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22678|回复: 240

净土、淨土與念佛法門系列

[复制链接]
信誉: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发表于 2007-10-20 20:3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李炳南《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李炳南

李炳南《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李炳南.TXT

157.91 KB, 阅读权限: 10, 下载次数: 172

0人打分
|
好评率:100.00%
|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楼主其他發帖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2 13:3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淨土與念佛法門系列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txt

63.9 KB, 阅读权限: 10, 下载次数: 70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2 13: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助念法

阿弥陀佛助念法

阿弥陀佛助念法.txt

15.58 KB, 阅读权限: 10, 下载次数: 57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2 14: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

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

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txt

66.46 KB, 阅读权限: 10, 下载次数: 58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2 15:03:47 | 显示全部楼层

百日念佛自知录

百日念佛自知录

百日念佛自知录.txt

52.11 KB, 阅读权限: 10, 下载次数: 77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2 15: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思议之念佛功德

不可思议之念佛功德

不可思议之念佛功德.txt

18.94 KB, 阅读权限: 10, 下载次数: 71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9 15:0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

jtsyl.zip

18.14 KB, 阅读权限: 10, 下载次数: 48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0 20:5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amtfhjlsj.chm

385.72 KB, 阅读权限: 10, 下载次数: 10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1 16: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初机净业指南

初机净业指南

cjjyzn.chm

95.89 KB, 阅读权限: 10, 下载次数: 60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0 21:48: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

gj4ts.chm

366.52 KB, 阅读权限: 10, 下载次数: 77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1 19:3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五经一论

净土五经一论

jt5j1l.chm

249.48 KB, 阅读权限: 10, 下载次数: 79

发表于 2007-11-11 20:35:5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1 21: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莲宗祖师传略

莲宗祖师传略

lzzszl.zip

32.89 KB, 阅读权限: 10, 下载次数: 4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4 20:45:30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栖净土汇语

云栖净土汇语

jthy.chm

89.69 KB, 阅读权限: 10, 下载次数: 47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4 20:4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警语

净土警语

jtjy.chm

58.39 KB, 阅读权限: 10, 下载次数: 47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14: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宗教程

净土宗教程

jtjc.rar

945.63 KB, 阅读权限: 10, 下载次数: 108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14: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净 土 深 义

净 土 深 义

jtsy.rar

342.5 KB, 阅读权限: 10, 下载次数: 67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14: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龙舒净土文

龙舒净土文

lsjtw.chm

154.96 KB, 阅读权限: 10, 下载次数: 33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15: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jtquest.zip

81.79 KB, 阅读权限: 10, 下载次数: 41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7 16: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庐山净土集

庐山净土集

lushan.chm

255.57 KB, 阅读权限: 10, 下载次数: 31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7 17: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念 佛 镜

念 佛 镜

nfj.chm

58.02 KB, 阅读权限: 10, 下载次数: 43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9 16: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斋净土诗

西斋净土诗

xizhai.chm

102.09 KB, 阅读权限: 10, 下载次数: 27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9 16: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方发愿文专集

西方发愿文专集

xffyw.chm

63.11 KB, 阅读权限: 10, 下载次数: 3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9 19:04: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wlsxys.chm

245.71 KB, 阅读权限: 10, 下载次数: 43

发表于 2008-7-22 20:3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光法师 编定 清凉书屋点校《净土五经》chm

《净土五经》重刊序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若论大机所见,肇始实在《华严》。以善财遍参知识,末后于普贤座下,蒙其威神加被,所证者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是为等觉菩萨。普贤乃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而为《华严》一经归宗结顶之法。然则《华严》明一生成佛之法,而归宗于求生净土。是知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无上大法也。此殆大机所见,二乘尚不见闻,况具缚凡夫乎?迨至方等会上,特为专说净土三经,俾一切若凡若圣,同事修持,以期现生出此五浊,登彼九莲也。
  佛在摩竭提国灵鹫山中,说阿弥陀佛最初因地,弃国出家,发四十八愿。又复久经长劫,依愿修行。迨至福慧圆满,得成佛道。所感之世界庄严,妙莫能名。十方诸佛咸赞叹,十方菩萨与回小向大之二乘、具足惑业之凡夫,咸得往生,等蒙摄受。是为《无量寿经》。
  于摩竭提国王宫中,说净业三福、十六妙观。俾一切众生,悉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则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众生烦恼业海从心想生之义,便已彰明校著。果能深明此义,谁肯枉受轮回?末明九品生因,以期各修上品。是为《观无量寿佛经》。
  在舍卫国给孤园中,说净土依正妙果令生信;劝诸闻者,应求往生以发愿;复令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信、愿、行三,为净土法门之纲宗。具此三法,或毕生执持,已得一心;或临终方闻,止称十念,均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是为《阿弥陀经》。此三,乃专谈净土之经。而《阿弥陀经》,摄机尤普。以故禅、教、律各宗,咸皆奉为日课焉。
  诸大乘经,带说净土者,多难胜数。而《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众生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故将此章,列于三经之后,而以《普贤行愿品》殿之,以成净土法门之一大缘起。令诸阅者,知此一法,大畅佛怀,较彼仗自力断惑证真以了生死者,其难易奚啻天渊悬殊。以故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也。
  金陵《净土四经》板,已经模糊。修净业者,苦无最清爽之读本。因为铸板,以《势至念佛圆通章》,附于三经之后,称为《净土五经》。若论法门缘起,宜以《无量寿经》为首。今为便于读诵,故以《阿弥陀经》为首。阅者谅之。

民国二十二年岁次癸酉夏历元旦,常惭愧僧释印光谨撰

《净土五经》.rar

84.88 KB, 阅读权限: 10, 下载次数: 114

发表于 2008-8-18 21:3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好帖子!感谢!!!
发表于 2008-10-17 11:4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宗心要

一)世尊唯说弥陀愿海

 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净土宗的国家。信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够理解净土宗的殊胜的,还 是很希有。中日共尊举世敬仰的善导大师有两句话:“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 海。”这是说世尊为什么出兴于世,到人间来说法,来度众生,开演种种的教化,其唯一的 原因就是要说弥陀如来的本愿。这两句没有什么特殊的名词术语。就是佛所以兴出世,唯一 要说的是弥陀的本愿的海嘛,都能懂。但真能懂得,确实十分希有。大家想想看,佛说这么 多法,怎么说就是说弥陀本愿海呢?这里就不好懂了。所以佛经语深。我们一辈子把这两句 话能够真正明白了,就没有白来一趟啊!这话只有像善导大师这样的水平才能说得出。所以 莲池大师说:善导大师人称是弥陀化身,纵然不是弥陀,也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的同等人 物,所以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我能听到这样殊胜的开示,深感佛恩。由于感恩故想报恩,所 以今天抱病来到这个念佛道场,为弥陀本愿大海敬申供养净宗心要。 佛法是传心之法,心法的纲要称为心要。净土三经中《阿弥陀经》称小经,《无量寿 经》称大经。有的竟当作一部经,《阿弥陀经》称小本,《无量寿经》称大本。所以我们就 从这两部经研究净土宗要。因为《无量寿经》称为净宗第一经,《阿弥陀经》则是流传最广 天天念诵的经。

 (二)阿弥陀经宗要

 《阿弥陀经》的纲宗是什么呢?蕅益大师说得最好,蕅益大师写的《弥陀要解》,近代 净宗大德印光法师说:这个《要解》是此经一切注解中最好的。释迦牟尼佛自己来写也不能 超过。小本宗要是信愿持名,我们研究小本,我们就遵蕅益大师。蕅益大师说小本纲宗是 “信愿持名”。信愿行称为三资粮。我们出去旅行要预备钱这是资呀,要带粮票这是粮,所 带干粮那更是粮了。信、愿、行这三个是三种不可少的资粮。今天大家都成为居士,还能说 不信吗?来参加这个念佛道场当然知道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也是信,而且是很殊胜的 信,但是蕅益大师在他的《要解》里对于这个信字举出六样,今天简单说一点。信是六信, 刚才我说的,信有极乐世界,信有佛,这信的是事,这是些事相。在事上你能信,你就可得 分。应知有不少专研究佛学的人,在这方面不信。信有阿弥陀佛,那是他佛,这是信他。六 信之中信了事信了他,最多是信心的三分之一。而六信里头跟事相对的还有理,所以信事还 要信理。与他相对的是自,信他还要信自。这样子。例如金子打一个戒指,是个圆圈,打个 环子又是一个样子,打条项链又是一个样子,你只认识这个戒指,耳环同项链,只认得事 相,不认得都是金。金就是这些耳环戒指的本体。本体是金,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所以 理体,这个本体是不变动的,无生无灭的,他可以出现一切形相。金子可以打出任何形相的 东西,但是金子没有固定的式样,究竟是长是方的?不一定。根据铸造的情况能出生一切 相。金子不因打成戒指而出生,它是本来就有的,也不会把它熔化了,就消灭,金子全部都 在。 理和事,我们能信事还要能信理。理就是法身佛了。法身佛遍虚空尽未来,没有过去现 在未来。理与事应同信,若有欠缺便不是深信。自与他也是同样,信他之外还要信自,这是 密宗的根本道理。很多人都想学密,不知道这是密宗的要领。只是去受灌顶,修法是得不到 殊胜法益的。密宗殊胜之处在于自己就是本尊。禅宗说什么是佛?“清潭对面就是”。你一 看清潭的水,清潭对面,你自己就在水中现出来,就是自己啊。《观经》中,“是心是佛, 是心作佛”。你在念佛,就是是心在作佛,你作佛的这个心,他本来就是佛。这跟禅宗和密 宗完会是一味的。所以信他还要信自。再有信因信果,现在先说一般的因果,很多佛教徒都 把它忘了,要真信因果他还敢做恶事吗?那他这个人就变了。这是一般说的因果,信得也很 不够。但是这个六信的因果更深一步,不只是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当然得信,但这 不是深信。深信呢,就信:你是个凡夫,信愿持名一生念佛,临终还在念,你就成为阿鞞跋 致。你本是凡夫,有信有愿专念阿弥陀佛,就这么一句一句的念,没有什么另外的巧妙,你 现生所得的果,决定成佛。证了不退转,那不就决定成佛吗?这个信愿持名的因得无上菩提 的果,很多人恐怕不见得能信。一般人总想再修点这个,修点那个,东求一点,西求一点, 不能相信这个殊胜的因果。所以我们要具有六信,要能具有六信这已经是很深的智慧了。如 果还没有具足的话,那就一点一点去增加嘛。现在从信事信他开始,我们需要不断地深入, 不断地发展。生了病不相信我念佛就能好,要找个气功师给你治病,那你就认为气功师的力 量比你这个佛号的力量大呀。你这个信心应该打个问号!所以都是要深入,要深信。信有六 个方面,这六个方面都要深信,这就是心要。 念佛念得多念得少,念得有妄想没妄想,那不是往生的关键。关键就在于你有没有深信 切愿,所以蕅益大师说:“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愿:“欣慕极乐,厌离娑婆”。 看来这事很容易,实际并不容易。尤其是“厌离娑婆”这四个字很不容易。多少修行人还在 争名啊,争利啊。这个名利不都是娑婆世界的东西吗?还不是在留恋吗?总想生活改善一 些,生活不更是娑婆世界的东西吗?儿女呀,夫妇这些感情,唯恐自己的对方对自己的爱不 真啊,计较我对你很真,你对我不真,很伤心!这些感情极乐世界没有。极乐世界都是男 人。这些东西正是娑婆世界的缠缚,就是这些东西使得本来是佛的你,堕落成今天这个样 子。所以要真正的厌离,对于这一切都不留恋。不是说都要出家,许多出家人他身出家而心 在家,他又争佛教中的地位与名闻,他又有新的关系,有和他相亲的,又有相疏的,不知不 觉形成帮派,团结一派打击别人。出家而在家,还是留恋娑婆。居士们最好是在家出家。先 从淡开始,渐渐发展到真实厌离,毫无留恋。信心坚定,欣愿极乐,老实持名,三资粮就圆 满了,这是小本《阿弥陀经》的宗要。

 (三)大乘无量寿经宗要

  大本宗要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发菩提心不仅是净土宗单独注重的。任何一个 大乘法门,不管你是参禅,你是学教,尤其是密宗。密宗之所以殊胜,所以成就快成就大, 唯一的原因就是特别重视菩提心。看经看教种种都不能离开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心呢?也 就相当于刚才六信都深信,对于娑婆毫无留恋,一心只愿同众生都到极乐世界去精修。所以 小经的信愿也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三个一体,这样的心。不是一般的 智慧,是大智慧,是般若,大慈悲和大愿,这样的心才称为菩提心。这个在密宗称为行愿菩 提心,胜义菩提心。显教也一样称为顺事菩提心或者是顺理的菩提心。或者叫做世俗菩提 心,胜义谛菩提心,总之可分为两种。两种具足的那才是真正的发起了菩提心了。唐朝有个 新罗僧人元晓法师在《无量寿经宗要》中说:“无上菩提心一是顺事发心,二是顺理发 心。”随事发心呢,就是咱们的四宏誓愿:“烦恼无边誓愿断”,这就是断德,能把无边烦 恼一齐斩断是断德。“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智德,你能修佛这么多法,这么多法是大智 慧是智德。断烦恼就要有智慧呀。“众生无边誓愿度”,是恩德,对于众生有恩,那么这三 个合起来就成佛了,“佛道无上誓愿证”。所以真正发起四宏誓愿,也就是发起了一部分菩 提心,叫做随事发心或者叫做世俗菩提心。密宗叫做行愿菩提心。发起这个心功德不可思 议。 进一步呢,顺理发心了,顺理发心就不好用言语来说了。勉强来说,实际这个心,就是 自己本有的真心,觉悟的心。菩提就是觉悟。觉悟什么?觉悟自己自心就是佛,自己本来是 佛。这个大觉就言语道断。言语这条道路断了,在无可说中勉强来说:一切法皆如幻梦。这 个不但是破人我这个执,法执也破了。

 《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许多 人,经是天天念,但对这些内容如聋如盲。很多人天天练功,把练功当作真实的事。这和 《金刚经》的差距就太大啊!一切有为法,有为嘛,想干个什么,想得到什么,锻炼个什 么。你把这个臭皮囊不要了,换成不坏之体,九转丹成,羽化脱胎种种,还都是如梦如幻呀!所以一切事(与理相对)法,不但上面说的法是幻梦,就是阿罗汉的出世法也一样。阿 罗汉没破法执,他还是有烦恼可断,有阿罗汉可证,这成了法执了。应知是非有非无,事理 无碍。 “佛说诸法空,为除诸有故”。佛告诉你诸法空是因为你着了有了。破你这个有啊!底 下就要提防啊!你倘若着在空上了,那更坏了。“若复着于空,诸佛不能度”啊!佛教的殊 胜高妙也就在此。顺理菩提心,理是实际理体,简称本体,它是非有非空,空有不二,从容 中道。你着有着空都是背离了本体,都落在二上。空是对有说的,就二了。二就不是“不二法门”了。《维摩诘经》就是讲的不二法门。很多修行人,就在这二上打转,这离成就很远 啦。先应离言绝虑,离开言说,所以言说无非是指月的标,指路的路牌。例如到颐和园,路 上有块指路牌上写颐和园,你按牌子所指方向,自然会找到园子,但许多人以为牌子所在之 处就是颐和园,那就大错特错了。又例如室内有灯我指一指,并说这就是灯,我这么一指, 一伸手,你认为这个手是灯。现在人们错就错在这儿,尤其是学者。这是灯,我的话没错 啊!这个是灯,他不知道顺着我手所指去看灯,他认为我这个手是灯。离言,言也不是不 要,经也不是不要,但你要是执着,你就是抓住了手指或这个指路牌了。所以言语道断心行 处灭。心的行处没有路了。所以禅宗之开悟,密宗的大圆满大手印,都是到这个山穷水尽疑 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火灭灰寒之后,冷灰中突然爆出一颗热豆。从这样的悟解发 起广大心。从这个地方出发,这样来发心。不见有烦恼跟善法作对,但仍是断烦恼修善法, 这才是中道。有人听到烦恼善法也平等,那我也不必去修善了,也不必去断烦恼了,烦恼与 善法平等了,真能平等吗?吃烤鸭与霉面包一样吗?如不能一样,还是要修善法断烦恼,虽 然是修善法断烦恼,而烦恼善法平等。对于度众生,要度无量无边的众生,没有能度所度之 心。《金刚经》上说:“我应该如是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就 是这个意思。我愿终日度生,而终日没有一个谁是能度谁是所度的念头。所以布施讲三轮体空,我把一万美金送给这位朋友,内不见能给美金之我,外不见接受美金之他,中不见这一万美金,就称为三轮体空。我们布施供养修一切福都应该体会这三轮体空。那你的功德就大一万万倍、一万亿倍、一亿亿倍,就可以无限大。因为你一执着就成为有为法,有为法就有限量,无为法是无限量的。顺理发心就没有退转,如是发心功德无边哪!诸佛穷劫演说,说其功德犹不能尽。

 《维摩诘经》说:“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菩提心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 简称)即是出家。”有很多人想出家,不过常有困难,例如父母不答应也是不行。你发菩提 心就是出家,你一个在家人有出家人一样的功德。《维摩诘经》又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心一切具足。”一切功德你已经具足了,你不再欠少什么。所以我们这个修行,要抓住 这个根本哪!一切具足。还有《毗婆沙论》(注①)中说:“此法门是诸佛之父。”此法门 即是发菩提心,这是一切佛的父亲。“诸佛之母。”看见没有,诸佛完全是从发菩提心生出 来的。又说:“是诸佛之眼。”诸佛要普度,要能照见一切,什么是眼呢?菩提心是眼。 “是无生法忍之母。”我们都是花开见佛入无生,见了阿弥陀佛,花开见佛了,入了无生法 忍,无生法忍的母亲是什么?是发菩提心。你在花开时为什么证无生,因为你曾真正发起了 菩提心。“是大慈大悲之母。”常常修习功德无量啊!无边哪!赞叹发菩提心的殊胜啊!佛 的父佛的母。花开见佛入无生,这是无生之母。再有《大般若经》(注②)里头说:“如以 箭射物。”拿箭去射靶子,那你就可能射中或者射不中。但是你往地下射,谁都中。这就是 说,你发菩提心就像拿箭射地,绝对中的。这是发菩提心的功德。底下讲一下密宗的菩提心 功德,那就更深刻。所以人们往往是舍本求末。最根本的东西你把他扔了。密宗经典《菩提 心义》(注③):“菩提之心,成佛之本。”这个菩提的心呀,是成佛之本呀!本源呀!是大事因缘,佛出现于世是大事因缘,“大事因缘莫过于此”,大事因缘没有再超过发菩提心了。底下更说明“若人求佛慧”,你如果有人要求佛的智慧,佛就是智慧,转八识成四智,就是智慧。涅槃三德是法身、般若、解脱,得解脱,恢复本有的法身,都全凭般若妙慧。欲 求佛慧就须“通达菩提心”。通达了菩提心就可“即身成佛”。父母所生的身,就在这个身 中得证大觉果位。禅宗是即心成佛,密宗是即身成佛。即身成佛的关键在于彻底通达菩提 心。但现在所遗憾的,不管是显教是密宗,真正明白什么是菩提心的人已不多了。寻枝摘叶者多,着重根本者少。《菩提心论》(注④)还说:“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 故。”这个菩提心就包括了含藏了一切诸佛的功德之法。“若修证出现。”所以这相当于开 悟啊,开大圆满解,大圆满见,然后契入大圆满。这就跟禅宗一样啊!五祖跟六祖说:“不 明自心,不识本性,学法无益。”不明白自己的心,不明白自己的本性,学法没有什么好 处。“若明自心,明自本性,即是丈夫天人师。”你就是佛,衣钵就给他了。一个没有出家 受戒的人得衣钵,这是千古第一奇事。所以当时庙里人想不通,怎么佛的衣钵让一个庙里做 工的人拿走了,所以追呀。这不是为名利去追。大家要知道这是太想不通了。 上一句“为一切导师”是觉他,自觉则“一切导之归本”。所发的心不是向外驰求,而 是返究心源,回心达本。本者,本源,本觉。如珠发光(发心)还照珠体(是归本)。《净 修捷要》说:“始本不离,直趋觉路。”始觉合本觉就不离觉悟。

  再者,“本”就是密严国土。密严佛土即是极乐世界。净宗有“先送心归极乐”之说。这话是指虽然自己身在娑婆, 可是神栖极乐,自己心神不离彼土。这是初步解释,进一步心土不二,若自心与极乐常寂光 土相应,自身当下便是法身大士。所以你当下“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不用起座,一切 佛事都圆满成办。这是圆顿教的教旨。若能理解,有极殊胜的功德。纵是不能理解,一经于 耳根,都有永劫不消的法益。因为都是金刚智慧,佛的真正心髓!要成佛,要种佛的因。佛 是觉悟,觉什么?平等法。自心佛心平等。释迦牟尼佛成佛时第一句话就是:“奇哉奇哉,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一切众生,苍蝇蚂蚁也一样都有 如来的智慧德相。但因有妄想执着,就不能出现,成了凡夫。怪谁呢?只怪自己。 前面讲了发心的殊胜功德,若问不发怎样呢?可从两面说《涅槃经》,佛在涅槃时说: “虽信别相”(对于差别的能信)“不信一体无差别相。”(不信自性是一切一体,本无差 别之相)。这叫做“信不具。”现在大家具信不具信,大家自己根据《涅槃经》的话考虑考 虑,信不信这个一体无差别的本体!若不具足,经中说:由于信不具足故,所有境界亦不具 足。这话分量很重。因为信不具足,你虽然认真持戒,不杀生不饮酒不什么什么,你的五戒 仍不具足。“虽有多闻亦不具足。”你虽听得很多,但对这最重要的不理解。古德还说: “无菩提心,三归五戒亦不成就。”这就说到根上了。三归五戒都不成就,那就惭愧了。所 以我们要真正明白什么是顺理菩提心。为什么三归五戒不成就啊?佛法的根本义你不明白。

  华严更有一句话,大家听了应该记住,你发过菩提心你忘了。经云:“忘失菩提心,修 诸善法是为魔业。”你做的善事也成了魔的事业。所以到底是学佛还是学魔,这个地方很多 人还是搞不清楚。很多人自己以为是在学佛,不知道已是在魔队里头上班。在佛堂念发心 文,出了佛堂忘得一干二净,烦恼照旧生,火气依旧旺,学法无益。不明根本只行小善不能 出魔。所以希望大家辗转劝说,要明这个根本。否则没有归依就不是佛教徒呀。 上面所说顺理菩提心比较深刻。现在我们净宗初机行人怎么做?引用昙鸾大师《论注》 (注⑤)中的话,他说:“无上菩提心即是愿做佛心。”不求声闻缘觉,不是想生天,想有 个好死,来生富贵,这都不行了。要发愿做佛的心。“愿做佛心即是度众生心。”不是我自 己要成佛,佛教的伟大就是不为我。为什么要成佛?要度众生。怎么度众生?即是“摄取众 生生有佛国土心。”摄受众生到有佛的国土去的心。《大乘起信论》上说:“众生如弱鸟缠 枝。”小鸟刚会飞离开树枝不行。没有成就的人,离开佛不行。怎么度众生,让众生生到有 佛的地方去,“是故愿生彼安乐国土要发无上菩提心。”“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为乐故愿 生,必当不得生也。”不是为了普度一切,为了利他,只是自己能够幸福,学法但求一切吉祥,没有苦恼,不但今生这辈子要好,我死了下辈子还要好,整个是个人打算,就不是大乘心。

  极乐世界往生的都是大乘,其中称为声闻缘觉者,是指断惑的程度,若论发心,都是发了大乘心。《往生论》说:“二乘种不生。”二乘种性的声闻缘觉不能往生。所以净土大法,不要把他看浅了。 大经宗要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蕅益大师说:一句佛号即释迦牟尼佛所得的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阿弥陀如来在因地上,发了种种大愿,多少劫的修行成了佛,他这 是无量种种功德的果实。这句阿弥陀佛名号,是无量劫来多少功德所成就的,所以名号是功 德的果实,所以名号中自然含有无量的一切功德。现在把佛的这样一个果地觉悟的果实,作 为我们缚地凡失,生死苦海中众生在因地中修行的初心。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具有万德,我念 阿弥陀佛,我的心就是这句阿弥陀佛,这句就有阿弥陀佛的万德,就成了我的心了,所以我 的心召来了阿弥陀如来的万德。直接了当不可思议。净宗妙用可从蕅益《要解》中摘录两 句:“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事持人人能行,从这里开始,渐渐垢净功纯,暗合 道妙,达于理持。这是凡心已在不知不觉超凡成圣,成了佛心。咱们开始就这么一句句念 去,所以很多老太太老修行得到往生。

 福建有一个八十多岁老太太,她几十年吃素念佛,临 终一直八天不吃饭,端坐念佛,死后还是端坐,搭扣都不乱,还很庄严。八十多岁了。她从事持不知不觉地暗合道妙趋向理持。你念时,世间事都不贪恋,万缘就放下了。心中只念这 一句阿弥陀佛,就是一念单提。事持若能一切放下,就无所住。《金刚经》宗要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这一句佛号明明朗朗,不断不灭就是生心。这无住生心本是登地菩萨才做 得到的事,但是凡夫老实念佛,不知不觉,暗合道妙,不住万缘,生心不息,你就等于地上 菩萨了。所以你念佛功德不可思议(持咒也如此)。从事持到理持,于是这个事持的凡夫之 心,就当下成为佛心。即凡心成佛心,即心成佛,直接了当。所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

 再有《观佛三昧经》打个殊胜譬喻,一个穷人偷了王子的金瓶子,这是宝贝。大家就追他,他就 上了树。追赶者把树弄倒了,穷人掉下来。可是这个时候,他把金瓶这个宝贝吞下去,他终 于摔死了,后来身体都坏了,可是那个瓶子还在放光,那些毒蛇都吓跑了。这是个佛说的譬 喻。佛又告阿难:“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亦复如是。”你住于念佛的人,他的心印不 坏。就跟这穷人吃这宝贝之后,都摔死了,四肢都坏烂了,这宝贝金瓶还在心中放光,还把 蛇都吓跑了。所以你这念佛者应知心中老有这句佛号就是心印不坏。心印者,佛就是以心传 心,以心印心。以心为印,印证万法。传法,传的是什么?传的是心。怎么给你印证?是拿 心来印证。印就是印鉴,你这印鉴对了,人家银行就付款。印鉴不对,你個人的钱从银行取 不出来。“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是《观佛三昧经》的经文。不坏就是常照,就是放光。 禅、密、净土有很多相通之处。

发表于 2008-10-17 11:4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先师虚老开示净业心要

 一九三一年福建功德林居士念佛七,中国近代三大高僧(谛老印老虚老)中的虚老(虚 老是接我入佛门的第一位恩师),正好有事在当地,听说有念佛七,他就去了。功德林居士 们正在念佛,听说虚老来了,很多人出去迎接礼拜。谁知虚老大加呵斥,责怪他们说:“你 们都是居士,参加念佛七,学佛好多年了。今天是佛七道场,你们怎么倒插法幢呀!倒着插 呀!为什么跑出来给我磕头。”这样大家就都回来了,坐好听讲。这样虚老就接着讲:“念 佛打七贵在一心。”(虚老之意:身在道场就是要一心一意地修,如果不是一心一意,东看西听,有人还要聊点天,这么参加念佛七,念到弥勒下生,还是业障缠身,不但现在不成 就,念到弥勒菩萨再来的时候,你还是业障缠身。

 应当从头到尾的绵绵密密,一句紧跟着一 句,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不要乱。不是说证到一心不乱,就是你念这一句别乱,一会儿想吃 饼,一会儿又想去看电视,一会儿又想家里炉子上还有水壶,这心就乱了。在道场里这些都放下,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佛来也这么念,不用说虚老来了,佛现前,还是 这么念,魔来也这么念。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不受外头的干扰,才有成功的日子。佛是什么?佛就是觉悟。佛者觉也。魔是什么?魔是魔恼。魔者恼也。魔是恼乱,让你烦恼。 佛就叫你觉悟,佛是觉者。所以你觉的时候就是见佛的时候。觉心朗照清清楚楚就是见佛。 生了烦恼,你在恼害人,或者被人恼害,那样的时候就是着了魔了。)虚老又开示:“刚才 佛七道场有很多人就坐着不动。不管谁来还是念佛,这些人都见佛了。”“那几位来磕头接 我的你们接到了什么?虚耗时光,白白地浪费了时间。”(所以我们大家都尽量珍惜时间, 时间就是生命。)“那岂不是因为我而恼乱了你们的大事呀,你们在念佛,我来,你们就不 安心,出来接我。是我干扰了你们,也就是你们把我推到魔的旁边去了。”这真是极殊胜的 开示,许多学佛的人都颠倒了,怎样才是尊敬三宝,怎样才是如法修持,怎样才能免于自欺 欺人。再有几句谈到神通方面的事情,“一般不明佛法,未忘名利求通求变,存此妄想非邪 即魔。”

 一般人不明白佛法是什么?名利之心根本未忘,念念之间所盘算的是如何争夺佛教 中的名位与权利。学法之后就想得神通,就想能变化,存在着这种妄想不是邪徒就是魔的眷 属,非邪即魔。须知心外无法,一切法是在自己心内。刚才说自信,要信自心本来有如来智 慧德相,不可心外求法。刚才说我们念阿弥陀佛,那不是在心外求,你要信自,都在你自心 之内,你的心跟佛的心一样遍满一切处,不但阿弥陀佛在你心内,没有一个佛不在你心内。 虚老又说:神通岂可起心希求,有此用心,岂能证无住真理。《金刚经》是“应无所住而生 其心”,你先有一个要求得通的心,就有所住,怎么能够相契无住的真实道理。“此类人 们”,佛就称他们为“可怜悯者”!

 虚老的开示妙意无穷,其中殊胜之处是呵责离座迎接顶礼之人为“倒插法幢”,而赞在 原座不动之人是“念佛见佛”。这同当年释尊升天为母说法后回到人间,呵责来迎的比丘 尼,而赞不来迎接的须菩提,如同一辙。这位比丘尼有神通,化现为转轮圣王,于是排在迎 佛队伍前首第一位,果然她第一个看见佛,佛一见便责备她为什么站到大僧的前面,她说 “想早见佛”。佛说“你没有看见我,倒是须菩提第一个看见我”,这天须菩提在林间静 坐,动了一念,今日世尊回来是否去接?继而想到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无来去,何 须迎送。就继续静坐。可见禅门是传心之法。世尊的心就传到现代的虚老。心心相印,一味 无差。从此公案的启示,什么叫做见佛,如何才能见佛,都不必再问了。

 同时对于净宗也是极宝贵的开示,大力宣示,“念佛贵在一心”。佛来魔来一切不管, 只要老实专念,前后相继。呵斥迎接者是“倒插法幢”(颠倒,毁法)。赞叹继续持念不动 之人为“念佛见佛”。净宗警语“念佛时即见佛时”,可见虚老的话,正是当代禅宗第一大 德对净宗的宝贵印证。或有人说:你错会了,虚老的重点在“不动”而不在念佛。我说:念佛的重点正在“不动”。净念相继,正是“如如不动”。 末后补足所引净宗妙句“念佛时即见佛时,见佛时即成佛时”,作为本文结语。

                    一九九一年岁在辛未春整理于北京莲舍

  注①:《毗婆沙论》:“此法门是诸佛之父,诸佛之母,诸佛之眼,无生法忍之母,大慈大悲之母。常常修习,功德无量无边。”

 注②:《大般若经》:“如以箭射物,或中或不中,以箭射地,无不中者。”

 注③:《菩提心义》:“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缘,莫过于是。”“若人求佛 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

 注④:《菩提心论》:“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故,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 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国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

 注⑤:《往生论注》:“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 心即是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国土,要发无上菩提之心也。若人不发无上 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生也。”

发表于 2008-10-23 17: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白话及注释

  净土法门,自古迄今,著述甚多;各阐其美,堆积如山,不可胜数。若欲求其最圆顿直捷、简便易修、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者,莫过于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也。惜乎此经,文简义丰,初机行人,不易领会。注疏单行,向未多见;古时虽有,交义过丰,非末代普通行人能共修习。故我印光大师,昔在世时,数十年来,对此经文,特加注重;除随机阐扬接引外,或书写经文,或赞颂圣德。其所书经,笔法端庄,恭敬至极;(今此经文,书成屏条,翻读可知。)其所题赞,事理融合,亲切无加.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白话及注释.rar

10.36 KB, 阅读权限: 10, 下载次数: 18

发表于 2008-10-23 18:0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势至菩萨偈赞 印光大师题

 

 

势至菩萨德无疆

辅弼弥陀作慈航

救苦直同观自在

导西不异普贤王

修因偏用根尘识

證果具获圆通常

摄念佛人归净土

此恩永劫莫能忘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白话及注释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白话》
  大势至菩萨在楞严法会上听了上述修行已有成就的二十三位佛弟子,谈自己由于修所修法门而得成就的那个圆通法门后,因时节因缘已经成熟,所以就同他一起共修的、分别有着五十二种修行位的无量大菩萨们,同时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世尊跟前,恭敬地跪下去,用顶礼佛足的最高礼节:双手着地,掌心向上,把头磕地于两手之间,表示用自己的双手捧起佛足,高高举过头顶敬礼。礼拜完后,恭敬地向世尊释迦牟尼佛表白自己的修行体会说:
  我以清净自在功德神通力,回忆起在无量久远的年代、早在像恒河里沙子那么多的大劫前,有一尊佛,因为佛的大愿及众生根机的成熟,所以显现在世界上,他的名号称为无量光佛。在这整整一个大劫的长时期里,有十二位如来依次出现在世上。第一尊佛就是刚讲过的无量光佛,依次有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等光佛、智慧光佛、常照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解脱光佛、安隐光佛、不思议光佛,而最后一尊佛的名号称为超日月光佛。这位超日月光佛,同前边十一尊佛一样,都亲自教导和传授给我同一个法门,这个法门的名号称为念佛三昧。
  现在以两个譬喻来说明念佛法门。第一个譬喻是:譬如有二个人,是亲友关系。有一个人特别关心另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一直在想念着另一个人;而另一个人却不放在心上。有时他们两人相逢,有时他们两人相见,但由于另一个人没有思念的心,所以即使碰到了,也同没碰到一样,擦肩而过;即使对面看见了,也同陌生人一样,转脸就走。这是比喻佛一直在想念众生,要想度脱众生,而许多众生因为业障太重,智慧太浅,暂时同佛无缘,所以佛也难以度脱他们。倘若这两个人相互忆念,甚至互相间都想得很苦,都想早日见面,见了面后根本不愿再分开,这样的话,直至终生想念,甚至发愿生生世世永不分离,好像影子跟人一样,再也分不开。这是比喻众生由于佛的世世教化,开发了智慧,发愿要最终成佛,所以无论何时何地,两人总不分开。这是第一个以亲友关系作的譬喻。
  第二个譬喻是:十方一切如来,怜悯和思念众生,就如同慈母思念自己亲生的子女一样,这是最伟大的母爱,其中丝毫不掺杂任何私心。但是由于子女的愚昧、任性,只想放荡游戏,不想归家同受母子亲情的欢乐,跑得远远地,连个音信也不通,害得老母亲想煞也是枉然。这是比喻佛一直在想念众生,要想度脱众生,而许多众生因为业障太重,智慧太浅,暂时同佛无缘,所以佛也难以度脱他们。倘若子女也因长久流浪在外而思念起自己的母亲,而且思念的心情也同母亲思念子女的心情同样迫切的话,那末母子们终生想念,甚至发愿生生世世永不分离,那末母子们也永不会分开。这是比喻众生由于长久流浪生死,痛苦异常,受到佛的教化后,开发了智慧,发愿要最终成佛。这是以母子关系作比喻,要比上一个譬喻更进一层。
  倘若众生的心里一直在忆佛、念佛,表现在行动中也是时时处处口念佛号,身作佛事。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快的话,一年、半年,甚至几个月、半个月,可以见到佛;慢的话,在这一辈子临终的时候也必定能见到佛,离开佛总是不远的。非但如此,也不需要再用其他种种方法或法门,例如去学密、学禅,掐诀念神咒、打坐参话头,只要把一句佛号牢牢溶在心中,无论行住坐卧、无论喜怒哀乐,无论闲暇繁忙、无论得意失宠,心佛永不分离,久而久之,功夫到了,自然就达到密宗的三密相应,禅宗的明心见性的'心开'境界。这情形正好比身上涂抹香料的人会散发出香味一样,这就叫做'香光庄严'啊!这就是以佛的功德香、以佛的功德光来加持到你身上,令你身上也同样有佛的香气和光明,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啊!
  我在菩萨道行道修行时,就是修的念佛法门。以清净的念佛心,得以证到“无生法忍”。由此“无生法忍”步步深入,最终成为补处菩萨。依照我的本愿,现在就在娑婆世界,以阿弥陀佛大愿的威力来加被,以我本身菩提愿力作接引,令所有真正发心、具足信愿行的念佛人,都最终归入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清净佛国中去。
  世尊!您要是问我:最好选择甚么样的圆通法门,可以使修行人能最迅速、最有效地得到成就。事实上我觉得,最根本的选择就是甚么也不选择。对外,不选六根种种形相(如眼、耳、鼻、舌、身、意等根相);对内,不取六根种种根性(如见、闻、觉、知等性),只'依'一个清净精明的自性(事实上只是名'依'而已,清净自性早离能所了也),便可把六根统统管住了。以清净的佛号为净念,进一步说,以无杂念为净,以不执念为念,这便是净念。在事相上,时时处处忆念不舍;在理相上,达到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便是相继。能按照这个方法坚持去做的话,一旦功夫到了,自然就进入念佛三昧的正定境界,自然就显示出清净的自性如来,同佛一样,无二无别了。真能这么做到的话,那才叫真正的第一呢!

[ 本帖最后由 shauner 于 2008-10-23 18:20 编辑 ]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4-18 18: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