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子張 发表于 2017-12-21 22:14:00

執中與用中 (專征)-----與友對論

執中與用中 (專征)-----與友對論前段時間提到重卦與大禹有關,朋友質疑大禹治水十三年已搞得焦頭爛額,那有時間為了各個區域的治理而組配重卦,應該是禹以前的神農氏,就有重卦的看法,但當時並不在意,於禹時才將其整理形成了連山易,但問題的關鍵在洛書,神農氏時有洛出書的記載嗎? “曾兄,重卦是指單單那個單一卦,(好比離卦不但指的是一個區域的地氣,同時還表達是時間的節氣),同時可表達時空這兩個概念,因有這層關係重卦才有意義,但能証明這層關係得靠洛書,沒有洛書那個甚末連山歸藏與周易都是空話,”“當然當然,我所要講的是在禹之前,就有農耕定居的事實,像良渚文化以及最近清華簡”保訓”所提到舜還是小老百姓時,親耕於歷丘,都是禹之前的事,表示那時不論是東方(舜)還是西方(堯),都能利用節氣來耕種當地之所需以及所能之作物,像”保訓”所提舜的”恐中.得中”就表示當時對於農耕的時節已掌握的非常清楚,至於卦不卦的問題當時並未重視,好比英國也有利用巨石陣來觀測時節,人家沒卦還不是一樣發展農業.”“是的,這有可能,我家的房屋是邊間,邊窗向東,只要有太陽的日子,清晨的陽光就會透過窗戶映在對面的牆上,從光影的移動,若我在牆上作上記號,是可以找出耕種所需配合的時節,當然若再配合星宿那就更準,難到這就是所謂的”得中”?”“不錯,這就是即簡單又實用的方法,掌握太陽直射的位子,就掌握了節氣.”“也就是說,在禹前大家對於節氣的掌握已非常地純熟,禹在治水的過程,將各區域農耕與時節配合的情況記錄起來,利用卦將它整合起來,也就是將事實變成了理論,那末說來理即是事,事即是理,早在大禹的時期即已存在,而這也就是連山易,不錯不錯,還是曾兄高明,好,那末上甲微的”假中,歸中”又將如何解讀?”“實際上大禹是良渚的後代,合萬侯於會稽,就是回他的老家,各個侯之間總要有方伯來節制,而這個方伯就好比太陽他不偏照(中),對各諸侯之間都能以公正的態度處事,於是有了專征的權利,那末如何取信於各諸侯之間,必有符信之器,以表彰其權利與義務,就好比漢朝以前這個白玉,除非政府頒賜,不可無故擁有.”“這樣講就有道理了,上甲微要為他老子報仇,當時他並不具備專征的權利,必須得之於方伯的首肯及其所擁有的符器,這個復仇的行動,才能有把握,這樣看來上甲微的野心不小,”“你這話怎講?”“曾兄,上甲微當時可能只是侯的地位,這一仗打得他了解到要能專征於天下,必須取得方伯的地位,而這地位又在於自我的行事待人是否公正上,於是他” 微持弗亡,傳貽子孫,至於成湯,祇備不懈,用受大命。”也不簡單阿,能堅持好幾代而不懈,此等毅力就算是野心也足讓人敬佩.於此又讓我想到泰卦的九三爻:无平不陂,无往不復,艱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象曰:无往不復,天地際也.這個野心也可說是奮勉之心,向上之心,泰卦的九三爻爻變為兌卦,而這兌卦要發展成震卦(真正地能耐)中間是要經過離卦(各種試煉)的考驗,要有那本事耐得住,至於將來是否能成功,還得看客觀的環境是否符合,就好比種水梨的果農,他說”真是夙興夜寐一點放縱之心都不敢,該做的都做了,但是能否有相對付出的收成,卻要看老天爺”你看看連一季的收成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帝業或成聖之業,無怪乎才有三大阿僧祇劫方能成佛的說法,而那個”于食有福”就是隨眾生心量成就其各自的境界.”“人家講的是”食”耶,那個卦象講”食”難道是兌卦?”“沒錯,兌卦是立夏,在這個時節萬物皆繁茂的發展,各自吸取所需地養分,成就各自的境界,它們發展所要吸取的養分不就等於”吃食”,佛經是三千大千世界地廣長舌,同樣周易難道不是,所以這個"執中,用中”的葵花寶典就是周易,哎呀我的媽,”“喂,你又在說甚末,怎末又跟你媽有關啦?”“跟我媽沒關係是跟周易有關”.“甚末關係?”“執中.用中的周易卻變成卜筮之書,這笑話鬧地不大?不但如此,人家還成為配享孔廟十二哲之ㄧ,天天與孔夫子一桌吃飯,哎呀我的媽呀,這日子好過嗎?記得有一回與南老師同桌吃飯,事到如今想起來都還心驚膽顫.”“你又怕個甚末?”“哎呀喂,假的能跟真的混在一起嗎?別自我糟蹋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執中與用中 (專征)-----與友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