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9753|回复: 35

[皇家墓陵] 南京中山陵

[复制链接]
信誉: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发表于 2006-11-27 02:5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南京中山陵

        本年農曆七月,筆者驛馬星動,在一個月內三次到南京公幹,惟因來去匆匆,雖在紫金山腳下的南京希爾頓酒店下榻,但對於中山陵(孫中山先生的陵墓)之風水堪察,則是三過其門而不入,終於在第四次到南京才實現筆者自己多年來的夢想。在未分析其風水條件前,首先與大家探討中山陵的山名來由。
        南京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四大古都之一。南京古稱升州,而鍾山又是南京風景最美的地方。鍾山位於南京市東郊,西元前三三三年,楚威王打敗越國,在此掘山埋金,以鎮王氣,因而得名金山陵,這是鍾山最早的名稱,也是南京別名金陵的由來。漢代開始稱鍾山。在東吳時,因避孫權祖父名諱,以漢秣陵尉蔣子文戰死於此山,改名蔣山。東晉初,因常見山上呈紫色光彩(其實是紫色頁岩在陽光下的光輝),故又稱「紫金山」。南齊時,因山在城北,又稱北山。到了明朝,由於明太祖葬於此山,嘉靖十年(一五三一年),又改名神烈山。

中山陵後靠山像一條長蛇橫列

        鍾山在古代被譽為江南四大名山之一,唐朝《地理志》記載:「江南道,其名山衡、廬、茅、蔣。」這裡的蔣山就是鍾山。鍾山聲名鵲起,與諸葛亮的稱譽有很大的關係。早在三國時期,諸葛亮為聯吳抗曹,出使東吳,來到金陵。他看到山川形勢險要,曾讚歎道:「鍾山龍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從此,「龍蟠虎踞」揚名四海,成為南京的代名詞。
        鍾山外觀大略如筆架狀,有三座山峰。主峰在中,名叫北高峰,海拔四四八點九米;東峰又稱小茅山,海拔三六五點八米,西峰稱天堡山,海拔二四四點五米,太平天國曾在此築天堡城,現在是紫金山天文臺所在地。
        主峰的西側,有兩個山峰,高四二五米,古稱頭陀嶺,紫金山索道終點就位放此。在主峰與東峰之間,有一座中茅山,海拔三五一點一米,著名的中山陵就在中茅山下。

中山陵前遠方堂局氣勢萬千

        孫中山先生臨終前囑咐要葬於南京紫金山,是有來由的,在一九一二年三月十日,孫中山在南京任臨時大總統時,曾與胡漢民、郭漢章等人到紫金山行獵。他看到這裏背負青山,前臨平川,氣勢十分雄偉,曾笑對左右說:「待我他日辭世後,願向國民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軀殼爾。」
        其實,孫中山先生之所以選紫金山作為自己的墓葬地,並不僅僅是看中這裏的山水形勢,而是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所在地,又為臨時大總統辦公之地,是南京一隅,與孫公所抱革命主張有密切關係,故有如此之遺囑。」
        中山陵坐北朝南,墓室海拔一五八米,從墓室到陵墓牌坊,高低相差七十多米,平面距離七百多米,三九二級花崗石階和四百多米長的水泥墓道。進入中山陵,首先來到陵前廣場,墓道入口處,是一座花崗石碑坊,上面鐫刻著孫中山手書的「博愛」二字,因此又叫「博愛坊」。牌坊之後,是一條長達四百八十多米的墓道,墓道分三道,墓道的盡頭是陵門,這是中山陵墓的正門。陵門南面正中上方,上刻「天下為公」四個金字,中山陵牌坊上的「天下為公」四字,是他書贈給我國電影事業的先驅者之一黎民偉先生的。

    中山陵廣場前無平台兜收成水勢直走之象

        中山陵祭堂內設孫中山先生坐像,碑亭內豎立高大石碑。碑高八點一米,寬四米,重達幾十噸,用福建花崗石雕琢而成,碑上刻有三行鎏金顏體大字:「中國國民黨葬 總理孫中山先生於此 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
        而在巒頭風水上,中山陵位處半山,後靠為一屏障,遠看像一條長蛇橫列陵墓後方,中間出脈,到頭一節起星頂而化一平托,中山陵就立墓穴於此,其明堂廣闊,前方有案山橫放,遠方四面,羅城緊密,氣勢宏偉,有君臨天下之象。讀者們如曾到過中山陵的話,一定認同筆者所說的優點。但筆者卻認為中山陵有風水上的缺點,對其後人影響有所損害,分析如下:
        一、中山陵雖有來龍後靠,但左、右方青龍、白虎不明顯,左右方均受風吹水劫,不利後人。其高低位置有研究之必要,不能貪明堂遠大而忽視左右之龍虎砂手。
        二、中山陵之山脈向前方斜走,雖有幾層平臺,收聚氣之功,但最前方沒有再做平臺,而成門前水走,主傷財。
        三、因為左右龍虎不顯,而中脈直出成漏胎,有財氣不聚之嫌,雖然中脈盡頭放有一大照壁,以止龍氣,但亦無補於事。

    中山陵中脈直出而無龍虎護穴成漏胎

        根據卜應天先生在《雪心賦》中關於漏胎學問,茲引述如下:「倘如龍虎護胎。不過穴則為漏胎。」孟浩先生註解如下:「胎即穴也。漏漏洩也。……倘如成胎之處龍虎護衛不能包過穴前。則為風吹水劫而漏洩胎成矣。」
        由以上之學理分析,中山陵在風水上之要求,是有龍虎不能護穴的缺點,為陰陽不交,漏胎之地容易對其後人有所損財也。

        劉若谷先生所著《千金賦》有云:「寧從是處求非,莫向無中作有。」因此希望以上分析,能對追求風水真道之讀者們有所啟示,萬勿被墓穴之盛名所欺騙,則大道近矣!
        另外,傳說蔣介石在南京時曾想過自己百年之後葬於此地,大家試想蔣氏之頭形是否與中山陵後靠之蛇頭形山十分相似呢?而「中山葬鍾山」則甚合玄機也,又是天數已定,冥冥中自有主宰乎!

(本篇完)

 

0人打分
|
好评率:100.00%
|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楼主其他發帖
发表于 2007-3-1 18: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山陵

3a17b2f80d9556d4a9296d7.jpg 3.jpg 2.jpg 1.jpg 4.jpg
nj15.jpg
发表于 2007-3-1 18:0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孙中山先生生平简介

  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0岁入村塾读书,12岁到檀香山读书,17岁时回国。1884年与本县卢慕贞女士结婚。

    1886年至1892年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并致力于救国的政治活动。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遂再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系统地提出其三民主义思想,并与保皇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1895年至1911年策划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屡遭挫折而斗志弥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得到各省响应,导致清朝专制统治的覆灭,是为著名的“辛亥革命”。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1912年4月卸大总统职,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宣传。袁世凯窃据大总统职位后阴谋复辟帝制,孙中山乃于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反袁。1914年在日本组织成立中华革命党。1915年与宋庆龄结婚。   

    1917年,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被推举为大元帅,开展护法运动。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担任总理。1921年,非常国会又于广州议定组织中华民国正式政府,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再举护法旗帜。1923年,孙中山第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成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复任大元帅。同年接受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决定国共两党实行合作,以推进国民革命。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了国民党,重新解释其三民主义。同年秋,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孙中山应邀北上,共商国是。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不治,逝世于北京。

发表于 2007-3-1 18: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如果有机会去观察一下现在作为旅游之地的原国民常的大总统府,及其正南方的现代建筑,大家可能会悟出更多的东西。
发表于 2007-3-1 18: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山陵简介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它坐落在江苏省南京市东郊钟山东峰小茅山的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傍山而筑,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钟山的遗愿,灵柩暂停放在北京香山碧云寺内,并决定在南京钟山修建他的陵墓。自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

  南京中山陵坐北朝南,面积共8万余平方米,其中祭堂为仿宫殿式的建筑,建有三道拱门,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祭堂内放置孙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建国大纲》全文。中山陵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

  当时,孙中山先生的葬事筹备处广泛征集陵墓设计方案。结果,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自由钟”式图案荣获首奖。吕彦直还被聘请为陵墓总建筑师。这组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色调和谐,从而更增强了庄严的气氛。

  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牌坊这类建筑在功能上主要是用来歌功颂德的。“博爱”两字正点出了孙中山先生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石坊后是长达375米、宽40米的墓道。前行为陵门,它以青色的琉璃瓦为顶,门额上为孙中山的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这里用青色的琉璃瓦有其一定的含意,青色象征苍天,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为公之意,以此来显示孙中山先生为国为民的博大胸怀。

  再进为碑亭,一块高8.1米、宽4米的巨碑上刻着由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国民党内四大书法家之一谭延闿手书的“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24个鎏金大字。字为颜体,遒劲有力。

  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攀登如此多的石阶极为艰难,但当大家走完这段长距离陡峻的石阶以后,一定会悟出<<总理遗嘱>>中有关的嘱咐:“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含义。台阶用苏州花岗石砌成。最高的平台有华表两座,后为祭堂。华表乃为柱状标识物,标志祭堂即在此。祭堂有三个拱门,分书“民族”、“民权”、“民生”门额。这里是仿宫殿式的祭堂。祭堂的门楣上刻有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四字,表达了孙中山先生奋斗的理想。

  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高4.6米,逼真生动,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罗兰窦斯基的杰作。像座东西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迹的浮雕。祭堂东西护壁大理石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和胡汉民等人书写的《总理遗嘱》在这里,不仅使我们看到了孙中山先生为推翻两千多年来封建帝制的不朽勋业和艰苦斗争的历程,而且也看到了孙中山先生为我中华独立、富强、大展宏图的建国思想。

  堂后有墓门二重,两扇前门用铜制成,门框则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横额。二重门为独扇铜制,门上镌有“孙中山先生之墓”石刻。进门为圆形墓室,直径18米,高11米。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汉白玉卧像,瞻仰者可围绕汉白玉栏杆俯视灵柩上的卧像,此像系捷克雕刻家高棋按遗体形象塑造,十分逼真。下面安葬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墓穴直径4米深5米,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南京解放后,刘伯承任市长时,特地从湖南运来2万株杉树和梧桐树,种植在这里。

  30多年来,中山陵园不断整修拓新,整个园林面积达3000多公顷。陵墓周围,郁郁葱葱,景色优美。陵墓的建筑,壮丽雄伟。孙中山先生虽然与世长辞,但是他浩气长存,永远为世人所敬仰。中山陵的建筑风格中西合壁,钟山的雄伟形势与各个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通过大片绿地和宽广的通天台阶,连成一个大的整体,显得十分庄严雄伟,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显得十分庄严雄伟,更有宏伟的气势,设计非常成功,所以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
发表于 2007-3-2 09:28:09 | 显示全部楼层

7620兄对中山陵的缺陷的评价,我颇有同感。

06年8月初,慕名而来,恰遇大雨滂沱,在雨中匆匆浏览而过,雨雾迷蒙,可能未得精微。总得对陵园的感觉是,灵寝定位太高,孤露无护,不是结穴的地方。面堂虽宽阔宏大,却嫌茫荡不聚。不能算得上佳穴。

[ 本帖最后由 lantian 于 2007-3-2 09:29 编辑 ]
发表于 2007-12-19 23: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有照后有靠之中山陵风水

孙中山是国共两党都敬爱的领袖,国民党尊称孙中山为国父,共产党称他为革命的先行者,他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建立了共和国。在中国极少人能达到这种境界,他的功勋将永载史册。
   
    这里介绍一下中山陵的选择经过,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清晨,孙中山对侍从队长郭汉章说:“从今天起,我是自由的人民了,快去备几匹马,我们到明孝陵打猎去”。
   
    孙中山带领胡汉民、郭汉章和几个卫士来到紫金山南麓,先游了明孝陵,然后转去半山寺。这时候,正好一只喜鹊从空中飞过,孙中山举枪射击,喜鹊飞跑了,枪声却惊动了一只野鸡。野鸡被打中了,但又跑得不知去向。他们骑着马四处寻找,终于在半山寺土地庙旁找着了。走了这么一段路,孙中山累了,建议道:“我们就在这里休息休息吧。”胡汉民、郭汉章跟着孙中山步行上山,走到现在是孙中山墓穴的地方,孙中山举目四望,指着前面遥远的方山和秦淮河,招呼着他们:“你们看,这里的气势比明孝陵还要好,有山有水,气象雄伟,我真不懂为什么明太祖不葬在这里?”
   
    胡汉民看了,也附和着说:“这里真比明孝陵好。拿风水来说,前有照,后有靠,左右有砂环抱,前面又有秦淮河环绕,真是一片好墓地。”孙中山微笑地赞叹说:“我将来死后能葬在这里,那就好极了。”也许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胡汉民忌讳说:“先生这么想到这个上面来?”弹指之间,13年过去了。临终时,孙中山又嘱咐:“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按照孙中山先前意愿,1929年6月1日,中国国民党将孙中山的灵柩由北京运到南京,安葬在紫金南麓中山陵。孙中山的遗体安葬在灵寝卧像下5米多深的钢筋混凝土坑内。1929年6月1日奉安以后,刘梦锡总工程师用经纬仪对准江宁方山后,随即用钢筋水泥封固。

 

发表于 2007-12-20 20: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風水好壞,看子孫成就就知道!中山先生只有飽讀西學,跟他周圍的人,全是敵視傳統易學的大外行!
发表于 2007-12-22 15: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未到过中山陵,可从他的子孙看来,应是麻麻的。。。
发表于 2007-12-24 10:3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山陵是不是好風水,就實務層面上來講, 兒子"孫科"還當到了行政院長,算是一品大員了^^ 這樣子算不算好風水?
发表于 2007-12-24 10: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ddycat 于 2007-12-24 10:39 发表 中山陵是不是好風水,就實務層面上來講,兒子"孫科"還當到了行政院長,算是一品大員了^^ 這樣子算不算好風水?
當時沾他的父親的光,風水何干?之後的後代,又如何?
发表于 2007-12-24 20:2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這門風水能不能發後人,最少他家沒有人丁敗絕的現象。 那怎麼樣的風水才叫好風水呢^^ 總統府國策顧問當中,有一位國策顧問乃是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的曾孫孫國雄,這個薪水,可是部長級的。 孫中山先生的孫女孫穗芬女士,她曾任美國駐中國廣州、上海總領事館商務領事,以及美國駐法國巴黎大使館商務參贊,曾經是美國相當知名的華裔女性外交官。。
发表于 2007-12-24 20:4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圖、文‧鄭國強 e17x.jpg (12046 bytes)

粵港風水實錄之卅四──

南京中山陵

        本年農曆七月,筆者驛馬星動,在一個月內三次到南京公幹,惟因來去匆匆,雖在紫金山腳下的南京希爾頓酒店下榻,但對於中山陵(孫中山先生的陵墓)之風水堪察,則是三過其門而不入,終於在第四次到南京才實現筆者自己多年來的夢想。在未分析其風水條件前,首先與大家探討中山陵的山名來由。
        南京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四大古都之一。南京古稱升州,而鍾山又是南京風景最美的地方。鍾山位於南京市東郊,西元前三三三年,楚威王打敗越國,在此掘山埋金,以鎮王氣,因而得名金山陵,這是鍾山最早的名稱,也是南京別名金陵的由來。漢代開始稱鍾山。在東吳時,因避孫權祖父名諱,以漢秣陵尉蔣子文戰死於此山,改名蔣山。東晉初,因常見山上呈紫色光彩(其實是紫色頁岩在陽光下的光輝),故又稱「紫金山」。南齊時,因山在城北,又稱北山。到了明朝,由於明太祖葬於此山,嘉靖十年(一五三一年),又改名神烈山。

中山陵後靠山像一條長蛇橫列

        鍾山在古代被譽為江南四大名山之一,唐朝《地理志》記載:「江南道,其名山衡、廬、茅、蔣。」這裡的蔣山就是鍾山。鍾山聲名鵲起,與諸葛亮的稱譽有很大的關係。早在三國時期,諸葛亮為聯吳抗曹,出使東吳,來到金陵。他看到山川形勢險要,曾讚歎道:「鍾山龍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從此,「龍蟠虎踞」揚名四海,成為南京的代名詞。
        鍾山外觀大略如筆架狀,有三座山峰。主峰在中,名叫北高峰,海拔四四八點九米;東峰又稱小茅山,海拔三六五點八米,西峰稱天堡山,海拔二四四點五米,太平天國曾在此築天堡城,現在是紫金山天文臺所在地。
        主峰的西側,有兩個山峰,高四二五米,古稱頭陀嶺,紫金山索道終點就位放此。在主峰與東峰之間,有一座中茅山,海拔三五一點一米,著名的中山陵就在中茅山下。

中山陵前遠方堂局氣勢萬千

        孫中山先生臨終前囑咐要葬於南京紫金山,是有來由的,在一九一二年三月十日,孫中山在南京任臨時大總統時,曾與胡漢民、郭漢章等人到紫金山行獵。他看到這裏背負青山,前臨平川,氣勢十分雄偉,曾笑對左右說:「待我他日辭世後,願向國民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軀殼爾。」
        其實,孫中山先生之所以選紫金山作為自己的墓葬地,並不僅僅是看中這裏的山水形勢,而是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所在地,又為臨時大總統辦公之地,是南京一隅,與孫公所抱革命主張有密切關係,故有如此之遺囑。」
        中山陵坐北朝南,墓室海拔一五八米,從墓室到陵墓牌坊,高低相差七十多米,平面距離七百多米,三九二級花崗石階和四百多米長的水泥墓道。進入中山陵,首先來到陵前廣場,墓道入口處,是一座花崗石碑坊,上面鐫刻著孫中山手書的「博愛」二字,因此又叫「博愛坊」。牌坊之後,是一條長達四百八十多米的墓道,墓道分三道,墓道的盡頭是陵門,這是中山陵墓的正門。陵門南面正中上方,上刻「天下為公」四個金字,中山陵牌坊上的「天下為公」四字,是他書贈給我國電影事業的先驅者之一黎民偉先生的。

    中山陵廣場前無平台兜收成水勢直走之象

        中山陵祭堂內設孫中山先生坐像,碑亭內豎立高大石碑。碑高八點一米,寬四米,重達幾十噸,用福建花崗石雕琢而成,碑上刻有三行鎏金顏體大字:「中國國民黨葬 總理孫中山先生於此 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
        在巒頭風水上,中山陵位處半山,後靠為一屏障,遠看像一條長蛇橫列陵墓後方,中間出脈,到頭一節起星頂而化一平托,中山陵就立墓穴於此,其明堂廣闊,前方有案山橫放,遠方四面,羅城緊密,氣勢宏偉,有君臨天下之象。讀者們如曾到過中山陵的話,一定認同筆者所說的優點。但筆者卻認為中山陵有風水上的缺點,對其後人影響有所損害,分析如下:
        一、中山陵雖有來龍後靠,但左、右方青龍、白虎不明顯,左右方均受風吹水劫,不利後人。其高低位置有研究之必要,不能貪明堂遠大而忽視左右之龍虎砂手。
        二、中山陵之山脈向前方斜走,雖有幾層平臺,收聚氣之功,但最前方沒有再做平臺,而成門前水走,主傷財。
        三、因為左右龍虎不顯,而中脈直出成漏胎,有財氣不聚之嫌,雖然中脈盡頭放有一大照壁,以止龍氣,但亦無補於事。

    中山陵中脈直出而無龍虎護穴成漏胎

        根據卜應天先生在《雪心賦》中關於漏胎學問,茲引述如下:「倘如龍虎護胎。不過穴則為漏胎。」孟浩先生註解如下:「胎即穴也。漏漏洩也。……倘如成胎之處龍虎護衛不能包過穴前。則為風吹水劫而漏洩胎成矣。」
        由以上之學理分析,中山陵在風水上之要求,是有龍虎不能護穴的缺點,為陰陽不交,漏胎之地容易對其後人有所損財也。

        劉若谷先生所著《千金賦》有云:「寧從是處求非,莫向無中作有。」因此希望以上分析,能對追求風水真道之讀者們有所啟示,萬勿被墓穴之盛名所欺騙,則大道近矣!
        另外,傳說蔣介石在南京時曾想過自己百年之後葬於此地,大家試想蔣氏之頭形是否與中山陵後靠之蛇頭形山十分相似呢?而「中山葬鍾山」則甚合玄機也,又是天數已定,冥冥中自有主宰乎!

(本篇完)

 

鄭國強網頁:http://www.chengkwokkeung.com.hk

鄭國強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发表于 2007-12-24 20:4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地圖
260.jpg
中山陵衛星圖.jpg
发表于 2007-12-24 22:3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国父孙中山的遗体已被迁往台湾是吗?
发表于 2007-12-24 23: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yzzff 于 2007-12-24 22:36 发表 据说国父孙中山的遗体已被迁往台湾是吗?
絕無此事
发表于 2008-2-28 22: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山一葬在此,国民党和中华民国就教上了好运 了!!!!!历史早证明了,还用讨论吗?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元 +10 收起 理由
何有 + 10 一針見血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6-18 11: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意见,还不如三国孙权梅花岗那个穴位好, 我曾上过九层灵谷塔看过,紫金山赶龙是一路踊跃而来,下白马公园,<不知道被那个"猪头'开挖了个快捷车道穿山而过,如牛被穿鼻了>右拥鸡鸣寺,入平阳铺开,前临淮水,对过地图,也实地看过,正点应该在夫子庙,四水环顾,印台齐备,如不信,你再看看现在还遗留的旧城基就知道了, 以前对龙盘虎踞,一词也不太理解,以为是对五台山,鸡鸣寺,等来解, 是对整个南京来解说的,
发表于 2009-3-21 23: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中山陵不是风水宝地,更不是龙穴

气势雄伟的中山陵是不是风水宝地呢?这要从龙脉中的“结穴”说起。

风水上的“结穴”,指的是龙脉结作之穴。在堪舆实践中,风水师寻求的,正是这种能够“夺神功,改天命”的富贵之穴,与广义上的墓穴有性质上的不同。一般而言,不是龙脉结作之穴的墓穴大体上有凶、平两种可能,吉者甚少。

对于龙脉中的“结穴”方式和数量,历代风水师有着不同的见解。宋国师吴景鸾后裔吴皙所著《地理集解》,正式提出三停穴法,亦即一龙一山之中可有天穴、人穴、地穴的三才穴法。张子微对此早有看法,他说:“劝君不必论三才,但要天然穴自在。”蔡元定反对的态度直截了当,他首先分析原因:“‘三才’论穴乃术人迁就以玩俗人,要求财物”,是一种根据对方出价的高低,再决定予其扦天穴、人穴或地穴的商业行为,以致“世俗不惟昏愚者以为然,高明者亦或然之”,然后明确指出:“不知穴法天造地设,不可迁易,虽或有回避恶杀,或有贪见前面山水为之高下者,亦是天然。宜高宜下,非人力所能迁就也。” 到了明代,‘三才’论同样遭到徐善继、徐善述的驳斥。他们认为:“有生成之龙,必有生成之穴。不可高一尺,不可低一尺。不可过左,不可过右。”经曰:“太高则露,太低则沉”,“高则伤龙,低则伤穴。”但是,徐善继、徐善述并没有否认实践中存在的一山三穴的可能,《地理人子须知》卷四即列举了两个一山三穴均致富贵的例子,只是强调其中有主穴、次(辅)穴之分。

天、人、地三才穴,虽然符合普罗大众均富贵的善良愿望,但实践中是不可能的。《地理人子须知》列举的例子,其中涉及一个标准问题。如果不以龙脉正结的标准来衡量穴的价值地位,那么,山上的墓穴与龙穴的界限就变得模糊不清,两者混为一谈了。

俗语说:“一个山头葬十坟,一坟富贵九坟贫。”即使同山同向同朝水,甚至同堆共井茔,也会出现一边光华生富贵,一棺泥水绝人丁的情况,主、次(辅)穴所应的富贵贫贱是可以比较出来的。

笔者赞同风水大师蔡元定的看法。对于风水师来说,无论是阴宅还是阳宅,点穴的要求都是一致的,即求其一点,准确无误。

一山分上下高低不同之穴,风水师看法不一,争论不休,但一山左右横向分可有不同之穴,风水师的看法却是一致的。左右结不同之穴,多为以下情形:一是奶乳穴,如图示。诗曰:大龙双乳穴同垂,两穴同扦福力齐,单下一穴难见发,教君此理有玄微。二是肩井穴,如图示。诗曰:山如人坐作人形,龙虎腾腾作气迎,肩井窠中钟正气,高低取应要分明。要求两穴后必有靠山。三是土星天财、凹脑板鞍穴,如图示。一般认为穴居中,但也有认为该葬两角穴的,宛如葬在螃蟹的两个眼上。《地理仙婆集》云:“土星角好角上扦,两角齐好就窝弦。”无论是奶乳穴,还是肩井穴、两角穴,均要求穴前朝应对称,后有靠山端正。与明孝陵同靠钟山北高峰,居东面呈左右排列的中山陵,风水理论上并没有排除其结穴的可能。问题的关键在于,作为龙脉正结的穴位是否成立?本身无龙脉,空对万重山;穴位不成立,枉有百水千山。任你九曲来朝,万山献秀,又有何用?

判断穴位是否成立,有一套完整的科学方法,也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用刘若谷的话说就是:“首识寻龙之法,次识结作之情,详究点穴之方,细观砂水之意。”

在堪舆实践中,相比较而言,寻龙稍为容易,点穴则十分艰难。点穴要先审自身,再看前朝;先察近处,再观远情;先有小明堂,再看外明堂。若小明堂不吉,外明堂再好也是枉然。风水界有句名言,叫做“三年寻龙,十年点穴”。说的是点穴功夫苦涩难学,极难掌握。

对于寻龙点穴,前人把它总结为“地理五诀”,即:龙、穴、砂、水、向,又称为“觅龙、察砂、观水、点穴”。

对于龙、穴、砂、水、向,实践中也有不同的理解和运用。在形势派风水师眼里,“向”,实在不能与前四项并列。他们认为,既有一定之山,必有一定之向。形势派祖师杨筠松,就有“杨公杖法”(一种不使用罗盘,直接用竹杖确定朝向的方法,尤其适合在野外无准备的情况下随机使用)、板凳定向的传奇故事。

过硬的风水师与一般的风水爱好者的区别,体现在察龙观穴的方法上。风水爱好者只看穴形和前朝,常迷恋于风景的秀丽,而风水师则先从来龙去脉和龙穴自身看起,最后才是前朝。风水师不是不看前朝,而是龙的出身与其相比更为重要,是第一位的,来龙与自身不吉、不成立,一切就无从谈起。故而先究根由,察本,再及其它。风水爱好者因为缺乏风水认知,更谈不上实践经验,一般只能看到表象,贪图花实,不会也不懂深究来龙去脉,以致见到表就认为是里,本末不分,凭想当然判断决定。因此,风水师之间、风水师与风水爱好者的水平和功力的高低,集中表现为对这些细节的把握和处理上。

一般而言,好风水必有好风景;但是,好风景绝不等于好风水,有时恰恰是立见凶祸的坏风水。要掌握风景与风水之间的区别,绝非易事。古往今来,平民百姓分不清两者的关系,饱学之士分不清,学艺不精的风水先生分不清,目光远大、为国家独立、民族振兴奋斗终身的孙中山自然也未厘清。

90多年过去了,我们无从得知孙中山选址钟山作为葬身之所的真实想法。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诸葛亮等先贤赞美钟山风水的记述和传说使他对钟山的风水有了间接的认识,身处南京而多次登临钟山,以及晋谒明孝陵,更是给他留下了直接的感性印象。在钟山明孝陵东面的中茅峰上极目四望,确实气象万千,令人陶醉。背靠雄伟的钟山,前望秦淮流淌,一片浩淼无际,人的心胸豁然开朗,耳边仿佛听到了滚滚长江从西南流向东北,再折而向东,从外围环绕钟山的千古传唱的声音。两侧崇山峻秀,无边的江南大地在蓝天下朝气勃勃,迎山带水。江山如此多娇,切合时任大总统、以天下为己任的孙中山的治国理想,壮丽的河山、迷人的风景打动了意气风发的孙中山。可惜的是,风景不等于风水!中山陵的风景虽然优美,但不是风水宝地,更不是“龙穴”。

为什么这么说呢?

文章转载自:桐源居士《百年堪舆——王者山河》

作者简介:

桐源居士 ,1963年6 月生,广东省罗定市人。毕业于解放军桂林陆军学院,而立之年以参谋职独着20 万字理论专著《带兵之道》,由国防大学出版。少时得家传风水术,7 岁由其父指导读《地理人子须知》等著作,潜心钻研名家著述,通晓易、命、天文、地理等相关知识。理论上重峦头形势,兼理气法则,强调通变与实际运用。曾遍游名山大川,对古今堪舆实例做过广泛深入的研究论证,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洞察山水间的内在联系,宏观把握与微观处理相结合,将风水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具体实践中。

(本博所有图片内容均来源于网络)

----------------------------- 藏风得水网络 --------------------------


发表于 2009-3-22 00:5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晕,怎么颇有不同之处。
发表于 2009-5-24 17:5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中山陵是风水宝地啊
发表于 2009-5-24 19:2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稿前言;
中山陵、明孝陵的风水,一直以来备受世人关注。刚刚出版的《百年堪舆——王者山河》,作者桐源居士对两者作了细致的分析比较,颇值一读。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精神内核。因此,古往今来,上自帝王将相,下到黎民百姓,无不在阳宅和阴宅上苦心经营,试图让自己生前舒服,死后逍遥,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随自然造化,生生不息。这种风水文化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孙中山,使他发出了对南京这块风水宝地异常钟爱的感慨,产生了与帝王朱元璋等在南京这块土地上曾经显赫过的历史人物死后归葬于南京钟山的同一想法。
  毫无疑问,和那个时代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一样,孙中山是看重和讲究风水的。号召人民起来推翻封建制度,自己却如此重视和讲究死后的归所,似乎有点不可思议。其实,这是十分正常的。在孙中山的眼里,推翻封建制度才能谋求发展,这与个人重视和追求归葬地的风水并不对立。风水与封建迷信不可等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也不能混为一谈。正视伟人的这一思想特点,不仅不会有损孙中山的光辉形象,相反,能够使孙中山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早在商周时期,杰出的中国文化精英如姬昌等就已经注意到了易、命、风水这些无法完全认知,近乎神秘的自然现象,并为此作出了艰苦而成功的探索。从那时起,天相、地相、墓相合一,逐步成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追求的理想目标。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除了像“文革”这样极少数的时间外,“风水”几乎无人不知,人们纷纷把它作为家族发展的头等大事来加以重视,努力经营。
  显然,这种理念灌输给了熟悉中国历史文化的孙中山,给他的思想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1929年6月1日,孙中山的灵柩在白色的帷幔中由北平运抵南京,正式安葬中山陵。奉安以后,遗体安置在陵寝卧像下5米多深的钢筋混凝土坑内,刘梦锡总工程师用经纬仪对准江宁方山,随即用钢筋水泥封固。
后语:
之所以说中山陵不是龙穴所在之地,这要从钟山龙脉的走向去留和陵寝自身的形势说起。
  前面谈到,明孝陵是“四象”皆备,且有龙鳞显露以为佐证,前列朱雀近有案山,远有朝应,湖水作为聚气之验,左右环侍,三道“御河”成冠带水横列穴前。更为重要的是,明孝陵明堂周正,十道天心证穴,有不易之理。虽然同在一山之中,相距不远,但中山陵的风水与其相比,就有着天壤之别了。
  其一,明显高于明孝陵的中山陵,与明孝陵窝藏聚气的状况不同,坡面挺露,开阳而气流充足,气势更加宏伟壮观,十分适合时人爱高喜远的审美习惯。但风水上,龙穴结作却不以高低为标准,非愈高愈吉,相反,多数情况下恰好是高处来龙,低处结穴。“外山环抱者,风无所入,而内气聚。外山亏疏者,风有所入而内气散。气聚者暖,气散者冷。”(《堪舆泄秘》)结穴处喜水、爱窝藏,所谓得水藏风是也,高昂直硬至为避忌。具体到钟山这里,情况正是这样。中山陵后靠之主山显系龙脉西行之过山,不属结穴之所,此为根本之所在,只是一般人无法理解运用这一寻龙的精妙诀窍。
  其二,看青龙白虎。《地理龙穴扼要》曰:“众山若臣子奴仆,龙虎如吾身肘臂,凡人穿衣吃饭,全靠此两手,乃自己得用之亲切者,故青龙白虎最关利害,要有情回内,要蔽穴内之风,收穴前之水,遮却外来之煞,可以定穴之虚实,上下左右又可以验人事之祸福”,把龙虎的重要性说得异乎寻常。中山陵的青龙、白虎呈不对称的虚实相间状。右,可借明孝陵东面的青龙砂和紫霞湖南延山脚为白虎,虽然弯环不足,山体总干向明孝陵西抱,但也有余砂向东伸出作为中山陵之护砂,不算为空;左青龙则有明显缺陷,除了钟山自身行度略有龙爪般的旁伸枝脚外,再无外砂像白虎砂那样对称地向前有力伸出,回环兜收。东南远处,虽有龙王山、青龙山、大连山为外围,在地势上予以帮补,但内砂空缺,外砂补充作用有限。青龙白虎,边有边无,出现明显的缺口。现今绿树掩映,多少遮盖了这种不足,但山形如此,龙虎或缺成为不争的事实
  其三,看穴形结作。和明孝陵一样,中山陵陵寝位置本身无龙虎。风水理论认为,在龙穴既定的一般情况下,本身有龙虎为上,无龙虎次之。本身无龙虎,并不等于不需要龙虎,而是本身龙虎的形式转变成祖山或外围生出缠护之山作为龙虎,障缺补足。明孝陵的情况就是这样,本身为龙吐珠的结作形态,“独龙阜玩珠峰”的称谓准确地反映和概括了龙穴的状貌。在客观条件不具备,若本身有龙虎会因为局促而伸展不开,外围补之则可能更具规模、更有气势的情况下,明孝陵的结作形式选择了后者。本身无龙虎、圆润如珠的明孝陵,有外畔龙虎拱卫,前照后靠,毫无缺陷,不失为上佳龙穴。相比之下,中山陵就显然不是那么回事了。本身既无龙虎,外围又不能补足,穴下又无唇毡、案台,成为中山陵无法弥补的一大缺陷
  最大的不足还是出在前朝“朱雀”上。登临陵寝,前面一望无际。在风水师眼里,这是最为触目惊心,无法高兴得起来的。明堂既呈向前倾倒之状,虽有白虎砂断续伸出稍挡,但不改总体前倾之势。俗语说:“制远者,先观其近。”风水师反复提醒人们要脚踏实地,注重眼前,切勿好高骛远,贪图远景。中山陵近处既无案山,呈不吉之象,远处虽有方山,但20多公里外的远朝又从何谈起?如此“四象”至少有半数不祥,大小(远近)明堂又倾倒无收,任你登高望远,可看百里千里之遥,又如何能为自身所用?因此,空有广袤无垠气势的中山陵,实为旷野明堂,虚花之景,没法施用,无一可取。
  有香港风水师认为,中山陵结作有“漏胎”之象,言之过重。但中山陵明堂倾泻,却是显而易见的。
  见多识广、眼界开阔的孙中山,选择身后葬地时为什么会有风景与风水之误?显然,一生致力于革命事业的孙中山,无暇进行风水专业理论的学习和实践,尚未了解风水必备的要素,悟透风水的真谛,分清风景与风水之间的区别,更不懂得寻龙点穴,这是最直接的原因。从更深一层原因分析,孙中山之所以误把风景当作风水,或许可以从孙中山母亲及先辈墓地的选址中,得到某些启示。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元 +10 收起 理由
何有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5-25 16: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山陵址非孙中山所亲选,乃宋庆龄所定也!孙只是提

文中好多观点值得商榷!如来龙,发脉等等。但确实中山陵墓的风水不是非常好,主要是水和结穴的问题。不过经过后来人工补救,好了不少(见下图)。
2006_12_28_46778_4646778.jpg

 

(转帖)

孙中山下葬南京紫金山墓地巧合之谜

孙中山下葬南京紫金山墓地巧合之谜


图:1930年代风雪中的中山陵风貌

今年6月1日,是孙中山下葬南京紫金山陵墓(中山陵)80年周年纪念日,中国国民党将此操办1949年退守台湾后的首次大型“奉安纪念大典”。这几天我就在南京做中山陵的有关采访报道。

采访中发现了不少“巧合现象”,因不方便发表于报道中,在这里说一下。

外界都知道,孙中山葬在南京是孙先生自己选择的。 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30分,孙中山在北平铁狮子胡同行馆逝世。当孙中山病势垂危时,宋庆龄、孙科及汪精卫、何香凝等就在病榻一角,商议他的后事。当汪精卫说出将孙中山死后葬在北京景山时,已昏睡过去的孙中山,此时突然醒来,说,“不对,不对,我要葬在紫金山。”这就是孙中山临终前主动提出要安葬在南京经过。

早在民国初年(公元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任临时大总统的时候,曾几次到过紫金山。据民国官方资料记载,这一年的3月10日,已46岁、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的孙中山,与中国国民党元老和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胡汉民等人,到紫金山打猎散心。坐下休息时,孙中山看到这里背负青山,前临平川,气势十分雄伟,笑对左右幕僚说:“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此一坏土,以安置躯壳尔。”


图:1929年6月1日,孙中山遗体下葬时现场

这是孙中山最早希望葬在南京的记录。但紫金山很大,孙中山当时并未留下将来葬地的标记,也无人当真记录。在他病逝后,陵址的卜择便成了问题。目前的陵址在紫金第二高峰小茅山阳坡,这是怎么定下来的?

原来这块墓地,是孙夫人宋庆龄亲女士,亲自爬到山上,为先生选定的。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遵照孙中山归葬南京紫金山的遗愿,葬事筹备委员会成立前,北京治丧处就已派后曾任民国政府主席的林森,赶往南京初勘葬地。林森返回北京后向治丧处作了汇报,由治丧处代表与当时的段祺瑞政府接洽。

孙中山葬事筹备处成立后,首先由家属及葬事筹备处代表林焕廷、叶楚伧等人,到南京实地勘察墓址,并确定工作顺序进行。4月21日早晨,宋庆龄、孙科等由上海抵宁,上午出席了南京各界追悼孙中山大会,下午即赴紫金山相地。

宋庆龄一行先至“虎山”,这里是明孝陵西侧的一座小丘,地势较低,不宜作墓址,当时便否定了。随即登山向东行,至小茅山,途中发现有两处小坡,当天未能作出决定。


图:1930年代中山陵全景及紫金山形势

第二天再次登山相度,宋庆龄执意由陡峭险峻的北坡,登上紫金山顶。从山顶行至小茅山万福寺(此寺庙位于现在中山陵东北的一段平台上),从山顶上往南向前看,发现紫霞湖附近也有一处平台,但面积较小,不合用。

当时有人建议,陵址选在山茅山山顶,暗里的意思是孙中山的功绩比山高,宋庆龄表示不宜,小茅南坡向阳处适粗宜,这就是现在的陵址位置。当时作了一番实地勘察,但并未最后定夺,宋庆龄便回了上海。

4月23日晚,葬事筹备委员会召开了第二次会议,将宋庆龄的意见提了出来,遂确定紫金山的第二高峰小茅山南坡为墓址所在地,并派主任干事杨杏佛赴南京接洽圈地、测量、照相,做好建陵前的准备工作。

宋庆龄懂不懂风水术,外界不太清楚,但相中的陵址确是堪舆家眼里的“风水宝地”,这也许是一种巧合。熟悉江南地理的人士都应该知道,紫钟山座卧于南京东郊朝阳门外,东西长约14公里,南北宽约7公里,总面积约有20多平方公。因山上有紫色页岩层,在阳光照映下,远看紫金生耀而得名,自古就是人们百年后的梦想福地。

南京的山脉蜿蜒起伏,抛若游龙,故古人称南京为“钟阜龙蟠”。从现有资料上可以知道,紫金山共有三大峰,第一峰即主峰,名北高峰,海拔468米;第二峰偏于东南,名小茅山,海拔360米,此即中山陵所在;第三峰偏于西南,由于太平天国曾在山上筑天堡城,故称天堡山,中国著名的紫金山天文台,即选建在此山顶上。

为什么小茅山一带是紫金山最佳的葬处?原来到近代,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孝陵所在的“王气”已弱,小茅山一带成龙脉最聚气之处。在古代,紫金山曾有钟山、蒋山等别名,但能代表紫金山地理形势的是这个名称——“龙山”(东南几十里外还有“青龙山”)。

紫金山的“龙脉”是江南小龙小龙,“大龙”是“茅山山脉”。

茅山一直被列为道教之“第一福地,第八洞天”,“龙身”在今江苏省句容市,龙首即在紫金山,朱元璋当年将宫城选建的紫金山西南麓,死后葬在紫金山,正是相信了明代风水大师刘基的这番话。


图:1936年中国奥运代表团赴柏林前,前往中山陵谒陵

目前中山陵所在山脉为什么起名小茅山?就是因为风貌如茅山,胜境赛茅山,当然也是道家的圣地。现代勘测结果显示,紫金山确是茅山的余脉,这证实了古代堪舆家所谓的“一脉相承”说。

朱元璋的孝陵营造在紫金山南麓的“独龙阜”,此地离中山陵很近,在小茅山西侧。当年这是刘基等明代的堪舆家最看好的地方,朱元璋也很欣赏。朱元璋与孙中山如今是“邻居”了。

有人说,宋庆龄选择了靠近小茅山的阳坡做了孙中山万年葬地,太巧合。迷信者则认为,这里有一种“因果”,这是孙中山死后“寻宗”——

当年,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是带着“复明”思想的,视明朝为中华民族的“正宗”,而不认满清王朝。所以,在决定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孙中山曾带着一班“近代民主精英”,去祭拜朱元璋的孝陵。孙中山还现宣读了《祭明陵文》,称“负疚在躬,尚无以对我高皇帝在天之灵”。

近来又有新的发现,孙中山希望死葬在紫金山,还有一大巧合——“问祖”之谜。


图:孙权像

这要简单说点南京的“风水史”,南京是算起来是“十朝故都”,而非六朝。最先相信南京能成为帝王霸业守成地的人是秦始皇。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东南方南京所在地方出现“天子气”,于是东巡到南京“镇压”这股气。当时,他找一邓南京附近的一座山,这山很奇特,山顶方平如官印,身边的术士告诉他这是“天印”,“天子气”即此山所出,即谓“天印山”。此山就是现在的位于南京江宁区的方山,于是秦始皇令人将天印山的“龙脖子”割断,让河水倒流,这条河就是现在的“秦淮河”,“秦淮”一名便源于秦始皇的“秦”。

南京起兴于三国时期。当时最欣赏南京风水的是蜀国丞相诸葛亮。他乘舟东来,吴国向孙权“借荆州”时,从今城西的清凉山(当年临时)附近码头上岸,骑马前行。来到清凉山时,他驻马而观,禁不住叫好——“真乃虎踞龙蟠地也”。后来,诸葛亮驻马地一带便叫了“虎遗关”、“龙蟠里”。此地名至今尚存,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西侧(到南京旅游的客人,游了中山陵、明孝陵,忘记到此一游,是遗憾哟)。


孙权相信了“金陵帝王洲”一说,定都金陵,史称“东吴大帝”,南京从此才“龙翻身”,成为中国长江流域“第一帝都”。

孙权死后,葬在哪?就在紫金山。这与孙中山有什么关系?大有关系。原来,从新发现的孙氏家谱上发现,孙中山竟然是孙权的后裔,这不是“问祖”么?!


孙权是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武经伍胥推荐,得到吴王阖闾的重用,遂成一代名将。吴国被越国灭亡后,孙武的后人便在今浙江的富春一带隐居了下来。“富春孙氏”成为中国境内一大旺族。1980年代,孙中山的家谱在广东被发现,族谱名叫《富春孙氏宗谱》。溯源而上,孙中山的祖先就是富春孙姓。

其实早在1930年代,著名历史学家、客家文化研究开拓者罗香林(1906年-1978年)教授,便考证过孙中山的家世,于1933年出版了《国父家世源流考》一书,证实过孙中山的祖上是从浙江迁居福建,再迁居广东的。


图:1930年代中山陵航拍图,清晰地呈“警钟形”,设计者意在“唤醒民众”

孙权墓后来也被发现了,竟然也在中山陵附近,具体地点在明孝陵左前方的高岭上,离民国大汉奸汪精卫被毁墓穴很近。这与史书中记载当年朱元璋建孝陵时,称孙权是条好汉让他守陵,才未将其墓毁掉的说法,完全一致。

孙权墓当年与应该与中山陵一样的宏大。十几年前,江苏省有关部门曾将探测孙权墓作为一个课题来做,最后由江苏省地震局地震工程研究院科研人员,运用磁测技术发现了此墓。附带说一句,孙权墓的地宫呈“甲”字状,墓道向西,全部是开山凿石而成,工程量非常大,当时应该动用了很多人力。至于孙权墓是否被盗了,目前还不得而知。


古人有“祖坟福泽子孙,子孙彰显先人”一说。孙权死于公元前252年,早让人忘记了。1677年后,孙中山的下葬此于,让人们重新记起了这位东吴大帝,真还有点“子孙彰显先人”的味道,不知名的墓地也有了名字——“梅花山”。我在采访中发现,此山确是沾了中山陵的光,孙中山下葬后,国民政府在此广植梅花,梅花长大成海,山成名。

孙中山下葬紫金山“问祖”之外,还有一个“巧合”不得不说一下。第一个葬在南京的帝王是孙权,至目前,最后一个葬在南京的“帝王”是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这算不算是又一种因果轮回?


实际上,孙中山下葬紫金山有太多的巧合,如紫金山汉代时曾叫过“钟山”,两千年后真的葬了一个“中山”;近人称孙中山比朱元璋“高明”,中山陵址真的比明孝陵高一坡度;孙中山首次说出死后葬紫金后在3月10日,而病逝日在3月12日,竟然就在前后;建造帝王陵一定会死人,中山陵的设计者吕彦直未等陵墓告成就死了……
发表于 2009-5-25 20:0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一见的好资料,谢谢楼主的无私奉献。
发表于 2009-6-6 06:4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wwkgb 于 2009-6-6 06:50 编辑 实龙强案弱,却未至于“旷野”。远山卷于西南特朝。
仰之弥高,努力之案难企。宏图远望,立心为公
中案.jpg
红中黄孝.jpg
远朝.jpg
发表于 2009-6-6 17:5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围的草木茂密,中间像太极,是一块风水宝地
发表于 2010-12-7 19:32:55 | 显示全部楼层

考证中山陵风水

前些天到华东五市考察学习,认真看了中山陵风水,感觉的确是风水宝地,可惜太高风吹穴位,前面层层鞍山环抱如同太极图,也保护不了穴高风吹,更可怕右后方有凹。
发表于 2010-12-7 19: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高展 于 2010-12-7 19:36 编辑

回复 1# 高展
0.jpg
1.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发表于 2010-12-7 21:42: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07年已去过中山陵,我认为不是大地,小结,穴位确有小泡。
发表于 2010-12-17 07:3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高了,觉得散,不聚气。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4-27 09: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