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or 发表于 2015-12-19 23:54:00

【轉載】長者起革命 日本首個零垃圾之鄉

本帖最后由 door 于 2015-12-20 00:03 编辑

66歲的岸里枝是土生土長的上勝町人,1997年町政府推出垃圾分類計劃,那時習慣焚燒垃圾的她直言很煩,如今垃圾分類不但是習慣,對她來說更是一份使命。

當「革新」變成了年輕人的專利,上勝町不像是日本首個環保起義的地方。這個距離四國德島約個半小時車程的偏遠村落,人口不到1,700,一半居民為65歲以上,80歲以上的更達兩成,當中8人年過100,卻是全日本首個宣佈廢除垃圾車及焚化爐、實行「零垃圾」的地方。原來昔日焚燒垃圾的費用,比分類的支出還要高,把省下來的金錢用作修葺町內建設,老人都能直接受惠。於是,「沒有廢物,只有放錯位置的珍寶」,成了這批銀髮族的信念、把垃圾仔細分類、循環再用是他們的共同目標。革命背後,有賴一班放棄城市生活、毅然投向老人鄉懷抱的年輕人,寓工作於公益,讓上勝町居民的晚年生活保持積極、為自己腳下那片土地而驕傲。
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對垃圾焚化爐的需求是全球之冠,全國設有1,900多個,佔全球70%。上勝町位處海拔500至700公尺,總面積109平方公里,比兩個九龍區大一點,當中85%是樹林及山坡。在這彈丸之地,已有兩座焚化爐年中無休地運作,上空長期頂着大團吹不散的黑煙。老居民都自行駕車,把家中垃圾運到工場,場內有員工將大型家具分成小件,方便燃燒。兩座焚化爐旁邊都有巨形泥坑,用來處理不能燃燒的塑膠產品。60年前的上勝町曾住有6,265人,以種植蜜柑和伐林為生。八十年代初,日本進出口業蓬勃,蜜柑為農戶帶來商機的同時,伐木工人則因進口木材比日本產的還要便宜,而紛紛轉種果樹。誰料1981年2月,上勝町經歷了一場嚴重的寒害,九成果樹被凍死。那時候,居民都爭相走到焚化工場工作,「我們都知道黑煙不好,但那是消滅垃圾的唯一辦法。何況寒害後人人都沒收入,工廠可是町內最大的就業場所。」今年66歲的岸里枝是土生土長的上勝町居民,現為町內四間民宿其中一間的經營者。那天,她帶我來到町內唯一的垃圾分類及收集站,其前身是焚化工場的員工休息處。走過馬路,現已被重門深鎖的,便是昔日其中一所焚化工場。

缺乏重建資金 分類頓成唯一出路
寒害後,町內梯田一片白茫茫,年輕人都離鄉尋覓出路。靠種米為生的岸里枝一家失去收入,便和十餘戶鄰居合力養雞,並靠町政府售予外面的餐廳。八十年代末,町內發起老人自家種樹葉,再一條龍進行採摘、清洗及包裝的全民生意,買家都是國內餐廳。出產的樹葉由當初僅20款,增至如今300款,由昔日一盒10片只售5𨨥,增加至現在的300𨨥,佔市場需求量70%。父母後來也加入了採葉大軍,並在十年前相繼離世,岸里枝和同樣在上勝町長大的丈夫亦已年過半百,三個孩子早就離鄉工作,兩老便將養雞的業務縮小,同時把已十室九空的家重新裝修,改建成有四個房間及一個用餐區的民宿,車房則變身風呂和浴室。可惜上勝町始終非旅遊區,每年招呼的外來客不過500位,連岸里枝也笑言只算一門老來作為精神寄託的小生意。町內人畢生為生計及人口老化問題而煩惱,似乎讓大家理所當然地忽略了環境衞生。昔日町內道路失修、泥濘處處,駕車往返焚化工廠也非易事,老人索性在家門前焚燒垃圾,甚至把它們隨意棄於山上,「町內沒有公共垃圾桶,我們偶然亦會隨地亂掉。」岸里枝不好意思地說。
老人不知長期積聚在焚化爐上空的「黑雲」,內含有毒物質二噁英。到了1997年,日本政府推出《容器包裝循環使用法》,鼓勵全國以回收垃圾取代焚燒處理,上勝町沿用半世紀的垃圾焚化政策首次被政府警告:「只有兩個選擇,把焚化爐遷入室內,否則逐步推行垃圾回收。」缺乏資金成了上勝町決定執行後者的原因,一下子就定出鋁罐、鐵罐、發泡膠、褐色及透明的玻璃瓶等19款可被回收的垃圾種類,剩餘的才作焚燒處理。「當時沒有人響應,大家都覺得要為垃圾傷神,很煩。」岸里枝憶述那時町政府職員為宣傳零垃圾計劃,每天登門解釋這場環保革命不僅是一件正確的事,更是唯一的出路。他們還身體力行和鄉民一起把垃圾清洗和分類,連假日也帶來自己的孩子當義工,甚至捧着籃,日曬雨淋地穿梭叢林、山澗及大小行人路拾垃圾。最終,職員經年累月的努力感動了村民,大家都願意踏出第一步:把垃圾分類。


改造垃圾 90%收入歸手作老人
2000年,町內焚化爐正式停運,回收的垃圾種類於三年間增至34款,小至蛋盒、豆腐盒、塑膠瓶蓋及書報雜誌等,大至家具、電器及輪胎等,甚至食用油也榜上有名。老居民頭腦清晰,對「12吋以下的金屬屬小型,12以上的屬龐大廢棄物」、「襪子如果只餘一隻屬可燃物,一對屬舊衣料」等規矩早已琅琅上口。町內唯一的垃圾分類及收集站是當年供焚化工場員工休息的平房,面積不過800平方呎,於焚化工場「收爐」後被町政府原址重用。室外,兩層膠籃子一字排開,每個上面都圖文並茂地說明回收的垃圾種類。牆上還掛着大大小小的開瓶器及鉗,方便居民們把帶來的廢物拆成小件。岸里枝笑言不少婦人愛聚在此處聊家常事,順道翻尋有沒有能重用的東西能帶回家。
踏入平房內,她領我穿過層層叠至兩米高的報紙雜誌,地上還有多箱舊衣物及毛毯,來到末端一間僅課室般大的房間。2005年,全國首個以提倡零垃圾為目標的非牟利組織“Zero-Waste Academy”成立,組織自動請纓接管垃圾分類及回收站之餘,還在站內設立了這個能讓「垃圾」再尋用武之地的集散中心,免費讓居民取放物品。「我曾放下孫子不再玩的玩具,又拿走鏡子、餐具及碗碟。有次我還找到一雙漂亮的皮鞋,穿了一整個秋天才破!」邊說,岸里枝已從櫃頂取來一個小手袋,在鏡前左轉右轉。近年,垃圾循環再用的成功率直逼80%,全靠組織積極為垃圾尋出路。除了報紙雜誌、紙及木餐具被賣往最近的德島和四國各縣的加工工廠,乾電池、燈泡及光管等更衝出四國,被北海道、廣島和九州等地的工場大批購下。
留學生情歸鄉村的快樂
「以前焚燒垃圾的每年費用高達200萬円,如今分類垃圾只需90萬円,省下來的都用來修路及發展居民福利。」說的是今年才30多歲、垃圾分類及收集站的理事長坂野晶。今年4月才加入“Zero-Waste Academy”的她,大學時曾跟隨在上勝町長大的好友回鄉,「還記得她媽媽那時很積極地把垃圾分類,又相約鄰居同赴回收站,看似簡單的分類工作竟花上半小時!那份鄉村獨有的單純和快樂從此在我心中植根。」畢業後她曾赴美進修,回國後輾轉當過不少工作,發現惦記的還是町內老人窩心的笑臉,遂定居此地並擔任站長。她的辦公室就在不遠處的一間木屋,那兒同樣是老婦聚首一堂的地方,她們每天自訂手作品種類,各自從家裏帶來材料,邊談八卦邊動工。到訪當天,地板上就坐了八位居民,最年長的已83歲,眼鏡滑到鼻尖,專注地教大家把棄布撕成條狀,編成人字拖。木屋的另一端放滿手作品,包括由鯉魚旗縫製的棒球褸及枕頭、和服腰封做成的手袋,全部附有製作者的名字,方便售出後把90%收入回饋老人家。產品不但在德島出售,最近坂野晶亦忙於籌備網站,售賣這批銀髮族的創意,「他們會翻書、看電視尋找靈感,又會記錄自己每月的收入,活得很有目標。」


上山下鄉 開店只賣在地出品
為這批老年「環保先峰」離開城市生活的,還有一直從事食物衞生工作的田中達也。46歲的他在德島出世,鍾情水上活動及行山,深感郊外環境的污染問題日益嚴重。2000年聽到已運作半世紀的上勝町焚化爐即將關閉,以全面的零垃圾計劃取代,當年才30出頭的他,終日頂着沉甸甸的爬山裝束,遊走在這片世外桃園的山林間,三年前更決定在此處經營首間講求環保的生活百貨店。百貨店屹立在山腰上,面向望無邊際的山川,前身卻是大型垃圾收集站,曾經堆滿破爛門窗、衣車、櫃子及桌椅。田中達也花近一年時間,找設計師把等待回收的玻璃瓶製成吊燈,自己又將大小不一的窗框安裝在牆上作裝飾,店內的陳列櫃也曾面對化成灰燼之險,如今就連不起眼的衣車亦成了陳列桌。「把廢物混在一起就是垃圾,分開了就是資源,這是我從那班積極改造垃圾的老人身上學會的智慧。」眼見居民彎腰清洗垃圾、再放入不同的回收籃子內,田中達也想到不如幫他們減少垃圾量。於是,百貨店內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等全無包裝,顧客要自備容器。不但米及茶葉,連出售的果乾亦只選取町內農夫出品。近年,他還收集村民準備丟棄的蜜柑果皮,釀製果皮酒,「我每天仍會回德島視察食物衞生工作的進度,然後再來百貨店。能身為上勝町推行環保的一分子,很光榮。」
夜幕低垂,岸里枝邀請我們到她的民宿用餐。看她把超級市場買來、盛載着肉片的膠盤逐一清洗,熟練地把包裝紙對摺放好留待重用,眼前人感慨町內的連鎖式商店仍未能放棄包裝。惟她和町內老人都相信,從自己做起,「零垃圾」的夢終會成真。



上勝町的34項垃圾分類
1.已洗的鋁罐
2.已洗的鐵罐
3.噴霧鐵罐
4.金屬蓋
5.透明玻璃瓶
6.褐色玻璃瓶
7.其他顏色玻璃瓶
8.能直接回收的瓶子
9.玻璃、陶瓷及貝殼,洗手盆及廁所等陶瓷屬大型垃圾回收類
10乾電池
11.完整光管
12.破碎光管
13.鏡子及溫度計
14.燈泡
15.發泡膠盤
16.可做衫的舊布及毛巾,需清洗再弄乾,放入膠袋內
17.紙盒,需清洗再弄乾,切開後摺合
18.紙箱類,攤開後摺合,以白色紙繩束好
19.報紙及傳單
20.雜誌及其他紙,以白色紙繩束好
21.即棄筷子,需清洗再弄乾
22膠樽,需清洗再弄乾,移去蓋子及包裝紙
23.膠樽蓋
24.打火機
25.棉被及毛毯
26.餐紙巾及尿布,用過的要放入容器中
27.廢食用油
28.塑膠容器,需清洗再弄乾
29.考慮過不能再被重用、必須燃燒的廢物
30.車輪和電瓶
31.大型垃圾,例如農業用品、洗手盆及廁所、金屬類
32.家庭電器,例如電視機、冷氣機、洗衣機、冷凍機及雪櫃
33.生活垃圾,供餐廳及溫泉旅館餵飼山豬,否則可作自己家的肥料
34.農業用的塑膠藥瓶、溫室用的塑膠布

door 发表于 2015-12-20 00:10:03

【轉載】遊子返町撐環保 日本零包裝小店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起,日本經濟急速增長的同時,賠上了環境遭受嚴重污染的代價。踏入九十年代,日本政府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開始逐步在各縣市推行環保工程,現在除了鄰近四國德島的上勝町,福岡縣的大木町及熊本縣水俁市已宣佈以「零垃圾」為目標。

然而,要在日本實行零包裝及零膠袋談何容易?上勝町的大型超市仍未放棄膠袋,46歲的田中達也決定在町內經營一間零包裝的生活百貨店,建築物前身是大型垃圾收集站,如今店內的一桌一櫃都是內裏的廢物。客人自備容器,購買所需的份量。百貨店亦意外地成了離鄉居民回流時寄托身心的地方,新居章英今年42歲,自高中起便到神戶讀書,畢業後在東京的酒店打工,20多年來都未曾踏足故鄉。直至三年前接到老父工作時受傷、從此需要卧床的消息,他才鳥倦知還,「再接觸老家的花草樹木,就好像重新認識自己,原來城市的熱鬧和急促,真會讓人迷失。」在百貨店工作的數年間,新居章英享受窗外的四時之景,打算繼續和店內其餘回流的同鄉人,留守故鄉。
記者:許 政
攝影:伍慶泉
編輯:陳國棟
美術:孔文彬

彭劉賢 发表于 2015-12-20 10:28:59

萬事起頭難
一定要有人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轉載】長者起革命 日本首個零垃圾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