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473|回复: 3

心息相依入门谈

[复制链接]
信誉: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发表于 2008-1-13 20:3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购买主题 已有 1 人购买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2 兩銀元 才能浏览
0人打分
|
好评率:100.00%
|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楼主其他發帖
发表于 2019-4-18 17:25: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心息相依的理和法
    此心息相依法,古称日月兼并法,盖心息即日月也。一呼一吸谓之出日入月,《黄庭经》云:“出日入月呼吸存。”故呼吸即日月之象也。
  姿势:本功法名为心息相依,重在神气合一之妙,神气于卦象为离()坎()。是人身的姹女婴儿,婴姹配合,捐恋于中央戊己之宫,戊己即中黄土釜。坐字上二人字下一土字,心息依虚,即二人坐一土之妙。二人者,即一神一气也,土即虚空之土釜也。所以真正坐功,在于神气是否真正的在中央土釜中结合了,不在坐的姿势上过分讲究。故本工法只要能心息相依,同定于虚,不管行住坐卧,都为真坐,若终日死坐,心息不依,神驰气乱,就不足以言坐也。又心即是火,息即是药,故心息相依之法,即是火药同用之功,故白玉蟾称谓“以火炼药而成丹,即以神御气而成道”也。
  然本工法虽不强调某一特定姿势。但因本功法最大特点,着重一定字。从工夫的起手起,到工夫的了手止,无不以定字为主体。无论调身、调心、调息、调药,采、封、固、闭、温养、沐浴,无不在此定中完成。故炼功伊始,便强调要做到三定。三定者,身不动,心不动,意不动也。三定之极而息住念止之四定可冀。故又不能没有一个固定的姿势。不过这个姿势,无须人人强求一致,尽可根据各人自己的体质、功力、能量采取比较适合于个人可以久坐的,自感比较舒适的一个姿势。是则年老体弱、有病之人,斜靠仰卧均无不可,青壮年体强力壮,为了适应环境,与多吸收大自然的先天元气,亦可采取站桩功,或于幽野僻静处打坐之,其功效更为显著。此故古人有选灵地,结道庵之说也。
  但总的要求,仍以坐式为主,因为坐式可以做到四平八稳,久坐不倦,到睡到定,都可以做到兀坐不动,无倾斜倒跌之患,至少不会有过多的危险产生。站式卧式则不无偏颇。坐的姿势仍不外于平坐,自由盘坐、单盘、双盘,女子最佳坐势为跨鹤坐。古人云:“男人跌足双跏趺,女人合膝闭前扉。”是男女最佳之坐功姿势也。其特点是易于保精(经)荡气,久坐不损不倦也,总的来说,只能根据各人之体质功力任择之,不能颠倒神气同坐与外形坐式之主次也。还有手的姿势,亦有固定一下的必要。平坐时可平放或仰放于二膝盖之上,盘坐时可两手掌重叠上仰,或一手握住另一手大拇指平放于两胯之中或小腹前,也可两手合十,竖立胸前,这样做,不但把手固定下来,还能加强气源,加速气旋,以致气包全身的效应。仰卧时可把掌或仰或覆,两臂从左右两侧平放伸直,平贴椅桥二侧或席上,亦可一手握住另一手大拇指轻放于小腹之上。站桩可采取三圆式或抱球式,也可两手合十如拜佛式,竖于胸前。略举数例,聊供参考。
  功法:既明玄关一窍,即是身外虚空一着,又明舍身虚静之要,便可下手薰修。工夫原是心息相依,神气合一,放在外面,但依法可分全摄相依法,直接相依法和间接相依法三种。实际上三法都互相贯摄。而又以全摄相依法为优。若依炼功次序来说,初学以间接相依为宜。间接相依以听息为主,听息纯熟,以不执不滞,悠悠扬扬,浮游于鼻孔之外,便可转入直接相依。直接相依者,神息相注,同定于虚无之地也。神息依虚,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肝肾肺心脾之五行,魂精魄神意之五德,自然不召而自归,不思而自得。反之眼耳鼻舌身意归中以后,神气以及其它一切,亦必自然相聚,不复有飞驰走失之患矣。此相辅相成之道,故必有互相倚伏之理也。
  工夫纯熟,万缘一放便依,一依万缘更放,无内无外,无人无我,无天无地,更何直接间接之分哉!我人把神放在外面虚空中随息出入,一往一来,不即不离,自然合体。
  间接相依法,便是先从耳根悟入,取一根先返本之义。所谓寄心于耳,寄耳于息,谓之返闻闻自息。,听息之前,先可注视外物几分钟。如注视一杯水,一棵树,一方绢或面对墙壁平视肖下处画一个圆圈,余如在面前放一盏放灯,一枝香等均无不可。外物与眼睛之距离约在一公尺左右,注视时,耳根亦随听之。等到心略澄静,已有收摄之把握了,然后把注意力逐渐移近,最后把视听移放在鼻孔外虚空径寸之地。注意,不可着于鼻口,也不可着于人中。一定要在人中外,约一根筷子长短范围内来去游荡,心不离息,息不离心,依久心息归于一点,固定于鼻孔外径寸之地,心之与息,自然融洽相注在一起矣。《胎息经》云“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则气行,神住则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注,心不动念,无去无来。不出不入,自然常往。”就是说明这步工夫的实践与效验。诀窍和功法也都彻底讲明了。
  实践证明,虚无是心息的系马桩,是制伏心猿的金箍圈。在空王面前,还能有制不伏的妖精吗(实际上世上本无妖精,无非心念纷扰之幻觉)?心念一停,什么都没有了。四面空荡荡的,眼前一片虚白,那里还有什么妖精鬼怪呢?所以神必随气而行,气必依神而住,心息相依,神气便灌注在一起,还能不长生吗?气神即水火也,水火既捏成一团,若水乳之交融,还能不既济吗?到于心不动念,自然呼吸绝断,入于胎息的定境,就能长生住世了。所以心息相依,是伏气的真手段,是结胎的真道路,所谓“胎在伏气中结,气在有胎中息”也。心既依息,舌尖轻轻上舐,针对虚空(鼻孔为人身上≡≡(坤)下乾(≡)法象,故谓天地之心),使血肉之心(舌为心苗,舌之根与心相接)与天地之心相接,从而构通天心人意,所以舌之鹊桥,不但能够构通任督二脉,也是天人通道的一个主要途径。
  间接相依,空灵寂妙,初学为宜,其依法就是先用耳去听息.呼吸出入,往来于鼻孔外虚空之中,我能听到,知而不着色身,即是工夫.<<庄子>>曰:"无声之中,独闻和焉."视乎冥冥,则见如不见;听乎无声,则闻如未闻.不见不闻,乃能真知灼见,自闻和气之音.
  仲尼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庄子.人间世>>."庄子借仲尼(孔子)之言,详明了心息依的功法步骤.先是专心一志,以耳去听息,即从耳之一根先悟入,从间接入手.接着就转入直接,听如未听,而心自系之,而进入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矣.心息依久,至于心息两定而相忘,神气巳自然混在一起,只有一气氤氲,悠悠扬扬,自消自息,此时既已不知为耳听,也已不知为心听,但又确若有能知,能听者在,即听之以气之妙也,耳既停止了听,心和气也合在一起了。心听既不存在,气听亦了无
  知见,惟余一灵独露而已。拆穿了说,无非阴阳合体,先天一气之一物,即是虚无本体的本来面目。故孔子接下去又说:“气也着,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故此气也者之气,已不是前听息之气,为神气之合体。神气既混合在一起,虚无自然,玄牝门开,玄关成象,则天地真阳之气不召而自归,鼎炉、药物、火候,便这样的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故而说:“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实承上文心止于符而来,从而也点穿虚无一窍的重要。《易系》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故道即气也,虚亦气也,真气总是在虚无中结合的,集虚之虚即虚无之简称,气既在这里结集,心又在这里依住,故虚无实为心王居住之所。神气穴之名命盖亦本此义而来也。古人说话,句句有着落,岂是泛泛浮文。并又再次点明,“虚者心斋也”。“斋即幽静的小房,故古人读书的小房叫书斋,住心的小房叫心斋,虚无为心居住的房子,岂有错哉!
  庄子为了说明心斋的重要,耳目的作用。又说:"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舜禹之所纽也,伏羲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人间世》!"假使能耳返听而目回视,则向内通达而排除机心,鬼神也会来依附的,何况于人呢?万物局限性都可得到感化。天人合发,万变定基,均可于此中见之。十六心传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原是伏羲皇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圣圣相传之心传枢纽,何况一般做丹道功夫的人呢?进一步言明间接相依,从耳根悟入的重要。
 

    “大定真空”既是“阳生药产”之源头,而“真空”之境又如何得证?乃用“心息相依”之功。《天乐集》中说:“复命之学,须返我于虚寂,唯虚能感。学者由心息相依,直造大定之境”。汪东亭说:“下功时有杂念来不要紧,你要知道,杂念如落叶,心息相依是把铁扫帚,转落转扫,总有个扫得干干净净的一日”(《体真山人丹诀语录》)。由“心息相依”而静,由“心息相忘”而空,自能证入“大定真空”之虚境。汪氏又说:“心息相依之功夫纯熟,必转入心息相忘,方能人定。倘不能心息相忘,即不能人定,故此忘字最重要”(《体真山人丹诀语录》)。《玄关显秘论》云:“只此忘之一字,如能味此理,就于忘之一字上做工夫,可入大道之渊微,夺自然之妙用,立丹基于顷刻,运造化于一身也”、《道言浅近说》中也云:“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有修炼静功多年者,尚不能“阳生药产”,均以不能深契此中道理耳!然此“忘”字功诀又岂西派独家枢机,实为丹道各家功诀共由之通途,《龙虎经》谓之“先存后忘”。祈望实践功友,切于此等微妙处细细研究,才能得证丹道真实效验。李涵虚自云:“昔我在洞天中学钻杳冥七八年,然后稍有把柄”。由此可见,古人证悟之不易,我辈能得闻个中玄妙,岂能轻易放过而不亲身实践吗?李氏又说:“必有此等真功夫,然后有真效验。彼无功而妄想效验者亦终为不得效验之人也,反唇相诋,何足病之!”
  能由“心息相依”而至“心息相忘”,进人“大定真空”之境,自能会有真效验发生。清·黄元吉《乐育堂语录》中说:“神炁混合,心息相依,其身体内外,泰然融然,有酥软如绵之意,此即炁生之兆也。但此气生时,即玄窍开时……泄泄融融,其妙有不可得而拟议者”。《天乐集》云:“工夫不外心息相依,一到大定真空之境,内外二药俱通。外则九还,先天一炁自来;内则七返,五行四象自合。三家自然相见,水火自然既济,一切法验,不召而自来,不求而自至,有水到渠成之妙”。《乐育堂语录》中也说;“内药,吾身之元气也;外药,即太虚中之元气也。……此殆内外合一,盗得天地灵阳,归还于我形身之内,久之则炼形而化气”。
  既得“阳生药产”,即可应时而起药火采炼之功。采炼火候,不外“静动静”三个字。《乐育堂语录》云:“炼时谓之为火,火中自有药在也,然只是一个动静而已。动而有形,喻之为药;静而无象,拟之为火”。白玉蟾也说:“以静定之火,而炼精神之药,则成金液大还丹”(《玄关显秘论》)。心息相依而心息相忘,是为前静之功。静极而生动,此“动”之机,正是“阳生药产”之时。采药之功,虽名“不采而采”,实为只是一个“以静制动”之功,师曰:“定续定”也。动而阳生,静而采炼,一动一静,一生一采,是为采炼火候之次序。吕祖谓:“动即施功静即眠”也。
  《天乐集》中云:“定久寂然,是谓归根。归根则有动,而返乎静矣。静极复动,先天一炁,有感必应,我即以动应之,在外心息相依,神气合一,使同定而不妄驰,是即水府求玄,起巽风而运坤火也。再由心息相依,渐渐由武火转为文火,神息两忘,又入大定。则先后二天,各得其所,内外和融,身心恬愉,所得真乙之炁,送归土釜牢封固矣,方可一度罢功。是故复命之学,须经‘三反’。即由动而静,静极复动,动而又静是也。汪师语予云:‘阳生前一定,阳生后一定。前定所以候药产,感真阳;后定所以沐浴温养,封固密藏’。《阴符经》三反昼夜之说,当即指此部工夫。此玄宗复命之秘奥,必经‘三反’而藏事也”

   陈撄宁先生曾指出“守中抱一,心息相依,这是陈希夷(陈抟,872-989)派的要旨”(《道教与养生》,451页,华文出版社)。张三丰也讲:“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不断乃可”(《道言浅近说》)。西派初祖李涵虚(1806-1856)承陈抟、张三丰文始派(隐仙派)一脉嫡传,因此西派丹法的要旨即是“心息相依,大定真空”八个字,凝神调息于彼家“身外虚空一着”。李涵虚在《道窍谈》中说:“调息之法自调心始,凝神之法自调息始,此圣贤仙佛之梯航,吾人入德之路也”。汪东亭在《道统大成》中谓:“性命双修,只是教人心息相依,不可须臾离也”(《道统大成总集·女丹诀》)。徐颂尧(海印子)在《天乐集》中也说:“昔以因缘,得遇汪师(汪东亭),指示心息相依法门,方知玄宗确有真传”(《天乐集·心息相依》)。又说:“蒙师一再传授,知西派相承要旨,乃在‘大定真空’,其余返还口诀、火候细微,皆大定真空之绪余也”(《天乐集·西派要旨》)。并且指出“丹法以‘真空’一著为最贵,此吕祖门下西派相传之枢要也”(《天乐集·真空与顽空》)。更强调“大定真空之妙旨,乃文始、东华二派之肯綮,九还七返之玄要也” (《天乐集·西派要旨》)。



分享:


发表于 2019-4-18 17:2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心息相依,大定真空”之妙诀,不但是吕祖(吕洞宾)、陈抟(希夷)、张三丰、李涵虚、汪东亭及徐颂尧等诸宿一脉相承的丹诀要旨,更是诸家各派丹法的中枢。《周易参同契》中说:“内以养己,安静虚无”。又说:“委志归虚无,无念以为常”(虚无、无念即是“定”的表象)。南派张紫阳在《青华秘文》中说:“静中行火候,定里结还丹”。又说:“惟定可以炼丹,不定而阳不生;阳生之后,不定而丹不结”(《青华秘文·交会论》)。并感叹道:“能静则金丹可坐而致也”(《青华秘文·心为君论》)。石泰在《还源篇》中说:“能知药与火,定里见丹成”。又说:“岂知丹诀妙,镇日玩真空”。白玉蟾在《鹤林问道篇》中也讲:“心息相依,息调心静”。在《玄关显秘论》中又说:“采精神以为药,取静定以为火。以静定之火,而炼精神之药,则成金液大还丹”。北派王重阳《注五篇灵文》中说:“先天至阳之炁发现,别无他术,只是一静之功夫耳”。中派李道纯在《中和集》中也说:“气神和合生灵质,心息相依结圣胎;透得里头消息子,三关九窍一齐开”(《中和集·述工夫》)。在《咏真乐》中诗曰:“九还七返大丹头,学者须当定里求;些子神机诚会得,两般灵物便相投”。又说:“药物只于无里取,大丹全在定中烧”。女真樊云翘诗曰:“乾象刚兮坤德柔,功夫先向定中求”。龙门派伍冲虚(1574-1644?)在《仙佛合宗语录》中说:“若心能依息,则万法归一”。又说:“心必依息,而后能离尘离境,解脱而见性”。在《天仙正理直论》中又说:“将有还元,一到真大定而能常定于虚无之妙境,则超脱出神,飞升冲举之道尽之矣”。体真山人汪东亭则谓:“丹法摄归一‘定’字,所谓至简至易之道也”(《体真山人丹诀语录》)。因此,“心息相依,大定真空”八字口诀切莫等闲视之,确实是贯穿各家丹法始终的核心要诀。


著名学者胡孚琛先生曾断言:“无论阴阳双修或清净孤修,都以‘炼心’一着为贯彻始终的功夫,以‘心息相依’为入手法门”(胡孚琛《道家与道教文化举要》,《道教文化与现代社会》沈阳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101页)。汪东亭讲:“凡初入门,最要紧第一着,亦不外乎‘炼己’。务要知‘炼己’,则是‘心息相依’。相依者,心依于息,息亦依心也”(《道统大成·女丹诀》)。心依于息,神意定于“身外虚空”(玄关窍)之中,则彼我两家成、内外二药分、宾主之道立。“心”为我,是我人身内的真意,时时支配着我人的一言一行,故为我身之“主”;“息”为彼,是我人身外的呼吸阖辟之机,推动着全身脉络和气血的运行,无论是在有意和无意的支配下呼吸均在不停片刻,不被我所束服,故为我身之“彼”。心躁动不宁,息急缓不匀,扰乱身心得不到一刻安宁。“心息”在丹经中又喻为“龙虎”。金·马丹阳(1123-1183)在《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中说:“神者是龙,气者是虎,是性命也”。神无影,气无形,故神不可见,寄之于心;气不可得,求之于息。神气寓居于心息之内,心息是神气的寓所。因此,“心息”是“神气”,“神气”是“龙虎”,“龙虎”也就是“心息”。丹经中所谓:“龙性缠绵,虎性狰狞”,不过是比喻“心息”的躁动不宁。李道纯在《中和集》中说:“身心不动,谓之降龙伏虎”(《中和集·卷三·问答语录》)。所谓“降龙伏虎”就是降伏“心息”,其功诀不外乎“心息相依”,则身心清净而不躁动矣!徐颂尧在《天乐集》中讲:“降龙即降息,伏虎即伏气,其妙在于身外心息相依。……故心息相依者,降龙伏虎之嚆矢也;大定真空者,降龙伏虎之渐阶也;性天开朗,龙虎无踪,乃降龙伏虎之究竟也”(《天乐集·降龙与伏虎》)。又有谓“驱龙就虎”者,即是以“心”去与“息”相依。虎(息)性无情,龙(心)性有意,必用有情有意的“心”主动地去与无情无意的“息”相交接妙合,方为合法。正如翁葆光在《悟真篇注释》中所讲:“修丹之士,若欲以虎留恋龙之气,必先驱龙就虎,然后二物氤氳,两情交合,施功煅炼,自然凝结真一之精也”。刘一明(1734-1821)在《修真辩难》中也讲:“大修行人于此,驱龙(心)就虎(息),以虎会龙,收于黄庭土釜(中宫虚无,身外虚空一窍),结而成丹。这个天机,悟之者近在咫尺,迷之者远隔千里”(《道书十二种》)。又宋·薛道光(1078-1191)《还丹复命篇》中谓:“昔日遇师亲口诀,只要凝神入气穴;以精化气气化神,炼作黄芽并白雪”。“凝神入气穴”,即是“心息相依”之功(按:尚有指“气穴”为脐下“气海穴”内一窍者,此实为“北派”入手之“权法”,分作“凝神”和“入气穴”两层功夫,此不赘述。或有以“丹田”内产生的“气团”为“气穴”者。究其实质,都是“心息相依”功夫的变相耳。)。“凝神”就是“摄心”;“气穴”就是“气息”(或“真息”)。“神(心)”以“气(息)”为“穴”洞居于其间耳(此“穴”非指中医针灸的穴位),即是以“气”为“穴”而“神”凝之。张三丰在《道言浅近说》中谓:“气穴者,神(心)入气(息)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心息相依),则玄关之体已立”(又按:据师所授口诀,所谓“气穴”,乃是在静定之中真神与真气相依相抱而合一者,亦即是“心息相依,神气合一”的口诀,在上见于“光”是为“天应星”,在下得于“气”是为“地应潮”,如是则为“玄关之体已立”。)。


心息相依,则使心息互相钳制,“心”被“息”所制,“息”被“心”所伏,身心渐渐趋于安宁,心息亦愈加调和,直至得证“大定真空”之寂静境界,自然能招摄“先天一气自虚无中来”。李涵虚在《道窍谈》中谓:“心之静者,息亦易调。心愈细,而息愈微也。息调则神归,于是而再安其神,凝于气穴之中”(《心神直论》)。又说:“息静则神归,凝神之法,固赖调息;神定则息住,调息之法,亦赖乎凝神也。盖其存神于虚(身外虚空一着),则内息方有。所以息恋神而住,神依息而留。神息两平,若存若亡,不知神之为息,息之为神也(此为“心息相依,神气合一”矣)。风(息)得火(心)而煽,火得风而灼,相维相系,又不知风之为火,火之为风也(亦为“心息相依,神气合一”,丹书所谓“风火同功”,非到此境界不足言)。功夫纯熟,真有不可以文字形容者”(《道窍谈·神息再论》)。汪东亭也说:“相依者,心依于息,息亦依心也。但其中最重一‘和’字。……盖‘和’不离‘中’,‘中’不离‘和’,‘中’‘和’合一,谓之‘黄婆’。黄婆调和,则自然相爱相恋,相吞相吐,绵绵续续,不忘不助。老子曰:‘专气至柔,能如婴儿乎’。真实‘和’之至也。究到实际,总是神不离气,气不离神,则是心不离息,息不离心也。夫神者,性也;气者,命也。经曰:‘性之根,根于心;命之蒂,蒂于息’是也。必要知(心息)两者合一,方有造化。盖两者合一,则是两仪复还一太极,此之谓性命双修也”(《道统大成·女丹诀》)。如此“心息相依”才是“风火同宫”之正功,粗气伏而内息生、橐籥成、真气氤氳,活子阳生而药物产。徐颂尧则谓:“心依于息则凝,息依于心则顺,渐依渐和,渐细渐微,乃至屹然不动,心无起灭,息无出入,则降龙伏虎之效验见矣”(《天乐集·降龙与伏虎》)。


“心息相依”之时,只可以用息去束心,却不可以强用心去制息,仅宜用“中和”之诀。因为我人身中处“主位”的“心”现今却处于“宾位”,于前处于“宾位”的“息”今却反居于“主位”,是为“宾主颠倒”,为“逆成丹”的“仙法”。若心仍为主而息为宾,以心调息,则是“顺为凡”的“世法”(按:上根利器直接由“仙法”入手,若下等根器则必由“世法”而渐臻“仙法”,故尚设有“数息”、“调息”、“随息”等法门,此不赘述)。《悟真篇》谓:“用将须分左右军,饶他为主我为宾”。翁葆光注曰:“饶他为主我为宾者,主为阳而雄,好争也;宾为阴而雌,好静也”。李涵虚在《道窍谈》中讲:“凝神之际,务要与息相依,毋以神逐息,毋以神运息。逐息则神散,运息则神摇。只要息息动荡,任其天然,随其自然,斯其神愈觉凝然。迨至静极而动,是神之得乎气机。是气初破鸿濛,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修道之士,乃如是有为也哉”(《心神直说》)。体真山人汪东亭讲:“丹书说来说去,不出一个心息相依。起初须知微息之出入,在外面虚空中悠扬宛转如游龙。片刻之后,即可放下(心念),顺其自然。若有杂念来,再心息相依,之后再把心放下,自然心静而得冲和之效。不知放下(心念),便往往做成以心逐息,则坏矣”(《体真山人丹诀语录》)。张三丰在《道言浅近说》中云:“调后天呼吸,须任他自调,方能调起先天呼吸,我惟致虚守静而已。照此进功,筑基可翘足而至,不必百日也”。东派祖师陆潜虚在《玄肤论·真息论》中说:“调息者,自然依息之谓,非逐于息之谓也。调息又自调心始。调心者,摄念归静,行住坐卧,常在腔子。久久纯熟,积习生常,自然澡雪柔埏,与息相和也。和则相依,依而勿逐。凡息自停,真息自动。橐籥一鼓,炼精化气,熏而上腾,灌注三宫。是谓真橐籥、真炉鼎、真火候也”。“心息相依”的具体功法要领,以上诸真阐述已十分详明,无须予在饶舌了。


“心”和“息”本都是我身内所有者。我身内所有者是为“我”,动作言行均由我人自己作主,故居于“主位”;彼家虚空,虽然掌握我身生命的大权,但因我人破身落入后天,遂与虚空断绝关系,失去联络,不能与之发生干涉(按:“虚空消息”实有两层,一为“人盗天”,二为“天盗人”。乾体为先天,以“人盗天”为主;破身落入后天,则仅“天盗人”了,盗尽而人死矣。此处“与虚空断绝关系”是指“天盗人”而不能“人盗天”而言。),只得置之不理,故反处于“宾位”。“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张三丰《无根树》)。仙家“逆为仙”之法,将我家的“心息”相依于彼家“身外虚空”之中,“心息”被我人从身内逐出去到身外,则身内炼成虚空为○象,是为我家小虚空。“身外虚空”是彼家大虚空,亦为○象。空空相融,虚虚相涉,彼我两家大小虚空自然蝉联交欢,媾合在一起如象。“我家”身中的“心息”即施受之于“彼家”身中,到“彼家”内去掌权做主,相对于“我家”则为“宾位”;“彼家”虚空之“主位”被我的“心息”(心为阴,息为阳,是一重阴阳,身内之阴阳)所占据,“彼家”身中的“真阳”和“真阴”(亦是一重阴阳,身外之阴阳)被挤出来,但因受“我家”真空○的翕聚和感召则施投之于“我家”身中如 · 象(《参同契》云:“器用者空,故推消息”。炉鼎之设,妙在乎空),到“我家”中来做主,相对于“彼家”而言则为“宾”,亦是一层“宾主颠倒”,又为“仙凡交换”或“阴阳交换”。《周易参同契》谓:“阴阳相饮食,交感道自然”。又谓:“龙呼于虎,虎吸龙精,两相饮食,俱相贪便,遂相衔咽,咀嚼相吞”。龙吞虎髓,虎夺龙涎,各得其益,彼我互换灵质,遂有生机造化。张三丰在《大道论》中说:“金丹之道,与生身事同,但顺则成人,逆则成仙,顺逆之间,天地悬隔,只要逆用阴阳,自然成就”。凡父凡母顺去交媾而生人,此是灵父圣母逆来交媾而成丹。灵父是身外彼家大虚空,为坎,中含阳精(真阳);圣母是身内我家小虚空,为离,中寓阴血(真阴)。灵父圣母交媾如象,则精血混合,真阴真阳交并而成圣胎◎,丹书又谓“取坎填离”。离 得坎 中阳爻而复乾卦 ;坎得离中阴爻复坤。因此,坎离二卦,各得其索。张三丰《无根树》:“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李涵虚解曰:“匹配之法,仙凡相似,只是凡人用顺,仙家用逆耳。悟元(刘一明)谓‘中间颠倒人不知’。吾谓‘这逆字人亦不识’。中间颠倒,先要知‘逆’字妙用”(《无根树注解》)。


凡夫四大一身皆是阴,真阳隐退于“身外虚空”之中,是否卦。否卦,内卦为坤,为女,为阴,喻阴在内;外卦为乾 ,为男,为阳,喻阳在外。“否卦 ”喻凡人阴在内而阳在外的顺去趋死的势态。《易经·否卦》中说:“大往(阳去)小来(阴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阳,内小人(识神)而外君子(元神)。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仙道则是逆转阴阳之道,将我身内的“阴质”推之向外,身外的“真阳”回转归于内,将否卦颠倒为泰卦。泰卦,内卦为乾,为男,为阳,阳返于内;外卦为坤,为女,为阴,阴去在外。泰卦喻仙道返阳化阴、逆来资生的状态。《易经·泰卦》中说:“小往(阴去)大来(阳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元神)而外小人(识神)。君子之道长,小人之道消也”。“心息相依,大定真空”,则否卦立刻变作泰卦,是为“阴阳颠倒”。张三丰赠李圆阳《混元仙曲》曰:“我劝你(夫为男,为阳,外阳而内阴,为离,阳中含阴,为心。),早觅黄婆(身外虚空一着),娶个娇妻(妻为女,为阴,外阴而内阳,为坎,阴中藏阳,为息。)。男下女(男下女上,为泰卦。),颠倒坎离;雄做雌(宾主颠倒,雄为男性主动,雌为女性主静。《参同契》:“乾动而直,气布精流;坤静而翕,为道炉舍”。鼎器之所由立。动者外施而布精,静者内翕而纳受。主动者今做雌之职而安静以内翕纳受,主静者今做雄之事而令其动以外施布精。是为“宾主颠倒”、“采阴补阳”的基本原理。),调和神气。天台仙子的温柔婿,张果老儿的美丽妻。美丽妻,温柔婿,洞房中不知天地。性情交感,命共齐眉”(《张三丰全集·水石闲谈》)。“男下女”就是泰卦(乾下坤上,男下女上),但不是所谓“阴阳丹法”(泥水丹法或房中采补)男女体位的颠倒变易,实是比喻阴阳逆转的变化。闺丹旁门之说大多是见丹经中的譬喻经其讹传而成,来粉饰自己,不可不仔细辨认清楚。李涵虚在《道窍谈·药物直陈》中讲:“以有求无,以我求彼焉耳。我运一点阴火之精(心息,凡神凡气),种在彼家(身外虚空一着)之内,遂生铅中之阳。阳气一动,采取归来,又种在我家胚胎宫里(“定动定”三字火候秘诀,又有“三部止火”口诀秘传。),而成真人”。张三丰在《无根树》中讲:“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凡道以“我”为主、为核心,以“彼”为宾;仙道则是以“彼”为主,“我”反而做宾,即所谓“宾主颠倒”(按:先“彼”而后“己”,也是道家思想的基本理念,《孙子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张紫阳谓:“饶他为主我为宾”(《悟真篇》)。李涵虚谓:“饶他为主,我反为宾。欲他上浮,我却下沉。宾主沉浮,皆在鼎中(身外虚空一着)作用”(《道窍谈·鼎器直说》)。张三丰则谓:“我投彼家,彼反主而我反宾,宾主浮沉,彼我颠倒,极是求丹妙法。从此修持,得丹入鼎,则阴消阳盛,可解邪祲矣”(《张三丰全集·前三教上圣灵妙真经》)。海印子徐颂尧的辨析最为清晰明确:“虚空者,他也;心息者,自也。以我心息放在外面虚空中去归养,则自他不二(彼我合一矣),先天一气不召而来,不求而自至矣。是故金丹之道,纯系虚空中事业,从身外虚空下手,在身外虚空了手,古人所谓‘虛玄大道’是也”(《天乐集·自他不二》)。究而言之,金丹大道不外乎“大定真空”一着作用,阴阳天地颠倒尽在“大定真空”之中完成。张三丰谓:“大定之中,只在一刹那间,不出半个时辰,把天地都颠倒过,运火十月之工,体天地自然之法”(《返还证验说》)。


“心息相依”功夫,在丹经道书中又比喻为“夫妻双修”、“男女双修”或“阴阳双修”。吕祖在《敲爻歌》中谓:“一夫一妇同天地,一男一女合乾坤”。在《鼎器歌》中又说:“鼎器本是男女身,大药原是精气神”。张三丰在《无根树》中谓:“东家女,西家郎,配合夫妻入洞房。黄婆劝饮醍醐酒,每日醺蒸醉一场。这仙方,返魂浆,起死回生是药王”。薛道光(1078-1191)在《还丹复命篇》中也讲:“夫真夫,妇真妇,坎男离女交感时,虚空无尘天地露”。陆潜虚在《金丹就正篇》中则说:“金丹之道,必资阴阳相合而成。阴阳者,一男一女也,一坎一离也,一铅一汞也,此大丹之药物也。夫坎之真气谓之铅,离之真精谓之汞。先天之精积于我,先天之气取于彼。何以故?彼,坎也,外阴而内阳,于象为水、为月,其于人也为女;我,离也,外阳而内阴,于象为火、为日,其于人也为男。故夫男女阴阳之道,顺之而生人,逆之而成丹,其理一焉者也”。李道纯在《中和集》中也说:“一夫一妇定中交,三男三女无里得”(《抱一歌》)。又诗曰:“一妇一夫能做活,三男三女打成团;里头世界元来大,外面虚空未是宽”(《述功夫》)。徐颂尧在《天乐集》中的解释最为究竟,谓:“心与息相随,鸾凤和谐,天然夫妇,而男不宽衣,女不解带,敬如神明,爱如赤子”。又说:“心息,乃天生配偶,非由造作。玄宗以心和息,神气冥融,金木交并,即是偶谐三昧”。“古仙皆从此偶谐三昧中超脱,洵不诬也。世俗男女配偶,顺行生人;此心息相依,阴阳妙合,乃逆而成圣也”(《天乐集·偶谐三昧》)。


“心息相依”的具体功诀是从“身外虚空”中心息相依入手。真意内守“身外虚空”的虚境,目光内照“身外虚空”中呼吸来往的阖辟之机,耳韵内听“身外虚空”中呼吸的细微声音。意守、目照、耳听,三位一体,俱属于心;“身外虚空”中往来阖辟的呼吸,谓之息。心念与呼吸相依交抱,绵绵不绝,如夫妇之交欢,缠扭不断,故谓“心息相依”,古称“日月交并法”。吕祖《太乙金华宗旨》中讲:“心用在息上,又要善会,亦不用之用,只要微微‘照听’可耳!何谓照?即目光自照,目惟内视而不外视。不外视而惺然者,即内视也,非实有内视。何谓听?即耳光自听,耳惟内听而不外听。听者,听其无声;视者,视其无形。目不外视,耳不外听,则闭而欲内驰。惟内视、内听,则既不外肆,又不内驰,而中不昏沉矣。此即日月交精交光者也”(《太乙金华宗旨·回光调息章》)。意守、内照多易执相着形,即不合法度矣(意守、内照是初学的通途,宜用意念轻微适度。最初用意稍强,熟练后用意越轻越妙,直至忘掉意念,则“真意”始生,诀曰“自然之妙,先存后忘”。),最妙在于“听息”一诀。吕祖谓:“存心于听息,息之出入,不可使耳闻,听惟听其无声。一有声,即粗浮而不入细。当耐心,轻轻微微,愈放愈微,愈微愈静,久之忽然微者遽断”(《太乙金华宗旨·回光调息章》)。先以两耳内听气息的起落变化的声音来约束心神,渐渐到听无所听,进而以心听,直至于“心息相忘”,混混沌沌,恍惚杳冥,渐入“大定真空”的真境界、真景象,则是为“创鼎于外”,庄子谓之“心斋”。《庄子·人间世》中讲:“一若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恍惚而至于杳冥,忽然天机顿发,内外感通,有“一阳来复”的景象,“先天一气自虚无中来”,是为“阳生药产”,又名“活子阳生”。身外九还而金木交并是为“乾坤交”,身内则七返而水火既济是为“坎离交”,两重天地、四个阴阳作用(吕祖《指玄篇》:“两重天地谁能配,四个阴阳我会排”。李道纯《中和集》:“踏破两重消息子,超凡入圣则如闲”。),内外一体,彼我一如,戊己成圭,五行四象聚会中宫,丹不结而自结,漏不补而自补。补身接命,结丹还丹,俱在“大定真空”之中完成。“大定真空”在《老子》中谓:“致虚极,守静笃”,有如一扇门,只看您是否能走得进去,否则终是一位“门外汉”,尚未摸着门楣,不足言之为“炼丹”。因此说“致虚极,守静笃”(“大定真空”)是内丹实践中的一道“铁门坎”,诸君可曾逾越否?这不仅是西派丹法的独家专利,也是诸家各派丹法的共同总纲领,各种法诀作用及效验均在“大定真空”中发生,若未到个中真实程度,尚无得闻高层法诀的资格,故而各家丹法无不对此极度重视。


清净丹法不但适合于童真之体及青壮年人的修炼,更是中老年人补身接命的神奇妙法和独特神方,张三丰在《无根树》中谓为“神仙栽接法”。体真山人汪东亭讲:“我辈年老,循环生育之机迟,故不得不到虚空中招摄些阳气来用”。又讲:“破体之人,一身上下都是阴,故需招摄虚空中真阳以续命。心息相依到大定时,天地之虚空即我之虚空,空中真阳自然续续而来,如何不长生”(《体真山人丹诀语录》)。徐颂尧则谓:“纯阳真炁到时,浑身俱感酥软麻木、跳动,能周身酥麻一次,即真炁薰蒸一次,即行一次小周天。如是渐采渐集,气足止火,复成童体”(《天乐集·小大周天》)。陈撄宁先生在《黄庭经讲义》在也说:“借身内之元气,以招摄虚空之精神,则自有生以来,历年损失之精神,皆可还归于我身,何患老乎!”张三丰则讲:“自古神仙栽接法,人老原来有药医”。清净丹法的关键处是在于“身外虚空”中寻求,不是在人身上讨便宜,所以被刘一明称作“虚空中事业”(《无根树注解》)。


童真的练法和漏体丹法是大同而小异,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火候”的作用不一样。童真丹法是虚无大道,纯用无为火候,清静自然到底,直至功成圆满。《参同契》中所谓:“上德无为,不以察求”。吕祖在《黄鹤赋》中谓:“粤矣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上德以道全其形,乃纯乾之未破”。乾元已漏的破体丹法则必用返还之功,清净无为之中运有为有作之自然火候,时时注意火候的变化情况,侦察动静时机,将失去的真阳追摄回来返还成童体,还童之后再向上一着与童真丹法无异。其中返还火候的变化及作用繁冗,故《参同契》中谓:“下德为之,其用不休”,可见层次步骤相当繁琐复杂。吕祖在《黄鹤赋》中谓:“下德以术延其年,乃撅坎之已成,是以用阴阳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西派丹法归根到底不外“心息相依,大定真空”八个字概括之,是至简至易的方法(按:“心息相依,大定真空”八个字,实是丹法骨髓,诸家丹法亦不外此。石泰《还源篇》谓:“以简易之语,不达半句;其证验之效,只在片时”。)徐颂尧在《天乐集》中说:“予昔以因缘,得遇汪师(汪东亭),指示此‘心息相依’法门,方知玄宗确有真传。今此玄谈,直揭相传口诀,公开四千年来不传之秘,盖不忍斯道之湮没无闻,愿与好道之士,同修同证,得身心安乐之益、延年益寿之效焉”(《天乐集·心息相依》)。故叹好道诸君,切勿以其诀法太简易而轻视之!

二。
  此心息相依法,古称日月兼并法,盖心息即日月也。一呼一吸谓之出日入月,《黄庭经》云:“出日入月呼吸存。”故呼吸即日月之象也。
  姿势:本功法名为心息相依,重在神气合一之妙,神气于卦象为离()坎()。是人身的姹女婴儿,婴姹配合,捐恋于中央戊己之宫,戊己即中黄土釜。坐字上二人字下一土字,心息依虚,即二人坐一土之妙。二人者,即一神一气也,土即虚空之土釜也。所以真正坐功,在于神气是否真正的在中央土釜中结合了,不在坐的姿势上过分讲究。故本工法只要能心息相依,同定于虚,不管行住坐卧,都为真坐,若终日死坐,心息不依,神驰气乱,就不足以言坐也。又心即是火,息即是药,故心息相依之法,即是火药同用之功,故白玉蟾称谓“以火炼药而成丹,即以神御气而成道”也。
  然本工法虽不强调某一特定姿势。但因本功法最大特点,着重一定字。从工夫的起手起,到工夫的了手止,无不以定字为主体。无论调身、调心、调息、调药,采、封、固、闭、温养、沐浴,无不在此定中完成。故炼功伊始,便强调要做到三定。三定者,身不动,心不动,意不动也。三定之极而息住念止之四定可冀。故又不能没有一个固定的姿势。不过这个姿势,无须人人强求一致,尽可根据各人自己的体质、功力、能量采取比较适合于个人可以久坐的,自感比较舒适的一个姿势。是则年老体弱、有病之人,斜靠仰卧均无不可,青壮年体强力壮,为了适应环境,与多吸收大自然的先天元气,亦可采取站桩功,或于幽野僻静处打坐之,其功效更为显著。此故古人有选灵地,结道庵之说也。
  但总的要求,仍以坐式为主,因为坐式可以做到四平八稳,久坐不倦,到睡到定,都可以做到兀坐不动,无倾斜倒跌之患,至少不会有过多的危险产生。站式卧式则不无偏颇。坐的姿势仍不外于平坐,自由盘坐、单盘、双盘,女子最佳坐势为跨鹤坐。古人云:“男人跌足双跏趺,女人合膝闭前扉。”是男女最佳之坐功姿势也。其特点是易于保精(经)荡气,久坐不损不倦也,总的来说,只能根据各人之体质功力任择之,不能颠倒神气同坐与外形坐式之主次也。还有手的姿势,亦有固定一下的必要。平坐时可平放或仰放于二膝盖之上,盘坐时可两手掌重叠上仰,或一手握住另一手大拇指平放于两胯之中或小腹前,也可两手合十,竖立胸前,这样做,不但把手固定下来,还能加强气源,加速气旋,以致气包全身的效应。仰卧时可把掌或仰或覆,两臂从左右两侧平放伸直,平贴椅桥二侧或席上,亦可一手握住另一手大拇指轻放于小腹之上。站桩可采取三圆式或抱球式,也可两手合十如拜佛式,竖于胸前。略举数例,聊供参考。
  功法:既明玄关一窍,即是身外虚空一着,又明舍身虚静之要,便可下手薰修。工夫原是心息相依,神气合一,放在外面,但依法可分全摄相依法,直接相依法和间接相依法三种。实际上三法都互相贯摄。而又以全摄相依法为优。若依炼功次序来说,初学以间接相依为宜。间接相依以听息为主,听息纯熟,以不执不滞,悠悠扬扬,浮游于鼻孔之外,便可转入直接相依。直接相依者,神息相注,同定于虚无之地也。神息依虚,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肝肾肺心脾之五行,魂精魄神意之五德,自然不召而自归,不思而自得。反之眼耳鼻舌身意归中以后,神气以及其它一切,亦必自然相聚,不复有飞驰走失之患矣。此相辅相成之道,故必有互相倚伏之理也。
  工夫纯熟,万缘一放便依,一依万缘更放,无内无外,无人无我,无天无地,更何直接间接之分哉!我人把神放在外面虚空中随息出入,一往一来,不即不离,自然合体。
  间接相依法,便是先从耳根悟入,取一根先返本之义。所谓寄心于耳,寄耳于息,谓之返闻闻自息。,听息之前,先可注视外物几分钟。如注视一杯水,一棵树,一方绢或面对墙壁平视肖下处画一个圆圈,余如在面前放一盏放灯,一枝香等均无不可。外物与眼睛之距离约在一公尺左右,注视时,耳根亦随听之。等到心略澄静,已有收摄之把握了,然后把注意力逐渐移近,最后把视听移放在鼻孔外虚空径寸之地。注意,不可着于鼻口,也不可着于人中。一定要在人中外,约一根筷子长短范围内来去游荡,心不离息,息不离心,依久心息归于一点,固定于鼻孔外径寸之地,心之与息,自然融洽相注在一起矣。《胎息经》云“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则气行,神住则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注,心不动念,无去无来。不出不入,自然常往。”就是说明这步工夫的实践与效验。诀窍和功法也都彻底讲明了。
  实践证明,虚无是心息的系马桩,是制伏心猿的金箍圈。在空王面前,还能有制不伏的妖精吗(实际上世上本无妖精,无非心念纷扰之幻觉)?心念一停,什么都没有了。四面空荡荡的,眼前一片虚白,那里还有什么妖精鬼怪呢?所以神必随气而行,气必依神而住,心息相依,神气便灌注在一起,还能不长生吗?气神即水火也,水火既捏成一团,若水乳之交融,还能不既济吗?到于心不动念,自然呼吸绝断,入于胎息的定境,就能长生住世了。所以心息相依,是伏气的真手段,是结胎的真道路,所谓“胎在伏气中结,气在有胎中息”也。心既依息,舌尖轻轻上舐,针对虚空(鼻孔为人身上≡≡(坤)下乾(≡)法象,故谓天地之心),使血肉之心(舌为心苗,舌之根与心相接)与天地之心相接,从而构通天心人意,所以舌之鹊桥,不但能够构通任督二脉,也是天人通道的一个主要途径。
  间接相依,空灵寂妙,初学为宜,其依法就是先用耳去听息.呼吸出入,往来于鼻孔外虚空之中,我能听到,知而不着色身,即是工夫.<<庄子>>曰:"无声之中,独闻和焉."视乎冥冥,则见如不见;听乎无声,则闻如未闻.不见不闻,乃能真知灼见,自闻和气之音.
  仲尼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庄子.人间世>>."庄子借仲尼(孔子)之言,详明了心息依的功法步骤.先是专心一志,以耳去听息,即从耳之一根先悟入,从间接入手.接着就转入直接,听如未听,而心自系之,而进入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矣.心息依久,至于心息两定而相忘,神气巳自然混在一起,只有一气氤氲,悠悠扬扬,自消自息,此时既已不知为耳听,也已不知为心听,但又确若有能知,能听者在,即听之以气之妙也,耳既停止了听,心和气也合在一起了。心听既不存在,气听亦了无
  知见,惟余一灵独露而已。拆穿了说,无非阴阳合体,先天一气之一物,即是虚无本体的本来面目。故孔子接下去又说:“气也着,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故此气也者之气,已不是前听息之气,为神气之合体。神气既混合在一起,虚无自然,玄牝门开,玄关成象,则天地真阳之气不召而自归,鼎炉、药物、火候,便这样的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故而说:“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实承上文心止于符而来,从而也点穿虚无一窍的重要。《易系》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故道即气也,虚亦气也,真气总是在虚无中结合的,集虚之虚即虚无之简称,气既在这里结集,心又在这里依住,故虚无实为心王居住之所。神气穴之名命盖亦本此义而来也。古人说话,句句有着落,岂是泛泛浮文。并又再次点明,“虚者心斋也”。“斋即幽静的小房,故古人读书的小房叫书斋,住心的小房叫心斋,虚无为心居住的房子,岂有错哉!
  庄子为了说明心斋的重要,耳目的作用。又说:"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舜禹之所纽也,伏羲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人间世》!"假使能耳返听而目回视,则向内通达而排除机心,鬼神也会来依附的,何况于人呢?万物局限性都可得到感化。天人合发,万变定基,均可于此中见之。十六心传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原是伏羲皇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圣圣相传之心传枢纽,何况一般做丹道功夫的人呢?进一步言明间接相依,从耳根悟入的重要。
  此心息相依法,古称日月兼并法,盖心息即日月也。一呼一吸谓之出日入月,《黄庭经》云:“出日入月呼吸存。”故呼吸即日月之象也。《海山奇遇记》中,钟离权受苦竹真君授记说:“此后有二口者(按指吕祖)为汝弟子。若得此人,以吾日月交并法传之。可见心息相依之道,实为钟吕门下之嫡传也。心息相依法虽分为三,而神气合一理本一致,无非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而已。所谓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也。
  古德谓道士倒骑牛,亦喻心息相依,反息循空之象也。陈虚白之《规中指南》,以心息相依四字贯摄到底,殊为神妙,反闻闻自息,为最初入道之妙方便门。因息自心起,原为心之风箱,反闻闻自息,神定而息亦随定,息空而心亦随空,向之动着,摄归即不动矣。不动而动,一阳来复,正是无中生有,时至神知之时也。
  学道须空尘境,无累於外物,才得受用,欲空尘境,应先空心境,心息相依,即是空心境之妙法。把心放到外边去,与息相随,则心不空而自空矣.


发表于 2019-4-20 15:34:1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谢谢谢🙏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4-20 03: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