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19795|回复: 35

從讨论北京紫禁城的风水--偏離正北 子午線2度十幾分

[复制链接]
信誉: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发表于 2006-5-23 21:4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大家不妨讨论一下北京的紫禁城的风水,这座出了24位皇帝的宫殿群,有史可凭,大家立局看看啊!

北京中軸線並非正南正北 偏離子午線2度十幾分

www.XINHUANET.com  2005年03月08日 15:22:38  來源:北京晚報

北京的南北中軸線是世界城市史上極為罕見的一條建築藝術軸線,但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的退休老人夔中羽經過認真測量研究發現:北京南北中軸線居然不是正南正北的。

    我國的很多城市都有中軸線,而且往往是和子午線相一致的。北京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往北經過正陽門、紫禁城、景山、鼓樓、鐘樓,全長大約為7.8公里。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夔中羽在一次準備拍攝北京全景鳥瞰圖的過程中,從北京的航空影像圖、衛星影像圖、北京地圖中猛然發現,北京南北中軸線並非正南正北,而是有所偏移。

    為了證明“北京南北中軸線偏離子午線”這一現象,夔中羽先在北京地形圖上選擇了永定門、地安門和鐘樓三個點,算出偏角是2度十幾 分,又在永定門城樓下向北的甬路上,進行了“立竿見影”試驗。“我們在甬路中央立了一根2米長的竿子。由竿子的下面,沿甬路中心線向北,粘上一條長6米的 黑膠帶,表示中軸線。當太陽經過永定門上中天時,竿子的影子就是永定門子午線。影子與黑膠帶之間的夾角就是子午線與中軸線的夾角。經量測和計算,北京中軸線偏離子午線也是2度十幾分。根據這一計算,從永定門開始的中軸線到了鐘樓,就已經偏離子午線達300米了。”(記者王潤)

子午線是地球表面連接南北兩極的大圓線上的半圓弧。任兩根經線的長度相等,相交於南北兩極點。每一根經線都有其相對應的數值,稱為經度。經線指示南北方向

子午線命名的由來:某一天體視運動軌跡中,同一子午線上的各點該天體在上中天(午)與下中天(子)出現的時刻相同。

不同的經線具有不同的地方時。偏東的地方時要早,偏西的地方時要遲。


0人打分
|
好评率:100.00%
|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楼主其他發帖
发表于 2006-6-4 16: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没人谈?我开两句头.错了请原谅!

  北京位于中国的东北方,东南是浩瀚的渤海!更外是黄海的无际大水!其龙脉为昆仑山之东龙山脉,中龙经祁连、秦岭后分为两支,其北支为太行山,在北京城的西北,作为北京城的来龙!辽东半岛的旅顺.大连.山东半岛的威海,烟台等作左右扶持.其气象洋洋大观!也就是说北京紫禁城是乾龙巽水!而紫禁城的中轴线是子午线!许多屋宇由此中轴线建成.子午线是地磁力方向最正处.从玄空学理论来说,坐子向午,不管那一运造,不是退气就是旺气,却没有死囚之气!这也是古今帝王的聪明之处.子午与乾巽又合经四位而起之天元龙!又合一六,四九金水河图诀!从全国来看,长江与黄河都是从北京的西北发源,由南逐渐汇入东南大海!又合三阳水诀!....

[此贴子已经被原作者于6/4/2006 4:12:47 PM编辑过。]
发表于 2006-6-6 12: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转帖]

北京的地形

地处太行山脉、燕山山脉与华北大平原的交接地带。西、北、东北面为连绵不断的群山所环绕,东南面为开阔的平原。西部山地统称西山,属太行山脉,北部山地统称军都山,属燕山山脉,两条山脉在关沟附近交汇。东北部平谷县境的造山为燕山的西缘,与军都山交会于潮白河谷。西、北、东北面连绵不断的诸山岭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湾,人称“北京湾”;它所围绕的平原即北京小平原,属于华北大平原的东北缘。主要河流有海河水系的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一北运河、拒马河和蓟运河水系的洵河。多系过境河流,干流多是北西一南东流向。一般落差较大,侵蚀强烈,切割深度大多在几百米以上。

北京地势总的特征是西北高,东南低。山区面积为10418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62%,最高峰为位于西境的东灵山,海拔高度2303米。平原系由各大河出山口后形成的一系列冲积洪积扇联合堆积而成,最低处在通县东南边界,海拔高度不足10米。平原地区面积604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8%。其中以永定河和潮白河的冲积平原为主,约占整个平原面积的70%以上。山地与平原之间大都受断层控制,差异性升降显著,过渡急剧,山边线平直清晰。市境最大高差2293米。

北京城风水分析1

发布时间:2006-05-11 作者:水则文化

北京,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具有闻名于世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北京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是燕国国都所在地,因而历来有“燕京”之称。西元1153年金朝从会宁府迁都至北京,改名为中都,此后元、明、清三朝均以北京为都城。北京保留有我国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故宫紫禁城,紫禁城雄伟壮阔的古建筑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宝藏令无数人心往神驰。北京城规划严整的街市,辉煌壮丽的宫殿,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无处不深深地打上了风水操作的烙印。以下从传统文化角度对北京城略作分析。

一、北京城周边的风水格局

北京的风水被历代堪舆家所称颂。分析北京风水形势的文字始于唐代著名风水师杨益,他说:“燕山最高,象天市,盖北平之正结,其龙发昆仑之中脉,绵亘数千里……以入中国为燕云,复东行数百里起天寿山,乃落平洋,方广千余里。辽东辽西两枝,黄河前绕,鸭绿后缠,而阴山、恒山、太行山诸山与海中诸岛相应,近则滦河、潮河、桑干河、易水并无名小水,夹身数源,界限分明。以地理之法论之,其龙势之长,垣局之美,于龙大尽,山水大会,带黄河、天寿,鸭绿缠其后,碣石钥其门,最合风水法度。以形胜论,燕蓟内跨中原,外挟朔漠,真天下都会。形胜甲天下,依山带海,有金汤之固。” 

宋代朱熹也说过:“冀都是正天地中间,好个大风水。山脉从云中发来,云中正高脊处,自脊以西之水则西流于龙门西河,自脊以东之水则东流入海。前面黄河环绕,右畔华山耸立为虎。自华来至中原为嵩山,是为前案。遂过去为泰山,耸于左,是为龙。淮南诸山是第二重案,江南诸山及五岭又为第三、四重案,正调比也。” 《金史·梁襄传》对北京形势分析是:“燕都地处雄要,北依山险,南压区夏,着坐堂隍,俯视庭宇。” 《读史方舆纪要》说北京是“视中原,居高负险,有建瓴之势”。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群臣对北京的形势又作了一番论证。有曰:北京河山巩固,水甘土厚,民俗淳朴,物产丰富,城天府之国,帝王之都也。有曰:北京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胜,诚帝王万世之都(见《太宗实录》)。

清人吴长元分析北京城附近的风水形势曰:“北京青龙水为白河,出密云,南流至通州城。白虎水为玉河,出玉泉山经大内,出都城,注通惠河,与白河合。朱雀水为卢沟河,出大同桑干,入宛平界。玄武水为湿余,高粱、黄花、镇川、榆河,俱统京师之北,而东与白河合。”

北京位于太行山与燕山交汇处,华北平原的北端,三面环山,由太行山、军都山形成半圆形屏障。北京南面有大河,来自黄土高原的桑干河与来自蒙古高原的洋河会合成永定河。永定河汹涌澎湃,穿行于深山老林之间,至京西陡然冲出山谷,在京南小平原伸展流淌,造就了北京小平原形同蛛网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山川襟带之间,北京城温润丰饶,土肥人美,遂成天府。这样的地形,用风水术语来说,是“藏风聚气之地”。

二、北京城内的风水格局

整座北京城,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大载体,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千百年来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知识、信仰、道德、习俗、法律、观念等。明清两朝代,当权者按照风水理论,对北京城进行了整体风水调整,使其更加雄伟美丽,与自然合谐统一。

1、外城与内城的布局

从近代测绘的“北京城区地图”可明显地看到原都城为四面用墙围起来,呈一个品字形的清晰轮廓。由于《易》及八卦图在方向安排上,上为南,下为北,与现代地图的方位标志上下相反。因此原规划设计是一个倒过来的品字形。外城在上,为南;内城在下,为北。外城呈扁圆形,略宽;内城呈正方形,略窄。符合九宫八卦之说:上南为干,为天,为阳;下北为坤,为地,为阴,干天包坤地,外城是内城的屏障。这正是天圆地方,乾坤照应,阴阳合德的象征。内城原是“地”位,为坤,为阴。但都城是“人”生息居住的地方,纯属阳宅。故在格局上为使其转阴为阳,设置了九个城门(按《易》,九乃老阳之数)。南有三门,正阳门居中(即俗称之前门,它建造时的高度为九丈九尺,九为老阳之数),左崇文右宣武(又寓意为文东、武西),东二门南朝阳北东直,西二门南阜成北西直,北二门东安定西德胜。内城南设三门为奇,为阳;北设二门为偶,为阴。天子居“九五”之尊,所以内主外从,内城用九门,外城用七门。另外,自永定门经正阳门、皇宫达鼓钟二楼是一条笔直的十五里的中轴线,是按九宫而设。九宫矩阵的南端为九宫,中央为五宫,北端为一宫,三数之和为十五,中轴线之总长正为十五里。帝王之宫禁处于中央,显示了帝王的“九五之尊”,象征着统驭四面八方之权威。

外城东南角呈曲折突起状;内城西北角呈凹陷状。东南为兑卦的方位,兑为泽;西北为艮卦的方位,艮为山,这正是“天地定位,山泽通气”的象征。

中国古都城门的设计,其文化象征意义也往往出自《周易》。元大都的城门有十一个,近百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此有种种说法。美国有的华人学者说这是刘秉忠太保设计时取义于哪咤神,哪咤有三头、六臂、两足。我倾向于设计者是取象于《周易》“天地之数,阳奇阴偶”。天数一、三、五、七、九,地数二、四、六、八、十,取“天地之中和”即将天数的中位数“五”和地数的中位数“六”合而为“十一”。引寓为天地和合,自然万物变化之道尽在其中。

2、北京城各建筑所体现的阴阳平衡与向心取正观念

古北京城是《周易》象数与古都形制相结合的代表作。《周易》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易道深刻而又广泛,玄妙而又精湛,揭示了自然界及社会生活中一些基本规律,形成了一套重要的哲学理论。它作为一种文化思想体系对中国古都的选址、布局和形制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从《周易》象数与古都形制入手,是找到了分析中国城市文化的一把金钥匙。

中国古代都市规划建设是以整体平向布局、建筑群巧妙联接、组合为特征着称于世的。连接组合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明朗、对称。其指导思想与地理风水中的阴阳协调与对称平衡观点相一致。《周礼·考工记》所提出的“九经、九纬”就是以中心轴为对称轴,“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布局也正是阴阳对称观念的反映。对称就意味着调合。以北京为例,南有天坛,北有地坛;东有日坛,西有月坛;左有太庙,右有社稷坛。太庙为阴,祭祀祖先。社稷坛为阳,为国家土地的象征。前后左右阴阳对称的中点,就是风水穴。在风水理论看来,阴和阳是互相对立的一个事物的两极;它们互相依存,不可缺少,阴、阳调合则主吉祥,反映在城市的平面布局上就是对称、明朗。

国都一般选择在当时认为风水最好的地方。宫阙主殿又建在城市的风水穴上,这里被认为是“生气”聚集的地方。紫禁城位于城市东西、南北交*轴的中心。紫禁城大量使用的紫红色,以象征着天体的中心——北极星所处的紫微垣。整座城市的中心是皇城,皇城的中心是宫城,宫城的中心是太和殿,太和殿的中心又有着象征宇宙中心的须弥山,其上有须弥座,它的九层台,象征着九重天。这一人间天上的中心,也称“太极”。这里又是阴、阳谐调,藏风得水、生化万物的地方。北京紫禁城是典型的宇宙象征主义的代表作,为了把一地方渲染得更加神圣无比,古代建筑设计师们用尽了一切可能的方法,把它象征成为宇宙的中心。

3、由院落空间布局所表现的韵律起伏

皇城的中轴线从永定门起,正南北方向穿越紫禁城中央各殿及今景山,止于清初重建的鼓楼与钟楼,全长15华里。沿着这条中轴线,修筑了出入紫禁城的南北御道。当时从永定门御道北上,朝见天子,依次要见到两旁天坛和先农坛的空阔而神奇的远景,走8华里到前门,很快进入正阳门,时不久即到大明门(清改“大清门”,民国改“中华门”,在今毛主席纪念堂的位置),随即进入“T”字型宫廷广场,名曰“天街”。广场的南部收缩为单调的“千步长廊”,形成一条狭长的通道。广场的北部突然张开左、右两翼,使人有豁然开朗之感。太庙和社稷坛(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这两组高大的建筑群对称排列于“T”字形广场的东西两侧。迎面耸立着雄传的“承天门”(清改“天安门”)城楼,楼前有精美洁白的汉白玉石桥,桥下流着清澈碧绿的河水,两旁耸立着玲珑剔透的华表。行人至此,但见蓝天白云与金碧辉煌交相辉映,使人有步入天上宫阙之感,这是建筑布局给人的第一个高潮。步入承天门后迎面是端门,中间相距较近。两旁是一个封闭的近似方形的院落。此时气氛顿然凝重。过了端门又进入一个狭长、深远的空间。左、右两旁排列着众多的朝房,一直引向宏伟壮观,令人赞叹的午门,此为第二个高潮。从午门到太和门之间,在宽广的正方形庭院两则,有崇楼高阁对峙左右。巍峨的太和殿阔64米,深37米,高35.05米。它造型雄伟,气势凝重,布局森严。四周是一排排婷婷玉立的汉白玉栏杆,上面布满精致的白云、龙、风浮雕,把大殿装点得极其雍容华贵和富丽堂皇。立于太和门台基上,行人可深深地感受到太和殿巍峨崇高、凌驾于一切之上的震撼力,此为第三个高潮。

4、法天象地的五坛

都城除皇城、宫城之外,占地最大、有着显着地位的建筑尚有五坛。所谓五坛,就是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和社稷坛。天坛是天子祭天的地方,位于北京城的南端、在外城的里侧。它的建筑形状是圆形的。天坛的位置和形状,体现了南为天,为干、为阳的思想。地坛是天子祭地的地方,位于北方,在内城的外侧。它的建筑形状是方形的。地坛的位置和建筑形状,体现了北为地、为坤、为阴的思想。日坛在东方,月坛在西方,它们都在内城之外。社稷坛在内城的中央。日坛、月坛和社稷坛都是方形的。五坛的配置和设计,也是以《周易》的乾坤、阴阳、九宫八卦理论为基础的。

五坛之中,天坛位居第一,以下重点对天坛所体现的古文化含义进行分析。明清时北京天坛真正祭天的地方是圜丘坛,这是一座圆形高三层的石坛,共5.33米。每层四面出阶各9级。上层坛面直径30米,中层50米,下层70米。坛面周围有石栏板环绕。三层坛面栏板总数为360块,总计环坛的坛面、台阶、栏板等所用石板、石块数目都是九和九的倍数。《周易》谓“阳卦奇、阴卦偶”,因此以奇数为阳数,偶数为阴数。奇数也叫天数,偶数也叫地数。九是最大的“天数”,是阳数之极,用它来表示天体的无限高大。祭天只用“天数”,不杂“地数”。坛面之上铺有青石。上层坛面直径为23.6米,坛正中央的一块圆石叫“中心石”,又叫“天心石”或“太极石”。从中心石向外每圈依次递增9块,到第9圈则为81块。中层从第18圈铺到第27圈。下层从第27圈铺到第81圈。每层都以汉白玉石雕为护栏。望栏、栏板的数目也各取天数。由此可见设计者在几何图案上的精巧构思,其象征意义皆出自《易经》。

丹陛桥北端为矗立在祈谷中心的祈年殿。它是天坛建筑群中最为宏传的建筑。祈谷坛状如环丘坛,同为三层圆形石台,上层直径68.2米,中层直径79.6米,下层直径89.6米。三层总高5.56米。三层坛面都有汉白玉石雕的护栏环绕于坛座周围。坛座之上高高耸立的“祈年殿”是最能体现天人相通的典型建筑。其内部的柱子安排各有深意,中间最大的四根,叫“龙井柱”,象征一年有四季;中层一根柱子叫“金柱”,代表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柱子表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三十六个大窗代表三十六旬;七十二个小窗代表七十二侯。大殿为圆形,殿顶为蓝色代表天。地为方形代表地。第三重殿檐有二十八根巨大的楠木柱,代表二十八宿。整个天坛座落在密林之间,充满了与上天的感应氛围。

由此可见,“法天象地”是中国古建筑的一大特色。从五坛的配置和设计看,这一思路就更清楚明了。

明代北京的布局,虽系人为,但其寓意及规划指导思想,以及建成后的艺术和功能效果,在500多年以前的世界上为数不多,甚至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完美的都城建筑
发表于 2006-9-8 04:3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紫禁城风水大陆多位学院派人士都谈及过,最近有本<紫禁成风水》一书,好象作者是故宫工作者。可看看,本人刚买了一本,还没空看呢,呵呵
发表于 2006-9-10 15: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发表于 2006-9-16 20:55:36 | 显示全部楼层

紫禁城坐向应该是根據真北,而非磁北。

从google earth的空照图上看,故宫几乎是真北的子午向,稍差一点(大约2度),应该是误差所致(建造当时的测量误差?google earth的误差?)。看来紫禁城坐向应该是根據真北,而非磁北。 [ 本帖最后由 rose111 于 2007-10-6 23:13 编辑 ]
故宫空照图.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元 +10 收起 理由
慕羲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6-9-16 21: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建造当时的测量误差?google earth的误差?)。
這2度,小弟以為可能是方格偏角真北與方格北的差距

因為地球是圓的曲線,與平面化後的直線,有一定差距。不妨注意看看,一般地圖都會標示真北與方格北的差距度數。


「正北」、「方格北」與「磁北」的意義


所謂「正北」(True North),指的是切過地球表面及南北兩極的大圓(Great Circle),也就是所謂的子午線(Meridian),線上任何一點「切線」(Tangential Line)所指的北方方向。此一方向屬性,在地球上任何一點都一致,但要將它們畫成線條,在平面直角座標上,併列顯示,則不會平行(Parallel),因為它是大圓曲線上「切點」的連線,理論上為一條曲線,故極少用之於標示地圖的方向


「方格北」(Grid North)是專供平面地圖展示地形地物方向而規劃的北方。若沒做特別說明,一般都會指向圖幅的正上方,一如像片基本圖般。它具體展現在像片基本圖上,就是每隔 500 公尺一條,與東西向橫軸垂直的方格線。這種方格線既然是人們規劃供地圖使用者,而且每條線都是互相平行,所以極易於繪製。測量的成果圖大都繪製有此種方格線, 但在使用上,它僅供人們掌握地形地物方向,用於地球「局部」且「平面」的空間上,與真正能展現地球曲面的經緯度線是不一樣的


至於「磁北」(Magnetical North),那是類似羅盤儀上的磁針,受地球南北兩極磁力指引,在地球表面上,不管位於何處,直接指向地球的「磁北極」方向。這種「磁北極」的位置,在一天之中,變動不停,所以地球表面上任何一處的「磁北」,也不會完全相同,所謂「年差」、「月差」及「日差」的「磁北偏角」(Magnetic North DeclinationAngle),即由此而來。台灣地區「磁北偏角」是逐年西偏,十餘年後,會循環回來,羅盤儀測量上的「方位角」就含有此種偏角

地圖的基本概念
  地圖的基本常識不外等高線種類、比例尺大小、偏角、方位、圖例等,然和指北針操作上有直接關係者則為方位和偏角兩項,現分述如下:
1.方位角及
反方位角:
方位角係由基本方位(北方)順時針旋轉,測至某定點或某地物所得之水平角;反方位角則原方位角枚反之方位角。其種類依三個基本方位可測得正方位角、方格方位角和磁方位角三種。
2.基本方位: 以經度、座標、磁針為準分別有真北、方格北、磁北三種。
a.真北
(下北)
為地球北極之方向,在地圖上係以經線上端示之,亦即在地圖上兩側所見之圖廓線,其上端為真北。以此線為基準測至目標物的夾角稱為正方位角。
b.方格北 又稱座標北,為地圖止方格座標縱線上端所指之方向。以方格北線所測之方位角為方格方位角。
c.磁北 為磁場北極之方向,通常以指北針磁針指示之,以指北針所測目標物之方位角為磁方位角。
3.偏角: 由於此三種方向經常不在同一方向線上,所以會形成偏差謂之偏角,計有磁偏角、方格偏角、磁方角三種。
a.磁偏角: 為自真北量至磁北之偏差角。
b.方格偏角: 為自真北量至方格北之偏差角。
c.磁方角: 為自方格北量至磁北之偏差角。

m16.jpg
发表于 2006-9-17 11:03:17 | 显示全部楼层
記得四大局家有一派,測龍與水,全用縫針。也就是四大局12宮,是據正北真北論斷,而非磁北。他們採用的磁偏7.5度,可能是平均值而已。真正定分金時,白天據真太陽時,用日晷,晚上則望北極星,校正誤差角度。
发表于 2006-9-17 15:4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6-10-2 19:4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中軸線並非正南正北 偏離子午線2度十幾分

www.XINHUANET.com  2005年03月08日 15:22:38  來源:北京晚報

北京的南北中軸線是世界城市史上極為罕見的一條建築藝術軸線,但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的退休老人夔中羽經過認真測量研究發現:北京南北中軸線居然不是正南正北的。

    我國的很多城市都有中軸線,而且往往是和子午線相一致的。北京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往北經過正陽門、紫禁城、景山、鼓樓、鐘樓,全長大約為7.8公里。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夔中羽在一次準備拍攝北京全景鳥瞰圖的過程中,從北京的航空影像圖、衛星影像圖、北京地圖中猛然發現,北京南北中軸線並非正南正北,而是有所偏移。

    為了證明“北京南北中軸線偏離子午線”這一現象,夔中羽先在北京地形圖上選擇了永定門、地安門和鐘樓三個點,算出偏角是2度十幾分,又在永定門城樓下向北的甬路上,進行了“立竿見影”試驗。“我們在甬路中央立了一根2米長的竿子。由竿子的下面,沿甬路中心線向北,粘上一條長6米的黑膠帶,表示中軸線。當太陽經過永定門上中天時,竿子的影子就是永定門子午線。影子與黑膠帶之間的夾角就是子午線與中軸線的夾角。經量測和計算,北京中軸線偏離子午線也是2度十幾分。根據這一計算,從永定門開始的中軸線到了鐘樓,就已經偏離子午線達300米了。”(記者王潤)

子午線是地球表面連接南北兩極的大圓線上的半圓弧。任兩根經線的長度相等,相交於南北兩極點。每一根經線都有其相對應的數值,稱為經度。經線指示南北方向

子午線命名的由來:某一天體視運動軌跡中,同一子午線上的各點該天體在上中天(午)與下中天(子)出現的時刻相同。

不同的經線具有不同的地方時。偏東的地方時要早,偏西的地方時要遲。

看來小弟磁北測量太粗略,還是要根據標準的日影子午線,才精確。

发表于 2006-10-2 21:47:59 | 显示全部楼层
33位皇帝的龙椅坐歪 北京中轴线指向藏有玄机

08/17/2006/10:42
华夏经纬网

  中国古代帝王皆自命天子,是以大建九重天庭,“坐北朝南,殿宇接天”,试图构建君之权“受命于天”的假象。但是,自元代始,至清朝亡,有33代皇帝办公、寝居的地方,并不是“正南正北”的朝向———在左右北京城后700余年的建筑格局上,中轴线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今天的专家学者发现,它并没有同子午线重合……

  航测专家看北京全景图,发现有个地方不对劲。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夔中羽用特制的照相机成功“取”下了北京城的全景图像。这位空中摄影与遥感专家,曾参与上世纪60年代初几次著名的军事侦察,经验丰富而老到。

  面对大型的《北京卫星影像图》和《北京航空影像图》,老人感觉有个地方“不对劲”,他当时的目光停留在中轴线上———这是足以影响整个城市格局的“脊梁”,“不论在巴黎、伦敦、东京,还是在北京”。

  那一天,夔中羽的视线沿着影像图上的北京中轴线一路“北上”,脑袋竟不知不觉偏向了左侧,这使他感到吃惊———中轴线应是“正南正北”的朝向呀,“难道是空拍出了问题”?

  地图上的中轴线是“偏的”,“钟楼偏离约300米”。

  “拿地理坐标一印,它(中轴线)偏离子午线两度十几分,但不到两度半。”夔中羽对记者说———在对全景图做出测量后,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2度多的偏离”曾令夔中羽对全景图的精确性产生质疑,不过在对比北京地形图、城区旅游图后,这种疑虑减轻了。因为,“不仅仅是影像图,在地形图甚至在旅游图上,中轴线无一例外偏离了子午线(经度线)。”

  夔中羽介绍,在精确的地形图上,中轴线显示了这种“偏离”:从南端起始点(永定门)开始,向北延伸时开始呈逆时针方向偏离子午线,而终点位置(钟楼),换算后的实际距离,已经离开子午线约300米!

  是不是测量专家、地图绘制者集体犯了错?

  成型于封建帝王时代的北京城,中轴线同子午线重合,呈“正南正北”方向,在多数人的“常识”中,乃是“天经地义”的道理。既如此,时至今日,呈现在世人眼前的中轴线为何“歪”了,难道是测绘专家、地图制作者犯下了群体性错误?

  夔中羽研究员找到那些“制作地图的人”。参与绘制地图的专家向他解释,当初他们严格根据实地测量绘制地图,绘制出来后,也发现中轴线是歪的。他们也很困惑,其间有人曾提议把地图上的中轴线“正”过来……

  在寻访中,夔中羽进一步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规划市政建设,北京市的测量专家就已经发现了这种“偏离”,据说,他们曾将这个问题向有关部门做过汇报,但历史事实无法改动,由于偏差比较小,市民根本感觉不到。

  实验表明,现实中的中轴线的确偏离了子午线。

  为了搞清楚现实中的北京中轴线走向,夔中羽研究员去年底做了一个实验,名曰“立竿见影”。在新建的永定门下,研究员做了一个日晷,立了根2米高的竿子,在永定门朝北的甬路上,贴了条6米长的黑色胶带。“胶带的方向就是中轴线的方向,竿子的影子则代表了子午线”。

  在查阅了2004年的天文日历,并将视差改正值、经度改正值计算入内后,实验报告出炉了:黑色胶带与影子赫然呈现一个夹角,测量后的角度大致是———2度十几分!

  “中轴线的确是偏离的。”夔中羽说,“北京的中轴线并不是正南正北的走向。”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轴线的偏斜,历史追溯到700多年前。

  夔中羽研究员和多位史学研究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首先,可以明确的是,北京现有的中轴线是沿用元大都时的中轴线。

  “当年成吉思汗攻克京中都(今北京)时,将它破坏殆尽,之后,元朝在京中都的基础上建立了元中都;到了明朝,为防范蒙古人,在元中都基础上,加建了德胜门一线,而东西城墙则沿用元代的土城,包砌了城墙,中轴线方向未动;清沿用明城,中轴线也未改动,到今天已有730多年。”

  中轴线谜局出现不同版本的解读,一说系“汉人有意为之”。

  中轴线为何是偏斜的,关注的焦点自然集中到工程主持者身上。那么元代中轴线是谁主持兴建的?夔中羽说,担任“监筑”之职的是忽必烈的重臣刘秉忠,一般认为,元代中轴线是由刘和他的学生郭守敬二人主持兴建,二人皆为河北邢台人。

  鉴于元代实行民族压迫政策的历史事实,就有历史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中轴线是汉臣刘秉忠、郭守敬故意弄偏的,也就是他们并没按照天子的意图,使影响城市布局的中轴线处于正南正北的子午线上,试图以此反抗元朝统治。

  对此,有学者提出质疑,因为,上述说法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于是有了第二种看法:可能是建造者采用磁针定位法,造成了技术上的误差。但是,夔中羽认为这种推理不大令人信服,毕竟刘秉忠和郭守敬在当时是杰出的科学家,他们会采用精度较高的天文测量,而“采用当时就证明误差极大的磁针定位,可能性不大”。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中轴线可能是由于自然因素的破坏而发生偏斜。

  夔中羽惊奇地发现,中轴线遥指元上都遗址。

  夔中羽则将关注的重点集中在元朝第一个皇帝、铁木真之孙忽必烈身上。“这条中轴线建于忽必烈统治时期,它的形成是否也与忽必烈兴起的地方元上都有关联?”

  带着疑问,夔中羽等人继续量算地图,进行野外考察。最终他们发现:北京中轴线继续往北延伸,延长线恰好通过距离北京270多公里的古开平,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兆奈曼苏默。

  而据当地蒙古史学家介绍,兆奈曼苏默是元上都遗址所在地。当年忽必烈就是从此地迁都到元大都(今北京)的。而事实上,元世祖忽必烈实行“两都巡幸制”:冬天在元大都办公,元大都就是所谓的“冬都”;夏天在元上都办公,元上都即是“夏都”。

  由此,夔中羽研究员认为,中轴线偏离的事实,乃是元代开国皇帝忽必烈有意为之。由于“蒙古帝国”的元代档案残缺不堪,因而在具体的考证和推理方面,科学家和史学家仍在艰难地寻找着答案。

  夔中羽说,南自永定门,北至钟楼,北京现在的中轴线全长7.7公里(媒体多报为8公里),当被视做从元大都遗址到北京约270公里的“两都线的最南端”。

  专家做了个统计,历史上把北京作为都城的封建帝王有33位。照此看来,这33位所谓的“真命天子”,也许除了忽必烈等人,怕是都不知道自己的龙椅坐“歪”了。

  背景知识

  中轴线从永定门到钟鼓楼,全长7.7公里的中轴线是古都北京的中心标志,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京中都在850多年前北京被称作京中都,具体指广安门那个位置。1620年成吉思汗三次攻打京中都,后来忽必列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元大都。

来源:北京科技报作者:小雪


作者: 刘重生 时间: 2008-1-13 17:40

想请教慕版主一个问题,如何调校,使正针子午与正南北相合?

现在己有人报告,长安和北京的中线不是在四正,都是偏离的,我国有很多古都听闻都是子午立向,能否调出这些古都的卫星图来看看是立的磁北还是正北?

[ 本帖最后由 刘重生 于 2008-1-13 17:45 编辑 ]
作者: 慕羲 时间: 2008-1-13 18:07



QUOTE:
原帖由 刘重生 于 2008-1-13 17:40 发表 想请教慕版主一个问题,如何调校,使正针子午与正南北相合?

一、請看這:

按廖金精曰:“古者辨方位,樹八尺之臬,而度其日出之 影,以正東西。又參日中之影與極星以正南北。「周禮•匠人」之制度繁難,智者用周公指南車之制,規以木盤,外書二十四位,中爲水池,滴水於其間,以磁石磨 鋒浮於水面,則指南。然後以臬影較之,則不指正南,常偏丙位,故以丙午間對針,則二十四位皆得其正矣。用此以代樹臬,可謂簡便,眞萬古不滅之良法也。昧者 罔知,嘵嘵致辯,何其謬哉!

先用日晷,求出正北,再用正北校正磁北的磁偏!在羅盤上刻上記號,記磁偏幾度,即可換算正北所在!關於日晷北操作法,請看

http://www.fengshui-168.com/viewthread.php?tid=7266&highlight=%D5%FD%B1%B1 六樓


者: 慕羲 时间: 2008-1-13 18:24



QUOTE:
现在己有人报告,长安和北京的中线不是在四正,都是偏离的,我国有很多古都听闻都是子午立向,能否调出这些古都的卫星图来看看是立的磁北还 ...

定都立向,不是立正北而已,還要考慮前案或後靠的巒頭條件!


北京中軸並非在正北的子午或磁北子午主要原因與政治、巒頭條件的變動有關!慕羲到過紫禁城、古觀象台量過,現在磁偏是六度!改變角度很大。清代台北城中軸立向本來也是正子午,後來發現不能正靠七星山,當時就轉移幾度,這幾度是巒頭考量,與磁北無關!請參看下文,為了改變前案的方向,堆出一座人工假山──景山作為後靠,用來收拾全局地氣!


這種人工堆法,還是有作用的,神武門至今,地氣還是很旺!拜地氣之賜,城門那尊巨大貔貅,還有相當靈氣!



QUOTE:
北 京历来被风水学家称为“山环水抱必有气”的理想都城。其西部的西山,为太行山脉;北部的军都山为燕山山脉,均属昆仑山系。两山脉在北京的南口(南口是兵家 要地)会合形成向东南巽方展开的半圆形大山湾,山湾环抱的是北京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河流又有桑干河、洋河等在此汇合成永定河。在地理格局上, “东临辽碣,西依太行,北连朔漠,背扼军都,南控中原。”利于发展和控制的战略。
一、元朝时期的北京城
  元朝建国,元大都堪选在此,是 必然的。元大都由规划家、天文学家、水利家刘秉忠、郭守敬师徒二人会集风水名家堪舆规划。风水学对城市的选址讲究山和水。北京山势既定,唯一的缺憾就是水 流不够。二人于是引地上、地下两条水脉入京城。地上水,引自号称“天下第一泉”的玉泉山泉水。人工引泉渠流经太平桥--甘水桥--周桥,直入通惠河,因水 来自西方的八卦“金”位,故名“金水河”。元大都地下水脉,也是来自玉泉山。此井水甘甜,旱季水位也恒定,后来成为皇宫祭祀“龙泉井神”的圣地。
二、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明 朝燕王朱棣选定北京为都城,他既要用此地理之气,又要废除元代的剩余王气。当时的风水师便采用将宫殿中轴东移,使元大都宫殿原中轴落西,处于风水上的“白 虎”位置,加以克煞前朝残余王气;凿掉原中轴线上的御道盘龙石,废掉周桥,建设人工景山。这样,主山(景山)--宫穴(紫禁城)--朝案山(永定门外的大 台山“燕墩”)的风水格局又重新形成了。
  北京风水格局的内局,更为细致。她严格按照星宿布局,成为“星辰之都”。
   中国古代将天空中央分为太微、紫微、天帝三垣。紫微垣为中央之中,是天帝所居处。明朝皇帝将皇宫定名为“紫微宫”(紫禁城之名由此而来)。当时的建筑师 把紫禁城中最大的奉天殿(后名太和殿)布置在中央,供皇帝所用。奉天殿、华盖殿(中和殿)、谨身殿(保和殿)象征天阙三垣。三大殿下设三层台阶,象征太微 垣下的“三台”星。以上是“前廷”,属阳。以偶阴奇阳的数理,阳区有“前三殿”、“三朝五门”之制,阴区有“六宫六寝”格局。
“后寝”部分属阴, 全按紫微垣布局。中央是乾清、坤宁、交泰三宫,左右是东西六宫,总计是十五宫,合于紫微恒十五星之数。而乾清门至丹阶之间,两侧盘龙六个列柱,象征天上河 神星至紫微宫之间的阁道六星。午门在前,上置五城楼又称“五凤楼”,为“阳中之阴”。内庭的乾清宫为皇帝寝宫,与皇后坤宁宫相对,在寝区中的乾阳,为“阴 中之阳”。太和殿与乾清宫,虽同属阳,但地理有别。太和殿以三层汉白玉高台托起,前广场内明堂壮阔。而乾清宫的前庭院,台基别致,前半为白石勾栏须弥座, 后半为青砖台基,形成独特的“阴阳合德”的和合。北京城凸字形平面,外城为阳,设七个城门,为少阳之数。内城为阴,设九个城门,为老阳之数,内老外少,形 成内主外从。按八卦易理,老阳、老阴可形成变卦,而少阳,少阴不变,内用九数为“阴中之阳”。内城南墙属乾阳,城门设三个,取象于天。北门则设二,属坤 阴,取象于地。皇城中央序列中布置五个门,取象于人。天、地、人三才齐备。全城宛如宇宙缩影。城市形、数匹配,形同涵盖天地的八卦巨阵。
故宫中轴 线上的建筑:永定门--箭楼--正阳门--端门--午门--内金水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坤宁门――天一门――银安殿――承光门――顺贞门――神武门――景山门――万春亭――寿皇门――寿皇殿――地安门桥――鼓楼、钟楼。建筑轴线十五里, 是世界之最,也体现洛书的方位常数十五之数。
  在色彩应用上,也完全反映“五行”思想。宫墙,殿柱用红色,红属火,属光明正大。屋顶用黄色,黄 属土、属中央,皇帝必居中。皇宫东部屋顶用绿色,属东方木绿,属春,用于皇子居住。皇城北部的天一门,墙色用黑,北方属水,为黑。所有单体建筑,也因性质 不同而选用了不同的颜色,藏书的文渊阁,用黑瓦、黑墙,黑为水,可克火,利于藏书。二层的文渊阁室内,上层为通间一大间,下层分隔为六间,体现“天一生 水,地六成之”的《易经》思想。天安门至端门不栽树,意为南方属火。
建筑风水布局,还表现在名称上合于《易经》之理。南端的丽正门,合于离卦的卦 辞“日月丽乎天”。顺承门、安贞门在北部后宫,合于坤卦“至哉坤元,万物滋生,乃顺承天”、“安贞之地,应地无疆”。皇帝的乾清宫,皇后的坤宁宫,合于 乾、坤之义。不宜加木,木生火,在此不利于森林结构的防灾。
  此外,在数理上,也合于易理。易卦阳为九,又以第五爻为“飞龙在天”称得位。皇帝 称为“九五之尊”(而尚未即位的称为“潜龙”)。在中轴线上的皇帝用房,都是阔九间,深五间,含九五之数。九龙壁、九龙椅、八十一个门钉(纵九,横九)、 大屋顶五条脊、檐角兽饰九个。九龙壁面由270块组成(含九),故宫角楼结构九梁十八柱。为此,明代洪武三十五年又明文规定军民不许九五间数。“九五”为 皇帝专用,成为一种规定。故宫内总共房间数为9999.5间,亦隐喻“九五”之意。甚至在建筑细部装饰上,都处处含有风水布局,宫廷古建筑,高低错落,勾 心斗角,为化解风水上的煞气,多取太极化解法(而很少用镇压法,反射法的暴逆制法)。如梁、柱之间的雀替,梁枋上的彩画,多以S形曲线表现,此形是太极的 阴阳分界线,是太极图形象的抽象简化,是风水学中常用的化煞法,符合“曲生吉,直生煞”的风水观念。故宫广用红色,红主火、主明,符合“光明正大”的寓 意,也符合易理和风水原理。
  由于历代政府对北京(故宫),加以保护,特别是解放后,中央政府将故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才使故宫成为 世界上唯一保存完整的历经五个世纪的古都。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是完全在中国风水理论指导下规划建设的,大至选址、布局,小至细部装修,处处寓涵风水思想,是 风水学的典型实物例证。


发表于 2006-10-20 11: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看这篇文章

 

http://www.lfluntan.com/archiver/tid-1589.html

 

此篇文章是说,2度多的偏差是当时建造时当地的磁偏角.而如今北京的磁偏角可能已经有五六度偏西了

 

Google卫星照片中的中轴线就是偏西2度多一点(把截图放到制图软件描出中轴线后,软件测得的线段角度)

 

北京的中轴有点偏;
北京素有文明古都的称号,作为元明清三朝的帝都,其名胜古迹大都带着浓厚的人文色彩。这里有一个非常具有特色的建筑群,即拥有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永定门—正阳门-紫禁城-景山-钟楼-鼓楼,从空中俯瞰,整个北京城呈现一种对称之美。中轴线全长7.7公里,是古都北京的中心标志,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
然而在我们现在的地图中,古老的中轴线和我们的完美想象还是有一些偏离。
首先轴线和子午线并不重合,有一点歪;
其次,在三环路修建后,虽然中轴在南北方向向两端延伸,而且延伸部分已经纠正了历史的倾斜。但在东西方向,中轴线已经不再居中,而是偏东了。
倾斜的中轴
最近,许多媒体都介绍了一直被认为是正南正北贯穿京城的中轴线实际上并没有与子午线完全重合,似乎有点「歪」。它和子午线之间是有一个夹角的,经过测算,这个夹角约为2度10分。从南端起始点(永定门)开始,向北延伸时开始呈逆时针方向偏离子午线,到终点位置(钟楼),已经离开子午线约300米!
「坐北朝南,殿宇接天」,中国古代君王曾以此构建君权天授的假象。关于中轴线,《周礼》中曰:“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以为民极”,是说国都的方位必须辨清楚。定正位,也即是中轴线要正。所谓正,就是都城中轴线应与所在地的子午线相平行。古往今来,历代建立国都均慎重选择确立中轴线。但航测专家指出,自元代始至清朝亡,共有33代皇帝的龙椅事实上是坐歪的,即皇宫并非他们内心以为的「正南正北」朝向。
现在,不仅是专业的影像图,即便从新出版的普通的旅游图中也能看出北京中轴线和整个旧城的偏斜程度。地图出版社的负责人说,其实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的规划部门就已经发现了南北中轴线偏离子午线。经过测量证实,当初的东、西两城墙也不是正南正北,均与北京中轴线平行。也就是说整个北京城并非正南正北的。这对于人们的认识多少造成了冲击,人们自然会产生疑问:这种现象是人为制造还是失误所致?对此,民间有多种说法。说归说,但目前北京中轴线偏离子午线是不争的实事。
第一、南京说
有人说是斜向东南,是因为朱元璋开国建都在东南方的南京城,有一脉相承之意;也有说是朱棣是杀建文帝夺得帝位。非正统继承帝位,故当时营建北京皇宫的规划者将中轴线稍微偏斜一点,这样做可以避免后世人骂他们不懂规矩。
这个说法显然不成立,因为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基础上兴建的,除了城址稍稍南移,城市方位并未作改动。
北京的建都始于金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金废帝完颜亮改燕京为中都,其皇宫位置在今广安门以南地区。1620年成吉思汗三次攻打京中都,后来忽必列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元大都。忽必烈放弃金中都旧城城制,以金琼华岛离宫(今北海公园一带)为中心。
中国的城市一般是先做建筑,然后再做城圈,元大都是历史上少有的先做规划,统一规划、统一建筑,统一搬迁。
元大都的城址勘定,规划由刘秉忠、赵秉温、赵铉等主持,完全遵从《周礼·考工记》中“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皇权至上的城市规划原则,规划严整,规模宏大,南北中轴直线贯通,东西建筑对称排列,街道整齐划一,泾渭分明。为以后北京城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徐达攻克元大都。为了削减元大都的“王气”,将元大都的北城墙向南移,使之不能超过明都南京城的规模。
明成祖于永乐18年(公元1420年)改北平为北京,次年迁都北京。明皇城的营建,基本以元大都为基础,但为了取得正阳门到鼓楼、钟楼中轴的贯通,宫城中线向东移,但中轴线方向未动。北京内城东城墙和西城墙均是在元大都土城基础上包砌城砖筑成。清沿用明城,中轴线也未改动,至今已有730多年。
第二、上都说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的夔中羽提出了这个学说,他认为 “这条中轴线建于忽必烈统治时期,它的形成是否也与忽必烈兴起的地方元上都有关联?”
带着疑问,夔中羽等人量算地图,进行野外考察。他们发现:北京中轴线继续往北延伸,延长线恰好通过距离北京270多公里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兆奈曼苏默。而据当地蒙古史学家介绍,兆奈曼苏默是元上都(古开平)遗址所在地。当年忽必烈就是从此地迁都到大都的。而事实上,元世祖忽必烈当时实行“两都巡幸制”:冬天在大都办公,大都就是所谓的“冬都”;夏天在上都办公,上都即是“夏都”。
由此,夔中羽认为,中轴线偏离的事实,乃是元代开国皇帝忽必烈有意为之。夔中羽说,将连接元大都跟元上都的这条线称为两都线,那么北京城的中轴线它就位于两都线的南端,表达了统治者的意愿:体现两都统一。
另有说法则是,传统认为体现皇权的中轴线不能与体现神权的子午线重合,因此偏离的设计本身就是皇帝所下的命令。
由于“蒙古帝国”的元代档案残缺不堪,因而在具体的考证和推理方面,科学家和史学家仍在艰难地寻找着答案。
第三、阴谋说
中轴线为何是偏斜的,关注的焦点自然集中到工程主持者身上。担任“监筑”之职的是忽必烈的重臣刘秉忠,一般认为,元代中轴线是由刘和他的学生郭守敬二人主持兴建,二人皆为河北邢台人。鉴于元代实行民族压迫政策的历史事实,就有历史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中轴线是汉臣刘秉忠、郭守敬故意弄偏的,也就是他们并没按照天子的意图,使影响城市布局的中轴线处于正南正北的子午线上,试图以此反抗元朝统治。
对此,很多人提出质疑,因为,上述说法只是猜测,拿不出任何证据。
第四、磁偏角说
磁偏角是指磁针静止时,所指的北方与真正北方(子午线)的夹角。
我们知道,指南针的作用是由于地球的磁极引起的,而磁极并不在北极和南极,所以指南针指示的南北和子午线就有一个夹角,但这个夹角特别小,所以很容易被忽略。各个地方磁偏角也不同,而且,由于磁极本身也处在运动之中,某一地点磁偏角还会随之间而改变。比如国内主要城市磁偏角- -
漠河 11度00分西
  哈尔滨 9度39分西
  北京 5度50分西
  西安 2度29分西
  西宁 1度22分西
  成都 1度16分西
  重庆 1度34分西
  桂林 1度22分西
  南京 4度03分西
  郑州 3度50分西
  昆明 1度00分西
  拉萨 0度21分西
  乌鲁木齐 2度44分东
 在我国除部分磁力异常的地方外,一般磁偏角都是西偏,而且有一定分布规律。
其实,我国科学家很早就发现了磁偏角的存在。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与验证了磁针“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磁偏角现象,比西欧记录早了400年。
但是,我国发现指南针后,对它的应用更为广泛,特别在建筑风水中。广泛应用罗盘。所以,虽然刘秉忠和郭守敬在科研领域了解到这个现象,但在那种政治背景下的工程应用中,最保守的办法还是利用罗盘确认中轴线的走向。现在北京的磁偏角是5度50分西,当时可能正好是2度10分西。
著名古建筑专家侯仁之曾提出中轴线偏离可能是由技术因素、自然因素或人为的指令因素综合造成的。当年规划元大都中轴线的刘秉忠是著名的天文和数学家,因此地理测量技术已经十分精准,但当时测量使用的磁针却比较容易受到地磁的影响,经过数百年的变迁,北京的地面也可能发生了位移。
我个人十分赞成磁偏角的说法。
因为,在我的从小生活的廊坊是一座新城,但街道走向沿用了旧时村镇的道路,这些道路大多是根据村子建房时罗盘测定的。所以在地图上看,整个廊坊的街道倾斜程度与北京的中轴大体相当。后在我在一些北方的城市地图中都发现了这个现象。
偏东的中轴
要说中轴不正是自然原因,那中轴不居中,可是人为造成的了,但其中的可能更复杂、更难寻觅。
现在在地图上可以明显看出,在北京的环路不居中,中轴并不居中,而且主要是三环路的修建造成的。在长安街上,公主坟到复兴门的距离差不多是建国门到大北窑距离的两倍。关于这个问题,如果看过历次北京的绘画图,就可以找到答案。在1953年最早的北京规划草案中,东西三环路与中轴大体是对称的,东三环还在今天的位置,而西三环在现在的中关村南大街-三里河一带。但不久这个方案就发生了变化,在1958年的规划里,西三环已经出现在今天的公主坟,而三里河一线也规划了一条快速路。换句话说,在北京的西三环选址上是两个方案并存的。之所以有了公主坟方案,主要是因为在三里河一线,如果道路要取直,必须横穿动物园或钓鱼台;另外,在建国后的50年中,北京一直存在一个中心西移的趋势,特别是三里河一带开发的非常快,逐渐的已经没有了修建宽阔环线的空间。所以,在1973年的北京规划图中,三环路的走向已经确认为今天的路线了。从此北京的中轴线就显得很偏东了。
上面说的是一个明显的偏东问题。其实,即便在北京的老城中,中轴同样是左右不等,偏东的。这个问题在元大都的设计图纸中已经存在。元大都大体上是个正方形,它以金琼华岛离宫(今北海公园一带)为中心,这个中心点到北、南、西城墙都是等距的,唯独东城前离这个中心近了一截。而明北京城宫城中线又向东移了一点,使中轴更加偏东。其中的原因我至今还未找到。

 

发表于 2007-10-6 21:3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慕羲 于 2006-10-2 19:45 发表 北京中軸線並非正南正北 偏離子午線2度十幾分 www.XINHUANET.com  2005年03月08日 15:22:38  來源:北京晚報 看來小弟磁北測量太粗略,還是要根據標準的日影子午線,才精確。

 

 

小弟認為:以標日影子午線,應是古人配合羅盤及日影,即可測出的方式。

 

歷代皇室皆設有【欽天監】官職,職當天文、擇吉及曆法修訂。

 

倘若皇宮建築,非在真北,則有欺君及影響當朝天子之百年基業,相關人員會被立即誅殺。

 

如此重大任務,應該是沒有人敢輕忽。

 

且在建造紫禁城時,其城基大石入時,照理應隨時測量,不可能【真北】、【磁北】之模糊空間。

 

小弟管見!

 

 

发表于 2007-10-6 22:3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這2度,小弟以為可能是方格偏角真北與方格北的差距。 因為地球是圓的曲線,與平面化後的直線,有一定差距。不妨注意看看,一般地圖都會標示真北與方格北的差距度數。                                                                                                                                                                                                                                                                                                                                                                 谢谢慕老师 那么怎样才能知道方格北和真北差多少度呢? [ 本帖最后由 hao666ln 于 2007-10-6 22:40 编辑 ]
发表于 2009-8-15 13: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紫禁城子午正针

北京天安门2.JPG
发表于 2009-8-15 15: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好像除了皇家,没有用的吧。
发表于 2009-8-15 17:50:45 | 显示全部楼层

hi

090815135743cb78e8bae65085.jpg

 

 

请问先生.这个是用什么软件下载的?

发表于 2009-8-15 18: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想说明这是正北吧?
发表于 2009-8-16 23:30:19 | 显示全部楼层

317496 zsp138 发表于 2009-8-15 13:57

 

非也!紫禁城非子午正针也!

发表于 2009-8-19 23:27:47 | 显示全部楼层
羅盤量兼葵丁
发表于 2009-8-20 08:4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9-2 08: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象正子午,358左右。 6# 慕羲
1.jpg
发表于 2009-9-2 08: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鉴于元代实行民族压迫政策的历史事实,就有历史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中轴线是汉臣刘秉忠、郭守敬故意弄偏的,也就是他们并没按照天子的意图,使影响城市布局的中轴线处于正南正北的子午线上,试图以此反抗元朝统治。



此说法差也,研究历史不懂风水,臆测而已。请看http://www.fengshui-168.com/viewthread.php?tid=43627&highlight=%D7%CF%BD%FB%B3%C7 12#

发表于 2009-9-27 14: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非也!紫禁城非子午正针也
发表于 2009-9-29 14: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大师不会如此取线。
发表于 2017-2-17 20: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慕羲 发表于 2006-6-6 12:00
[转帖]

北京的地形

分析得非常详细。学习。
发表于 2017-2-17 20:45:55 | 显示全部楼层
绕来绕去,现在悟来,立向在纳气,立178度的向纳天地之旺气。就像“午时三刻”的说法,178度在旺气将满不满之际,如果立180度则是“满则溢,满则损”!还是回到易经之理!
发表于 2017-2-17 21:49: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少古城都不立正北向,应该有很明确的原因。
至于为什么。这样立对不对。

答案在《青囊经》中
发表于 2017-2-19 08: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dingran 发表于 2017-2-17 20:45
绕来绕去,现在悟来,立向在纳气,立178度的向纳天地之旺气。就像“午时三刻”的说法,178度在 ...

回答高明……佩服。没有几个明白古代国师立法。
发表于 2017-11-18 18:39: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能是误差,当时的天文观测很发达,一定是根据龙水作出的判断。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4-19 19: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