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11337|回复: 23

[名墓考證] 广州番禺沙湾何氏先祖---何人鉴墓

[复制链接]
信誉: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发表于 2014-8-1 21: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今天下午有空,就上白云山逛一逛,来到广州番禺沙湾何氏先祖---何人鉴墓,墓地位于广州白云区同和街握山村附近,整个墓地占地几百平方米,由四个坟墓组合而成,墓地两边各有一支四五米高的华表,墓前的柏树也有几米高,喜汲取山泉饮用的群众从早到晚川流不息,用随身携带的小罗盘测量了一下,发现其中三个并列的坟墓同一个坐向,都是坐235度,剩余一坟为坐239度,因墓地周围树木茂密,及前朝周围建筑的发展,已经很难测量准确的山水来去数据了,殊为可惜,如果有风水同好想参观测量,我可为大家带个路...       第一个在沙湾定居的何氏人家是何人鉴,于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购置了沙湾大片土地,成为番禺当时五大名门望族(何、王、黎、李、赵)之一。人鉴曾任南容州佥判,为朝廷公务,常年外出奔波。沙湾何氏在明清时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著名大族。该族在沙湾定居下来的开基祖是后来被列为四世祖的何人鉴,四世祖何人鉴,字德明,“择番禺沙 湾居之,广拓产业,”因与宋代名臣李昂英(广州人)交厚,(24)得李昂英的帮助,于南 宋绍定六年(1233年)“纳价入广东常平司,置得官荒田地,土名第六洲田、乌沙田、濠 门沙田,村后青螺嶂山、大坑山、南牌漩水石山、大泽山、黄枝坑山、土地岗园场地段,命诸子孙世为沙湾人也。”番禺沙湾何氏,始祖何人鉴,据说在南宋绍定六年(1233)由广州迁居沙湾。生有四子,皆得功名。尔后子孙出任州县地方官者,代不乏人...后来,李昴英见何人鉴家人丁兴旺,又帮助他在沙湾买田置产,向官府买下沙湾以南的沙田三百顷,为何氏家族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何人鉴由广州迁移到沙湾定居,从此在这里开创基业。由于此地是冲积层,不断聚沙成田,加上何氏后辈也因发达而不断买田置产,因此何氏族田的面积不断扩展。到明朝嘉靖年间,沙湾何氏家族之沙田已多到需要编号为记(按陈白沙先生赠予留耕堂之十四字对联“阴德远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为号)。据说何氏家族最盛时有沙田56000余亩,成为番禺之冠。而这些沙田都很肥沃,且有蚝生其中,因此,田产越多,收人越丰。“沙湾何”从此以富闻名。
    而何人鉴所生的四个儿子也都很有出息:长子何起龙,是南宋淳祐十年(1250年)进士,官至太常寺正卿;次子何斗龙,南宋宝祐六年(1258年)特科省元;三子何跃龙,官至从事郎;四子何翊龙,由明经官至文林郎。据说他们的子孙也出任过州县的学正、主簿、教授一类职务。尤其是到何氏第五代何子海,先在元朝至正年问中举人,后登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进士,使沙湾何氏在地方上的声誉越来越响。
    后来,何人鉴四个儿子的后代分别繁衍为甲、乙、丙、丁四房。随着世代的繁衍,这个家族的规模也不断扩张,形成了分别以(甲房)六世和(乙房和丁房)九世为中心的十四房的宗族系统。
    为了纪念和供奉先祖何人鉴,同时也为了团结族人,壮大家族势力,何氏后人于南宋德祜元年(1275年)修建留耕堂。留耕堂田亩收入均属“公尝”,所有田产全为族内子孙承耕。初期,族人每承耕一亩田地需向留耕堂缴实物地租稻谷60斤,后来增至100斤。
    留耕堂一方面收取“公尝”,另一方面又用这些“公尝”给族人发放各种“福利”,可谓收之于族人用之于族人。其中有三项制度即使放在今天也很先进,那就是分荫、奖学和养老。
    “分荫”就是指分得何氏家族一份“福荫”。凡何氏家族中,每有男孩出生,即需向值理报生,注入簿中,即谓之“丁”。添丁人家于每年正月十五到留耕堂及小宗祠等挂花,标名某某得子名某某,使全族人知晓,谓之“开灯”。开灯后,每一新丁即可在留耕堂分得一“荫”(相当于7亩田租之值);再加上各种小宗祠、会份等收入,何氏家族中的男丁,每年各项开支全部由家族解决,毫无生活之忧。如节俭者,尚能有余。因此当地流传有“沙湾何,有仔唔忧无老婆”的说法...






登上墓地的阶梯

登上墓地的阶梯
QQ截图20140801204427.jpg
QQ截图20140801204454.jpg

前拍主基

前拍主基
QQ截图20140801204541.jpg
QQ截图20140801204625.jpg
QQ截图20140801204650.jpg
QQ截图20140801204707.jpg

侧看主墓

侧看主墓
QQ截图20140801204805.jpg

主墓

主墓
QQ截图20140801204835.jpg
QQ截图20140801204851.jpg
QQ截图20140801204907.jpg

坟前左侧的华表

坟前左侧的华表
QQ截图20140801204947.jpg
QQ截图20140801205003.jpg
QQ截图20140801205022.jpg
QQ截图20140801205039.jpg
QQ截图20140801205150.jpg
QQ截图20140801205228.jpg

后人重修碑记

后人重修碑记
QQ截图20140801205306.jpg

主墓

主墓
QQ截图20140801205341.jpg
QQ截图20140801205415.jpg

广州市政府认定的保护文物碑记

广州市政府认定的保护文物碑记

墓地所在的经纬度

墓地所在的经纬度
0人打分
|
好评率:100.00%
|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楼主其他發帖
 楼主| 发表于 2014-8-1 21: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满功名牌的留耕堂 何兆鸿摄
    据不完全统计,从南宋始,沙湾何氏族人在历次科举考试中,除考取秀才外,高中进士的有8人(其中武进士1人),省元1人,举人35人(其中武举人5人),副榜13人。    他们当中,获文官最高职衔的是南宋淳佑庚戌科四甲进士何起龙,官至大宗伯(礼部尚书);清乾隆乙丑科第十五名进士,钦点翰林庶吉士何会祥,为内阁中书(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理)。武官中,职衔最高的,是清同治甲戌科第二十四名武进士何贵龙,为从二品广东督标右营参将。    南宋绍定年间,最初定居沙湾的何氏族人仅十多人,明初繁衍为四五百人,明末为二千多人,清末也不过是四千多人。这样的一地之族,却涌现那么多进士、举人、副榜,实属罕见。    在封建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科举年代,“十年窗下苦,一朝折桂枝”是读书人的最高追求,但又有多少人能“十年窗下苦”呢?别的不说,生活来源就是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因在生产力低下的封建社会,大多数的人们是男耕女织解决生计。而追求功名的书生们,读书就是八年、十年,甚至一二十年的事。所以,在漫长的读书岁月里,无任何钱财收入,往往使读书人读不成书,读不好书,半途而废,最终贫穷潦倒。 鲁迅笔下在咸亨店衣衫褴褛的穷书生孔乙己和在五十多岁时才考取举人,就高兴地神经错乱,变疯了的范进,就是科举中大多数读书人的可悲结局。    沙湾何氏族人却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并且屡中科甲,其原因除族人谨遵族训、刻苦读书外,更要感谢何子海、何会祥这些科举中的前人。    何子海为沙湾何氏八世祖,明洪武辛亥科进士。在任邳州睢宁县县丞时,因大有政声,曾获明太祖朱元璋敇书褒奖。他为使族中读书人安心读书、激励勤奋,以求光宗耀祖,即把自己积蓄所购置的二十多亩良田,全部捐给祖祠留耕堂,每年的田租等收入,作族中读书人生活费用开支。何子海作了榜样,以后凡中科做官的何氏族人纷纷效仿。特别是上文所提的乾隆乙丑科进士何会祥,就捐出自己全部田产数千亩给祖祠。    由此,加之不断向官府购买和围垦官荒田,祖祠留耕堂的公偿田(不包括分支祠堂和族人个人的私有田亩),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就有16408亩,乾隆年间(1735年—1795年)有31676亩,至宣统时就有56575亩。    公偿田的不断增多,田租收入直线上升。留耕堂除办起了族人免交学费的“象贤家塾”、“何氏书院”外,早在清初就规定族人在读书期间,一律享有祖祠的二、三份荫(荫,相当于现在农村股份,一份荫约有七亩田的一年田租收入)。这样,确保了有足够的生活费用。同时,为进一步激励学子,还规定族人考取秀才,终身增加二份荫;考取举人,终身增加四份荫;若高中进士,终身增加六份荫。    由于生活的保障以及经济的激励,几百年来,沙湾何氏族人在重教重读的良性环境中,屡中科甲那是必然的事了。   (何兆鸿)


 楼主| 发表于 2014-8-1 21: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QQ图片2014080119154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8-1 21: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留耕堂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为番禺沙湾大族何姓的宗祠。是广东民间乡村祠堂建筑设计的典型代表,创建于600多年前。面积有3000平方米。它的平面呈南北长条形,自南向北依次为大池塘、大天街、正门、牌坊、钓鱼台、中座、天井、后座及东、西廊和村祠、形成结构严谨,修饰华丽,规模宏伟的建筑物。景点介绍编辑留耕堂是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何氏家族的祠堂。从西元1275年开始,历时四十年建成这座富丽堂皇的祖祠,取名“留耕堂”。它是广州地区年代久远、布局严谨、规模宏大、造工精巧、轩敞雄伟、格调高雅的岭南古建筑。1989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留耕堂的建筑面积为3334.25平方米,平面为中轴对称的五开五进格式布局,依次分为头门、仪门、象贤堂、后殿等四大组成部分。整座留耕堂以柱多而出名,共有木、石柱112条。全祠有自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建筑艺术,木刻、石刻、灰塑等,各具风格,对研究古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保存至今,诚属难能可贵。它凝聚了珠三角劳动人民的聪慧与血汗,是该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古镇文明的象征。[1]

2
建筑历史编辑
始建于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后几毁几建,现规模是于清康熙年间扩建而成的,比广州陈家祠(建于1890午)早了170多年。沙湾留耕堂又名何氏宗祠,是沙湾何氏宗族的大祠堂
。堂名得自于该祠堂的对联:“阴德远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意即建祠造福后人。


3
何氏人家编辑
第一个在沙湾定居的何氏人家是何人鉴,于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购置了沙湾大片土地,成为番禺当时五大名门望族(何、王、黎、李、赵)之一。为纪念和祀奉何人鉴,在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何氏族人兴建了这座留耕堂。留耕堂历元明清三代,先后大修3次,在1986年耗资百万元后装修一新开放,辟为“沙湾博物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2014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广州留耕堂



4结构特点编辑沙湾留耕堂的主要特色是柱多、雕刻精、书联丰富、气势雄伟。留耕堂计有112条石柱和木柱。这些木柱的原料,当时是从东南亚国家采购回来的。在雕刻方面,留耕堂保留了非常精致的石雕、木雕、砖雕、灰塑,体现了岭南庭园的精巧的建筑艺术。

5建筑布局编辑留耕堂占地3300平方米,地势北高南低。依次为大池塘、大天街、山门、仪门(牌坊)、丹墀(天井)、月台(钓鱼台)、享殿(象贤堂)、寝殿(留耕堂)及东西庑廊和衬祠。

6第一进编辑留耕堂山门前是宽阔的、用大青石铺成的大天街(广场),大天街正对一池塘,在临近池塘两边是驻马石和8个安装旗杆的石座,这种旗杆是古时考取功名后用以竖旗褒扬的。大天街东西两边各有堵红砖墙,墙上附有彩色灰塑,内容有“双龙戏珠””、“龙凤呈祥”、“麒麟呈瑞”等,做工精细,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大天街正北面,便是恢弘肃穆而又富丽堂皇的留耕堂正门。门上为红底金字“何氏大宗祠”横匾,门两边的一副对联是:“前人修后人续享之绵绵,大宗同小宗异钦于世世。”联语表明留耕堂的修建,前后历经几十代人几百年,是为使后人生活更美好,并希望全族人同舟共济,永远和睦。正门的两扇大门由质地坚硬的木料制成,门上各绘金盔金甲的武将一员作门神,用的是我国重彩壁画的传统手法,极
其鲜艳夺目。在门的两边是两个石鼓,是功名的象征。鼓座基上刻有吉祥图案,其中正面刻的是狮形瑞兽。侧面刻有“老龙教子”、“三阳启泰”等吉祥图案。大门东西两侧是各由三条石柱和木柱及金字托梁所组成的包台。前是礼台,接礼所用;后是“八音台”,迎宾唱名所用。另外、还有“出孝、“入弟”两间鼓楼,它们一起构成留耕堂的门面,已初步展现出这座古建筑的恢弘气象。

在正门最值得细心欣赏的是门顶的横梁,梁上的木雕极其调美,特别是在古建筑学上称为“驼峰”的33个三重如意斗拱,雕刻内容花样百出,或奇花异卉、飞禽走兽,或历史故事人物,无不栩栩如生。整座前门,梁、枋、斗拱共同构成了一组精美的岭南建筑艺术珍品。
进正门,一座高大的石碑坊便耸立在人们的面前,这座碑坊在古建筑学上称为仪门,属于留耕堂的二进。门额是清代著名书法家陈白沙所书“诗书世泽”的石刻,表明沙湾何氏是书香门第,历代不少人考取科举功名。碑坊由八条石柱分出三个门口,顶上红白石精刻花鸟瑞兽图案,其中有大红的玫瑰,艳丽的牡丹,洁白的菊花,雄健的猎鹰等。上檐承以木构如意斗拱,层层飘出,四面檐牙高楼,碑坊的主脊是一条用灰塑的手法雕塑出来的头西足东的七彩回龙。那彩龙正欲摆尾高飞,神态毕现,塑在碑坊顶上,充满了生气而又寓意吉祥。
过碑坊,到丹墀(大天井),回首可见,碑坊额上的“三凤流芳”四个苍劲大字。这是为了表彰沙湾何氏祖先在北宋后期考取进士的三兄弟,这三人在当时被尊称“何家三凤”而流芳后世。

7第二进编辑除了仪门外,还包括后面的丹墀(天井)、月台和东两边的庑廊。天井由红砖铺成。月台(又称钓鱼台)依天井的北面而建,高出天井1米,原是族人在喜庆日子看戏的舞台。其基石由一列15块大理石构成,石上刻有“老龙教子”、“双凤牡丹”、“双狮戏珠”、“犀牛望月”、“苍松文理”及松、梅、竹、菊、牡丹等图案,刀法浑朴自然、玲挑剔透,是元、明年间的古石雕,非常珍贵。月台东西两墙基中也各有五幅大小不等的鸟兽红石刻,同样神采非凡。东西庑廊各有4条石柱、8条木柱,共24条柱,这原是祭祀时供客人休息的地方,现为珍贵文物展览室。站在月台上,环顾四周,北面象贤堂和东西庑廊的60多条大柱,错落有致,虚实相间,就如钢琴的琴键,令人仿佛听到一曲古典音乐,悠扬婉转,跌宕起伏,心潮澎湃,仿佛置身艺术的海洋里。

8享殿编辑(象贤堂)
进深达17米多,在古祠中是少见的,正中一前一后悬“大宗伯”、“象贤堂”两块红漆金字木匾。“大宗伯”指的是沙湾灯厂第二代何起龙,明朝洪武年间任礼部尚书。礼部尚书当时人称“大宗伯”。“象贤堂”是纪念沙湾何氏的宗祖何德明(号象贤)而设。象贤堂由4条石柱和24条两人合抱的大木柱支撑,梁、枋、驼峰斗拱均有玲挑剔透的三纹鸟兽、花果虫鱼等复杂木雕,令人叹为观止。置身如此宽敞高挺的象贤堂,巨大的柱林更觉得肃穆庄严,对前人的敬意不觉油然而生。
中座后面是后寝的东西庑廊,廊中有八个雕成仰覆莲花瓣的红砂石柱基础,造型美观别致,是明代的遗物。后寝是留耕堂的最后一进,分为中、东、西三间。中间的最大,正中的神龛呈长方形,精雕许多吉祥图案,外镀金漆,光彩夺目。正中檐下悬挂白底黑字“留耕堂”横匾,两边有一副木刻对联:“阴德源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点出了留耕堂的原意。现后寝东西两边是番禺历史人物像展。西边有广东音乐典雅派的“何氏三杰”——何柳堂、何少霞、何与年三人的铜像。东边有番禺清代诗人屈大均岭南画派三杰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塑像。在寝殿的东西间,有番禺驰名的民间艺术——沙湾飘色的雕塑。沙湾飘色有几百年的历史,以色彩艳丽、造型传神、色梗纤细、装置巧妙而闻名海内外。
留耕堂长期以来以其恢弘的建筑气势,高超的雕刻艺术,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而受人青睐。

 楼主| 发表于 2014-8-1 21:3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尘封62年的文稿乐器重见天日,重新唤起人们对广东音乐的关注
  “何氏三杰”与广东音乐
  本报讯(记者刘炜茗)一张张泛黄残旧的文稿,没有光泽的乐器也奏不出昔日美妙的音符,却让观者频频颔首,这些是广东音乐名家何少霞遗留下来的文稿与乐器第一次在公众面前展示,而在此之前,这些东西已经在一间屋子里尘封了整整62年。借着何少霞文稿及乐器的公开露面,由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等单位组织的“广东音乐与何氏三杰研讨会”12月8日至10日在广东音乐的发源地番禺沙湾镇举行。此次研讨会不仅意在进行学术研讨,更在于重新唤起人们对广东音乐的关注。
  尘封62年的何少霞遗物
  “何氏三杰”指的是沙湾人何柳堂、何与年及何少霞。三人在广东音乐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创作的《赛龙夺锦》、《雨打芭蕉》等曲目被视为广东音乐的经典名曲。
  由于广东音乐起初只在民间流传,且“何氏三杰”中辈分最晚的何少霞也早于1942年逝世,因此,对于后代研究者来说,向来缺乏足够的文字资料。此次能发现何少霞的遗物,对于广东音乐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何少霞(1894年—1942年)自幼受堂叔何柳堂、何与年的影响,酷爱音乐,精通琵琶,同时也擅长二弦、南胡等乐器。上世纪30年代前后是他最活跃的创作期,先后创作了《陌头柳色》、《将军试马》等优秀的广东音乐。
  番禺区政协文史委副主任梁谋告诉记者,20多年前,他们就已知道何少霞在祖屋内存留有许多有价值的遗物,希望说服仍居住在其祖屋内的女儿能把父亲的房间打开,但其女儿据说精神略不清醒,说她父亲还在里面睡觉,不允许外人进入打扰。然而,也正是因为她几十年的坚持,加上何少霞生前只是个贫寒的教书先生,这些珍贵遗物乃得以在历次动荡中幸免于难。去年,何少霞的女儿过世之后,本地已无亲属,其海外的后人商量之后将祖屋让政府托管,这才于今年打开了何少霞尘封了62年的房间,果然,里面有许多他创作的音乐文稿,以及小提琴、琵琶等乐器,从中可一窥一代广东音乐名家的广泛爱好与创作。
  广东音乐的困境与发展
  广东音乐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最开始是民间爱好者业余演奏音乐和粤曲,后来逐渐学习和吸收了西方乐曲的元素,乐器起初有二弦、竹提琴、三弦、月琴、短筒喉管等五架头,吕文成大师创造发明了广东二胡(高胡)、扬琴、秦琴组成的乐队,从此广东音乐自成一体,成为特色鲜明的一个地方乐种,到20世纪30年代前后达到全盛时期。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曾经辉煌一时的广东音乐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低迷。据记者了解,现在尽管仍有专业的广东音乐曲艺团在坚持演出,但听众数量却在减少,更在创作上出现了相当大的困境。基于这种原因,一直致力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原广东省副省长、现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欧初,为了呼吁对广东音乐的重视和促进,前段时间在中山举办了吕文成大师的研讨会,此次又倡导广东音乐在发源地沙湾镇举行研讨会,希望让更多社会大众领略到广东音乐的魅力。
  参与此次研讨会的众多专家对广东音乐的发展还是持相当乐观的态度。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会长黎子流告诉记者,现在的娱乐方式比以前多,喜欢广东音乐的人可能不如以前,但广东音乐仍是曲种非常丰富的乐种,有很强的生命力,而且珠三角各地的“私伙局”非常兴旺,说明广东音乐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他认为,“对古文有一定修养的人是会喜欢广东音乐的。”而长期从事广东音乐研究的梁谋也表示了同样的乐观,“我觉得广东音乐不一定会发展很快,但一定不会消亡。”
  人物·何氏三杰
  何柳堂(1874-1933)
  何柳堂,番禺沙湾北村人,出生在音乐世家,幼年时受祖父何博众的影响和指导,学会祖父十指琵琶的技法,继承和发展了何氏家族的音乐艺术传统,成为广东著名的琵琶演奏家和作曲家。何柳堂加工整理了“何氏家族秘稿”遗作《雨打芭蕉》、《饿马摇铃》,同时还创作了《七星伴月》、《金盆捞月》、《玉女思春》、《垂杨三复》等,通过修改、整理、创作,成为广东音乐典雅派的开创者,对广东音乐作出巨大贡献。
     广东音乐的著名作曲家何柳堂的大名,在广东音乐界几乎无人不晓。《赛龙夺锦》、《七星伴月》、《回文锦》等曲,就是他成为广东音乐主要流派的代表作。何柳堂不仅是位作曲家,而且还中过武秀才。他当年中武秀才有过一段有趣的轶事,而这段轶事,又和他的音乐生涯有着密切的联系。

  何柳堂是番禺沙湾人,清光绪二十六

年(1900年),20岁的柳堂在沙湾刚读完方贤学堂,对学文不感兴趣,便到广州武馆太史第习武,学的是举石、舞大刀、骑马射箭。柳堂禀赋聪明,加上勤学苦练,对所习的武艺十分精通。他走马射箭,只要箭靶不动,便能凭着位置的感觉,不看箭靶而能百发百中,深为同辈所惊服。3年后,即1903年,广州府在广州东教场举行府试,考试的项目当中有骑马射箭。只要跃马在百步外连中7箭,便可考取武秀才。其时四乡八里习武的子弟云集东教场,气氛庄严肃穆。考生每射中靶上红心,场中便金鼓齐鸣,一时场上尘土滚滚,马嘶震天。却说何柳堂凭着技艺精湛,对这7箭视如囊中取物。轮到他应试时,只见他跃马弯弓,侧目瞟了箭靶一眼,便背靶疾驰到百步之外,突然勒紧马头,顿时骏马双脚腾空,有排山倒海之势。在此一刹那间,柳堂不瞧箭靶,举臂拉弓放箭,那箭便嗖地朝箭靶红心飞去!然而,全场寂然,并无鼓响。一箭、两箭、三箭,依旧寂然!柳堂心里十分纳闷,场内周围亦嘘声四起,议论纷纷。主考官是个精明人,他见柳堂动作利索超群,心里本已暗暗赞叹,但见他连发三箭却不见鼓响,感到事有蹊跷,不由得抬头往箭靶望去,果然发现原来是箭靶歪侧了。他喝令骑射暂停,上前查问兵勇。才知道是有人因为妒忌何柳堂,买通了考场的士兵,故意把箭靶弄歪。主考官勃然大怒,申斥了那受贿的兵勇一顿后,即破格重拿三箭给柳堂,令他再射。柳堂神采奕奕,再次跃马拉弓,背靶而射,全部中的!顿时全场金鼓雷动,彩声震天。

  柳堂中了武秀才,便回乡谒祖。这秀才虽未属显赫之名,但却对他日后的经济地位产生了很大影响。原来柳堂在沙湾所缘属的家族集团“留耕堂”,占地数百顷、雇工累千,殷实富有。而他每年所得的巨额分荫,又以一种特别的族规分配给其族内的成员。其中中秀才的可一次过得“秀才花红”白银120两,另每年还有“弥补金”、“书金”等等名堂的收入。柳堂仅因中了武秀才,每年便得一大笔收入。有了这笔收入,使得他过着闲雅优悠的生活。他的作品大部分都比较抒情,风格婉转悠扬,有人称为“典雅派”。当然,个别篇什如《赛龙夺锦》这样昂扬激越的作品,则是受到民间影响的结果了。

  何与年(1880-1962)
  何与年,在祖父何博众、堂兄何柳堂的指导下,精通琵琶、三弦、扬琴,成为广东音乐名家。参与修改其祖父何博众的遗作《群舟攘渡》,最后命名为《赛龙夺锦》。
  何与年经常和众多音乐名家合作,设计唱腔,灌录唱片,他对粤剧唱腔也有重大建树,他曾为南海十三郎撰写的粤剧《可怜秋后扇》设计唱腔。何与年自1949年到香港后,一直从事音乐教育工作,1957年曾回穗演出,大受欢迎,1962年在香港病逝。
  何少霞(1894-1942)
  何少霞,自幼在音乐上受堂叔何柳堂、何与年的影响,聪明好学,酷爱音乐,精通琵琶,亦擅二弦、南胡等乐器。
  从上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的十多年间,他创作了《将军试马》、《陌头柳色》、《桃李争春》、《吕宫戏水》等。抗战期间,他惜痛山河破碎,人民颠沛流离,创作了《白头吟》和《夜深沉》等广东乐曲,宣泄悲愤的心情,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成为广东音乐名家。1942年病逝。

 楼主| 发表于 2014-8-1 21: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Screenshot_2014-08-01-17-17-30.jpg Screenshot_2014-08-01-17-13-05.jpg
发表于 2014-8-2 11: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4-8-2 17:5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到广州这么久都还真不知道哪里古名坟墓呢?有时间过去看看,学习!
感谢楼主提供的好料。
发表于 2014-8-4 21:05: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没有全形图片呢。还得找机会自己去看看?学习学习。
发表于 2014-8-5 09: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大很气派
发表于 2014-8-6 20: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地,已时可以组织一班易友一起去参观!
发表于 2014-8-7 09:3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提供的好料
发表于 2014-8-7 10: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坟。气概不同。
发表于 2014-8-7 12:45:04 | 显示全部楼层
修的真漂亮,但是看不清前朝与 座山的来势
发表于 2014-8-10 11:4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发表于 2014-8-10 16:58:2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的好案例!典型的倒骑龙大地。
发表于 2014-8-10 21: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何人鉴墓是逆龙大结,何父墓是顺龙大结,姑嫂墓在何父坟。怪不得何家鼎盛数百年富贵不替。
发表于 2014-9-7 09:3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姓何的很多,何氏还有个祠堂,坐辛兼戍,天井放乙辰水,外水口出丑,外水口是按目前地势状况测量的,因为宗祠周围全都是房子了。
发表于 2014-9-7 09: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墓地爬到山顶去看来龙,气势雄伟,回龙顾主,昨天我有幸金秋兄做导游,能实地参观此墓,确实震撼,这确实难得的实地学习机会,再此谢谢金秋兄!
发表于 2015-5-14 00: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叩拜先祖
发表于 2015-5-14 09:5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请继续
发表于 2016-11-21 21:3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料,谢谢楼主。
发表于 2016-11-22 09:3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点在此
何人鉴墓.jpg
发表于 2016-11-28 11:4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謝, 身為沙灣人, 又是何姓, 感謝資料.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3-29 00: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