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600|回复: 0

[转帖]经方用量漫谈

[复制链接]
信誉: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发表于 2018-5-14 08:5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黄煌


今天我要结合经方来谈谈量效关系方面的一些经验和看法。


首先我希望在坐的各位专家,能一起呼吁社会关注《中国药典·一部》规定的药量问题。临床工作非常复杂,疾病不同,体质不同,气候不同,药物不同等,用量都要发生变化,这样才会有效果。


《中国药典·一部》中,中药饮片用量和我们临床应用的实际用量差距很大。《药典》中最小量和最大量的区间约是1:3,有时最小量是3克,最大量是9克。


我曾在1998年对330名全国名中医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名中医常用药物的区间一般在1:5到1:50,甚至有1:100。按照仝小林教授的研究结论,张仲景时期的一两相当于13.8克,那么小剂量约用10~12克,大剂量约用30克。相比之下我们临床用药就有点缩手缩脚了,希望能尽快把区间放宽到1比5到1比10。


我们都知道中医的难题非常多,其中量效关系是最难的,也是最难说清楚的。有人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用量,因为中医最说不清楚的就是用量。


症效关系我们尚且说不清楚,更何况量效关系,它涉及的因素实在太多了,有药物本身的问题,如:药物的配伍、质量、炮制、煎服等;与病人相关的:病人的体质、心理、居住地等。疾病不同,用量也不同,这些方方面面的影响因素实在是太复杂了。


但是我们总要找一个规律,总要有一个规则来指导一门学科的发展。这次会议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哪怕我们一次讨论得不是很清楚,我们可以讨论两次、三次,一批人讨论不清楚,就请更多的人来讨论,慢慢来,我们一定会把中医很多技术性难题搞清楚,这样才有利于中医长足的发展。


今天我从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两本书的用药原则来谈一下几味药的量效关系。


首先说说黄连。

在我对全国名老中医的方药进行调研时,发现在常用药中黄连排列第五,也就是说,黄连是个非常重要的药物。它在张仲景的书里有大剂量、小剂量使用,大剂量黄连用来干什么呢?用来除烦的,因为张仲景没有什么清热泻火的概念。


黄连阿胶方是在伤寒方、金匮方中黄连用量最大的方,用到4两,“心中烦不得卧”就是大剂量使用黄连的指征,烦躁不安,睡不好觉,爬起来躺下去,焦虑烦躁,这时可用黄连阿胶方。所以,后世常在一些急性传染和感染性疾病的急期,出现中毒性脑病、烦躁、昏迷时,大剂量应用黄连。如黄连解毒汤,黄连用量最大,达3两,其他清热解毒药,栀子、黄柏的用量是2两,属于小剂量。


在治疗痢疾重症、红白脓、浮肿脚痛等疾病时,黄连的用量也非常大。我觉得,张仲景当时用黄连阿胶汤治疗的可能是痢疾重症,病人没办法睡觉,经常拉黏液脓血便,这时黄连要用大量才有效。明朝名医缪仲醇治疗痢疾用滞下如金丸。滞下是古时下痢的另一种说法,滞下如金丸就是单用黄连研粉做成丸药,每次吃4钱,4钱黄连量也不小。


黄连还可治疗失眠。山西大同名中医田隽认为,黄连镇静安神的作用非常好,常用于一些失眠、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强迫症的患者,在辨证组方的基础上加10克黄连。10克黄连不少了,黄连是天下第一苦药,把它按照1:20万倍的比例稀释,黄连水依然有苦味,所以我们称黄连是天下第一苦药。


所以说黄连除烦的作用非常好,现在日本用黄连解毒汤治疗老年性痴呆,能够明显减轻老年性患者的焦虑、烦躁情绪,也就是我们讲的除烦作用,确实黄连能让人睡好觉。


《神农本草经》把黄连列为上品,说它久服令人不忘。确实吃黄连后记忆力会变好,现在好多年轻人老是记不住东西,不是肾亏,也不是心血不足,而是心火旺。记忆力差、烦躁、郁闷、眠差、舌红,这种心肾不交的失眠用交泰丸治疗是有道理的。黄连是关键药,而且用量一般都较大。大剂量应用黄连除烦,这是张仲景的经验,也值得我们细细去体会。现在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非常多,黄连大剂量使用值得我们探索。


小剂量黄连干什么?用来除痞,如半夏泻心汤治心下痞,黄连只用1两。在治疗消化道疾病时黄连用量不能多,用量多病人胃里会不舒服。有人治胃病,用黄连动辄10克,甚至15克是不行的,用黄连我们建议2~3克,不超过5克。


夏奕钧先生喜欢用黄连,号称“夏川连”,他治疗胃病用一般用5分黄连,有时用3分,5分是1.5克,量非常少,但确实有效。所以,从这个张仲景黄连大剂量使用和小剂量使用的规则来看,决定黄连用量的关键在哪里?在其“病”,病不同,量就不同。急性感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出现精神症状时,可用大量黄连;治疗慢性疾病,特别是一些消化系统疾病的时候,黄连的用量要小。


这应该是一个规律,当然还有其他的规律,对这个药物治疗的疾病我们还没有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到底黄连对哪些疾病有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临床研究、药理研究、实质性研究、动物实验,这些“是什么的”研究我们做得比较少,“为什么的”研究做得比较多。


而我们的临床医生最需要了解“是什么”,就是黄连的主治疾病。我临床上常用葛根芩连汤治疗糖尿病烦躁、下痢拉肚子,黄连用5~10g,效果不错。有的病人血糖高但不拉肚子,用葛根芩连汤也有效,当然这是我的经验,我们还在探索。


黄连这味药非常好,很值得研究。但是据说新加坡是不允许使用黄连的,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这么好的药不能使用,中医的长处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再说说麻黄。

张仲景用麻黄也有大量小量之分。大量的麻黄发汗,大青龙汤治疗无汗烦躁,麻黄用到6两,除了发汗以外还可利水,麻黄的利水作用也非常好,如越婢汤,一身尽肿,全身肿时麻黄用6两,6两的量是非常大的,按照1两等于3克的保守标准来换算的话,6两就是18克麻黄,但现在我们用麻黄都没有用到这个剂量。


我也看到过很多报道,大剂量使用麻黄以后,很多浮肿就消退了。据说这次流感有很多人用大青龙汤,大青龙汤中麻黄有5分,用2~3克不起作用,就是要大剂量使用。


《中国中医药报》报道当年毛泽东主席在青岛感冒,发烧不退,西医没有办法,请山东老中医刘惠民,刘惠民看到主席体质非常好,就用大青龙汤,两剂病愈,主席非常高兴。


小剂量麻黄张仲景怎么用?他用来治痒。如桂麻各半汤,麻黄只能用1两,合6:1的比例。这个张仲景是有讲究的,技术含量非常高。


这些汉朝的东西我非常喜欢,为什么?求实,大家有机会可以到江苏徐州龟山汉墓看看,那里的两个甬道中心线一直到西南才相交,也就是说这个甬道搭得非常直,塞在甬道里面的石块天衣无缝,我们只能惊叹汉朝工匠们的高超的技艺。


同样,我们能从量上看出经方的精妙之处,并不像我们的教科书,对用量不是很关注。陈修园先生讲的“下手工夫”就是技术型的东西,现在我们都不大重视了。并不是说不要研究理论,理论是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技术,所以从张仲景的用药来看,用量上的变化非常大,而且都很讲究。


桂麻各半汤用来治痒时麻黄用小剂量1两,温阳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这里麻黄是不能大量使用的,按小剂量用1两,疗效确实不错。我用麻黄比较多,现在的人缺少运动,饮食过分肥腻,所以麻黄证也越来越多。据说现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越来越多,有些大学生脸上痘痘老是不退,月经两三个月不来,体毛变多,体重增加,怎么减肥都无效,检查发现是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这些患者我的经验就是要用麻黄,用含有麻黄的葛根汤。


又如:麻黄附子细辛汤、麻杏石甘汤,这里面都有麻黄,麻黄能通阳驱寒,效果不错,用量不需要大。用了麻黄以后多囊卵巢的患者往往月经就来潮了,麻黄能催月经、发汗、通经,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作用机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同时小剂量麻黄还可用来治疗一些皮肤病,我们用量用得比较大,但不像大青龙汤那么大。现在孩子的皮肤病非常多,我发现小儿异位性皮炎的痒是遗传性的。过敏性皮炎非常麻烦,小孩经常搔抓,搔抓以后又会引起疹子,往往眼周皮肤增厚,像胎癣一样,这个其实没有什么好办法。


我发现对这些孩子要用麻黄,按照张仲景的思路来,我常用麻杏石甘汤或防风通圣散治疗这类皮炎瘙痒。现在冬天的皮肤病也非常多,有一个病人银屑病非常严重,全身广泛性的红斑,奇痒无比,焦躁不安,用什么呢?我用防风通圣散,麻黄用15克,量比较大,很快就控制了病情。


防风通圣散是一张后世方,但是有经方的基础,我治疗了很多这类皮肤病都很有效。这个用起来非常简单,就是用于无汗的病人,皮肤干燥,不容易出汗。通过对仲景麻黄方的应用,我发现决定麻黄用量的关键在于体质。它和黄连不一样,要用好麻黄的关键在人的体质。


麻黄这味药有毒性,而且反映非常强烈。我们的学生都自己尝药,有一个同学吃了45克麻黄,一晚没睡着,我感觉他的体质不是麻黄体质。另一个同学用附子用到125克,自己尝,后来眼睛看不见,看到的图像是黑白的。中医不尝药,只学理论怎么行?我不是从“理法方药”开始的,我是从“药方法理”开始,从药开始,尝、试。麻黄要想用好的话,要看体质,体质不同感觉不同。我体会到张仲景用麻黄的几个客观指征,这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第一个就是黄肿,一身面目黄肿是张仲景用麻黄甘草汤的重要指征。甘草麻黄汤就是甘草和麻黄两味药,张仲景用来利水。我们通过望诊发现,患者脸色发黄、发暗,全身浮肿,身体里是有水的,这种状况用麻黄最有效,也最安全。


美国为什么禁止使用麻黄?就是因为刚开始认为它是减肥的好药,很多减肥药里都用麻黄,有效,但有几例死亡病例,所以美国禁止使用麻黄。其实他们没有抓住使用麻黄的客观指征,那就是体质。


第二个是无汗,怕冷没有汗,但是无汗是最关键的。为什么?恶寒是自觉症状,不容易抓住,无汗才是最关键的。病人说的出不出汗不算数,我们要按摸出来的无汗。我也讲过要把病人的口语转化成术语,这个非常关键。这种能力很重要,我们得培养,才能归纳成我们自己的经验。


我发现无汗的病人都比较粗壮,皮肤较黑,像李逵、鲁智深那样,不像林黛玉或杨贵妃。现在病人的脸看不出来,特别是女性化妆很不真实,看病人的皮肤便真相大白,皮肤干燥得像鱼鳞,有体毛,冬天皮屑很多。这种就是麻黄体质,皮肤刺刺的或抓过后皮肤有白色划痕,就叫无汗,这个要靠自己的手摸出来。


第三个指征是脉象,这个至关重要。大青龙汤的脉象是紧,紧是有力,心功能好。麻黄对心脏特别敏感,房颤的病人动不得,就算是像李逵那样体质粗壮的人,如果他有房颤的话,大剂量用麻黄马上就会出问题,扩张性心肌病等根本就不能用麻黄。房颤的病人对麻黄非常敏感,所以张仲景在大剂量使用麻黄时,一定要辨脉,脉弱的时候不能用,血压不稳定、心功能不全、房颤的患者绝对不能用。


我曾经用过,这个初看像个麻黄体质的老头,相当粗壮,有一点浮肿,但是我忽略了他有房颤,用了一点点麻黄,还加了黄芪,这个病人还是有明显的感觉。


所以从张仲景用麻黄治疗一身面目黄肿、恶寒无汗及脉象来看,他描绘了一种体质,我们叫麻黄体质,这是我们安全有效使用麻黄的一个重要指标。麻黄体质就是体格粗壮、肌肉发达、皮肤干燥、不容易出汗、心肾功能好的,这种人用麻黄是比较安全的。


很多疑难杂症一般方子治不好,我就经常用麻黄。比如遗尿,有些青少年遗尿很麻烦,用药没有效果,用什么?就用麻杏石甘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满脸痘痘的患者清热解毒没有效果,必须使用麻黄。


我看到过一个报道,上海的许士彪教授,他用麻黄治疗脑梗、脑出血、中风偏瘫,这是很有胆量的。他有一张方叫通脑方,可惜药物组成他没有完全公布。这个通脑方是主要由麻黄、桂枝、细辛、川芎、甘草组成,这里有古时汉唐方的影子,续命汤就是用来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但现在我们碰到脑血管疾病都讲活血化瘀,用丹参,这是很有问题的,古时候的治疗不只用丹参,也不仅仅清火,还要通阳。


下面我再说说黄芪。


黄芪是我们全国名中医最擅长使用的药物。从经方看,用黄芪的方都在《金匮》,《伤寒》里没有,这个提示什么?慢性病才用黄芪。《药典》规定黄芪的用量是9~30克,而330位名中医的用药经验是6~250克,区间非常大。


张仲景用黄芪有三个剂量,最大剂量的黄芪方是芪芍桂酒汤,黄芪5两,治疗出汗、黄汗,这个汗出到什么程度?衣服上有汗味,像黄柏那样的汗渍。汗越多,黄芪的用量越大。大剂量黄芪还可用来利水,治疗下肢、全身浮肿。这些都被后世的临床实践所证实,如止汗民间单用黄芪,加红枣,煮汤确实止汗。


后世也有大剂量用黄芪来利水的,清代陆定圃《冷庐医话》中记载,有一个病人全身浮肿,奄奄一息了,用大剂量的黄芪煮粥喂服后,很快小便非常多,肿退了,人也清醒了。


这些经验后世医生用得更多,特别是岳美中先生,他大剂量用黄芪治疗肾病,消除蛋白尿,用大剂量黄芪30克煮粥降压。一些老年人舒张压高,难降的,可用大剂量黄芪。我们江苏省中医院的胡主任认为黄芪、葛根大量使用能降压。我也发现黄芪、葛根用60克治疗一些中老年人的舒张压高,特别是伴浮肿的,效果很好。


当然还有大家非常熟悉的大剂量黄芪用来治疗中风偏瘫,补阳还五汤黄芪要用到4两,如果按1两等于30克来计算,要用到120克,如此大的剂量确实用得比较少。


当然这个剂量还不算最大的,我老家一个皮肤科老中医叫孙泽民,他用过一斤黄芪来治疗皮肤病,具体情况不是很清楚,我只是看到他方里有一斤黄芪,要用大的钢精锅煎药。


大剂量的黄芪在使用时要非常小心,我发现大剂量使用黄芪后会出现食欲下降和腹胀。我曾经治疗过一个老人中风偏瘫,体态肥胖,多汗,被子里全是汗,没详细问诊就给他用了大剂量的黄芪。结果第3、4天打电话来说老太太不肯吃饭,本来食欲挺好的,现在胃里不舒服,我就赶快去掉黄芪,之后情况有好转。


大剂量黄芪加上肉桂,可治疗糖尿病病人低血糖和心慌。很多糖尿病病人常有饥饿感,吃了很多东西都吃不饱,心慌手抖,这个时候大量黄芪一定要用,能够改善病人的症状低血糖。一些心慌的症状,像黄芪桂枝五物汤或防己黄芪汤都可大剂量使用黄芪。


黄芪中等剂量是治疗血痹的。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用3两,主治身体不仁麻木,是古代治疗血痹病的一张专方。经典方证的第一个关键词是“血痹”,内在可能就是血痹——血脉的闭塞,外在张仲景提出了身体不仁,麻木不仁感觉迟钝,有人有皮肤增厚的感觉,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身体不仁,包括异样的感觉,如瘙痒、酸麻胀,甚至疼痛、蚁行感、烧灼感、热感等,都可以使用黄芪桂枝五物汤。


第二个关健词是“尊荣人”,指养尊处优、缺乏体力劳动、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人,特点是骨弱肌肤盛,骨弱并不是骨头软,而是说他赘肉多,没有力气,肌肉不发达,肌肤盛就是胖,疲劳汗出,耐力差。


小剂量黄芪的使用,只用一两半。治疗虚劳里急诸不足,代表方是黄芪建中汤。桂枝3两,黄芪用量只有桂枝的一半,药量非常小。虚是瘦,劳就是诸不足,不足人就消瘦,所以大剂量黄芪我们在临床上治疗水多的胖人,一些瘦弱的人也可以用黄芪,但是黄芪的量不能过大,只能小剂量使用。现在回想起来我以前没有抓住关键,以为久病或免疫力不足就气虚,这是错的。


到底应该如何用黄芪?如何大剂量使用黄芪?我认为关键还是辨体质,所以我提出一种黄芪体质。黄芪是调体质的药,我有以下几点体会:第一个是摸肚子。腹诊并不是日本汉方医的专利,张仲景时期就用腹诊了,如大柴胡汤的腹证就是“心下按之满痛”。用黄芪我一定要腹诊,如果肚子松松软软的,手可以伸进去,甚至立位肚子是下垂的,晃臂膀时可以出现“蝴蝶袖”,这种人用黄芪最合适。这个也可用来辨别黄芪和大黄,大黄腹诊就是硬、痛,黄芪是松软、不痛。


第二个是问食欲。如果病人食欲好,食后无异常,不伴腹痛、腹胀,食后仍有饥饿感,乏力,少食则饥饿心慌,这时大剂量使用黄芪绝对好,能使食后饥饿感减轻,食量减少,人依然有力气。


第三个是看腿。黄芪体质的腿易浮肿,凹陷性水肿,很多有浮肿的肾病患者,我们用黄芪是很有效的。


第四个是问汗。有些病人易出汗,夏天浑身都是湿的,如果是运动或吃饭后全身的大汗,这时也可用黄芪。


用黄芪时也要参考疾病,就是说什么时候可以大剂量使用黄芪,我发现肾病的患者可以。北京有一个医生叫陆仲安,治疗一个全身浮肿的患者,用了大剂量4两黄芪,浮肿就退了,西医没有办法,但是中医就能解决,是大剂量黄芪解决的,但是只限于肾病的浮肿,肝病的浮肿就无效。


孙中山先生患肝癌,有腹水,陆先生去了以后还是用了大剂量黄芪,结果第二天肚子胀得更厉害。所以成也黄芪,败也黄芪。这就是没有掌握好疾病,肝病水肿用黄芪是没有办法的。


至今,我们还在笼统地使用许多经方和常用药,麻黄、黄连、黄芪、附子、桂枝……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到底怎么用更有效更安全?很多还说不大清楚,这也让我们在教学时感到非常难。我的个人经验有限,我不可能只讲我的经验,我要吸收各家的经验。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们曾经对全国名老中医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目的就是总结他们的经验,调研他们最擅长使用的药物、方剂和用法。尤其是药物,什么时候必定使用?什么时候不能使用?最大量是多少?最小量是多少?


调查结果编成了两本书。一本叫《名中医论方药》,这是我和中研院史欣德教授共同主编的。还有一本叫《方药心悟》,是江苏省名老中医的经验总结。这两本书都是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的,这里都有很多量效关系的论述,可供大家参考。






0人打分
|
好评率:100.00%
|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楼主其他發帖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4-24 02: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