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極學士 发表于 2020-1-4 12:34:04

藏傳佛教止息禪修次第

本帖最后由 皇極學士 于 2020-1-4 12:52 编辑


藏傳佛教止息禪修次第 (一)


文/洛本天津仁波切 (属於噶舉派的上師)
諸子禪修唯心,心不可測,但可知,卻不可言。初時,築屋以護燭火,中時隨風搖曳,後時風來風去,動靜自在。心不受念左右,卻可用心幻化,心住自性,止息成就,六通暢利,唯一利他無私。
觀照,是增長菩提。止息不生煩惱,煩惱亦不滅。觀照是將煩惱轉化為智慧。
前十八種止息中,亦有觀照,然偏止息資糧。今所謂觀照徹見心之究竟。依實修派古沙立之法,不依文字,直指自性。唯上師口授,信手拈來無非菩提。識者見悟,非一非異,無來無去,無佛無魔。

洛本天津依喜旺秋謹記為甲申秋殘




皇極學士 发表于 2020-1-4 12:37:56

本帖最后由 皇極學士 于 2020-1-4 12:42 编辑




藏傳佛教止息禪修次第(二)

禪修的法門、傳承、派別有許多。不只佛教有禪修,世界上任何宗教,皆有其禪修方法。即便是動物,有些非常長壽,其實也有自己的禪修,譬如冬眠。

各宗派的禪修,其目地都宣稱可獲得神通,或要証得他們的最高境界;然而唯有佛陀所教的禪修,境界才完美無瑕。這堂課,將延續過去所教的禪修、止息觀照等等,匯集成次第性、系統化的教授,歸納為十八種次第。

每一次第,根據個人資質、用功程度,各有不同;尤其入門先後不一,故很難公開講授,從頭至終做系列性指導。學習禪修,必須瞭解整個實修次第為何?謹遵上師的指導,按部就班,每一次第如實自我訓練,將所精進的境界與結果,如實稟報上師,而後上師將進一步個別指導。




皇極學士 发表于 2020-1-4 12:49:16

本帖最后由 皇極學士 于 2020-1-4 12:50 编辑




藏傳佛教止息禪修次第 (三)


大家過於忙碌,以致不能持之以恆實修止息觀照,固然不圓滿。若有閒暇,卻不肯佈施時間護持道場、為上師效力、服務眾生;不積聚資糧,只希望聽聞上師開示,是資糧不足的。

禪修道上,障礙比登山還困難,猶如冰天雪地中,沒有配備和資糧,妄想攀登喜馬拉雅山,飢寒交迫如何攻頂?況且這種人前來領受佛法甘露,所領受到的,與毒藥無二。因為清淨甘露,倒入有染器皿,將為其所染污。

禪修的條件
一、 領受上師教導:必須領受上師的口傳教導,之後方可禪修。

二、 良好身心狀況:若精神不濟,或常處於恍惚、妄念熾盛、內心過於浮動的情況,如此禪修,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自我傷害。

三、禪修地點清淨:
大手印禪修,傳統上應遠離人群,取人煙罕至、無野獸出沒的深山岩洞或道場,三餐要有人護持。
這些條件對現代人頗嚴苛,所以我們只能冀盼,在紅塵浪濤之中,能構築一方身心安頓之所,此即道場、關房。安適清淨、整潔和樂的道場,令人自然沈澱,心曠神怡,很想一坐禪修片刻。此外,家中必須有屬於自己禪修的地方,譬如佛堂、書房。禪修時,避免任何干擾:電話鈴聲、電視聲、孩子吵鬧等

四、禪修動機純正:
具足上述外在條件,還要檢視內在動機。為什麼要禪修?動機必須非常純正。雖然禪修的附屬品是神通,但不是為求神通而禪修;因為即便具足神通,也無法解脫、去除煩惱。而是已經察覺輪迴之苦,想創造圓滿的生命;因為看到無常,所以想追求堅固不壞、永恆的存在,亦即天堂、涅槃、成佛之境界。





皇極學士 发表于 2020-1-4 15:28:18



藏傳佛教止息禪修次第

(四)




見心性本質 證諸法實相

尚未成佛之前,稱為輪迴。無論流轉六道中的那一道,終究是苦。即便有幸生而為人,仍不離生老病死四種苦,以及無盡的煩惱折磨諸多掛礙。已然遭遇諸苦,現在唯一所能行,就是不再造苦因(痛苦的種子),以期免受未來苦果。

目前的痛苦,必須欣然承受;只有苦果呈現,過去的苦因才會消滅;所以即便身心受苦,當心存感念,感念父母與三寶。諸般痛苦,如夢幻泡影,並非真實;許多痛苦早已消失,而你仍陷於苦的迷惑,那是內心的投射與執著。禪修,就是要讓我們體悟心的實相、認清諸法實相。

對外而言,外在的究竟,就是諸法實相。對內而言,內心的究竟,就是心的實相。何謂實相?實相不可言。並非不可以宣說,而是無法形諸語言文字徹底精確地詮釋。這個就是實相。





皇極學士 发表于 2020-1-4 19:04:02

本帖最后由 皇極學士 于 2020-1-4 19:10 编辑



藏傳佛教止息禪修次第(五)

科學與宗教


現在一般人認為,當代科學進步,信仰何其落伍。殊不知,所有科學家都同意——宗教,是科學不可或缺的一面。已知的,稱之為科學。未知者,稱之為宗教。宗教所發現的未知,一旦被證實了,就稱為科學。即便科學能瞭解粒子的本質,但仍不確定粒子怎麼來的?不斷地發現,將創造累積人類的智慧與經驗。用於正面,積善業功德;錯用負面,造下惡因。



好壞,為相對相似法。在二元相對中,先求去污存淨、棄惡從善,最終連「善」都要捨棄。修行次第上,對不瞭解因果輪迴者,先為之說因果輪迴,故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但之於對因果輪迴已生信心、不退轉者,當進一步瞭解善惡的本質,實為空性!








皇極學士 发表于 2020-1-4 23:41:03

本帖最后由 皇極學士 于 2020-1-4 23:43 编辑





藏傳佛教止息禪修次第 (六)


禪修輿禪定


說到修行,若不依循次第,無法分辨善惡、瞭解因果,就直接學修空性,與瘋子無異。

再者,現在太多人讀了有關空性的書(當然,空性是佛教很高的教育),但光從文字、從知識上瞭解空性,而非實修;雖能言善道,一旦涉及利害關係,卻容不下別人對他的絲毫傷害;或看似深入三藏,但其實人格特質 (即累世及此生習氣) 卻未改變、智慧未增長,皆不如法。

佛法不僅是勸人為善。對初機修行人,佛法是告訴你,行善結果為何?但這尚屬不了義的佛法;究竟了義的佛法,是告訴你「心是什麼?」瞭解「心是什麼」的方法,就稱為「禪修」,其結果為「禪定」。


禪修,不外乎止息與觀照、止觀合一(止觀雙運)。對大手印的行者,止息與觀照,並沒有特別的次第,非得先修止息、而後才能修觀照。大手印不立文字,直指心性;對利根弟子,可先讓他開悟,而後再為之宣說學理,方法不一而足。但對一般鈍根弟子而言,仍當依照正規的次第推進較為如法。




皇極學士 发表于 2020-1-4 23:52:57

本帖最后由 皇極學士 于 2020-1-5 01:38 编辑




藏傳佛教止息禪修次第 (七)



止息禪修次第分為十八級

一切「有依、無依、依息、不依息」等等,均以七支坐法為基礎。概說如下:
第一、 有依、不依息:依物屬不清淨攝心。 第二、有依、不依息、依佛像:依身清淨外緣攝心。 第三、有依、不依息、依種子字:依語攝心。 第四、有依、不依息、依那大 (即明點):以心攝心。 第五、有依、依息、依金剛誦:以息繫心。將心專注於鼻尖,自然出入息。 第六、有依、依息、依金剛誦:以息攝心。將心專注出入息,數息1-10攝心。 第七、有依、依息、依金剛誦:以息攝心。心隨出入息,不做任何觀想,保持警覺不渙散。 第八、有依、依息、依金剛誦:觀藍吽字隨息入。 第九、有依、依息、依金剛誦:觀氣入丹田時轉化為紅阿字。保持閉氣。 第十、有依、依息、依金剛誦:出息時,觀白唵字自腹部隨氣出。 第十一、有依、依息、依金剛誦:出、入、住完美觀修。 第十二、有依、依息、依寶瓶氣。出三濁息,觀一切惡業出。入息觀 16指處五色光氣入,屏息住丹田,心繫於此,心不隨出入息。每一息,彈指108為上上,至少36。 第十三、無依自然:觀念斷念,對治昏沉。 第十四、無依自然:知念不住,對治掉舉。 第十五、安住自性:譬如紡紗。 第十六、安住自性:譬如剪掉草堆之繩。 第十七、安住自性:譬如幼兒入佛殿,不加捨取覺受。 第十八、安住自性:譬如大象,抽鞭無動。




皇極學士 发表于 2020-1-5 01:49:48

本帖最后由 皇極學士 于 2020-1-5 01:51 编辑



藏傳佛教止息禪修次第 (八)


禪修初中後三時
每一個次第,依個人資質、根器不同,有些人修兩個禮拜,有些人要兩個月;但至少都需要兩週以上,才修得及格且穩固。譬如,「依佛像」,必須修到可在一瞬間,專注力就集中於佛像,聚精會神,心不受外境干擾。
通常到了第十五個次第,六大神通將因人而異逐漸顯現。到第十八個次第,已經可以自由運用神通,利益眾生。任何讚美毀謗,心不執著,亦不受干擾。(與厚臉皮、麻木不仁迥異)
心,雖不可測,但可得知,卻又不可言。最可怕的在於,我們太相信心的念頭,太相信心給我們的訊息,卻不懂得如何去「用」心。
學習禪修的過程,若以「初中後」次第而言,一般修行人會有以下經驗:

「初時」,開始習禪,猶如一盞燭火剛被點燃,為不熄滅,必須置於屋內保護。屋子就是譬喻「戒律」,禪修者必須謹守各種戒律,並積聚資糧。
「中時」,禪修到一定程度之後,打開窗扉,迎風而入。此時燭火不但不熄滅,反益熾盛,隨風搖曳;唯風來風去,動靜自在。心,已不再受念頭左右,且能開始真正「用」你的心。
「後時」,即所謂的「心住自性」,止息自然成就。一切六種神通能夠暢達無礙,利益無形,非為利養。唯一利他無私,不斤斤計較,心胸開闊。
止息十八種次第,亦涉及觀照。但觀想的部分並不偏重,主要在訓練「令心不生分別」,亦即偏重止息、成就止息的功德。修止息必須讓心達到「如山不動」的境界;強風大雨,不為所動。
一般而言,需要持續九年的止息功力之後,才進入觀照空性。修止息可止煩惱於一時,但卻無法滅煩惱。觀照,就是將煩惱轉化為智慧。不修觀照,智慧不生;沒有智慧,無法超越輪迴而究竟解脫。







皇極學士 发表于 2020-1-5 11:45:38





藏傳佛教止息禅修次第 (九)




觀修法門



觀照之兩大傳承:

一、實修傳承:古沙立 (即四方游歷之修行人,多為瑜珈士)

二、依理傳承:亦即「依佛學理論傳承」,理學傳承主要是用邏輯方法,分析諸法究竟不可得。(此傳承多為寺廟僧人採用)

實修派「古沙立」之法,亦為大手印所採用,不立文字,直指心性,全賴上師口授與指導。對已證悟的上師而言,無處不是禪;信手拈來,即是菩提。他善用各種不同方法引導弟子,唯一目的,就是讓弟子見到自己的心。

然而上師的教導方法,是那麼直接而鋒利,猶如把你的臉皮整個扒下來,痛楚之外,還有很劇烈的直接反抗。因為每個人都顧全顏面,信心不足的弟子更是如此。要能不反抗,又能忍著痛接受,唯有信心!但別輕忽,信心也是受騙的開始。人會受騙,是因相信;如果你不相信,永遠不會受騙。也因此,如何選擇相信,不僅當依常理判斷,也要看過去世彼此的因緣。




皇極學士 发表于 2020-1-5 17:43:20


藏傳佛教止息禪修次第 (十 ● 完)




結語






修行是需要資糧的,過去世積聚的資糧越豐盈具足,這一世的修行障礙就會越少,就不會遇到亂七八糟的事情。

如何得知過去資糧具不具足?看你現在的遭遇就知道了。你現在是不是求法若渴?是不是得到一個法,如獲至寶般珍惜?若是,表示過去世於修行道上,已積聚許多福德資糧。

反之,為求一法,外在與內心各種障礙統統顯現,表示你這一世還需要不斷再積聚資糧功德。為師無法告訴你,應該如何積聚功德資糧,因為做不做,端賴自己。

止息實修次第,光是依書面講義,沒有辦法修,因為其中只標次第,未詳論方法。

實修方法,弟子們可依據為師過去的教導,只要是為師所講,我就負責。可是,你怎麼修?做到什麼程度?結果與過程如何?弟子必須詳稟,否則等你出問題,就來不及了,屆時上師想幫你,也幫不上什麼忙啊!

心之究竟體性,能夠瞭解的人,識者便稱為「開悟」。一切俱無,無佛、無魔、亦無眾生。這是如此高妙的境界,為我們所共同期許。



ihhao527 发表于 2020-1-6 22:16:57

依书面讲义,是没办法修的。

皇極學士 发表于 2020-1-6 22:44:17

本帖最后由 皇極學士 于 2020-1-6 22:48 编辑

ihhao527 发表于 2020-1-6 22:16
依书面讲义,是没办法修的。



密宗的教法,與顯宗有所不同。




密宗的法門,很多時候要經上師親自灌頂,口傳及導引 (即教授) 方可修習。絕不允許自己看書就自行修練。




而顯宗以佛學理論為主,對佛理的認識,有師承故然好,沒有師傅而自行研習也可以是允許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藏傳佛教止息禪修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