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3983|回复: 27

少林寺易宗简介

[复制链接]
信誉: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发表于 2015-1-10 22:5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少林寺始建于西元495年,在1500余年的历史传承中,少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最杰出代表之一,已成为具有真实性、独特性和唯一性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强的国际号召力。少林文化是以佛教为精神核心,以儒家思想为文化精神外延,以少林功夫作为传播禅宗的载体,独具特色的一种宗教文化。是典型的中国式的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文化延续性。少林文化适应了社会发展,兼有很好的开放性。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少林寺一直保持吸收外部文化的宏阔胸襟,借以丰富自己,增强自己的生命力,同时又不丢弃自己的文化优势。今天,少林又以它雄峻千古的姿态走出国门,探寻新的交流与融合,正在把少林文化推向新的高度。少林易宗是佛教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其产生于魏晋,成长于唐宋,学派形成于明,发展于清;它与少林功夫的发展息息相关;少林历代高僧大都禅、武、易兼通,效国利民,名闻于世。易,是中国文化的总根源。因此,儒家称之为“群经之首”,道家称之为“大道之源”,儒、道两家,都自称是继承了古圣大易之道的核心精神。自从佛教进入中国以来,二者就结下了不解之解之缘。早期的佛经翻译,主要就是以老、庄、易三玄中的名词术语对译;进入唐宋禅宗鼎盛的时代,对易道的旁参,更成为禅门祖师悟心证道的秘密武器。少林易宗理论更运用在佛教寺院选择、建设布局当中。 以及指导信众趋利避害之方便。少林易宗的传承,是按照严格的师徒宗法制度进行的。元代雪庭福裕禅师把少林寺建成了中国传统封建宗法社会结构的子孙传承式寺院,此方式也是少林寺区别于其它十方丛林,保留发展了其自身特有的禅、武、易文化传承。从福裕开始,少林寺便按七十字诗法裔辈分,顺序高低,以命法名。少林寺进入全盛时期,少林易宗随之得到大发展。
少林易宗传承谱系,计有七十辈,如下:
福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
周洪普广宗,道庆同玄祖。
清静真如海,湛寂淳贞素。
德行永延恒,妙体常坚固。
心朗照幽深,性明鉴崇祚。
衷正善禧禅,谨悫原济度。
雪庭为导师,引汝归元路。
传承至今已是35代。
另:易宗传承人不办班,不收徒,亦不为人造阴阳二宅。仅为传承文化,在佛教内部传播。使传统文化灯灯相续。

补充内容 (2015-1-12 09:44):
记得梁漱溟先生讲过:中国文化最重传承。一门学术传承上千年,谱系清楚,实在很难得。

补充内容 (2015-1-13 00:48):
少林寺易宗传承至今已经到三十四代,延字辈份。
0人打分
|
好评率:100.00%
|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楼主其他發帖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05: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20: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jpg
少林寺三教九流混元图,彰显三教合一,文化大融合。
 楼主| 发表于 2015-1-20 08:5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琴箫易书僧 于 2015-1-20 09:00 编辑

image.jpg
此法卷历代传承之譜系,為元朝文物。清•乾隆皇帝御筆題额。彰顯易宗之傳承。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18:57:14 | 显示全部楼层
群经易为首,可不慎也
发表于 2015-2-12 20: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易經

四書
五經

傳統文化的精瓍
頂一個

 楼主| 发表于 2015-2-22 06: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精粹。
 楼主| 发表于 2015-3-3 01:2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年法诀,代代相传。
发表于 2015-3-4 13:4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5-3-9 19:2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易宗宗旨:以因果為准繩;以易學為方便;以淨土為指歸。
 楼主| 发表于 2015-4-5 07:54:11 | 显示全部楼层
付囑偈曰:巍巍少林,赫赫祖庭;法乳千秋,代代傳燈;以心印心,奕葉相承;正法眼藏,易宗妙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真易昌明,惠澤群生。
发表于 2015-4-5 08: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群经易为首,可不慎也!
发表于 2015-4-6 00:44: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lihoga 发表于 2015-4-5 08:11
同意群经易为首,可不慎也!

真正的得道高僧,好像不研究易经哦。
发表于 2015-4-6 15: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木火土 发表于 2015-4-6 00:44
真正的得道高僧,好像不研究易经哦。


那是非得道高僧!
 楼主| 发表于 2015-4-6 18:25:55 | 显示全部楼层
   蕅益子结冬于月台。禅诵之余。手持韦编而笺释之。或问曰。子所解者是易耶。余应之曰。然。复有视而问曰。子所解者非易耶。余亦应之曰。然。又有视而问曰。子所解者亦易亦非易耶。余亦应之曰。然。更有视而问曰。子所解者非易非非易耶。余亦应之曰。然。侍者闻而笑曰。若是乎堕在四句中也。余曰。汝不闻四句皆不可说。有因缘故四句皆可说乎。因缘者。四悉檀也。人谓我释子也。而亦通儒。能解易。则生欢喜焉。故谓是易者。吾然之。世界悉檀也。

或谓我释子也。奈何解易。以同俗儒。知所解之非易。则善心生焉。故谓非易者。吾然之。为人悉檀也。或谓儒释殆无分也。若知易与非易必有差别。虽异而同。虽同而异。则儱侗之病不得作焉。故谓亦易亦非易者。吾然之。对治悉檀也。

或谓儒释必有实法也。若知非易。则儒非定儒。知非非易。则释非定释。但有名字。而无实性。顿见不思议理焉。故谓非易非非易者。吾然之。第一义悉檀也。侍者曰。不然。若所解是易。则人将谓易可助出世法。成增益谤。若所解非易。则人将谓师自说禅。何尝知易。成减损谤。若所解亦易亦非易。则人将谓儒原非禅。禅亦非儒。成相违谤。若所解非易非非易。则人将谓儒不成儒。禅不成禅。成戏论谤。乌见其为四悉檀也。

余曰。是固然。汝独不闻人参善补人。而气喘者服之立毙乎。抑不闻大黄最损人。而中满者服之立瘥乎。春之生育万物也。物固有遇春而烂坏者。夏之长养庶品也。草亦有夏枯者。秋之肃杀也。而菊有黄花。冬之闭藏也。而松柏青青。梅英馥馥。如必择其有利无害者而后为之。天地恐亦不能无憾矣。且佛以慈眼视大千。知群机已熟。然后示生。犹有魔波旬扰乱之。九十五种嫉妒之。提婆达多思中害之。岂惟尧舜称犹病哉。吾所由解易者。无他。以禅入儒。务诱儒以知禅耳。纵令不得四益而起四谤。如从地倒。还从地起。置毒乳中。转至醍醐。厥毒仍在。遍行为外道师。萨遮为尼犍主。意在斯也。

侍者再拜而谢曰。此非弟子所及也。请得笔而存之。

发表于 2015-4-6 19: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武功出少林!!!

发表于 2015-4-7 08: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上明明是正法眼藏,你非要搞什么易宗传承。混水都是你这种人搅出来的。
发表于 2015-4-7 09: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椉門子 发表于 2015-4-7 08:14
图片上明明是正法眼藏,你非要搞什么易宗传承。混水都是你这种人搅出来的。

少林寺應該禪武易說法,可不是混水!禪與風水密不可分。虛雲老和尚除了修禪,本身更是個中高手。在下朝拜過終南山老和尚的入定處,以及江西真如寺等,在在領教修禪不能不講風水!參見
http://www.fengshui-168.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5633
http://www.fengshui-168.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3832


武術傳承的劍術部分,台灣省台中市沙鹿區有“刀劍博物館”,館主陳天陽有文化部(前身文建會)特別頒給的“國家工藝師”頭銜,可不是自封的。他有少林寺練劍的正式房門傳承,是他讀建國中學時,在該校對面公園---南海學園,巧遇一位少林傳人,從此一生以造刀劍為志。十幾年前,在下向他購買一把手工打造的劍,參觀過該館一些珍藏,特別是那把至少三代以上,劊子手執法用的千人斬刀,氣勢最引人注目。跟他聊過關於少林寺的一些傳承。他說少林很重房門傳承,是判別真偽的手段,當時來台交流的少林武僧,到該館拜訪,多半不是出自少林寺,並無傳承。當然現在不得而知。

好幾年前新北市板橋區江子翠捷運站武聖街附近,就有一家招牌寫“禪武易”的某館,周圍房租大漲,現在不知道在原地,還是搬走了。





发表于 2015-4-7 12: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lihoga 发表于 2015-4-5 08:11
同意群经易为首,可不慎也!

群经范围广泛。单就周易而言,夫子有言:易乃卜筮之书。卜筮之书不应该是诸经之首。五术 山医命卜相,解读自然的经书应该为首。
 楼主| 发表于 2015-4-8 00: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慕羲 发表于 2015-4-7 09:08


版主高見!
據寺內老僧言,隋末唐初之時,寺內長老遠交而近攻,舍王仁則而助李世民。世人皆謂僧侶審時度勢,實際寺內高僧精于演數,認是李氏當王天下,故玉其成之。十三棍僧救唐王,亦為唐時佛教興隆之直接原因。然僧人演易,內不合佛戒,外易致诟病。故僅教內別傳,不顯于世。
另解釋少林寺之堂門(即門头房)
少林寺僧徒的传代制度十分独特,具有非常明显的家族形式,并形成众多堂门,这是少林寺的特色所在。
少林寺自北魏创建到金末,僧人虽有代数之分,但不具家族形式,僧人的生活、起居、传法都在一起。而寺院的掌门者,唐代之前寺院的三纲上座僧、寺主僧、都维那都是从寺院的高僧中选出来的。从唐朝开始的“代推一人主持法席”的住持,也是从寺院高僧中选拔的。后任住持与前任住持有的有师承关系,有的没有师承关系,自元朝福裕住持少林寺后,少林寺的传代开始形成家族的形式,不仅住持有师承关系,而且众僧也有明显的家族式代数之分。整个少林寺是一个大家族,大家族内又分成若干小家庭。
少林寺的堂门源于元代初年裕主侍少林寺时。福裕为使其子孙代代相沿,世世相承,在广泛吸纳传统宗法思想基础上,参照曹洞宗师曹山本寂在江西豫章传法时所立的五十六字派的做法,在少林寺创立了少林曹洞七十字辈世系谱。据清《释氏源流五家宗派世系碑》所载七十字为:
福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
周洪普广宗,道庆同玄祖。
清净真如海,湛寂淳贞素。
德行永延恒,妙体常坚固。
心郎照幽深,性明鉴崇祚。
衷正善禧祥,谨悫原济度。
雪庭为导师,引汝归铉路。
福裕创家族式世系谱后,凡出家于少林寺的僧人基本上都是按照此序取名并传代,相沿至今。其后各家庭(堂门)首领纷纷在寺外建堂门,其一门弟子居住在一起,于是形成了众多的堂门(又称门头房)。


二、少林寺历史上的分院和堂门
少林寺除周围众多的堂门和家族外,历史上还有分布各地的众多的下属寺院和分院,这些都是元初裕公创立家族式传代制度后形成的。一个下院实际上是少林寺一个门头。据元代《裕分碑》载,元初裕公在内蒙古和林、河北盘山、陕西西安、山西太原、河南洛阳分建五座少林寺分院。又据后至元二年(1336年)所铸的大铁钟铭文载,少林寺当时的分院有22个。远到禹州、方城、信阳、灵宝、熊耳山等地。又据清嘉庆七年(1802年)《西来堂塔院碑》载,仅西院一系在洛阳、开封、登封、封丘四县的下院就有10个。由此,历史上的少林寺实际上是由若干下院、分院、堂门组成的一个庞大家族,这此分支家族皆受居住在少林寺常住院的住持(方丈)统领。少林寺家族式的传法制度形成后,宗族思想十分严重,家族往往只考自身家族的事务。大家族首领往往执掌少林寺,住持(方丈)也多由其家族成员担任。
清代初年,少林寺除了下院外,建在其周围的堂门总数不少于30个。雍正十三年(1735年),敕建少林时拆除了离寺较远的25座门头房。雍正虽然拆除了门头房,但其家族式的传统制度未而改变,仍是代代相沿。


三、近现代少林寺的堂门
清朝雍正正在拆除了距少林寺较远的25座堂门时,距少林寺较近的十方禅院、西来堂、永化堂、慈云堂等被保留下来。清朝中期随着清王朝对少林寺习武限制的放宽,少林寺先后又在其周围建立了一些堂门,总计有18个,人称少林十八堂门。这些门堂建国后在土改时,许多部分给当地百姓居住。今据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少林寺志》、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重修少林寺祖庵大殿碑记》并笔者实地调查,少林寺周围的十八堂门如下:
1.西来堂(西院)
2.永化堂(南院)
3.慈云堂(北院)
4.千佛庵(东院)
5.清凉庵
6.延寿庵
7.大悲庵
8.弥陀庵
9.少室庵
10.初祖庵
11.二祖庵
12.广惠庵
13.改公堂(了改)
14.道公堂(正道)
15.魁公堂(玄魁)
16.钦公堂(祖钦)
17.文公堂(了文)
18.十方禅院


 楼主| 发表于 2015-4-8 00: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区别宗统与法统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宗统与寺院财产的所有权和继承权,存在着直接关系。所以,在宗统与寺院财产权层面,不仅不同宗派的界限,甚至同一宗派的不同宗支的界限,都是非常清楚的。从少林寺元代以来的史实来看,寺院财产的所有权和继承权,只属于宗统子孙群体,并不属于法统子孙。少林寺宗统观念及其表现,在元代前期雪庭福裕住持少林寺时已经确立无疑。为了增进我们对宗统的认识,我想把宗统与门头联系起来,并把门头与寺院区别开来。我们可以将门头视为宗统的基本单位,看作是寺院财产的现实主体;而将寺院视为僧人群体居住的空间单位。一般来说,大寺院可以包含若干门头,小寺院则可能只居住一个门头。有点类似于世俗社会村庄与家族的关系。
元代以来少林寺僧人群体的规模,在少林寺碑石材料中有所反映。若干碑石上所保存的全寺性僧众名单,应该说比较准确地反映了该时期的僧人群体规模。具体数据统计见表1。
表1 元代以来嵩山少林寺僧团人数统计表
年代
合计
知事
僧众
材料来源
1314
元延祐元年

428
85
343
元延祐元年《大元赠大司空开府仪同三司追封晋国公少林开山光宗正法大禅师裕公之碑》
1513
明正德八年

190+


明正德八年《敕赐嵩山祖庭大少林禅寺第二十九代住持嗣沙门古山仙公和尚行实之碑》
1568
明隆庆二年

310
51
259

明隆庆二年《匾囤和尚碑》
1578
明万历六年

403
50
353
明万历六年《敕赐嵩山大少林寺传曹洞宗二十五代幻休润禅师碑铭》
1599
明万历二十七年

440
45
395
明万历二十七年《敕赐嵩山大少林禅寺住持曹洞正宗二十六代嗣祖沙门无言道禅师碑铭》
1609
明万历三十七年

402
46
356
明万历三十七年《嵩山少林寺赐紫住持曹洞正宗第二十六代禅师道公碑铭》
1630
明崇祯三年

129+


明崇祯三年《少林二十七代钦依传法住持寒灰喜公禅师碑记》
1677
清康熙十六年

134


清康熙十六年《嵩山祖庭大少林禅寺第二十五代住持凝然改公禅师塔铭碑记》
1756
清康熙二十一年

255


清乾隆二十一年《凝然改公和尚塔铭并叙》
1781
清康熙四十六年

214


清乾隆四十六年《重建裕公改公祠碑记》
        表中元延祐元年(1314年)的僧人合计数字需要修正,因为《大元赠大司空开府仪同三司追封晋国公少林开山光宗正法大禅师裕公之碑》是在雪庭福裕圆寂40年后树立的,其宗统子孙名单中显然包含了已故的僧人。据元延祐五年(1318年)《少林禅寺第十代妙严弘法大禅师古岩就公和尚道行碑铭并序》所载古岩普就主持少林寺期间(1313——1318年),“众常二千指”,可知当时少林寺僧人群体的规模大概在200名左右。
当寺院的僧人群体达到一定规模,肯能表现为门头的分立。根据少林寺碑石僧人名单上所出现的重名现象,可以说明少林寺至迟在元延祐元年(1314年)已经出现门头事实。至清雍正末年,少林寺门头已发展到25个。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少林寺志》收有一件雍正十三年(1735年)批折:
    据河东总督王士俊奏称,豫省少林寺岁久失修,今委员相度确估,重加修建,绘图呈览等语。朕览图内门头二十五房距寺较远,零星散处,俱不在此寺之内。向来直省房头僧人,类多不守清规,妄行生事,为释门败种。今少林寺既行修建成一丛林,即不应令此等房头散处寺外,难于稽查管束。应将所有房屋俱拆,造于寺墙之外左右两旁,作为寮房。其如何改造之处,着王士俊酌量办理。至工竣后,应令何人住持,候朕谕旨,从京中派人前往。钦此。
“房头僧人”即门头僧人。从文意看,当时似有门头僧人与常住僧人之分。也就是说,少林寺是由常住院和散布在常住院周围的众多门头组成。常住院和门头的关系,有点类似于世俗社会同姓聚居村庄中祠堂和房头的关系。我们可以把“门头僧人”理解为家族式生活方式之僧人群体,较世俗化;把“常住僧人”理解为丛林式生活方式之僧人群体,较宗教化。河南省汝州市风穴寺现存一通碑文材料,对常住和门头的区别和关系,有较为明确的描述。清光绪二十一年(1841年)《风穴省公禅师白云丛规序》:
一、住丛林者,志与梵修,须以法门中为主。不许小庙子子孙,惯作往来,盘踞蹂躏。……            
二、和尚迁入涅槃时,如子孙迎龛归葬,经费均出小庙错里。倘留常住埋玉,丝毫亦由常住酌办。常住、子孙,两不相涉。
碑文中所称“子孙”、“小庙子”,即相当于少林寺门头。前引材料中所描绘的少林寺“门头二十五房”散处的情形,应该包括现存的初祖庵、二祖庵、南园(最近登封市规划拆迁时拆掉南园门头老房子,殊为可惜)等处。我们也可以把少林寺的“门头二十五房”,理解为类似于世俗社会同姓聚居村庄中的25个家庭单位。世俗社会的一个家庭单位,一般是指以一个活着共同祖宗为维系的自然血缘群体。少林寺的一个门头单位,则是指时代结构上遵循少林寺宗统的师徒关系,并以一个活着的共同祖宗为维系的僧人生活群体。从少林寺碑文材料看,上述的一个门头单位,也是称为“家”。比“家”高一级的单位则称为“族”。清咸丰元年(1851年)《少林禅寺香火田地分为十份碑》:
    中天少林禅寺奉敕创建,由来以矣。其始也,寺僧同居共处,朝夕焚香诵经,以供佛祖,原无彼此别也。逮后,寺僧数十人,分拆为十余家,焚香诵经,以供佛祖,今与昔无以异也。祖将寺中香火田地,分为十份,分各自种食。
    僧恐有不法子孙,私意诡卖香火地亩者,因将各段四至坐落,勒石垂后。若不尊者,许合寺僧众,既合族人等,举字送官究处,按律治罪。
    第一段将军庙凹地,东至石垎西至路,南至常住,北至贞佑。
    第二段下河窑湾地,东西二至寂元,南至小路一下,北至常住。
第三段坐落普塔柿树地,上下东至大路,西至半至贞右、至贞左,南至官地,北至水沟,内有庄院一处。
第四段上下岭,东至本主,西至改公祠,南至本主,北至水沟。
……
    第十段坐落塔沟,东至水沟,西于大墙根,南半至寂善、半至小路,北至湛潮。
慈云庵住持僧寂金、寂奇同领合家僧徒孙贞兰、重孙素亭、素台;族人湛林、湛潮、如洪、海水,俗孙刘天续、重孙刘玉林、俗侄卫振忠立石。
“家”(一个门头单位)的结构和规模,应该就是少林寺塔林里很多执事僧人塔塔额上开列的名单所显示的“合家”成员,如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敕赐少林寺都提举前署僧会司印均公芸庵灵塔》:
    孝小徒:广为、广应、广美;
    孝孙:宗恺、宗居、宗简、宗镜、宗岩、宗寒、宗尧、宗广;
重孙:道染、道忻、道甫、道权、道德、道掌、道沾、道楚、道一、道景、道存、道源;
玄孙:庆鸟、庆惠、庆同、庆院、庆舍、庆赞、庆善、庆于;
同喜。
有的塔额名单里还列有旁系“法弟”、“法侄”成员,那么,应该就是“族”的结构和规模,如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敕赐祖庭大少林禅寺那提点本县僧会司署印永公大节和尚寿塔》:
    孝小徒:广叠、广逢、广岁、广撰;
    法孙:宗绳
    法弟:普均、普宽、普仓、普保、普黄、普等;
    法侄:广美、广应、广远、广房。
上引清咸丰元年(1851年)《少林禅寺香火田地分为十份碑》中,如果是“慈云庵住持僧寂金、寂奇同领合家僧徒孙贞兰、重孙素亭、素台”,应该就是一个“家”(一个门头单位)。如果是“慈云庵住持僧寂金、寂奇同领合家僧徒孙贞兰、重孙素亭、素台;族人湛林、湛潮、如洪、海水”,应该就是一个“族”。当然,旁系成员名单可能不完整。有的名单上还列上了俗家家族成员的名字,由此亦可见与世俗家族联系仍然密切,为世俗化表现之一端。
雍正十三年(1735年)批折中所说的对少林寺“门头二十五房”整改工程,将“所有房屋俱拆,造于寺墙之外左右两旁,作为寮房”,只是把门头建筑拆建到常住院两旁,门头的数量和规模理应不会有什么大变化。据清乾隆四十六年(1784年)《重建裕公改公祠碑记》碑阴名单记录,当时少林寺僧人尚有214人。碑阴名单下面还刊录了祠堂、祭田等四至位置,其中提到了6个僧名。清乾隆四十六年(1784年)《重建裕公改公祠碑记》:
    一志本祠坐址,系买如纪庄基,东至卖主,西至古祠甬路后墙迤北至古祠前詹,东西两丈壹宽,南壹丈宽,北至海岱伙墙。使价钱壹拾捌仟整。
        一志祖堂祭田地一段,系买如枝同徒侄海振祖业地,坐落寺西坟前,东至墙,西至古路,南至河,北至淳山。费价钱参拾肆仟文。
        一志二门至大门前六丈四尺。西往架房,路五尺宽,架房地□坐落西边。东南北三至海珠,西至沟底。
这6个僧人,无疑是门头的家长。上引清咸丰元年(1851年)《少林禅寺香火田地分为十份碑》中记录的四至位置提及的11个僧名,无疑也是门头家长。
对于少林寺“族”的数量问题,认识起来相对困难一些。“族”与祠堂、坟地(少林寺坟地主要在塔林)空间分布,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已有专文论述。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重修少林寺初祖庵大殿碑记》所列捐资名单中含有少林寺祠堂名目:
    改公祠捐洋一百三十元;
    道公祠捐洋七十元;
    文公祠捐洋贰元;
魁公祠捐洋一元;
钦公祠捐洋贰元。
我们由此大致可以看到,少林寺宗统结构和发展,与世俗社会宗统结构和发展,完全一致的。
元代以来在少林寺出现的寺院宗统制度,并不是孤立的现象,在汉地佛教寺院,是非常普遍的。明末清初少林寺住持彼岸海宽所编《敕赐祖庭少林释氏源流五家宗派世谱》中,共收录了汉地实行宗统制度的寺院101家,其中曹洞宗24家,云门宗11家,法眼宗12家,临济宗17家,沩仰宗3家,其他34家。
1.元代以来少林寺宗统之表现
在少林寺历史上,元代前期由雪庭福裕住持少林寺时所确立的宗统传承,至今没有中断过,并且一直居于主体地位。在这七百多年的历史中,少林寺的宗统观念随着世俗社会宗统观念加强而加强,其中标志性地体现宗统观念的剃度弟子制度亦有所变化。
雪庭福裕以来至元末,雪庭福裕一系法统子孙但不是雪庭福裕一系宗统子孙的僧人住持少林寺期间,所剃度的弟子仍纳入雪庭福裕一系宗统,并按雪庭福裕一系宗统字派世系为剃度弟子命名,而不显示自己本来的宗统,这应该是禅宗前期剃度弟子制度的遗制。北宋释道诚《释氏要览》卷下《住持》“十方住持”条云:
    凡度弟子,惟长老一人,诸僧无各度别者之事。
按常理说,只有自己已度(即得道者)者,才有资格度人。在家人求师出家,就是为了寻求得道者学道也。这应该也是佛教剃度制度应有之义。在元代,少林寺历代住持基本上遵循着为所住持的少林寺剃度弟子的遗制。按照中国汉地古代传统礼制及其演变过程,至迟在明嘉靖礼制改革之前,非宗裔子孙继统(君统,相当于佛教法统),应当先继嗣(宗统)。表现在佛教礼制上,则要求传法(法统)要以传宗(宗统)为前提,即法统弟子首先要成为宗统弟子。所以,期间少林寺雪庭福裕一系法统子孙但不是雪庭福裕一系宗统子孙的僧人住持少林寺时,其剃度弟子即入雪庭福裕一系宗统。由于住持少林寺的僧人必须是雪庭福裕一系的法统子孙,所以,这种为少林寺剃度弟子的方式,放映了该时期的法统关系要高于宗统关系。这与宋儒程颐等人所倡导的天理观念下君统高于宗统的思想完全一致。
但在元代初期,唯有住持才能为少林寺剃度弟子的制度已被突破,塔铭材料已经显示知事僧剃度弟子的现象。如果知事僧同时也是寺院门头家长,那么,知事僧剃度弟子也就等于寺院门头家长剃度弟子。这可能意味着,寺院门头家长剃度弟子成为了一种新制度。随着宗统意识的加强,寺院门头家长剃度弟子制度最终取代了寺院住持剃度弟子制度,就像我们在少林寺碑石材料上所看到的那样,入明以后,属于雪庭福裕法统但不属于雪庭福裕宗统的僧人住持少林寺时,不再为少林寺剃度弟子。所剃度的弟子,归属于自己所从属的宗统。这种坚持自己本宗宗统立场的做法,说明本位的宗统意识比以往有所加强。从少林寺现存资料看,能明确看出福裕一系法统子孙但不是福裕一系宗统子孙的僧人住持少林寺时,所剃度的弟子保留本宗宗统的,是从明正德至嘉靖初期月舟文载开始的。后来的大章宗书、幻休常润、无言正道、寒灰慧喜、彼岸海宽等皆因之。这说明至迟在明嘉靖礼制改革以来,朝廷开放庶民社会祭祀始迁祖权利,民间形成兴建祠堂、修纂宗谱风气,宗统意识增强,这也直接影响到佛教寺院礼制的变化。
进入清代,除了清初清廷礼部循明代旧例给札承认前朝少林寺住持彼岸海宽外,以后就未见对少林寺住持实行敕封。特别是雍正末年清廷对少林寺文化空间进行整改后,不仅改变了少林寺的宗教生态,也阻断了少林寺的法脉。上引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批折中谓少林寺“至工竣后,应令何人住持,候朕谕旨,从京中派人前往”,事实上,朝廷最后也没有派人来住持。乾隆十五年(1750年)高宗巡幸少林寺时,少林寺无住持,临时请了风穴寺住持来应酬。元代以来雪庭福裕所确立的一直由雪庭福裕一系法系子孙住持少林寺的传统被终止。从此,少林寺基本由雪庭福裕一系宗统子孙(包括前住持无言正道遗留下来的一脉非雪庭福裕一系宗统僧人,五传以后陆续改宗为雪庭福裕一系宗统,详后)管理。
2.少林寺宗统祠堂、谱牒和字派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重建裕公改公祠碑记》:
自古先王之开国也,欲营宫室,先立寝庙。诚以水必有源,源远而流水自长;木必有根,根深而枝自茂。则修祠祭祖者,非所以滹其源而培其根乎。如我始祖雪庭裕公者,乃少林注曹洞一派而开代之鼻祖也。……自我始祖裕公至二十五代高祖凝然改公者,凡六世矣。考之高祖世系,乃本邑金店人也。父任信,母韩氏。公自龆年,绝类群童,居必端坐,行则徐步。父观其动止,若有脱尘离俗、援溺拔苦之志焉。遂舍送祖庭出家,投礼提点太祖训公为师。二十遇度,受具足戒。忽慨己躬大事未明,游参月印长老于香山,涉历寒暑,亦有年矣。次谒松庭严祖师,细密幽渊,并具通达。性懒应对,情喜晦迹。于是遁潜二祖庵,盲聋静坐,摄心涵镕,再无它适矣。至洪武二十三年,合山慕仰道范,祖庭虚席敦请。公严辞不解,不获已,顺缘而起。乃据猊座、挥尘拂于祖庭者,凡二次矣。一曰疑然,二曰凝然。我高祖之道范,载之青碣者,亦历历可考焉。古迹公之祠宇,建于甘露台之前,明末寇盗蜂起,我祖之祠宇,亦从此而倾颓矣。切思少室雄丽,实为中天名胜之地,往来行旌驻驿者,熙熙攘攘。况我祖之道范,云山苍苍,江水泱泱。若使祠宇听其久废,不惟无以应至止者之咨访,亦何以为禴祀蒸尝之所乎。由是孙等合族捐资,百有余金,选择吉地。于乾隆庚子春,重建祠堂三楹,墙垣山门,焕然一新焉。虽祠已告成,而祖像未备,又何以肃瞻拜乎。恭请本枝远孙如纪,殚精竭力,敬传法像一轴,以为中悬之备。凡有识者莫不喟然叹曰:“此真凝然改公再生之妙容也。”
据上引碑文可知,少林寺宗统祠堂在明代已经建立。今少林寺宗统祠堂内尚存《宣授都僧省光宗正法曹洞始祖雪庭福裕公和尚庄严宝龛》,龛呈圭形碑样,无年代,但据龛碑上神主排列结构,并比照明景泰六年(1455年)《河南嵩山祖庭少林禅寺第二十五代住持凝然改禅师道行碑》碑阴凝然了改宗子名单和数目,我推测,《宣授都僧省光宗正法曹洞始祖雪庭福裕公和尚庄严宝龛》和《河南嵩山祖庭少林禅寺第二十五代住持凝然改禅师道行碑》之间,存在着联系。也就是说,在凝然了改圆寂30年后立《河南嵩山祖庭少林禅寺第二十五代住持凝然改禅师道行碑》和立《宣授都僧省光宗正法曹洞始祖雪庭福裕公和尚庄严宝龛》,即建立自雪庭福裕至凝然了改一脉宗统祠堂,应该是同时进行的。在清康熙、乾隆年间,凝然了改子孙先后又为260多年前的高祖凝然了改立了两通碑,并重建了雪庭福裕至凝然了改一脉的宗统祠堂。凝然了改宗统地位在清初的凸显,可能意味着少林寺内凝然了改支系的宗统子孙势力占了优势。少林寺的祠堂不止一个,据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重修少林寺初祖庵大殿碑记》所列捐资名单,其中开列了包括改公祠、道公祠、文公祠、魁公祠、钦公祠等5个少林寺远祖近祖祠堂。但雪庭福裕至凝然了改一脉的宗统,一直是少林寺宗统的主体。请参看本书上编宗统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据上引碑文我们还可以看到,但是少林寺完全按照民间社会通行的祭祖礼制,奉雪庭福裕为始祖、松源觉训为太祖、凝然了改为高祖,构建祠堂的神主。
关于少林寺宗统的纸本谱牒未见,但现存有石本谱牒。在清嘉庆年间,少林寺一支外迁宗支曾回少林寺,与少林寺初祖庵共祖宗支一起,进行祭祖活动,并编修族谱。清嘉庆七年(1802年)《敕赐祖庭少林禅寺西来堂塔院碑》:
    岁值嘉庆辛酉春,老幼咸集祖院,拜扫报本追远之外,四眙青山,岚峰拥翠,地居六合,慈云呈祥,郁郁苍苍,五乳之林木;潺潺瀢瀢,九峰之水源。感物兴怀,澘焉出涕,始叹木有木,水有源,而祖茔无碣,先德弗彰,支派无传,斯诚后裔之缺,而彻妙公之遗憾也。由是合祖命工砺石,沐手恭修家谱,錾泐统诸,敬立碑铭,用垂不朽。
碑阴即刊载着这一宗族的完整族谱,收康熙至嘉庆130多年间族人219名。事实上,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重建裕公改公祠碑记》的碑阴文字,不仅在内容上,属于传统谱牒当载的重要内容;并且在格式上,也完全符合传统谱牒的体例,其中所蕴含的谱牒意识是非常明显的。
元代初期,雪庭福裕住持少林寺时已实行宗统世代字派。雪庭福裕住持少林寺时确定的宗统时代字派如下:
    福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周洪普广宗,道庆同玄祖。
    清净真如海,湛寂淳贞素。德行永延恒,妙体常坚固。
    心郎照幽深,性明鉴崇祚。衷正善禧祥,谨悫原济度。
    雪庭为导师,引汝皈铉路。
七个多世纪过去了,当代少林寺宗统世代字派已经实行至“德行永延恒妙体常”,历三十余代。明末清初少林寺住持彼岸海宽所编《敕赐祖庭少林释氏源流五家宗派世谱》中,共收录了汉地101家宗统字派。标识宗统世代的字派,也是汉地传统礼制主要组成部分,一般采用诗句形式,便于记忆,目的是为了认宗亲,明辈份,序昭穆。汉地佛教寺院采用世俗社会流行的字派标识宗统世代,是汉地佛教礼学化的重要表征之一。
少林寺内僧人口传少林寺宗统字派“七十字”为雪庭福裕亲订。从现存材料看,少林寺宗统字派“七十字”最早见于清彼岸海宽撰《敕赐祖庭少林寺释氏源充五家宗派世谱》,碑立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通读少林寺宗统字派“七十字”,特别是末句“雪庭为导师,引汝皈铉路”,不像出自雪庭福裕个人的语气。但雪庭福裕住持少林寺时已经始行“七十字”字派是肯定的。我推测,“七十字”字派中可能有后续的部分。我初步认为,其中前二十字雪庭福裕亲订,后五十字为清初彼岸海宽再次住持少林寺时所续。理由有四:(1)彼岸海宽在再次住持少林寺那一年,曾为嵩山北麓慈云寺宗统续派“三十二字”,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新续曹洞宗派碑》:
   盖闻鹫岭拈花,少林面壁。先昌后绳,绳绳不绝如缕,升堂入室,代代不乏其人。余于戊戌冬奉旨升堂,有河南府巩县慈云寺住持永吉、庆忠呈,称吉、忠等原派系曹洞宗枝:从正思维,妙圆觉性,祖道兴隆,永远福庆。共计十六字,今已用尽。为此具呈,恳请单传堂上本师和尚,垂续新派,衍脉有恒。余遂谨接其旧派之下,新续一偈,三十二字,编入祖灯,俾世代云。乃知授受衣钵之有本,传持宗派之有源云尔。偈曰:
端谨虚灵,菩提果证。
自心了然,明机普应。
广度大千,权衡曹洞。
衣钵传承,万松祖令。
顺治十五年岁次戊戌年孟冬望五日。
钦命赐紫祖庭少林第二十八代提衍禅学嗣祖沙门邢襄彼岸海宽谨续。
彼岸海宽为慈云寺宗统字派所续“三十二字”末句“衣钵传承,万松祖令”,与少林寺宗统字派“七十字”末句“雪庭为导师,引汝归铉路”,极为相似。在清初彼岸海宽再次住持少林寺时,少林寺宗派字派行辈是从第二十一字“清”字开始。清初禅宗教派内部发生围绕宗统的僧诤,彼岸海宽以少林寺住持、曹洞宗宗主的身份撰《敕赐祖庭少林释氏源充五家宗派世谱》反击,其中列举了少林寺宗统字派“七十字”,为现存材料之首见。
3.为了宗统身份的改宗
上面已经讲到元代至明代中期,雪庭福裕一系法统子孙但不是雪庭福裕一系宗统子孙的僧人为了获得住持少林寺身份(类于君统)的改宗现象。自明嘉靖传统礼制变革以后,民间社会建庙祭祖风气日盛,期间少林寺也出现了非雪庭福裕一系宗统子孙为了获得雪庭福裕一系宗统身份而改宗的现象,这就是少林寺内口传至今的无言正道宗统——永化堂门头“明传曹洞,暗传临济”说法的缘由。少林寺永化堂《觉灵之位》序:
  惟木有本,惟水有源。释教永传,有开必先。虽贫富不齐,而遗规皆可恪守。纵迁居不定,而宗支不容变。予传法嗣祖,系江西豫章人,祝发于上蓝寺,派本临济。至大明万历时,依入嵩山少林寺为第二十六代。传至五世,乃入曹洞正宗。迄今已十六世矣。本深者未必大,源远者流自长。返本溯源,世代昭然。曹洞派曰(即雪庭福裕确定的“七十字”宗统字派,恐贅从略)。
合族裔孙敬述。同治四年三月谷旦。
无言正道宗统子孙在少林寺的繁衍,即少林寺的永化堂门头。据上引“予传法嗣祖,系江西豫章人,祝发于上蓝寺,派本临济”可知,相对于江西豫章上蓝寺临济本宗,少林寺永化堂宗支只是小宗。按:“小宗五世可迁”的传统礼制,当无言宗统子孙传至五世时,无言正道神主必须迁出少林寺永化堂门头祠堂,并且理应迁至江西豫章上蓝寺宗祠。无言正道在世时,还专门遣弟子赴江西豫章上蓝寺宗祠致礼。但从“传至五世,乃入曹洞正宗”记载,以及从无言正道第五世宗孙开始陆续采用雪庭福裕宗统字辈的事实来看,无言正道神主应该迁入了少林寺的宗祠。无言正道宗统子孙大概怕湮没了始祖本宗,才撰写了这段文字。又据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重修少林初祖庵大殿碑记》可知,无言正道宗统子孙后来在少林寺专门修建了道公祠(道公即无言正道)。在传统的宗统观念如此浓厚的少林寺文化环境中,为非雪庭福裕一系宗统的僧人修建祠堂,肯定存在着巨大的阻力。为无言正道修建道公祠,可能也是无言正道宗统子孙改宗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此反观月舟文载、大章宗书、幻休常润、寒灰慧喜、彼岸海宽等非雪庭福裕一系宗统传承情况,从少林寺现存资料看,都未见这些宗统子孙改宗雪庭福裕一系宗统的迹象,说明这些宗支可能未及五世,皆已消散。其中主要原因,可能是这些宗支没有条件自立门头。无言正道宗支自立门头“例外”条件,是无言正道住持少林寺期间,明藩周王为答谢无言正道治疾之恩,为无言正道修建了白衣观音阁永化堂,俗称“周府庵”,又称“南庵”,以供无言正道退居生活。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敕赐嵩山少林禅法住持曹洞正宗第二十六世嗣祖沙门无言正道公福居禅师行实碑记》:
    师盛德著闻,遐迩倾慕,而汴梁周藩国王闻之,迎师为说保寿之法。……从是周藩国主,每岁捐禄,兼以士庶檀施,重修佛殿,钟楼轮藏二阁,祖师武圣二殿,法堂入室二所,退居白衣观音阁永化堂一区。所费檀施,悉委耆旧,管事分理,次第落成。名胜梵刹,焕然一新。众皆曰师乘悲愿而来也。汝宁嵩藩闻之,亦迎师为说法要。时世子病足,倚杖而立。师乃引之,周行七转,汗流如注,而足即瘳。亦为说药师十二愿,更复垂示:“心清则欲寡,欲寡则精足,精足则身安,身安则嗣续广衍,福禄无穷。”世子唯然受教,尊若严师。世子郎赍祖衣兼捐禄赀,助营退居方丈。
正因为有了这一份无言正道名下的祖产,无言正道宗统子孙才得以在少林寺繁衍不息;无言正道亦因此作为永化堂的始祖(始迁祖),被自己的宗统子孙供奉着。
4.少林寺宗族与塔林布局关系
少林寺塔林是少林寺历代僧人的墓塔,位于少林寺常住院西的小山坡上,整体上坐北朝南。塔林现存唐塔2座,宋塔3座,金塔16座,元代塔51座,明塔146座,清塔10座,现代塔4座,共计232座。
走进塔林,我们很容易发现塔林内墓塔的分布存在着一定规律:(1)按塔主身份来看,住持僧墓塔基本上集中在中央地带,执事僧墓塔则分布在东西两侧。(2)按年代来看,大致呈现出由北到南的排列趋势。(3)根据塔额、塔铭上罗列的宗法子孙和法统子孙名单,我们可以很直观的判断出塔林的各个塔主之间是否存在着宗统或法统的关系。
通过排比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中央地带的住持僧塔区的墓塔分布,只看到笼统的集中,看不出与法统谱系之间对应的空间关系。但在东西两侧的执事僧墓塔分布区域,我们确实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在明嘉靖以前,执事僧墓塔修建地点的选择,相对比较随意,除了尽量避开中央地带的住持僧墓塔区域外,一般会选择在自己的宗统师父墓塔附近,不太讲究南北方向;甚至选择在离宗统师父墓塔比较远的地方。但在明嘉靖以后,执事僧墓塔的修建地点,就比较严格地选择在宗统师父墓塔南边(下首位置)附近,门头界限非常明显。特别是塔林西南区,比较集中地分布着元明两朝的执事僧塔,明嘉靖以来的执事僧墓塔所显示出来的宗统门头关系,其中了改—可敬房支墓塔区、了改—可政房支墓塔区、子宁—觉金房支墓塔区、悟成—普均房支墓塔区等,最为清晰;塔林东南区的了改—可瑛房支墓塔区的宗统门头关系,亦比较清晰,如插页所示。我认为,上述现象是与明嘉靖礼制改革后的大环境有关的。
(出自《宗统与法统》  作者:叶德荣)






 楼主| 发表于 2015-5-10 11: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少林易宗,影響深遠。 image.jpg image.jpg
image.jpg
image.jpg
发表于 2015-5-10 13: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慕羲 发表于 2015-4-7 09:08
少林寺應該有禪武易說法,可不是混水!禪與風水密不可分。虛雲老和尚除了修禪,本身更是個中高手。術傳承的劍術部分,台灣省台中市沙鹿區有“刀劍博物館”,館主陳天陽有文化部(前身文建會)特別頒給的“國家工藝師”頭銜,可不是自封的。他有少林寺練劍的正式房門傳承,是他讀建國中學時,在該校對面公園---南海學園,巧遇一位少林傳人,從此一生以造刀劍為志在下朝 ...

參見 http://sword044.pixnet.net/blog/post/81462221-%E9%99%B3%E5%A4%A9%E9%99%BD_%E8%80%81%E6%95%85%E4%BA%8B*%E7%99%BC%E8%A1%A8%E6%96%BC%E5%8F%B0%E5%8C%97%E5%B8%82%E5%9C%8B%E8%A1%93%E6%9C%83%E5%85%AD%E5%8D%81%E9%80%B1%E5%B9%B4
                                                                                                                                                                
一代鑄劍大師__陳天陽,生於民國二十九年,西元1940年,法號「悟靈」字「青雲」,台中縣沙鹿人,曾數度榮獲行政院文建會「民族工藝獎」是海峽兩岸唯一的民族手兵藝術冶劍師。

    因著機緣,陳天陽15歲就讀建中時,在台北市植物園內,遇到廣東曲江溪南華寺的高僧,學習嶺南武術技藝及嶺南鑄劍巧術。在鑄劍技術,潛心強學,終為師承嶺南派鑄劍傳人。後經「北禪」吳修海恩師收為門下,為北漸派維陀門俗家弟子,潛修佛禪、武術五十餘載;在多年努力之下,不斷研究創新,以力求鋼材及造型之突破,並對於失傳民族工藝加以保存。陳天陽認為鑄劍是一套繁複的技藝學問,不只是打鐵的功夫而已,而是一門藝術。「藝」是一種修持的涵養,是由內向外的表現方式,源自於天地間的民族正氣。「術」則是方法,表現在造劍時的誠心專志、精血凝聚。
    而鑄一把好劍需五年的時間吸收日月精華,通常可成功的僅約數把而已。鑄劍的最佳時間是每年的春秋兩季,大約製作100把,鑄好要放在戶外吸收日月精華,熱脹冷縮以力消除應力約五年,通常可成功的僅數把而已。而鑄劍需具備身強體健、開闊心胸與情操的條件;在鑄劍時,也要注意本身的精神狀況、當時的氣候、不能有雜念,鑄劍前也要進行齋戒等儀式。
陳老師 鑄劍 神情姿態
    劍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不僅僅在鋒利劍身的實用面上,其所有考究而精巧的藝術配件,與形制區分之哲學意涵,更為歷代擁劍者所津津細品與貼心珍愛。因此,劍為至尊、至寶、至吉祥代表的觀念,自古至今,一直都在中華民族心中深藏,從未絲毫消褪。早在『周禮』一書中,即有以身高、地位區分佩劍規格的記載;自漢以降,貴族、百官皆有佩劍之美風;天子以劍為功勳、權位之封賞信物;武將以劍為征伐、建功之魂魄與精神;文人以劍為詠頌情志之強力素材;一般士人、百姓以劍為風雅的防身飾物;宗教家則以劍為行法、驅邪、鎮方的重要法器。不同的刀劍有不同的用途;因此,刀劍也代表了一個人的人文涵養與精神象徵。
陳老師運劍 神情
    陳天陽在民國73年以「伏魔七星劍」獲第三屆民族工藝獎,陳天陽照師父留下的劍譜,用手工以106個角度,磨出七顆星的亮度,不但實用且富藝術氣質。他隨後再以「戚家刀」獲得第五屆民族工藝獎,這位內外雙修的鑄劍藝師,也出版了「禪與秋水」、「三尺秋水」、「劍膽詩心」、「劍爐歲月」、「劍的薪傳」、「刀劍藝術與人類文明」等論劍書籍。在台中老家沙鹿區,成立「青雲鑄劍藝術文物館」,館內陳列他的作品外,也有不少長年收藏的文物,在海峽兩岸擁有高知名度,作品廣為政界人士所珍藏,前總統李登輝、陳水扁、宋楚瑜先生、李遠哲博士等人都曾前往參觀並珍藏。

1987年,陳天陽老師與黃善德博士、FBI總教頭Mr.李合影。
   

 楼主| 发表于 2015-5-11 01:31:40 | 显示全部楼层
琴箫易书僧 发表于 2015-5-10 11:07
少林易宗,影響深遠。

image.jpg image.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2-24 06:3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年新气象
发表于 2016-2-28 21:50:2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5年11月.
到少林寺參拜.
於入景點大門之左邊.
有ㄧ觀看舍利之店.
是騙吃騙喝之處.
應予整頓.
以免壞少林寺之譽.


发表于 2016-2-29 07:5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少林武功冠天下。。。
发表于 2016-3-2 11:45:21 | 显示全部楼层
能不能 扯的在狠点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4-23 23: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