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5923|回复: 5

《时轮历精要》

[复制链接]
信誉: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qq:QQ

浏览他的专栏

发表于 2011-1-7 20:5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时轮历传入西藏的时代背景
  十一世纪初时轮历传入西藏之前,西藏历法的情况资料极少。只知用十二动物纪年,一年分四季,年首可能在冬季。关于闰月有一条十世纪下半期的资料:天尚师•意希欧(lha-bla-ma ye-shes-rod 965年生)为教给他的臣民一个闰月的口决:“逢马,鸡、鼠、兔之年、闰秋、冬、春、夏仲月。”就是说马年闰仲秋,鸡年闰仲冬、鼠年闰仲春、兔年闰仲夏。即三次间隔四十个月,一次间隔二十八个月,十二年内有一百四十四个月加四个月,折合三年一闰。这是一个很粗疏的闰周。可见那时唐朝的历法没有传入吐蕃(详见后“时宪历”章)。时轮历的闰周比这个要精密。
  因此,我们有理由设想,七八世纪唐朝的两位公主带到吐蕃去的只有现成的历日谱,而没有编制历书的方法。九世纪中叶吐蕃王朝的政权崩溃,直到十三世纪,四百年间藏族内部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同时中原地区唐末五代也是分裂割据,随后是宋辽金夏对峙,仍未形成统一的局面。雅鲁藏布江流域与中原往来少了,恐怕连现成的汉文历书也难得到了。如果以前曾掌握了汉族的历法,这时可以根据之自己编制历书,如果没有掌握,则一旦历书的来源断绝,便只有退回到原始的方法,并另外寻求其他的方法了。就在这个与中原来往减少的时期,卫、藏、阿里地区与印度的往来却很频繁,这时印度的佛教受到伊斯兰势力的侵扰、破坏、许多印度的佛教学者北行,藏文大藏经中相当多的一部份是个时期从梵文翻译的。梵文经中的《时轮经》就是这个时期最风行的密宗中的无上瑜伽(aru- yoga),又是能推算日月食的历算。有一套天人感应,内外结合的修证方法,正适合藏族的需要。翻译过来之后逐渐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在藏传佛教里无上瑜伽有许多极重要的本尊(yi-dam)例如:上乐金刚、集密金刚、大威德金刚等等,但专门为某一个尊设置的学苑(grwa-tshang很少,时轮金刚是这种极少数中的一个。时轮历在历算学中占据了优势。
现行藏历根据的主要典籍

  现行藏文历书不止一种,其中最有权威性的是西藏天文历算研究所编制的,他们所使用的算法和数据主要根据《时轮历精要》(rigs-ladan-snying-thig)一书,此书的作者名绛巴桑热(byam-pa-gsung-rad),系青海同仁县拉加寺(rwa-rgya)香萨呼图克图的司库总管(phyag-mtshod)旧译“商卓特”)因此,此书以《商卓特桑热历书》见称于世。在汉文里,为了便于汉文读者,我们把它改称为《时轮历精要》。该书写于第十四胜生周的丁亥(公元1827)年。被著名的拉卜楞寺的时轮学苑等胙采用做为教材。十三世达赖的御医钦铙努布(mkhyen-reb mur-bo 1883-1962)大师见到后吧为“历苑奇苑”,为之校订、增补、重新刊印木版,并将历元更换为第十六胜生周的丁卯(公元1927)年,用做教材。1983年四川省德格藏文学校将这种增订本用铅字排印发行。1985年西藏天文历算研究按照六十年更换一次历元的传统,再次进行校订增补,将历元换为第十七胜生周的丁卯(公元1987)年,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题为《时轮历精要补编》。以上皆为藏文。1987年黄明信将《商卓特桑热历书》原书由藏文译为汉文,按照其公式与数据做了实例演算,并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陈久金合作,结合现代天文学做了注释。大受读者的欢迎,重印了三次。由此可见此书既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又有广泛的现实意义。此收原名《白琉璃、日光论两书精义、推算要决、众种法王心髓》,从这个名称可知它是综合藏历名著《白琉璃》和《日光论》两书的要点而成的。   《白琉璃》是一部巨著,它的历元是第十二胜生周的丁卯(公元1687)年,正编627叶(正反两面为一叶)《答难除锈》473叶,还有续编则系秘传。正编分三十五章,前五分之一讲历算,后五分之四讲星占。主编第巴•桑吉嘉措(1653-1705)是五世达赖后的摄政者,所以此书具有官书性质,有拉萨、德格、塔尔寺等多种版本,目前民族出版社正准备出新的版本。   
《日光论》的历元是甲午(1714)年。正篇162叶前半讲历算,后半讲生占;后编主要是速检表。此书有作都自注本,题名《金车释》。木刻本罕见,1983年西藏人民出版社曾铅印出版,共442页。作者达摩师利(dharma shiri 1654-1718)是宁玛派的主要道场敏珠林(smin-grol-glin)的大译师,敏珠林的历算传承是极有名的。   
《白琉璃》和《日光论》两书都是以浦派(即山洞派)历算大师伦珠嘉措(lhun-grub rgya-mtso)和努桑嘉措(nor-bzang rgya-mtsho 1423-1513)于第八个胜生周开头的丁卯(1447(年所著名的《白莲法王亲传》(pad-dkar zhal-lung)为根据而写成的。所谓“白莲法王”(pad ma dkar po)据说是苫婆罗(shambhala)国的第二代法王,他在相当于公元前177年的甲子年作了《时轮经》的权威注释,书名《无垢光大疏》(vgrel-chen dri-med-vod)其藏文译本编入《丹珠尔》经中。   
《时轮经》据传是释迦牟尼晚年传法的记录,共一万二千颂(每颂四句)。分为五品,第一品讲外时轮,即宇宙的结构,包括天体运行的规律,这就是时轮历最根本的依据。第二品讲内时轮,讲人体的生理形成、胚胎发育、病理病因、医药医疗包括人体内脉息运行的规律,第三品是灌顶品,讲正式取得接受密法资格的仪轨。第四品为修法,讲修行的姿式和呼种禅定。第五章为“智慧”内时轮与外时轮结合即智慧与方便合修证得的结果所达到的乐空无二“俱生快乐”的境界,并提出了医药的方法和医疗的功能。内时轮与外时轮的结合(天人相应)是宗教上的修证方法。文献中说相当于公元前的277年的甲申年苫婆罗国第一代众种(rigs ldan)法王提摄《时轮经》的要略成为《摄略经》(bsdus rgyud)为了与之区别,原经就称为《根本经》(rtsa rgyud)。第一个胜生周的第一年丁卯(公元1027)年,《时轮经》开始译成藏文,据传陆续有十四种不同的译本。但《根本经》只译了《灌顶总说》一品,而《摄略经》则译了全文。至于苫婆罗究竟是什么地方?该国的历代法王是否实有其人,则尚待查证。   
以上所说的只是与目前西藏天文历算研究所编制历书时最直接、最主要使用的几中书,历史上藏历的典籍至少有一二百种。     

《时轮历精要》的主要内容是:   
一、天体论 宇宙结构   
二、时间与天球弧度的计量单位,基本的天文数据(包括三种年、月、日),纪元与历元,,年首和月首   
三、日月方位的推算   
四、五大行星方位的推算   
五、罗侯(黄道与白道的交点)与日月食预报。   
六、月与日的安排,重日与缺日   
七、置闰与节气   
八、昼夜长度与时辰的测定。

时轮历在藏历与密宗里的地方


  外时轮的核心是日月食,因为这是修行的最佳时刻。汉族古代以为日月食是上天对下民,尤其是对执政者发出的警告,是很不吉祥的天象,为什么恰恰相反地说它是最佳时刻呢?这是藏传佛教里特殊的观点。《陀罗尼集经》里说“求闻持经等密轨,往往明(白地预)期日月食以求悉地。”梵语悉地(siddam)即修行成就。《时轮历精要》里说:“佛于显密经教多处垂示,月食时善恶作用增长七俱胝(梵语koti千万)倍,日食时增长十万俱胝倍。此土虽不见食,他洲见食者亦能增长。是故一切明智之士,凡际此刻,皆应加行(加倍努力)修习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入尊”诸法,以及唸诵、朝山、布施、放生等善事。”又说:“昔者我佛于氐宿(藏语sa ga梵语vaisākā吠舍佉)月之望日夜间证佛杲时,适值罗睺(rahu)入食月轮,今世诸大土亦复如是,登密道之阶梯,升三身(佛有应身、报身、法身三种身)之高堂,外时轮罗 入食日月、内时轮红白种子遇合,别时轮乐空无二,生稀有之大喜悦。”正是因为按照时轮经的方法去修行会有这样特殊的效果,所以传入西藏后受到特别的重视。密宗讲人的气息运行的经脉最主要的是中脉(rtsa dbu ma)和左右的姜玛(cang ma)汝玛(ro ma)两脉,左右两脉内的气息运行与日、月的运行相应,中脉里的气息与罗 的运行相应。三脉的气息相遇的时刻与日、月食相应。

  与其他密典相比,时轮经在印度出现得是比较晚的。在西藏,时轮经的译出也是比较晚的。到十一世纪才译出。开始时藏族的学者们对其是真经还是伪经曾有过不小的争论,因为其器世间(宇宙结构)的说法(后详)和戒律等与以前译出的经论有相当大的不同。后来经过迦玛派第三代祖师让琼多吉(rang byung rdo rje 1284-1339)于1332年给元宁宗帝后传了时轮大灌顶,又写了《算书综论》(rtsis gzhung kun-btus),布敦大师(1290-1364)写了《智者生悦》(mkhas-pavi dgav-byed),以及宗喀巴(1357-1419)等权威学者的肯定,到十四世纪才得到广泛地承认。后来其地位越来越高,十七世纪的北京版藏文大藏经中被列为首函第二篇。这个崇高地位的获得,一方面是由于其天人相应,内外结合的特殊修证方法,一方面也是由于其完整的天文历算体系,包括日月食和五大行星运动方位的推算方法,走过了过去藏历的水平。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唐代的麟德历、大衍历和元代的授时历都未曾传入西藏,因为这些历法的水平都高于时轮历,如果已经传入,则水平较低的时轮历就难于取而代之了。

  现行的藏文历本保持传统的长条(26×9cm)形式,约二百页。过去是木刻版,现在是胶版。发行最广的是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每年由西藏自治区天文历算研究所编制。近年来每年印刷十五、六万册之多,除在国内发行外,还出口到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等地。此书同时甭有四川民族出版社印本,在其周围的几个藏族自治州发行。此外甘肃人民出版社又发行甘南藏族自治洲医药研究所编制的《气象历书》,1989年发行五千册,编制的根据与拉萨的同属于“浦派”(phug-lugs)。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sde-deg)藏医算所也编印藏历,编制的根据属“粗尔派”(mtshur-lugs)。这些是我见到过的、听说那曲、索县、昌都、日喀则、阿里等地也编印自己的历书。近来还有一年一大张的简历的有精美彩图一月一张的挂历。  


历书的内容

  藏历的历书有广、中、略三种,现在必行最好的历书属于中等规模,可分为三部分:一、全年总说,二、分月概说,三、逐日细说。

(一)全年总说
  1、礼敬偈 开头是向历史上传承历算学的先师们致敬的偈颂诗句。藏族学者非常重视传承的上师,藏语“喇嘛”就是上师的意思。
  2、教历 即佛教史的重要年代根据佛的预言,佛教已经存在和将来何时消亡的年代的计算也是历算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内容后面将作专节介绍。
3、值年的(七)曜(gzav)(二十七)宿(rgyu-skar)
  4、五曜(木、火、水、金、土五大行星)运行的方位,与其他各曜会合的时间,及其与气象气候的关系。
  5、罗 (ra-hu)曜的方位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6、龟轮(rus-sbal vkor-lo)狮座轮(sen-gdan-vkor-lo)的方位与农作物年成。
  有一些项目是按“音占”(dbyang-vchar)推算出来的。
  7、春牛图 这是汉历传统年历的重要项目之一,用来预报农业年成的丰歉,藏历中采用之。不过芒神的服饰靴帽等改成藏式的了。
  8、藏区各地农事的季节。这是全年总说的重点,是农牧民最注意的部分。
  9、日、月食预报 预报的准确程度标志着这种历法的水平。预报的误差如果太大,则这种历法须要修正。我们的《藏历的原理与实践》一书的重点在日月食预报。本书中从略。

  (二)分月概说
  1、太阳入宫(开始进入十二宫中的某一宫)的日期和时刻
  2、二十四节的日期时刻。每朋有一个节(sgang),一个中气(dbugs)。“无中气置闰”是闰月的原则。汉历里入宫与节气是同步的,藏历里有差别。
  3、中气那一天的昼长、夜长。
  4、本月的重日、缺日。这是藏历里的确定大小,小月的特殊方法。下面有专节讲述。
  5、值月曜、宿。
  6、本月王曜(五大行星)的方位。
  7、本月的节日。

  (三)逐日细说
  每天占一格,每页一般有六格。这一项在年历中占篇幅最多。格内左上角为藏历日期,右下角的小方格里是公历的日期,左下角有四项或五项数值:
  1、定曜(gzav-dag), 该太阳日内太阴日结束的时刻。至于什么是太阴日,下面专节再讲。
  2、月宿(zla-skar),这个太阴日结束时,月亮位于二十七宿中哪一宿,和在该宿内已行过的弧度(即月亮的黄道经度)。
  3、定日(nyi-dag),该太阴日结束时,太阴所在之宿,和在该宿内已行过的弧度。即太阳的真黄经。真黄经是比平均行度的黄经更准确的真实方位。
  4、会合(sbyor-ba),有二十七个,主每日之事,由“月宿”与“定日”相加而得,时轮历占算日期吉凶时很重要。不是天文学上的“会合”。《西藏天文历法史略》(《西藏研究》1982年第2期)的汉文译注里把它译成“月、地球结合”并硬把它解释为“即月球绕地球,和月球,地球绕太阳的运行相结合的意思。”实在没有必要。
  5、过宫(即入宫)太阳在十二宫里走到了哪一宫,和在该宫内已行过的弧度。有“理论过宫”与“易行过宫”两种,此处所给出的是前者,后者是一个凭经验得到的改正值,没有理论根据,各家所用的数值不同。
  格子的上半部在日期后面的许多项目相当于汉文历书里的“历注”。其中最重要的是值日的曜和值日的宿。在旧汉历里曜日记录是晚起的,不像藏历是那样重要,其它还有轮流值日的(八)卦、(九)宫、(十二)因缘、(六十)干支、(二十八)顺(宿曜属性、地、水、火、风,各有不同,会遇之际,顺逆有别,泰否因异)以及汉历中的“土王用事”“杨公忌”等和印度的“音占术”中的一些项目,随编者的意愿,可多可少。
  此外还有物候、即动植物的动态,农牧事活动的安排,这一天的气候所预示的日后近期或中,远期的气候、气象。各种传统的和现代的节日等。
  另用特殊标志的有:1、重日 、缺日用八思巴文的篆字,双钩或“翻白”标出。2、入宫和二十四节的具体时刻写在一个门框形的图案里面。
  总之,逐日的历注里有一些天文学上重要的数值,也有一些卜筮占算用的项目,后者有些也可能部分地含有科学意思。我个人意见:在彻底分辨清楚之前,目前以不冒然完全取消为妥。  

教历(bstan-rtsis)-佛教年代学

  所谓“教历”其原意是:按照释迦牟尼的预言,在他圆寂之后,他的教法还将继续存在若干年(其中最常见的一种说法是五千年),然后化法就将消失不存在了。于是每个佛教徒都关心未来佛法还将存在多少年。在已过的这些年里,佛教历史上发生过哪些大事,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们的生卒年代,重要著作的年代,重要的寺庙建立的年代等等都包括在内,统称“教历”。教历有专门的书同时历书开首照例也都有教历一章,其包括的项目可详可略,详者达好几百条,略者只列数十条也可以。
  值得注意的是纪年方法,专门的教历著作的纪所是从佛灭或佛诞向下推,而历书里的教历则是向上推,所谓“向上推”就是以某年历书的当年为零年向前逆推。因此每年的历书上的这些年代的数值都不同,读历的人必须知道其计算的方法,否则不能知道这些年数的意义。
  历书上教历所记年代折合公元的方法是:所给的年数小于这一年(历书的当年)的公元年数再加一(因为公元没有零年)。现以第十六个rab-byung(译为胜生周或丁卯周)第六十年火虎(公元1986年)的大力书里取几个纪年作为例子来说明:

  例1、佛诞生2946。意思是2946-1986+1=961,即佛诞生于公元前961年。
例2、佛灭 2866
  2866-1986+1=881即佛灭于公元前881年。
  例3、文成公主到达吐蕃 1344
  1986-1344=642,即文成公主于公元642年到达吐蕃。
  例4、和平解放西藏 35
  1986-35=1951,即西藏于公元1951年和平解放。

  佛历和一般史书上常用佛灭或佛诞后若干年来纪年,因此知道佛诞、佛灭代的算法在读藏文史书时是重要的。吕澂先生说:佛灭的年代,异说甚多,总地说来约有六址种,西藏地方就有十四种。所以读藏文史书必须知道作者采用的是哪一种历法,否则就会弄错。例如:五世达赖的名著《西藏王臣记》的汉文译本(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8-10页)就由于译者不知道原作者的本意,根据汉文书上的另一种说法进行推算,结果是大相径庭,并陷于矛盾迷惘之中。为了节省篇幅,列表以明其错误。  

释迦年岁 事项 原书所记年代 汉译者考订的年代与译者注 原书本意为公元前

29岁
35岁
81岁 入胎
诞生
出家
成道
说时轮经 已未
庚申
戊子
甲午
庚辰角宿月 周章王三年 公元前542
周章王四年 公元前541
周敬王七年 公元前513
周敬王十三年 公元前507
藏文原文为81岁,想是版误,这是佛圆寂之年,于是把81改为33,庚辰改为壬辰 962
961
933
927
881
81岁 圆寂 庚辰氐宿月 如依周灵王七年化诞算则是85年,这是依周灵王十一年算的。周安王元年 881

这个表里所说的“原书本意”的年代就是上引历书所认认定的佛诞与佛灭的年代。为什么说它是原书的本意呢?原书末尾作者写道:“写于释迦狮子庚申年诞生后二千六百零三年癸未。”五世达赖生于公元1617年,写《西藏王臣记》的这个癸未年是公元1643年。按照我上面给出的公式计算:2603-1643+1=961,可见他所说的释迦诞生于庚申年是公元前961年,而不是汉文译者郭先生所认定的公元前541年。
0人打分
|
好评率:100.00%
|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楼主其他發帖
 楼主| 发表于 2011-1-7 20: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时轮历浦派(phug-lugs)的算法。此外,在藏文的典籍里还有多种算法,其中最著名的是:
  一、萨迦派的算法:认为佛灭于公元前2134年丁亥。《布顿佛教史》记其著作年代,和八思的《彰所知论》以及蒙文《蒙古源流》都是采用这种纪元。
  二、《旃檀瑞像记》的算法,这是收在《丹珠尔》里面的一部书,认为佛诞于公元前1027年,甲寅,这是来源于汉传佛教的算法。
  三、迦湿弥罗班禅(kha-che pan-chen) 的算法:佛来于公元前544年丁巳。这也是现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算法。

  由此可见凡是在藏文典籍上见到佛灭或佛诞多少年,一定要先确知其为哪一派的算法。才不致于发生错误。

纪年法
  藏历里特殊的纪年法是“饶迥”和“火空海”。
  铙迥是rab-byung的音译,意译当做“胜生周”,又因为它相当于火兔年即丁卯年,所以又可称为“丁卯周”。所谓“胜生周”并不见于《时轮经》而来源于吠陀书(rig-byed-gzhung)和《生乐经首品释》(bde-mchog stod-vgrel)后者是按时轮派的观点写的一部书,作者署名为金刚手,时代待考。其中有六十年周期的每一年的名称:第一年名为胜生年,第二年名为妙生年……第三十八年名为忿怒母年……第五十九年名为忿怒公年,第六十年为终尽年等等,详见后面的表。这种六十年的周期就以其第一年的名称命名为“胜生周”,这和汉族以六十年周期的第一年命名这个周期为“甲子”是同样的,六十年的周期循环复本来无所谓头尾,不过按传统的说法,是因为远稽初极,曾有一年日、月、五星和罗 、长尾等九曜都处于相同的方位(类似汉族所说的五星联珠,可称之为“九曜联珠”)那一年是叫做“终尽”的年,相当于丙寅年,其次年就是胜生年,即丁卯年。进行天文运算时诸曜的一切数值都是零,全都从头开始之故。这样一个一切从零开始的纪元年代,在不少的历法中都是历算家所录求的,汉族古代的历算家把它叫做“上元初极”,并不是时轮历特有的,有的人看到这个周期也是六十年而不是从甲子年开始就,就说成是:“喇嘛教的强制推行给藏历的发展造成的恶劣的影响。藏历的干支记年法,本是从阳木鼠年开始,叫做“迥登”(即木鼠之意)纪年。可是封建农奴主为便于宗教统治,从公元1027年起强行用喇嘛教的“饶迥”(即火兔之意)纪年法取代“迥登”纪年,以阴火兔年为首年“。(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中国天文学简史》197页上所载)。是根本氏误的,是作者对藏历的无知。)
  胜生周虽然来源于印度,但是在印度本土似乎并未得到广泛使用,而传入西藏之后,却起了重要的作用。因为其前虽然有了六十干支纪年的办法,但是当干支相同时仍然难于确定,西藏古代史上某些重要年代出现两种说法,相差整整六十年,就是这个缘故。汉族的解决办法,年号结合起来以资区别,但朝代年号是相当复杂的,很不容易完全记住,计算两个年代之间的距离也很不方便,西藏九世纪初分裂之后,没有真正统一的君王,就更无法与朝代年号相结合了。
  西藏的历算家给六十年的周期,排列一个顺序,用第几个胜生周的某年来表示就明确无误了。不过胜生周的六十年每年各用一个名称,互相没有关联。记忆和计算都不如天干地支方便,所以藏族学者的著作中,实际上大都还是将十天干,与十二地支配合而成的干支名称,与胜生周合使用,胜生,妙生……等名称反而成为附庸,可有可无了。
  虽然如此,但是知道这种六十年各不相干的名称,对于读古籍有时仍然是很有用的。例如:蒙文的《蒙古源流》一书,乾隆四十二年的汉译本收入《四库全书》,并有千余了的提要,关于成书的年代,原文若逐字对译是”生长物出生的年,九紫忿怒(注意:阳性)叫做的五十九年。”清译本意译为“乙丑九宫值年,”即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其后近二百年都沿用此说。可是到了1956年,比利时人田清波(Antome Mostaert)在美国哈佛燕京学社发表了研究此书的《蒙古编年史》(Erdeni-yin Tobci Mon-golian Chronicle part I)一书提出异议,认为原书上的那句话应理解为(作者)出生的第五十九年,叫做九紫忿怒(的一年)。而原书的作者生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此说出现后很快地得到了各国学者承认,内蒙古自治区于1962年举行了庆祝《蒙古源流》成书三百周年的纪念会,就是根据此说。1979年出版的《辞海》也采用此说,似乎已成定论。这样一来,乾隆四十二年译本的这一句话“乙丑九宫值年”就被否定了。其实田清波的这种说法很有问题,时轮历的六十个年的名称里有两个“忿怒”,第三十八年的忿怒是阴生的,蒙文kilingtei藏文的khro-mo语尾都是阴性的,汉文应译为忿怒母。而第五十九年的忿怒,蒙文kilintu藏文的khro-bo都是阳性的,汉文密宗书中作忿怒明王。看起来清译本是把原文理解为(第十个)胜生(周中)的第五十九年,即叫做九紫忿怒(阳性)的那一年,取其大意简化为“乙丑九宫值年。”田清波没有分清忿怒的阴阳,把“胜生”理解为作者出生,都是不对的。当然这个问题里还有其他问题,不在谈论范围之内,就不多生枝节了。
  我举此例就是要说明时轮历的这六十个年的名称,绝对不是知道与否都无所谓的,不弄清楚就可能发生错误。(详见《民族研究》1987年第6期,《蒙古源流成书年代诸说评议》)
  至于印度的胜利周究竟是土生土长的,还是在接受中国的六十年周期后再给它起的名称,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这六十个年的名称是根据什么意义命名的,藏族卓越的历史学家拔鸟•祖拉逞瓦(dbav-bo gtsug lag phren-ba)说:“这些只是某些人任意起的,约定俗成,并设有什么道理,除这一套外,印度没有其他纪年的名称。”  

关于时轮历六十年的名称、序数与五行十二生肖和天干地支的关系有一简明对照表见129附表(一),其用法如下:
    A=丁卯周序数   B=时轮历年序数
    C=公历纪元年份  D=公历纪元年前年份
① 由丁卯周序和其年序求公无年份
    C=(A-1)×60+B+1026
  例第17丁卯周 阳铁马年
  以阳铁查直行,马查横行,交叉处为4,庚午,沉醉代入公式:(17-1)×60+4+1026=公元1990年
② 由公元年份求丁卯周序和年干支
    (C-1026)÷60=整商数(A-1)……余数
B
  例:已知C=公元1990年
  (1990-1026)÷60=16……4
  A=16+1=17(丁卯周序)
  B=4(年序)
  以4查表得庚午
③ 由由公元求年干支(不用求丁卯周序)
  (C+54)÷60=X……B
  例 (1990+54)÷60=34……4,用4查表即得
④ 公元前年份(D)求干支(B)
  (D+5)÷60=y……z
  B=60-z
例:公元前881年的干支
   (881+5)÷60=14……46
    60-46=14(B)
   以14查表得庚辰
   *  *  * *
   “火--空--海”纪元
   第一个胜生周是从公元1027年开始的,那么公元1027年以前的年代怎样纪法呢?是不是像公元那样逆推上去,说胜生周前若干年呢?不是的。藏传时轮历有一种“火-空-海”(me-kha-rya-mtso)纪元法,火代表3,空代表零,海代表4,但不代表304而代表403。因为藏文数码书写习惯从右向左(与写文字的方向相反)先写个位,再写十位,再写百位……所以“火空海”就是403,意思是以胜生周(1027)年以前的403年,即从公元624年开始计算。文成公主离长安在公元641年,西藏历史上可考的年代大都在公元624年以后,这个纪年法已能表达,所以在时轮历传入之后,史书追述1027年以前的事时常常使用,而在时轮传入之前的原始资料中往往只有十二地支纪年,因而在年代的考订上问题不少。(例如《丹噶宫众经目录》只说写于龙年,究竟是哪个龙年?就有多种说法《。公元624年离伊斯兰历的纪元-公元622年只差两年,而且时轮历的书中讲到一个名叫拉罗(kla-lo)的异族外道入主麦加,后来入侵印度毁灭佛教、未来佛教终将战胜拉罗的年代等等预言,一般都认为拉罗是指伊斯兰教无疑,因而猜想公元624年这个纪元与伊斯兰历纪元有关,火空海纪元的使用范围并不广泛,但读藏史的人不可不知。曾经有人由于不知“火空海”的意义闹笑话。现代杰出的藏族学者更登曲培(dge-ldan chos-vphel)的名著》白史《里叙述到胜生周以前的一个年代时,用火空海若干来表示,有一位汉文的译者(是一位大翻译家)意把me-mkav rgya-mtso当成一个人名了,注了一笔“梅喀降错(不知何人-译者)。由此可见,“火空海”纪元虽然使用不十分普遍,仍为治藏史者所不可不知。  

藏历、公历、汉历纪年互求表
  藏历采用了汉国的六十年周期,汉历的六十年周期的名称是用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等十天干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等十二地支相配合构成的。十二地支用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等十二生肖来表示,是世界许多民族都使用的方法,十天干、甲、乙、丙、丁等是无法意译的,各民族各有其自己的方法,例如蒙古族是用五种颜色各分阴阳来表示,藏历中则是用木、火、土、铁、水五行各分阴阳来表示例如丁卯年叫做阴火兔年。但有时只说火免年,把阴阳的区别省去也不会产生错误,这是因为十天干中的奇数(即阳)只与十二地支中的奇数(子、寅、辰等)相遇,与偶数(丑、卯、巳)等不相遇;天干中与偶数(即阴,乙、丁、己)等只与地支中的偶数相遇,与奇数不相遇,所以虽然10×12=120,而一个甲 子周期只有六十年,不是一百二十年。藏历从火兔年数起而道理是同样的,一个胜生周也只有六十年而不是一百二十年,所以省略去天干名称里的阴阳,仍举会产生错误。

  本书表(二)附有藏历十七个胜生周即公元1207~2046年藏历与公历年份的对照表,一年对一年。但要注意的是,实际上藏历年尾的一个月往往公历已进入下一个年度。例如宗喀巴的大弟子ba-so chos-kyi-rgyal-mtshan逝世于第八胜生周癸巳年十二月十五日。在对照表上这一年相应于公元1473年,实际上已为1474年1月3日了。又如蒙文《俺答汗传》载:“白蛇(辛巳)年十二月十九日虎日鸡时,可汗升天,享寿七十五岁。”这个辛已年在藏历上是第十个胜生周的铁蛇年,明万历九年,对照表上相应于公元1581年,但这一年的十二月十九日相应于公元1582年1月13日,而不是1581年。

  因此有些史家严格一些,在折合公元的年份时写上前后两个年,中间以斜钱隔开(例如上述的两个年份分别为1473/74,1581/82)比较稳妥。但在行文中有些麻烦。  
闰月
  阴阳合历的特点是兼顾回归年与朔望的周期,其解决矛盾的办法就是闰月。
  藏历是按时轮历的闰月的周期,六十五年廿四闰,也就是隔三十二个半月置一个闰月,不过在实践中没有法子闰半个月,所以三十二个月和三十三个月互相间隔着安置闰月,就是说:两个闰月,这一次相隔三十二个月,下一次相隔三十二个月,再下一次又是相隔三十二个月,这样循环计算。时轮历的各派都用这个闰周,但推算出来的闰月也不尽相同,这是因为计算的起点不同。
  汉历的闰月最初是看着气象临时定的,后来固定在年尾,再后来用固定的闰周,最有名的闰周是十九年七闰,公元前六世纪就开始采用,古希腊历时在也普采用这个闰周,名为默冬章(Metonic cycle)。后来又用过更精密的闰周,例如五世纪时祖冲之用的391年144闰。不过事实上不可能有绝对精密,永远不变的闰周。后来发明了"无中气置闰"的办法,永远远彻底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藏族的历算家后来也采用了这种办法来矫正时轮历闰周所带来的误差,并且称赞说:"无中置闰"是聪明人的办法(sgang bral zla-shol mkhas-pavi lugs)。"无中置闰"是如此之重要,有必要详细地讲一讲。
  一个回归年是362.24天,有二十四个节气,其中有十二个是节:立春、惊蛰、清明……等都是节;有十二个是中气:雨水、春分、谷雨……等都是中气。节与气是互相间隔着排列的。节与节、气与气之间平均为30.44天,即大约三十天半,这只是一个平均数,称为"平气"或"恒气"。实际上由于太阳的轨道不是正圆形的而是椭圆的,其间隔是不相等的。按太阳的真实位置而定的称为"定气"。为了让问题简单一点,我们就平气来进行说明。
  一般的月里都有一个节和一个中气。但不是每一个朔望月里一定能包括一个节和一个气的。因为一个朔望月是二十九天半。比平气大约短将近一天,因此每隔大约三十三个月就可能出现一个月份里有节无气,或有气无节。历法中规定月份的次序是按中气而定,例如:雨水在哪一个月里,那个月就是正月,春分在哪个月里,那个月就是三月,不论其在月首、月中、或月尾。如果某一个月里有中气而没有节,不影响月序,而如果某个月晨只有气而没有节,不影响月序,而如果某个月里只有节而没有气,那个月就不能占下个月的序数,只能做为其上个月的闰月。举个实例也许就清楚了。请看公元1990庚午年时宪历无中气置闰实例图:

气 节 气节 气 节 气
小 芒 夏小 大 立 处
满 种 至暑 暑 秋 暑
4.275.14 5.29 +5.156.2 6.187.4

四月 六月 五月 闰五月 七月
5.1 +5.1 6.1 7.1

按规定,一年里第五个中气夏至所在之月为五月。这一年夏至的具体时间是月尾二十九日23时33分,这个月里还有第五个节芒种,有一节一气。所以应该叫做五月没有问题。又按规定,第六个中气大署所在为六月,这一年其具体时间是在月头初二10时22分,这个月还有一个节--立秋,也有一节一气,它应该叫做六月也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在五月和六月的中间还夹着一个以夏至后两天为初一,以大暑前两天为二十九日的一个月份。这个月里只有第六个节上暑而没有中气,因而在月序里排不上号,没有它的位置,于是只好委曲它做为第二个五月-闰五月处理了。这不叫做"无中气则闰。"
  以上是用时宪历的实例来作的说明。现行的藏历也采用了"无中气则闰'的原则。现以藏历第十七个胜生周的第三年太白年、即土蛇年(相当于公元1989年)三月有闰为例再一次说明其道理。
这一年藏历三月三十日丑时交三月份的中气,其次日,在一般情况下应该是四月初一日。而这个月的情况有些特殊。其特殊之处在于四月份的中气不在这个月里,而在再下一个月的月初,初二日未时,这个月里只有十六日是四月份的节气,而没有四月份的中气。按照规定,月份的序数是按中气说的,这个月既不能叫做三月,又不能叫做四月,于是只好做为第一个三月-闰三月了,再列表明之。  

公 历
月 日 夏 历
月 日 藏 历
月 日 节 气
55 四 一 三 三十 三月分的中气
56 四 二 闰三初一
521 四 十七 十六 四月份的节气
64 五 一 四 初二 四月份的中气

相当于公元5月6日,夏历四月二日的这个藏历初一是几月份的初一呢?不是三月的,也不是四月份,只能是闰三月的。
  人地这里用了两个例子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这个道理,一方面是因为它重要,藏历夏历不同的主要一点在于闰月;另一方面是由于时轮历里的一个极重要的特点-重日缺日(即重日)会有很大的帮助。
以上是为了使问题简单一些,先就"平气"进行的说明。实际上二十四个节气相互之间的距离并不是相等的。按太阳在黄道上的实际位置计算的节气叫做"定气"时宪历不是按平气而是按"写气"去定节气的。按定气计算,地球在冬季过近日点时运动得快,一个节气只有14.87天,一节加一气只有29.74天,和朔望月的长度差不多,用不到设置闰月,和冬季相近的几个月闰月的机会也少。相反地,地球在夏季过远日点时运动得慢,一个节气要十六天之多,因而夏季及其前后几个月闰月就比较多些,也就是说,闰月大多在从春分到秋分的几个月之间,从春分到秋分之间有一百八十六天,插进十一个节气,各节气之间的日数就长些。而秋分到春分之间只有一百七十九天,也要插进十一个节气,各节气之间的日数就必须短些。总而言之,时轮历?quot;平气",一年十二个月置闰的机会是均等的,而时宪历用"定气",十二个月里置闰的机会不是均等的。这是这两种历法闰月不同的重要原因。
 楼主| 发表于 2011-1-7 21: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月的大小、重日与缺日
  重日和缺日是时轮历很大的一个特点,也是最不被人理解的一点,有必要详细地谈一谈。
所谓"重日"(zhag lhag),直译为多余的日期,就是这个日序(日期)要重复一次,也可以译为"闰日""增某日"等等。为了避免与公历闰年里的二月二十九日 混淆,所以我们不译为"闰日"而译为"重日"。所谓"缺日"(zhag chad),就是这个日序(日期)要跳过去,空缺过去,也有人译为"空日"。重日和缺日的有无和多少,决定该月可以有一个或两个,但不会有三个,也可以没有。重日也是这样,不过重日不会多于缺日。既没有重日又没有缺日的月份称为"吉祥月",这样就产生了九个组合,其中有四个不可能,如下表。


缺 重一 重二 无重
缺一 三十天 不可能 廿九天
缺二 廿九天 三十天 不可能
无缺 不可能 不可能 吉祥月
重日、缺日与大小月的关系就是这样,并不复杂,但其原理却比较复杂。
重缺日是为调节太阳日和太阴日的日序关系而设置的。太阳日就是普通所说的一昼夜,太阴日则是时轮历特有一个概念术语。时轮历里年、月、日各有太、太阴、宫,三种区别,其比例关系很整齐,成为一套体系:
   我从二百年前的一部时轮年历里采取一个月份为实例来说明缺日与重日。
第十三胜生周壬戍年,公元1802年,清嘉庆七年历书,蒙古月二月:
太阳日序 1 2 3   10 11 12   25 26 27  




束 曜序
漏刻
漏分
息 6
2
43
4 6
57
27
3 0
53
11
2 中
 
 
略 0
55
50
2 2
0
1
5 3
4
13
2 中
 
 
略 2
2
48
0 2
56
53
4 3
50
59
2 下
 
 

太阳日序 1 缺2 3   10 11
重11 12   25 缺
26 27  
表中第一行为太阴月序数,从1到30,每个月都永远是整三十,不多不少。第二行是计算出来的太阴日结束时刻(定曜)以曜日(星期)、漏刻、漏分、息表示。[1漏刻=钟表上的24分,1漏分=24秒,1息=4秒]曜日与最下一行太阳日序逐日以次对应,边疆排列。它与汉族古代用干支推算历日的作用是一样的。须要注意的是:这些曜序的数字并不就是现在汉语中通行的星期几。1不是星期一而是日曜日,即是星期日;2是月曜日,3是火曜日(星期二),4是水曜日,5是木曜日,6是金曜日,0是土曜日(星期六)《藏历的原理实践》第一次印刷本的第127页上已交代清楚,但是第294,295而上对表的说明中有误。第三次印刷本上已改正。
  太阴日初一下面的数字,表示它的结束时刻落在金曜日早晨2漏刻(时轮历的太阳日从天明开始计算)。金曜日这一天的太阳日序数应该与太阴日的序数相对应,也应为初一日。太阴日初二的结束时刻仍然落在金曜日这一天,时刻是天明前的57漏刻,于是太阴日初二这一天就没有太阳日与它相对应,所以太阳日的初二就只好跳过去成为"缺日"了,即在历书上的日期过完初一之后,其下一天不是初二而初三。太阴日初三的结束时刻在土曜日天明前7漏刻,即53漏刻,于是与太阴日初三相对应的日曜日应该是太阳日初三了。由此可知太阳日初一为金曜日(星期五),其下一天土曜日(星期六)在日序上与太阴日初三相当,但与太阳日初一是相连的。
该月二十六日的情况与初二类似也是空缺日。

第一图 缺日时两种日序配置示意图
木曜日(星期四) 金曜日(星期五) 王曜日(星期六)
太阳日 30 1 3 4
太阴日30 1 2 3 4
第二图 重日时两种日序配置示意图
木曜日(星期六) 金曜日(星期日) 王曜日(星期一)
太阳日 9 10日 11日 重11日 12日
太阴日 10日 11日 12日 13日

从上面的表和图中可以看出,第十个太阴日结束的时刻在土曜日(星期六)55漏刻50漏分,即主这一个太阳日的结束还有4漏刻多一点,而第十一个太阴日结束的时刻却在月曜日(星期一)开始后的一漏分多,中间跳过去了日曜日(星期日),也就是说没有一个太阴日与日曜日相对应。由于太阴日十一日结束的时刻落在月曜日里,所以月曜日应为太阳日十一日。这个这个日曜日被卡在十日与十一日之间了,它的太阳日日期怎么办?时轮历规定按后一个算,这个日曜日也为十一日,于是这个月曜日就成为第二个十一日,即重十一日了。
  由此可见藏历中的重日与缺日是为了将太阳日序和太阴日的日序对应地配置起来而产生的,是建立在科学计算的基础之上的。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中国天文学简史》197-198页上说:"宗教统治者还规定凶日要除去,吉日可重复,从而造成藏历日序的混乱。在黑暗的封建农奴社会制度里,藏族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和使用的藏历,就这样被反动统治阶级篡改成了宣传宗教迷信的工具。"这种技法是十分错误的。在这一类错误看法的影响下,导致了其间有好几年,传统的藏历被废弃了,而用藏文出版的历书只是农历的译本,得不到藏族群众的欢迎,这是不正常的做做法。反而是流亡到印度去的达赖集团在达兰姆萨拉(Dha ramsala)仍出版传统的藏历,封面上写着英文The Tibetan Medical Center's Annual Almanac (见附图),流入国内,为国内藏族所珍视。所以从1978年起我有关地区又逐渐恢复了传统藏历的出版发行。
  固然,过去在藏族社会中确实有人把日期的重缺与人类社会的吉凶祸福联系起来,但这毕竟是少数人牵强附会地利用科学方法推算出来重缺日期进行迷信活动,实际上不是用吉凶定重缺,而是盗用重缺去定所谓的"吉凶"。这与古代的汉历中用"吉、凶、宜、忌"等附会迷信的性质是一样的,不可因果倒置,因噎废食。  

1太阳年=12太阳月=360太阳日
  1太阴年=12太阴月=360太阴日
  1宫 年=12宫月=260宫日
  63太阳日≈64太阴日(近似值)
  65宫 日=67太阴日
  实际推算时要用其精确值,这里不多讲了。
  在这九个概念里,太阳日即一昼夜,太阴月即朔望月,宫所可说是恒星年(时轮历没有把恒星年与回归年分开),这三个是各种历法中最常用到的。太阴年即回历中的"月分年",宫月相当于"平气"(恒气)。宫日在时轮历中借用此名词表达空间的弧度,相当于360°中的度,这些都不难理解。只是这里的"太阳年"不是一般所说的"太阳年"它和太阳月在天文学上并无科学意义。
  "太阴日"这个概念在时轮历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了解什么是太阴日就不能真正地了解时轮历,因此有必要详细地讲一讲。传统文献中给出的太阴日的定义是"月亮黑白分增损十五分之一的时间长度",其平均长度为59漏刻、3漏分、4息。一个太阳日为整整60漏刻(chu-tshod,为什么译为漏刻以后再专门细说)所以1平太阴日=0.9843太阳日。陈久金先生给出的太阴日的定义是:"月亮在空间里所行弧长的三十分之一所需的时间长度"或者说是"月亮运行月的白分或黑分弧长的十五之一的时间长度(《藏历的原理与实践》274页)这样就准确又明了地概括了由于月亮的不均匀运动而产生的太阴日有长有短的变化,因为在每一个太阴日 中,月亮所行的弧度是相等的,不过由于月亮运行的轨道是椭圆的,其运行速度有快有慢,所以在相等的弧长中运行的时间是不相等的,有长、有短。月行速时太阴日比太阳日短,最短时间为54漏刻=0.90太阳日;月行慢时太阴日比太阳日长,最长时刻为64漏刻=1.066太阳日。当然也有一样长的时候。
  根据每个太阴月都固定为三十个太阴日的定义,每一个太阴日都是从"合朔"的那一瞬间的具时刻开始的。第十五个太阴日结束,第十六个太阴日开始的时刻为"望"的真时刻。前十五个太阴日称为"白分"(越来越亮的那一部分)后十五个太阴日称为"黑分"(越来越黑的那一部分)。月食必定发生的"望"也就是白分结束黑分开始的时刻。日食必定发生在"朔",也就是黑分结束,白分开始的时刻。因此推算日食,月食时,只要推算出可能出现的望日和朔日的太阴日结束时刻,和该时刻太阳、月亮的真黄经,和罗 头尾(黄白交点)的真黄经,看其差数是否?quot;食限"(可能发生交食的范围)以内,就可以断定。至于食甚时刻,正是由于这一天太阴日结束的时刻就望或朔的真时刻,所以不必像其他历法那样费事去推算,非常方便,这是时轮历中使用太阴日的一个很重要的优点。月相的上弦、下弦等变化对太阴日来说时间也是固定的,不必再行推算。由此可见,太阴日这个概念在天文学上有科学的根据,有特殊的作用,绝不在是什么奇谈怪论,更不是迷信成分。
  当然藏文成书里也有一些由印度的"占音术"而来的项目附于太阴日去推算,但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明白了太阴日的意义之后就可以讲太阴日与太阳日日序的配合问题了。每个太阴日开始和结束的时刻落在一昼夜的任何不同时刻都有可能,可能在上午也可能在下午,可能在中午也可能在半夜。计算时是用它在太阳日里所处的时刻来表示的。时轮历规定太阴日与太阳日要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每个太阴日结束所在的太阳日的日序,应该与那个太阴日的日序相同。于是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太阳日比太阴日长,有时会有相邻的两个太阴日的结束时刻,都在同一个太阳日内,这时候太阳日的日序应该按这两个太阴日里哪一个去命名呢?历法中规定:依前一个太阴日的日序命名,于是就缺少了与后一个太阴日日序相对应的太阳日序数,缺掉的那个太阳日序数就称?quot;缺日"或空日。
  另一种相反的情况是太阴日比太阳日长,造成某一个太阳日内没有一个太阴日的结束时刻落在其内,一个都没有,也就是说该太阳日缺少与他相应的太阴日日序。那么,这个太阳日的日序应该怎样命名呢?只好把前一个太阳的日序重复一下了。这种日子称为"重日",或闰日。但要注意这个闰日与闰年、闰月没有关系。闰年是公历的二月份多一天的年份,这个多出来的一天也可说是"闰日",但它与时轮历的闰日或"重日"毫无关系。闰月是由太阴月(朔望月)与宫月(平气月)的关系而来的。时轮历的闰日(重日)是由太阴日与太阳日的关系而来,闰月与闰日二者本来没有关系,不过?quot;无中气置闰月"的道理与推算闰日(重日)的道理有相似相通之处。无中气置闰月的道理我们前面已经讲过,是由于太阴月的长度与平气月不同,而其序数命名又与气有固定的关系;重日的原理是由于太阴月的长度与太阳日不同,而二者的序数又有规定的关系。从这个道理上说二者是相似的。

纪月法与月首问题
  纪月法包含两个问题:一是每个月的命名法,二是一个月里哪一天为首,即月首问题。
  一、月名问题,现在汉族习惯于以一、二、三等序数称呼它们,好像很自然,别无他法,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都应该这样似的。其实不然。英文的十二个月名除了九到十二这几个月是序数之外,其他各月都不是。一月January是两面神的名字,二月February意为洗涤罪恶,三月March是战神名,四月April意为展放,新生……等等,其他的例子不胜枚举。印度古代有一种方法是用月亮“望”时在二十七宿中处于哪一宿,或其附近而命名,叫做“望宿月法”。望(即满月、月圆的时刻)在角宿及其附近那个月叫角宿月,相当于农历的二月十六到三月十五,氐宿月相当于农历的三月十六至四月十五,以下依次为心宿月、箕宿月、牛宿月、娄宿月、昴宿月、觜宿月、鬼宿月,至星宿月相当于农历的十二月十六至正月十五、翼宿月相当于农历的正月十六至二月十五,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不必因不同的历法的年首不同而变更其名称,因为它有客观的天文学上的标志,不是人单凭自己的主观意志而任意规定的。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地方、哪个教派,都不能不承认它。玄奘的名著《大唐西域记》中说:“随其星建、以标月名、古今不易、诸部无讹。”就是这个意思。这种方法现在西藏也仍使用。此外还有把春、夏、秋、冬四季各分孟、仲、季(藏语中叫做上、中、下)的方法,也相当普遍。一年分四季对温带地区是合适的,不过热带有的地方分六季、三季,有的只分雨旱两季,所以四季的三分法,并非所有的地区都合适。
  二、年首问题,即一年以哪个月开头的问题。十二月是往复循环不已的,本来无所谓头尾。如果从天象上找标志,最容易观测到的便是冬至、夏至、或春分、秋分所在的那个月。汉历里的“周正”,就是以冬至所在之月为一年开头的“子月”,后来由于农事和生活上的方便改为以寅月、即雨水节所在之月为正月。时轮历则是以春分所在之月即角宿月年首。其他的历法还有其他的年首,各有其道理,不能一定说哪种好,哪种不好。藏历则保持了以角宿月为岁首的传统,由于角宿月大体上相当于农历的三月,于是就形成了历书上从霍尔月三月开头,对于习惯于从农历正月开头的人看来就有些奇怪了。天文学上以春分或冬至的真正时刻为计算的起点,有的人把它叫做“岁首”,与年首相区别。
  藏历的历书上以霍尔月三月开头,而生活上以霍尔月正月初一为新年。所谓“霍尔月”的特点有三个:(一)以寅月为正月。(二)以正、二、三等序数纪月。(三)以朔为月首初一日。这三条本来是汉族的“夏正”的办法,藏历中大体接受了它,不过计算闰月和大小月的重日、缺日,仍保持了时轮历传统的算法,所以它既不同于时轮历原来的“望终月”(即以望日为一个月终结的最后一天),其闰月又与汉历(时宪历)不同,是兼有印度历和汉历两种成份的方法,是藏历特有的方法,本应叫“藏月”,由于历史的原因,习惯上称之为“霍尔月”。
  关于霍尔月(hor zla)这个名称的来源,五世达赖喇嘛所著的《黑白算答问》(rtsis-dkar-nag dris-lan)一书中说:“成吉思汗于第四个胜生周火猪年(公元1227年)取西夏国都,隆重庆功,并以此月为蒙古岁首,星宿月遂以正月见称。”此书上距成吉思汗四百余年,达赖没有说出其根据,也许只是口头的传述,不过藏族的学者们都承认此说。日本的山口瑞风对此提出疑问说:“据元史本纪,成吉思汗灭西夏是在元太祖二十二年六月,而不是在正月,当年七月去世,这种传说是怎样形成的,无法猜测。”无论其确切年代为何年,最迟到十三世纪中叶,在八思巴(vgro-mgon vphags-pa 1235-1280)用藏文写的著作中,已经在用时轮历纪月的方式之间夹有这种新的纪月方式。虽然这种方式实质上是汉族的夏历,但藏族是在元代通过蒙古族皇帝的监影响而引进的,因而称之为“霍尔月”则是没有问题的。
  霍尔月的引进也是经过抵制和斗争的。布顿大师(bu-ston 1290-1364)比八思巴晚大约六十年,他还在指摘八思巴,说他不应该穿蒙古服装,尤其在传戒述僧腊(即僧龄)时不该口称“蒙古某日”。不过后来还是普遍地接受了。历史上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往往是有一个渐进过程的。总之,霍尔月并不就是汉族的夏历、时宪历的月份,又与时轮历的纪月法有所不同,更不是单另有什么蒙古的历法(只有蒙古月而没有蒙古年、蒙古日)实质上是藏历中独特的算法,叫做“藏月”也许更恰当些,不过约定俗成,我们只有服从历史习惯了。
  三、纪月法里还有一个月首,即一个月从哪一天开始的问题。习惯于汉历的人可能觉得这不成其为问题,当然是从初一开始。其实不然,这个初一是根据什么定的?一个月的三十天是循环的,从哪一天开始可以采用不同的标志。当然最好的标志是月相的变化,月相是最显著的是新月和月圆。有一些历法是以新月为月首的。汉族古代称之为“朏”(fēi)。伊斯兰教的清真寺有专职人员观察和通报新月的出现。
  但是新月不容易观察得很准确,而且从新月到月圆和从月圆再到新月这两段距离并不相等,用新月做月首有一定的毛病。后来才推算出距离相等的“朔”来。但是朔是看不见的,而月圆是用肉眼能直接观测到的,观察其前后几天变化,进行比较,更可以帮助准确判断,因此用月圆做为标志是最方便的,也是很古老的一种方法。
  用月圆做标志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月圆放在月初还是月中?还是月尾?印度古代把一个个月分为两半,从朔到望叫“白分”,从望到朔叫做“黑分”,白分是初一到十五日,黑分也是初一到十五日,而不是十六到三十,所以并不别丑。黑分与白分哪个在前?有白分居前和黑分居前两种办法。时轮历是以黑分居前的,即以月圆后的次日为首,也就是《大唐西域记》里所说的“黑前白后合为一月”。这样一来朔就在月中,而望为一个月终了的最后一天了,这称为“望终月”。傣历也是这样的,望后第一天叫做“月下一日”。这样的规定有其宗教上的意义,黑分居前,白分居后,最后的一天月圆,象征着出家人修行的前一段是很艰苦的,后一半则越来越光明。月圆话在一个月的中间则象征着在家的俗人的一生,中间一段似乎美满幸福,而最后的结局是黑暗,痛苦的。所以寺院内有关戒律的活动一定要按黑分在前的方法去行。但同时也承认在一般的活动中允许适应环境,使用当地官府所颂布的历书,把它叫做“王者历”(rgyal-povi-lugs)
  现行的藏历虽然仍以时轮历为基础,但在民用历书中,已采用了以月圆固定为十五日,朔大致在初一或初二的算法。望终月的算法使用者已少。但是知道这种算法对于读古籍仍是有用的。
  时轮历以角宿月,相当于霍尔月三月为岁首,于是星宿月和翼宿月即霍尔月的一月和二月,就算到上一年里去了。知道这一点读古籍时是有用的,例如:法国石泰安(R.A.Stein)众《格萨尔传奇》引用一段话说:“格萨王于牛年三月八日入胎,住胎九个月零八天,于虎年十二月十五日诞生。”这里产生一个疑问,牛年三月入胎,住胎九个月,诞生应该在当年的十二月,为什么到虎年的十二月去了呢?若知道时轮历的年首则容易解答。牛年的三月八日离牛年的最后一天(三月十五日)只有七天,从三月十六日起就进入虎年了,所以牛年的三月初八日到虎年的十二月十五日之间是九个月零八天(此例转引自山口瑞风《西藏的历学》一文 )。  

纪日法
  时轮历的纪日 法不是用初几、十几、二十几、而是用dgav(喜),bzang(善或贤),rgyal(胜),stong(空),rdsogs(满)等五个字轮流,每月分为黑分、白分各三轮。例如某月十九日在时轮历中记为该月黑分的第四天,即黑分的"空"日。请看下表即可一目了然。(此系按白分居前计算)。
  喜 善(贤) 胜 空 满

分 第一个
第二个
第三个 一日
六日
十一日 二日
七日
十三日 三日
八日
十三日 四日
九日
十四日 五日
十日
十五日

分 第一个
第二个
第三个 一日

十一日 二日
七日
十二日 三日
八日
十三日 四日
九日
十四日 五日
十日
十五日

藏历中也有用十二属肖纪日的方法,但是不同于汉历的六十干支纪日法。汉族的干支纪日比干支纪年更古,至少从春秋时代的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乙巳日食那一天起就没有间断或错乱,不受改朝换帝,历法变更、闰月和大小月推算方法变更的影响,自成体系,因而是考证历史时间的重要工具。藏历中的十二属肖纪日法则不同,它是每月初一固定为虎日或猴日,单月为虎日,双月为猴日,以下顺推。也就是说每两个月循环一次。以下月、二月两月为例,列表如下: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猪 鼠 牛
正月初一 初
二 初
三 初
四 初
五 初
六 初
七 初
八 初
九 初
十 十
一 十


三 十
四 十
五 十
六 十
七 十
八 十
九 二
十 廿
一 廿
二 廿
三 廿

廿
五 廿
六 廿
七 廿
八 廿
九 三
十 二月
初一 初
二 初
三 初
四 初
五 初


七 初
八 初
九 初
十 十
一 十
二 十
三 十
四 十
五 十
六 十
七 十


九 二
十 廿
一 廿
二 廿
三 廿
四 廿
五 廿
六 廿
七 廿
八 廿
九 三


三、四两月再循环一次,以下类推。这种算法是以太阴日为基础的,每月固定为三十天。没有大月小月,但是把这种算法用到太阳的日期上去,由于重缺日的有无,干支就会出现有间断的情况。这种算法,现在应用者不多,但在史籍上有时出现,所以也是读藏历时应该知道的一种常识。例如:
  蒙文的《俺答汗传》(一译《阿勒坦汗传》)内有两处日期在数字后还有动物属肖:
  一、第4页:"火吉祥母兔年(丁卯)十二月三十日牛日圣俺答汗生于博坦哈屯。"
    第37页:白蛇年(辛已)库胡列儿月(十二月)十九日虎日鸡时升天。
  这个丁卯年是明正德二年,这年汉历十二月小,没有三十日。明正德二年最后一天干支应该是戊戍,是狗日而不是牛日,怎样解释?有一位日本学者猜想这个三十日是二十日之误,因为这个月的二十日是牛日,而蒙文的的二十与三十字形相近(森川哲雄《Study of the Biography of Altan khan》114页注[24])。
  二、这个辛巳年是明万历九年,汉历这一年十二月十九日的干支是已酉,是鸡日而不是虎日,怎样解释。
  其实知道了上述的时轮历纪日的动物属肖,看了上述的表之后这个疑问就迎刃而解了,十二月是双数月,其十九日正是虎日,其三十日正是牛日,与汉历的干支纪日没有关系。因此,那位日本学者猜想是不必要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1-7 21: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纪时法
  日,太阳日,是纪时最基本的单位,日以上的月、年、都是由日积累计算的,日以下的时间是用日的若干分之一计算的。时轮历里以下的时间单位是chu-tshod。不过藏文里的chu-tshud有三种不同的用法,不可不知。
  第一种用法是一昼夜的六十分之一,相当于24分钟,这是这个词的本义。24分钟的长度介于60分钟的一小时和15分钟的一刻之间,它离60分比离15分远,离15分钟比较近些,所以汉语中译为“刻”比译为“小时”更恰当些。《马杨汉历要旨》的编者也是这样认为的(见该书<47>节)。更不能译为“时辰”,因为一个时辰是8刻,120分钟,所谓“小时”,就是因为它是一个时辰的十分之一,所以加了一个“小”字以资区别。《藏汉大词典》808页这一条说:“叫做一个时辰。”是错误的,为了与下面所说的“弧刻”相区别,我们又加了一个“漏”字,叫做“漏刻”。因它原来是用漏滴水的方法来衡量的。
  第二个用法是现在一般的习惯,把小时叫做chu-tshod。这本来是不甚妥当的,不过既然已经流行,大家都这样说,也很难再改正了,约定俗成,不能不承认。不过还是应该知道这个词的本义和它的第三种用法,千万不能把chu-tsad与“小时”完全等同起来,凡见到chu-tshod就一律译为“小时。
  第三种用法是在表示天球的弧(比如说黄道经度)的时候,现代天文学是一周天=360度,1度=60分,1分=60秒,这种60分法是模仿借用时间的分秒而来的。时轮历表示天空的弧度也是借用时间的一套名词:一周天=27宿,1宿=60chu-tshod(弧刻),1弧刻=60chu-srang(弧分)。时轮学者们说这种chu-tshod是“假借命名。”
  这样一来,chu-tshud这个词既是时间单位,又是天球弧度单位,很容易混淆,必须想一个办法去区别。怎样区别呢?考虑藏文的chu-tshod本来直译做“水量”是由滴漏计时而来的,所以我们把作为时间单位的chu-tshod译为“漏刻”,(当然译为“水刻”也可以),与此相应,就把做为天球弧度单位的chu-tshod译为“弧刻”以资区别。
  正是由于不少人,包括某些杰出的翻译家,不知道chu-tshod的这三种不同的用法,凡见着chu-tahod就一律译为“小时”,产生了很大的错误。例如:《西藏王臣记》郭和卿汉译本上有一段译文:
  “释迦年满三十五岁,岁在甲午(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四月十五日,东方发白,黎明拂晓时,现证殊胜智慧而成佛。经中说‘是日出现月蚀,罗 罗及甘露饭王之亦于是日生。’这中间所说的月蚀,它是图象是依一曜位计三十八小时。而月和星中有十六座星位落空不计时,十六座罗 面星们计二十八小时,由这样推算而产生月蚀。这样的月蚀图象,是在很合标准而莹洁的镜面上显现出来的”。刘立千译本大致相同。郭译并加了译者注说:“在古代没有如现代的天文永远镜等工具时,用的是最莹洁的铜镜来照视镜面上所现在各星座,以那些星位的数目和距离来计时,而推出月蚀的时间。”(民族出版社版第9页)。这一段文字单看郭译汉文简直不知所云,令人莫明其妙。读者如需作进一步了解,可查藏文原书(民族出版社本7-8页)上的原文,即可知其内容就是《时轮历精要》的2.02节那一段。此外,民族出版社《藏历的原理与实践》132亦可佐证:
  “三十五岁甲午年氐宿月望日,黎明初现时证得无上菩提甘露。2753。”
  “这个望按太阳日计算的曜位为一,漏刻三十八。太阴日结束时月亮的位置在第十六宿,弧刻为零。罗 头第十六突,弧刻为二十九。《毗奈耶》等经中关于些时罗 食月的记载与此正相符合。
  这个2753的算法前面讲“教历”时已讲过:
  2753-1827(该书历元)+1=927(公元前)[郭注中所说“周敬王十三年公元507则是错误的。]第二段的意思是说:月亮与罗 同在氐宿尾。房宿头,相距只有29弧刻(相当于6°弱)非常接近。这些准确的数值显示必有月蚀。原文中的ris-mo这个词,一般的意义是图画,不过在历算书中作“数码”讲所以译为“图象”也是错误的。所谓“莹洁镜子”内是修辞上常用的一种譬喻,形容这些数值能如实地反映客体,纤毫毕现,一点也不变形。译注中所说的“照视铜镜面上所现的星位的数目和距离”云云,也不合实际。星宿的形象与位置在广袤的大地上去观察开阔的天空比在小小的铜镜上看它的反影清楚得多了。月蚀能用肉眼直视,根本不用铜镜;而日光则强烈刺目,日蚀不能用肉眼直视。藏族古代观察日食的方法是:“用深色器皿,内注清水,于无风处,观察其中日轮形象。”(见《时轮历精要》5•13节)如果用铀镜反射,则更加伤目,无法观察了。水盆中看到的日轮形象只能是大概地看出圆缺和食分大体上的大小,不可能看出精确的度数。文中的“漏刻”、“弧刻”的数值是推算出来的。  

二十七宿与二十八宿
  汉语中的二十八宿,又名二十八会,最初是古人为比较日、月、五星的运动而选择的,作为观测标志的二十八个恒星。当初是月亮的轨道--白道附近的一些恒星。宿或舍都停留的处所的意思。印度古代称之为纳沙特拉(Nak shatra),就是“月站”的意思。藏语称之为rgyu-skar, skar 是星,rgyu是行走的意思,藏文的《时轮经释难》解释这样命名的意义,说是“诸曜运行所经过的星。”是从“所经行”而命名,不是从“行走者”而命名。《藏汉大辞典》rgyu-skar条一个字对一个字地译为“行星”,看来好像很帖切,而实际上意义却大错了,二十八宿都是恒星而不是行星。

  关于二十八与二十七的不同,印度原有廿八与二十七两种说法。十二宿出现较早,牛宿后加女宿为二十八宿。《时轮历精要》说:“牛、女两宿共只占一宿的幅度,并不多占”(127页)。所以二十七与二十八并不矛盾。

  所谓“共占一宿的幅度的意义”,二十七宿各宿之间的距度本来不是相竺的,相差很大。最大的井宿占到33度,最小的觜宿只占2度。而时轮历里则是把周天均分为二十七等分,用二十七宿云命名,与各宿实际所占的距度不完全相符。时轮历规定每宿再均分为六十分,借用时间单位里的chu-tshod(漏刻)这个名称,周天的弧度为27×60=1620chu-tshod。我们为了把这个究竟的单位与时间的单位相区别,译为“弧刻”,其作用与西方的360°分法相似。天空本身上面并没有画出或刻上什么道道,周天分为多少度本来就是人为的,人们各按他自己所认为的方便去分,不能说谁对谁不对。汉族古代也不是分为360°而是分为265又四分之一度,使它与一年的天数相应,一天刚好行一度。航海观察天象时分为一万度,都是为了计算上的方便。
  二十七或二十八宿是“月站”,即月亮轨道上标志,每个月是二十九天半,一天一站,为什么不分为二十九或三十宿,而要分为二十七、八宿呢?二十七和二十八哪个更合理呢?答:二十九天半是朔望月,而推算月亮的不均匀运动中所达到的位置是以其“近地点”为起点的。月球连续两次通过近地点,即从近地点出发,运行一周,再回到近地点,所需的时间称为“近点月”,其长度是27.55平太阳日。时轮历以“诞生宿(shyes-skar)即远地点起算,道理是一样的。27.55在二十七与二十八之间,所以都合里。

  此外还有恒星月,是月球连续两次通过某一恒星所需要的时间,长度为27132平太阳日,时轮历中称之为“按太阳日计算的月亮的周期”。

  十曜各有其自己的诞生宿(远地点),位置不同,而点星术所说的“诞生宿”则是指某个人诞生日期与所值的星宿,类似汉语中的“命宫”,不是天文学上的远地点。
  以上二十八宿的名称,是为了汉文读者的方便,使用汉语传统的名称。其实印度别有一套名称,在汉文的大藏经里讲到二十八宿 的有一部《摩登伽经》和一部《舍头谏太子经》,是同一部经的两部译本,一种译文保存了梵语的音译,一种则用了汉语传统名称。藏语里这些星宿的名称既不源于汉语,也不源于梵语,而是自成体系。这表明在汉、印的天文学传入之前,藏族的先民对于星宿早就有细微的观察,给它们起了自己的名称。

十二宫
  作为诸曜(日、月、五星)运行位置的标志,除了廿八宿之外,还有一套叫做十二宫。十二 原来是从白道即月亮经行的轨道附近选定的;十二宫则是从太阳经行的轨道--黄道附近选定的一些星座。白道与黄道的交角不大,只有5度,古代的天文粗疏一些,就把二者等同起来,只做简单的比例换算,时轮历把1宫相等于二又四分之一宿,即135漏刻。

  黄道 十二宫,本来是以十二个星座命名的,它们与廿四节气有固定的对应关系,例如春分在白羊宫首(开头处),夏至在巨蟹宫首,冬至在摩竭宫首等等。后来时轮历的学者们在实测中发现有了变化《时轮历精要》第十章里说:“阿跋亚(a-bha-ya十一世纪印度人)在两至(夏至、冬至)前九天日中午用植圭测影的方法,实测此地,太阳入双子宫,人马宫之次日表影变化。”又说:“诺桑嘉措(nor-bzang rgya-mtsho 1423-1513)在仔唐桑丹寺(rtsis-thang bsam-gtan)植圭表测影,太阳在入双子人马宫后七天,日影发生夏至、冬至的变化。所以在求“总积日”时,定出须减七的办法。对于这种现象作者解释道:“时轮经和古音经所说太阳在双子、人马宫首时回归,意指南洲东区的中线而言,我们所居的这个地段,在南洲东区的中线再过去七个宫日之外,若从南洲中区的中线计算,则在其东二十三宫日之处,这是浦派的说法。”关于南洲东区与中区我们到讲时轮的宇宙结构时再讲。“宫日”在这里是借用时间单位的名辞来表示360度中的“度”。

  他们发现夏至点、冬至点在十二宫里的位置有了变化是对的,天文学上这是“岁差”的缘故。他们不知道这个道理,用地理经度的区另来解释入宫日期与节气不一致的原因是不科学的。

  现在十二宫是表示十二个30°,与十二星座已脱节。时宪历也是如此,不过改为以摩羯为零宫、宝瓶为一宫。例如说第四宫(金牛宫)15°就是30°×4+15°=135°

  时轮历中的宫宿是从白羊宫的娄宿(藏tha-skar梵aswini)开始的.印度古代以昴宿(smin-drug梵语:krittica)为首,以白羊宫的娄宿为首则在较晚的时期,这对于论证《时轮经》成书的年代也可能是一条重要的线索。
  关于十二宫命名的意义,《白琉璃》中是这样解释的:
  弓僵硬之时(指弓宫即人马宫)
  水兽张口向阳之时(指摩羯宫)
  瓶内酒味醇厚之时(指宝瓶宫)
  鱼类活泼游行之时(指双鱼宫)
  羊产羔之时(白羊宫)
  牛耕地之时(金牛宫)
  畜生发情之时(淫宫、双子宫)
  龟鸣之时(巨蟹宫)
  狮子交媾之时(狮子宫)
  少女容颜焕发之时(室女宫)
  秤衡茶油等物之时(天秤宫)
  蝎子蛰入洞穴之时(天蝎宫)
  其中“龟”直接用梵语karkata藏语为骨蛙,硬殻哇。这些可能是藏族学者自己做出的解释。

五大行星

  时轮历里没有与“行星”、“恒星”完全相应的概念。十二宫与二十七宫都是恒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五大行星时轮历里叫做曜(gav)但gav并不都是行星,太阳、月亮、罗 、刼火(dus-me)、烟雾长尾(藏语:du-ba mjus-ring 梵语:ketu慧星)也都称为曜,全称十曜。他们(这里不用“它们”字样是因为时轮历中认为他们都是有生命的)虽然与十二宫、二十七宿都在天空发光闪烁(罗 与刼火除外,他们是看不见的“隐曜”,有数无象)但有所不同。宫宿如同镶嵌在伞面上的宝石,伞转动时他们也随着动,但其伞面上的相对位置固定不变。十曜与宫宿不同,他们与宫宿的相对位置,以及他们互相之间的相对位置都是时时刻刻在恒星之间走动,行星之名由此而得。现代天文学家说太阳是恒星,月亮是卫星,时轮历里没有这样的名词。这些曜在天空中的位置用什么座标来表示呢?时轮历把周天平均地分为六十“弧刻”,共27×60=1620弧刻来进行计算的,其作用相当于黄经360°,现代叫做“恒星背景”。用个更形象一些的比喻来说,比如一个园形运动扬,周围设有二十七个看台区,每区横着有六十号座位,共1620号,太阳、月亮犹如运动员们在跑道上跑动,观察者位于运动声的中心,他报告运动员们的位置的方法就是报告说该运动员现在跑到了第几看台区的第几号座位那个方向,或者把1620个座位统一编号可以,又或者把全场分为十二个看台区,每区横着设了135个座位,12×135=1620也是一样,那就是按十二宫云标志的方法。

  至于五大行星运动方位的报告方法则比太阳、月亮要复杂得多。犹如观察者自己也参加了赛跑,他的位置不在最内的第一跑道上,也不在最外的跑道上,而是在第三跑道上。他的任务是一边跑,一边观察并报告其他各个运动员跑到了什么方位,从他自己所跑到的地方看出去,某个运动员跑到了哪一区的哪个座位的方向。那些运动员有的跑在他的外圈,有的跑在他的内圈,这就更增加了这种报告的复杂性和难度。时轮历里把诸曜分为文曜和武曜两类,在现代天文学上把水星和金星二文曜叫做内行星,火星、木星、土星三个武曜叫做外行星。不过时轮历中把月亮和长尾彗星也归入文曜(zhi-gzav)太阳则归入武曜(drag-gzav)。

  行星在天球上的运动有真运动与视运动之别,视运动就是上面的比喻里所说的做为观察者的人们从地球上观察到的现象,它有时与真实的情形不一致。五大行星的真运动总是从西向东(逆时针方向)绕着太阳公转,不会反向运动的。而其视运动虽然大部时间也是从西向东移行的,因其与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运动的方向一致所以称为“顺行”。不过却也有小部时间自东向西的反向运动,称为“逆行”。由顺行转为逆行,或由逆行转为顺行,行星在天球上的位置短时间不动,称为“留”。其轨道可分为四个阶段:
  内行星:上合→东大距→下合→西大距→上合
  看不见→昏→看不见→晨星→看不见
  外行星:合→西方照→冲→东方照→合看不见
  →午夜升起→整夜可见→午夜落山→看不见
  内行星在下合附近,我行星在“冲”的附近都会发生逆行现象。
  这些情况用语言来描述下如用图来表达更明白些,请看插图
  1.行星合运动示意图(采自《藏历的原理与实践》286页)
  2.外行星运动图解(采自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第三册1599页)

  由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时轮历已经掌握了推算五星运动的原理和方法,已能准确地将五星运动的视运动分解成行星的自身运动,与因地球公转而引起的视差运动的合运动。它的推算方法是较为合理的。它所使用的运算方式是代数方法而不是几何方法,因此,与汉族的传统方法较为接近,与希腊的几何方法不同。它能够较准确地解释和预报五星的各种视运动,现象及各个运动阶段的运动快慢的变化,包括顺行、留、逆行等现象。这种方法对于古典天文学来说还是相当先进的。它所使用的恒星周期数值的精密程度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水星、金星与现代常用数值完全一致,火星准确到小数后第二位,木星也只有半日的误差,土星由于周期很长(10759日)因而误差也较大,达六日以上,误差率为百分之0.063(具体数值见后“余论”)。  
重要节日
  一、在神变节。相传释迦牟尼曾于一个星宿月的白分半月(霍尔月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中示现种种神通变化以制服众多邪魔外道。第七个胜生周的已丑年(公元1409年)宗喀巴于此节日中在拉萨大昭寺首创大愿法会(smon-lam chen-mo )至今奉行,汉语中称之为“传大召”。

  二、萨迦达瓦(sa-ga zla-ba),相传释迦牟尼入胎、成佛、涅槃三大行迹均在氐宿月望日(霍尔月四月十五日),故又称三重节。

  三、转法轮节 箕宿月(六月)六日释迦牟尼第一次说法的节日。

  四、迴降节 娄宿月(九月)二十二日释迦牟尼从天宫回到你间的节日。

  以上是佛教的四大节日,此外还有:

  五、药水节 据传,八月中气之日起,七天之内澄水星(riki)神殿与释迦牟尼顶髻相值,牟尼发心,仙人谛语,以是因缘,顶髻涌泉,能使一切水流皆成甘露,此时入水沐浴,能祛百病,清除罪孽。

  六、毒水日 太阳入双子宫后第十七日,霍尔月五月中气之日期再加十三分之九,为“彘日”(phag-zhag)此时有墓豕雌雄一双,攀缘南方瞻波梨叱(dsambu-briksha)树,上三天,下三天,树顶停留一天,此七日中,雨水受毒,谷物失营,忌汤药等饮用。

七、望果节(vong-skor)流行于藏族的农业地区,在夏末秋初庄稼成熟,即将收割之际,背负经籍,手执箭旂鼓乐,盛装结队,巡绕田间,歌牛欢乐。具体日期各地不同,拉萨大约在立秋前一周左右开始,江孜、日喀则等地约在大署前一周左右开始,节期三五日不等,节后即开始紧张的秋收。此节日渊源甚古,据苯教的记载,早在吐蕃王朝的第九代王(七世纪时的松赞干布是第三十四代王)布德贡杰(sbu-de-gung-rgyal)时期苯教(bon-po)的教主教导农人绕田地转圈,求天保丰收。汉文《唐书•吐蕃传》载:“其俗以麦熟为岁首”,可能就是指望果节。

  八、春牛 藏文历书全年总说部分里有一页,右上方画一条龙,下有一数字,下方站着一条牛其下或身上也有一数字,旁边站着一个人,藏装,手执鞭,乃是从汉族历书引进的春牛图。
  元旦后第几天的地支是辰,即几龙治水,龙太了主旱,俗话说“龙多四靠”,就是说管理的人太多了会开成无人负责。还有几牛耕田,几人分饼等等。
  鞭土牛劝农之俗起源甚古,汉朝时已有,其制为:立春先一日,府州县官史綵仗鼓乐迎春,于东郊祭拜勾芒神,迎春牛,安置于衙门之头门内。至立春本日,用綵杖鞭春牛,盖即出土牛,送寒气之贵意也。
  造春牛芒神,用冬至后辰日,于岁德方取水成造,用桑柘木为胎骨。牛身高四尺象四时,头至尾长八心象八节,牛尾长一尺二寸象十二月,芒神高三尺六寸五分,象三百六十五日;芒神鞭用柳枝长二尺四寸,象二十四节气。牛头色视年干(的五行,分为五色),牛身视年支……芒神老少……衣带色……髻(在耳前,耳后,顶上直立),行缠(裹随),鞋袴立牛左右等等各有所主之兆。
  春牛经传入西藏较时宪历为早,有几种不同的本子,藏族历算家对自己所得是否真本,存有怀疑。直到十九世纪中叶,康(kham)区的贡珠(gong-spral)活佛(公元1813-1899)还在寻觅真本,后得到云南的汉族历算家袁万灵(译音)的指导,得以把《公规春牛经》(载御制《协纪辨方》内),译成藏文,非常得意。钦铙诺布大师于第十六胜生周首(公元1927年)重刊《时轮历精要》时,物将此经全文补入基第十章尾,足见其重视。至于《春牛经》究竟有多少科学性,则尚有待于研究。  

宇宙结构


  时轮经所讲的宇宙结构与一般佛教典籍中所说的宇宙结构有所不同。一般佛书所说的宇宙结构,以《俱舍论》为代表,一般佛教的壁画,卷轴画等都依照其说法。其说法最简单地说来就是: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的中央是须弥山,山顶上为帝释天(brgya-byin)所居,四面山腰为四大天王所居,日月星辰都依着须弥山转动。山周围有七香海,七金山,第七金山外有铁围山所围成的咸海,咸海四周有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我们居住的是南瞻部洲。
  《时轮历精要》说:“器世间(物质世界)是由地、水、火、风四轮构成的,风轮处于虚空之中,其内是它所承托着的火轮,有七重,其第七重为金刚山,或名马面火山;火山的里面是水轮,也有七重,其第七重为盐海,它的里面是地轮,地轮的中央是须弥山,须弥山上下有五层沿圈,状如铜碟的边缘向外翻伸,下层最小,往上渐大,(即一个上在而下小,倒立的圆锥休)。须弥山根的外面有六重洲、六重海、六重山。洲海、册互相间隔,其最外面的第七重洲名为”大瞻部洲是一个环形地带。(注意:不是只有四方四洲中的南边一个叫瞻部洲。)宽二万五千由旬,(亦作踰缮那,印度古代计算里程的一个单位)。它分为南、东、北、西四个象限,每一象限为一洲,每州再均分为西、中、东三区(无论从哪一州看,须弥都是北,所以各洲的东南西方向是环形的)。我们住的这个南洲的中区的北半分为六个区域。由北而南为:1.雪山聚;2.苫婆罗(shambha la亦译“香拔拉”);3.汉域;4.黎域;5.蕃域;6.圣域即印度。蕃域即西藏,黎域指现在的新疆南部,雪山聚显然指大陆的最北端,至于苫婆罗究竟在什么地方?尚无定论。
  南洲中区的中线为经度的起点--零度。东洲中区中线就是这种经度的90度,南洲东区的中线就是东经30度,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地段在南洲东区中线再过去七个宫日(kyim-zhag就是度)之处,若从南洲中区的中线计算,则在其东二十三宫日之处。时轮历家以此来解释入宫与节气相差七天的原因。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岁差”。至于什么是岁差,我们这里就不讲了。想得到初步了解的人可以查阅《辞海》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卷》。
  时轮历认为:天穹像一把大伞,它被风力推动不停地右旋,顺时针方向旋转。其中央最高处与须弥山顶相接,四周渐低,最低处与马首火山的顶端相接,高七万五千由旬。伞面是凹凸不平的。十二宫犹如伞的十二条肋骨,二十七宿则如镶嵌在伞面上的宝石,基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只是被伞带支右旋,每昼夜一周。这种旋转运动是极为明显易见的,所以叫做“显见行(snang-vgros)或“风行”(rlung-vgros)这就是现代天文学上常说的“周日视运动”。藏族学都的这种说法描绘得非常形象,易于被人们接受。
  天体有两类:有一类的相对位置是不变的,包括十二宫和二十七宿,都是恒星;另一类的相对应置是变化的,包括日、月、火、水木、金土五星,罗 头、尾,长尾彗星,星轮历把他们全称十曜(gzav),认为他们都是有生命的,太阳、月亮是天神(lha),五星是仙人(drang-srang),罗睺是阿修罗(asura),彗星是罗睺的化身。所谓“阿修罗”是一种似天神又非天神的生命,所以又叫“非天”(lha-ma-yin)罗睺只是其中的一个,汉文古籍中有时的把这两个名词等同起来,是不准确的。所谓罗睺头尾,在现代天文学上叫做黄道与白道的升交点与降交点,其位置是能够推算出来的,但并不是有形体的物质,所以说他“有数无象”。这十个曜里有恒星、有行星、有卫星,还有什么星也不是的黄白交点,所以现代天文学里没有一个相应的名辞,汉文里有“七曜”一辞,我们倣之而译为“曜”,罗睺算是“隐曜”。
  这此曜除了被动的显见行之行,又各自有他自已主动地按着一定的轨道和速度的旅行,这种主动的旅行秋为“本身行”(rang-rgros),这在现代天文学上称为“击年视运动”,对月球来说则为“周月视运动”十二宫和二十七宿有如他们旅途中歇脚、住宿的房舍,所以叫做“宫”和“宿”。他们行走的方向,罗睺 头尾与宫宿运动的方向相同,是历史文物,顺时针方向的。其他八曜都是趄着相反的方向左旋的。他们运动的速度不同,所以回到相对于宫宿的原位置的周期也不同,现代天文学上这称为其“恒星周期。”由于伞面凹凸不平,要上坡、下坡,所以他们的速度是均匀的,这种不均匀运动的起点叫做诞生宫(skycs-khim)或诞生宿(skes-skar)这就是现代天文学上所说的“远日点”或远地点“。这些曜的不均匀运动都可分为快行、慢行,由行、躍行四个阶段,前面在谈五大行星的运动时已用图介绍过,现代天文学上称为”近地点(或远地点)的周期。
  关于诸曜运行的轨道之间的关系和产生季节的原理,时轮历家内部也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认为宫宿为一层,诸曜又各占一层,层层上叠,各层都是平行的,互相不交叉,因此名为“叠盔说”。另一大类认为诸曜的轨道有交叉,这一类又分为三种,第一种认为四洲的季节是相同的,第十种认为方向相反的两洲季节相同,另外的两洲相对,叫做“连环说”,第三种认为四季是转动的,其中又分三个支派,第一个支派认为宫宿和地上的四和都是左旋的,第二支派认为宫宿右旋,四季左旋,第三派认为宫宿和四季都是右旋的,宫与季的关系如同河流与船的关系,这一派叫做“船说”。《时轮历精要》的作者是主张“船说”的,这些不同的说法表明藏族的学者们是如何努力对天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并不是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对圣地印度传来的一切东西都奉若神明墨守教条,只会简单地鹦鹉学舌。这个图在许多寺院经堂大门外侧的壁画上常常见到,所以知道其内容大意也是一种常识。
  主要表示须弥山是一个上大、下小的倒立的圆锥体。上面许多横线表示从上至下居住着三办的三十一种有情(动物)。分为有形和无形两大部分,各高十万由旬,用人体的部位为比喻来说明:从顶髻到颈项为无形部分,共二十九层天,肩部以下为有形部分,有两层天。
  顶髻至发际   无色界   四天
  头额      色界    十六天中的风四处
  鼻       色界    十六天中的火四处
  颏颔      色界    十六天中的水四处
  颈项的上2/3   色界    十六天中的地四处       
  颈项的下2/3   欲界    六天中的上四天
          (其中第三层为著名的兜率天)
  肩部以下至脚  欲界    六天中的下二天:
忉利天(即三十三天)和四天王众天
  太阳、宫宿、季节关系示意图
  (采自《西藏唐卡》第五图)
  此图表示天上的太阳在十二宫内的运行与地上二十洲的四季十二个月的关系。
  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在其周围的四方有四大八小共十二洲。东方三洲为圆形,图上为蓝色;北方三洲为半月形,图上为白色;西方三洲为正方形,图上为黄色;南方三洲为胛骨形,图上为红色。
  天上的太阳红着须弥山腰转动,其轨道总是偏离圆心的,而且上下浮动。偏了的方向、远近、高低等形成各洲的季节差别。
  六种不同颜色的十二个圆圈和扇形上的字表示太阳在十二宫运行时不同的轨道。
  白羊宫最偏西   双子宫最偏东
  巨蟹宫最偏南   摩羯宫最偏北
  其了八宫都有相应的偏度
  太阳离鞭洲最远、最低时该洲为冬至
  太阳离鞭洲最近、最高时该洲为夏至
  等距、等高的两洲为春分和秋分;
  其他八洲分别为各自的季节、月份。
  此说认为四洲四季不同时,十二洲分处于不同的月份,季节与宫宿都是右旋的。
  每一个扇形分为九个小格,表示周天划分为1620弧刻(相当于360°),15弧刻为一宿步,每宿有四宿步,每宫有九宿步,扇形内的每一小格为一宿步。二十七宿的名称写在该宿步中最后一宿步的小格内。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版权所有
发表于 2014-9-22 17: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稀有犹如狮子乳
发表于 2014-9-23 14: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哪位知道《时轮历》中的长尾慧星是指什么, 其运行规则是什么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4-26 10: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