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9113|回复: 26

【轉貼】楊筠松其人其事

[复制链接]
信誉: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发表于 2016-11-1 20:3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http://www.vsedu.com.cn/xgtl/kjfs007_05.htm


181836mpbgbzv00hxbhcdv.jpg

163124eq48avcoxzc2kz8d.jpg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32937zd8wgk7pkddp7psg.jpg

132954zmssbid6m9adpdz6.jpg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63153z4spb4br738gur8u.jpg
163210e40n0h0pbppi5pmm.jpg
163435wabjkfcsfc2tt5sk.jpg
163453ynekxzw7x77g9fk0.jpg
163548h45e47vyu5vaddxu.jpg
163606asir4qcjjbblj8pb.jpg
163940ubmn7zrk63jxk2jr.jpg
0人打分
|
好评率:100.00%
|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楼主其他發帖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0:33: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物介绍

杨筠松(834年4月20日-900年3月12日),俗名杨救贫,名益,字叔茂,号筠松,唐代窦州人,著名风水宗师。杨筠松为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为唐朝著名地理风水学家。名益,别号亦玄,世称‘救贫先生’。著《疑龙经》、《撼龙经》、《一粒粟》、《天玉经》、《都天宝照经》、《天元乌兔经》。
因为其用地理风水术行于世,使贫者致富,所以世人称其为“救贫”先生,后人由此也称其为“杨救贫”。[1]
杨筠松,字叔茂,号玄赤,世称救贫仙人,唐代堪舆大师。
杨筠松生于唐大和八年(834年)三月初八日,窦州人(今广东省信宜市镇隆鎮人。江西堪舆形法理论祖师。其父亲杨淑贤生三子:长子筠翌,次子筠宾,三子筠松。

筠松幼年聪颖过人,学习诗书,一览无遗,十七岁登科及第。后为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广明中(880年),黄巢破京城,筠松离京出走,先入昆仑山,后到虔州(江西赣州),以地理术行于世,民间称救贫先生。

留虔州期间,在崇贤里黄禅寺遇曾文辿,邂逅于方丈之内,唔谈中,曾文辿被其非凡的风水学识所倾倒,遂拜筠松为师,朝夕跟随,竭尽弟子之礼。
后随师云游山川,寻龙捉脉,得杨筠松悉心指点,观龙以势,察穴以形,峦头砂水,体用兼妙。曾文辿遂渐通堪舆之道,成为杨筠松第一个高足。

杨筠松口授其徒曾文辿操笔著述。又著新水经。天下万书唯《青囊经》至上,至元朝刘秉忠注《玉尺经》,天机配合杨公天星理气。杨公传曾文辿刘江东胡矮仙李华。曾文辿传廖禹刘江东传谭文谟,谭文谟十八世孙谭宽刘基

老曾又传十八世。至清初李青云,郑松山及徐守贞在闽浙戆区域较为出名。李青云,乃江西抚州府人氏,李邦寻之子,自小精通经书吏。十七岁擢进士受知奖南州。先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土色,后因故逃奔闽泉州林家入赘为婿,后投耿精忠耿王为参军与守贞仝事。后耿王兵败逃入山中在李家山十二年,有扦李氏一穴后因富贵足南宋垟为师长。又扦数穴儿孙发达皆由此也。康熙乙未封君仝处蒲川十余载。与诸名士同游,日走名山寻穴夜画图自记。
后至南坪扦柏林祖墓又扦大坑内李一穴其余不能书述又至平阳江南夏口吴氏出水莲花又至北港大溪边并塔边等地扦黄李池施数穴皆成巨族,年高八十终。
郑松山先生人称虱子郑,与李相遇,换览其书,念其才不亚于李。二师合二为一李先夙道骨郑青夙合为《青夙道骨》。
郑衣冠不整嗜酒妄谈,众名士虽深信也难为言尔。晚年在平阳桥墩大王沙村张顺家安度并卒于张家,张以父礼事之。郑以李郑合著《青夙道骨》增张并其生所学教之。由此张顺先生当时名闻浙闽地区。
张家传承八代至共和初年其后人赠教于平阳青街李公。李为当时该地区高手,断坟宅如亲眼所见。至新世纪李由于自己年迈,其后代无人学习此绝学怕失传于世,后赠于苍南吕青云,并言传身教数年。徐守贞乃福州人明朝举孝廉耿精忠为军师。
耿王兵败逃至平阳南港入赘许家故改名许进同游四方以论三元气运而扦积善人家用之富贵,凶暴之家用之败绝。

浙江一支由此传承。廖瑀、范越风、厉伯绍、刘淼、叶七、邵庭监等先后投入其门下学艺,均成为著名的堪舆大家。杨筠松抛弃方位本身既有吉凶的信条,因地制宜,因形选择,观察来龙去脉,追求优美意境,特别看重分析地表、地势、地物、地气、土壤及方向,尽可能使宅基位于山灵水秀之处,逐渐演化发展,形成风水“形法理论”,“峦头之法”。
形法理论“肇于赣州杨筠松、曾文辿、赖大有、谢子逸辈,其说为主于形势,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向位,专指龙穴砂水之相配”[1],故又名赣派风水。形成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等考察山水、踏勘地形的四个程式。近现代而至当代的风水学者,都践行杨筠松的风水理论,尊他为中国堪舆祖师。
杨筠松著作有《疑龙经》、《撼龙经》、《立锥赋》、《黑囊经》、《三十六龙》、《青囊奥语》、《一粒粟》、《都天宝照经》、《天元乌兔经》、《葬法倒杖》、《天玉经·内传》、《天玉经·外编》等书。其著述为后世风水家所推崇。
唐光化三年(900年)三月初九日,杨筠松病逝于虔州,终年67岁,葬于虔州于都寒信峡药口坝。[2]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0:4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据明朝嘉靖 15 年(西元 1536 年)董天锡编撰的《赣州杨公祠府志》记载:“窦州杨筠松,僖宗朝,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过虔州,以地理术授曾文辿、刘江东。卒于虔,葬雩都药口坝”。[1]

三僚曾氏族谱却有关于杨救贫的详细传略:“杨公仙师祖籍广东窦州府,父名淑贤,剩三子,长曰筠翌,次曰筠殡,三曰筠松。杨公仙师名筠松,字益,号救贫,生于大唐中和甲寅三月初八戌时。幼习诗书,一览无遗,十七岁登科及第,官拜金紫光禄大夫之职,掌管琼林御库。至四十五岁,因黄巢之乱,志欲归隐山林,也一拼将官廷中所学之风水术带至民间,并四处以所学所得帮助他人。[1]

《宋史。艺文志》中所载杨救贫,亦不详其始末。惟术家相传以为筠松名益,窦州人。掌灵台地理,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广明中遇黄巢犯阙,窃禁中玉函秘术以逃,後往来於虔州。无稽之谈,盖不足信也。明李国木撰《地理大全》七卷至十卷为杨筠松所著《撼龙经》、《疑龙经》、《葬法倒杖》。[1]  
 楼主| 发表于 2016-11-6 22: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杨筠松详解
2013-04-16  毓言心札


杨筠松详解



杨筠松,名益,字叔茂,号筠松,号玄赤,又号救贫,后人称救贫仙人,也称为“杨救贫”,是唐代堪舆大师,江西堪舆“形法理论”的祖师。

父亲杨淑贤,生有三子---长子筠翌,次子筠宾,三子筠松。

杨筠松,是杨家第127世“志能”的第四子,生于会昌元年(西元841年)三月初八日戌时。他有两个儿子名为:杨郎、杨影。杨救贫是宋朝大将军杨六郎的曾祖父——节选自《贵州省天柱县通鉴》(来源:“赣州杨救贫吧”)

杨筠松幼习诗书,聪颖过人,一览无遗,十七岁便登科及第。后为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

至四十五岁,唐广明元年(西元880年)十二月初五,黄巢起义大军占领潼关、攻克长安。杨筠松趁机弃官为民,逃离长安,回归民间,后至虔州(江西赣州),以地理术行于世,民间称“救贫先生”。

杨筠松在虔州期间,最早在虔州崇贤里黄禅寺遇到曾文辿,收为弟子,成为杨筠松第一个高足。其后,廖瑀、范越风、厉伯绍、刘淼、叶七、邵庭监等先后投入其门下学艺,后来均成为著名的堪舆大家。

一、生卒说

一说:杨筠松:834~900年(陈启著)

生于唐文宗大和八年(西元834年)三月初八日,死于唐昭宗光化三年(西元900年)三月初九日,病逝于虔州,终年67岁(66周岁),葬于虔州于都寒信峡药口坝。

二说:杨筠松:841~903年

生于会昌元年(西元841年)3月初八日戌时,死于唐昭宗天复三年(西元903年)。

二、地缘说

一说:杨筠松:窦州人(广东信宜人),至四十五岁(西元880年)黄巢破京城后,寓居江西。

二说:三僚曾氏族谱载:“杨公仙师祖籍山东窦州府人”。

    三、作品说

一说:

杨筠松著作有《疑龙经》、《撼龙经》、《立锥赋》、《黑囊经》、《三十六龙》、《青囊奥语》、《一粒粟》、《都天宝照经》、《天元乌兔经》、《葬法倒杖》、《天玉经·内传》、《天玉经·外编》等书。

二说:

清高其倬曰:“世传杨公诸书,皆后人伪托,惟《撼龙》、《疑龙》二经是真书”。就是说:社会上流传的托名于杨筠松的相地术书中,只有《撼龙经》、《疑龙经》是杨撰,这两本书是言形势(峦体)的。《青囊奥语》、《天玉经》、《都天宝照经》都是言方位(理气)的,这些书宣扬五行,而“龙经”轻视并否论五行,不是杨撰,是后人伪作。

三说:

著有《撼龙经》、《疑龙经》(上中下篇)、《疑龙十问》、《卫龙篇(附)、《变星篇》(附)、《葬法倒杖》、《二十四砂葬法》、《青囊奥语》、《天玉经》和《天玉经外编》等勘舆学理论著作,并被悉数收入《四库全书》。

四、传人说

唐朝末年玄宗年间,世传相地之术由“白鹤仙师”传于邱廷翰,邱公传“青衣子”。因邱公知地理而不知天理,误点禁地,惹动帝怒,随尽焚其书并抓邱公入狱坐牢。钦天监官员杨益舍身救出邱公,邱公凭记忆写成地理之书而赠于杨公。后杨公避难于江西,大行地理之道,世称杨救贫。

宋初静道和尚得邱廷翰门人“青衣子”先师日夜指点、亲授,随精于地理一道。静道法师法力广大,能见到地下七尺之土,晚年书成“入地眼”,授徒颇多,其后人较有代表性的有“赖布衣”、“张九仪”、“焦仁山”等。

    想来和杨公风水有共同处,也有差异处,望广大群友学而习之。

一说:

杨筠松二传:(旁传)曾文辿、廖瑀、范越风、厉伯绍、刘淼、叶七、邵庭监;

曾文辿三传:赖文俊(赖布衣)、曾十七;范越风传苏粹明、方十九、张五朗;

赖文俊四传:丁珏、刘雍;

丁珏  五传:卜应天;刘雍传李普照;

李普照六传:廖金精;

廖金精七传:孙世南、李玉才、王应元;

孙世南八传:赖白发、曾道立;王应元传谢玠;

赖白发九传:李鸦鹊

李鸦鹊十传:钟可朝;

钟可朝十一传:唐九仙、陈希夷

唐九仙十二传:胡矮仙、张子微、谢子逸、蔡神兴;

胡矮仙十三传:刘七碗、郑颜渊、刘子猷、丁应之、丘公亮;

刘七碗十四传:刘景清、王禄道、建心仙;

刘景清十五传:刘应宝;王禄道传刘勾力、吴景鸾、蔡二朗、刘子仙、宋花师;

刘应宝十六传:刘元正;

刘元正十七传:刘景明、刘种桃、刘谦;

刘景明十八传:刘风道、谢和卿,刘种桃传廖信甫,刘谦传萧子清;

刘风道十九传:刘云山(珠灵子)、刘云峰、刘云岫,刘和卿传李莲洲;

刘云山二十传:孙伯岗。

二说:

据明朝嘉靖 15 年(西元 1536 年)董天锡编撰的《赣州府志》记载:“窦州杨筠松,僖宗朝,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过虔州,以地理术授曾文辿、刘江东。卒于虔,葬雩都药口坝”。

五、风水理论说

一说:

杨筠松抛弃“方位”本身既有吉凶的信条,因地制宜,因形选择,观察来龙去脉,追求优美意境,特别看重分析地表、地势、地物、地气、土壤及方向,尽可能使宅基位于山灵水秀之处,逐渐演化发展,便形成了风水“形法理论”,“峦头之法”,世称“形势派、峦体派或江西派”。

形法理论“肇于赣州杨筠松、曾文辿、赖大有、谢子逸辈,其说为主于形势,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向位,专指龙穴砂水之相配”,故又名赣派风水也。形成“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等考察山水、踏勘地形的四个程式。

二说:

六、故事说

杨筠松历史考证

来源:杨公风水研究协会网 作者:文清 日期:2010-11-1 13:01:32 

在《四库全书》“撼龙经”提要中这样写道:臣等谨案:《撼龙经》一卷、《疑龙经》一卷、《葬法》、《倒杖》一卷,旧本题唐杨筠松撰。筠松不见于史传,惟陈振孙《书录解题》载其名氏。《宋史。艺文志》则但称为杨救贫,亦不详其始末。惟术家相传以为筠松名益,赣州人。掌灵台地理,官至金紫光大夫。广明中遇黄巢犯阙,窃禁中玉函秘术以逃,后往来于处州。无稽之谈,盖不足尽信也。然其书乃为世所盛传。《撼龙经》专言山龙脉落形势,分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九星,各为之说。《疑龙经》上篇言干中寻枝,以关局水口为主。中篇论寻龙到头,看面背朝迎之法。下篇论结穴形势,附以疑龙十问,以阐明其义。《葬法》专论点穴。有倚盖撞黏诸说,《倒杖》分十二条,即上说而引伸之。附《二十四砂葬法》,亦临穴时分寸毫厘之辨。案陈振孙《书录解题》有《疑龙经》一卷,《辨龙经》一卷,云吴炎录以见遗,皆无名氏,是此书在宋并不题筠松所作,今本不知何据而云然。其《撼龙》之即《辨龙》与否,亦无可考证。然相传已久,所论山川之性情形势,颇能得其要领,流传不废,亦有以也。旧本有李国木注并所附各图,庸陋浅俗,了无可取,今并加刊削,不使与本文相溷焉。

乾隆四十六年十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 臣 陆锡熊 臣 孙士毅

总校官臣:陆费墀

1、历史记载

据史书记载,廖、曾两姓都从宁都徙居兴国三僚,“盖两家冢宅,皆筠松所卜而贻之谶云”(明·嘉靖董天锡编撰《赣州府志·人物志》)。可能是因为这一缘故,三僚人非常愿意跟外人介绍杨救贫为三僚卜地开基的传说。

据说曾文辿是杨救贫的首座弟子,也是三僚曾氏的开基祖先,自从在黄禅寺偶遇杨救贫之后,便与杨救贫云游天下,但是曾文辿一直都想寻找一块吉壤,世代定居下来。在宁都的赖村,曾文辿希望在那里安家,在他看来,那里的风水可以出大官,杨救贫说那里的山是秃头山,只会出大盗。后来在雩都的平头寨,曾文辿说这里是“五虎下山,狮象把水口”,将来子孙肯定兴旺发达,谁料杨救贫又说他看错了,这是“五鼠下山,猫儿把水口”。曾文辿发现三僚的风水不错,子孙可以世代为官,于是告诉杨救贫,他已经找到了一个“前有金盘玉印,后有凉伞遮荫”的好地方。杨救贫来到三僚一看,果然是一块肥沃的盆地,山水环绕,盆地中间有一座长条形的石峰,在遥远的盆地边缘有一棵高大的松树,树底下卧着一块圆形的巨石。但是,在这位风水大师的眼里,看到的却是一块适宜风水先生世代居住的地方,整个盆地就是一个硕大的罗盘,盆地中间的长条形石峰酷似罗盘的指针,而松树和巨石则是风水先生随身携带的雨伞和包裹。他说,住在这里,子孙后代端着罗盘,背着包裹出门。原来杨救贫担心死后风水成为绝学,希望徒弟们能够世代继承他的风水地理学问。

杨救贫和他的两个弟子(曾文辿和廖姓开基祖先廖瑀)一起,在盆地中间搭起茅棚住了下来,一人一座茅棚,茅棚为“寮”,故称“三寮”(如今为“三僚”)。

曾文辿将全家迁往三僚村定居时,杨救贫特地为他择址定向,并作了一份地钳记流传至今:“僚溪山水不易观,四畔好山峦;甲上罗经山顶起,西北帘幕应;南方天马水流东,仙客朝拜中;出土蜈蚣艮寅向,十代年中官职旺;今卜此地为尔居,代代拜皇都;初代钱粮不兴大,只因丑戌相刑害;中年富贵发如雷,甲木水栽培;兔马生人多富贵,犬子居翰位;今钳此记付文辿,三十八代官职显”。

明清以来,曾氏后裔人文蔚起,出了许多人才。据说海外的风水考察团来到三僚,都会拿着这份地钳记,寻找其中的“天马水”、“出土蜈蚣”、“罗经山”和“甲木水”。

2、民间传说

杨救贫一生致力于风水之术,扶危济困,晚年却不幸为政客所害。在他所处的时代,唐帝国已经衰微,诸侯称霸。统辖虔州(今江西赣州)的诸侯是卢光稠,他早有独霸天下的野心,于是自立为王,号称卢王。卢光稠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便请杨救贫为其卜天子地,卜得后,将其母改葬。在答谢杨救贫的宴席上,卢光稠问杨救贫还有天子地否?杨救贫答道:一席十八面,面面出天子。卢光稠不愿别人也得到天子地,与他争夺天下,于是在酒里下毒。杨救贫察觉后,立刻带着徒弟回家,可惜船到雩都药口坝,便毒性发作,杨救贫问弟子曾文辿此处何地,曾文辿说是药口,杨救贫叹道:药到口死矣!仇不可不报也。临死之前告诉曾文辿游说卢光稠在赣州磨车湾安装水碓,十字路口开凿一口水井,则世世代代为天子矣。曾文辿不解,询问其中的奥妙。杨救贫解释道,磨车湾安碓,单打卢王背,十字路口开井,卢王自缢颈。在不同的位置上安碓凿井,在风水上破了赣州的“天子气”,制煞了卢光稠。后来卢光稠果真背长痈疽,疼痛难忍,自缢身亡。

3、杨筠松择基筑赣州城

杨筠松于唐代末年携宫廷珍藏的堪舆“秘笈”,来到当时经济文化相对落後的赣南隐居,他首先结识了割据赣州的卢光稠。

卢光稠请杨救贫为其母亲择地建墓,此墓在宁都县洛口乡麻田村圩场西北约1.5公里的山坡上。杨筠松先生先後为卢光稠父母择地建墓两处,足证他们关系密切。

卢光稠请杨救贫择基地筑赣州城,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赣州府城,最早是东晋永和5年筑的土城,故址相传在章贡二水之间,至义熙2年水毁,存在不过46年。後府治迁水东。南北朝的宋时,赣南为南康国,城治在於都。赣州城废。五代十六国时,卢光稠被封为虔王,请杨救贫为其择址建城。杨救贫选赣州城址,为“上水龟形”,龟头筑南门,龟尾在章贡两江合流处,至今仍名龟尾角。东门、西门为龟的两足,均临水。从地形上看,赣州城有两条来龙,一是南方九连山(离方,属火)发脉,从崆峒山起祖,蜿蜒而至城内的贺兰山落穴聚气,结成一处立州设府的大穴位,这条龙还有一个小支落在欧潭。此外,赣州的北龙脉来自武夷山,经甯都、万安、赣县,分成数小支,落穴于储潭、汶潭。这三潭是赣州的水口,和赣州城外的峰山、马祖岩、杨仙岭、摇篮山等山峰一起形成赣州城山环水抱的局势。赣州城遂成为一座三面临水、易守难攻的铁城。卢光稠得以拥兵一隅,面南称王30余年。

   4、杨筠松 (成都风水师--王家凡)

一、唐朝晚期,统治阶级奢侈日甚,朝政腐败、赋税苛重、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揭竿而起,四方响应。从者如云,义旗指处,所向披靡。唐广明元年(西元880年)十二月初五,起义大军占领潼关、攻克长安。唐僖宗李俨在“百官皆莫知之”(《资治通鉴》卷二五四)的紧急情况下,携带三个妃嫔、四个亲王,仅有五百名神策“军”护驾,仓皇逃出长安,“奔驰不分昼夜”(同前)地逃往西川。
  这时,出身清贫,为官廉洁的杨筠松,目睹李唐王朝的腐败,早已心存芥蒂。他淡泊名利、不恋权位,趁机弃官为民,远离长安,回归民间,以他平素悉心钻研的勘舆术,浪迹各地,为世人勘察,择定吉穴佳壤,营造祖先坟墓。在古代实属难能可贵。
   对杨救贫趁着兵荒马乱、逃离长安一事,历来流传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一种是他在混乱中,利用曾在皇宫的琼林御库供职之便,监守自盗,将库中珍藏有关风水地理方面的经典秘籍,窃为己有,带到民间。

另一种是他在朝中任职期间,与琼林御库的司库总管相处甚善,便给他提供了进库阅读甚至借出库内藏书的方便,从而使他获得潜心披阅中国勘舆学鼻祖青乌子的《葬经》、郭璞的《锦囊经》、陶侃的《捉脉赋》、一行和尚的《界水说》、司马头陀的《水法》和丘延翰的《八字》、《天机》等一大批珍贵古籍的机会,使他的勘舆理论大有长进。但在他决定弃官而去的前夕,他根本没有萌生私自吞没这些借回家的典籍书的念头,而是当着司库总管的面,一一清点、如数归还。★★★★★

窃以为前一种说法,与杨筠松的为人处世之道格格不入,不无以讹传讹之嫌。在这一点上,就连《四库全书》子部七中,总纂官纪昀、陆锡熊、孙士毅和总校官隆费墀等四人于乾隆四十六年十月奏呈给乾隆的“提要”中,也为杨筠松辨诬,“广明中,遇黄巢犯阙,窃禁中至函秘术以逃,后往来于处世。无稽之谈,盖不足信也”。

而后一种说法,则符合他为人素来光明磊落、坦坦荡荡的性格,因此,他才能平心静气,心安理得地回到民间,去做他愿意做的事。
    杨筠松平素自奉节俭,布衣芒鞋,深入民间。他怜贫恤苦、多方周济、不遗余力,以他的风水地理之术,帮助贫苦百姓,在民间有口皆碑,称之为“救贫先生”。从此,“救贫”二字的名声大振,不胫而走,而他的本名在广大百姓中,反倒知之者不多了。
    二、三僚曾、廖二姓在村子内各住一边,他们建的杨公祠也是各居一边。

廖姓杨公祠也始建于元朝至正年间,距今约650年左右。廖氏杨公祠堂位于三僚村盆地的西北部御屏峰下,左右两边均为民房。祠的座向是子午兼癸丁,分上下两殿,(现仅存一殿)杨公金身雕像居中,左边为廖金精,右边为老官,另外左下座为药师华佗、右下座祀当坊福主。
  廖氏杨公祠由于历史原因,也遭到人为的破坏,近年还未进行大规模重建,故规模比较些因为距圩集(三僚村有圩场,二天一圩)比较远,道路难行,还太引人注意。进廖氏杨公祠的人,对祠内的二副对联比较关注。

第一联曰:
    竹杖青奇万里河山归杖下
    青囊元妙一天星斗隐郎中
  这联中隐含了三僚廖氏开基祖廖金精向拜师学艺的故事。
    第二联是:
    抽爻换象堪移一天星斗
    避凶趋吉真乃万国神仙
   这副对联为南宋状元宰相文天祥所题。
    廖氏杨公祠内悬挂着二块巨匾,一块是“历代国师匾”,文曰:
    奉旨
    钦天监国师 廖金精廖兴廖均卿 廖旺隆 廖文政
    钦天监博士 廖景庵廖必旺廖用成 廖歧山 廖绍定 廖觉先 廖炳 廖绍宠
    另一块是“历代明师匾”。

三僚所谓的“国师”,是指受过朝庭封赏的堪舆术士,未受朝庭封赏,但在民间享有很高声誉的堪舆术士,称为“明师”。
    三.据兴国明代的古县志《窦志》载:三僚村曾姓的杨公祠始建于元朝末年的至正年间(西元十四世纪中叶,距今约650年左右),祠堂位于三僚村盆地的中央(今三僚诚真希望小学前面、三僚村委会东侧),座向是壬丙兼子午,殿堂上杨筠松居左,曾文辿居右,均为和真人大小的樟木雕像,镀以金漆,民间俗称“杨公金身”。元朝杨筠松雕像完成时,大学士欧阳圭有诗赞曰:“大道无形,公独有像,神仙不死,公独有葬。”
    杨公祠内还二幅对联曰:
    名扬百千万年仙踪永驻
    文钳三十八代德泽长存
    灵应九州
    图书有象悟通消息达天机
    造化无形参透盈虚成大道
    万国朝元
    自古天下重名此仙有几
    能使山川生色惟公独尊
    由是观之:

一、杨筠松实有其人,这是不争的事实。

二、杨公其术之高令人难望项背也是无可非议的。一是出那么多的钦天监的曾氏和廖氏专为他竖祠可见一斑,再则有宰相题祠和太守题碑可以看出,还有,“杨救贫”三个字在湖南民间亦无人不晓,更不用说江西一带了,杨公真名在民间倒已无多人知道,从侧亦可见其术之深,其德之高。

三、从廖氏专为杨公竖的祠来看题词中的“青囊元妙、一天星斗、抽爻换象、图书有象”等语,虽只只言片语,其中如果不是讲“河洛”之理你很难另外说是讲其它什么吧。虽说不是廖氏所题,但其族既出了那么多的钦天监,其术定是一些民间高师所能比吧,怎能让一些与自己的祖师爷杨公毫不相干的语言出现在上面呢?

四、正如不能因为你没有见到过古人就否定古人的存在一样,我们不能因为《唐书》未载而否定杨公及其神术的存在,就是在当今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一个挟技民间的人胡**们还不一定知道呢。再说他也是得秘本后才神其术的,在朝时可就不一定了。

   5、杨筠松风水

      时间:2011年03月24日

在中国历史上,“风水地理”深刻地左右着中国的传统建筑。从普通老百姓的村落住宅,到王公贵族的皇宫大殿,出家人的寺观,甚至埋葬死人的陵墓,无不附会着风水地理的传说。从基址的选择,方位的格定,乃至设计、布局和营造,都在风水地理文化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人对风水地理逐步演变为一种超人的神秘力量,冥冥之中主宰着人们的吉凶祸福、富贵贫贱、子孙繁衍、家族兴衰,甚至死生寿夭、穷通得失、货殖营利、科场中举等等,成为隐藏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秘密。

唐末五代是我国风水地理文化最为兴旺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形成了一个影响深广,绵延千年的风水地理流派——“形势派”(又称“峦体派”),通常称为“赣派”(或称“江西派”),流传甚广,并一致公认“赣派”始祖为杨筠松(又名杨救贫),他创立的风水地理文化普遍称为“杨公文化”,享誉海内外。

杨筠松,名益,字叔茂,又名杨救贫。生父系江西庐陵(今为吉水县)人。生父早逝,母亲改嫁于广东窦州(今广东信宜市)一商人,杨筠松为遗腹子,于唐文宗太和八年(西元834年)三月初八戌时出生于窦州圳隆(今信宜市镇隆镇八坊村)。

信宜镇隆古城,始建于唐高祖武德四年(西元621年),迄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是历代州县并治之地。据《清一统志》记载:“信宜县南,二川合流处罗窦洞,水中石简耸起,形如水舸。”生动描述圳水隆起的汹涌澎湃景象,“圳隆”因之谐音演化成“镇隆,唐朝初年脱颖而出,人杰地灵,杨筠松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杨筠松的养父粲都字文光母亲何氏。有兄弟3人,长子筠翌,次子筠宾,筠松行三。杨筠松自幼聪明过人,勤奋好学。17岁(唐宣宗大中五年〈西元851年〉)登科甲,随之步入仕途。至唐僖宗朝任国师(唐僖宗乾符二年至唐僖宗广明元年〈西元875~880年〉41~46岁),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文官),掌灵台地理事(掌管皇家地理典籍和有关祭祀等事务)。任职期间研读堪舆典籍,钻研地理,得其要领,为后来创立杨筠松风水地理文化和成为地理堪舆名家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唐懿宗咸通十五年(西元873年),懿宗驾崩,僖宗即皇帝位。僖宗李儇(xuan)眷恋声色,枢密田令孜在朝专政,致使朝政腐败,江河日下。唐僖宗乾符元年(西元874年),关东连年水、旱灾,民不聊生,濮州(今山东邮城)人王仙芝聚灾民数千人起义。唐僖宗乾符二年(西元875年),冤句(今山东曹县)人黄巢响应王仙芝揭杆起义。唐僖宗广明元年(西元880年)十一月,黄巢率农民起义军占据潼关,十二月攻入京城长安(今西安),黄巢即帝位,自称大齐皇帝。

长安失陷前夕,僖宗李儇在“百官皆莫知之”的情况下,挚得三妃四王,由枢密田令孜率500神策军护驾,秘密逃奔西川(唐代的“西川”相当于今天的四川中西部的一部分,包括现在四川省的东部及重庆市全部。以成都平原为核心,北与汉中相邻,东到三峡,南到宜宾,西至于龙门山脉)。僖宗出逃前,降旨杨筠松“断发入昆仑山步龙”(昆仑山位于今青海省)。★★★★★

杨筠松目睹李唐王朝的腐败,对朝廷复起深感失望,毅然脱离朝廷,弃官为民,携禁中地理秘籍外逃,云游四方,从事地理堪舆(古代称为“地理”又称“堪舆”。“堪”就是天道,“舆”就是地道,当今众多人将这种“地理”“堪舆”通称为“风水”)活动。在南行途中,一度往返于处州(今浙江丽江),后至湖北偶遇刺史廖銮(830-902,廖三传(861-921年)之父),互议境遇,言及“地理”,经其指引,遂于唐僖宗中和二年(西元882年,48岁)辗转至江西上饶、抚州等地。其时黄巢称帝,杨筠松心存戒备,行至江西虔州(今赣州市),一度隐迹于空山,又名崆峒山(位于今赣州市东南)。后来迫于生计离开崆峒,以其娴熟的堪舆特长,在虔州乡村从事地理堪舆活动。

唐僖宗中和四年(西元884年)黄巢兵败泰山狼虎谷,自刎。僖宗复辟。杨筠松因未“断发入昆仑山步龙”,自度获罪于僖宗,既不敢返朝供职,也惧怕回原籍遭究,不得已长期浪迹赣南(今赣州市辖区)农村)。行至兴国县三寮村时,见这里山水宜人,环境幽静,利于隐居藏匿,遂择三寮为长期寓居之地。

杨筠松择居三寮后,对携带的禁中地理秘籍不“承袭附会”,而立足探求人居与自然环境的真实面貌。在赣南(今赣州市辖区)的20年间,他竹杖芒鞋,不畏艰辛,攀悬崖、临绝壁、涉深涧、探洞穴,顶狂风暴雨,行丛林密径,凭着惊人的毅力,他踏遍兴国、雩都、宁都、虔州(今赣州市章贡区)等地的山山水水,还深入闽、粤等地,考察山川河流、“龙脉”、“水口”,对所到之处的地理、水文、地质、矿藏、植物情况作深入细致的考察。每到一地,他总要把观察的现实状况,对照前人所写的风水地理书籍中的表述进行甄别,其弟子及后裔据此整理成杨筠松理念的《撼龙经》、《疑龙经》和《青囊奥语》等风水地理著作,被历代风水地理师奉为学习的经典、操作的依据。★★★★★

“济世救民”是古代“风水”之所以出现的初衷。杨筠松毕生致力于风水地理文化的研究和实践,他在赣南为百姓阳宅选址、纠正葬俗旧习、资助平民生活,被当地人呼做“救贫仙人”,从此,地理宗师杨救贫扬名海内外。

杨筠松一生中,为地理堪舆历经坎坷,于唐昭宗天复三年(西元903年,70岁),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是年二月底,虔州刺史卢光稠派人专程前往三寮请杨筠松前来虔州,对城池扩建堪舆布局。作为卢光稠座上宾的杨筠松及其徒弟曾文辿全力以赴。在虔州期间,走遍周边山山水水,寻觅“龙脉”、“水口”,为虔州扩城规划设计。他发现虔州“据江右之上游,崆峒峰居前,三阳枕其后,章、贡两水缭绕乎左右,而郁孤岭屹立乎中,诚一方之壮观也”。外围与崆峒山对峙的还有西南的四会峰、九峰山,北面的储山、狮子岩,西北的通天岩等,实可谓“山之分峙,水之潆(ying)洄,而形胜即于此焉”。杨筠松在充分掌握虔州地理堪舆资料的基础上,运用他独创的“形势派”风水地理文化理念,精心规划、布局虔州扩城方案。杨筠松深知自己体弱患疾,但他呕心沥血、日夜操劳,终于在是年十一月中旬,完成全部方案。就在这时,病情加重,他向卢光稠辞归,卢光稠派专人、专船护送。途经雩都跃口(今于都县段屋乡寒信峡),辞世于船中,终年70岁,葬于跃(当地人音“药”)口坊(相当于当今的行政村)芒茼坝(自然村)河岸上。杨筠松为虔州扩城布局、设计方案,献出毕生的精力。

杨筠松不幸病逝,卢光稠闻噩耗,立即派人悼祭杨公墓,并对杨筠松编制的扩建虔州城池方案付诸实施,以至“虔州”成为当今的“宋城博物馆”。

有关杨筠松(杨救贫)的生平,《江西通志》、《赣州府志》、《雩都县志》(清同治版)均有记载:

杨筠松,窦州人。僖宗朝掌灵台地理事,官至金紫光禄大夫。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步龙,后至虔州,以地理术传曾文辿、刘江东,世称救贫仙人是也。卒于虔,葬雩都药口。”

杨筠松病故后,卒葬地官民对他表示怀念,把芒茼坝改地名为“杨公坝”,而且为他建祠、塑像,年节祭祀。后因河床升高,杨筠松墓葬被洪水冲毁。

明神宗万历七年(西元1579年)赣州太守叶梦熊、雩都知县陈仰民亲临杨公坝瞻仰杨筠松原墓地,并新立照碑(类似如今的纪念碑)。为了不再被洪水冲毁,将此照碑立在原杨筠松墓地对面的山嘴上(此照碑现保存在于都县博物馆)。

清仁宗嘉庆十八年(西元1799年)地理师段道轩和吴肇龙,以“杨公”弟子名义,亦在同一地点,立一“神主碑”(此碑现保存在于都县博物馆)。

这两块石碑,是当今世界上唯一证实风水地理宗师杨筠松(杨救贫)确有其人,也是考证于都是风水地理宗师杨筠松(杨救贫)归宿地的惟一证据。1991年,于都县人民政府在上述两块杨筠松“墓碑”的山坡上,立碑予以纪念。碑文:杨筠松,唐,窦州人,字叔茂,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占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步龙,后至虔州,以堪舆术名世,号救贫先生。晚年留寓雩都,终於此山头,葬於跃口芒茼坝(今称杨公坝)。著有“疑龙经、撼龙经、立锥赋、黑囊经、三十六龙”等书。其墓因河道扩大而毁,现竖碑表之。

   6、唐国师杨筠松

杨筠松是我国晋代文学家、训诂学家、风水鼻祖郭璞风水的实践家,著名的中国风水宗师,生于唐太和八年(西元834年),卒于唐天佑三年(西元906年),其平素自奉甚俭,而怜贫恤苦,多方周济,不遗余力,民间极为崇敬,有口皆碑,世人称之为“救贫仙人”故其又名杨救贫。僖宗朝,杨筠松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唐广明年间(西元880年),黄巢起义破京城,其携《禁中玉函秘术》,偕里人(赣州)曾崇己并途遇鄂州刺史廖銮(830-902,其子廖三传(861-921年)一同隐归故里。而后云游赣虔大地之间,精研山川气势、形理兼究,并驻足栖居于赣州羊角岭(杨仙岭),观景参悟、立论著说,研制杨盘,授徒传艺,桃李满门。现杨仙岭尚遗有昔年杨筠松修炼研术之坛址。

杨筠松门下有许多弟子是堪舆名流。其高徒有曾文辿、刘江东二人,嫡传徒裔赖布衣、刘谦等。还有明十三陵勘测营造者廖均卿、上海古城营造者李国纪、为福建永定著名圆形土楼——承启楼选址设计者陶张皆为杨筠松赣南的嫡传徒裔,深得杨筠松真传。

杨筠松的主要著作据各派《风水书》载有《撼龙经》、《疑龙经》、《疑龙十八问》、《葬法倒杖》、《二十四砂葬法》、《青囊奥语》、《天玉经》和《天玉经外编》等风水学专著传于世,并悉数收入《文渊阁四库全书》。

经考证最可靠的著作是137字的《青囊奥语原著》、《天玉经原著》、《玉尺经原著》三部。★★★★★

杨筠松从何而来?又仙逝何处?

历史烟云纷飞中,有多少往事让后人念念不忘;大江南北变迁下,有多少人物史迹永载人间。当海内外风水研究者来到赣州时,他们总怀着一种虔诚和祟敬的心情要追踪杨筠松曾经生活的地方和他的风水作品,因为“世界风水在中国,中国风水在赣州”这句风靡全球的话,让有志学习正宗杨公风水者到了赣州无不为之兴奋。但是,传说归传说,他们不想跟着传说走,而是想亲临杨公遗址凭吊,沾得杨公仙气,吸收杨公风水精华。

2006年10月长假,全国不少地方风水爱好者来到赣州,上海师友罗永东、何键,广东师友郑华明等人与我一起考察了赣州风水,他们心中有个谜团:杨筠松为何选择赣州传播风水,他最后因何而逝,又仙逝何处?

他们这个问题同样不久在我陪台湾学者洪宪炯等人时,也曾经提起。这说明海内外学风水者来到赣州就是想寻找杨公风水真实面貌,包括从凭吊杨公风水遗迹中感知一个历史上真实的杨筠松形象。

对于历史人物的真实性,后人只有从史料上求证。

我查阅了有关史书,一个较为完整的杨公形象展现在面前:杨救贫,名益,字叔茂,号筠松。他生于唐太和八年(西元834年) 三月初八戌时,卒于唐天佑三年(西元906年)。祖籍广东信宜,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后寓居江西于都、兴国等地,自称救贫先生,是我国唐代相地的形势派大师。

《辞海》中收有杨筠松条曰:杨筠松窦州(今广东信宜县)人,精堪舆术。僖宗朝,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犯阙,断发入昆仑山,后以地理术行世,时称“救贫先生”。

《江西通志》载:“筠松,窦州人。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杨筠松乃断发经仑,步龙一过虔州,以地理术行于世,称救贫先生是也。卒于虔,葬于药口。

《地理正宗》、清乾隆钦定的《四库全书》中均有关于杨筠松的记载。杨筠松先后定居赣州城郊沙河镇境内杨仙岭以及兴国三僚等地。他在杨仙岭设坛修研学术,传授高徒,研制杨盘,与赣州融为一体,故《四库全书》载曰,杨筠松赣州人,不无道理。

对杨救贫趁着兵荒马乱、逃离长安一事,历来流传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种是他在混乱中,利用曾在皇宫的琼林御库供职之便,监守自盗,将库中珍藏有关风水地理方面的经典秘籍,窃为己有,带到民间。当长安之乱时,出身清贫,为官廉洁的杨筠松,趁机弃官为民,与知友赣州人濮则魏一起离京南下,走到湖北武昌时,遇到鄂州刺史廖銮,由其引导来到当时的虔州。★★★★★

现代学者认为赣州是当时的交通枢纽,杨筠松逃避此地,进可顺水路、直达南昌、湖北,退可往广东和福建继续逃难。加上赣州的风水格局让他留恋忘返。

人生幸事莫如心安理得,去做他愿意做的事。在赣南杨筠松如囚鸟放飞大自然,从事他心爱的风水术,在赣南的兴国、于都和宁都一带广招徒弟,开展讲学活动,得以让郭杨风水理论系统化。为了证实史书的记载,我与师友曾到杨仙岭,此处还有杨筠松当年设坛讲学遗址。

追踪杨公足迹,他在赣南传播风水的最大的功劳就是带出一批杰出的风水人才。他的高徒有曾文辿,刘江东、廖禹、赖布衣、刘谦等。还有明十三陵勘测营造者廖均卿、上海古城营造者李国纪、为福建永定著名园形土楼——承启楼选址设计者陶张都是他在赣南的弟子,深得杨筠松真传。

风水术在闽粤赣客家地区传播传承下来,风水先生就成了客家地区世代相传的职业,旧时每逢大小建筑都要请风水先生堪地利择良辰吉日。正因此,赣州是杨公风水的大本营和根据地,这个结论现在得到大家公认。

至于杨筠松的死因,历史学者反复考证的版本就是:

杨筠松为卢光稠点了“天子地”后,卢光稠害怕别人也得到“天子地”,与他争天下,故设计暗害了杨筠松。这段历史,在《赣州府志》中也有明确的记载:“唐都监杨筠松避地于虔,谒卢光稠,为其卜地云出天子,卢遂改葬其父母,复问还有此地否?曰:有,一席十八面;曰:何面出天子?曰:面面出天子。卢恐他姓得之,遂毒杨。杨觉,携其徒曾文辿亟去之,至一处间,问何地名,曾答:药口。曰:药到口死矣。仇不可不报也。小子志之。

说卢王于虔州磨车湾安水碓,十字路口开一井,则世世为天子矣。曾曰:何谓也?曰:磨车湾安碓,单打卢王背,十字路口开井,卢王自缢颈,后卢果疽发背,痛不能忍,缢死。赣府志”。

但是这个故事的民间传说更为丰富:

“相传杨救贫在宴席上见卢光稠脸色变化,猜测将于己有碍,暗中将一皮口袋置于胸前,饮酒时将酒倾入袋子中。不料这酒毒性极大,很快蚀烂皮囊,将毒液渗至杨救贫胸前。尚未终席,杨救贫推辞不胜酒力退席,卢光稠心知肚明,着人送杨救贫回去休息。杨救贫回寓所取出皮袋,见有毒液渗出,急忙丢掉皮口袋出城,乘船夜返三僚治疗将息。

杨救贫师徒逆贡江而上,船行到于都县宽田乡与车溪乡之间的梅江寒信峡时,天色将晓,杨救贫感到胸闷气短,从舱里探身出来,问弟子说:“船到何地?”弟子答:“药口坝。”杨救贫闻言大惊,仰天叹曰:“药到口矣,乃天将亡吾,非术能救了。”遂吩咐停船登岸,到江边一棵大树下,盘腿坐化。这个地方后人称之为杨公坝。”

传说中的东西吸引人。不久前,我与台湾学者洪宪炯、赣州杨仙岭旅游开发公司的老总巫晓虹一起来到于都宽田寒信峡寻找杨公墓地。当地朋友特请《杨救贫传奇》作者管让祈为我们作解说。他说,杨公久住于都、兴国等地,遍游赣南的名山大川、踏勘、择定了难以数计的吉穴佳壤。于都县宽田乡杨公村的管氏宗祠(继述堂)的祠址,相传就是他择址、定向的。

管老先生在解说中眼神常有种恍惚,好像在神游,有时他会停顿一会儿,喝口水。他指着管家祠堂的杨公祭台,我们祖先把外姓人杨公请进祠堂,这里面有一个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传说:

管氏建祠之前,曾派人往兴国三僚聘请杨公在起工那天择基定向。开工那一天,杨公穿着旧长杉,手里拿着雨伞,背上背包袱,风尘仆仆来到管屋建祠的芒筒坝,他看见许多村民正忙着平整地基,便坐在边上张望。管氏族人见他衣着平常,也就懒得理睬。杨公在芒筒坝四处走动,东张西望,最后累了,自己找了一张板凳坐下,休息了一会,见还是无人招呼自己,心中甚为不快,便起身走了。杨公离开后,有个泥水匠才说:“哎呀,刚才那个人好象是杨救贫。”大家便议论起来,恰好管家的头人来了,听说刚才杨救贫来过,立即派俩个人去追赶,要把杨公请回来点化祠堂风水。俩个人赶上杨公后,向杨公说明头人的要求,杨公不肯回去,无奈这俩个人拉拉扯扯,杨公脱身不得,只好说:“我刚才坐的地方,有一张椅子,你们的祠堂就照那张椅子的座向做吧。”这俩人回去复命后,头人就照椅子的座向建祠。祠内墙上现在还有一首这样的佚名诗:

  板凳定向显灵通,人丁兴旺在族中。

  管氏宗祠今犹在,芒筒坝人称杨公。

过了一年,杨公又路过芒筒坝,这时祠堂已经完工。管事人见了杨公,赶紧拦下来,请他看看有无风水上的破绽?杨公绕着祠堂转了一遍,看见大门前有个帮工在挖坑,就过去问他挖坑做什么?那工人说挖坑树“桅”杆石。原来他是挖坑安放“旗杆石”,错说成了“桅杆石”,杨公就问管事人说:“你们是要会动的桅干,还是不会动的桅干?”那管事人认为会动是活物,不会动是死物,便说要会动的。古代习俗,要出了大官,门前才树旗杆石,旗杆是不会动的。会动的是船上挂帆的桅杆。结果,管氏祠堂做好后,管氏很长时间尽出撑船的,出不了官员。事情很怪,后来杨公死在芒筒坝附近的药口,后人就将这一带改称为杨公坝了。现管家祠堂存有几幅楹联:
          名扬百千万年仙踪永驻
          文钳三十八代德泽长存
               
             灵应九州
          图书有象悟通消息达天机
          造化无形参透盈虚成大道
               
             万国朝元
          自古天下重名此仙有几
          能使山川生色惟公独尊

民间还有一个版本:唐天佑三年(西元907年),相传杨救贫为卢光稠勘踏祖坟吉穴,酒后失言,遭到猜忌,用阴阳壶盛青酒,使他慢性中毒,在乘舟东上返回于都的途中,毒性发作,死在舟中,时船已到于都宽田的药口(亦名乐口)。《于都县志》(清同治版)载:“卒于赣,葬于中乐口”(于中乐口的于,正体为“雩”,有古籍误“雩”为“云”,便成“云中乐口”,即今山西大同)。距杨公村管氏宗祠仅二华里许。为纪念杨救贫芒先生,芒筒坝改名为杨公坝。明万历七年县令叶梦熊在此竖碑纪念曰“唐国师杨公之位。”清代段道轩、吴肇龙立碑曰“皇封金紫光禄大夫杨筠松之神位。”至今古碑犹存。

时逾千年,梅江改道,杨救贫墓早已游入河底的不可知处迹不可寻。明万历七年(西元一五七九年),太守叶梦熊曾在梅江西岸,江水从河头村急转直泻寒信峡的山嘴处,正对着杨救贫墓址,立了一块红石日照碑,以资纪念。四百多年后的今天,这块碑上镌刻的“唐国师杨公”字样,仍清晰可辨(此碑现为于都县博物馆收藏,而在原处由于都县人民政府另立了一块石碑)。

不论版本内容有何差异,但是杨公仙逝后,徒弟即将他安葬在药口河边,却是不可置疑的事实。人们对为民办实事的先人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的。杨仙岭与杨公坝以及三僚杨公祠堂,成了杨公徒弟们每年扫墓祭奠之处。漫长岁月中,杨仙岭修炼故址几经毁损,又几经修复。到清同治壬成年(1862年),杨仙岭鸡公石下仍有无人看守的杨仙坛一间。后经历战乱炼坛遭到破坏,群众自动集资重修,建新万寿宫,扩展建筑面积,招聘一名斋公看护。文革中人去庙倾,林毁山空。至此,只余下天造奇岩、粼粼石峰。

只有于都那座名为“继述堂”的管氏宗祠,现在依然屹立在梅江东岸的芒筒坝(杨公坝)上,所在的村子至今仍称杨公村。我与台湾学者洪先生虔诚打开罗盘测定杨公当年选址的方位:

管家祠堂后有靠山,房前梅江乾水(临官)上堂, 水口丙午,水流水局胎位,四周峰峦秀丽(丙、丁、坤、酉),郁郁葱葱。在与当地村支书管世斌聊天时,了解到杨公村不是杨姓人在此居住,而是管家人氏多,此地虽没有出大官,但是却出了个生意人,他说此人的姓名叫管飞,我笑着说,此人我早相识。因为他是1990年江西中医学院毕业生,戴一幅眼镜,文质彬彬,人长得帅气,当年我在赣州市中医院医务科任职,负责安排管理实习生,管飞在我院实习过,与其交谈觉得他有个人主见,激情飞扬,我当时就认定他不是学医的料子,从他的锐气和胆识来看,此人适合从政或做生意。岁月易逝,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我断续从别人口中了解到他从开书店、办粉干厂、卖花卉,到把家俱生产做到北京城,成为赣南在京城生意场上的佼佼者。管飞为家乡亲人做了一幢别墅,气派宏大,用材精致。

也许笔者行文至此,让你读后对杨救贫这位有着浓厚传奇色彩的古人有个清晰的了解,当人们听之津津乐道后,势必会对杨公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品质产生更深切的敬仰。如今,人们以各种方式纪念杨公,近来海内外不少风水研习者纷涌来到赣州学习正宗杨公风水或一睹当年杨公生活以及亲自堪测的风水建筑的遗址,都有种充实感。杨公风水学术将随着时代的变迁发扬光大。这是我们学杨公风水者的光荣使命,任重而道远,让我们携手为弘扬杨公风水而同心同德,以自己所学为促进人类和谐社会做点实事。

唐国师杨筠松碑记考略
·姚连红·时间:2012-08-07 21:19:28

江西省于都县博物馆最近在清理馆藏文物时,发现两通有关唐代国师杨筠松的碑记。一通系明代万历七年所立;一通系清代嘉庆十八年的“神主碑”。杨筠松,又名杨救贫,为赣派风水理论的开山祖,其术数文化传播极为广泛,而且辐射到海外,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但对杨筠松生、卒、葬的地址,专家著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因此,笔者拟就两通关于杨氏的碑记作点考证,望能对研究古代堪舆学,尤其是对考辨杨筠松卒葬地感兴趣的专家学者有所裨益。
    一、碑记发现经过及碑文内容
    1982年1月于都县车溪乡黄沙村雷公坑村民小组出土一通唐代国师杨筠松的“神主碑”。碑为青石质,圆首,上窄下宽,龟形,碑底有一与碑座相衔接的梯形榫;通高156、宽79、厚4厘米;碑文楷体,竖书,阴刻。由于碑面已经风化,故文字多有脱漏,无法通读。据残存的文字得知立碑的大意是:清代嘉庆十八年,段道轩、吴肇龙两位风水师前来祭奠祖师杨筠松,并祈求祖师护佑操业遂心如意。现将碑文实录如下:
    中间大字双线阴刻一行:“圣旨敕口口口口口口口仙师金紫光禄大夫神主位”,字高6~7,菇6—7厘米。

左侧阴刻小字两行:“……杨筠松仙师乃得如愿故弟子段吴二姓愿弟子沐恩不忘全赖仙师护佑技艺逐心虚”,字高2~3厘米,宽2.3厘米。
    右侧阴刻小字三行:“当日立碑有主师段子乾在此安向,嘉庆十八年癸酉四月口日立碑,弟子段道轩字德胜住本邑崇贤里车溪移居下黄田下右坞居住,弟子吴肇龙字海成居兴邑移居永丰明德乡I8t十四都银田居住”,字高2~3厘米,宽2~3厘米。

最后是双线阴刻大字两个:“敬奉”,字高6~7厘米,宽6.7厘米。
    该碑文虽系楷书,但书写拙劣,刻工粗放,章法不规范,均未注明撰文j刻工姓氏。据于都县博物馆调查所获口碑资料,该碑原立车溪乡黄沙村河边老鼠搬仓,对面为宽田杨公坝(即杨筠松墓地);原有三通杨氏碑刻,两小一大,两通小碑系红麻石质;长方形,立于杨氏神主碑两侧,惜l966年该村建水库时,已将这通长方形红麻石搬去做水库涵洞的盖板,其碑文内容系记述杨氏的生、卒年月及其在风水学方面贡献,但其确切内容尚待今后出土实物佐证。
    1992年9月5日,于都县车溪乡河边村水库又出土一通明万历七年的“唐国师杨公……”碑。据当地目击者反映:该碑原立于该村河边的沙滩上,碑为红麻石质,圆首,残高105厘米、宽76厘米、厚l3厘米,碑身下半部残缺。碑文楷书,竖写,阴刻。

中间阴刻大字一行:“唐国师杨公“……”,字高11~13厘米、宽11~13厘米;

左侧阴刻小字一行:“大明万历七年己卯”,字高7-8厘米,宽6.8厘米;

右侧阴刻小字三行:“中宪大夫知赣州府……何天口唐邦佐张道明梁口口知于都县事……”。
    明碑与清碑的艺术风格形成鲜明对照,明碑碑文笔力沉雄刚健,气势飘逸洒脱,刻工亦精,且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清碑均为楷书,虽然运笔粗放,刻工拙劣,但情真意切,自称杨氏弟子,仰慕之情显而易见,体现了杨氏赣派风水理论在民间有深远影响。
    二、碑记相关问题的考略
    如上所述的关于杨氏的两通明清碑,尽管残缺不全,但其涉及的相关问题,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材料新鲜。兹将其相关问题略作考证。
    ——碑文的立者及其主要撰文者:
    明碑由于下部残缺,看不清立者的姓名,但据该碑左侧“中宪大夫。知赣州府……”、“知于都县事……”等字句,查考《赣州府志》、《于都县志》得知,碑系赣州知府叶梦熊、于都知县陈仰民所立。叶梦熊,字男兆,广东归善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由福清令人户部郎中,改御史,论边事,谪邻阳丞,累升南京户部朗中,知赣州……后以平嗦,累迁兵部尚书、太子太保②。陈仰民,福建安溪监生,明万历七年(1579年)知于都县事③。
    撰文者唐邦佐,浙江兰溪人,字惟良,号中廓,明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初任臬县县令,以治行而升刑部主事,万历七年(1579年)任赣州通判。性明敏开豁,自以怀才不些,以诗文自娱,赣州通天岩、宁都翠微峰、兴国龙华寺均留有其题咏镌石。其书法笔力刚健,融诸家之长,不论是运笔、结体,还是章法等都有独到之外。此君虽才华横溢,但目空一切,他在镌刻自己作品时,常将别人的题刻凿去,以致受到后人指责④。
    “何天口”系何天德,宣化举人,万历五年至九年(1577—1581)年赣州同知。
    张道明浙江余姚人,进士,万历七年至九年(1577~1581年)赣州府通判。
    “梁口口”系粱桂臣,顺德举人,万历初赣州府推官。
    清碑的立者和撰文者自称为唐仙师杨筠松弟子,均系名不见经传的民间风水先生。
    ——杨筠松其人、其徒。
    据史学家考证,杨筠松其人史书没有记载,只是到了宋代陈振孙所著《直斋录解题》记载了他的姓名。《宋史艺文志》称其为杨救贫,不曾记载其事迹。《江西通志》载:“杨筠松,窦州人”。窦州,唐置南扶州,改为窦州,取罗窦洞为名,又改日怀德郡,寻复窦州。宋废,故治在今广东信宜县南二里教场左⑤。
    又据《钦定四库全书子部提要》称:杨筠松,名益,赣州人,生于唐武宗会昌元年(841)三月初八日戌时。平素自奉节俭,怜贫恤苦,不遗余力,世称“救贫先生”。
    方术家则传说杨筠松,名益,字叔茂,唐僖宗国师,掌管地理风水,官至金紫光禄大夫。
    金紫光禄大夫,魏晋以来即有此称谓,谓光禄大夫加金印紫绶带,唐宋均以金紫光禄大夫为正三品文阶官。金升为正三品,元升为从一品,明清废之⑥。
    《赣州府志》云:窦州杨筠松,僖宗朝(874~888年),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乃断发人昆仑。过虔州(赣州古称),以地理术授曾文辿、刘江东⑦。
    曾文辿即杨筠松高足,作《阴阳问答》、《寻龙记》,唐代大堪舆家,他与杨创立了赣派形法风水理论。其籍贯有二说:一说宁都人⑧;一说于都人,于都旧志云:“按邑曾氏之居小渊(于都曲洋)者,皆其子孙也,其祠地即故居。宁都县志竞载为其邑人,非也”⑨。
    刘江东,上牢人(今于都葛坳),杨筠松避黄巢之乱来虔州,江东与同邑曾文辿师之,得其术。江东不著文字,仅留口决,执简扼要,子孙传之⑩。
    ——杨筠松具墓
    《赣州府志》云:“……杨筠松……卒于虔,葬于都药口”⑾。《中国风水》一书云:“……卒于赣,葬于云中乐口(今山西大同一带)”⑿。

于都县旧志云:“唐都监杨筠松墓,县东北八十里,地名跃口,今称杨公坝。明太守叶公梦熊竖碑表之”⒀。于都旧志又云:“杨筠松卒于药口,其徒曾文辿即于坝上择地葬之,因名杨公坝”⒁。据《于都县地名志》载:杨公坝原名芒筒,为缅怀杨氏怜贫恤苦、乐善好施的美德,后人将其改为“杨公坝”,今属于都县宽田乡,亦即于都车溪黄沙村出土杨筠松明清碑纪处的河对面。

有研究者认为: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其徒子徒孙要把杨氏遗体运往迢迢数千里处的山谣大同安葬,谈何容易?实属不足为信。假定其徒子、徒孙有此能量,也令人困惑费解,杨氏既是窦州人氏,病卒后,其徒子徒孙为何不将其遗体运往窦州,而要运往山西,岂不是南辕北辙吗?

据有关学者研究认为,“葬于云中乐口”的“于”,正体字为“雩”,而误“雩”为“云”,以致成了“云中乐口”。当然只好将杨氏的墓地写到山西大同一带去了。而“乐口”与“药口”、“跃口”等词语在赣南方言中同音,在文字纪述上同一地名,便出现了“乐口、药口、跃口”三种不同的名称。
    三、结束语
    ——碑记提供了杨氏卒于虔,葬于都县的物证
    综上所述,杨氏究竟是何许人也?

有关专家、学者的著述的方志所载,众说纷纭:有祖藉窦州,寓居江西,葬于山西说;有祖藉赣州,卜葬于都说。笔者以为祖藉暂且存疑,杨氏卒于赣,卜葬于都说应是可信的。其一,有清同治十二年《赣州府志》和清同治十八年《于都县志》记载为据,两书记述一致;其二,于都县境内今仍有以杨氏命名的“杨公坝”、“杨公村”等地名;其三,有于都县博物馆珍藏的两通杨筠松碑记相佐证,其安葬地已成为赣南人文景观之一,成为海外游子寻根问祖的胜地之一。
    ——碑记反映杨氏在江西尤其是赣南于都等地的广泛影响。

提起杨救贫,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无论你走到何处,也不论是山野平原,人们都可以讲述一大串关于杨救贫的故事。有为平民察龙脉、觅灵气,堪舆风水的传说;有乐善好施,救危济困的感人故事;有蔑视权贵、嫉恶如仇的高风亮节,娓娓动听,亲切感人。世传,于都县宽田乡寨面村芒筒坝“管氏宗祠”,就是杨救贫勘舆的阳宅宝地。管氏从此兴旺发达,人杰地灵。后人为缅怀其功将芒筒坝改为“杨公坝”、“杨公村”,甚至简称为“杨公”。当然传说不等于历史,但它反映了“民之所好”的民俗民风,充分证明杨筠松在民间的深远影响;同时也为杨氏卒于赣、卜葬于都提供了口碑资料。
    ——“碑记”展现明清之际参禅讲道的社会历史画面。

“万历而后,禅风浸盛,士大夫无不淡禅,僧亦无不与士大夫的结纳”⒃。他们自称“山人”、“名人”,以显示其脱俗超凡。到了清初,不少人干脆遁人空门,削发为僧,以示彻底摆脱社会习俗、礼教的束缚。与此同时,有些不能完全放弃仕途经济的为官之人,也退而求次,做点逸举。“凡有余力,无不以学画水、花卉为雅事。仅(明画录)所载的山水画家即有四百多人”⒄。在此种社会风气下,崇尚因地制宜,因形选择,“顺适其情,不违其列,俾前后、左右,合乎天然。⒅”因之,比较具有艺术性格的赣派风水理论,自然为士大夫所偏爱,作为赣派风水理论的开山祖杨筠松电就顺乎自然成为他们怀念和崇拜的偶像,修墓、立碑,表之、仰之、敬之不足为奇。
    ——碑记显示杨氏的形法风水理论对当今的借鉴意义及作用。
    如果说堪舆学亦即风水学理论之树萌芽于史前,破土于秦汉,生长于魏晋南北朝,那么其开花结果则是在隋唐。然而隋朝命短,其真正成熟期当以唐代为主。

而唐代大师级的勘舆家当属杨筠松及其高足曾文辿。当唐末风水理论处于危机时,杨氏创立了“形法风水”理论,成为赣派风水理论的开山祖。赣派风水理论的精华,如用现代语言概括,可称之为“人地谐和论”、“环境保护论”、“术艺合一论”、“形势兼舒论”,其科学成份拟可以借用到当今建宅、筑路,以及军事等诸多领域,也可供城市规划参考。
    于都县博物馆珍藏的两通杨氏碑记显示,“民之所好”的风水理论,似不宜用笼统的“江湖骗术”、“封建迷信”、“歪理邪说”等予以否定,似可从学术(哲、数、科、艺)的观点多方面进行剖析,破除其虚妄,找出其可信性、可行性,有堵有截,有疏有导,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观今鉴古,古为今用。

注释:

①金代文阶官之制,正五品日中宪大夫,元升为正四品,明正四品升授之阶,清则正四品概为中宪大夫。

《历代职官表》18页。

②清同治十二年(赣州府志卷四十二?官师恚?府名宦)1340~1341页,l986年赣州地区编篡委员会办公室重版。

③清同治十八年(于都县志)卷f:。明知县243页。

④转引自韩振飞主编:《江南石窟通天岩》44~49页。江西美术出版社1993年10月第l版。

⑤《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1367页。

⑥《历代职官表》18页。

⑦同②<人物志?寓贤)1700页。

⑧高友谦:《中国风水》197页,中国华侨出版公司l992年9月第一版

⑨同④《卷十二.方技堪舆)539页。

⑩同⑨

⑾同⑦

⑿同⑧

⒀同③卷十二《祥异?茔墓》545—546页。 ⒁同③卷六.铁事845页。

⒂《于都县文史资料》第五辑54页,李炅《关于杨救贫》。

⒃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

⒄王伯敏:《中国绘画史》第478页。

⒅《雪心赋正》卷一。

杨筠松其人其事

关于杨筠松其人其事,《唐书》无传,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其名氏,《宋史·艺文志》则称为杨救贫,亦不详其始末,惟术家口耳相传和方志的零星记载。如清道光《宁都直隶州志》卷二十六“方伎志”云:“杨益,字筠松,窦州人,官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益窃秘方中禁术,与仆都监自长安奔虔化怀德乡。爱其山水,遂家焉。以其术授曾文辿,刘广东(应为刘江东——笔者)诸徒,世称救贫仙人。卒葬雩都寒信峡药口坝,今呼为杨公坝。著有《青襄》、《疑龙撼龙》、《穴法》、《倒杖》诸书传世。”

类似的记载还见于《江西通志》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书籍中。

由上述资料可知,杨筠松属唐末避乱南迁的客家先民。他由长安来到赣南以后,便在这里居住下来,寻龙追脉,从事风水术的实践活动,并授徒传术,使风水术在赣南播延开来。

唐时,虔州(今赣州)领赣县、虔化、雩都、南康、大庾、信丰、安远等七县,杨筠松操风水术足迹遍及各县。今天赣州市沙河乡的杨仙岭,于都县宽田乡的杨公坝,兴国县梅窖乡的三寮,瑞金县叶坪乡的观音岭,寻乌县南桥乡的青龙洞等等,都留下了关于杨救贫的遗迹和传说故事。这些传说,妇孺皆知,有口皆碑,令人津津乐道。一般人不知道杨筠松这个名字,杨救贫却名闻遐迩,几乎无人不晓。

杨筠松继承和发展了风水术中的形法理论,创立了江西形势派(实际上是赣南派)。其理论的特点是主形势,定向位,强调龙、穴、砂、水的配合。实质上就是因地制宜,因形选择,观察来龙去脉,追求优美意境,特别看重分析地表、地势、地场、地气、土壤及方向,尽可能使宅基于山灵水秀之处。

相传杨筠松阐发形法理论的著作有《正龙子经》、《疑龙经》、《撼龙经》、《黑囊经》、《青囊奥语》、《葬法十二杖》等。

但据专家学者们考证,“杨筠松个人创作的风水著作并不很多,《宋史·艺文志》载有杨救贫《正龙子经》一卷,现似乎已失传。

后世托名杨筠松所作的风水著作甚多,都不可信。因为据《江西通志》引《安志》云,江西派初起时,杨曾等人并不著文字,只稍有口诀而已。所以,杨筠松的主要活动是传业授徒。”他的主要弟子有曾文辿,刘江东,二人均为今于都人,方志中有记载:“曾文辿,居会同里同口。师事杨筠松,熟究天文、谶纬、黄庭、内经诸书,尤精地理。梁贞明间,游袁州万载,爱其县北西山之胜,谓其徒曰:死葬我于此,卒如其言。……著有《寻龙记》上下篇行世。” “刘江东,上牢人。杨筠松避黄巢之乱来虔州,江东与同邑曾文辿师事之,得其术。”

自从杨筠松在赣南授业传徒之后,风水术士就成为客家地区世代相传的职业,杨筠松也因此成了历代风水术士共同尊奉的祖师。



“入地眼”学术和杨救贫、赖布衣的关系

博约(易名) 冀南人

1、杨救贫,名益,字叔茂,号筠松。他生于唐太和八年(西元834年) 三月初八戌时,卒于唐天佑三年(西元906年)。祖籍广东信宜,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后寓居江西于都、兴国等地,自称救贫先生,是我国唐代相地的形势派大师。

《辞海》中收有杨筠松条曰:杨筠松窦州(今广东信宜县)人,精堪舆术。僖宗朝,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犯阙,断发入昆仑山,后以地理术行世,时称“救贫先生”。《江西通志》载:“筠松,窦州人。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杨筠松乃断发经仑,步龙一过虔州,以地理术行于世,称救贫先生是也。卒于虔,葬于药口。

《地理正宗》--清乾隆钦定的《四库全书》中均有关于杨筠松的记载。杨筠松后来定居沙河镇境内杨仙岭。他在杨仙岭设坛修研学术,传授高徒,研制杨盘,与赣州融为一体,故《四库全书》载曰,杨筠松赣州人,不无道理。

据《宁都直隶州志·方伎志》载:“杨益,字筠松,窦州人,官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益窃秘书中禁术,与仆都监自长安奔虔化怀德乡(今宁都黄陂)。爱其山水,遂居焉。以其术授曾文辿、刘江东,世称救贫仙人。卒葬雩都(今于都)寒信峡药口坝,今呼为杨公坝。著有《青囊经》、《疑龙》、《撼龙》、《穴法》、《倒杖》诸书传世。

杨益在朝中任职期间,与琼林御库的司库总管相处甚善,便给他提供了进库阅读甚至借出库内藏书的方便,从而使他获得潜心披阅中国勘舆学鼻祖青乌子的《葬经》、郭璞的《锦囊经》、陶侃的《捉脉赋》、一行和尚的《界水说》、司马头陀的《水法》和丘延翰的《八字》、《天机》等一大批珍贵古籍的机会,使他的勘舆理论大有长进。

2、赖布衣,原名赖风冈,字文俊,自号布衣子,故也称赖布衣,又号称“先知山人”,江西省定南县凤山冈人。父亲赖澄山,是杨救贫先生的三大弟子刘公的得意门生,是江西有名的地理师。

赖布衣生于宋徽宗年间(西元1101-1126年间),九岁即高中秀才。曾任国师之职,后受奸臣秦桧陷害,长期处于流落生涯中。赖布衣的足迹几乎踏遍祖国大地,凭着精湛的堪舆理论于与技术,一路怜贫救苦,助弱抗强,留下了许多神话般的传说,“风水大师”的名声不胫而走。香港、广州、英德等城市都是由赖布衣堪定选址。传说赖布衣所著《青乌序》刚刚脱稿就被南华帝君的使者白猿取走,经一百多年后传给了刘伯温,刘伯温凭它辅佐朱元璋成就了帝业。又有传说孙中山先生的祖坟也是赖布衣堪定的。后来赖布衣看破红尘,遁隐山林,长与青山白云为伴,不见其踪。赖布衣被尊称为赣南四大堪舆祖师之一。赖布衣故乡的“布衣祠”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景点,前来瞻仰的香港同胞络绎不绝。传世有《催官篇》等。

3、静道和尚,唐末宋初人,生卒年不详.《入地眼》一书主要是法师晚年讲学的记录。书中记载他于宋太宗淳化元年(淳化990年—994年)庚寅岁五月,在丰城与人看地。宋太宗至道(995年—997年 )元年乙未岁,法师到丰城圣母庵主持过三个月。《入地眼》一书中记载了法师地理术的师承,其中“水法”、“向法” 开篇都提及“衲得邱廷翰仙师门人青衣子日夜讲究,亲相授受”,“他果像老衲能见地下七尺之土吗?” 因长老有法眼,能见地下七尺之土,其后徒记录其讲稿,随成《入地眼》。★★★★★

《入地眼》一书还记载了风水一术,是唐邱廷翰得白鹤仙师传授,因唐玄宗时,邱公不识天时,误葬禁穴,获罪于帝尽焚其书而被囚之,黄巢犯境,天子迁都,杨益在京救出邱公,邱公感恩,将所记之书尽皆录出授之于杨益。

黄巢犯乱更甚,杨益遁遐方,曾求己回江右。杨益传徒曾文辿、刘江东,刘传赖布衣。★★★★★

如此算来,“杨救贫、曾文辿、刘江东、赖布衣”一脉,多是受邱廷翰公学术影响;而静道和尚的“入地眼”一术,师承于邱公之门人青衣子。★★★★★

那么,《入地眼》之术有杨、赖学派没有的东西也很正常,毕竟杨益和青衣子不同,杨益是得邱之书,青衣子和跟着邱公日夜跑山的。那么《入地眼》一书说陈和之《拨砂》,文俊之《催官》是为经典,世人需尊崇之,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大家毕竟都是邱公的学术流派。
发表于 2016-11-7 09:4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集思广益 于 2016-11-7 09:52 编辑
何有 发表于 2016-11-6 22:07
杨筠松详解
2013-04-16  毓言心札

千经万卷,不离葬者乘生气也[即把骨骸放在生气上面]。千古不移,无二法
发表于 2016-11-8 08: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應該是最完整的楊公描述文章吧!。。。。
 楼主| 发表于 2016-11-8 23:3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杨益简介   李定信


  杨益(字筠松、号救贫),生于大唐太和甲寅年,自幼聪慧过人,十七岁登科弟并入仕为士。通晓天文地理,堪舆秘术,至唐僖宗年间被册封为国师。中国风水一代宗师。
史实考证


  关于杨救贫的历史,无正史记载。民间的谱谍,由于南宋灭亡时被元兵烧杀抢一空,如江西的上犹城,据《赣州府志》所载,全城仅剩老弱者六十余人。因而对杨救贫的历史众说纷纭。以杨筠松的籍贯而言,有说是赣州人,有说是窦州人,更有说是山东窦州府人莫衷一是。十余年来,笔者收集各种有关杨救贫生平及其风水实践活动的文献以及实地的考证,详述如下:   

第一节 杨公的姓氏、名、字、号考   

关于杨公的姓氏,称杨筠松、杨救贫、杨益、杨叔茂、杨长茂山佐,杨公姓杨是毫无疑问的。在杨公的著作或托名杨公著作的署名中,绝大多数是署名杨筠松,只有少数署名杨救贫的,在赣南作风水活动五十余载,民间都是称他为杨救贫。因而杨公名筠松或字救贫和号救贫或救贫仙人(仙师)是可以肯定的。记载杨公名益的有明代的《人子须知》、《四库?提要》、《管氏族谱》和刘江东《三宝经序》……都记载名益或讳益,因而杨公名益,是正名或化名,也是较为可靠的。记载杨公字叔茂的,仅是清代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记载杨公长茂山左的,也只有《三宝经序》。据此,我们可以暂作以下的推论:   

1、杨救贫可以肯定是民间百姓对杨公风水事绩的尊称,故杨公号救贫,或救贫仙,救贫仙人。   

2、杨筠松或杨益是正名的成份最多。   

3、杨益是正名的可能性最大,而且是现有的最古(明代)的资料,且古代以单名最多。   

4、长茂山佐有可能是杨公断发为僧的佛号。   

5、字叔茂,仅见清代所撰的《曾氏族谱》。   

因而可靠性最大的是姓杨名益,字筠松,号救贫,佛号长茂山佐

第二节 杨益的籍贯考   

关于杨益的籍贯,明代的《人子须知》、清代的《四库全书目录提要》说是赣州人,《古今图书集成》、《江西通志》、《南安府志》、《三宝经序》都说是窦州人。《曾氏族谱》却载明了是山东窦州府人,记得还有一个资料说是山西窦州府人,还有一个故事说是江西庐陵人,其父亡后,其母带胎嫁给了广东窦州(信谊)人。赣南的民间传说,都说是赣州人或赣南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是窦州人吗?遍查《辞源》和《辞海》都没有窦州的地名,唯查《康熙字典》有“杀子纠于长窦”一词,显系长窦非窦州。今查《信谊县志》有记载,信谊一度古称窦州,但是《县志》并无杨益是窦州人的记载。因此杨益是赣州人,可能性最大。   

1、杨益从长安来赣州,不是奉旨做官,非到赣州不可,而是避黄巢之乱窃禁中玉函秘术来到赣州的。避黄巢之乱当以回老家为宜,因为其它地方是人生而地不熟,不管在哪一方面都是不利于避乱的。“禁中玉函秘术”是禁痼于皇宫的风水秘术,一旦流于民间,做了其他登皇位的风水,皇位难保。而且将“秘术”泄密,定招杀身之祸。因此杨救贫也不会秘传于他人,必定回老家传于亲信。而杨益可靠的两个高徒曾文辿和刘江东都是于都崇贤里人。所谓崇贤里,据清宣统元年(西元1909年)所修的《于都县志》载明,崇贤里,是赣州于都县黄金乡,(今天的宽田、葛坳乡)于阳乡、梓山乡、东溪乡、段屋乡、黄麟乡的统称。因而杨益是赣州府于都人较为可靠。   

2、今考证,杨益最可靠的著作是《青囊奥语?原著》、《天玉经?原著》和《玉尺经?原著》(详见拙作《青囊奥语考及原著白话解》、《天玉经考及原著白话解》、《玉尺经考及原著白话解》)这三部原著用辞,都是赣州土话。《曾氏族谱》载杨益是十七岁(西元851年)入仕,45岁(西元880年)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来到赣州之前,肯定的是说信谊土语,杨益若非赣州人,是不习惯用赣南土语(客家话)撰文的。   

3、杨益若是赣州人,又为什么误认为窦州人呢?那是因为清乾隆四十三年(西元1778年)有名窦忻者,任赣州知府,彼时赣南大修《地方志》,窦忻所修《赣州府志》,诸《县志》及其它赣南《志书》皆称《赣州府志》为《窦志》。如《储潭史册》中附有《赣州府志重印本》载:“上册,舆地志(赣县)寺观(塔附)卷十六载:   

一、学庵,在储潭东十五里,康熙元年,僧如道建。《窦志》   

二、兜率天宫寺,在储潭下十里,唐时建,后人重修。《窦志》   

三、象山大庵,在天宫寺后,孤峰矗起,为章水屏障。《窦志》   

因此,很有可能窦州为《窦志》所误,若果《南安府志》的纂修年代是修《窦志》之后,《江西通志》是根据《南安府志》纂修的,那窦州为《窦志》所误,因而杨益绝非窦州人,而是赣州人,决不有误。   

第三节 杨益落户考   

两篇惑世文,是虚构的伪作。   

一、江西兴国三僚《曾氏族谱?杨公仙师传略》载“祖籍山东窦州府人世,父亲名淑贤生三子,长曰筠翌,次曰筠殡,三曰筠松。字益,号救贫,公生于大唐中甲寅三月初八戌时。幼习诗书一览无遗,十七岁登科第,官拜金紫光禄大夫之职,掌管玉林御库,至四十五岁,因黄巢之乱,志欲归隐山林,偶遇九天玄女授以天文地理之术,遂携御库秘籍弃职云游天下,寄情山水印证所学,至虔州之崇贤里黄禅寺,与吾祖文辿公邂逅与方丈之中。唔谈之下,文辿公感杨公所学非凡遂拜其为师,朝夕跟随职尽弟子之礼。观玩山水寻龙捉脉,得杨公仙师尽心指点。观龙以势,察穴以形,峦头砂水体用兼妙,遂通堪舆之大道始得播名于海内外。王公大夫欲见师徒一面而难可得矣。又知我祖文辿非终老林泉之辈故亲卜宅得今之兴国僚溪。细玩山水八景奇观,而留恋忘返。因授我祖文辿公以钳记,文曰:‘僚溪山水不易观,四畔好峰峦,甲上罗经山起顶,西北廉摸应。南方天马水流东,仙客拜朝中。出土蜈蚣艮寅向,十代年中官职旺。今迁此地为尔居,代代拜皇都。初代钱粮不兴大,只因丑戌相刑害。中年富贵发如雷,甲木水栽培。兔马生人多富贵,犬子居翰位。今钳此记付于辿,三十八代官职显’。我祖文辿遂于广明二年徒家居焉。后师徒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名山胜水尽兴而赏。如遇吉壤或图或记留待后贤而发,逢困而扶,遇危则济,故又得杨救贫之美名,倦则归栖僚溪,师徒常以僚溪八景而乐游,常谓我祖文辿曰:僚溪虽僻而山水尤佳,乘兴可登眠弓峻岭,健步盘遨独石岩,赏南林之晴翠,观东谷之朝云,览西山之晚照,听北浦之渔歌,临汾水龙潭而寄遐思卧,盘龙珠石,以悟玄奥,耕南亩以滋食,吸龙泉而烹茶,余生得此无穷之乐,可谓知足而无憾矣。自是僚溪八景而得名。又谓所传之青囊秘旨,可作家传,世世相承。后朝廷追索秘籍入库。二公得虔州府宪之荫助,置以应籍以归御库,故二公得免于究。后师徒出游至韩信峡药口坝,杨公寿终,享年六十有七。我祖亲为卜葬,八仙下棋形,时乃光化三年庚申岁三月初九日也。呜呼一代地仙虽作古,而救贫美名与堪舆妙术则共泰斗同存略为记。”   

上述文字流传至今,被兴国三僚人视为金科玉律,以此证明兴国三僚与杨筠松的历史渊源。但经我考证,无论是族谱关于杨公仙师传略,还是其《钳记》,经不起推敲。如所云:“偶遇九天玄女授以天文地理之术”。岂不是说明杨益在唐僖宗皇室掌灵台地理,而不懂得天文地理,何况还没有什么九天玄女。所云:“天马水流东”即午水向东流。是沐浴水流甲卯宫,并非秀水,难道杨公由九天玄女授给天文地理而不懂消纳堂前来水?特别是所云:“初代钱粮不兴大,只因丑戌相刑害”。其中“丑戌相刑害”是日家的三刑,并非相刑害,而是丑刑戌,戌刑未,未刑丑。难道掌灵台地理的杨公连日家的基本知识都没有吗?又云“我祖文辿遂于广明二年(广明一年是880年,881年是中和一年,广明无二年)徒家居焉”。黄巢入长安是880年,难道杨公坐飞机从长安来三僚乡?又云:“杨公殁于光化三年庚申岁(900)”今考证杨公葬卢光稠于东林寺前面是开平四年(910)以后,葬江西于都番岭张公允墓是唐天成丙戌(926)年以后,葬江西乐安流坑始祖合公是(946)年以后(详后),所以杨公生卒之年亦属虚构。“父亲名淑贤,生三子……以及杨公的生殁年月,都是毫无根据而是虚构的。由此可证所谓三僚《曾氏族谱?杨公仙师传略》是清代的伪作。   

二、宁都《黄陂镇志?人物篇》载:“廖銮(830-902)清河廖氏黄陂中坝肇基始祖……乾符六年(879)因避黄巢乱,归隐后,从宁都县城迁黄荆兜下(今黄陂)定居繁衍。杨筠松(834-903)名益,字筠松,又字叔茂,世称救贫仙人,山东窦州府人……乾符六年(879)与仆都监逃出长安,当年八月抵鄂州(武昌),得逢鄂州刺史廖銮,三人一见如故,杨、仆遂同廖赴宁都,不久同迁居黄陂,达25年之久。天复二年(901)二月底,卢光稠召见筠松,筠松带病去虔州,辞归时,卢王派专船护送,船至于都寒信峡药口坝,筠松病危……葬吾躯壳于犀牛下海处,言罢即逝。时为三月初八戌时。……。”上载“杨益是山东窦州府人”可证该资料主要是窃取于兴国三僚《曾氏族谱?杨公仙师传略》中伪撰的所谓《钳记》,和其它资料综合伪撰的,是不可信的。   

据《人子须知》载:“南唐(923-933)仆应天字则魁,号昆仑子,生卒不详,世居赣州,荐太史不就而入道门,为黄冠师。”因而仆都监不可能偕杨益和廖銮一同赴宁都。 廖銮是879年归隐宁都的,黄巢是881年入长安,杨益也不可能与廖、仆同赴宁都,杨益更不可能长居宁都达25年之久。   

杨益回老家于都葛坳乡,如何取道的呢?《辞海》载“黄巢于唐乾符二年(875)率众响应王仙芝起义,因反对王仙芝图谋招安而独立作战。王仙芝战死后被推为首领,年号王霸,起义军南下经淮南,浙西,浙东进入福建。王霸二年(879)进入岭南,攻克广州,十月回师北伐,进入湖南,沿湘江而下,经武昌东行,渡长江淮河。王霸三年(880)十一月攻克洛阳,次年(881)初进入长安(今西安)。   

《赣州府志人物篇?卢光稠?谭全播》载:“卢光稠,别名十七郎,上犹县双溪乡卢阳村人,上犹昔属南康,故《五代史》称卢光稠为南康人,生于唐开成五年(840)其父卢卓曾任虔州刺史……众推全播为首领,光稠为帅,卢光稠于唐光启元年(885)占虔州称刺史……唐天复二年(902)扩虔州东,西,南三隅,凿址为隍,三面阻水。唐天佑二年(905)与县民黄连王议建上犹场”。   

今考证,上犹县双溪乡有卢光稠的后裔以及卢光稠的居地和起义军的点兵台。卢光稠于885年攻占虔州,其时黄巢起义军已占领岭南,赣州城附近正值兵荒马乱。虔州刺史决非其父卢卓。据此,杨益来赣州是由长安沿丹江、汉江,经武汉而至南昌,再由南昌沿赣江逆流而上至赣州的。 杨益从长安来到赣州时,是在卢光稠未占领赣州前的兵荒马乱时,杨筠松的去处有可能到上犹协同卢光稠做点兵台的选址,或回老家于都县葛坳乡。鉴于杨益从长安来赣州途中并无与卢光稠相约的迹象,杨益协助卢建点兵台,显系是不可能的事实,因而杨益来赣州是回老家的。   

《江西通志》载是“步龙一过虔州。……卒与虔,葬雩(于)中药口。”《南安府志》载是“断发入昆仑,步龙后至虔州……卒于虔,葬雩中药口。”   “步龙一过虔州”?杨益佐卢光稠布局赣州城,一过虔州是绝对不可能的。“断发入昆仑,步龙后至虔州。”从黄巢(881年)至卢光稠885年占虔州建卢王府的短短二三年“步龙后至虔州”也是不可能的事实。“卒于虔,葬雩中药口”即葬今之于都宽田乡杨公坝是铁的事实。加之杨益是避黄巢之乱以回老家较为安全,身携《禁中玉函秘籍术》必定授予亲信,也必须回老家,而且“卒于虔,葬雩中药口”,也是将尸体运回老家的途中至杨公坝而葬的,是符合事实的。因而杨益至赣州后的去向,肯定是回老家于都县崇贤里葛坳乡。   

杨益到达赣州后,随即坐船沿着旧日奔赴仕途的老路由贡江逆流而上至汶潭,望看昔日知道的或游观过的石船山(今称杨仙岭)观音堂,遂上石船山参拜观音堂和山下的华林寺,查看感受其风光,自感只身一人,遂萌断发为僧的念头。回船后由梅江逆流而上,沿途探悉断发为僧之所。回乡后举目无亲,忆及前悉的梓山乡黄禅寺,而反道奔赴黄禅寺。不期而遇隐居于黄禅寺的老乡曾文辿于方丈中,收曾文辿为徒。   

三僚《曾氏族谱?文辿公传略》载“考吾始祖文辿公生于大唐中和甲戌岁(查无中和,应为大中8年甲戌(854)岁),妣谢氏继朱氏……因洁身黄巢之乱,隐于黄禅寺,缘遇杨公,以师事之……。”   

经考证,黄禅寺位于梓山乡潭头张军村黄禅生产队,明堂宽约4平方公里的大瑕中央,现为张军小学校址,仅留一宽约一米左右的山门基脚。说明了在黄禅寺收曾文辿为徒的事实。   

杨益对黄禅寺有感地处闹村,非修身养性之所,遂率曾文辿返回石船山观音堂进行勘察。由石船山步龙至崆峒(昆仑)山,这与前述“断发入昆仑(昆仑为崆峒所误)是符合事实。同时在山下除华林寺外,又发现了新建的宝光寺、牛云山寺、仰屏山寺、普济山寺和空山寺等,证实了石船山观音堂为杨益断发为僧之良地。遂在石船山断发为僧进行授徒传术。至885年,卢光稠占虔州后,就受聘于卢光稠进行赣州城的风水布局。   

第四节 杨益风水实践   

一、杨益的著作   

据《人子须知》载有疑龙经、撼龙经、画筴图、四大穴法,立锥赋、拨砂图、胎腹经、望龙经、倒杖法九部。《天机会元》载有疑龙经、撼龙经、黄囊经、青囊经、穴法心镜、玉尺经、二十四倒杖七部。《宋史?艺文志》载,曾杨青囊经歌、正龙子经、天玉经三部。今考证,符合杨益风水术法的,可靠的著作是郭杨风水实践纲领,137字的《青囊奥语》。   

其次,是郭杨风水实施细则《天玉经》原著。   

再次,是步砂量水准绳《玉尺经》原著共为三部。(详见拙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四库全书堪舆类典籍研究》)   

二、风水实践   

杨益在石船山除授徒传术外,风水实践主要的是率其高徒曾文辿协助卢光稠扩建赣州城。《于都县志》(同治版)《武事志》载:“唐?光启元年(885)春,南唐卢光稠取虔州,自称刺史,以于都谭全播为谋主,是时王朝攻陷岭南,全播攻王朝取其虔州,天复中取其韶关,以光稠子延昌守之。天佑六年(梁开平三年)(909)秋,虔州刺史卢光稠以州附于淮南,遣使请命于梁,梁以为百胜将军防御使,七年(910)冬,防御使卢光稠殁,卢光稠立其子延昌。八年(911)冬,百胜军指挥使黎球杀卢延昌而代之。梁以球为防御使。球暴毙。牙将李彦图自立,谭全播称疾不出,彦图死,州人相率皆全播请之,全播乃起,遣使请命于梁,拜防御使。十五年(918)梁贞明四年,冬十一月,吴主杨谓将刘信拨虔州,仍以谭全播为右威卫将军,领百胜将军节度史。”   

《赣南卢氏族谱?卢光稠传略》还载“卢光稠……治政三十多年,做出了许多丰功伟绩,首先将高琰创建的赣州土城墙,由一平方公里左右,扩建到三平方公里左右,为宋虔州军孔宗翰修砖石城奠定了基础。把唐代的旧街横街扩为六街,增修了阳街,斜街,剑街,长街,而且还修了拜将台,皇城(现尚存东墙,南墙,西墙部分墙体)。寿量寺原为光稠家庙,传说卢光稠因为身患疾病久医都不能见效,乃请来僧人道诚将其治愈,光稠欲送礼重谢,道诚推辞说:“得一袈裟地足矣”。于是光稠当即赠他的东宅花园为道诚建了一座寺庙,起名为“卢兴延寿”后改名“圣寿”。宋祥符年间(1008-1016)易名为“寿量寺”,元末毁于兵灾,明洪武(1368-1398)僧人荣安重修,大学士解缙为其题字“寿量寺中兴碑”。   

据江西省赣州市文物局局长,博物馆馆长韩振飞在第二届中国赣州杨仙岭(杨筠松)风水文化与旅游开发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中《试论赣州城的风水》一文中称“唐未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赣南宁都客家人卢光稠率众起义,占据了赣州城,卢光稠为实现他称王的大业,决定扩建赣州城。由于杨筠松掌握有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于是他辅佐卢光稠担当起扩城的踏勘规划工作。   

第一,拓展了城市规划   

实施扩城工程后,赣州城的城区面积达到了312平方公里……可以满足卢光稠称王的城市功能需要。   

第二,确定了城市发展的方向   

以北端衙前为起点,由北端衙门前的阳街,向南发展了约千米,直到今天赣州市的城市发展主轴,都是沿着这条向南的轴线发展的。   

第三,对位于城市北端章贡两江合流处的衙署进行了重构。   

为配合卢光稠称王的政治需要,重构了衙署,重构后的衙署,其内部的各项建筑功能设施,符合称王政治目的礼制要求,以致赣州的百姓将衙署称为“隍城”并延至今日。   

第四,对城市街道进行了整体规划   

在唐代衙署前面十字街的基础上,规划了六条城市主干道。唐代的十字街位于今建国路与西津路、章贡路相交之处。由衙署直通正南门称阳街。东西向的西津路和章贡路分别通向西津门和涌金门,称作横街。在城市拓展的基础上,杨筠松又规划建设了与东段古城将平行的长街(今赣江路)和剑街(今中山路和濂溪路),另外,还规划建设了阴街和斜街。杨筠松这位风水大师亦即当之无愧的规划大师对赣州城的规划建设完成之后,赣州的城市格局基本上已确定下来。”   

《赣南卢氏族谱?卓公祖序》载:“……卓公葬于八都球田龙岗背,坳塘长冈尾,旗形酉山卯向。夫人曾氏葬于本里韶潭盘龙形乙山辛向。次子光稠葬于赣州东林寺面前(载五代《章贡志》),夫人祝文氏葬于本里韶潭盘龙形,附祖安坟。”   于都上脑《刘氏族谱?刘江东传略》载:“我脉祖宗江东……唐中和四年甲辰(884)二月初五日生,宋开宝五年(972)十一月殁……公与谭全播共为卢王参政,时杨筠松避乱至虔州,为卢光稠葬父于石人坝”。其中所述卢光稠父亲卢卓墓,一说葬石人坝,一说葬宁都八都龙岗背坳塘长冈尾,旗形酉山卯向,而其夫人曾氏,葬本里(宁都洛口乡麻田村)韶潭盘龙形乙山辛向,很显然卢卓任赣州刺史,率其子光稠迁居上犹县双溪乡,卢阳村,卢卓亡故后葬在赣州西郊之石人坝,然后迁葬故里宁都洛口麻田村是符合事实的。其夫人曾氏“葬于本里韶潭盘龙形乙山辛向”。

我于1998年勘察该墓,挂面上端书有“杨公仙绩”四字,水口缝针乙辰右丁未水倒左,癸、艮、丙、丁诸峰环绕,扦辛山兼戌,坐乙亥火穴,水中冠带主应损官和失龆龄之男。丁未衰水主衰退。2007年勘察时挂面“杨公仙绩”四字由墨书改为石刻。水口甲卯丙午、艮寅水朝堂,扦辛山兼戌与前同,并注:“清光绪14年5月29日重修,卢王母曾氏葬于此,又把卢王夫人也迁于此,碑刻“地肖龙马形”。迁葬卢王夫人文氏时,违背传统礼制,卢母右而卢王夫人在左侧。   

上述二次勘察应以2007年勘察较为正确。但该墓经数次重修,兼之墓主布局(排列座次)不合礼制,显系非杨益所扦。   

于都番岭《重修番岭始祖张公久墓志铭》“鼻祖公允公,盖汉留候之远裔,而番岭开基之始祖也,公揩儒人杨氏,聿来夫耕妇炊,吾家的绵爱自兹始,公生唐大中己卯(859年),殁于唐天成丙戌(926年)。儒人生于唐乾符甲午(874年),殁于唐天成己丑(929年)。三年(932年)同葬仙鹤形乾山巽向,相传此地为杨公筠松所卜……”   

今考证,该墓水口缝针艮寅宫,庚戌龙入首,朝堂水有乙辰、巽巳、丁未三主流倒左。甲、卯、乙、坤、庚、辛、乾、壬诸峰环绕。挂面倒塌全被土掩埋,无法考其坐向,《墓志铭》所载乾山巽向,属大空亡,非郭杨唯物辩证风水术。宜立戌山辰向兼乾巽。   

江西乐平流坑《董氏族谱》载:“第一世,司徒合。仲子行仲五,以八世孙德元追赠司徒,葬长坑岭斗牛形,亥山巳向,配罗追赠豫章郡春人,葬枫山岭下黄蛇形巳山亥向,皆杨筠松所卜,事详名位表。   

第二世司空祯。合长子,行四豪侠,自任丁时援壤义勇捍乡里,贼不敢犯,众感赖矣。以七世孙德元追赠司空。葬富原山金钗形壬亥向。配邓追赠南阳郡夫人,葬白龙塘飞鹅形巳丙向,杨曾二仙有箝记见舆地图,事详名位”。   

今江西省乐安县牛日镇据流坑《司徒合公史略》载,流坑村是建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即公历937-942年,与于都县番岭张公允墓建于932年以后的时期相近,都属杨益所卜,而两地相距约三百公里,决对不是串通伪撰的。可以证明杨益在赣州的风水活动时间是自882年起至937年左右止,共约55年左右,再以杨益初来赣州时,是以阴阳龙格龙坐穴,经过风水实践后,才创造符合李四光地应力的科学格龙坐穴乘生气的七十二龙。在古人非长达五六十年的风水实践,是不可能作出如此的成就。设杨益自长安逃回老家是35岁,则杨益生于847年左右,殁于937年左右,享年约九十,才是近似的事实。  
诚然,杨益来到赣州后的风水实践达五十余年之久,除大部时间从事于赣州城的风水实践外,不仅是上述所列的阴阳宅。在赣南范围内,诸如位于宁都的孙中山祖先孙琍及其夫人陈氏墓,刘江东一世祖刘宗臣铁墓以及寺观--赣县最古的宝华寺等,这些都是杨益在赣南风水活动期内所建。特别是我师父李本芳所说的五马回朝墓,都经考证为郭杨唯物辩证风水术所建。……   

第五节 杨益与曾文辿的死   

江西兴国三僚《曾氏族谱?杨公仙师传略》载:“后师徒(指杨益与曾文辿)出游至韩信峡药口坝,杨公寿终,享年六十有七。我祖(指曾文辿)亲为卜葬,八仙下棋形,时乃光化三年庚申岁(900)三月初九日也”   

宁都《黄陂镇志?人物篇》载:“……天复二年(902)二月底,卢光稠召见筠松,筠松带病去虔州,辞归时,卢王派专船护送,船至于都寒信峡药口坝,筠松病危……葬吾躯壳于犀牛下海处,言罢即逝。时为三月初八戌时。……。”刘江东撰《三宝经序》载:“……杨夫子讳益,字筠松……以虔州防御史卢光稠召其葬父,百日节度史加平章流行事,据虔州称卢王,因失信于王,遂赐毒酒,杨公知酒有毒,乃掩倾入杯中,走至于都药口,其毒攻入于心,遂卒葬其地”。《南安府志》和《江西通志》都说:“卒于虔,葬萼中药口”。   

从上述资料,三僚《曾氏族谱?杨公仙师传略》说杨益是由三僚出游至寒信峡偶然死的,不足信。因为杨益不是定居三僚,同时他们的始祖曾文辿也没有到过三僚,而是在葛坳乡小洇,隐居黄禅寺后至石船山的。   

宁都《黄陂镇志》所述:“卢王派专船护送,船至于都寒信峡药口坝,筠松病危,言罢即逝”亦属荒唐。斯时,杨益在虔州佐卢王从事风水业务,902年正值扩建赣州城。   

刘江东撰《三宝经序》说是:“失信于王,遂赐毒酒,毒害致死”也不符事实。仅就杨益佐卢王风水布局扩城建设的功绩,卢王不可能赐毒酒毒害杨益。   

最可靠而合逻辑的是:“卒于虔,葬萼中药口”杨益卒后,将尸体运回老家于都崇贤里葛坳乡,途经药口坝择地而葬。   

兴国三僚《曾氏族谱?文辿公传略》载“考吾始祖文辿公……后师徒出游至韩信峡药口坝,杨公寿终,享年六十有七。我祖亲为卜葬……后辿公与诸子徒于袁州万载县观邱山览胜,见形肖五牛饮水穴,结池心,援指谓子徒曰:“吾死葬此”时值粱之贞明丙子(916)岁也,公果腊月仙逝,诸子徒如命安葬,名其地曰“曾仙塘”后其徒于豫章复见辿公,惊其未逝,归发其冢,果空棺而始知辿公尸解。真成地仙矣……”。   

上述《曾氏族谱》称曾文辿为杨益卜葬,是不符合事实,杨益是卒于937年左右,而《曾氏族谱》所载是曾文辿卒于916年,因此非曾文辿为之卜葬。另据乐平流坑上述《董氏族谱》载:“第二世司空帧墓为杨曾二人所卜”而后才能去宜春万载,这就说明曾文辿非卒于916年,而是卒于为杨益卜葬之后。否则,卜葬者当属与卢王参政的刘江东,始合逻辑。   

综合上述诸多资料,可以证明江西兴国三僚的《曾氏族谱》所载《杨公仙师传略》和《曾文辿传略》都是不合逻辑,而是清代伪撰的,把杨益的面貌搞的全非。   

杨益回到赣州后,在石船山的授徒传术,佐助卢光稠建王府和寿量寺以及扩建赣州城,为救贫济困奔波于赣南以及江西和全国各地,如福州市尚存唐末所建的符合郭杨唯物辩证风水术的阴阳宅和寺观。   

风水实践中,杨益创造了科学的七十二龙,撰写了137字的《青囊奥语》和《天玉经原著》《玉尺经原著》三部系统的风水理论经典,卒于虔葬于中药口是铁的事实,这才是杨救贫的历史真面貌。

历史文化贡献/杨益
杨益风水理论,主要体现人与自然和平相处的思想。在堪舆学理论上力主峦头形势为上,强调因地制宜、因龙择穴。杨公风水理论著作《撼龙经》、《疑龙经》、《青囊奥语》、《天玉经》、《玉尺经》、《人子须知》、《四大穴法》、《拔砂图》、《胎腹经》、《望龙经》等著作传世,给研究中国古代地理留下了大量详实的文字资料和实物遗产。杨公风水术承继了晋代郭璞“乘生气”的堪舆学精髓,强调龙、水、向三者的有机结合,在理气方面注重龙气和堂气的配合,以七十二龙乘龙气为核心,乘龙气者为吉,乘旺盛的龙气者为大吉,不能乘龙气者为凶,破坏龙气者为大凶。阴阳宅的吉凶,决定于对内能不能乘得旺盛的龙之生气,对外能不能合理接纳堂局之气。杨公风水术认为,龙气要配合阴阳宅的“坐山”,而来去之水要配合阴阳宅的“朝向”,这也是杨公风水理论的主要法则。杨救贫在兴国县梅窖乡三僚村定居期间,在为当地民众堪定阴阳宅址,为人排忧解难,遍阅赣南的名山大川的同时,著书立说,授徒传艺,建宅修墓,使地理堪舆文化流传于世,供后人学习研究。

杨益传承的风水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文化,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在风水的实践过程中,建筑是体现风水文化的重要载体,许多牌楼、桥梁、庙宇、宗祠、住宅及坟墓以及皇宫丘陵都烙有风水文化的痕迹历代杨公风水的弟子正是这种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如曾文辿、刘江东(刘七碗)、黄妙应、厉伯绍、叶七、刘淼等堪舆名流均是杨救贫的真传弟子。其后,堪舆学在赣南广为传播,世代相传至今。当代杨公风水的知名学者也有很多,如曾氏一脉传承第36代弟子梁惟朝,刘氏一脉传承第37代弟子刘国胜等,均继承了杨公风水的秘法。杨公风水既重形势、重龙脉,又重于理气。杨筠松被尊称为中国风水术之祖师,杨公风水也就成了赣南客家文化举足轻重的一个组成部分。赣南也就成了中国堪舆学的故乡和发源地。凡得到杨公真传的历代堪舆师大多技艺精湛。杨公及其高徒所堪定的古坟、古墓历经千年而不衰。不但赣南,在广东、福建、广西等各省的许多望族的族簿上都记载了他们的名字。

历史是最好的证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证明杨公风水术是中国堪舆学的主流和旗帜。杨救贫的堪舆活动,使堪舆文化迅速传播,大量的建筑实践,使杨公风水在无意中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和文化遗产。[1]
 楼主| 发表于 2016-11-8 23:57:30 | 显示全部楼层
竇州唐朝時設置的

貞觀八年(634年)改南扶州置,治所信義縣(今廣東省信宜市西南)。以州境有羅竇洞得名。轄境相當今信宜市等地。北宋熙寧四年(1071年)併入高州。



[唐朝行政區劃開元二十八年,740年

都城京兆府長安

京畿道
關內道
京兆府 | 華州 | 同州 | 坊州 | 丹州 | 岐州 | 邠州 | 涇州 | 隴州 | 寧州 | 原州 | 慶州 | 鄜州 | 延州 | 綏州 | 銀州 | 夏州 | 靈州 | 鹽州 | 豐州 | 會州 | 宥州 | 勝州 | 安北大都護府

都畿道
河南道
河南府 | 鄭州 | 陝州 | 汝州 | 懷州 | 許州 | 汴州 | 豫州 | 陳州 | 亳州 | 潁州 | 宋州 | 曹州 | 濮州 | 鄆州 | 泗州 | 海州 | 兗州 | 徐州 | 沂州 | 密州 | 齊州 | 青州 | 淄州 | 萊州 | 登州 | 濟州 | 滑州

河東道
蒲州 | 虢州 | 絳州 | 晉州 | 汾州 | 慈州 | 潞州 | 澤州 | 沁州 | 儀州 | 太原府 | 代州 | 蔚州 | 忻州 | 嵐州 | 石州 | 朔州 | 雲州 | 隰州 | 單于都護府

河北道
衛州 | 相州 | 魏州 | 洺州 | 邢州 | 貝州 | 博州 | 德州 | 棣州 | 滄州 | 冀州 | 趙州 | 深州 | 恆州 | 定州 | 瀛州 | 莫州 | 易州 | 幽州 | 燕州 | 順州 | 歸順州 | 薊州 | 檀州 | 媯州 | 平州 | 營州 | 安東都護府

山南西道
梁州 | 鳳州 | 興州 | 利州 | 通州 | 洋州 | 合州 | 集州 | 巴州 | 蓬州 | 壁州 | 開州 | 渠州 | 渝州 | 閬州 | 涪州 | 果州

山南東道
鄧州 | 商州 | 金州 | 唐州 | 均州 | 房州 | 襄州 | 隋州 | 郢州 | 復州 | 荊州 | 硤州 | 歸州 | 夔州 | 萬州 | 忠州

淮南道
揚州 | 楚州 | 滁州 | 和州 | 濠州 | 壽州 | 光州 | 蘄州 | 申州 | 黃州 | 安州 | 舒州 | 廬州 | 沔州

江南東道
蘇州 | 常州 | 潤州 | 湖州 | 杭州 | 越州 | 明州 | 台州 | 婺州 | 衢州 | 睦州 | 歙州 | 括州 | 溫州 | 福州 | 建州 | 泉州 | 漳州 | 汀州

江南西道
洪州 | 江州 | 宣州 | 饒州 | 鄂州 | 撫州 | 袁州 | 吉州 | 虔州 | 岳州 | 澧州 | 潭州 | 衡州 | 永州 | 道州 | 郴州 | 連州 | 邵州 | 朗州

隴右道
秦州 | 成州 | 武州 | 渭州 | 岷州 | 宕州 | 曡州 | 洮州 | 蘭州 | 河州 | 鄯州 | 廓州

河西道
涼州 | 甘州 | 肅州 | 瓜州 | 沙州 | 伊州 | 西州 | 庭州 | 安西(大)都護府 | 北庭(大)都護府

劍南道
扶州 | 文州 | 松州 | 龍州 | 劍州 | 綿州 | 茂州 | 翼州 | 悉州 | 當州 | 靜州 | 柘州 | 恭州 | 奉州 | 維州 | 彭州 | 漢州 | 益州 | 蜀州 | 簡州 | 梓州 | 遂州 | 普州 | 資州 | 榮州 | 陵州 | 眉州 | 邛州 | 雅州 | 黎州 | 嘉州 | 戎州 | 瀘州 | 巂州 | 南寧州 | 姚州

黔中道
黔州 | 施州 | 思州 | 溪州 | 辰州 | 錦州 | 巫州 | 業州 | 充州 | 費州 | 夷州 | 珍州 | 溱州 | 南州 | 播州 | 應州 | 矩州

嶺南道
廣州 | 潮州 | 循州 | 韶州 | 端州 | 岡州 | 新州 | 恩州 | 春州 | 勤州 | 瀧州 | 康州 | 封州 | 高州 | 竇州 | 辯州 | 潘州 | 羅州 | 雷州 | 崖州 | 儋州 | 萬安州 | 振州 | 白州 | 山州 | 廉州 | 欽州 | 陸州 | 桂州 | 蒙州 | 昭州 | 富州 | 梧州 | 賀州 | 藤州 | 義州 | 容州 | 禺州 | 牢州 | 黨州 | 平琴州 | 鬰林州 | 貴州 | 綉州 | 龔州 | 潯州 | 象州 | 柳州 | 融州 | 環州 | 宜州 | 芝州 | 澄州 | 嚴州 | 賓州 | 橫州 | 淳州 | 邕州 | 田州 | 籠州 | 瀼州 | 湯州 | 武峨州 | 武安州 | 長州 | 峰州 | 福祿州 | 交州 | 愛州 | 驩州 | 安南都護府

註:加粗為道治所 另見:貞觀十道開元十五道藩鎮節度使
  竇州廣東行政區劃
发表于 2016-11-10 09:2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集思广益 于 2016-11-10 09:27 编辑
何有 发表于 2016-11-8 23:57
竇州,唐朝時設置的州。

貞觀八年(634年)改南扶州置,治所在信義縣(今廣東省信宜市西南)。以州境有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提供何板主与同好参考


发表于 2016-11-11 15: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道之一二三 于 2016-11-11 15:45 编辑

名为李定信,实则不可信,一部好好的《青囊序》,被他解得一塌糊涂,还要炮轰谁谁谁。
发表于 2016-11-12 10: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集思广益 发表于 2016-11-10 09:24
提供何板主与同好参考

QQ图片20161112103107.jpg
发表于 2016-11-12 10:4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6-11-12 10:4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6-11-12 12: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東吳嘉禾五年(236年),析雩都縣陽都縣,為寧都建縣之始。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改陽都為寧都
南朝·大明五年(461年),析寧都置虔化縣
開皇九年(589年)虔化併入寧都。開皇十三年,陂陽縣併入寧都縣。開皇十八年,改寧都為虔化
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析虔化置石城縣
元貞元年(1295年),升寧都縣為州。洪武二年(1369年)復改為縣,屬贛州府。乾隆十九年(1754年),升寧都縣為直隸州。

上文說楊公是赣州或贛之釣州,或虔化釣州皆不可信。查唐行政劃分,並無釣州行政區!記載楊公事蹟,理應用唐代正式行政區名。虔化釣州一詞,不合慣例!州大於縣市,虔化即今之寧都縣。稱呼地名,必然先大後小,不可能小區域的寧都排前,大區域的釣州排後。

原來
一樓文中說“釣州在直隸州南20里”。查寧都至清朝始升為直隸州,寧都南20里,等於10公里,查到地名是釣洲壩, 經緯度26.356435, 115.996756。
22817_b.jpg

"釣洲壩"不等於"釣州"。“州”與“洲”行政區域意義完全不同。如果楊公是現今贛州人,文中應載“楊公,虔州(贛州)人也”,不能稱“贛之釣州人,或虔化(寧都)釣州人也”。根據直隸州的稱呼,主張楊公是贛州或釣州(釣洲壩)人之說,顯然始於清人,不可信。

因此,很有可能窦州为《窦志》所误,若果《南安府志》的纂修年代是修《窦志》之后,《江西通志》是根据《南安府志》纂修的,那窦州为《窦志》所误,因而杨益绝非窦州人,而是赣州人,决不有误。

李定信以為窦州为《窦志》所误,理由太牽強。行政區域名,隔代傳抄有可能錯誤,但不可能將
“州”看成“洲”,更不可能將“州”與“志”混為一字,除非修史者是小學生,錯別字連篇!


发表于 2016-11-13 22: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甭管他如何聪明,其风水理论不代表真谛。
发表于 2016-11-14 08: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纵观风水:前堪舆者,杨公不能遗,后堪舆者,不能遗杨公
发表于 2016-11-15 00: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堪舆者,杨公不能遗。风水和疯水差一字!
发表于 2016-11-17 15:46:48 | 显示全部楼层
网上搜来网友易日月有关杨公的论述(未经作者同意,望不要责怪),特转来本网,个人觉得比较可信,供易友们参考。






风水术是一门地地道道的科学,它完全可以用数字和图文表达出来,是符合科学技术监定的标准。           ---易日月

一、杨公仙师生平
杨公名益,字筠松。杨公以风水术济世扶危,他的神话故事千多年来在民间广为传诵,享有杨救贫美名。
    传说杨公曾任唐僖宗朝(西历874年—889年)之金紫光禄大夫、司天监正一职,正三品。唐朝政制有三省六部,中后期朝庭削弱各省权力,实权掌握在六部及负责政令实施的九寺五监手中。光禄寺职责主要是负责皇帝和朝庭的饮食、宴会、祭祀及祭品等。光禄大夫是皇上身边的人,地位较为显赫。实际上在唐朝的历史中,道教中很多道高德厚者进入朝庭供职,天文地理这个部门的职位基本上是由内行的道士担当。杨公风水理论秉承了郭墣郭公玄空真传。但杨公是如何得到风水秘籍的,则有多个版本的传说。有说是趁乱盗窃宫中玉函秘本而得的,有说是公冶长感激他秉公办案放生自己而将无意中得到的宝贝送赠于恩人杨公,更有说是九天玄女传授,差别很大,但以趁乱盗取之说为可信。也较符合《曾氏家谱*杨公仙师传略》中的记载。我个人认为,杨公的风水理论应来自道教内部之传承。郭璞本身就是朝官,同时也是道士,杨公若非道门中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很难接触玄空真传的。
杨公晚年看着一个强大的大唐帝国走向没落,心灰意冷而归隐山林,在艰难世道中继承和发展了郭公的学说,功德无量。

借此学习机会谨录《曾氏家谱*杨公仙师传略》供大家参考。

杨公仙师,祖籍山东窦州,父淑贤,生三子,长曰筠翌,次曰筠殡,三曰筠松、字益。即仙师也。生于大唐中甲寅岁三月初八日戍时,幼习诗书一览无遗,十七岁登科第,官拜金紫光禄大夫之职,掌管琼林御库,至四十五岁,因黄巢之乱。志欲归隐山林,携秘籍弃职云游天下,遇九天玄女指点青乌之奥,遂明堪舆之旨,精星术之机,寄情山水,印证所学,至虔州之崇贤里黄禅寺遇曾公文迪,嘉其神慧而收为徒,尽心指点青囊之妙,又知文迪公非终老林泉之辈,亲为卜宅,得今之兴国三僚,肇基立业并铨记,文曰:僚溪山水不易观,四畔好峰峦,甲上罗经山起顶,西北帘幕应,南方天马水流东,仙客拜朝中,出土蜈蚣艮寅向,十代年中官职旺。今扦此地迪为居,代代拜皇都。初代粮钱不兴大,只因丑戌相刑害。中元富贵发如雷,甲木水栽培,兔马生人多富贵,犬子居翰位。今铨此记付予迪,三十八代官职显。后师徒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名山胜水尽兴而赏,如遇吉壤,或图或记,留待后贤而发,术扶困危,泽被士庶,故又得杨救贫之美名。斯时也,王公大夫欲见一面而不可得也,倦则归息僚溪,尚谓迪公曰:僚溪虽僻,而山水尤佳,乘兴可登眠弓峻岭,健步盘遨独石巉岩,赏南林之青翠,观东谷之朝云,览西山之晚照,听北浦之渔歌,临汾水龙潭而寄遐思,卧御屏珠石以悟理道,耕南亩以滋食,汲龙泉而烹茶,此无穷乐也,余生得之而无憾矣。自是僚溪八景因而得名。青囊秘旨,可作家传,扶助仁孝,造福人间。后朝庭追索秘籍归库,二公得虔州府宪之阴助,得免于究。光化三年庚申岁三月初九日,师徒出游至韩信峡药口坝,杨公仙逝,享年六十有七,迪公亲为卜葬八仙下棋形。鸣呼,一代地仙虽作古,而救贫美名与囊经妙术则共泰斗同存,为记。

杨公离开长安后,直到六十七岁逝世,在二十二年的职业风水生涯中,杨公与二徒曾公、廖公定居于江西兴国县梅窖乡三寮村,并在那一带进行风水研究、实践、授徒和著述活动,写下不朽著作《青囊奥语》、《天玉经》和《都天宝照经》,开创了民间研究和应用风水的先河,曾公除传授自己子孙外,还外传至陈抟陈真人,陈抟传吴克诚,即宋朝国师吴景鸾的父亲。而以《催官篇》传世的大名鼎鼎的赖布衣亦是其徒孙。陈抟除继承了杨公风水衣钵外,还创立了河洛理数、紫微斗数,陈真人的徒孙邵雍则创立了皇极经世和铁板神数。

二、杨公仙师传奇

杨公是深入民心的国粹风水学的最关键继承人和传道士,深受普罗大众的爱戴,他同时也是神。1939年,广东省潮阳县和平英西巷乡,杨瑞德先生用家中珍藏的柳枝扶乩时,得到了一篇由杨筠松与柳春芳共同降示的鸾文。谕示他着手创立了一个新宗教,名德教,以弘道德教化,并在当时艰难的时局下激励国人意志,驱逐日寇,重建家园。杨瑞德东奔西走募捐,终于在家乡建立起第一所德教紫阁。

后又依神的旨意,将大道推向海外。德教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香港等华人聚居的国家和地区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据前几年统计,在泰国已经建立起紫阁四十八间,在马来西亚八十多间,在香港二十多间,在新加坡十间,国内各地近年也陆续建立了不少紫阁,知道的广州两间,深圳一间,新疆一间,北京一间,广东潮阳数间,在美国、澳州及日本也都建有德教紫阁。

据新加坡友人说,中国负责宗教事务的机构几年前曾经派出过一个调查组调查德教,到新加坡写出的报告结论是:德教是一个以弘扬道德为宗旨的正统宗教。2005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浙江省天台县在济公活佛的家乡举行了济公佛像开光大典,而主持这个大典的正是泰国德教总会和天台佛教协会,天台县政府举行了隆重的宴会欢迎来是各国的济公信徒,浙江省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而这个开光大典日期,是根据两年前神所降示鸾文确定的。

三、未来展望

现在,国运当盛,继承和发扬杨公精神,研究和实践杨公堪舆理论正符合时代复兴的需要。在此,我诚恳邀请广大朋友共同来宏扬德教文化、研究和实践杨公堪舆理论。
发表于 2016-11-18 22: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附会演绎,固然是假。循经考据,毕竟不真。唉,难道无人知道杨公祭日的来历么?!
发表于 2016-11-19 09: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真观子 发表于 2016-11-18 22:01
附会演绎,固然是假。循经考据,毕竟不真。唉,难道无人知道杨公祭日的来历么?!

学习了,地仙一级的人物,我等后辈望尘莫及呀。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4 19:3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闲来无事的时候,想要了解一下风水宗师杨公的八字信息,百度寻找下来,并没有关于杨公八字四柱的记载。只能在一些资料中看到生辰。

根据杨公徒弟刘江东在《三宝经》序中记载如下:杨夫子讳益字筠松别号长茂山左窦州人,唐太和甲寅三月初八生。自幼颖敏,通天文地理,壮年登第入朝,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和钦天监,掌灵台事。因黄巢寇京,朝庭失守。闻琼林库窃,获邱公所呈郭璞青囊,避难江南虔州而来,为人卜葬捷如影响,以致虔州防御使卢先稠召葬其父,百日升节度使加平章统行事,遂据虔称卢王。因失言于王,遂赐药酒,杨公知酒有毒,乃用掩倾入怀中,走至于都药口坝(现改称杨公坝),其毒冲入于心,遂卒葬其地。天佑三年九月寿七十有三。

再参照其他资料,比如刘江东后代江西赣州刘家造福堂的记录,为戌时。

可以确定:杨公生于唐太和甲寅年三月初八戌时。

甲寅年,三月按五虎旬为戊辰月,但是日干支不知道,时柱只知地支戌时,日干不知也就无法确定时干。由于目前唐太和至今已上千年。并且经历了许多的朝代,这些朝代的更替,经常存在对年号历法进行变更,修正等等。阴历与阳历之间也并不存在固定的换算公式,所以无法从现有的查询工具去查到究竟那天是什么干支。

那么究竟怎样才可以查到那天的干支呢?唯一的方法就是找到接近这一天的,真实可靠的历史记录,并且记录了当日干支。然后来进行推算。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这本编年体通史对于事件的记录,精确到每一年每一月,至日干支。其中关于唐太和甲寅年,即西元834年的记录:

[1]春,正月,上疾小瘳;丁巳,御太和殿见近臣,然神识耗减,不能复故。
[2]二月,壬午朔,日有食之。
[3]夏,六月,丙戌,莒王纾薨。

这里面记录了二月壬午日的日食。然后就是六月丙戌日莒王李纾去世。杨公生辰三月初八处于这段时间内。而二月的记录十分凑巧的记录了壬午日是初一,壬午朔,朔就是每月第一天,初一的意思。 初一这天出现了日食,被记载下来了。那么我们按二月初一为壬午推算到三月初八。也就可以得到这天的日干支了。

这里还有最后一个问题,如何确定那个二月是二十九天,还是三十天。阴历的月份存在大月和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而且并不固定。我们只能通过得出2个八字,最后进行验证了。

按小月29天得出杨公八字:

甲寅 戊辰 戊午 壬戌

戊土生于辰月,土气司令,戊土透出,日元有根,自坐印,地支寅午戌三合火,甲木为七杀,有寅为根,寅被化为火,是虚名虚利。格成从强,则应该从火土之势,用神应该是火土。所以这个格局不高。也不符合杨公官贵的人生历程。

据记载西元854年,杨公入科第,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主管宫廷建筑、皇家陵园,天文观察、皇族祭祀等事宜。西元875年因黄巢起义,杨公才携带皇宫风水秘籍逃离长安。

按大月30天得出杨公的八字:

甲寅 戊辰 己未 甲戌

己土生于辰月,戊土透出,是得令得助,日支坐未土通根,时支又是戌土,比劫重重,身旺无疑。甲为正官,年干甲木,得年支寅本气甲木为根,正官有力,而时干甲被层层包围,而且近身合日主己化土助身,身旺助而无益。所以这2个甲木,一个得用,一个无用。此正官格,以正官甲木为用神。八字五行只有土木,本来偏枯,但此局身旺用官,无印正好,如果有印近身,则化官助身破格。用正官为用神,八字无金,没有食伤来克制用神,也是正好,有食伤则近官伤害了官星也是破格。辰为水库,癸水暗藏,作为调候救应。此命格可断官贵无疑。杨公年纪轻轻便登第入朝,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和钦天监。

八字每个字的顺序不一样,都会有很大的区别。年干甲木者,是为真用神,也应其人生的前段。而时干甲木合身化土,是为人生后段。妙便妙在甲己合土。对子平法有了解的人知道,为僧道,为仙道圣人之类。必是旺及身则止。 而此命格时柱甲戌,便是化官为我,是以丢去官贵,而为仙道之类。符合杨公人生经历。

所以基本可以断定杨公的八字就是:甲寅 戊辰 己未 甲戌

这个论证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大家提出看法。
发表于 2016-11-24 19:50: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ds1973 于 2016-11-24 20:05 编辑

查了下万年历,西元834年三月初八戌时,正是您列举八字的后者
发表于 2016-12-4 12:19: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看到一篇题为《古今图书集成》的文章。从文章的内容看来,完全是骗子们为了刻画杨筠松这个野地理宗师的形象而编造的谎言。以达到保护正宗的江西赣州风水术永不外传的目的,在此请海内外堪舆界的先生们看看,分析分析这篇文章的真实性。

全文内容如下:“据《古今图书集成》的有关内容综合,唐宋时期,江西派风水的传人经过是:祖师杨筠松;杨筠松二传曾文遄、范越风、历伯绍、刘淼、叶七、邵庭监;曾文遄三传赖文俊、曾十七;范越风传苏粹明、方十九、张五朗、丘延翰;赖文俊四传丁珏、刘雍;丁珏五传卜应天;刘雍传李普照,卜应天六传廖禹;廖禹七传孙世南;李玉才、王应元;孙世南八传赖白发、曾道立,王应元传谢蚧;赖白发九传李雅鹊;李雅鹊十传钟可朝;钟可朝十一传唐九倦、陈希夷(唐、陈以下均入宋代);唐九倦十二传胡矫倦、张子微、谢子逸、蔡神兴;胡矫倦,十三传刘七碗、郑颜渊、刘子猷、丁应之、丘公亮;刘七碗(即刘江东)十四传刘景清、王禄道、建心倦;刘景清,十五传刘应宝、王禄道传刘力、吴景鸾、蔡二朗、刘子倦、宋花师;刘应宝十六传刘元正;刘元正十七传刘景明、刘种桃、刘谦;刘景明十八传刘见道、谢和卿,刘种桃传廖信甫,刘谦传萧子清;刘见道十九传刘云山、刘云峰、刘云岫,谢和卿传李莲洲;刘云山二十传孙伯岗。孙伯岗是我们所知道的赣派风水谱系中有明确代数的最后一个传人。其后,该派风水在元、明、清三个时期的流传经过,就乱不可考了。”

如果按着上文的说法,赣州的风水就一定是从杨筠松开始传承了。事实果真是这样吗?我们不妨先看看赣州风水的发展史吧?根据《江西通志》的记载:司马头陀习堪舆家言,历览洪都诸山,铃地一百七十余处,讫今犹验。一日至奉新参百丈曰:近于湖南得一山,乃一千五百善知识所居。百丈曰:老僧可住否?曰:不可。和尚骨相彼骨山也。时华林觉为首座,询之不许。一见典坐灵佑曰:此为山主人也。后往往山连帅李景让率众建梵宇、请于朝、赐号《同庆寺》。天下禅学辐辏焉竟如其言”据有关史料记载,司马头陀是南康郡(赣县)人,真实姓名叫刘钳,生于大唐玄宗时期,现在虽然无法考证他具体的出生年代。但是,当时他能给大名鼎鼎的得道高僧—百丈怀海禅师择地建庙,其能力非同一般。

百丈怀海禅师是福建省长乐县人,生于大唐开元八年(西元720),俗名叫王木尊,十岁时就在龙泉寺彗照和尚处剃度出家,取法号怀海。大历初年(西元 766),顷闻道一禅师入南康郡龚公山(即现今的赣县田村宝华寺)开元精舍,遂慕名往参。得道后于奉新县百丈山开堂说法渡生,其得意弟子有黄檗希运,沩山灵佑和百丈正法等人。百丈怀海禅师于大唐元和九年(西元814)圆寂。按这样推算,南康郡的司马头陀和百丈怀海禅师都是同一时期的人,那么,司马头陀的出生年代也就可想而知了。由此可见,司马头陀比杨筠松早出世一百多年,也就说明赣州历史上最早的风水明师是司马头陀。又根据{地理人子须知}中的记载说:,筠松名益,号救贫仙。南唐时人,曾文遄师也”。我们再看看历史记载:杨筠松,《唐书》无传,宋代陈振孙《书录解题》载其名氏。祖籍窦州(今广东信宜县),寓居江西,自称救贫先生。《宋史。艺文志》载有“杨救贫《正龙子经》一卷”,当为杨筠松撰。

从以上的历史记载来看,杨筠松不可能是{江西派的风水主师}。他从长安来赣州的目的无非是:
1,来赣州想跟卜应天学堪舆技术。
2,是为了躲避朝庭的追捕。否则,他来赣州做什么?有人说杨筠松是从昆仑山寻龙经过赣州,发现赣州是风水宝地,故留下不肯走。其实历史上赣州最大的文官只有赣县的钟绍京、武官只有赣县的谢肇最大。难道广东省中山市的风水会没有赣州的风水好?湖南省韶山的风水也没有赣州的风水好?这些谎言明眼人一看就能分析得清清楚楚。况且后来杨筠松在赣州死后,连尸体都没有人收,竟抛在于都县境内的梅江岸边,做了个孤魂野鬼。一直到了清朝晚期,曾氏族谱修成以后,于都县政府为了配合[曾氏族谱] 和新编[宁都直隶州志]的说法,才在那里立了一块石碑

有人说:假话说上几千篇,人们就以为是真的了。现在看来,人们称呼杨筠松是国师、宗师、地理仙师。就是因为曾国潘主持编造了曾氏族谱以后;才开始这样称呼的
发表于 2016-12-4 12:50: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僚曾氏族谱有关于杨救贫的详细传略:“杨公仙师祖籍山东窦州府,父名淑贤,剩三子,长曰筠翌,次曰筠殡,三曰筠松。杨公仙师名筠松,字益,号救贫,生于大唐中和甲寅三月初八戌时。幼习诗书,一览无遗,十七岁登科及第,官拜金紫光禄大夫之职,掌管琼林御库。至四十五岁,因黄巢之乱,志欲归隐山林,偶遇九天玄女,授以天文地理之术" 既然唐朝的历史都没有杨筠松的记载,那么,三僚曾氏族谱为什么会有关于杨救贫的详细传略?又何以知道杨筠松偶遇九天玄女,授以天文地理之术?难道清朝道光年间的曾国藩真的会上天堂、下地府了解调查大唐中和年间前后的情况?由此可见,三僚曾氏族谱有关杨筠松的记载完全是凭空捏造、根本没有半点事实根据可言的伪造材料。其实,杨筠松根本就不可能是赣州形势派的风水主师,大家可从成书于明朝正德年间的{赣州府志}中详细查看,就会了解得一清二楚,这本{赣州府志}根本就没有记载杨筠松在赣州活动的半点情况

那么曾国藩为什么又会这样想方设法篡写这段假史呢?可能是因为{地理人子须知}内有:"筠松名益号救贫仙。南唐时人,曾文遄师也"之句而引起的一场讹传。难怪到了清朝,曾国藩还在密谋策化为这个背叛朝廷、偷鸡摸狗的杨筠松翻案。

  正宗赣州形势派地理理论是以:黄帝轩辕氏、白髯老人黄石公、橒里子、肖吉、青乌子、郭璞、李淳风、袁天罡、一行和尚、丘延翰、司马头陀、卜应天、赖文俊等人相乘下来的天星、形势派风水术。特别是司马头陀的{定铁案}、卜应天的{雪心赋}、赖文俊的{催官篇}为赣州的堪舆枝术奠定了扎实的基楚。尤其是卜公的 {雪心赋},对赣州形势派的理论畅述得非常透彻。他说:“物以类推,穴由形取。 虎与狮猊相似,雁与凤凰不殊。一或少差,指鹿为马。浑然无别,认蚓为蛇。 或取斜曲为钗,四围不绝。 或求横直为剑,两畔不包。 文笔画笔,二者何分。衙刀杀刀,两般无异。若坐山秀丽,杀刀化作衙刀。或本主贱微,文笔变为画笔。 尖枪本凶具,遇武士以为奇。 浮尸固不祥,逢群鸦而反吉。鼓笛非神仙不取,无道器则出伶官。印剑非天师不持,有香炉则为巫祝。 葫芦山现,术士医流。木杓形连,瘟疾孤寡。 或是胡僧礼佛,错认拜相铺毡。或是尸山落头,误为谢恩领职。形如囚狱,与祥云捧日何殊。 势耸旙花,与风吹罗带何异。出阵旗见劫山为劫盗,判死笔遇杀水为杀伤。一坯土居正穴之前,未可断为患眼。一小山傍大山之下,未可指为堕胎。或作蟠龙戏珠,或作灵猫捕鼠。贵通活法,莫泥陈言”以上所述,可见卜公的形势派风水论理是何等微妙啊。而这些骗子们却说丘延翰是范越风的徒弟,卜应天是刘雍的徒弟。他们为了给杨筠松涂脂抹粉还乱编历史,以达到混淆是非、颠倒黑白为目的。真是死不要脸!
发表于 2016-12-4 12:53: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曾国藩为什么又会这样想方设法篡写这段假史呢?可能是因为{地理人子须知}内有:"筠松名益号救贫仙。南唐时人,曾文遄师也"之句而引起的一场讹传。难怪到了清朝,曾国藩还在密谋策化为这个背叛朝廷、偷鸡摸狗的杨筠松翻案。
  正宗赣州形势派地理理论是以:黄帝轩辕氏、白髯老人黄石公、橒里子、肖吉、青乌子、郭璞、李淳风、袁天罡、一行和尚、丘延翰、司马头陀、卜应天、赖文俊等人相乘下来的天星、形势派风水术。特别是司马头陀的{定铁案}、卜应天的{雪心赋}、赖文俊的{催官篇}为赣州的堪舆枝术奠定了扎实的基楚。尤其是卜公的 {雪心赋},对赣州形势派的理论畅述得非常透彻。他说:“物以类推,穴由形取。 虎与狮猊相似,雁与凤凰不殊。一或少差,指鹿为马。浑然无别,认蚓为蛇。 或取斜曲为钗,四围不绝。 或求横直为剑,两畔不包。 文笔画笔,二者何分。衙刀杀刀,两般无异。若坐山秀丽,杀刀化作衙刀。或本主贱微,文笔变为画笔。 尖枪本凶具,遇武士以为奇。 浮尸固不祥,逢群鸦而反吉。鼓笛非神仙不取,无道器则出伶官。印剑非天师不持,有香炉则为巫祝。 葫芦山现,术士医流。木杓形连,瘟疾孤寡。 或是胡僧礼佛,错认拜相铺毡。或是尸山落头,误为谢恩领职。形如囚狱,与祥云捧日何殊。 势耸旙花,与风吹罗带何异。出阵旗见劫山为劫盗,判死笔遇杀水为杀伤。一坯土居正穴之前,未可断为患眼。一小山傍大山之下,未可指为堕胎。或作蟠龙戏珠,或作灵猫捕鼠。贵通活法,莫泥陈言”以上所述,可见卜公的形势派风水论理是何等微妙啊。而这些骗子们却说丘延翰是范越风的徒弟,卜应天是刘雍的徒弟。他们为了给杨筠松涂脂抹粉还乱编历史,以达到混淆是非、颠倒黑白为目的。真是死不要脸!

他编写的青囊奥语、天玉经、都天宝照经等伪书,也是赣州形势派的风水理论?难怪[地理穿透真传序]中说:“读之古来地仙之书,皆为浮谈虚话,如同废纸矣”。看来杨筠松对风水荫庇子孙后代的认识难怪会这样说:“问君葬者乘生气,骨骸受福荫遗体。此说尚有一可疑,抱养之儿非己子。僧道嗣续是外来,如何却也能承继?与君详论古人言,举此大略非徒然。骨骸受气荫遗体,此理昭我不容议。却将僧道并抱养,辨论如何同己子。此说诚然是可疑,固宜穷理细寻推。人家生出英豪子,便是山川锺秀气。山川灵气降为神,神随主者家生人。此山此穴认为主,即随香火降人身”如果按杨筠松的说法,风水跟亲人之间遗传因子就毫无血统关系了,因为它会“即随香火降人身”。总之,杨筠松的生旺墓三合长生法,是难保香火的歪理邪说,又是不堪一击的破烂货。难道名垂千古的赣州形势派风水理论,就是这些正误难辨、良莠不分、争论不休的假东西?再说:杨筠松本来就不是江西赣州地区人,按推理,他只不过是赣州地师----卜应天的一个小徒弟而已,而赣州的形势派风水理论为何说成是他的祖师?真是天大的笑话!
发表于 2016-12-4 13:16: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是网上搜找到的文章,作者可能是一貫反楊公的探古明,沒把握。沒別的意思,純粹提供反方論證而已,內容可能有扯淡部分,自行判斷,曾國藩那段的確很扯。不代表小妹贊同探古明的看法。
发表于 2016-12-4 16:23: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郭丘非杨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4-20 04: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