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ximefr 发表于 2012-1-16 18:20:04

"世界第九大奇迹"乾陵 《兰亭序》或在其中

来源: 沈阳日报 于 2012-01-13

近日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等部门再次研究是否发掘陕西乾陵,持续半个多世纪的争论再起——

目前,凤凰网正在开展的“你是否赞同在当前发掘乾陵”网上调查广受关注,其中投赞同票的认为“发掘的技术和时机均已成熟,乾陵储藏了大量文物,发掘有助历史研究”,不赞同的人认为,“文物保护技术远不成熟,贸然尝试谁也担不起历史责任,主动发掘帝王陵以失败经验居多,好奇和功利会毁了文化遗产”,不赞同的占多数。

乾陵地宫墓道口50年前就被发现了

历史上,偷挖乾陵的事一直没有间断。有人统计过,乾陵的梁山上,长达1200多年没有断绝过盗墓者的身影,有名有姓的盗乾陵者就达17次之多。其中,唐末农民起义军头领黄巢动用40万起义军,在梁山西侧挖出了一条深40米的大沟,将半座大山都挖走了,结果因为方向挖错了,才没得手。五代时耀州刺史温韬是个盗墓贼,他曾掘开了十几座唐陵,发了一笔横财,后又动用数万人挖掘乾陵,由于遇到狂风暴雨,他害怕得罪了鬼神,才打消了原来的想法。上世纪初,国民党军官孙连仲率一团人马,以军事演习作幌子,炸开了墓道旁的三层岩石,最后也没有得逞。

到了1960年,当地几个农民放炮炸石头,没料到竟炸出了武则天的墓道口。要知道,这个秘密墓道口盗墓贼们找了千年也没找到。专家认为,墓道口就是开掘一座帝王陵墓的钥匙,找到了它,也就完成了一半的工作。如今50多年过去了,乾陵这个墓道口仍是国家机密,一般人也不知道具体位置。

乾陵是埋在地下的“世界第九大奇迹”

乾陵一旦打开,其中珍宝肯定会令世人震惊,连著名学者郭沫若也曾对周恩来总理说过:“石破天惊,一定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情!”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文物储藏最丰富、还没有被盗的帝王陵墓,它又被称为埋在地下的“世界第九大奇迹”。

乾陵的地下宫殿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据专家推断,它是仿唐长安城修建的,其地下宫殿也应和唐代皇城里的宫殿有许多相近之处。根据古籍中对唐宫的有关描写,可以想像一下乾陵地宫的大致模样:穿过近百米长、约4米宽、数10米深、呈斜坡形的墓道后,便是地宫的第一道汉白玉石门。这道石门比唐宫大门略小,但也起码在5米高、4米宽左右。门上各处精雕细刻着象征吉祥和权力的花草人物图案。门虽重达百吨,仍可开闭。门道布有陷阱,门后两旁装有暗器,用以防备盗陵者。整个墓道里洒满了货币,以表示富有和吉祥。墓道两旁绘有色彩绚丽的大幅壁画,象征着陪宫的石窟对称地排列在甬道两侧,里面置有大量的陪葬品。

乾陵地宫里,到底有多少文物呢?经过这么多年的探测考察,一位资深的文物工作者推算:保守一些说,最少有五百吨!这还不包括墓道里的那些条石,而那些造型各异刻有文字的条石,都是难得的文物。也许,当乾陵地宫打开的那一天,让世人感兴趣的国宝《兰亭序》就静静地陪葬在武则天身边……

maximefr 发表于 2012-1-16 18:21:56

众说纷纭:武则天的乾陵毁了盛唐国运之谜

来源: 史海钩沉 于 2007-03-18

说说大唐帝王陵的风水问题,特别是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的风水对大唐国运的影响之谜。

民间认为乾陵的陵址是由袁天罡和李淳风二人择定的,但民间关于乾陵的选址问题不只一种说法,还有一种传言刚好相反——这块风水宝地是由长孙无忌和李淳风选定,袁天罡反对。

乾陵所在的梁山因地貌酷似女性的一双美乳,当地人又称“奶头山”。此山近看奇伟,远观则低平,袁天罡认为阴气太重,弄不好李家的龙脉会让一个女人所伤,坏掉大唐的千秋好事。袁天罡的理由似乎很充分,梁山在九嵕山的西面,而大唐的龙脉在其东,他认为以已葬入李世民的昭陵所在的九嵕山为大唐龙首。按堪舆术中的风水位序说和传统的封建葬制,儿子李治应该葬在老子的下首(见下图),从下方的金粟山、嵯峨山、尧山一带择选。

从风水宝地的格局上讲,梁山东西两面环水,藏风聚气,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都曾钟情于梁山,不可谓不是风水宝地。当时的风水先生也都承认这一点,据说,梁山系从前周代龙脉之余韵,百姓人家择得此地,可保三代富贵发达,但对大唐来说,三代就太短了。而且,梁山所在风水与昭陵互不呼应,王气欠缺和谐,恐怕三代后国运受阻,因此打折。





长孙无忌和李淳风称是万年吉壤,袁天罡的意思则是“葬不宜”,面对截然相反的说法,李治一时也拿不定注意。昭仪武则天听说后心中窃喜,袁天罡曾算过有武姓女人要侵犯大唐,据说李治为此杀了不少武姓之人。更玄乎的是,袁当年曾给冒充男孩的武则天看过面相,称“若为女,当为天下主”。梁山风水格局不正好暗预她的命象?于是力劝李治不要犹豫,听舅舅长孙无忌的话没错,梁山陵址就这么定下来了。袁天罡知道皇帝的金口玉言难再收回,当时长叹“代唐者,必武昭仪”,此后果然应验。

但对袁天罡的分析,长孙无忌心里也犯嘀咕,陵寑建成后从名字上找点平衡。时有大臣建议陵名定为“承陵”,取承继父亲李世民昭陵龙脉之意。长孙无忌则根据梁山位于西北,易理上属“乾” 特征建议叫“乾陵”。不是说梁山阴气重吗,乾属阳,为上;坤位下,属阴,卦义为顺——“阴阳相合定乾坤”,李治心中方释然,乾陵名定。




很明显,上述民间关于乾陵择址上的传说是一种附会。仅以陵号来说,就不可信。实际上,乾陵的名称是根据李治死后的谥号而来,由武则天钦定。李治谥号“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乾陵中的“乾”,取谥号中“天”之意;《周易》中,乾卦为“天”卦,各爻取龙为象。另外,武则天死后谥“则天顺(大)圣皇后”(“武则天”一名由此而来),也有一个“天”字,定名乾陵合正理。

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记载,公元684年,“山陵(乾陵)穿复必资徒役,率癯弊之众,兴数万之军,调发近畿,督扶稚老,铲山背石,驱以就功。”李治生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弘道元年(公元683年)12月病死于东都洛阳,时年56岁。李治22岁那年当了皇帝,在位长达35年。如果真如民间所言即位不久就择定了梁山这块风水宝地,那也不会在死后由武则天来匆匆建陵,所以此陵址应为武则天挑选的。据记载,负责这项工程的“山陵史”是吏部尚书韦待价,为了赶工期,前后共动用了20余万劳力,昼天白夜干,300天后完成了主体工程。




李治初即位是颇有一番雄心的,但他后来患了头晕症,“风眩头重,目不能视”,只好让聪明能干的武则天助理各项事务,权力欲极强的武则天借机控制朝政,形成朝中“二圣”局面。五代时官修的《旧唐书》记载,李治临终前留下遗嘱,“天地神若延吾一两月之命,得还长安,死亦无恨。”说了这话的当天夜里就死了,为了节省开支,遗诏就葬在东都洛阳附近,“陵园制度,务从节俭。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武则天)处分。”文明元年,即公元684年5月,武则天命睿宗李旦护李治梓棺回长安。同年8月葬入赶出来的乾陵内,并以铁水将地宫封死。之后,武则天又花费巨资,进行了20余年的大规模营造,增添了大量的附属建筑,

武则天为何要把李治回葬长安?时称是为了还李治死后回到李渊、李世民身边的心愿,但这样的解释太简单了。李治死后,实际上有不少朝臣反对武则天此举,如时在朝廷中供职、受到武则天青睐的文人陈子昂就建议将李治葬于东都。但武则天一意孤行,传说就是风水先生所谓的梁山风水利于女人的原因,这才将李治归葬在梁山上。但到底武则天当时的真实想法是什么,这就不得而知了,也已成了一道历史之谜。





武则天本名武照,称帝后改为武曌,是中国历史上惟一正式有国号(“周”)、年号(先后有“光宅”、“永昌”、“神龙”等18个年号)的女皇帝。在这之前其实还有一位女皇,就是西汉时刘邦的皇后吕雉,但因为吕雉没有国号、年号,在位仅9年,史书编修时没有承认她,这我会在以后的文章中谈到。客观上讲,武则天当皇帝并没有什么不妥,她很有作为,如重视人才,开创“科举”,就是她的一大政绩。可以说大唐的持续强盛、稳定,有这个女人的功劳。但武则天最大问题是“乱”,这是为封建朝代所不能容忍。



稍学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武则天14岁进宫,被封“才人”,本是李治父亲李世民的女人,因媚术了得而得誉“武媚娘”。不只把李世民媚倒了,“儿子”李治也拜倒在她的香榻旁边。李世民死后,李治将已削发为尼的武则天弄回宫中,做了自己的老婆,武则天又以掐死女儿的代价换来了皇后地位。67岁那年,武则天如意当上了皇帝,但之后乱上加“乱”,广蓄薛怀义、张易之、张昌宗这些面首(情人),野史称后宫“面首三千”。最不敢恭维的是,李世民李治父子同玩武则天一个女人,武则天更风流,与女儿太平公主一起,母女共享一个男人薛怀义,这大概是中国古代帝王史上的绝版景观吧。




但这些只能算是武则天的生活问题,并不算严重,风水先生认为她真正坏事的“乱”,是动了大唐的龙脉,坏在风水!除了上面说的择址在李世民的昭陵西侧,“风水位序”错乱外,还因为在李治入葬23年后,重启乾陵地宫一事。根据封建帝王丧葬规制,皇后先死,皇帝可以开启地宫归葬;而如果皇帝先死,则将地宫封死,以后别人再不得扰动,即“尊者先葬,卑者不宜动尊者而后葬入”,只能在陵附近择址另建。如清朝咸丰皇帝奕詝的皇后慈安、后来贵为大清老佛爷的慈禧,就是因为死于咸丰之后,未能归葬咸丰的定陵,而是择址另建。公元684年8月,李治葬入后用铁水把地宫封死,就是这原因。可“位卑”的武则天要“乱”就乱到底,“乱”到要害上,偏偏要掘陵“归陵”。

载初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废了睿宗、自己的儿子李旦,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周”,定都洛阳。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等乘武则天病重发动政变,拥立李显复位,是为中宗。当年11月,当了16年皇帝的武则天病死于洛阳,终年82岁(也是中国古代帝王中少有的高寿皇帝之一)。她自知簒位罪过深重,临终遗嘱,“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顺)圣皇后。”次年5月,由李显亲自护送梓棺回长安,三个月后与李治合葬乾陵。





对于武则天留下的“归陵”遗嘱,在朝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当时就认为“以卑动尊”会动了龙气,伤及大唐国运,武则天的遗嘱不妥,建议李显为大唐的长治久安考虑,在乾陵附近择吉地为武则天另建陵寑。而且,乾陵地宫已用铁水封死,再强行打开,将会破坏乾陵。但李显为了表示自己的孝心,还是命工匠掘开了通向乾陵地宫的埏道(墓道),满足了武则天“归陵”愿望。说来也怪,武则天这么一“归葬”,问题真出来了。虽然之后出现了玄宗李隆基在位时的“开元盛世”,但大唐的国运就此埋下了祸害,社会矛盾加深,风波不断。

大唐王朝自公元618年李渊受隋禅,至公元907年最后一位皇帝昭宣帝李柷禅于梁王朱全忠,共传20帝,历289年,包括武则天称帝改国号“周”的16年时间。此后,中国历史上又进入了一个大分裂时期,即“五代十国”。在这一时期,中国帝王陵寑文化不仅没有得到向前发展,反而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中国盗墓史上危害最大的一个盗贼温韬即出现在这个时期.当时民间即有议论,李家陵寑的龙脉受伤,导致大唐国运衰败,矛头首先指向武则天的乾陵。

maximefr 发表于 2012-1-16 18:23:13

考古探密:乾陵武则天"无字碑"之谜大破解

来源: 西安晚报 于 2007-11-27

位于陕西省乾县县城以北梁山上的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墓,为我国历代帝王陵园中唯一的夫妇两帝合葬墓,墓前立有两块高大雄浑的石碑,西面是“述圣记碑”,由武则天撰文、唐中宗书写,8000余字的碑文虽然主要是歌颂唐高宗的功绩,其实也是武则天在借机抬高自己。东面是武则天的“无字碑”,碑由一块巨大的整石雕成,碑头雕有8条互相缠绕的螭首,饰以天云龙纹。根据乾陵建筑对称布局的特点,“无字碑”与“述圣记碑”显然是在高宗去世时由武则天同时主持竖立的,那么,这块“无字碑”自然是武则天预先为自己准备的“功德碑”。

令人奇怪的是,当初立这块碑时竟未刻一字。据清乾隆年间的《雍州金石记》记载:“碑侧镌龙凤形,其面及阴俱无字。”1938年编纂的《乾县新志》载:“向无字。金元后,往来登眺,有题咏诗篇刊其上。”这块“无字碑”也就成为多年来人们猜测、探究却莫衷一是的“千古之谜”。

“无字碑”为何无字,千多年来,人们对此有种种说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五种:一说功高德大无须说,二是自知罪孽深重不便说,三是功过是非留给后人说,四是称谓不统一不便说,五是信奉佛教万事皆空不用说。

这五种说法都是人们自己的主观臆断,而没有事实依据。事实究竟如何呢?我认为:“无字碑”就是“功德碑”,武则天立碑的目的,就是为给自己树碑立传、歌功颂德。





这从武则天一贯好大喜功的做派可以看出来。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且唯一的女皇帝、封建社会杰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登位后,就大修宫殿、佛寺,借机炫耀自己。长寿三年(公元694年),已70岁高龄的她为表彰自己,在生活起居的神都(今洛阳)城内定鼎门大兴土木,耗资百亿修建歌功颂德的“天枢”:“天枢成,高一百五尺,径十二尺,八面,各径五尺。下为铁山,周百七十尺,以铜为蟠龙麒麟绕之;上为腾云承露盘,径三丈,四龙人立捧火珠,高一丈。”并亲笔题名:“大周万国述德天枢。”(见《资治通鉴》)当时,仅为此就熔毁了27000贯流通的钱币,耗去当时国家财力的四分之一强。公元695年,她又下令铸九州铜鼎和十二生肖,置于通天宫。有学者认为,由于武则天的大兴佛寺,劳民伤财,而使“唐朝的全盛时期到来,比两汉、明、清都要推迟三五十年”。从武则天不惜国力财力民力大搞个人崇拜的“形象工程”来看,她绝对不会忽视自己身后为自己树碑立传、歌功颂德这样的重大事件的。况且,从公元683年高宗驾崩到705年武则天死,乾陵在武则天亲自规划和指挥下修建,耗时长达22年,她有足够的时间来做这件事。

既然武则天有心为自己勒碑记事,为什么现存的碑又不铭一文呢?这只能说,武则天的“无字碑”与她个人无关,刻与不刻字、刻什么内容,也不是已经身患重病只等死去的她所能左右的,而是要从当时的政治形势与继任者的情况来分析。

继任者心怀怨愤不愿刻。

武则天在位16年,从显庆五年(660年)开始参政,到神龙元年(705年)正月被逼退位,实际掌握天下大权45年,虽然叱咤风云,英雄一世,但到了晚年,尤其是临终前却极为凄凉。神龙元年正月,武则天患病,以宰相张柬之为首的朝臣进行政变,杀死了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兄弟,迫使她让位于中宗李显,恢复国号“唐”,被迁往上阳宫。同年11月,82岁的武则天病死在东都洛阳上阳宫的仙居殿。死前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她虽然还权于李唐,但毕竟在那个男尊女卑、夫为妻纲、君权神授的封建社会属于“僭越篡位”,为社会主流所不见容,人们之所以当时表面上能够接受,一方面是迫于她生杀予夺大权的重压,另一方面也是人们仍视她为武氏之女,李氏之妇。不管怎么说,她称帝改唐为周仍是李唐天下的深深耻辱,因此在她死后要与高宗合葬于乾陵时,就有给事中严善思等人上疏力阻,只是中宗没有同意而已。

武则天滥杀唐朝宗室及贵戚令他们心怀怨恨。她为了清除称帝的障碍,“先诛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次及大臣数百家,其刺史、郎将以下,不可胜数”。令“唐宗室人人自危,众心惋愤”(见《资治通鉴》)。可见她的凶狠毒辣与残酷无情及当政期间血雨腥风的恐怖政治气氛。这不能不让继任者心有余悸,心怀怨愤。武则天先后毒死太子李弘(谥号“孝敬皇帝”);废太子李贤(高宗第六子,谥号“章怀太子”)为庶人,后又逼其自杀。即便她亲生儿子唐中宗李显(高宗第七子),也几度险遭毒手,当初即位不到一年,就被她废黜皇位,贬逐出京。他的长子李重润(谥号“懿德太子”),女儿李仙蕙(中宗第七女,谥号“永泰公主”)都因出言不慎被武则天处死。此外,武则天晚年还一直思谋着将皇位传给其武家侄儿。有过这一番饱受折磨经历、生性又懦弱无能的中宗,虽然不敢公开否定母亲的废唐建周行为,不能公开发泄对母亲的憎恨,但也讲不出对她歌功颂德的好话,如何评价他这个如狼似虎的母亲的一生,是令他左右为难的一件事情,深受其害的唐宗室及贵戚朝臣的争议肯定很大,最后干脆一字不刻,为武则天留下一块“无字碑”。同时,由于中宗的软弱无能,武氏集团、安乐公主与五王及太子李重俊之间的宫廷权力斗争剑拔弩张,危机四伏,也顾不上刻。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已经刻上了文字,但又被唐玄宗令人磨去,目的是为了彻底消除武周政权给李唐政权带来的耻辱。

武则天病逝后,中宗复位,国号也以唐代周,但武氏势力仍然相当强大,她的侄子武三思权力如日中天,炙手可热,把持朝政,中宗又没有政治抱负,懦弱无能,在他的力主下,为他的姑姑、当朝皇帝的母亲铭文歌功颂德也不是没有可能。既然铭刻了文字,到后来为什么又消失了呢?最大的可能就是后来的当政者将这些文字重又磨掉了。这从唐朝开元二年(714年)三月时,玄宗皇帝李隆基掌权,下诏毁天枢一事不难看出。唐玄宗对武氏集团的打击是不遗余力的,他在率兵扶持父亲李旦(即睿宗)复了帝位后,就将“则天大圣皇后复旧号为天后。”“追削武三思、武崇训爵谥,斫棺暴尸,平其坟墓。”“废武氏崇恩庙及昊陵、顺陵。”(见《资治通鉴》)自己登基后,更是大刀阔斧地解决武周政权的遗留问题,才到开元二年就令“毁天枢,发匠熔其铁钱,历月不尽”。(见《资治通鉴》)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彻底消除武氏家族给李家带来的奇耻大辱。由此推之,为了彻底清除武周政权带来的痕迹,他下令将武则天陵墓旁的石碑上已刻好的字迹重新磨去,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1000多年后才编纂出来的《乾县新志》、《雍州金石记》等书当然不可能完整地记录下这件事情。

maximefr 发表于 2012-1-21 18:21:24

挖墓需慎重!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墓已为数不多

来源: 网易新闻 于 2012-01-20

导语: 12日,有消息称相关部门正在研究是否发掘乾陵——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墓,虽然乾陵管理局很快予以否认,但自06年经济学家张五常提议发掘秦始皇陵以来,乾陵和始皇陵这两座被认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帝王陵墓一直没有脱离是否挖掘的争议漩涡。而从历史上看,陵墓发掘还是谨慎为好

《新五代史·温韬传》载:“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始皇之后500余位皇帝,但存留帝王陵寝集中于汉唐明清等“盛世王朝”

中国历史上称帝的人数不少于500人,但拥有大规模帝王陵墓的也仅集中在秦汉、唐宋、明清这三个时期。建造规模庞大的帝王陵墓需要动用人力财力,这需要王朝国力的保障,因而像汉唐、明清这样的时代所留下的,有名有姓的帝王陵墓也最多。

史料中记载,有名有姓的皇陵有:汉十一陵和东汉十二陵、唐十八陵、北宋巩县八陵、南宋六陵、明十三陵以及清东陵和清西陵,而元代所有皇帝死后都回葬漠北,“帝陵不起坟垅,葬毕以万马踏平”,所以至今尚未有元朝帝陵被发现。




而帝王陵墓多半难逃被盗宿命,明清之前保存完好的陵墓已剩2座

历史上,盗挖帝王陵墓的事一直没有间断。西汉末年赤眉军入长安,除文帝霸陵外,其余帝陵全被盗掘。东汉末年,董卓胁持汉献帝南迁长安,“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宝”。西晋末年,长安饥民又挖开了长安城东南剩下的霸、杜二陵。

唐末黄巢起义,除乾陵外,长安周围的皇陵几乎被发掘殆尽。而后来五代耀州刺史温韬,领兵盗挖唐陵。北宋灭亡之后,巩县八陵都遭到了破坏。元世祖时期,江南释教总摄西僧杨琏真伽与演福寺僧允泽等人在宰相桑哥的支持下,“遍掘诸陵”。


冒进发掘曾造成重大损失,万历皇帝“挫骨扬灰”换来“帝王陵墓百年不动”“潜规则”

定陵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座也是目前唯一一座经国务院授权,有计划、有组织、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墓。然而地宫洞开后,无数奇珍异宝在接触空气的瞬间暗淡成灰,三口金丝楠木精制而成的巨大红漆棺椁被人遗弃而毁坏,万历皇帝及其两位皇后的尸骨在接踵而至的文革浪潮中被视为“封建余孽”付之一炬……考古学者们痛定思痛,上书周恩来,最终定下了“百年内不动帝王陵”的“铁规”



技术上仍有无法克服的难题:丝绸纸张保存仍属世界级难题,法门寺丝绸至今保存在冰箱之中

丝绸纸张等纺织物的保护在考古界仍属世界级难题,定陵发掘中就曾出现过丝绸制品出土后化为灰烬的状况,扶风法门寺丝绸虽封入地宫千余年,但多次迎佛开封,出土的大多数丝织物及盛装的箱子朽败、碳化,有些甚至不能触摸,一碰便成了粉末。

当年清理地宫的工作是在初夏进行的,随着天气逐渐变热,考虑到文物的安全问题,文物部门在清理完现场后,立即把这些珍贵的丝绸文物运回西安,暂时存放到冰箱里。“即便是放在0 至10摄氏度的冰箱内,这批国宝仍然会产生霉菌等问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相关专家接受采访时表示,丝绸文物的保护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发掘中未知状况太多:秦俑发掘中彩色陶俑出土后5分钟就掉漆,没有十足把握发掘停滞20年

兵马俑在1974年被发现以来,头两次两次发掘间停顿了20多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原本彩色的陶俑由于埋在地下2000多年,受到各种自然侵害,有的颜色层下的生漆底层已经老化,失去了与俑体表面的黏附力,出土5-6分钟即翘卷脱落。

另外在1970年代末考古发掘仍属“刨土豆”式的粗放型条件下,考古学者们遭遇了许多无法想象的状况,1976年一度回填坑佣停止发掘。1998年彩俑发掘中再次因无法保护色彩而停止发掘。


流程上也难称严谨:考古报告一拖再拖,30年秦俑发掘仅完成两份发掘报告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陕西省文管会先后组织三个大型考古项目的发掘:兵马俑坑、周源遗址、秦公一号大墓,后半坡博物馆和临潼文化馆又合作发掘姜寨遗址。

30多年过去了,除了《兵马俑一号坑发掘报告》、《姜寨发掘报告》外,到2009年时,另外两个报告还在编写中。《新京报》的调查显示,秦俑考古所很多发掘项目都没上交发掘报告。陕西省考古所很多秦陵的发掘项目至今还未出发掘报告,非但并没有遭遇处罚,国家文物局还继续批准新项目。这种情况也造成很多发掘项目同时开工,考古所所长则挂名多个项目的领队,致使逾期出发掘报告的项目越来越多




帝王陵墓不只是金银首饰等陪葬品,考古发掘要求尽可能保留墓葬所有信息

帝王陵墓总是伴随着种种神奇传说,乾陵中武则天的玉石棺椁、武后的画像及其手迹,上官婉儿的书法甚至是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本的秘密或将一一揭开。而秦始皇陵中被“奇器异怪徙藏满之”、“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描述足以让普通大众兴致盎然。很遗憾的是,对于考古学来说,哪怕是秦始皇陵最外层的那层土丘都与那些“奇器异怪”拥有相同的价值——每一层夯土、夯土的方式或许都是一个历史的见证,那个时代人们老劳作方式的一种线索。


无论是整体全面开挖还是从墓道口打通发掘都是对文物的破坏

中国的帝陵不同于埃及金字塔,金字塔是石块搭建,而中国皇陵是夯土而成,考古发掘完整挖完的话,就意味着要把封土全部搬走。然后把大坑整个挖出来。这样就意味着秦始皇陵也就没有了,就基本意味着这个遗迹最原始的信息已经不存在了。





皇陵墓葬以及那些美好传说总会引起大众的无尽遐想,但考古的意义在于为世人留下文物的所有信息。以人类目前的考古水平尚难称十全十美,在帝王皇陵这样巨大而复杂的设施面前,慎之又慎才是唯一准则。

玨陽 发表于 2012-1-22 11:13:41

入土為安,不要再去動發死人財的想法吧!用環保觀光的方式保留古蹟吧!

林莽中(益东门人) 发表于 2020-11-5 10:05:53

       我很喜欢书法,特别是草书。可惜后来恋上的风水这位不离不弃的知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世界第九大奇迹"乾陵 《兰亭序》或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