卵,见风化一石猴,在那里拜四方,眼运金光,射冲斗府。如今服饵水食,金光将潜息矣。”玉帝垂赐恩慈曰:“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
开辟以来,便是寅会人生之时。日精月华,感之既久,便如男女蕴育一时结胎。因见风,风从无中来,乃生发之机,而迸裂出化作一个石猴。
这时的石猴,纯的如白纸一张。
道家所言,凡人降生皆蕴涵着先天的一点真阳道心。这一点道心,便是那最最真实之物。而随着肉身的生长,世俗的腐浊,这一点道心渐渐为凡尘所迷,而失了所在。拜四方,即喻为四方之境所惑。这在佛家所言,便是因有了色、受、想、行、识,等尘世五蕴所障而蒙昧了人人皆有的真性。
这个真性,是心之根苗,自有人生之始,便已经成存。这个真性乃是天地之真,上达天地而能惊动众神。只因它活活泼泼、纯纯真真还未堕入红尘。“如今服饵水食,金光将潜息矣。”人身一旦入于凡尘,天真之物便渐渐为外界所迷。这一迷,便不知何时能醒,而只可与俗世浮沉。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一朝天气炎热,与群猴避暑,都在松阴之下顽耍。一群猴子耍了一会,却去那山涧中洗澡。见那股涧水奔流,真个似滚瓜涌溅。古云:禽有禽言,兽有兽语。众猴都道:“这股水不知是那里的水。我们今日赶闲无事,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耍子去耶!”喊一声,都拖男挈女,唤弟呼兄,一齐跑来,顺涧爬山,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原来此处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又道:“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如此连呼了三声。】
人人生来本就是都有那点灵性的,只是大多数人沉浸于纸醉金迷的无边大梦中,即使是有的人似乎有所察觉也往往是犹疑徘徊、你我推诿不敢向前。此时,勇于知行合一便拔得了头筹,离真理又缩短了些路程。
你且看那石猴!
【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好猴!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
看罢多时,跳过桥中间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石猿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众猴听得,个个欢喜。都道:“你还先走,带我们进去,进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也都进去了……自此,石猿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
《西游记》在明清以来的主流品评观点中,不外乎有三种,一种是佛教中人认为是道家诋毁佛教之作,或者相反。一种是认为是道家人物对修真成道的寓言式暗喻之经。最后一种便属于是近代的观点,认为是作者对于古代政治民生的一种反讽。而笔者以为,《西游记》既是一部小说,也是一部顿悟人生的寓言。
在这一段的水帘洞描写中,主流修真说认为,此石猴乃是水中之金,即父母未生前的先天真乙之真金,因混入了后天之水而本性渐迷。所以水中之金找到了水帘洞洞内有铁板桥,便是还原了水中之金本性的暗喻,是大造化。
但若真是按修真说,这水帘洞更像是人的嘴,人的舌下有两个穴位是可以生出津液的,便如那瀑布之泉。在丹经中舌头又称之为鹊桥,津液被称作是玉液可以还丹,皆是修真炼丹的筑基要处。若《西游》真是一部暗喻修真的经书,在第一篇作这样顺序的暗喻解读似乎会更合情理些。
所以,笔者以为,石猴寓意的为人之本性、心神之猿,水帘洞则做为人脑安神之处,泥丸之宫。个个心猿、只只猴子皆因有安神之所,才能让人沉浮于红尘大梦当中。
直到有一天,有一个先知先觉者,于此顿悟,幻梦方还有破灭之时。
【美猴王享乐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堕下泪来。众猴慌忙罗拜道:“大王何为烦恼?”猴王道:“我虽在欢喜之时,却有一点儿远虑,故此烦恼。”众猴又笑道:“大王好不知足!我等日日欢会,在仙山福地,古洞神洲,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乃无量之福,为何远虑而忧也?”猴王道:“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众猴闻此言,一个个掩面悲啼,俱以无常为虑。
只见那班部中,忽跳出一个通背猿猴,厉声高叫道:“大王若是这般远虑,真所谓道心开发也!如今五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老子所管。”猴王道:“你知那三等人?”猿猴道:“乃是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猴王道:“此三者居于何所?”猿猴道:“他只在阎浮世界之中,古洞仙山之内。”猴王闻之,满心欢喜道:“我明日就辞汝等下山,云游海角,远涉天涯,务必访此三者,学一个不老长生,常躲过阎君之难。”】
“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记得也曾看过一部科幻小说,作者借一个人物的口问,我们有多久没有抬头看看星空了?《西游记》并没有问,但可以试想下,又有多少人去思考了生命的意义?问过猴问的问题?
“真所谓道心开发也!”人有远虑方无近忧,这一虑,仿佛是佛性道心忽闪出一点灵光,照得人不想浑浑噩噩度世;顿叫人探究个究竟真理,寻找个梦醒良方。

毕竟不知是如何找寻,且待下回分解。

发表于 2013-11-19 19: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等待续贴。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0 10:36: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回:斜月辉映三星璨 寻道竟在方寸间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
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
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却说这先知先觉的灵猿乘着木筏顺水飘到了南瞻部洲,上岸后只见得海边有人捕鱼、打雁、穵蛤、淘盐。他便走近前去,弄个把戏,吓得那些人丢筐弃网,四散奔去。有那跑不动的便拿住一个,剥了他的衣裳,学人穿在身上,摇摇摆摆的穿街过市。

灵猿在这市井中,仿人言,学人礼。朝餐夜宿,一心里只想访问个神圣仙佛,觅个不老长生。却只见是世人都为名利之徒,而无一个为自己身命,只觉得这世人迷迷。猴王如是这般参访仙道,无缘得遇,在南赡部洲,串长城游小县,已经八九年有余。

在上一回中我们说过,若东、南、中、西、北,这五方化之为五行,则是:木、火、土、金、水。东洲花果山,便是讲东方木地,为万物生发之契机。而万物生发过后便到了鼎盛壮大阶段,这一阶段用五行来表示便是“火”,也就是人文鼎沸的南赡部洲的寓意。发展的规律就是这样,当事物发展到了一定规模便会需要秩序,便会注重规矩。而有了秩序与规矩,便会文化繁荣,热闹喧嚣。

五行学说是一组描述事物运动规律的属性范畴,所以任何的事物都可以用此抽象的概念去描述。灵猿在东胜神洲长养,在南瞻部洲学会了为人之礼,便如同是一个孩子的成长,虽然是在经历事物的发展,却难以从发展中找到心中的那份静寂。

经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虽说是道在红尘之中,而凡人却终究是如一张明镜为红尘所蒙蔽。

《西游记》用四大部洲的方向之名借喻事物在发展中的五行状态,从灵猿寻道,到唐僧取经,都有着这异曲同工同的奥妙。
【忽行至西洋大海,他想着海外必有神仙,独自个依前作筏,又飘过西海,直至西牛贺洲地界。登岸遍访多时,忽见一座高山秀丽,林麓幽深。他也不怕狼虫,不惧虎豹,登山顶上观看。正观看间,忽闻得林深之处有人言语,急忙趋步穿入林中,侧耳而听,原来是歌唱之声,歌曰:
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苍径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认旧林,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无些子争竞,时价平平。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
美猴王听得此言,满心欢喜道:“神仙原来藏在这里!”】
西牛贺洲即西方五行金性,乃万物收敛之机。事物从无到有,再从有归之于无,会经过生发、壮大、过渡、收敛、归藏,五个阶段。完成了一次这样的轮回,或者事物的存在会得到了一次新的升华,也或许是此后便重新归计于虚无的本体。这是一个数量级的关系,整体与部分。完整的一个轮回是整体发展,而整体发展中每个不同阶段的发展也有着一个阶段的整体轮回。

灵猿在游历了这八九载的红尘喧嚣后,终于找寻到了这收敛心神之处。入得了深山幽静地,访到得悟道引路人。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0 10: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紫叶先生 于 2013-11-20 10:41 编辑

【美猴王忙跳入里面,仔细再看,乃是一个樵夫,在那里举斧砍柴。猴王近前叫道:“老神仙,弟子起手!”那樵汉慌忙丢了斧,转身答礼道:“不当人,不当人!我拙汉衣食不全,怎敢当‘神仙’二字?”猴王道:“你不是神仙,如何说出神仙的话来?”樵夫道:“我说甚么神仙话?”猴王道:“我才来至林边,只听的你说:‘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黄庭》乃道德真言,非神仙而何?”
樵夫笑道:“实不瞒你说,这个词名做《满庭芳》,乃一神仙教我的。那神仙与我舍下相邻。他见我家事劳苦,日常烦恼,教我遇烦恼时,即把这词儿念念,一则散心,二则解困,我才有些不足处思虑,故此念念。不期被你听了。”猴王道:“你家既与神仙相邻,何不从他修行?学得个不老之方,却不是好?”樵夫道:“我一生命苦,自幼蒙父母养育至八九岁,才知人事,不幸父丧,母亲居孀。再无兄弟姊妹,只我一人,没奈何,早晚侍奉。如今母老,一发不敢抛离。却又田园荒芜,衣食不足,只得斫两束柴薪,挑向市廛之间,货几文钱,籴几升米,自炊自造,安排些茶饭,供养老母,所以不能修行。”】


樵夫是谁?其实说起来,樵夫就是这世间的一切凡人的代表。且也是所有欲求真实的人的迷路指引。

人生天地之间,感阴阳两气之氤氲而成人身,得父精母血之结合而降临凡尘。养育至八九岁虽知了人事,却迷失了天真。“父”丧,如先天之元神被迷,迷失了本来的真性。“母亲”孀居,本性便更为这后天之尘缘所拘,终日为虚名虚利耗力,为材米油盐劳身。而再无一二“兄弟姊妹”指引,只“我”一人,沉沦在这无尽红尘。这,便是凡人,有无尽的俗事叨扰,未尽的孝道,六亲的恩亲。

因为这些,“所以不能修行。”也正是因为知道有这些所以不能“修行”,就是要先去完满了这些,了却尘缘。

所以,当你在去做这些时便是在修炼,生活本身便是修行。


【猴王道:“据你说起来,乃是一个行孝的君子,向后必有好处。但望你指与我那神仙住处,却好拜访去也。”樵夫道:“不远,不远。此山叫做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那洞中有一个神仙,称名须菩提祖师……你顺那条小路儿向南行七八里远近,即是他家了。”猴王用手扯住樵夫道:“老兄,你便同我去去,若还得了好处,决不忘你指引之恩。”樵夫道:“你这汉子,甚不通变。我方才这般与你说了,你还不省?假若我与你去了,却不误了我的生意?老母何人奉养?我要斫柴,你自去,自去。”】


“你这汉子,甚不通变。我方才这般与你说了,你还不省?”路确实不远,那神仙与“我”舍下相邻,尽了孝道、却了红尘,眼前便是仙山。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0 10:48:35 | 显示全部楼层
【猴王听说,只得相辞。出深林找上路径,过一山坡,约有七八里远,果然望见一座洞府。又见那洞门紧闭,静悄悄杳无人迹。忽回头,见崖头立一石碑,约有三丈余高,八尺余阔,上有一行十个大字,乃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美猴王十分欢喜道:“此间人果是朴实,果有此山此洞。”看勾多时,不敢敲门。且去跳上松枝梢头,摘松子吃了顽耍。
少顷间,只听得呀的一声,洞门开处,里面走出一个仙童,真个丰姿英伟,象貌清奇,比寻常俗子不同。但见他:
  髽髻双丝绾,宽袍两袖风。
  貌和身自别,心与相俱空。
  物外长年客,山中永寿童。
  一尘全不染,甲子任翻腾。
那童子出得门来,高叫道:“甚么人在此搔扰?”猴王扑的跳下树来,上前躬身道:“仙童,我是个访道学仙之弟子,更不敢在此搔扰。”仙童笑道:“你是个访道的么?”猴王道:“是。”童子道:“我家师父正才下榻登坛讲道,还未说出原由,就教我出来开门,说:‘外面有个修行的来了,可去接待接待。’想必就是你了?”猴王笑道:“是我,是我。”童子道:“你跟我进来。”
这猴王整衣端肃,随童子径入洞天深处观看:一层层深阁琼楼,一进进珠宫贝阙,说不尽那静室幽居。直至瑶台之下,见那菩提祖师端坐在台上,两边有三十个小仙侍立台下。
果然是:
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灵台方寸,心也;峨眉斜月一勾,三星三点,也是心。是言寻道不必在远,只在此心。

“那洞中有一个神仙,称名须菩提祖师。”须菩提本为佛家人物,梵文作:Subhuti,意为善现、善吉、空生,乃佛祖十大弟子之一,以“恒乐安定、善解空义、志在空寂”著称,有“解空第一”的称号。但在《西游记》中,“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混迹于众道徒之中,不知作者是否另有深意呢?

想来这是有所借喻的,只是怕读者执着于文字相,而使之佛道合一,以暗喻其是指菩提之心,心中之心。

《华严经》云:“菩提心者,名为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菩提心,即天地之心,亦道心。是为成仙作佛之本心,为修性立命之宗祖。故曰“祖师出去的徒弟不计其数也。”

为什么灵猿刚到山门,祖师就已预先派人引接?
为什么童子一说,“我家师父言‘外面有个修行的来了,可去接待接待。’猴王便道,是我,是我。”?

原来,这一切不过是菩提之心与先天真性的冥冥召感;不过是真心与真性的交流。

【美猴王一见,倒身下拜,磕头不计其数,口中只道:“师父,师父!我弟子志心朝礼,志心朝礼!”祖师道:“你是那方人氏?且说个乡贯姓名明白再拜。”猴王道:“弟子乃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人氏。”……猴王叩头道:“弟子飘洋过海,登界游方,有十数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祖师道:“既是逐渐行来的也罢。你姓甚么?”猴王又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

这个性,不是真性,而是指那被红尘所沾染的所迷昧之性。人既生之后,为尘欲所染,而渐失其先天之性。无性,方现真性,才能通达真心。

【祖师道:“不是这个性。你父母原来姓甚么?”猴王道:“我也无父母。”祖师道:“既无父母,想是树上生的?”猴王道:“我虽不是树上生,却是石里长的。我只记得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祖师闻言暗喜道:“这等说,却是个天地生成的,你起来走走我看。”】

祖师闻言暗喜,暗喜什么?喜这真性明悟,已能超然于红尘所羁绊,了然于先天“虚空”。

【猴王纵身跳起,拐呀拐的走了两遍。祖师笑道:“你身躯虽是鄙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我与你就身上取个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教你姓‘狲’倒好。狲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猴王听说,满心欢喜,朝上叩头道:“好,好,好!今日方知姓也。万望师父慈悲,既然有姓,再乞赐个名字,却好呼唤。”祖师道:“我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辈之小徒矣。”猴王道:“那十二个字?”祖师道:“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孙悟空也!”】

石猴乃心猿,即是人心真性的暗喻,乃天真所在,是去了凡尘蒙蔽的天真。作者用道家修真之语,暗喻于“明心见性”之心悟。“心猿”即是“孙悟空”。 欲见本心,须当悟空。

“狲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子系(正体字,孙)。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道家修真认为,人生之初先天真性未被后天所泯,真性仿佛似婴儿一般,无知无识处于恬淡虚无的境界,无思无虑,若存若亡,恍恍惚惚。

所以这时的先天真性,道家喻之为:“元神”,或者“元婴”。亦称“元性”、“真性”,必要清清朗朗,浑浑沦沦,无一毫念虑,无一毫觉知,则在空洞之中,恍惚似见,殊觉五蕴皆空。

人在红尘,“元神”因被后天红尘的一切色相所感染而逐渐迷失。凡尘的腐浊越加的彰显,元性之天真便日见衰微,于是幻化成了后天识神,便分为先天与后天的分别态。昼思夜梦如云遮月,因而元神隐退,识神日常主事。

所以道家认为,人若能静定归一、无思无念,识神自然隐退,元神真性显现。即佛、道两家同出而异名的所谓见性。神本由心,心无为则元神之性现,心有为则识神之性现,所以前人张伯端说:“盖心者,君之位也,以无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元神之性耳;以有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欲念之性耳。行为者,日用之心;无为者,金丹之用心也。”

“狲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子系。”本心暗昧,处于世间便一如行尸走兽,蒙蒙然,昏昏然。一旦悟求,便渐成孙。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0 10:50:12 | 显示全部楼层
【猴王听说,满心欢喜,朝上叩头道:“好,好,好!今日方知姓也。万望师父慈悲,既然有姓,再乞赐个名字,却好呼唤。”】道有“体、用”,如世有“色、空”。知道了本性为何,还要有法依行,以免再再被红尘蒙昧。这个法,便是后天的“用”。《易》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凡物有形可依则可以为器物,成器则可以命名来表明其用处,而器物的用又体现出了“道” 的所在。道与器互为体用,道与器辨证并存。
所以,心性一体,互为体用,真性“孙”为体,悟起“空”为用。“猴王道:“那十二个字?”祖师道:“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孙悟空也!”


佛家把一切的事物称之为“色相”,而这些事物又均是因“缘”而生,所以其本质即“空”,即常流不住。
“色相”即一切事物的表象,是“空”却并不是虚空,亦非是除去色便是空,或“色灭为空”;亦非是除掉了世间一切事物就可以达到空。


所以“空”并不是空无所有。“空”是常流不住的状态,是对真相的比喻,是本性,是无分别。《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世界的万事万物,就好像是被风所引起的海上波涛,而波涛虽然无止的变幻、不住常流,却终究还是海水。“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物质世界的本质就是“缘起于性空”。在《入楞伽经》中,亦有一个如是的偈语:“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流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这偈语即是说:譬如一个大海,风平浪静,澄然湛寂,当阵阵烈风吹来时,使平静的大海,生起重重无尽的浪波。从此,便如万壑怒号,天地晦冥,再没有停息澄清的时候。世界的本质一如平静的“大海”本是澄然湛寂、随缘常住而不变的。却因内外境的“风”所吹荡,便使寂然清净的本体随变为浪潮起伏,跟着生起了七识的种种作用。由此波浪互相撞击,奔腾澎湃,便转生了一切境遇,从而无有止时。


广大智慧,便是颖悟圆觉于这性海之中,使其归之于寂静真如。孙悟空所悟的空,便是这世间并不常住的性空。


藏识海、七识,在后面我们会细谈,暂且先看心猿悟空。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0 10: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表美猴王得了姓名,怡然踊跃,对菩提前作礼启谢……与众师兄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每日如此。闲时即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凡所用之物无一不备。在洞中不觉倏六七年。一日,祖师登坛高坐,唤集诸仙,开讲大道。
孙悟空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忽被祖师看见,叫孙悟空道:“你在班中,怎么颠狂跃舞,不听我讲?”悟空道:“弟子诚心听讲,听到老师父妙音处,喜不自胜,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望师父恕罪!”祖师道:“你既识妙音,我且问你,你到洞中多少时了?”悟空道:“弟子本来懵懂,不知多少时节,只记得灶下无火,常去山后打柴,见一山好桃树,我在那里吃了七次饱桃矣。”祖师道:“那山唤名烂桃山。你既吃七次,想是七年了。你今要从我学些甚么道?”悟空道:“但凭尊师教诲,只是有些道气儿,弟子便就学了。”


祖师道:“‘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旁门,旁门皆有正果。不知你学那一门哩?”悟空道:“凭尊师意思,弟子倾心听从。”祖师道:“我教你个‘术’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术门之道怎么说?”祖师道:“术字门中,乃是些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能知趋吉避凶之理。”悟空道:“似这般可得长生么?”祖师道:“不能,不能!”悟空道:“不学,不学!”


祖师又道:“教你‘流’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又问:“流字门中是甚义理?”祖师道:“流字门中,乃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悟空道:“似这般可得长生么?”祖师道:“人家盖房欲图坚固,将墙壁之间立一顶柱,有日大厦将颓,他必朽矣。”悟空道:“据此说,也不长久。不学,不学!”


祖师道:“教你‘静’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静字门中是甚正果?”祖师道:“此是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悟空道:“这般也能长生么?”祖师道:“就如那窑头上,造成砖瓦之坯,虽已成形,尚未经水火锻炼,一朝大雨滂沱,他必滥矣。”悟空道:“也不长远。不学,不学!”


祖师道:“教你‘动’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动门之道却又怎么?”祖师道:“此是有为有作,采阴补阳,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并服妇乳之类。”悟空道:“似这等也得长生么?”祖师道:“此欲长生,亦如水中捞月。月在长空,水中有影,虽然看见只是无捞摸处,到底只成空耳。”悟空道:“也不学,不学!”


祖师闻言,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唬得那一班听讲的,人人惊惧,皆怨悟空道:“你这泼猴,十分无状!师父传你道法,如何不学,却与师父顶嘴!这番冲撞了他,不知几时才出来呵!”此时俱甚报怨他,又鄙贱嫌恶他。悟空一些儿也不恼,只是满脸陪笑。原来那猴王已打破盘中之谜,暗暗在心。所以不与众人争竞,只是忍耐无言。祖师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时分存心;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上者,教他从后门进步,秘处传他道也。】


“三百六十旁门,旁门皆有正果。”即是言众生根器不同,不同的思维便有不同的开悟方式,因此也便得到不同的境界。
个中因由,全凭是各得其心,无碍于旁人言论。前人正阳翁云:“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要知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千六百门。”三百六十自然是个虚数,在通篇体例上《西游》也多是虚数。须菩提将这千百法门归于术、流、动、静四大门类,与心猿一问一答,辨晰详明。

“术”字门是预测类的学问,任你算无虚策也终究无法超越规律对人类的束缚。
“流”字门中,乃是各种对世界的认识,假你洞明世事,出世离俗、入世经纬,亦不过是虚度余生。
“静”字中,参禅打坐,辟谷持戒,到头来或是堕入执悟顽空,或是执着于一副肉体皮囊,还是差些火候。
“动”字门,更是旁门左道,房中之术、采阴补阳,有序作息,外丹服饵,虽可顺天应时,极尽人间美事,不过是一时之水月镜花,到最后气虚血弱亦难免一命呜呼。


圣人用心以修道,非修心即是得道。


“流”字门中儒、释、道三家主流;“静”字门中清静无为、参禅入定,皆有言心事。虽是儒讲正心,佛讲明心,道讲观心,都是从心上开悟;亦合“心猿意马”之解。但是,在评述四大门类时却又说“壁里安柱”、“窑头土坯”似乎又不是指此“心”,而别求真心。


由是可知,解读《西游》的“心猿意马”之说,并非只是文字的表面功夫。用心以修道,用“道”合“心猿”则可,而以心猿即是道则不能。


故顿悟菩提,如不是真性至灵之悟“空”,而只想在自心中强猜,则不能通悟。


原著文中有诗云:“三家配合本如然”,“指引无生了性玄。”人们都只知儒释道三家是三种宗派,却不清楚三家所要修持的都是一个真性。


悟空闻师讲道,识得妙音,正是实悟了真性之时。在烂桃山吃了七次饱桃,“烂桃”者,剥烂之象,其中有“仁”。《周易参同契》云:“剥烂肢体,消灭其形。”“道穷则返,归于坤元。”作者借用《周易》中《剥》下起《复》“七日来复”之义,以明道心发现。心猿识得了色空无异的真性,才有了上天下地,万千之变化只是在一心念间的根基。


(想来,此四大门类是指世俗中的偏颇现象,作者侧面的说明了一些普遍的偏差现象。)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0 11: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日悟空与众等,喜喜欢欢,在三星仙洞之前,盼望天色,急不能到晚。及黄昏时,却与众就寝,假合眼,定息存神。山中又没打更传箭,不知时分,只自家将鼻孔中出入之气调定。约到子时前后,轻轻的起来,穿了衣服,偷开前门,躲离大众,走出外,抬头观看,正是那:
  月明清露冷,八极迥无尘。
  深树幽禽宿,源头水溜汾。
  飞萤光散影,过雁字排云。
  正直三更候,应该访道真。
你看他从旧路径至后门外,只见那门儿半开半掩,悟空喜道:“老师父果然注意与我传道,故此开着门也。”即曳步近前,侧身进得门里,只走到祖师寝榻之下。见祖师蜷部身躯,朝里睡着了。悟空不敢惊动,即跪在榻前。那祖师不多时觉来,舒开两足,口中自吟道:
难,难,难!道最玄,
莫把金丹作等闲。
不遇至人传妙诀,
空言口困舌头干!
悟空应声叫道:“师父,弟子在此跪候多时。”祖师闻得声音是悟空,即起披衣盘坐,喝道:“这猢狲!你不在前边去睡,却来我这后边作甚?”悟空道:“师父昨日坛前对众相允,教弟子三更时候从后门里传我道理,故此大胆径拜老爷榻下。”祖师听说十分欢喜,暗自寻思道:“这厮果然是个天地生成的,不然何就打破我盘中之暗谜也?”悟空道:“此间更无六耳,止只弟子一人,望师父大舍慈悲,传与我长生之道罢,永不忘恩!”祖师道:“你今有缘,我亦喜说。既识得盘中暗谜,你近前来,仔细听之,当传与你长生之妙道也。”悟空叩头谢了,洗耳用心,跪于榻下……此时说破根源,悟空心灵福至。切切记了口诀,对祖师拜谢深恩,即出后门观看。但见东方天色微舒白,西路金光大显明。依旧路转到前门,轻轻的推开进去,坐在原寝之处,故将床铺摇响道:“天光了,天光了!起耶!”那大众还正睡哩,不知悟空已得了好事。当日起来打混,暗暗维持,子前午后,自己调息。】


大智只向内求,非是与外人道哉!


【却早过了三年,祖师复登宝座,与众说法。谈的是公案比语,论的是外像包皮。忽问:“悟空何在?”悟空近前跪下:“弟子有。”祖师道:“你这一向修些甚么道来?”悟空道:“弟子近来法性颇通,根源亦渐坚固矣。”祖师道:“你既通法性,会得根源,已注神体,却只是防备着三灾利害。”……悟空闻说,毛骨悚然,叩头礼拜道:“万望老爷垂悯,传与躲避三灾之法,到底不敢忘恩。”……祖师说:“也罢,你要学那一般?有一般天罡数,该三十六般变化;有一般地煞数,该七十二般变化。”悟空道:“弟子愿多里捞摸,学一个地煞变化罢。”祖师道:“既如此,上前来,传与你口诀。”遂附耳低言,不知说了些甚么妙法。这猴王也是他一窍通时百窍通,当时习了口诀,自修自炼,将七十二般变化都学成了。

忽一日,祖师与众门人在三星洞前戏玩晚景。祖师道:“悟空,事成了未曾?”悟空道:“多蒙师父海恩,弟子功果完备,已能霞举飞升也。”……祖师道:“凡诸仙腾云,皆跌足而起,你却不是这般。我才见你去,连扯方才跳上。我今只就你这个势,传你个筋斗云罢。”悟空又礼拜恳求,祖师却又传个口诀道:“这朵云,捻着诀,念动真言,攒紧了拳,将身一抖,跳将起来,一筋斗就有十万八千里路哩!”……这一夜,悟空即运神炼法,会了筋斗云。逐日家无拘无束,自在逍遥,此亦长生之美。】



却说这过了几多时光,大众从“祖师”处“听”法,所得的,不过依然是些悟道公案、世传经典,皆不过是人云亦云。
而此正是大众所迷之处,困于世间之法的条条框框,若不内求,究竟难得真义。


“这猴王也是他一窍通时百窍通。”悟得性空,而得七十二变。


这七十二变,实际便是一年的七十二个物候变迁,作者借此以隐喻于万物的色相无常流转,在“心猿”明心知性后,体悟事物色空本来便是无分别的奥妙,在小说中也便掌控了任意互换色相的才能。一个念头七十二变,一个跟斗便往来天地之间。


而一切的无常皆是虚妄,神鬼仙佛是心生的魔境,七十二变又何尝不是?


心猿一如人心。见悟的本心,可悟“七十二变”性空,是通透了色空之理。而如你我一般常人,本心被凡尘六识所迷未能明心知性,所有的七十二变便只是在转瞬之间心生的各种杂念;所乘的筋斗,便是在刹那之间从天堂跌入深渊。



【一日,春归夏至,大众都在松树下会讲多时。大众道:“悟空,你是那世修来的缘法?前日老师父附耳低言,传与你的躲三灾变化之法,可都会么?”悟空笑道:“不瞒诸兄长说,一则是师父传授,二来也是我昼夜殷勤,那几般儿都会了。”大众道:“趁此良时,你试演演,让我等看看。”悟空闻说,抖擞精神,卖弄手段道:“众师兄请出个题目,要我变化甚么?”大众道:“就变颗松树罢。”悟空捻着诀,念动咒语,摇身一变,就变做一颗松树。


大众见了鼓掌呵呵大笑,都道:“好猴儿,好猴儿!”不觉的嚷闹,惊动了祖师,祖师急拽杖出门来问道:“是何人在此喧哗?”大众闻呼,慌忙检束,整衣向前。悟空也现了本相,杂在丛中道:“启上尊师,我等在此会讲,更无外姓喧哗。”祖师怒喝道:“你等大呼小叫,全不像个修行的体段。修行的人,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如何在此嚷笑?”大众道:“不敢瞒师父,适才孙悟空演变化耍子。教他变颗松树,果然是颗松树,弟子们俱称扬喝采,故高声惊冒尊师,望乞恕罪。”


祖师道:“你等起去。”叫:“悟空过来!我问你弄甚么精神,变甚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悟空叩头道:“只望师父恕罪!”祖师道:“我也不罪你,只是你去罢。”悟空闻此言,满眼堕泪道:“师父,教我往那里去?”祖师道:“你从那里来,便从那里去就是了。”悟空顿然醒悟道:“我自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来的。”祖师道:“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间断然不可!”悟空领罪,“上告尊师我也离家有二十年矣,虽是回顾旧日儿孙,但念师父厚恩未报,不敢去。”祖师道:“那里甚么恩义?你只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


悟空见没奈何,只得拜辞,与众相别。祖
师道:“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悟空道:“决不敢提起师父一字,只说是我自家会的便罢。”】



“你从那里来,便从那里去就是了。”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心猿在那里卖弄,引得祖师怪罪而遭致遣返。而实际上,这里是有两个隐含的意义。一是,悟空心性已经小成,知其“来处便是去处”。二是虽然小成,却并未真正悟道,菩提即将远离。


这便如常人,什么道理都懂,却什么都无得。


哪里来便哪里去,是《西游》通篇的隐含纲领,在后面的很多章节中,作者都在隐隐的提示。


心猿悟空的这段经历是单单修心的一个过程,人想觉悟其实并非只是一个心上的悟空即可成,还要有面对现实凡尘中色相本质的一些理解与修持。便如心猿最初遇到指路的樵夫所说的那样,俗世中的一切尘缘还是要了结,并不是修炼就是为了抛弃与逃避。


“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


因有了色相的分别,心性便不会沉静。所以会有卖弄的虚荣,高低的攀比。这一切的分别之心,在佛家既所谓:七识所执。故而,菩提说:“你这去定生不良。”便是说到修行者心性还未纯熟,并非大彻大悟。而如果便是以此认作了是大彻大悟,则依然是坠在那迷局,“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



【悟空谢了,即抽身,捻着诀,丢个连扯,纵起筋斗云,径回东胜。那里消一个时辰,早看见花果山水帘洞,美猴王自知快乐,暗暗的自称道:
  去时凡骨凡胎重,得道身轻体亦轻。
  举世无人肯立志,立志修玄玄自明。
  当时过海波难进,今日回来甚易行。
  别语叮咛还在耳,何期顷刻见东溟。】


且不说悟空所得究竟是何大小,毕竟已有些醒悟。这一醒悟之下,“纵起筋斗云,径回东胜。那消一个时辰,早看见花果山水帘洞。”人欲开悟,只在“心”间,寻访不知多久,觉悟之际竟是只在原来的地方,来处便是去处。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祖师道:“你从哪里来,便从哪里去就是了。”


毕竟不知到来处还有多少路程,咱们下回分解。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0 11: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支持!
发表于 2014-2-14 23:4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的一种认识,从中体会不少~~~
发表于 2014-2-15 00:4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原創還是轉貼??
 楼主| 发表于 2014-2-16 22:57: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何有 发表于 2014-2-15 00:42
是原創還是轉貼??

我以前在天涯鬼话的帖子,不是这个id。 只解读到猴子被压五指山。(只能算是一种个人意会,很多名词用的可能概念并不对。已太监多时。)

评分

参与人数 2銀元 +100 收起 理由
何有 + 50
慕羲 + 50 感謝您發表原創內容!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4-2-16 23: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yecaihong 发表于 2014-2-14 23:41
新的一种认识,从中体会不少~~~

感谢支持...        
发表于 2022-3-24 09: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楼主之修持!
 楼主| 发表于 2022-3-24 21:4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凤凰 发表于 2022-3-24 09:10
欣赏楼主之修持!

抬举了,感谢支持!
发表于 2022-3-25 20:56:40 | 显示全部楼层
紫叶先生 发表于 2022-3-24 21:41
抬举了,感谢支持!

08年的老会员了
 楼主| 发表于 2022-3-26 19:2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嗯,也老了。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4-17 06: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