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楼主: 慕羲

【原創】四大局天盤與地盤,為何差 7.5 度試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8 09:4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此楊公加天盤納水;然賴公加人盤,為何也差7。5度,實乃巧合,因當時賴公所加的人盤的正子之位是正指北極星,用以配28宿消砂及推元運之興替。當時北極星與真北之差是7.5度
tonyzhu 发表于 2010-7-8 08:24
1《统天历》仅使用到开禧三年(1207)。开禧三年又造《开禧历》附《统天历》,行用于世45年。
2发现并测出春分点(见分至点)在众星中由东向西缓慢移动,定出春分点每年至少沿黄道移动1/100度,这种现象称为岁差。还指出岁差是由于天极绕黄极作缓慢移动产生的。http://www.fengshui-168.com/thread-69404-1-1.html
分點歲差地球的自轉軸相對於慣性空間進動
喜帕恰斯發現分點的位置,相對於在天球上固定不動的恆星,沿著黃道每年向西移動。通常,每年的移動量是50.3" ,即每71.6年移動1° 。這個過程雖然緩慢但會逐年累加起來,完整的歲差圈要經歷25,765年(稱為柏拉圖年),分點在黃道上退行一周360°。

2010年 - 1207年 = 803年
803年  ×  1/100度 = 8度 不等於 7.5 度
803年   /   71.6年     =11.21度 不等於 7.5 度
发表于 2010-7-8 19: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年 - 1207年 = 803年
803年  ×  1/100度 = 8度 不等於 7.5 度
803年   /   71.6年     =11.2 ...
何有 发表于 2010-7-8 09:45



    何总忘了一事,赖公加人盘时不是在803年前。还有11.2那是28宿不是人盘。
发表于 2010-7-9 22: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年 - 1207年 = 803年
803年  ×  1/100度 = 8度 不等於 7.5 度
803年   /   71.6年     =11.2 ...
何有 发表于 2010-7-8 09:45



    上贴乃后学家传口诀,后学也没求证是否真的如此,到底加人盘的先师以何时在何地的真北与北极星是差7.5度?祖上几十代传下来三合用日影(正北)配天盘立向。消砂用28宿,人盘用北极星较正以推元运。取穿山与透地于旬中交媾下葬。罗盘中的透地及翻卦是因地因时变化的,不是时下罗盘这种固定的。是否如此,请各位指正
发表于 2010-7-10 17:5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1# tonyzhu


    请问杨公在那篇经文讲了天盘纳水?我只见何令通先贤在《理气章》最后几句讲到天盘,天盘者,测天之盘。我希望能够找到纳水的依据。
发表于 2010-8-4 17:4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看来好多风水先生都是忽悠,接着忽悠。难怪农村说风水先生没屋场。
发表于 2010-10-10 16: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看来好多风水先生都是忽悠,接着忽悠。难怪农村说风水先生没屋场。
秋妹 发表于 2010-8-4 17:46



    大家都在探素而非忽悠,几千年的圣人智慧。

   浅见以为河图入用就是天盘,洛书入用就用地盘,一天一地,河图乃天象,洛书乃地气,天道左旋,地道右,公转自转。与现代天文合。又乾天坤地,日月流通,一上一下,中间转,日月毎三+天重叠<无月之夜)天道显象为后天八卦。十五月园为日月对望。那么后天八卦之象也可以讲是动变之象。每月初十+五又为不同卦象,此_说耳。

   那么天盘以俯视看地下,地盘仰视看天上。如以元纪年月曰时,黄帝开元纪曰之刻为界点。显示天地=盘之象应就是这样!

  再之入首看,脉察,坐与向角度完全不_样。为什么?如果-个点要移几度?四个点都需移几度!这样论下去!....................
发表于 2010-10-27 18: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归根到底,还是杨公在《宝照经》的畅述:“子癸午丁天元宫,卯乙酉辛一路同;若有山水一同到,半穴乾坤艮巽宫......”“寅申巳亥人元来,乙辛丁癸水来催;更取贪狼成五吉,寅坤申艮御门开,巳丙宜向天门上,亥壬向得巽风吹...”
    杨公经诀,往往一语三关,世人解得其一、其二,不知其三!以至惹出门派纷争,可叹!
    ——三合、三元的基础根本原是出自同根,只是应用解决环境对象不同,才演化分成两个理论系统罢了!
发表于 2010-10-27 19:43: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說是磁偏,另一說是地氣之變慢於天氣之變 人變慢於地變
发表于 2011-3-9 13:2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第一页:
回复  慕羲
    很有道理,可是有一问,就是如此为什么又有左右旋之天盘不同用法,何以水之左旋用天盘 ...
玉龙 发表于 2010-6-29 21:45
大局左右來水的視差。

首先拜读了幕版何管玉龙等几位高贤的关于正北磁北,纳水左右盘的作用机理等一些帖子.你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令人肃然起敬.敬佩!

拙见如下:末学认为并非大局左右来水视差的原因而导致左水天盘纳,右水中盘纳.末学也思考了许久,查看一些地球物理的基本资料,认为仍然得从地球自转的角度作根本观察,地球自转时导致水流在运动之中,对于穴场的观察者来说,因为地球总是左旋的,那么水流也左旋即从左倒右,必然会在地球自转的惯性之中会加快的,地球球体的旋转和水流的路径基本一致,就是一种合力,从而必然加快了.所以天盘的刻度必然作出调整,该调整是以假定"山"是稳定的/不流动的/阴性的作为相对参考的(也只有这样参考,具有不变的圆点,风水之藏风聚气收山出煞等才有意义),也即以地盘的不变作为参考.那么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的水流,其携带的气场必然是比座山/穴场/龙脉加快了的,其调整就必然是"放慢一步".才能与地盘的字位相一致性.这就是天盘缝针的设立机理.

同理,右水倒左的情况是相反的.也即水流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那么水虽然未到地盘的那个字位,其实已经到了,于是,必须字位放前一步或者一格.这就是中盘人盘的由来机理.
发表于 2011-3-9 13: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科学的意义看,末学认为如此的观察是合乎基本科学常识/原理的.也认为从纳水的角度看,此乃古人设立天人两盘的初衷由此我们又可扩展看纪大奎先贤所论述的天盘描述天运(以节气流转作代表表达),人盘描述天度.前者描述的是时间的观察,后者是空间的观察.作为地球基点来说,地球相对于浩瀚的宇宙是沧海一粟,那么时间对地球的影响,三维时间的变化运动(及对地球的影响)总是快于三维空间的,再推演放大宇观性的时间对宇观性的空间相互比较,地球在宇宙太阳/银河系之中移动一点点的时候,可地球上的事物早已经是变化万千了.也即时间总是快于空间的表达(这似乎又带上了哲学和生命内涵了).在风水形局之中,变化运动快的莫过于水和风.先就水而言,以水作时间的代表(因时间总是比空间变化运动快),水流方向与地球旋转方向不管是一致还是不一致的时候,气场总是快到或者慢到的,于是先贤设立天人盘作为调整,才能准确.同理,节气的运动变化总是比天度的运动变化快的,那么天盘纳节气,人盘纳天度28宿也是正确的(如前所述,从宏观和宇观来看,对于地球本身和地球人类的运动进化来说时间对自身的作用总是大于空间的作用(初学三合,不知道有否常识性的错误,各位高贤指教啊)

由此又可解释许多风水基本架构了.比如为什么总说藏风聚气得水为上.风的变化运动更快于水,那么对于风煞的结果和避让应该比水法更重.也比如龙穴砂水脉向之中必论整体性,而不偏于某一元素,且必以龙真穴的为准,又可推演,因为如此的龙穴砂水脉向乃形于地球上,其作用和各元素的变化运动特别是化杀制杀相辅相生克的相互作用,乃先以地上为先,天外即地外为次.仍然是前面论述的时间变化总是比空间快,其作用和影响力必然也快,天外即天度星辰影响为次(如此说,并非天度就没有作用可忽略不算,对于小地有可能这样,对于发福悠久的上地,天度必然在横跨时间性足够长的时间尺度上必然逐渐发挥影响,这就是能够解释大地上地为什么能够长久三元不败,当然其前提必然是其形局的龙穴砂水脉向都基本合格基础上的配合天度作用)
发表于 2011-3-9 15: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ysoul 于 2011-3-9 16:49 编辑

前面说道的地球左旋是从中国几乎所有地区的视点而言的.地球自转方向从北极上观察是逆时针的.一般书中的表达是从西向东的.而从南极观察,地球却是顺时针的自转的.先贤以太阳作为地球变化运动的参考,假设大地是静止的,那么太阳就是顺时针的东起西落.先贤也从国内长江黄河东流的观察到水流方向符合地球自转的基本路径.

先贤站在国内任何一个地点观察水流(先论大致的东西来去水),那么当是站在水之南(例如长江之南),水向东流的时候,就是左水倒右,此水法符合地球的自转规律,从而加快了,字位就必然放后一格.不然,假如仍然按原地盘数据,就会超前一格了.而站在长江以北观察,即是右水倒左,虽然客观上水仍然是那条水,仍然是符合地球的自转,但相对于穴场来说,未到地盘的那个字位其实已经到了,所以以中盘作为调整,提前一格以配合地盘.

或者我们可以再扩展思维,站在长江以北再极致到靠近北极位置,观察长江水流是不是逆时针的?把地球缩小,人和地盘/穴场放大,人面对球体,在穴场观察前面长江水倒左,人和水的关系就犹如"俯视"关系.水仍然是那条水又真正合力于地球自转,那么必然是过了那个地盘的字位,于是,必须调整,令字位提前(也即逆时针转一格).别忘记,风水穴场是作为观察以及风水发生作用的起始原点的.

站在长江以南同样极致到南极去,观察长江,是不是顺时针流向的?那么该水法通过到达地盘那个字位而其实该水法的力量或者气场没有到?或者说,是超过了地盘的该字位一格(顺时针的一格7.5度)才能表达真实的地盘字位呢.---若各位还不理解这个关键点,再从地球自转情况去观察吧,其倾角是23.5度.想一想是倾角向哪里的?站在穴场观察面前的这条左水,因为地球的倾斜(向日)那么,人又是面对球面的,那么人和水的关系就好像是人"仰视"该水(这是把地球缩小,人和地盘穴场放大的模拟,如前).如何才能最准确的表达地球自转和该长江(以长江流向作举例水流之法)在相合的同时却对地盘穴场的作用呢,因为地球倾角而令水流的作用虽然到了地盘的字位而其实没有到.怎么才是到达地盘穴场所表达的那个字位呢,就必须放后一格来表示啊.(也即顺时针后转一格)

这是模拟性的站在球面上以对水法的俯视仰视的比喻来看天盘人盘对水法的消纳的.

这些,都是以地盘24山某字位的预先确定而言的.也是面对地球球面的观察立点而言的.大家不明白这个,那么我说道的大家都会晕头转向的啊.由此,我们就会发现三合罗盘的三盘,以地盘的某24山而言,同一山在三盘的表达连线为什么是△的,这三角形的连线之中,而且中盘是锐角在前.天盘在后,地盘居中的.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罗盘的设置方法是顺时针的.其视点是建立在面对地球,而"面对地球"的极致点是在南极,或者说从南极投射到球心,作为观察原点,那么地球自转就是左旋顺时针的.同时也符合假设大地静止(古人的假设)那么太阳就是围绕地球东起西落顺时针左旋的观察视点和结果.


可能有的朋友会问假如不是东西方向的来去水,比如南北水四隅水什么的,那么左右水如何定义,符合天盘人盘的消纳吗.我认为仍然符合的.仍然是依据穴场而言的.这似乎是哲学与科学的统一和高度精练.至于向上来去水/斜水的收纳吉凶或许是另外一种情况.末学暂时认为其视点和立点必然需要结合穴场和形局.而且必然会考虑到和观察到地球倾角,及公转等的相互作用的.于是,末学暂时认为这样的气场观察(南北水/四隅水/向上来去水/斜水等水流气场)首先导致了三合先贤就提出了"向"与"水"关系的相互作用以及龙穴与其匹配关联的吉凶判断.这些,容后再说.时间仓促暂不表.

初步认为应该是当是比喻为仰视水流的情况时(地球缩小,人和穴场放大的极致观察情况),也即向上来水的吉凶比去水其发挥作用的时间会更快收吉凶气更快.俯视的时候,其去水收吉凶气在时间上的发越会更快......而这些需要视具体形局而定.比如不一定向上来水一定就是好的.比如不一定去水局就是不好的,或者去水局不一定其吉气就是慢发越的.

明白这些发现,那么至于为什么罗盘天盘和人盘为什么和地盘皆相格7.5度,这也好解释.乃先贤的高妙.末学认为是与地球倾角有关.现在发现是倾角约23.5.是7.5度的约三倍.以地盘为中,那么时间变化运动总是快于空间的表达,如前所比喻模拟的,水的仰视而来也犹如时间的变化快于空间,总是快于俯视而去的(也即犹如空间的变化慢于时间的变化),那么必然左水以天盘,右水以人盘消纳.由此可推论,左水来的消纳比其去为重.右水去的消纳比其来更加重要(这是个人的推演,对否有待大家指教和覆坟.只是觉得按照地球,时间,空间,天体宇观的整体角度看,理应如此的).由此更加可确定,风水堪舆必首务于整体性.而不是其中某个元素单论的.曾经看一位民间地师的源自三寮的家传,其中的消纳情况,虽然没有注重左右水,虽然只是采用天盘的消纳,但在天干字位已经包含了变化不同.比如同一个立向,依据不同的穴场杰作,不同的穴地,左水来是纳什么字位,右水来又是另外一个字位,但我对比过,若以天盘人盘的角度再统归地盘作为参考,即四大局是严格符合的.

在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的相互关联运动,有必要参考http://tieba.baidu.com/f?kz=649097797从该文章和图片,可令我们更深刻了解人盘天盘的设立和作用,比如天度和天运.仍然得注意观察视点,末学认为仍然是以地球作为原点仰观俯视的时候,顺逆的变化.比如银河系的顺时针旋转的观察方法和此大天度在人盘的表达.

理解这些,思维会有点坳扭.呵呵.由此可略窥探三合的确是古法.同时从上述这些发现,应该也可找到磁北和正北的关联甚至可能性的缺憾.以及再由这些发现,我们可找到更加准确的格龙,透地,座穴的基本准绳方法的.以及龙向穴水脉砂/天度的系列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时间有限,有些想法,末学还不成熟.权当抛砖引玉吧.慕版何有兄天机兄玉龙兄要指教啊.以上皆原创,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明天看时间再说再唠叨.
发表于 2011-3-9 16:45:13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表于 2011-3-9 16:4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静力体球.地球公转自转快慢原因》

【壹】银河系静力场转动方向、作用现象简说
  
    银河系静力场的作用:银河系静力场顺时针方向转动,【1】穿越恒星太阳体积外层圈,带动恒星太阳系相随银河系运动,围绕银河系中心顺时针方向公转,逆时针方向自转。【2】银河系静力场对恒星太阳内核顺时针方向自转产生抑制。【3】带动地球的外层圈自转。【4】抑制减慢地球春夏两季公转速度。【5】加速增快地球秋冬两季公转速度。【6】对地球内核顺时针自转产生抑制。

【一】图中上方红色箭头方向,是银河系公转运动方向。
【二】图中心红色圆面,代表是银河系中心。
【三】图中红色圆面上方,红色半圆线黑色箭头方向,是银河系顺时针自转方向。
【四】图中淡灰色圆圈,表示是从银河系中心向外至恒星太阳距离的,恒星太阳所在位置的银河系静力场层圈。
【五】淡灰色圈中红色圆圈线、红色箭头方向,表示银河系静力场顺时针方向转动穿越恒星太阳体积,带动恒星太阳围绕银河系中心顺时针公转一周。
【六】图中四个小淡红色圆圈与内面的紫红色小圆面,代表恒星太阳被银河系静力场顺时针方向转动穿越带动围绕银河系中心公转一周的四处位置。【1】恒星太阳外的黑色线红色箭头方向,表示恒星太阳外层圈差速逆时针方向转动。【2】淡红色圆圈中的淡蓝色线箭头方向,表示恒星太阳内核顺时针方向转动;恒星太阳内核的转动力,符合来源于上上一个层次的静力场源逆时针方向转动带动现象,又符合是银河系中心内核有静力场逆时针方向转动带动原理;恒星太阳外层圈与内核是反向自转运动。
【七】图中淡灰色圆圈中四处位置齐头并进的黑色双箭头方向、双箭头,【1】表示银河系静力场顺时针方向转动,恒星太阳体外层圈的公转穿越量;穿越带动是以恒星太阳体自转轴为中心,公转轨道线内外为两个不断转换的外层圈半体;银河系静力场对两个不断转换的外层圈半体静力场穿越量是相等的; 也就是银河系静力场对恒星太阳体的,两个不断转换的外层圈半体的公转穿越带动量。【2】银河系穿越恒星太阳体不断转换的两半球体的静力场穿越带动力,在恒星太阳内核内,又是顺时针方向转动的恒星太阳内核自转的抑制力。
【八】图中淡灰色圆圈中四处位置的单个红色箭头方向、箭头,【1】表示银河系静力场顺时针方向转动;是银河系静力场穿越恒星太阳体积,带动恒星太阳自转的穿越带动量;银河系静力场穿越以恒星太阳体自转轴为中心,公转轨道线内外为两个不断转换恒星太阳体的外层圈体,不断转换的内半圈体的自转穿越量。【2】不断转换的恒星太阳内半体的银河系静力场自转穿越量,又是恒星太阳内核顺时针自转的抑制力或是逆向穿越抑制量;不过 银河系静力场对恒星太阳内核的穿越抑制要比内核自转的穿越带动力弱的很多。      
【九】图中三道淡蓝色圆圈,代表顺时针转动的银河系静力场,从银河系中心向外至地球距离带动地球自转的三个层圈静力场。
【十】图中三道淡蓝色圆圈中四处位置的齐头并进的黑色双箭头方向、黑色双箭头,表示银河系静力场顺时针方向转动,对地球所在的不同位置不同作用。【1】从地球的近日点至地球的远日点的直径范围内,地球始终都受到来自银河系顺时针方向转动,地球所在位置的银河系层圈静力场穿越地球体积带动地球的作用。【2】齐头并进的黑色双箭头,表示是银河系静力场顺时针转动,银河系静力场对地球在公转轨道线上四个位置的不同作用;[1]对地球春夏两季公转运动产生阻力,使地球公转运动减速;[2]始终对地球内核的自转产生抑制;[3]对地球秋冬两季的公转产生助力,使地球公转运动增速。
【十一】图中三道淡蓝色圆圈中内半圆圈内的四处位置的单个红色箭头方向、箭头,表示银河系静力场顺时针方向转动,使地球外层圈产生差速自转的银河系静力场穿越带动量;【1】银河系静力场在地球位置的静力场层圈,以地球自转轴为中心,以不断转换的地球半球体球面面向、背向银河系中心为两个半球体;因所有层次的静力场源以中心向外的空间中静力场,都是有强至弱的逐渐向外渐弱;因银河系静力场在不断转换的地球体积上穿越量不等而形成的地球自转;[1]是面向银河中心不断转换的地球半球体的银河系静力场穿越量,多于另半个不断转换的地球半球体;而形成的地球逆时针自转。【2】面向银河中心不断转换的地球半球体的静力场自转穿越带动量,在地球内核体上又是地球内核顺时针自转的穿越带动抑制力;穿越带动抑制力是在面向银河中心不断转换的内半核体上。


【贰】恒星太阳静力场转动方向、作用现象简说

    恒星太阳静力场的作用:【1】根据恒星太阳系有顺时针公转的彗星运动与静力场穿越静力体的体积带动原理,恒星太阳的内核、外层很像有两个有差异的静力场逆向自转。【2】根据地球公转、自转的转向与静力场穿越静力体的体积带动特性, 地球的内核、外层圈也特像被不同层次的逆向转动的两个静力场源,静力场穿越带动地球外层圈与内核反向自转。【3】恒星太阳外层圈、外层圈静力场是逆时针方向转动;[1]穿越带动地球内核使地球逆时针公转;[2]带动地球内核顺时针自转。[3]对地球外层圈自转产生抑制;【4】恒星太阳内核、内核静力场是顺时针方向自转,[1]是地球公转的抑制力;[2]是地球外层圈自转的助力;[3]是地球内核自转的抑制力。

【一】图中四个淡红色小圆圈与圈中四个紫红色小圆面,代表恒星太阳。
【二】淡红色小圆圈外黑色线红色箭头方向,表示恒星太阳外层圈之间是逆时针方向差速自转。
【三】淡红色小圆圈内淡蓝色线箭头方向,表示恒星太阳内核顺时针方向自转;恒星太阳外层圈与内核是逆向自转。
【四】【1】1.2.3.4地球中心所在的黑色马蹄铁形线,是地球围绕恒星太阳公转运动的轨道线。【2】1.2.3.4地球之间的地球公转轨道黑色线上的红色箭头方向,是地球围绕恒星太阳逆时针方向公转运动方向;也是恒星太阳静力场逆时针转动的方向。
【五】恒星太阳外围的1.2.3.4地球所在的黄色圆圈,是恒星太阳至地球的距离,地球所在的恒星太阳静力场层圈。
【六】【1】1.2.3.4小圆圈外黑色线箭头方向,表示地球外层圈是差速逆时针方向自转。【2】1.2.3.4小圆圈中不同颜色的线、箭头方向,表示地球内核顺时针方向转动;地球的内核与地球的外层圈是逆向自转。
【七】【1】地球1是在夏至点,也可以说是远日点;【2】地球2是在秋分点;【3】地球3是在冬至点,也可以说是近日点;(远、近日点以后再细说)【4】地球4是在春分点。
【八】黄色圈中四处位置的两个齐头并进的淡灰色双箭头方向、双箭头,【1】表示是恒星太阳外层圈的静力场逆时针方向转动,地球内核的公转穿越量;穿越带动是以地球内核自转轴为中心,公转轨道线内外为两个不断转换的半核体;恒星太阳外层圈静力场对两个不断转换的半核体的静力场穿越量是相等的;也就是对地球内核的公转穿越带动量。【2】恒星太阳外层圈静力场穿越地球外层圈的带动公转力就成了地球外层圈自转的抑制力,不过这个穿越抑制力要比银河系静力场穿越带动地球外层圈的自转力要小的多。
【九】黄色圈中内半圈内四个位置的蓝色单箭头方向、箭头,【1】表示是恒星太阳体,外层圈的静力场逆时针方向转动,地球内核的自转穿越带动量;穿越带动自转是以地球内核自转轴为中心,公转轨道线内外分为两个不断转换的半核体;是不断转换的内半核体上静力场穿越带动量,多于不断转换的外半核体的公转穿越量为自转穿越量;是恒星太阳体,外层圈的静力场自外空间向内空间渐强的静力场穿越带动量,而形成的地球内核顺时针自转。【2】当地球公转运行到春夏两季时,这个渐强的静力场穿越量,又成了银河系静力场穿越带动地球外层圈内半圈体自转运动的抑制力。【3】在地球公转的秋冬两季因银河系静力场穿越带动面向银河中心,不断转换的地球外层圈半圈体自转的穿越带动作用影响,又成了地球快速公转的助力;地球的自转也就自然而然的变慢了。      
           
【叁】星球体的自转与公转

   【一】逆时针方向公转与顺时针方向自转:也就是金星式公转与自转;【1】星系层次静力场在穿越带动金星式星球体时,只是恒星层次静力场穿越带动星球体运动的抑制场。

【2】金星式公转,是上层次同等的静力场穿越量,穿越以星球体自转轴为中心,公转轨道线内外为两个不断转换的半球体;是上层次的同等静力场穿越量,带动两个不断转换的半球体而形成的星球体公转运动。
【3】金星式自转,本星球体的自转,是上层次静力场源向外距离中静力场逐渐减弱的原因;是上层次静力场源转动带动静力场穿越星球体的体积带动原因;是以星球体的自转轴为中心,公转轨道线内外为两个不断转换的半球体,是公转轨道线内不断转换的半球体静力场穿越量,多于公转轨道线外不断转换的半球体静力场穿越量;而形成的星球体顺时针方向自转。
【4】金星式公转与自转,[1]以星球体自转轴为中心,以星球体公转轨道线内外,向两侧走向同等渐弱的静力场穿越带动量为公转穿越带动量;[2]因为公转轨道线内不断转换的半球体,自公转轨道线向公转中心静力场源方向渐强的静力场穿越量;是星球体公转、自转共同的静力场穿越量;减去公转轨道线内不断转换的半球体上,自星球体的公转线向静力场源方向至星球体边缘的公转静力场穿越量;这个公转静力场穿越量是要与公转轨道线向外,不断转换半球体的公转轨道线向外至星球体边缘渐弱的静力场穿越量相等;是公转轨道线内半球体向静力场源方向,以公转轨道线至星球体边缘所剩余渐强的静力场穿越量;为星球体自转的静力场穿越带动量。  
   

   【二】逆时针方向公转逆时针方向自转,也就是地球式公转与自转;
【1】[1]在此,星系层次静力场穿越带动星球体的内核,是恒星层次静力场穿越带动星球体内核公转、自转运动的抑制场。[2]在此,恒星层次静力场穿越带动星球的外层圈公转、自转,是星系层次静力场穿越带动星球体的外层圈自转的抑制场。     
【2】地球式公转是星球体内核的公转,是上层次同等的静力场穿越量,穿越以星球体内核自转轴为中心,公转轨道线内外为两个不断转换的半核体;是上层次同等的静力场穿越量;带动两个不断转换的半核体而形成的星球体公转运动。
【3】地球式自转是星球体内核与外层圈的逆向自转,本星球体的自转,是星系层次的静力场源向外距离中静力场逐渐减弱的原因;是星系层次的静力场源转动带动静力场穿越不断转换面向星系层次静力场源中心的星球体外层圈半圈体,而形成的星球体外层圈逆时针方向自转;是面向星系层次静力场源的星球体外层圈的半圈体星系层次的静力场穿越量,多于背向星系层次静力场源的星球体外层圈的半圈体静力场穿越带动量;而形成的星球外层圈体逆时针方向自转。
【4】地球式内核的公转与自转,[1]以星球体内核自转轴为中心,以星球体内核公转轨道线内外,向两侧走向同等渐弱的静力场穿越带动量为公转穿越带动量;[2]因为公转轨道线内不断转换的星球半核体,自公转轨道线向公转中心静力场源方向渐强的静力场穿越量;是星球体内核公转、自转共同的静力场穿越量;减去公转轨道线内不断转换的半核体上,自星球体内核的公转线向静力场源方向至星球体内核边缘的公转静力场穿越量;这个公转静力场穿越量是要与公转轨道线向外,不断转换半核体的公转轨道线向外至内核体边缘渐弱的静力场穿越量相等;是公转轨道线内半核体向静力场源方向,以公转轨道线至星球体边缘所剩余渐强的静力场穿越量;为内核体自转的静力场穿越带动量。

   【三】星球体之间的相互运动,是层次力场源之间通过时空间中不同层次的微观粒子运动相互传动、抑制、牵制。  

【肆】静力场穿越静力体的体积带动

    推理,不同的静力场源、不同层次的静力场源都可同时穿越带动同一个

静力体;但是它们各自穿越带动静力体的程度是各不相同;它们是各有各的

带动方向力,它们的相互带动作用而产生相互的带动运动方向; 不同的静

力场源,不同层次的静力场源分别穿越同一种静力体的体积;带动运动的速

度是各不相同。
【一】如同水面上不同方向的水波传动,相互穿插传动,相互融合,相互抑

制,相互助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二】不同波段的电波在时空、间中传波,相互穿插传波,相互融合,相互

抑制,相互助传;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三】不同频率的光波在时、空间里传波,相互穿插传波,相互融合,相互

抑制,相互助传;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四】不同频率的声波可在时、空间里传波,相互穿插传波,相互融合,相

互抑制,相互助传;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五】不同的声波频率,不同的光波频率,不同的无线波波段,温度差运行

等等,都可同时存在时空间里,同在时、空间里相互穿插传送、运行,相互

融合,相互抑制,相互助传;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六】有粒子才有波,无粒子也就不存在波,但是也不可能不存在粒子;时

空间中、物质里,它不但有,而且是有多种粒子,有多个层次粒子;一切物

质都是不同层次的粒子相互组成;粒子层次之间,各粒子之间都有它们的空

间;粒子层次之间,各粒子之间都有它们的各自相距距离。               

      
  
   【伍】同一个时空间、物质,是有不同层次的多种粒子相互穿插运动  
   
   【一】同种静力体,在不同的温度中,静力场穿越体积的传动带动量是

各不相同;
【二】同等的相距距离,不同的静力体同质量、同体积,被静力场穿越体积

传动带动的公转自转速度不同;
【三】体积大的和体积小的同质体两个静力体球,与静力场球的相距同等距

离时,大小静力体球被静力场传动带动的公转自转速度是不相同;
【四】静力体球的体积越大、个数越多、距离越近,对静力场球的牵制力就

越大,静力场球转动带动就越强;静力场球运动就越耗力;
【五】静力体球的体积越小、个数越少、距离越远,对静力场球的牵制力就

越小;静力场球转动带动它们就越弱;静力场球运动就越省力;
【六】在静力体球的两侧公转运行或不运行、顺逆时针方向变换转动两个静

力场球,可无接触的带动静力体球产生无自转与有公转,有自转与无公转,

有自转与有公转,可无接触的调控静力体球的公转自转比速度;
【七】原点位顺逆方向转动静力场球,可带动静力体球顺逆方向公转与自转


   【陆】静力场层次之源共同相互传动、抑制、牵制

   【一】静力场是向外距离中某段层层圈中的静力场向任何方向直线、曲

线、转动、穿越静力体的体积传动、抑制、牵制;
【二】静力场有直接传动与间接传动;  
【三】静力场有直接抑制与间接抑制;
【四】静力场有直接牵制与间接牵制;
【五】静力场顺逆圆周运动带动的方向;
【六】传动渐强与渐弱;
【七】抑制渐强与渐弱;
【八】牵制渐强与渐弱。

   【柒】地球公转、自转快慢原因
  
    地球公转快的原因:
【一】是银河系、恒星太阳两个层次的静力场源,在两侧顺.逆自转同方向   

共同穿越带动;
【二】是恒星太阳层次源静力场的梯度减比以前的静力场梯度减小;
【三】是向恒星太阳层次静力场源靠近,比以前近于公转静力场源。


地球公转慢的原因:
【一】是银河系层次静力场源反方向自转穿越抑制作用;
【二】是恒星太阳层次静力场的梯度减比以前的静力场梯度增大;
【三】是远离恒星太阳层次静力场源,比以前远于恒星太阳层次静力场源。

  
地球自转快的原因:
【一】是银河系静力场的梯度减比以前的静力场梯度减增大;
【二】是远离抑制自转的恒星太阳层次静力场源;
【三】是恒星太阳系靠近银河系层次静力场源。

  
地球自转慢的原因:
【一】是银河系、恒星太阳两个层次的静力场源,在两侧顺.逆自转同方向   

共同穿越带动形成的快速公转,而形成的自转变慢;
【二】是向抑制自转的恒星太阳层次静力场源靠近;
【三】是恒星太阳系远离银河系层次静力场源。


   【捌】【一】地球的春季92日19时,【二】夏季93日15时,春.秋两季共

186日10时;【三】秋季89日20时,【四】冬季的89日0时,秋、冬两季共

178日20时;以上的时日完全符合银河系层次静力场与恒星太阳层次静力场

转动,传动.抑制.牵制相互作用;是银河系层次静力场、恒星太阳层次静力

场顺逆自转运动相互带动、抑制地球,而产生的公转自转快与慢现象。


《银河系内的层次静力场源相互作用》

谢谢各位的关注 指教,我是以静力场穿越一些星球体体积带动围绕引、斥、静力场源公转、自转为一个层次场源;主要是以星球体围绕场源中心公转;银河系现分为四个层次的三种力场源;【1】银河系静力场源转动带动所有围绕中心公转与逆时针自转为第一个层次场源;【2】恒星静力场源转动穿越行星体积带动行星公转、顺时针自转,和银河系静力场穿越带动的行星逆时针自转的行星围绕恒星公转为第二层次场源;【3】行星静力场源转动穿越行星卫星体的体积带动围绕行星公转与顺逆时针自转的卫星为第三层次场源;【4】卫星静力场源转动穿越带动卫星的卫星的体积,带动卫星的卫星围绕卫星公转与自转为第四层次场源。

    银河系的旋肩它不是星球体层次之源,它只是银河系层源中心,棒形静力场转动强弱之差带动而产生的旋肩现象;银河系中心棒形体应该是两个大概同等大小的引、斥、静力场源相互绕转之因,银河系中心两个引、斥、静力场源的带动力来源于总星系中心的引、斥、静力场源转动穿越带动;银河系的旋肩对星球体的公转.自转不会产生某级层场源穿越带动现象,只能说是对一切星球体产生静力场推与拉的现象,是会产生近于银河系中心或远于银河系中心的运动,星球还是会围绕各自的场源公转与自转,只是有快与慢的公转、自转之变;【1】当恒星太阳系被银河系静力场穿越带动,快要到银河系中心棒的两端时,恒星太阳系是会被银河系静力场逐渐推斥远离银河系中心;恒星太阳系的公转与自转就会变快;【2】当恒星太阳系被银河系静力场穿越体积带动,将要过银河系中心棒的直径两点时,恒星太阳系是会被银河系静力场拉引逐渐靠近银河系中心;恒星太阳系的公转与自转就会变慢。现在不多说了,以后再论吧。
 楼主| 发表于 2011-3-9 21: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说道的地球左旋是从中国几乎所有地区的视点而言的.地球自转方向从北极上观察是逆时针的.一般书中的表达 ...
纪大奎先贤所论述的天盘描述天运(以节气流转作代表表达),人盘描述天度.前者描述的是时间的观察,后者是空间的观察.在风水形局之中,变化运动快的莫过于水和风.先就水而言,以水作时间的代表(因时间总是比空间变化运动快),水流方向与地球旋转方向不管是一致还是不一致的时候,气场总是快到或者慢到的,于是先贤设立天人盘作为调整,才能准确.同理,节气的运动变化总是比天度的运动变化快的,那么天盘纳节气,人盘纳天度28宿也是正确的
lysoul 发表于 2011-3-9 15:17

誤解紀公天人二盤之意,二盤的設立雖然來自時間的節氣與宿度。而時間的流轉來自空間位移,天人二盤專用在就視覺空間上,時間只用在克應推算,與時間概念的運動變化,無關聯

在空間層次上,陰陽對立,相反而相成。以動態為基點而言,山是陰,則水是陽,既然對立,在巒頭某一段上看,自然左旋山配右旋水,右旋水配左旋山。因為是視覺的觀察,曲綫化作直線,必然產生視差,水若順時針看前進7.5度,山也就自然順時針看,後退7.5度。7.5度的前進後退是一種曲綫前進的和諧運動,就像二條蛇交纏移動。在此強調,紀公天人二盤是對稱的空間概念,不能用一快一慢的風水比喻。因為風與水全是動態、虛態,無法涵蓋動靜/虛實的的陰陽對稱。
发表于 2011-3-9 22: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易学讲究大道至简,各位又何必搞得这么复杂呢?
我认为:廿四山合为一个圆周,共360度,每山占十五度,在没有增加八干四维之前,一个圆周只有十二地支山,每个地支山占三十度。八干四维是十二地支的分界点,“八干四维辅支位”,可见,每个地支的两边均有半个干维相辅。试想想:没有干维时每个地支占三十度,加入干维时,每个地支山只占十五度,而干维是辅助地支的,所以地支两边的干维山只能占7.5度,合起来就是支占十五度,干维占十五度。
发表于 2011-3-11 13:0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慕版和LTH的交流!

地理末学中有A:"蓋地之方位,雖分二十四,而天之宮位統于一十二。楊公傳縫針一盤,法天運之左旋,故以壬子同位于子宮,丙午同位于午宮。蓋天運左旋,每年二十四氣,每宮皆得朔氣中氣,而朔氣為氣之初,中氣為氣之正,故自左而右,......


B"天之運,行自左而右,而星辰之圍繞天極,其度數則自右而左,以分元枵娵訾十二宮之次。楊公傳中針一盤,法天度之右轉,故以癸子同位于子宮,丁午同位于午宮。蓋每宮以前十五度為初,后十五度為正。自右而左,而癸當子之初,子當子之正。昔人以中針為天極之子午,殆以此也。縫針左旋,中氣在右,中針右轉,中氣在左,左右不同。而其所以合于正針之子午則一。雖日星光耀之下臨于地者,其十二宮闊狹之致。不能如北極之下之適均,而要以天常赤道之位,均配于地平之位,其理相通,其氣自相應也"
====慕版你说道的我明白,你大概是从天盘人盘的运用原理而言指出"時間的流轉來自空間位移,天人二盤專用在就視覺空間上,時間只用在克應推算,與時間概念的運動變化,無關聯",这样的运用原理的确正确.而我前文通篇重点是以"快慢"运动的相对性描述时间与空间的统一运动,是站在穴场或地盘上的观察而言的.以此解读天盘与人盘设立原理,也以消水的作用作为重点举例阐释.

由此有必要解释时空的感性观察和宇观的实际情况既是有相一致的地方,也必然有所区别.古人设立罗盘和将其运动到风水堪舆,再通过大量的堪舆实践和总结归纳而领悟天地人的关联从而找到形局风水作用于坟主后代的基本方法模式.是为理气的方法和模式,这主要是以感性的观察方法进行的(比如假设龙脉和大地是不变动的,考察砂水向等的相互影响),而且事实上也只有通过感性的观察和总结归纳,堪舆才能开展.
发表于 2011-3-11 13:4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在时空(时间和空间)的相互作用和其统一上,在更早的时候,古人就以河图和洛书作出极其精练的描述.现代科学和对地球宇宙及其相互关系也作出了许多的探索.古人以罗盘和风水堪舆,分别把时间和空间纳入,即以縫針一盤法天運之左旋,傳中針一盤法天度之右轉,体现了是一种高端的运化在盘中的直接感性表达:把时间线索(法天运)以天盘缝针表达,把空间线索以中盘中针表达.天地人三盘其实是河图洛书的具体化.是一体性的,同时在一体性之中又差异性的表达.慕版所言"7.5度的前進後退是一種曲綫前進的和諧運動,就像二條蛇交纏移動"末学认为的确点出了其一体性.而似乎没有点出其一体性运行相伴随之中的差异性运动情况.一体性和差异性正是历代堪舆家堪舆术历来要解决要表达的和要探寻的关键,从而才能透解堪舆发生作用的内在作用路径和方法.

至于差异性,就需要了解时空的深邃关系.这个关系很难以语言描述清楚.现代科学当然仍然没有完全了解清楚.我认为时间需要空间表达,于是,比如古人在感性观察的积累中,就以缝针作"法天运之左旋",这就是时间线索在空间(盘上)的表达,是一种直观的表达;而空间的含义不只是位移那么简单的,空间的内涵更多的是在同一个时间点上,和漫长的时间线上,其中相互元素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空间的这个表达意义是重大的.比如点穴,之前的寻龙是为了寻找龙气龙脉在大范围的空间中的运行情况以确保是真龙(如干龙,如龙逆脉逆砂逆等的共同作用的观察中确定是否真龙),寻到龙真,然后求穴的,再择日造葬,葬乘生气是为本质.穴的上的择日是结合时间点,以确保葬乘生气的长久运行也即需要确保在漫长的时间线上都能够发挥所乘生气的作用于其后人.这就是空间也需要时间来表达的意思,其中关联了许多元素的统一作用如形局中的龙脉砂水向,统一作用中必然是关于差异性的表达的,差异性总是以生/化/克/合/制等开展的.其中,差异性太过则寻求整体性的平衡.比如某方山砂克泄杀太过则需要或避或化或制,以把葬乘生气的最优良的部分充分发展.主次分明,喜忌协调.也比如择日中或补龙或补山也需要力求平衡,主次分明.

继续.....
发表于 2011-3-11 13:5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ysoul 于 2011-3-11 14:28 编辑

中針一盤,乃法天度之右轉.也表明了空间仍然得通过时间表达的.古人对天度和天运的共同观察中发现了他们的统一性.于是,北斗斗柄所指某方,某方即为或春或夏或秋或冬,以及相关星宿/诸多星宿特别是七政28宿在每年或/和更大的时间跨度中,在地面上的观察而获悉其在星空的分布情况/规律,以及由此而总结领悟对形局龙穴的作用影响.今人借助高科技的方法观察地球/太阳/银河系及他们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其立点仍然和古人一样是以地球地面作出观察视点的,虽然是所谓的理性,多了机械而少去许多感性.但仍然可帮助我们了解罗盘原理和堪舆的相关原理/作用模式.也是前文比如以时间和空间的相对快慢的差异性,时间和空间的运动又具统一性的表述缘起.

不论是法天运还是法天度,都是模拟的形式.模拟到罗盘中去,且以平面性的各种刻度表达.也即把时间和空间都统一处理为平面的直观盘中表达(天盘和人盘),也因为古人深切了解到时间和空间的运动性,时间和空间的运动特征即以天盘或人盘的设立作为时空运动运行的"动"的表达.而地盘,相对为不动,静止的,是假设大地和龙穴的不动情况(也只有在假设大地龙穴不动的立点,才能总结,观察,归纳天运和天度在地面上的观察所表达的情况,否则都是确定是"动"的,堪舆就没有什么意义了.)那么,静止或相对静止的大地/地盘,龙穴在造葬的时间点上和在其后的漫长时间线索中对后人的吉凶作用,后人的活动总是在各种时代朝代的空间环境中进行的,其结果是或富贵或贫贱或寿夭或兴旺,就需要以天盘人盘所模拟的,以所拟代的刻盘字位代表的,及所有这些拟代元素(龙脉砂水向窍关等元素的杀、泄、生、扶、助)的统一和差异性作用,是关乎与龙气的比较、协调、平衡的作用情况.也实质上是龙气在漫长的时间中与天地人的相互作用、协调、平衡的整体运行。

所以即使龙穴合乎天地之元气,而后人之“气”(古人多以德或心性作为后人“气”的描述)也是需要符合的。不然也会影响天地人三气的协调平衡和整体性。于是,前贤对龙穴后人和地师都首重于德的淳淳善导。君不见,有天理无地理,有地理无天理的感叹。
发表于 2011-3-11 14:4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ysoul 于 2011-3-11 15:02 编辑

由此我的前文其实也同意和扩展表达了慕版前文说道的“紀公天人二盤是對稱的空間概念”。那样的对称,其实就是关于穴场、形局各龙脉砂水向窍关等元素中时间和空间的统一运动和差异性运动,并且是平面性的模拟,是以三盘的先后位置以平面的形式作高度简化的。因为有了差异,才有阴阳,才有阴中抱阳,阳中抱阴;才有吉凶休咎,是吉胜还是凶胜;也正是因为有了统一,才能明白太极图原理阴阳其实同一,阴起则阳伏/伴,阳升则阴随/伏,于是水左旋则龙右旋,龙左旋则水右转.....也其实,平面也是一种“空间”啊。是吧?如此就很有意思了。比喻说,是把空间和时间分别“压缩”拟代成为平面,以方位的变换和异同,作为元素形态和元素自身性质的异同,由此观察各元素的(与龙穴)相互作用,寻求最佳的协调平衡整体,这就是理气。理气当然包含了水法的消纳,向、水口、龙窍的密切,风、水、峰杀曜在方位上与龙穴龙气的吉凶作用等等的总结、归纳以及原理规律性的阐释。

至于河图洛书八卦九宫等,都其实是平面性的模拟---把时间和空间压缩到平面上,以平面形式作为表达。这是术数的一个共同方法。也是符合古人所经验性认为的“大地作为巨大的平面”的简化。人的视力再广大,所站的山峰再高,也不可能看到地面是曲面球体的。

由此,各位大贤是否明白我前文反复用"快慢"的角度论述相关义理的呢.时间虽然快于空间运动,但仍然得最后依归到以空间表达;而一切空间以及空间各元素的综合运动最后仍然得依归到观察平面所拟代的盘中,以观察判断其比较、协调、平衡的整体义趣啊.

继续学习,对三合仍然有许多不大懂的地方。期望日后各位能够多指教啊。
发表于 2011-5-28 21: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味道,因多了科學元素解釋客觀環境和宇宙空間;
发表于 2011-5-29 10: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奧啊,還是沒有理解爲什麽天盤、人盤要與底盤相差7.5度,爲什麽消砂要用人盤,納水要用天盤。
发表于 2011-5-29 12:4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道深奥啊;要重新认识;时間,时間?????
发表于 2011-7-3 07: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使用西瓜演示,当然外面有花的,估计更加形象。物物类同吗。
发表于 2011-7-5 12: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重生 于 2011-7-5 12:20 编辑

版主从另一角度论证天人两盘与地盘的关系。版主是以将地球的某点为中心,为测量点,以中心的另半球的对应点为目标,两点的距离是以长度数以万公里来测量的。以30度基准的测量工具为准,目标变成15度的一半,其中的变化是缓慢的,不是一下子变成7.5.但个人认为在测量大范围时(如几百公里)用此法有理,假如按版主的方法立体的地球上画一直线,再展开成平面的直线,在小范围(几百米),他是基本上没有弯曲的。他的弯度可忽略不计。我们的风水运用是小范围的测量。再者就算是测大范围的物体。
发表于 2011-7-5 12:2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变成7.5度,我们可看成是15个0.5度的直线偏向一个方向组成的,地球的周长约是4000公里,一个半球约2000公里。分成15分,即约133公里才有0.5度的偏差。
发表于 2011-7-5 14:57:1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先贤的讲述后,用天、中盘纳水是用于远距离穴场,故个人觉得一般穴场都不会太大,超过1公里的很少,就可用地盘代替天、中盘了。
发表于 2011-7-5 22:37:23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年 - 1207年 = 803年
803年  ×  1/100度 = 8度 不等於 7.5 度
803年   /   71.6年     =11.2 ...
何有 发表于 2010-7-8 09:45



    我觉得不能如此去计算磁偏,因同地每年的磁偏不一定相同的。何版可在相关网站去看一下。你这样针算的与实际的可能不相符合。
发表于 2011-7-5 23: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不能如此去计算磁偏,因同地每年的磁偏不一定相同的。何版可在相关网站去看一下。你这样针 ...
刘重生 发表于 2011-7-5 22:37



   牛頭不對馬嘴,人家講歲差,你講磁偏。看前幾貼,老哥讀張九儀書很仔細,咋看帖,就亂?
发表于 2011-7-5 23: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变成7.5度,我们可看成是15个0.5度的直线偏向一个方向组成的,地球的周长约是4000公里,一个半球约2000公里 ...
刘重生 发表于 2011-7-5 12:28



   一下講地球4000公里,一下講穴場幾百公尺。忽大忽小,老哥思路嚴重紊亂,天氣太熱,腦筋 short circuit
???
发表于 2011-7-6 07: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9# 珊亞


    您讲的是。近日不但眼花暸乱还月经紊乱,胡言乱语 。谢谢你的指出。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4-26 03: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