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or 发表于 2015-4-3 11:07:36

【轉載】樓密無風入 同區溫差可達20℃ 學者紅外線探測籲市區勿建插針樓

【明報專訊】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最新公布研究結果,指香港城市的通風弱化情况愈趨嚴重,地面風速由1968年的每秒3.5米,下降至2014年的2米,風力級數由「和緩」下降一級至「輕微」。研究團隊發現,透過理論分析,模擬及實地觀測實驗,發現本港樓宇密度太高,城市外圍的風無法進入,形成熱島效應,市區表面溫度,與空氣溫差可達20℃。
港大機械工程系系主任李玉國表示,市區佔香港的面積23%,樓宇密度非常高,連風都不能穿過,如果再在市區之中闢地興建插針樓,只會令情况再惡化。他又特別提到,港島北岸其中一個自然風的來源是由山上而下的「下山風」,若北岸不斷填海,只會令山坡風更難穿透密集的樓宇,政府應小心規劃中環灣仔填海區樓宇佈局。研究團隊建議,港島北岸南北走向街道應具有一定寬度,以充分利用山坡風促進城市通風。
宜多建架空建築物 改善通風
除此之外,研究團隊亦建議建造更多類似匯豐銀行總行大廈底部架空的建築物,改善通風情况。李玉國更指出如地面摩擦力高,會導致風速下降,若城市樓宇密集,更會大大降低地面的換氣率。
本港地表風速持續下降,按照天文台風級表換算,2014年每小時只有7.2公里,風速屬於「輕微」,較過去的12.6公里,吹和緩風下降一級。由於至今沒有研究能夠解釋城市風速下降現象,李玉國的研究團隊近年展開了多項基礎研究,包括理論及實地觀測等,理解城市的通風環境。
李玉國指出,本港的風是被整個城市而非單一建築物所阻礙,密集樓宇、街上車輛、攤檔及廣告招牌等都會令風速下降。研究團隊曾於2013年8月乘搭直升機,飛越九龍半島上空,拍攝紅外線圖像,發現九龍半島海岸線到城市中心的表面溫度無明顯變化,反映從外圍滲入城市的風甚少。
污染物形成穹頂無法擴散
研究團隊又透過水槽實驗,模擬在無風環境下,熱力會集中在城市的中央上升,變成城市「熱島環流」,污染物隨熱空氣上升至1.5公里的上空,形成「城市穹頂」(urban dome),再從四周下降,無法擴散。
李玉國指北京情况與香港相似,每年靜風時間佔整體約1%,但都是空氣污染特別嚴重的日子。他說,暫無方法阻止穹頂形成,但希望透過開發的水槽模型,成為城市規劃的輔助工具,改善樓宇佈局。
李玉國教授獲港大頒發2014年度「傑出研究學者」,以表揚他於研究領域的貢獻。今年得獎者只有4人,每人獲得25萬元供研究之用。

001.jpg--港大機械工程系研究團隊以紅外線相機拍照,顯示城市的溫度。其中一幅攝於2008年3月15日下午1時的照片顯示,市區表面較空氣溫度高出10℃,而山坡的氣溫亦較低,只有攝氏10多度左右。在陽光直射的市內區域,例如大廈外牆,由於日間迅速吸收大量熱能,故溫度迅速上升,最高達39℃(圖右的中銀大廈),與中環市中心的氣溫22℃,足足相差17℃。圖中所見,溫度以4種漸變的顏色顯示,藍色代表20℃以下,隨着氣溫上升,會變成綠色、黃色,30℃以上則為紅色。(港大機械工程系提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轉載】樓密無風入 同區溫差可達20℃ 學者紅外線探測籲市區勿建插針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