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门户 查看主题

僧一行唐朝科学家汉传佛教密宗创始人 精通历法、天文、数学、五行……

发布者: 風水168小編 | 发布时间: 2018-4-30 10:01| 查看数: 1386| 评论数: 4|帖子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本帖系轉帖,原帖作者:今日头条
僧一行唐朝科学家汉传佛教密宗创始人 精通历法、天文、数学、五行……-1.jpg

僧一行,本名张遂,唐高宗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出生于魏州昌乐(今河南濮阳市南乐县) 也有记载,巨鹿(今属河北邢台)。青年时期出家当了和尚,一行是他的法名。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刻苦好学,掌握了渊博的学问。他曾经到长安城内藏书很多的元都观借书阅览。而且他为了学习数学知识,又徒步跋涉几千里,寻访知名的人去请教。这种学习精神,使一行青年时期就以精通天文、历法而相当出名。

他21岁从荆州景禅师出家,旋从嵩山谱寂学禅,后从善无畏,金刚智学密法,又参与善无畏译场,翻译《大日经》。精通历法和天文。与梁令瓒同制黄道游仪,用以重新测定150余颗恒星的位置,发起在全国12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并根据南宫说等一组的测量,归算出相当于子午线纬度的长度。著有《大日经疏》,并订《大衍历》《达摩一掌经》等。

他曾先后到过国清寺(在今浙江天台县天台山麓)和玉泉寺(在今湖北当阳县玉泉山),浙江天台山国清寺,有一位精通历法和算术的和尚,为此,他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行程三千多公里,从长安行脚到了天台山。这些地方离河南禽山都有几千里远,但他不惮路途辛苦,徒步去学习佛教经典和天文数学.僧一行的学问不断地长进,在五行、阴阳、历法方面达到了较高的造诣。

开元五年(公元717年),一行从所隐居的荆州当阳山佛寺来到京都长安,充当唐玄宗的顾问。一行在长安生活了十年,于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逝世,玄宗亲自撰塔铭,谥一行“大慧禅师”号。 在这十年中,一行主要致力于天文研究和历法改革,并且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僧一行唐朝科学家汉传佛教密宗创始人 精通历法、天文、数学、五行……-2.jpg

一行观天图
僧一行设计天文仪器

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僧一行组织了大规模的天文大地测量,他设计了一种叫“复矩”的天文仪器,带领一大批人在全国13个地点测量北极高度和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几天中午的时候日影的长度。

他们跋山涉水,南北奔波,绘制了复矩图24幅。通过测量和计算,僧一行得出北极的高度每相差一度,南北两地的距离就相距351里又80步(相当于现在的129.22公里)。

这个长度就是子午线的长度,虽然和现在测量的子午线的长度111.2公里有较大误差,但这终究是世界上第一次用科学方法实地测量子午线的重要成果。僧一行还用实测的数据,即南北相距526里程270步,那么夏至日中8尺高的表影长差2寸多,证明了汉代以来流传的“南北地隔千里,表影长差1寸”的说法是错误的。

测量子午线长度和最早发现恒星移动

唐朝杰出的天文学家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比外国约早了九十年。

僧一行还创造了一架黄道游仪,用来观测日、月、五星的位置和运动情况。一行通过观察,发现了恒星位置移动的现象。这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在1718年提出恒星自行的观点早了将近一千年。

僧一行著作《大衍历》

要修编新的历法,就必须对天文现象进行认真、准确的观测,而原来太史监所存的天文仪器早都破烂不堪,无法使用。这时,有一个叫梁令攒的天文仪器制造家设计了一架用木头做的黄道游仪模型,是僧一行和他一起用铜铁来铸造,前后用了两年的时间,黄道游仪终于制成了。所谓黄道,就是从地球上看太阳,测定太阳在宇宙空间一年当中运行的轨道。这个仪器由十多个零件组成,通过它的运转,可以准确地测定每天太阳、月亮、星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僧一行就用它日夜进行观测,春夏秋冬从不间断,获得了太阳和月亮运行的准确数据。

僧一行在做了对天象的认真观测,大规模地进行了天文大地测量等一系列准备工作之后,于开元十三年(公元724年)开始正式修订历法。他根据自己实测得来的丰富资料,参考了历代的历法,吸收了它们的优点,用了两年多时间,完成了《大衍历》的初稿。而僧一行自己却因劳累过度,在完成了初稿后就去世了,这一年是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

《大衍历》后经张说等人整理,于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颁行全国。《大衍历》共52卷,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方法,关于日蚀的计算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僧一行比较正确地掌握了太阳运行的规律,他认为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速度是不均匀的,冬至最快,夏至最慢,因而过去把全年平均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是不对的,所以,在新的历法里,是按不等的时间间隔来排列二十四节气,这是我国历法上的重大进步。由于新的历法是一部比较先进的历法,用起来方便、准确,因而一直沿用到明朝末年。

一行在世时,曾发明了不少观测天象的仪器,并修正了多颗恒星的位置,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在开元年间成功地测量了子午线。在唐朝时能操作以上工程,现在看来不可思议。

僧一行唐朝科学家汉传佛教密宗创始人 精通历法、天文、数学、五行……-3.jpg

科学成就/僧一行

一行在京城,一方面参加译经,一方面就是从事他的天文方面的科研工作。《佛祖统纪》说一行“传密教于金刚、无畏”,向这两位传播不同密法的大士学习密法。《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三讲到善无畏时,也记一行等人曾参预善无畏的译事。一行参预译《大日经》是在开元十二年(724),次年写成《大日经疏》,此《疏》,是一行请善无畏阐释《大日经》义,由一行记录并发挥而成的,所以说这部《疏》体现出善无畏和一行的两人思想。据《宋高僧传》,一行又向金刚智学习《陀罗昆尼印》。金刚智又为一行设坛灌顶,一行还要求金刚智翻译金刚界一系的密法,于是在开元十一年(723)金刚智组织翻译《瑜伽念诵法》、《七俱胝陀罗尼》,一行为笔受。一行又拜不空为师,不空在其《金刚顶经大瑜伽秘密心地法门义诀》中说到,“开元七年,至于西京,一行禅师求我灌顶”。所以,一行的密法兼承胎藏界和金刚界两种,而能融为一体。本来胎藏界之理和金刚界之智也是合而不二的,两者的融合才构成完整的整体。

玄宗请一行进京的主要目的是要他重新制订历法。因为自太初(汉武帝年号)到麟德元年(664)之间,历史上先后有过二十五种历法,但都不精确,玄宗就因为麟德历所标的日蚀总是不准,就诏一行定新历法。一行花了七年的时间,参考了大量的资料,做了许多实测,又制作仪器,以严谨的科学精神,终于写成《大衍历》。又为《大衍历》编制而制造了非常精密的黄道仪。黄道仪仿天的形状而制成圆球形,铜铸,上面标有星宿、赤道及周天的度数,由水力推动其旋转,一日一夜,天转一周。又在天外别置二轮,上面铸有日月,也能转动。以木柜为地,放在木柜子中,天球的一半在柜外,一半在柜中,又做两个木人,分别在木人前置钟鼓,每到一刻就自动击鼓,每至一辰则自动撞钟。这里面使用了齿轮系统。当时都称这一制作为奇妙神功,玄宗下令将它放在武成殿上让百官参观。但后来因为生锈,转不动了,就收藏在集贤院。   

一行的著作,以《大日经疏》为其密教思想的代表作,《大衍历》为其历法方面的代表作,这本书是在一行死后的第二年由玄宗诏令编成而正式使用的,称《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

一行的《大日经疏》把《大日经》中一些隐含的意义都解释出来了,其中对一些教义的阐述,结合了佛教各宗如华严、天台、净土、唯识及儒家的观点,更主要的是该《疏》系统地组织密宗的理论和仪轨,因此对于密宗来讲,本《疏》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一行认为《大日经》中的第一品《入真言门住心品》是全经之纲,统论全经大意。此品中三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意,尤为至要。各种功德,皆从心生,所以说菩提心为因。这个心如同虚空。“虚空等心者,即是净菩提”(《大日经疏》卷十九)。所谓大悲为根,根有“执持”的含义,如同树根,执持茎、叶、花、果,使它们不至于倾倒。悲也兼明大慈,应是大慈悲。发起悲愿回向众生,拔除众生一切苦厄。这种大悲心,是从菩提心而生的,“从此净菩提心,而生大悲心也”(同上)。所谓方便究竟,“谓万行圆极,无可复增,应物之权,究尽能事。”(《大日经疏》卷一)是指入真言门的方便法门。一行说这种方便最基本的有三方面,即身密门、语密门、心密门。三密都有其深刻的意义,比如语密门所念的真言,都是“如来妙极之语”。又比如身密门所结身印,“左手是三昧义,右手是般若义,十指是十波罗密满足义”(《大日经疏》卷二)。总此三句,是菩萨得菩提心之后,因一切众生皆有可觉之性而不能自悟,而起大悲心,为众生说方便法,加以救护,使众生得至究竟地。

对于大悲胎藏生曼荼罗,一行加以详尽的诠解。这一曼荼罗,以胎藏为喻,则指修行者最初发菩提心时,犹如父母合因缘,种子之识初入胎中,后来渐渐生长,待出生后,具足种种根体。大悲心也由种子渐渐生起,具足万行。又如婴儿,出生后学习各种技艺,而能施行事业。从净心中生起万行,发起种种方便,济度众生,也是如此。这叫“胞胎胎藏”。以莲花为喻,莲花的种子藏在硬壳中,但在种子中却含藏有莲的枝、叶、花、条的特性。初发的菩提心种子也是如此。种子初生花苞时,莲台和果实等藏于莲叶内,如同出世间心藏在蕴中。莲叶包藏之下,莲花不受风雨吹打,而能日夜生长,犹如大悲胎藏,一旦成就,而能在日光中显照开敷。这层意义叫“莲花胎藏”。

这种胎藏,也称为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义云‘含藏’。正翻为‘室’,谓诸蕴于此中生,于此中灭,即是诸蕴窠窟,故以为名。”(《大日经疏》卷二)一行又以分别义、因缘义和真实义来分析阿赖耶识。

胎藏曼荼罗的图位,从内到外分三重,中心为第一重,表示佛的菩提自证之德。第二重表示大悲,第三重表示方便。第三重如同各国之君,第二重如同朝廷百官,第一重中,内侍围护垂拱之君,此君为大日如来。

这三重曼荼罗,第一重的中央八叶院,八叶莲花围绕花中的大日如来,大日如来为大曼荼罗王。八叶分别居四佛四菩萨,正东南西北四方之佛,分别表示佛的四智,四菩萨则表示佛的四行。中央院周围,“上方是佛身众德庄严,下方是佛持明使者,皆名如来部门,右方是如来大悲三昧,能滋荣万善,故名莲华部,左方是如来大慧力用,能摧破三障,故名金刚部也”(《大日经疏》卷五)。上方即东方的遍知院,下方即西方的持明院,右方即东方的金刚手院,左方即西方的观音院。第二重包括金刚手院南部的除盖障院,观音院北面的地藏院,持明院西面的虚空藏院,遍知院东面的释迦院。第三重,释迦院东面为文殊院,虚空藏院之西为苏悉地院,除盖障院之南为外金刚部院。

就每一个具体的人而言,一行认为,也都是胎藏曼荼罗,其结构是,“头为内胎,心以上为第一院,脐以上为第二院,脐以下为第三院”(《大日经疏》卷十四)。人的身体,含有三重曼荼罗,从这个意义上讲,众生都有佛性,“众生自心之处,即一切佛大悲胎藏曼荼罗也,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是华台之藏”(《大日经疏》卷十二)。在此一行提出了“即心是道”的观点,但这还只是显教中大乘教的一般看法,一行更讲即身是佛这个密宗特有的观点,“此悉地之人,不舍此身,不舍此识,而能秘密其身”(《大日经疏》卷十五)。但是,“若即心是道者,何故众生轮回生死,不得成佛?”(《大日经疏》卷一)一行认为,那是因为众生不能“如实知”,不知道自心实相就是菩提,有佛无佛,常自严净,这叫“无明”,叫“无知膜翳”。如果能如实知,就能做到初发心便成正觉,这也是如来藏思想。但虽然其他大乘教中也讲如来藏思想,在一行看来,其成佛的可能性往往是不确定的,“经无数阿僧祗劫,或有成佛,或不成佛者”(同上)。即使成佛,也历时很长。而这真言门,只要按其中的法则修行,就能速证庄严境界,甚至“即同大日如来,亦可致也”(同上)。

至于成佛的一般程序,分为信、入地、五通、二乘、成佛五个过程。信,指“深信如来秘藏,决定不疑;信佛有如是方便,若依行者,必成菩提。”(《大日经疏》卷十五)入地,即指入十地中的第一欢喜地。五通指到第四地后得五通境界。二乘指到第八地得声闻乘和缘觉境。成佛是指从第九地而行菩萨道,到第十地而成佛。成佛之后,“世世受此悉地之果,终不可尽。”(同上)一悟而成永恒。

这种曼荼罗的安立次第,为地、水、火、风、空五者,“先从空中而起风,风上起火,火上起水,水上起地”(《大日经疏》卷十四)。这是世界成立的五大要素,以种子字来表示,即“阿字门为地,□字门为水,啰字门为火,诃字门为风,佉字门为空”,五者缺一不可,“随阙一缘,终不增长”(《大日经疏》卷一)。这五缘代表色的部分,从本质上讲,万法唯心,这种心,又叫法界,“当知万法唯心,心之实相,即是一切种智,即是诸佛法界,法界即是诸法之体”(《大日经疏》卷七)。这五缘和心缘,构成密宗的六大缘起论。

一行作为科学家,在中国科技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佛教高僧,一行传承胎藏和金刚两大部密法,在密宗史上的作用,不只系统组织密教的教义教规,也把两大部融合起来。集科学家与高僧于一身这个特殊身份本身,也说明佛法和科学技术在一定条件下的相融性。

迷恋“五马归槽”

一行禅师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其中,广东江门外海的茶庵寺、新会的圭峰山都留下过他的遗迹。公元705年,他游历到岭南,喜爱上外海的“五马归槽”山(云沁山),便在山麓搭起茅庵留了下来。他在此观察天象,绘制星图,以种茶度日,因此所居住的草庐名叫“茶庵”。据说以前,茶庵以外都是水,外海就因此而得名。

僧一行唐朝科学家汉传佛教密宗创始人 精通历法、天文、数学、五行……-4.jpg

一行与“茶菴寺”

一行高僧的学识与为人深为外海人所敬仰。明朝万历年间,在当地一位名叫陈吾德的进士倡议下,乡人合力捐资,建造了一座砖瓦结构的寺庙作为永久纪念,此寺庙以一行禅师所结的茅庐“茶庵”为名。从此,“茶庵寺”的名字便流传到今日。

茶庵寺自从明朝建成后,先后经过多次重修。现在人们看到的是清代光绪年间大规模修葺之后保留下来的风貌,保存相当完好。寺庙依山而建,掩映在古树丛中,清静幽雅,颇有庭园景致。该寺为两进院落式,占地面积234平方米,结构为单檐布瓦琉璃剪边,硬山顶,山墙搁檩。门楣正中刻有“茶菴”两字。有人可能会问:怎么会是“艹”字头的“菴”,而不是“广”字头的“庵”呢﹖其实,这两个字是通假字。“庵”字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小茅屋;另一是指尼姑所住的佛寺,“茶菴寺”的“菴”在这里是取第一种意思。

在寺院左侧,有一座与真人一样大小的僧一行禅师全身立像,他身着白色长袍,好似正在仰头观察星空,思索宇宙的奥秘。

“无叶井”为一行开凿

茶庵公园有一口水井,相传是一行禅师开凿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井的旁边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龙溪第一泉”的字样。“龙溪”是外海的别称,这口古井是外海著名的“无叶井”。井的直径有一尺,深二米左右,泉水清澈甘美,用来泡茶,甘醇可口,别具香味。

这口井为什么叫作“无叶井”呢﹖这缘于井的周围都种了许多古树,其中一棵乌桕树,树荫如盖,每当金秋时节,红叶飘零,却没有一片枯叶能掉到井里,很是奇怪,“无叶井”也因此而得名。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无叶井”还是看得到一些落叶漂在水面上的。

一行与邮票  

为了纪念中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唐代高僧一行,中国人民邮政于1955年8月25日发行了一套《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一组)》纪念邮票,志号:“纪33”,全套4枚。同时发行无齿小型张邮票1套4枚,每枚邮票面值均为8分。邮票规格20×38毫米,齿孔14度,北京人民印刷厂营业分厂印制。其中,第3枚《僧一行像》 ,主图案为僧一行的肖像画,设计者孙传哲,原画作者蒋兆和。这是与江门五邑有关的人和事首次在新中国邮票上出现。

2001年9月1日,江门市邮政局以国家邮政局发行的《牡丹图》普通邮资明信片为载体,发行《江门五邑风光》(第二组)普通邮资风光明信片,全套16枚。邮资图为牡丹花图案,面值均为60分,其中,第2枚为《古寺茶香》,主图案是茶庵寺及唐僧一行禅师全身站立雕塑像,这是僧一行禅师塑像第一次被搬上国家普通邮资风光明信片画面。

国际命名一行行星

小行星1972,即一行小行星(1972 Yi Xing),是太阳系的小行星之一,位于小行星带。

小行星1972于1964年11月9日由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后用中国唐代天文学家、高僧一行的名字为其命名,以纪念一行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

佛门小故事

一行捉北斗七星以救恩人之子的故事

唐朝高僧一行少年家贫,为一老婆婆救济,功成名就后,那老婆婆求于门前:其子因杀人入狱,求一行帮忙。这却为难了一行,老婆婆虽有恩于他,而自己又不能枉法,遂拒绝。老婆婆大怒,道其负恩,一行很苦恼,只好作法。

一行叫人在寺院空房里置放了一口大瓮,随后叫过来两人,授之以布囊,说:“某大街有一处废园,你们在中午时分潜伏其中,及至黄昏,定有东西进来。当捉到第七只时,就可以把袋子系上了。要是跑了一只,拿你们是问!”两手下同声说谨记,后潜于园中,黄昏前果有一群东西冲来,细观之,乃是猪。两手下张囊以待,正好捉了七只,献于一行。一行大喜,叫人把猪装进大瓮,加盖糊泥,题梵字于其上。

转天一早,唐玄宗紧急召见一行: 唐玄宗:“太史奏报,昨夜北斗星不见,此为何兆?” 一行:“北魏时火星于夜空中失其位,天下大乱,现在北斗星消失,自古以来还没有过,可能要出乱子了!” 唐玄宗:“有什么办法弥补呢?” 一行:“唯有大赦天下,释放一切犯人,当然也是试试看。” 玄宗皇帝随之应允。 当夜,北斗七星即出现一颗,随后每天多一颗,七日后全部出现,恢复正常。

在这个故事里,一行通过法术,间接地救了老婆婆的儿子。说起来,唐玄宗时,确实有过一次因出现奇异天象而大赦天下的事。难怪段成式说:“成式以此事颇怪,然大传众口,不得不著之。”可见当时该传说风行一时。

【版權聲明】本文轉自《今日頭條》原文鏈結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431878909880615170/

最新评论

maximefr 发表于 2018-5-1 16:41:03
僧一行还用实测的数据,即南北相距526里程270步,那么夏至日中8尺高的表影长差2寸多,证明了汉代以来流传的“南北地隔千里,表影长差1寸”的说法是错误的。


玉龙 发表于 2018-5-1 18:53:41
一直有异形作伪经的传说不知出于何时?
hbwaji 发表于 2018-5-15 14:16:59
他是个了不起的僧人
慧安居士 发表于 2018-5-15 16:00:20
灭峦经又是怎么会事。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4-26 10: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