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max1 发表于 2008-2-7 17:59:16

太极拳与八卦掌

除了拳掌之分,有什么不同?

1max1 发表于 2008-2-13 00:03:05

没人知道吗?

何有 发表于 2008-2-13 00:24:29

太極拳是棉裡裹針,傷人於無形!八卦拳是蹬地榔頭,目標分明!呵呵!外行人的淺見。

1max1 发表于 2008-2-13 20:42:02

<P>原帖由 <I>何有</I> 于 2008-2-13 00:24 发表 <A href="http://www.fengshui-168.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amp;pid=93148&amp;ptid=12728" target=_blank><IM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http://www.fengshui-168.com/images/common/back.gif');}" alt="" src="http://www.fengshui-168.com/images/common/back.gif"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border=0></A> 太極拳是棉裡裹針,傷人於無形!八極拳是蹬地榔頭,目標分明!呵呵!外行人的淺見。 </P>
<P>不解,能细说吗?<IMG alt="" src="http://www.fengshui-168.com/images/smilies//168/em13.gif" border=0 smilieid="13"> </P>

shipotian 发表于 2008-2-14 11:46:24

从练法上就不同了, 同样都是内家拳,注重的要点不同; <br>传统太极棉里藏针, 练的时候注重培养内劲,爆发力十足; 用的时候看似以慢打快, “听”对手的劲力而先发制人。 <br><br>八卦掌我没有练过,但看过老师演练。架势,脚步灵活, 一直在对手身旁绕圈圈,注重步法。 是一门很实战的拳术。

1max1 发表于 2008-2-14 17:16:27

小弟是个武术蛋白痴,完全不了解武术。
河图曰:太极生两义,两义生四像,四像生八卦
就如上的河图而言,八卦掌是来自太极拳?
小弟有看过八卦掌(naruto的 ),就如版主所言,一直圈绕着对手,脚踏八卦,强将对手,陷入卦中,攻击力十足!
太极拳呢? 意守阴阳?
如果有太极拳与八卦掌的介绍与历史是再好不过了。

lln235 发表于 2008-3-25 16:21:42

看看高手是怎么说的!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ff2ff">古之武者以形意、八卦、太极并称三式,什么少林、武当等诸家外练武功无与比之,而三种拳法之中,首推八卦、次取形意,太极居末,从养生到搏击都无法相提并论,由于理法均出于易经,所以功法有许多相似之处,亦能相互借鉴,共养太和之气。从养生来看,习八卦者寿90至100多岁之人,大有人在,重庆八卦名师吕紫剑先生,110多岁至今健在。习形意者亦多八旬以上老翁,而习太极之名家,则多短寿,杨露禅与其师陈长兴寿至七十三岁,而短寿者比比皆是,露禅之子杨班候寿五十有三、杨澄甫寿六十有八,陈发科五十有九等等,陈兴还算长寿之人,八十有二,吾不是否定太极的科学性,而是从各门名家寿辰的来看长寿的秘诀与功法原理所在。从清至今的搏击擂台赛,没有一人是用太极拳,力战群雄,而获得过前三名。而多半是习八卦拳与形意拳获前三,因此深研拳道,必须从科学角度出发,才能对身心有宜。 一九八四年左右,河南太极拳之乡陈家沟,登报面向全国首次招生,由陈氏太极拳名家陈小旺、陈正雷主讲,吾市一小孩时年十二,弃学专程前去学拳,深得正雷与小旺爱戴,在陈家沟一呆就是十几年,日夜苦修陈氏各种拳法与推手,亦练混元桩,可对于桩的内含及要求知之甚少,96年时弃拳回家,学习汽车修理,经人介绍与吾相识,相互印证,对于搏击劲道的运用之法,他确如一片白纸,对于混元桩的内含更是肤浅之极,他只说“小旺师叫他每天立禅站桩”,并说“太极拳之功全在这桩上”可站桩的目的与运用之法,却秘而不宣,不谈深浅利弊与优劣,真是浪费光阴与青春。当然吾不是抵毁太极拳,也不否认小旺与正雷先生的功夫,可这种态度待徒方法,却让人不敢恭维。思杰六楼回芗翁对太极的评价内容,我认为亦不太公平全面,可能是时代封闭的原因,芗翁当时只看到杨露禅儿子的拳法与功要,因为陈家沟的拳师们少在外面走动,外面的习拳者又少得太极之精髓,而杨家之改良太极拳,就占了大量的市场,所以让芗翁产生了许多误解,不过真正对其创拳之初的意境来看,太极拳之立意之初衷,就逊于八卦与形意。从形拳架来看,太极以立身中正,则不利于动作的灵活转换,在搏击时就处于四面临敌的状况,而且受招式外形的限制,从而出现擒拿等无用的死招,不能拳拳服膺,并且缺少速动的动中求整训练方法,则难以应敌获胜;形意拳则是以倚养正,演式灵活多变,劲力刚猛,速度极快的动中求整方法。而现代流传的横、钻、劈、炮、崩等,都大失形意创拳之初衷,以外形的动作来硬套五形的相生相克易学原理,则有失自然之态,从而进入另外一个呆僵的胡同,但深洲原传形意,只有三拳“践、钻、裹”并且三拳必须合一,若奔马连环一气哈成,每一个动作演式都有这三拳的拳意、拳劲,方曰“拳拳服膺”,而它的桩法主要是三体式,内在要求与混元桩相同,由于过重倚的桩形斜面,所以许多功深的老拳师,老年时功力大减,腿脚带残,芗翁之师,郭云深先生老年时腿亦拐,因此芗翁才深入地研究,终于从八卦、太极中悟出真机,综合优点而另创大成拳。八卦拳原传亦非目前所见的只走圈子,它的演式则是立于倚正相依之上,从创拳立意之初,则优于前面两种,它强调左中右三者的平衡,并且有利于大脑神经的调配与和谐,能抑制人的阴阳分离,从树新的生命机能,而在走圈子的外面之初,则是混元桩,其内在要领,则是夹马式的裹、卷、回、环,劲力则为“崩、劈、钻、炮、横、穿、削、蹋、推、拉、提、按、挡、托”,特别是对于老牛筋的烘炼,更有科学性,从劲力角度来说,太极是柔中见刚或叫柔中偶刚,形意拳则是刚中见柔,而八卦拳则是刚柔相济,似柔似刚。芗翁在师兄张占魁先生处得到了大量的拳学精髓,总结归纳为大成拳,从而推行混元桩之精义,把毕生研究心得作《拳道中枢》以教后学,这可是武术界与爱好锻炼养生的人们之福,从而揭示了神密的中国功夫,这堪称千古第一人。 又说了一大堆话,还没有谈到晓般若的问题,你说得很对,拳法与医学、八字、风水、佛道等诸多学科都是以易经为理论基础的,它们的内含是相通的。无论你做什么外形演式(动作或拳路)都要包含易学的原则与桩法的要领,这样才能做到“拳拳服膺”。要想做到这点,首先要明白什么叫拳,一不是一个什么拳种的套路就称为拳,也不是非要形意、八卦、太极之演式之外形动作才称拳,更不是意念打人,遥空取物谓之拳,而是在每一个举手投足的动作里,所表现出身体间架结构的任何动作,都充分地表现出你的内在修为,筋骨肉的整体合一,意念与劲力的充分鼓荡,方才谓之拳,这个拳乃是拳拳服膺的拳。它可以以不变而应万变,可以以万变而不离其中,随时随地,任何动作都包含了拳义的精华间架,所以有些武侠电视里说得好“此是无招胜有招“一个最简单的动作,则是最可怕的招法,但它确实无招,又包含了武术的精华所在,这才叫拳。 你练陈氏太极24式,虽是两年时间,但没有混元桩的内含要领,所以事倍功无,就谈不上丢与顶、倚与中正等,而打拳的目的和练拳的收宜是什么就更不清楚了,又何能精进呢?所以还是先站桩,从桩功中体会到劲力是什么后,在打拳的过程中,寻找站桩中的那种劲力,而且每一个动作的转换都不能丢了那种劲力,也不能过份地滑过去僵硬地顶助这种劲力,在不既不离之中有目的地打拳,你就会精进神速。无事时就站站混元桩吧!你会明白更多道理的。 吾苦于时间紧,所以没有时间按序编写秘专功法及内在要求与练功的目的与要领,不过前面两步功法我会尽量抽时间编写,希望能为爱好者提供一点参考资料。 ——————转自《无意易坛》</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ff2ff"><A href="http://www.wuyiyitan.com/viewthread.php?tid=16921&amp;extra=page%3D1">http://www.wuyiyitan.com/viewthread.php?tid=16921&amp;extra=page%3D1</A></FONT></P>

独步横空 发表于 2008-3-26 11:10:00

所有武功练到最高境界的时候都是一样的

shipotian 发表于 2008-3-26 13:21:15

原帖由 <i>lln235</i> 于 2008-3-25 16:21 发表 <a href="http://www.fengshui-168.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amp;pid=105262&amp;ptid=12728" target="_blank"><img src="http://www.fengshui-168.com/images/common/back.gif" alt="" border="0"></a>
<br><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39, 242, 255);">从清至今的搏击擂台赛,没有一人是用太极拳,力战群雄,而获得过前三名。而多半是习八卦拳与形意拳获前三,</font><br>冲这句话, 就知道写这篇文章的人不知道陈氏太极怎么起家的,写东西要研究过才写,不要信口雌黄。 <br>八卦掌董海川和杨氏太极杨露禅一战不分高低,就知道太极拳能不能实战了。我们就看看清朝过后陈氏太极的一些实战故事,看看到底太极拳能不能实战。 以近代陈氏太极大家陈发科(有拳圣的称号);<span class="font10">他在北京授拳近30年,不为名利,讲信义,重武德,尊重他人,爱人才,<span style="color: Red;">京都武林尊为武术大师"太极一人</span>",其著名弟子有李剑华、许禹生、洪钧生、冯志强等。</span><br><br><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陈发科曾跟洪均生老师讲过温县县政府请他保卫县城的事。陈发科没说具体是哪一年,不过可以肯定是一九二八年去北京前的事。我见有的资料说是一九二六年左右。那个年代的中国是军阀割据,盗贼四起,治安很差。那时有红枪会<span>(</span>一种邪教组织<span>)</span>攻陷附近几个县城,威胁温县县城。县政府请陈发科带学生参加保卫县城。陈发科所在的<b><span style="color: rgb(17, 17, 238);">陈家沟</span></b>村隶属温县,到县城后,陈发科曾捉拿二个土匪(<span style="color: Red;">保家卫国应该比上擂台有用吧?</span><img smilieid="125" src="http://www.fengshui-168.com/images/smilies/168/em06.gif" border="0">),但他没向洪老师讲具体的情况<span>(</span>有的书曾详细讲过这件事,细节是否正确不得而知<span>)</span>。另有二件事则讲得比较详细。</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当时县政府已先请有一武师,他听说陈发科已到,便来较艺。陈发科正坐在堂屋八仙桌的左侧
椅上,左手托着水烟袋,右手拿着纸媒。这武师从屋外来,进步便发右拳,并喊一声:「这一着你怎么接?」陈发科见他从屋外来,刚欲起身迎接,站起一半,拳已
抵胸,遂以右手接其右腕向前略送。这武师即仰跌门外。这武师二话没说,即回屋卷起铺盖不辞而别。<span style="color: Blue;">当时洪老师听这事后,当然相信陈老师有这功夫,但不明白怎
么能一触即发。后来自已功夫进步了。也能使人一触而飞出,明白这不过是全身的缠丝劲传到手上时圈子转小,速度转快而已。</span><span><br>
      <br>
      </span>红
枪会是一种邪教组织,出战前画符念咒,就以为会刀枪不入,赤着膊来打仗。当他们围攻温县县城时,县城城门都关闭,护城河的桥吊起,只辟一个城门,陈发科站
在桥上,<span style="color: Blue;">手握没有套上铁枪头的白蜡杆应战</span>。(<span style="color: Red;">至今陈家沟还有太极十三杆,以白蜡杆来练习太极拳崩劲)</span>一个红枪会首领带着众人冲来,拿着红缨枪向陈发科扎来。陈发科用白蜡杆向他的枪一抖,枪就脱手飞出。陈发科再趁
势向前一扎,杆头扎穿他的身子,其它的道徒见首领被杀,慌忙逃走,县城保住了。</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一九五六年洪均生老师自济南返北京再向陈发科学拳时,<span style="color: Blue;">温县新政府派二个人找陈发科了解这件人命案的事。</span>陈发科送走二人后对洪老师说,本是为民除害,变成麻烦事。但红枪会是属被新政府取缔的反动组织,新政府也没有麻烦陈发科。<br><br></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他的堂侄陈照丕<span>(</span>一八九二~一九七二<span>)[<span style="color: Red;">这位老师算是高寿了吧?其死因是在陈家沟办学劳碌而死</span><img smilieid="137" src="http://www.fengshui-168.com/images/smilies/168/em18.gif" border="0">]</span>从家乡押送中药材去北京<span>(</span>当时称北平<span>)</span>。那时候北京盛行杨式太极拳,并且知道杨式是从陈家沟来的。</span><span class="info">河南同乡会的清朝末年的翰林李庆林知道了这事。这李庆林常为太极拳的发源地在河南温县陈家沟而自豪,听说陈照丕在
北平,便找到了他,极力鼓动他立擂,一来让社会上的人认识太极拳,二来通过献艺,打响了,开武馆授徒也可以解决生计问题。见陈照丕答应了,李庆林便在当时
北平的《时报》上,登载了一条消息,除介绍陈照丕的生平外,特别点出陈照丕“暂时塌于南门外打磨场杜盛兴号内,如有爱好,要交膀者,莫失良机……”这一
下,可捅了马蜂窝。</span><span class="info"><span style="color: Blue;">擂台立了十七天,和陈照丕交手的,竟达二百余人。多数三五回合,便败下台去。其中,也不乏名人、高手,但他们并不是赌输争赢,而是互相切磋,对陈照丕也十分佩服。所以十七天下来,竟没有一个人胜陈照丕。从此,陈家的太极拳在北平出了名</span>。<br><br></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后来南京市<span>(</span>当时的首都<span>)</span>市长魏
道明知道后,以高薪请陈照丕去南京教拳。这使陈照丕很为难,因为南京请的薪金很高不去很可惜,但北京的学生学不久,舍不得让他走。后来地想出一个两全其美
的方法,对北京学生说,我的太极拳是我三叔教的,他的功夫好我百倍,现在他在家乡无事,我请他来教你们。于是邀请陈发科至北京教拳。<br><br><br></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b><span style="color: rgb(17, 17, 238);">许禹生学陈式太极拳:</span></b><span><br>
      <br>
      </span><b><span style="color: rgb(17, 17, 238);">许禹生</span></b><span>(</span>一八七九~一九四五<span>)</span>出身清朝贵族,家中重视练武,从小就跟许多名家练武,曾跟<b><span style="color: rgb(17, 17, 238);">董海川</span></b>的学生<b><span style="color: rgb(17, 17, 238);">刘凤春</span></b>学八卦掌,跟杨澄甫<span>(</span>一八八三~一九二六<span>)</span>的父亲杨健侯<span>(</span>一八三九~一九一七<span>)</span>学杨式太极拳,功夫很好,是当时北京武术界的领袖。一九一二年创办北京体育研究社,任副社长<span>(</span>社长由当时的北京市长挂名<span>)</span>。曾聘请<b><span style="color: rgb(17, 17, 238);">吴鉴泉</span></b><span>(</span>一八七<span>O</span>~一九四二<span>)</span>、<b><span style="color: rgb(26, 26, 230);">杨澄甫、孙禄堂<span>(</span></span></b>一八六一~一九二二<span>)</span>、<b><span style="color: rgb(26, 26, 230);">纪子修、程有龙</span></b><span>(?</span>~一九二八,董海州的学生<b><span style="color: rgb(26, 26, 230);">程廷华</span></b>之子<span>)</span>等
名家在该社任教。后来经人介绍向陈发科学拳。会面后,陈发科因他年纪较长,又是有名人物,主动提出作为半师半友,交流武术。学了几年后,许禹生对人说:
「当时陈师照颐我的声誉,以友自居。今天我才感觉到我们功夫差距太大了。便是让我邀请北京武术界,当着大家的面,磕头拜师,我也甘心情愿。」能让许禹生这
么说是非常不容易的。许自己功夫很好,也知道杨健侯、杨澄甫、吴鉴泉、孙禄堂等太极拳名家的功夫,陈发科若没有特别的功夫,是不会让许口服心服说出这样的
话来的。<span><br>
      <br>
      </span>洪老师曾见许禹生和陈发科练推手,许一用劲就被陈发科打起离地数尺而跌出。有一次许禹生谈破解左手拿之法为:以右拳用力猛砸对方左臂弯,左手就可以撤出,随即以右拳上击对方下颊。陈发科开玩笑说让他试试。当许欲砸下时,陈发科即将手指加强缠劲,许竟噭声跪地。<span><br>
      <br>
      </span>陈发科曾对洪老师说过:「<span style="color: Blue;">禹生的功夫不错,发劲虽未掌握缠丝,却也发得干脆。」这句话也是对我们一个提醒:发劲不但要干脆,好的发劲也须具备缠丝(螺旋)。因为有一些人或书刊谈到太极拳的发劲时总强调要干脆,「向前直射」,以为化劲才须螺旋,不知发动同样也须螺旋。当然这个螺旋须掌握得好才不会破坏干脆</span>。<br><br></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b><span style="color: rgb(17, 17, 238);"><br>五、李剑华试艺:</span></b><span><br>
      </span></span><br><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b><span style="color: rgb(26, 26, 230);">李剑华</span></b>也是刘凤春的学生,<span style="color: Red;">八卦掌</span>的功夫很好,身材高大,体重在二百斤以上,是当时东北大学<span>(</span>学校在北京<span>)</span>的武术教师。某年<span>(</span>洪老师不记得是具体哪一年<span>)</span>,北京举行武术擂台赛,由<b><span style="color: rgb(17, 17, 238);">许禹生</span></b>主持。有一天在许家里商量比赛的方法,大家拟请<b><span style="color: rgb(26, 26, 230);">陈发科</span></b>担
任裁判,但陈发科说自已只懂陈式太极,不懂其它武术,裁判错了反而不好,推辞不做,许禹生就请陈发科任大会的顾问。当时的比赛是没有分体重级别的,抽签抽
到谁,谁就是对手。谈到比赛的时间时,大家同意每对打十五分钟,陈发科提出:「<span style="color: Blue;">这样太长了,每小时才能赛出四对八人,那么多人要赛多少天才能完?再说打笨
架的十五分钟也分出胜负来了。这还是武术比赛吗?</span>」大家见他说得有理,便问他认为须多少分钟。陈发科说:「三分钟如何?」李剑华说:「三分钟够吗<span>?</span>」陈发科说:「<span style="color: Blue;">这是迁就一般人的水平,若依我说,则口里说一、二、三,甚至只说出一字,便胜负立判,那才叫武艺呢。」<font size="5">[<span style="color: Red;">没有三两三,哪来这种豪气?<img smilieid="138" src="http://www.fengshui-168.com/images/smilies/168/em19.gif" border="0">]</span></font></span><br><br>李剑华笑说<span>:</span>「能
那么快吗?」陈发科亦笑说:「不信,咱们就试试看。」于是让李进着,李的手到陈发科胸前,陈发科以横放在胸前的右手接着,向左稍一转身,用右肘发劲,把二
百斤重的李剑华打起尺许,发出数尺远,撞在墙上,将许禹生室内墙上挂的照片镜框碰下来好几个。大家哄堂大笑,李剑华也边笑还说:「信了,信了,可是把我的
灵魂都吓飞了。」陈发科笑问<span>:</span>「你怕什么?」李说:「你要伤着我呢?」陈问:「你哪里疼了?」李摸摸身上,哪里也不疼,回想被
打时,仅仅感到擦着衣服,便腾然飞起。事后,李见所穿礼服呢马褂上有一片墙上的白灰,拍打不掉,要用刷子刷才去掉。大家无不叹服,赞为绝技,这是洪老师目
睹的事,他曾跟我讲述陈发科当时的动作,说是用拗拦肘的方法打的。这件事不单说明陈发科的功夫很好,也说明陈发科对自己的功夫很有信心。因为陈发科说这话
并不是对自己的学生说的,自己学生平时有推过手,知道他们的水平,知道一招就可把他们打出。但当时在座的是北京武术界的名流,每人都各有专长,要让这些名
家一招而分胜负,那必须是功夫高得不得了。当然,陈发科并不是狂妄无知的人,而是在讨论到武术的真谛时不经意的流露。<span style="color: Blue;">陈发科认为真正的武艺应当是这么高
的,不但跟不懂武术的人打笨架不同,也跟一般练武术的人水平大不相同,才是真正的「武的艺术」。</span>李剑华后来也跟陈发科学习陈式太极拳。<br><br></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br><br><span>
      </span></span><br><br>

[ 本帖最后由 shipotian 于 2008-3-26 13:25 编辑 ]

浩浩荡荡 发表于 2008-3-26 18:19:47

谢谢!

独步横空 发表于 2008-3-26 19:27:13

太极的用法是以意领先,这个意能够出来的很少,在擂台上的几个高手没几个能够练出意来,一般一对格,全身僵硬,用的功夫早已经不是什么的太极了,因为他们经常想着与人比高低,冲满杀气,永远都难练出意来,杀气一来,神贯前脑,身体马上僵硬,做出来的动作和发劲已经是外家工夫了,能够出意的人,一接触到对手,所以的动作都是很自然的做出,根本用不着等思想去思考一下而做。我这种说法只有练出意来的人才能够理解,一般人很难理解。

qztjj4600360001 发表于 2008-3-27 16:42:21

内家拳没有桩功万万不行

天易 发表于 2008-3-28 21:27:35

大成拳、八极拳也是很好的拳术。

qztjj4600360001 发表于 2008-3-28 22:08:43

八卦掌是刚柔相济的拳术
  
   歌诀云:“力要刚兮也要柔,刚柔偏重功难收,过刚必折不可疑,柔软太盛等于休。”意思是说八卦掌不偏刚也不偏柔,是刚柔相济的拳术。
  
  要做到刚柔相济,就要在平时练习套路时,有快有慢、有直线有弧线、有明劲、有化劲、有进退、有侧闪。比如八卦掌的“穿掌”是沿直线穿出沿弧线挑盖的;“青龙取水”是一手走直线,一手走弧线;“劈穿掌”是侧转身弧线劈掌,另一手直线穿出。身体移动时,脚总是离地很近,“起平平落”,前脚落地,后脚紧跟。
  
  几乎所有练习八卦掌的朋友都知道刚柔相济,但做起来往往又会偏重。在近几年的比赛中,常见有的同志一味求快,和长拳没有区别,只有转圈时才有点八卦味;也有一些同志追求缓慢,象广场上练的太极拳一样,处处走弧线、不能有直线、不能有棱角、不能用力等等。结果练成了柔若无骨,软棉无力。
  
  武术的原始意义是强身健体、提高搏击能力,不计较“好看难看”,今天练武术的意义不同了。第一是健身,第二是表演,第三是技击。但不论表演还是技击,各拳种都有自己的风格,不能“四不象”。
  
  八卦掌的刚柔与其它拳种的刚柔是有区别的,歌诀云:“刚在先兮柔内藏,柔在先兮刚后张,他人之柔腰与手,我则吸腰步法扬。”意思是说八卦掌的柔是腰和步共同完成的。不仅腰如轴,还要步法灵活多变,把腰化和走化结合起来。因此,八卦掌单练时培养走化,对练时培养腰化和走化。八卦掌的“摸泥鳅”对练不分定步和活步,一切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提倡“走中化,走中变”,柔化刚发,刚发柔连。
  
  八卦掌讲究“穿掌如放箭”“回手如闪电”。打人时与人接触瞬间,自己要浑圆一体,如铁打钢铸。八卦掌还讲究会用力,也会存力。各肌肉该松的松下来,该紧的紧起来,各关节灵活,这样做才能保证刚柔相济。
  
  八卦掌的技击特点是,接手要轻,走转要灵,化之无形,击人要猛。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刚柔相济。练八卦掌要求苦练加巧练,按八卦的要求去练,只有这样才能练出八卦掌的特点。


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 3个方面:

①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

②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功拳”之一。

③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陈式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基本方法】

太极拳以“棚、捋、挤、按、瘛 、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练拳要领】

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式的要求如下: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太极拳近百年来所以在国内外逐渐得到推广,就是因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对神经衰弱、 心脏病、 高血压、肺结核、气管炎、溃疡病等多种慢性病都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病情严重的患者,要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锻炼。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可先以招法诱发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迅速抢在前面,“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流派】

目前,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五种流派。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的老拳师陈王庭初创太极拳,世代相传。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并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河北完县人孙禄堂,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魁垣的师傅郭云深,又从师于程廷华学八卦掌。后又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之后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

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提法。太极拳经过长期流传,演变出许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或特点较显著的有以下5派。

陈式太极拳 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老架是清初陈王廷所创,原有 5个套路,又名十三势,另有长拳一百单八势 1套,炮捶1套。从陈王廷起,经过300多年的传习,积累了不少经验,对原有拳套不断加工提炼,终于形成了近代所流传的陈式太极拳第 1路和第2路拳套(图1)。这两套拳动作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其速度和强度不同,身法、运动量和难度也不尽相同,但都符合循序渐进和刚柔相济的原则。陈式第 1路拳套现有83式,主要特点如下:①缠丝劲明显,要求处处留心源动腰脊,用意贯劲于四梢(即两手和两足尖),动作呈弧形螺旋,缠绕圆转并要做到“一动内外俱动”;②刚柔相济,柔中寓刚,亦即能打出一种似刚非刚,似柔非柔、沉重而又灵活的内劲;③动作要和呼吸运气相结合,不仅做到“气沉丹田”,而且在练动作的同时进行“丹田内转”, 有时也可在呼气时发声 (如呵、哂、嘘、吹),以加大劲力;④快慢相间,亦即在动作转换处要快,一般行拳时要慢;⑤拳路架子可分高中低 3种,体弱有病者可以练高架子,青壮年体健者则可练低架子。陈式第2路拳套原名炮捶,现有71式,主要特点如下:①震脚发劲的动作更多; ②动作比第1路快、刚, 爆发力强;③“窜蹦跳跃,闪展腾挪”的动作较多,气势雄壮。第 2路只适于青壮年练,流传不广。陈式新架套路也有两种,一种是陈有本(陈家沟拳师)编创的,顺序与老架同,架式较老架小,转圈也较老架小,去掉了原有的某些较难的动作,陈家沟村人称之为“小圈拳”,把老架称为“大圈拳”。这种拳后来又传至陈鑫,他著有《陈氏太极拳图说》,阐发陈氏历代积累的练拳经验。新架另一种套路是由陈有本的弟子陈青萍创编的,特点是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渐加圈,以至极为复杂。因为是在河南温县赵堡镇首先传开的,故人们称为“赵堡架”。陈式太极拳是古老的拳种,其他流派的太极拳(如杨式、吴式、武式、孙式)都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杨式太极拳 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800 ~ 1873),幼时在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家为雇工,学习太极拳,壮年返里传习太极拳,因他能避开并制服强硬之力,当时人称他的拳为“沾绵拳”、“软拳”、“化拳”。杨露禅去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贵族多向他学习。他武技高超,当时人称“杨无敌”。后来,杨露禅为了适应一般练拳人的需要,逐渐删改原有发劲、纵跳、震足和难度较高的动作,并由其子修订为中架子,又经其孙杨澄甫一再修订,遂定型为杨式大架子,由于练法平正简易,故成为现代最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图2)。杨氏祖孙 3代,在北京负有盛名。1928年后,杨澄甫到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汉口等地授徒,其拳式遂流传于全国各大城市。杨式大架子的特点是舒展简洁,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沉自然,锻炼步骤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能自然地表现出气派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其架式也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学拳者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和不同的要求适当调整运动量。因之,它既适用于疗病保健,又适用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提高技术。 1957年根据杨式太极拳整理成《太极拳运动》(88式),1963年又出版了《杨式太极拳》一书。

吴式太极拳 满族人全佑,清末河北大兴人,初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大架子,后来拜杨露禅次子为师学小架子,以善于柔化著名(图3)。其子始从汉族改姓吴,名鉴泉。吴鉴泉继承和传授的拳式连绵不断,不纵不跳,适应性较广泛。由于吴氏对拳式有所修改,后人就称之为吴式小架子。成为现代流传较广的吴式太极拳。

吴鉴泉在北京、上海传拳较久,他打拳式正招圆,舒松自然, 虽架式小巧, 但有大架功底,由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贴。1958年曾出版《吴式太极拳》一书。

武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得其大概,后又学新架太极拳,并在舞阳县得《太极拳谱》,于是以练拳心得归纳锻炼要领为《身法十要》。武式太极拳特点为身法谨严,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严格,虚实分明,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用动作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出手不过足尖(图4)。武式太极拳于民国初年传入北京,后又传入南京、上海。1963年曾出版《武式太极拳》一书。

孙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完县人孙禄堂,酷爱武术,先学形意拳,后学八卦掌,勤学苦练,功夫深厚,民国初年始学太极拳,参合各家之长,融会贯通,遂创孙式太极拳,并著有《太极拳学》。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舒展圆活,动作灵敏,转变方向时多以开合相接,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图5)。1957年曾出版《孙式太极拳》一书。

上述 5式太极拳的风格、姿势虽不相同,但套路结构和动作顺序基本一致,练拳目的皆为健身治病。 5式太极拳除拳套外,又各有推手和器械套路练法,如太极剑、太极刀等。

两门均属内家拳,要应用在技击方面,要有桩功垫底,否则只能用在养生健身。

广成子 发表于 2008-5-21 11:45:56

境界不同,太及是气功,真正的太机起马无招无使,随心转换,练的连绵不断,匀速,快慢都匀速,劲法不可能看到憋劲,不自然,高层就是个人境界的提高,有些写不出,口传心受.通玄是其出世法,能和巫交流,是道家风水师武当一脉修炼方法.
八挂用的荡劲,与太级劲路相反,精髓在转劲上,太多说不完

广成子 发表于 2008-5-22 11:28:46

太极先天顺生,求返还之道,闭地户,开天门.八卦后天逆克之道,入死门,出生门

广成子 发表于 2008-5-22 16:29:26

这两派高手举手投足皆不同,两派同时练气血有对冲之患,望道友切记,我的真实体验

buzhidaohao 发表于 2009-9-24 20:18:52

不学不知道深浅。

freeye 发表于 2010-6-14 21:42:30

都練練吧 就知各有長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太极拳与八卦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