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1876|回复: 15

转发---天文历法寓阴阳

  [复制链接]
<
发表于 2018-4-20 22: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天文历法寓阴阳
                                ----试论阴阳思想的形成机制
        摘要 阴阳思想以天文历法为寓居之所,是因为历法是对天地阴阳刚柔规律用数所作的准确标识。这些数来自物候、气候及天象变化规律并与卦气相通,而“离合”则是这些数与卦分阴分阳的准则。揭示天文历法的客观依据及其分阴分阳的准则,能够展示阴阳思想由物象之象到形象之象,再由形象之象到抽象之象的形成机制。
        关键词  天文历法  物候  气候  天象  气数  离合  分阴分阳  准则

        以赤道坐标系为主要特征的古代中国天文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融天文、地理、气候、物候为一体的古代中国历法----二十四节气历法、干支历法也是举世无双的。河图洛书、古太极图、易学所展示的阴阳思想就寓于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古代中国天文历法之中。如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一样,离开了古代中国天文历法这张“皮”,作为“毛”的阴阳思想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分析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性质----天地阴阳;特征----集物候、气候、天象变化规律为一体;功用----标识物候、气候、天象变化规律;所依据的客观存在----动物的生长壮老已与植物的生长化收藏规律和天文现象变化规律;所依据的精确数据----气数,以及用于获得精确数据的工具----蓍数;历法中分阴分阳的准则----“离合”。可以将阴阳思想由物象之象到形象之象,再由形象之象到抽象之象的形成机制真真切切地展示出来。
           一、 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性质、内容、科学依据
          阴阳思想寓居在古代中国天文历法之中,是由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性质、内容、科学依据体现出来的。
          1. 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性质
          历法,是推算日月星辰运行的位置,并据此定岁时节气的方法。也就是说,历法,是对日月星辰进行观察测算,并运用“数”来标识天体变化位置与四季变化节律的方法。历法的性质是指:
        某一种历法是根据对某一种天体的视运动而制订出来的。现今学术界认为,世界上的历法大致分为三种:阴历、阳历、阴阳历。一般说来,以对太阳的视运动为主要依据而制订的历法,叫作阳历。以对月亮的视运动为主要依据而制订的历法,叫作阴历。兼顾这两种天体的视运动而制订的历法,叫作阴阳历。
        古代中国的历法却不属于现今学术界所划分的“三种历法”中的任何一种。因为二十四节气历法不是以对太阳的视运动为主要依据;十干纪十日(十个月)的历法与二十四节气历法相同,也不是以对太阳的视运动为主要依据;十二支纪十二月的历法,更不是以对月亮的视运动为主要依据;干支历法,同样不是以兼顾太阳与月亮的视运动为主要依据。这四者都是以对“天地”的视运动为主要依据,是以地体为中心,观测环绕地体的恒星、行星和有颜色的气。即以对这三者的视运动为主要依据而制订的历法。也就是说,干支历法是依据对天极、天赤道----二十八宿、北斗、五大行星、太阳、月亮等天体的视运动,即依据对天地这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的总体观测,这总体观测是围绕着天地之气的变化规律来进行的。古代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干支历法所标识的,是天地之气的属性和规律,它们的性质是以天(地气上升)为阳,以地(天气下降)为阴和以天气地气相互交接合和为阴阳的天地阴阳合历(有关这方面知识的内容笔者有另文分析)。
          2.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内容
         古代中国历法的内容包括二十四节气、十干纪十日、十二支纪十二月、干支四柱----干支60一周的纪年、月、日、时。阴阳思想就寓居其中。如二十四节气中的十二节气为阳(天气)、十二中气为阴(地气);与二十四节气息息相通的干支历法中的十干为阳、十二支为阴;十干中的五阳干、五阴干;十二支中的六阳支、六阴支;干支60一周中的每一对干支又分阳干支阴干支……。在历法的内容中,的确是大阴阳小阴阳,对对阴阳旗鼓相当。其中每一对阴阳所代表的时段有长有短,如节气、中气这对阴阳共30天左右;阳干阴干所代表的十月历中的阳月、阴月共72天左右;阳支阴支所代表的十二支纪十二月历法中的阳月、阴月共60天左右……。十干所纪十日是以天为阳的阳历,十二支所纪十二月是以地为阴的阴历。干支历法在二十四节气中被统一为天地阴阳合历。干支60一周中的每一对干支又分阳干支阴干支则是天地阴阳中阳与阴的划分。这些阳阴的划分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分之有据。
           三、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科学依据
        古代中国制订历法的科学依据,就是古人对万物万象的观察与思考中所认知的物候、气候与天文现象变化规律。
        1.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科学依据之一----气候
         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科学依据之一,是气候,也是天地之气的运动方式与过程。
         现代科学的“气候”、“气象”概念与古代中国传统科学的并不一样。现代人所解释的气候是指:
        “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它与气流、纬度、拔海高度、地形等有关。”即现代人所讲的气候主要是指某一地区的气候特征。气象的含义也比较专一,如现代人所解释的气象是指:“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下雪等。”;
         古人所解释的气候则与现代人有所不同:
         气候指“气象、节令的变化。”
         古人所解释的气象也与现代人有所不同:
        “自然界的景色、现象。”
         梁书·徐勉傳·答客喩:
        “僕闻古往今来,理运之常数;春荣秋落气象之定期。”
         宋·范仲淹·范文正集·七·岳阳楼记: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即古人所讲的气象主要指春夏秋冬天地之气运行规律和极目远眺的范围之内的气象。因为古人所讲的“气”的涵概面相当广,包括现代人所认知的空气、引力、辐射等多方面内容,所以气象自然是指这些内容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千万不能用现代科学的“气候”、“气象”概念来理解古代中国传统科学的“气候”、“气象”概念,否则将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古代中国传统科学的气候也指天地之气的运动方式和运动过程。以二十四节气为例,二十四节气分为“初”----十二节气;“中”----十二中气,节气与中气各自十五天左右,节气的客观依据是“地气上升”时段,中气的客观依据是“天气下降”时段。“上升下降”是运动方式;“时段”是运动过程。古人还将十二支所纪的十二月历法分为六个季节,每季分两个月,这两个月也分为初、中。《素问》就指出:
气之初,天用事;气之中,地主之。地主则气流散于地;天用则气升腾于天。“初”与“中”,全都依据天文历法之学和漏刻来计算。每个月30日有余[1]。
         古人称气的上升与下降为气交,即天气地气相互交接。《易传》在阐释气交时说:
         “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否,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天地相遇,品物咸章”;“天地感而万物化生”等等。
《庄子•田子方》则具体阐释了阴与地,阳与天的关系及其天地之气交接与万物化生的关系:“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地,赫赫出乎天;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汉书•律历志第一上》指出:
         “言阴阳虽交,不得中不生。”
        这个“不得中不生”,就是指生物的物候效应,要在中气时才能明显出现。不仅二十四节气中的中气是依据此原则而定,而且十二支所纪的十二月历法分为六个季节,每季分两个月,这两个月也分为初、中,也是依此原则而定[2]。《素问》还指出:
气下降入地体达到极点则上升,气上升到空中达到极点则下降。升降不已,就显示出天地之气的交替作用。……升已而降,下降的气称为天;降已而升,上升的气称为地。……由此而知天地之气的升降,都是以三十日半的时段为节制,上升与下降不停息,万物的生生化化才不会停止,并在天地之气的升降之中,各自得到应有的归宿[3]。
        由此可知,天地之气的升降程度和过程也是古人所讲气候的内容。

转发---天文历法寓阴阳

转发---天文历法寓阴阳
楼主其他發帖
<
 楼主| 发表于 2018-4-20 22: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今学术界在认知“气候”这一理论时的相同与不同。古人所讲的气交过程与现代科学对气候、气象的认知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现代科学认为:
        冬至是日影最长,也就是地球面向太阳的角度最偏的时段,而最冷的时段却在三十天后的大寒;夏至是日影最短,也就是地球直面太阳的时段,而最热的时段却在三十天后的大暑是相当吻合的。
        也就是说,现代科学应该能够认可古人所讲气的降与升规律。不同之处在于,通常现代人所理解的“气候”,一般是指气温,而且,似乎“气温”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地球与太阳之间的位置移动,并尤其重视太阳的变化对地球气候的影响。而且现代科学认为,
植物的生长靠的是光合作用,如通常人们所认定的:“万物生长靠太阳”,就是对这种观念相当直观的表达。古人所说的“气候”并不单纯指气温的高与低,而是包容了生物的周期现象(见后文)。古人认为,
       “时令寒热,实由地气。”[4]
       “气候”的变化,取决于地球,取决于地球与太阳、月亮、五大行星、二十八宿等天体之间的位置移动。如“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并认为,“气候”与“物候”息息相通。植物的生长靠的是气化作用。古人所讲的“气化”是指阴阳之气的变化。这种气化作用的原动力不仅仅取决于太阳、月亮与地球之间的相互引动,还取决于地球与北斗、五大行星、二十八宿等天体之间的相互引动,古人将这些天体所释放的气统称为天气,并认定这种天气与地气的相互作用都在气候的范围之内。
       古人所讲的“气候”既指天地之气的运动方式,也指天地之气的运动过程。《素问·阴阳离合大论》明确指出: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也应之。”
        天气为阳,地气为阴;十干所纪十日为阳,十二支所纪十二月为阴。都是依据360日一岁的岁气来划分的。应该提请注意的是,引文中的“大小月”则因为在周朝以后行用了以月亮的视运动为主要依据而制定的太阴历,而被误认为是现行的阴历。也就是说,天地阴阳的划分、干支纪日月阴阳的划分,其客观依据是一回归年的365.2422日的气候与年复一年以60年为一个周期的气候。每一回归年的气候分为五运(十干)六气(十二支)、二十四节气;60年为一个周期的气候也分五运六气(有关这方面内容有另文论述)。而标识这一气候规律的是干支所纪的日与月,干支所纪的日与月是依据整个天地的赤道经度和赤道纬度。
       现今学术界尽管承传了二十四节气历法,但是却对二十四节气历法进行了改头换面。因为赤道大圆与黄道大圆均为360度,用二十四等分也都是每份为15度。而中国传统科学在建立古代中国天文学体系时并不使用黄道坐标系,而是使用赤道坐标系,即浑天系的“平气”来划分二十四节气。只是随着西方天文科学知识的传入,学术界到了隋代以后改用黄道的“定气”来划分二十四节气,而且一直未被民用历本所采用。到了清代的时宪历才改用定气来注历本。自此,二十四节气的科学依据----天地之气运动方式与过程这些内容才逐渐销声匿迹。
        由二十四节气的客观科学依据可知,古人所讲的“天为阳,地为阴。”“天”是指天气,“地”是指地气。即气由诸天体释放出来为阳,这种阳气进入地体之后为阴。进入地体的阴气,再由地体中释放出来则为阳。属性为阳的气进入地体是气的凝聚;属性为阴的气由地体释放出来则是气的流散。这合二为一的气,即是天地自然阴阳之气。古代中国历法的科学依据正是这“离为阴阳”的一气。古代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历法、十干所纪的十个月历法、十二支所纪的十二月历法、干支60一周纪年、月、日、时的历法,都是对这“离为阴阳”的一气分时段的考察与标记。也就是说,古代中国历法的科学依据----气候是指天地之气的运动方式与运行过程。
       同样的温度不同的表示方法。现代科学用瑞典天文学家摄尔修斯(Anders Celsius)制定的温度计刻度(符号为“C”)来测定温度。而春季秋季都有摄氏20℃的时段,但是春季的20℃与秋季的20℃却是有区别的。用老百姓的话讲是春季的20℃是表皮冷,内里热;秋季的20℃是内里冷,表皮热。。用文人墨客的话讲是春季的20℃是乍暖还寒;秋季的20℃是乍寒还暖。感兴趣的的读者不妨认真地体味体味。同样的20℃,春季则是生机盎然;秋季则是萧条肃杀。摄氏度数尽管方便精确,却无法将这些本质上的不同标识出来,而羲学的《古太极图》却用阴爻阳爻相间却将这种区别让我们一览无余。如《古太极图》中与春直接对应的卦符“震”是由二阳爻中间夹一阴爻;与秋直接对应的卦符“坎” 是由二阴爻中间夹一阴爻来表示。羲学的抽象卦符则源自气候的构成要素----物候。古代中国历法二十四节气等所标识的气候也是以物候为基本构成要素的,关键是二十四节气等历法所标识的气候与现代科学所讲的气候是名相同而实不相同,因为二十四节气是对整个天地的二十四等分,所以二十四节气历法所标识的是整个天地全方位的气候特征(有关这方面知识的内容笔者也有另文分析)。

<
 楼主| 发表于 2018-4-20 22: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2.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科学依据之二----物候
         天之阴阳地之刚柔则尽显物候之中。只是因为现今学术界尤其是天文学界,忽略了对古代中国天文历法中“物候”的研究,才将天之阴阳地之刚柔与物候的关系分割开来。对易学颇有研究的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薄树人先生(已故),曾主张不能轻易否定古代中国天文历法中的物候内容。薄先生在为唐代的天文学专著《开元占经》(1989年版)所作的序中,对该书所论及的物候问题所作的评论是:
“一一一至一二〇卷是集录古人各种有关草木鸟兽,人鬼器物等等的星占术文。
        看了上面的介绍,人们可能会提出两个问题。第一,这最后十卷与天文现象全然无关,在全书中似乎有点不协调。过去有的研究者曾提出过,由于《新唐书•艺文志》和《玉海》两书所记,《开元占经》只一一〇卷,所以这最后与天文无关的十卷乃是后人的增附,而非瞿昙悉达原本所有。此说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代表。可是话得说回来,人们尽认为,《新唐书•艺文志》等书的数字可能是讹误。中国数字二与一之误混,在古书中的例子是太多了。最近我们查到,在唐高宗麟德年间编成的二部星占书:《天地瑞祥志》和《天文要录》中,也有关于草木鸟兽之类的占法。可见当时人们的确是把这类与天文无关的占法也划入星占术范畴中去的。因此,我们也认为,要否定这最后十卷的原作地位,还必须拿出更有利的证据来。”
        物候与天文学究竟有没有关系?回答是肯定的。不仅有,而且无法分割。羲学、易学所论述的天之阴阳地之刚柔原理的卦气就与物候相通。
        注重物候是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独有特征。以天之阴阳地之刚柔为基本内容的阴阳思想,与这一独有特征密不可分。而且气候、物候、节气、岁气、卦气、气数、历法这七者是息息相通的。
物侯,是指生物的周期性现象,如植物的发芽,结实,侯鸟的迁徒,某些动物的冬眠等与气候的关系。如物候年、物候月等。
节气,是指二十四节气。
        岁气,是指人们通常所说的年景。干支60一周所纪
的年份则具体标识了每一年的大致年景,即每一年天地之气正常与异常的大致规律。
卦气,是指易学中所讲的八卦、十二卦、六十四卦等。
气数,是对节气和运数(五运六气的数)的具体标识。节气指二十四节气;运数指阴阳运行          之数,也称五运六气,由干支60一周予以标识。古人将二十四节气、干支历法、八卦、六十四卦之类统称为气数。
        历法,是运用“数”来标识天体运行规律、四季变化节律的方法。为了探索、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以便于人事活动,能够做到所预测的岁气与天体运行规律相一致,与四时的顺序相应合。“与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比如从事农业生产要不错过天时,采集药物不错过季节,等等,就要依据科学的历法。尤其是古代凡举行大的庆典,都不能违逆自然的分界——气数[5]。古代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干支历法就是为满足这种需要而制定出来的。
        生物的周期性现象就是物候,它与天地之气消与长现象的期限(气候)相一致。如《素问》所说:
        冬至日初五日,蚯蚓结;次五日,麋角解;后五日,水泉动;次季冬小寒之节,初五日,雁北乡;次五日,鹊始巢;后五日,野鸡始雊;……”[6]见图1。正是这些物象变化与时日推移相一致的规律,让古代先哲们捕捉到了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着,抟也抟不住的天地之气消与长的规律。古人将这一规律归纳为: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六个节气称为一个时节,四个时节称为一岁[7]。
古人认为,水旱之灾,取决于五运六气。五运六气则由气数如干支60一周所纪的年号标识出来。《旧唐书》八八《韦嗣立传·上》疏:
“水旱之灾,关乎阴阳运数,非人智力所能及也。”[8]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则具体记载了干支60一周所纪的年份中天地之气的正常与异常。在气数的制定中,物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正是物象的千变万化使古人悟出了气的运动方式----阴阳。张介宾先生也指出:
气数没有形状,本来不容易观察;可以观察的,在于阴阳的往来,体现于四季、节气的顺序,有季节的顺序则时令相承接,而万物的消长有期限,于是能够用来分时段考察标记“气”化生万物的期限[9]。
         以三候为一气的二十四节气历法,就是依据“万物消长期限”体现出来的天地之气消与长的规律与天文现象变化规律相一致而制订出来的。学术界大致划分的三种性质的历法则不具备古代中国天文学所认知的物候、气候、天文现象这三种特征。其中,物候是古代中国天文历法有别于其他各国历法的独有特征。
         气候、物候、节气、岁气、卦气、气数、历法这七者息息相通,直接体现在图1与图2中。在制定历法的过程中,物候是订立节气与岁气的基本依据,这在图1中标识得相当清楚。物候、节气、岁气与卦气相通,在《卦气圆图》(图2)中标识得相当清楚。

<
 楼主| 发表于 2018-4-20 22: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卦气圆图》中虽然只分六十卦,但是其划分原理与六十四卦是一致的,都是对一岁365.2422日的等分。《卦气圆图》的由外向内第三圈,则是能够体现天地之气运行规律的物候,也就是动、植、矿物等有形物质,受天地之气的穿透作用所体现出来的有规律的变化,这些有规律的变化不仅体现出天地之气所具备的五种根本属性----木火土金水,而且体现出气的运动方式----对有形物质的隐入与释出。
由一岁之中的七十二物候可以凝缩为二十四节气、十二支所纪的十二月、每三个月为一个季节的四季。这一原理与六十四卦凝缩为十二卦、八卦是一致的。由八卦扩展开来的十二消息卦、六十卦与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息息相通(见图2),尤其是图2中的震卦(春)与兑卦(秋)这一对卦符所对应的物候:玄鸟至、雷乃发声;玄鸟归、雷始收声。将春(阳)与秋(阴)的相反相成展示得一清二楚。足可证实由爻、八卦所奠基的阴阳思想,是以客观存在的天地之气,对有形物质隐入与释出的方式及其阶段性为依据的。由此可知,天之阴阳,地之刚柔尽显物候之中。

164727sp6ghk71nhm12opk.jpg
<
 楼主| 发表于 2018-4-20 22: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3.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科学依据之三----天文星象
        天文现象变化规律更是古代中国天文历法不可或缺的科学依据。天文的“文”字是“纹”字的古写,“文”是指错落有致的图画。“天文”是指天空中用假想的线条联结起来的由天体组成的特定星象。如北斗七星就是将天空中的七颗星用假想的线条联结成勺子的形状,而被称为北斗七星,也称勺星。
      “离为阴阳”的一气与天文现象的变化密不可分,依据这一气而制定出来的历法与天文现象的变化息息相应。因为十干所纪的十日(与制定二十四节气历法所依据的十二次息息相通,有关这方面内容笔者有另文分析)代表阳;十二支(与由二十八宿划分出来的十二辰息息相通)所纪的十二月代表阴。十二次为二十四节气中的十二个初气;十二支为二十四节气中的十二个中气。所以《史记·天官志》载:
在天则有日月,在地则有阴阳(干支历法所标示的十二次、十二辰)。在天有五星,在地则有五行[10]。
       地面上五种属性气的运行与五大行星在天空运行的现象是遥相呼应的。因为,五行,是天地之中常规的五种形气。五行的顺序混乱,五星的运行违背了常规,全都由律历之数----对天地之气的分时段考察与标记而标识出来[11]。也就是说,天地之气的变化与太阳、月亮、五大行星等天体所释放的气息息相通。律历则是对太阳、月亮、五大行星等天体所释放的气,与地体自身所释放的气合而为一的分时段考察与标记。《素问·气交变大论》则强调:
          五大行星在运行中的快慢、明晦、顺逆等,都会使地体上的阴阳五行出现太过和不及,即“五行的顺序混乱”。
          这种太过和不及都会给有形物质造成影响。如植物的生长出现异常和动物的生理出现异常等等。太过是指岁气有余。如
木气太盛,是木星超常的明亮,而且逆行或停留驻守。木气不足,则收成的时令就要提前[12]。
          五星、二十八宿之类的天体运行规律失常全都有灾。火气太盛,是火星光芒四射且逆行驾临,宿之类的天体违反正常的运行规律,全都会有灾异[13]。
          五星的显现,要在深夜观察,人看着它高兴,就是星高兴;人看着它感到害怕,就是星在发怒。光色微微显耀,乍明乍暗,是星在忧愁;光色徘徊不定,不清晰,不透明,不与其他星相同,是星在沮丧;光色圆润,不盈不缩,和悦明净,是星喜悦;光色突然,临人芸彩满溢,其象懔然,是星在发怒[14]。
         岁气太过则看到的星体会比往常大,或光色鲜明透亮,岁气不及则星体小或光色暗淡,所以每个具体的节气和中气时段的天地之气特征,可依据对行星的观察而预先知道。万物承受五常之气而生成,没有不与上天的正常与异常相互参应的。天体运行有逆有顺,所以依据天体的运行状况,可以预先知道每个节气、中气的具体气象[15]。
         从这一段可以看出,古人并不拘泥于已经归纳出来的规律,而是根据规律结合随时随地出现的特殊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既重视常规又不忽略常规中所出现的突变。即运用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灵性思维方法来认识天地自然。《系辞》则指出:
确定了天的位置与地的位置,《易》所讲的阴阳就运行在天地之中了[16]。
         也就是说确定了干支所标识的天(标识地气上升时的天体位置)和地(标识天气下降时的天体位置)的位置,就能依据干支四柱预测出天地阴气阳气的运行规律。因为干支四柱所标识的正是“天”、“地”的位置,所以依据干支四柱可以预测出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的五大行星中每一颗行星的精确位置。十干用于标识天的位置,代表天气,为阳历;十二支用于标识地的位置,代表地气,为阴历。干支四柱则用于标识逐年、逐月、逐日、逐时的岁气,即天地合气,这三种历法共同为天地阴阳合历。
岁气就是人们常说的“年景”。岁气的太过和不及就是古人常说的:冬行春令,春行冬令。即冬天该冷的时候不冷,春天该暖的时候不暖。太过不及与五星的明晦、大小、迟疾、顺逆遥相呼应。古人正是根据北斗、太阳、月亮、五大行星、二十八宿等天体显现的特征,掌握了天地之气的运行规律,包括干支历法在内的气数则具体标识了这一规律。

<
 楼主| 发表于 2018-4-20 22:31: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气数与蓍数----标识天之阴阳地之刚柔的数据与工具
       “气便是数” [17],气指天地之气即阴阳之气的运动。“气数”,在中国传统科学中,并不是通常人们所理解的“人的命运”之数,而是指由物候、气候、天文现象中体现出来的气的 “节度”或“界限”,即节气和运数(五运六气)。也是易学所讲的天之阴阳地之刚柔之数。
“气数”,说得专业一点就是,它是观察测算物候、气候与天体运行位置所获得的精确数据。蓍数,则是用于观察、测算物候、气候及天体运行现象、速度,并获得其精确数据的数学工具。古代中国的历法就是以气数为基本要素而制订出来的。
         现今学术界的一些论著尽管一再释义天之阴阳,地之刚柔,并不厌其烦地重复天数、地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但是却因为不清楚“天”是指“天气”,“地”是指“地气”;不了解奇数为阳是指地气上升,偶数为阴是指天气下降,所以总也讲不清楚为什麽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更无法证实天数、地数是依据什麽来认定的。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一些学者对古代中国天文历法中物候与气候、天象变化规律密不可分的关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此不能真正领会河图洛书的形象之象来自世间万物的物象之象,羲学《古太极图》的抽象之象来自河图洛书的形象之象。分析气数与天之阴阳地之刚柔的关系,不仅可以进一步展示“三象”的进化机制,而且可以充分证实阴阳思想的客观性与科学性。
        1.气数----天之阴阳地之刚柔的整体特征与具体特征
       阴阳与气数都是由万物万象的变化中体现出来的天地之气运行规律之数。气数,对节气和运数(五运六气)既是整体标识,也是具体标识。因为天之阴阳,地之刚柔与天地之中同时并存的,上下左右相互往来的春夏秋冬四时之气相一致,所以气数与古代中国历法一样,对天之阴阳地之刚柔,是既标识了整体特征,也标识了具体特征。
       《管子·五行》就记载了在一年所分的五个季节之中,国家首脑治理国家大事,颁布政令的内容:
木(春)季时,冰解而冻释,草木萌动。天子颁布政令,发种子给农民,要求及时播种。给禾苗壅土。出行要衡顺山林,勿伤禾苗。禁止百姓乱砍乱伐树木,爱护草木。挖去蜇虫及卵,以防止害虫孳生。春气已和,不杀幼鸟,不伤幼兽。幼畜不可缚之过紧,以免影响生育。使春季的草木不凋零,禽兽不断绝后代。七十二日而终止……[18]。
        在这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中,要真正做到先于天时而不会违备天时,后于天时而谨慎地顺应天时[19]。就要通过精确的数字计算,揭示四时阴阳变化之“大数”。所用的这些揭示四时阴阳变化之“大数”,如四时、五行、六气、八卦、十干、十二支、二十四节气、干支60一周、七十二、三百六十之类,都是对节气和运数(五运六气)的准确标识。
        因为节气、运气是天地阴阳之气运行之数,所以气数也是对阴阳所作的数字标识。卦气是古人用来标识天之阴阳地之刚柔的,代表阴阳的卦气与节气运气息息相通(见图1、图2)则证实了这一点。《周髀算经》就记载了节气与卦气的相一致:
四季昼夜长短均有节度,二至、二分就是节度的标志。“至者,极也,言阴阳气数消长之极也”。夏至昼极长,冬至夜极长,各为59刻。“分者,半也,谓阴阳气数中分于此也,”春分、秋分,昼夜均等,各长50刻。十二消息卦,以卦象标示十二月阴阳消长的象征数列。十一月一阳五阴(复卦),十二月二阳四阴(临卦)……四月六阳(乾卦);五月一阴五阳(姤卦),六月二阴四阳(遁卦),……十月六阴(坤卦) [20]。
        十二消息卦与十二支所纪十二月标识的时段相同,这种用卦象之数标示四时阴阳消长节律,在地球上的特定地域则标示了一年之中逐时运行着的天地阴阳之气;用于标示整个天地之中,则直接体现了各特定地域,如北半球和南半球在同一时刻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不同程度。
        古人将节气、运气与卦气统称为气数,这些气数作为一个整体而言,如“阴阳五行八卦”,“十二消息卦”等标识的是整个天地自然阴阳之气;作为部分如“木行”(春)或“金行”(秋),标识的则是天地之中某一特定地域,即南半球或北半球特定时段的天地自然阴阳之气。因为天之阴阳地之刚柔就是指由物候、气候中显现出来的天地之气运行规律,所以气数不仅标识的是天之阴阳地之刚柔的整体特征,而且也标识了天之阴阳地之刚柔在地球特定经纬度的具体特征。

<
 楼主| 发表于 2018-4-20 23: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2.气数----阳刚阴柔相互摩切,八卦之气相互往来之数
        古人将天地之中同时并存,上下左右相互往来的春夏秋冬四时之气称作天地阴阳之气的运动,易学则称此为阳刚与阴柔相互摩切,八种卦气往来贯通[21]。所谓刚柔相摩,八卦相荡,是指阴阳之气的相互交融导致四季更替。宋代易学家张载在解释“刚柔推移,八卦摩荡”这两句话时说:
        以人体来讲,喘息就是刚柔;相摩,气的一出一入,就是上与下相互摩荡。于鼻子之中的气息来看,人自身的鼻息相摩,以荡于腹中,经过消熔解体,人体自身的气又升腾出来[22]。
        也就是说,天地阳刚阴柔与人自身的呼吸原理是一致的。宋代的易学家邵雍则指出:
        阴气阳气分离开来而生天地,阴阳之气相互交接而生出四象,四象之气相互交接而生出八种卦气,八卦之气相互交接而生出世间万物。所以相互匹配的阴阳之气,是化生天地的法则与模式,八卦之气决定日月(干支所纪日月)的体制。八种卦气(主要是指五种颜色的气,即阴阳五行)决定万物的性质,六十四卦决定万物的形体;天地也是物质,也有数[23]。
六十四卦则是对八卦的每卦一分为八。即八卦是由观测天地之气阳刚阴柔的现象与变化规律而制订出来的。可知由这些规律中体现出来的气数,不是通常人们所理解的“人的命运”之数,而是指天地之中的节气和运数(五运六气)。简言之,气数是对天地之气运行分时段的考察与标记。如《系辞•上》将一年分为“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就是依据与彝族十月历相一致的古代中国用十干所纪的将一年分为五个时节的历法来划分的。“天一”指地气上升的时段----一月;“天二”指天气下降的时段----二月,依此类推。易学中所讲的气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三十六、六十等,并不是简单的顺序之数,而是对天地阴阳之气、天文现象变化规律的具体标识,同时也是对节气和运数(五运六气)的具体标识,气数既是用于考察分纪天地之气的数,也是考察分纪阳刚阴柔相互摩切,八卦之气相互往来的数。

<
 楼主| 发表于 2018-4-20 23: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3.气数----万物万象的形状变化之数
         气数是万物万象的形状变化之数。它标识的物候、气候与天体运行度数来自万物万象的形状变化之数。
        《汉书·艺文志》中《数术略》天文条就记载了:
         天文,是以二十八宿为坐标,推算五大行星、十二辰、太阳、月亮等天体的度数,以考纪月初和月中的天象。这是圣王用来参与国家政治活动的依据;
         历谱条记载了:
         历谱,是安排四时之位,订分、至的节气,会合日月五星所在的辰次,以考订寒暑杀生之实。……这是圣人知晓天地之气运行规律的方法和技术[24]。
         由此可知,古代中国历法并不仅仅是记载时日的方法,它除了准确标识物候、气候与时日以外,还用于标识天体运行度数。而天体运行度数则是依据万物万象的形状变化之数----物候、气候确定出来的。
清代易学家陈梦雷在《周易浅述·凡例》中讲得明白:
         “六经皆言理,独《易》兼言数”。
          即六经:诗、书、礼、乐、春秋,全都只讲理论、法则,只有《周易》既讲理论、法则,又讲数。这是因为八卦和六十四卦,都是理论、法则与数的紧密结合。正如陈梦雷所说:
         理,是完备、精确的数。理论、法则都是由精确的数测算出来的。只有通晓天象的变化才能懂数。宇宙之中自有精确的时刻,知晓天象就能知晓精确的数,数就在天象之中。不可离开天象来空谈数。因为数与象是不可分割的,所以不应该离开数而言象,亦不可离开象而言数[25]。
明代数学家程大位在《算法统宗》中就说:
        数是从那里来的?源自《河图》、《洛书》啊!伏羲得到它用来画八卦,大禹得到它用来划定九畴,圣人得到它用来搞科学技术[26]。
《河图》《洛书》是中国数学的鼻祖,八卦就是由《河图》、《洛书》推演出来的。朱熹曾经说过:
        在鸿荒之世,天地之间,阴阳之气,虽然各有现象,然而开始并没有数。只是到了古人创作出《河图》之后,才出现五十有五之数。由此,才可以清清楚楚看得见奇数偶数的相生[27]。
        即在河图洛书诞生以前还没有数,那麽河图洛书的数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是由有形物质的化生化灭中体现出来的(应该说是有贤能的人从万物万象的变化过程中归纳出来的)。
        有形物质因为阴阳二气相互会合之后而有现象,有现象之后才有形状[28]。
        有形状就有变化,有变化就有了数。《左传》也指出:
        有形物体化生出来以后就有形状,有形状以后就有变化,有变化就有数[29]。
        所谓奇数(一、三、五、七、九)为阳,偶数(二、四、六、八、十)为阴,就纪月份的历法来讲,实际上就是指气的上升时段----一月为阳;气的下降时段----二月为阴,依此类推。《地理求真》也指出:
       “盖太极判而生两仪,宇宙间事事物物无一不在阴阳之中,斯无一不在生气之中也。浮而上者之清,天气之所以灵也,降而下者之浊,也气之所重浊也。向使天地二气不能相交,则阴阳无媾和之情,则万物不能生育,语所谓孤阴不长,孤阳不生是也。”“两仪定位,即肇阴阳。万物推原,咸归奇偶。”
         《系辞》说:
          错杂的变化,交插组合的数。通晓变化的原理,就能够成就天下之文;穷尽其数,就能够预测出天下的(气)象之数[30]。
节气和运数(五运六气)的作用在于准确标识物候、气候与天象。二十四节气的物候、气候作用尽人皆知,十干所纪的十个月分为五个季节;十二支所纪的十二个月分为六个季节,二者所标识的物候、气候也是显而易见。可见气数----节气和运数(五运六气)都是从物候、气候与天文现象中诞生出来的,而且它们在古代中国天文历法中也确实是用于准确标识物候、气候与天体运行度数的。至于物候、气候与天文现象,则是依据万物万象的形状变化之数确定出来的。

<
 楼主| 发表于 2018-4-20 23: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4.“蓍”是观察测算工具之“蓍”,不是“占卜”人生祸福之“蓍”
《周易·说卦传》也指出:
         古时候,圣人建立易学体系,赞颂神明(天地)的精深微妙而生蓍。
         通常对“蓍”的解释有两种:“蓍数”和“蓍草”。“蓍数”是“五十”;“蓍草”是用于占卜的工具。“占”在天文学领域是观察与测算的意思,“卜”是预测的意思。尽管在人文领域,人们把“占卜”理解为:是对于人生祸福的预测,但是仍然无法否定“占卜”在天文学领域,是对天文现象的观察测算和对天地之气的预测。金晟焕先生也曾说过:
        “《易经》原是古代的占算书,确无可疑。但它不仅有占卜吉凶的功效,也被视为讲天道的书籍。”[31]
应该说《易经》的占算功能是以天道为正宗的,用做占卜人生则是后世人对《易经》的歪曲。《易经》中的“天道”,是指天体、天气的运行现象与规律。数学家祖冲之就曾指出:
        天体运行的快与慢,不是由神怪所决定的,而是由天体的(组合)形状来预示的,而且也是可以用数推算出来的[32]。
刘明武先生也明确指出: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街头巷尾的算卦先生可以利用八卦、六十四卦给人算命。算卦先生利用八卦、六十四卦实际上是对易理的反动。” [33]
       就《周易·说卦传》所说圣人赞颂天地精深微妙而生出的“蓍”而言,“蓍”所代表的数和“蓍”被用作占卜的工具,应当被理解为:
        “蓍”是用作对天象进行观察测算和对天气进行预测所使用的计算工具。
        陆绩认为:
       “蓍”的作用在于区别吉凶[34]。
        羲学、易学依据天地之气所测定的“吉凶”,不是指人生的吉凶祸福,而是指天地之气的正常与异常。在这里,由“蓍”所代表的数,也不是指用于占卜人生的命运之“蓍”,而是用作对天象和天气正常与否的预测所使用之“蓍”。因此,“蓍”是用于获得物候、气候、天文现象与规律精确数据的计算工具。
        有了蓍数、气数,天地之道——阳刚阴柔规律,就被明明白白地标识出来。依据这些气数,能够上推千年、万年,进而知晓千年、万年以前的天象;也能够下推千年、万年,预先知道千年、万年以后的天象。犹如《孟子·离篓章句·下》所说:
        “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即天虽然很高,星辰虽然很远,然而根据已掌握的天文现象变化规律,即使千岁之久远的时日,其日至的度数,也可以坐着就能推算出来。明代易学家来知德在论述“伏羲仰观天文图”时指出:
          伏羲仰观天文并用来画八卦,所以能够测定日月星辰的运行,推算五运六气、十干所纪十日、四时之类的气数,凡附丽于天之悬象的事物,无不包括在八卦之内;在论述“伏羲俯察地理图时”指出:伏羲俯察地理并用来画八卦,所以天地四方、九州、鸟兽,草木,十二支之类,凡附丽于地之理的事物,无不包括在八卦之内[35]。
          就是因为天地之中这些物象的变化都由天地之气的规律----气数来支配,所以古人讲天地万物全都包括在八卦之内。古人将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之类统称为气数,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依据阴阳原理对物候、气候与天文现象变化规律的准确标识。

<
 楼主| 发表于 2018-4-20 23:25:53 | 显示全部楼层
5.阴阳如何与气数的标识对象---气化之象失去了联系
          只是因为后世的一些学者,断章取义了古人所说:易学中所讲的原理是不需要证明的。加之天文学界对古代中国天文历法所独具的物候特征的淡忘,尤其是近现代以来的学术界恪守中学西范的原则,不仅望文生义地将阴阳五行释义为五种元素,把阴阳五行与五个时节的关系割裂开来,而且把二十四节气历法的空间背景局限于中原大地,使八卦与八个主要节气的关系名存实亡。故而逐渐遗忘了易学中所讲的阴阳与天地阴阳气数----物象万千中体现出来的气化之数密不可分,尤其不了解易学所涉及到的阴阳五行八卦、六十四卦、干支所纪日月与天地阴阳之间关系的翔实内容,不了解这些“数”都在物候、气候、天文历法的范畴之中。总是就气数而论气数,就象数学中只做算式题,不做应用题一样。从而导致学者们对阴阳的释义流于就阴阳而论阴阳,只讲阴阳是哲学思想,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而不讲阴阳这种哲学思想是从什麽样的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就象我们的辞书中所解释的那样。虽然承认阴阳无处不在,但是到真正想要去认识它的时候,却又听也听不着,看也看不见,抓也抓不住,连风和影都捕捉不到。其结果只能是使阴阳与气数的标识对象----由物象万千中体现出来的气化之象分割开来,进而使我们的学术界越来越无法弄清阴阳的准确含义。
         河图洛书、羲学并不是停留在物象万千的表面,而是由物象万千的表面现象透视出了产生物象万千的原动力,即天地万物的实质——天地阴阳,对“天地阴阳”做了整体化、数量化、标准化、实质化、科学化的测定与展示。所以我们探索阴阳的准确含义,必须结合阴阳五行八卦、六十四卦、干支历法所标识的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性来分析,不然的话,就只能停留于无法找到客观依据的抽象数字上兜圈子,从而导致读者在理解“阴阳”一词时如坠五里雾中,根本无法意识到羲学所展示的阴阳是指天地之气的运动方式,而天地之气的运动方式则是从我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物象万千之内在规律中抽象出来的。  

<
 楼主| 发表于 2018-4-20 23: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呼吸、升降与“离合”——划分“阴阳”的准则
         “离合”,与“呼吸”、“升降”一样,不仅是古人形容阴阳的用语,而且是古人分阴分阳的准则。
              1.历法中的阴阳是依据“离合”来划分的
          《素问·阴阳离合大论》指出:
         阴阳所统摄的事物,数起来是十,推究起来却可达百,数起来是千,推究起来却可达万。万的数目之大,是数不胜数的。但是其要点只有一个:就是依据气的“离合”来推算天文历法。“离”是流散开来的意思;“合”是聚合起来的意思。因为对于天地自然和世间万物来说,合起来只不过是一气,散开来则是十、百、千、万的气象,由各种有形物质体现出来的气象类型无穷无尽,如天地之气是一对阴阳,春秋之气是一对阴阳,冬夏之气是一对阴阳,昼夜之气是一对阴阳;又如气对有血性能呼吸的与没有血性不能呼吸的物质的阴阳作用。诸如此类的阴阳,数不胜数,却无一例外地都要遵从气的规律。即只要是有形物质都无法逃脱气的出入升降。气降入有形物质与气从有形物质中升腾而出,只要依据这两种运动方式来划分,阴与阳的区别就一清二楚了。《灵枢》则指出:我们说阴阳这个事物,虽然有名称没有形体,但是它却无处不在。因为气无处不在,所以被阴阳统摄的事物,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就是指这些[36]。
          这正是一年可以分阴阳,一季可以分阴阳,一日可以分阴阳,一时也可以分阴阳的准则。
          正如《素问·阴阳离合大论》所说,尽管阴阳“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即划定阴阳是有准则的。这准则就是《素问》明确指出的“要”。就是“以离合推步”。
          天覆盖地,地承载天,万物化生化灭于天地之间。没有露出地面的,称为阴处,命名为阴中之阴;已经露出地面的,命名为阴中之阳。由形体内涌动而出的气,为阳,因为此阳居于阴处,故称之为阴中之阳[37]。
         “以离合推步”中的“推步”,是指天文历法之学。《后汉书·三八·冯锟传》:
         “锟弟允,……善推步之术。”注:“推步,谓究日月五星之度,昏旦节气之差。”[38]
          由此可以进一步证明,天文历法中阴阳的划分,是依据气对地体和有形物质的隐入(合)与释出(离)这两种运动方式及其运行时段的限定为准则,来推究日月五星的度数和昏旦节气差异的。
          以上引文的意思可以归纳为五条:
          ①天文历法中的阴阳依据气的离与合来划分;
          ②有形物质都是由气的聚与散而生成、化灭;
          ③凡是有形物质都存活、化灭于天地的气化作用之中,即都无法逃脱气对自身的出入升降;④就天地之气而言,气进入地体则为阴;气从地体中释放出来则为阳。
          ⑤就有形物质而言,进入有形物质之中的气为阴,从有形物质之中释放出来的气为阳。
          1. 阴阳大之无外细入无间
          隋代医学家扬上善指出:
          所谓阴阳之原理,是大而无外,细入无间,毫末之形,全都由阴阳雕刻而成,所以数是数不过来的。因为阴气中还有阴气,阳气中还有阳气,阳气中又有阴气,阴气中又有阳气[39]。
          即天气中有从天体释放出来的气,为阳气中的阳气;地气中也有从太空吸入的诸天体体内的阴气,为阴气中的阳气。天气中从诸天体释放出来的气,为阳气中的阴气;地体释放出来的阳气中也有从太空吸入的诸天体体内的阴气,为阳气中的阴气。因为物质的划分是没有止境的,宇宙之广大,无边无缘;尘埃之细小,难以目察,而气对它们的作用却是无处不在,所以对各类有形物质具备阴阳的类型之多,数不过来也没关系,只要了解气降入有形物质,与气从有形物质中升腾而出,就是古人所认定的阴与阳。依据这两种运动方式来认识阴阳,阴与阳的区别和性质就一清二楚了。
          由有关离合的五点说明可以看出,离与阳、合与阴;露出与阳、隐入与阴;呼吸与升降;隐藏与显现;阴与阳,都是不同的用语代表着相同的意思,然而,就气对有形物质的气化作用而言,用“阴阳”这个概念是最合适不过的。古人用“离合”作为划分阴阳的准则,是因为“离合”相当形象、直观地体现了天文历法分阴分阳的准则。

<
 楼主| 发表于 2018-4-20 23:31:05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结语
            分析阴阳思想的形成机制,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四点启示:
              1.历法、卦气与天地之气的运动方式相默契
           依据天地之中阴阳五行的现象与规律来界定天地的极限与区划,依据这一极限与区划的规律性变化建立起时空变迁的学科理论体系,就是古代中国的天文历法体系。这一体系也是古人确立“天地之道”----阴阳刚柔的客观依据。二十四节气、十干、十二支等与阴阳五行八卦直接对应,则证实了二十四节气、干支历法和八卦、六十四卦一样,与阴阳刚柔变化的本原——天地之气的运动方式相默契。从河图洛书、羲学、易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阴阳五行八卦所蕴涵的阴阳思想与保留了四千多年前夏代文化的彝族人民曾使用的“十月历” 所蕴涵的阴阳思想相一致中,我们可以肯定,羲学、易学中的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之类所蕴涵的阴阳思想既不是深不可测,也不是虚无缥缈,更不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们都是对天地之气阴阳刚柔的本质、现象和规律用数所做的准确标识。
              2.阴阳的五种特性
        作为“房客”的阴阳与作为“寓所”的古代中国天文历法之间的关系,将阴阳思想从物象之象到形象之象,再到抽象之象的过程展示得淋漓尽致。这一过程体现出,阴阳思想不是原始初民用直观思维对物质世界的肤浅认知,而是古代先哲们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完美结合的灵性思维方式,经过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逻辑推理,对物质世界的实质由微观到宏观,又由宏观到微观的科学认知。这一过程也使阴阳所具备的五种特性历历在目:
       ①阴阳相互对立统一在一气之中;
       ②阴阳齐等,两相匹配;
       ③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阴阳互根互存;
       ④阴与阳处于永不停歇地相互转换之中;
       ⑤阴阳“大之无外,细入无间”。
       这五种特性就象试金石一样,能够对自古至今围绕阴阳一词出现的多种不同释义进行证实、证伪。
        3.中国传统科学文化以阴阳思想为指导
        在中国传统科学文化中,并不仅仅是天文学以阴阳思想为指导,而是还有医学、农学、建筑学、哲学等学科都是以阴阳思想为指导。如医学家依据阴阳思想创造了《黄帝内经》;农学家依据阴阳思想著成了《齐民要术》、《农说》等;建筑学家依据阴阳思想堪定方位,构筑大都市以及宏大雄伟的宫殿;哲学家依据阴阳思想规范出了伦理关系……。
         尤其是中医学几乎是言必称阴阳五行,而且运用阴阳五行来指导医疗实践。就是因为人体自身就化生化灭于阴阳五行之中。作为中医学来说,阴阳思想的运用决不能可有可无。抽掉了阴阳思想就象一个活着的人停止了呼吸一样,中医学就会失去活的灵魂,从而丧失发展创新的活力。因为在当今世界上,各国的传统医学都已被现代医学取而代之,只剩中医学成为唯一能与现代医学相抗衡、相媲美的传统医学,而且越来越显示出她那无与伦比的优越性。所以只有真正认知了阴阳五行的准确含义是对物质世界本质属性的科学认知,才能正确理解中医学对人体本质的科学阐释,从而赋予中医学活的灵魂,给中医学的发展创新带来蓬蓬勃勃生机。
          4.阴阳一词多义、歧义、内涵与外延欠清晰的原因及其对策
         中国传统科学的各个学科为什麽要运用阴阳思想来建立本学科的理论体系并指导本学科的实践?因为这些学科研究的是物质世界的诸多方面,这诸多方面都离不开对物质世界的科学认知。阴阳思想在这些学科中的运用,使阴阳一词产生了多义、歧义,也使阴阳一词的内涵与外延越来越模糊不清,进而成为现今学术界正确释义阴阳一词的拦路虎。
          要想搬掉拦路虎,就必须弄清楚古人是认定从有形物质中释放出来的气为阳;隐入有形物质之中的气为阴,同时运用“离合”这一天文历法分阴分阳的准则,将男为阳,女为阴;雄为阳,雌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气为阳;形为阴等诸如此类的名词,如何与阴阳发生了“同义”的关系寻觅出来。即在深刻揭示阴阳一词准确含义的基础上,让多义、歧义回归到正确含义上来。只有这样,才能使阴阳一词的内涵与外延真正清晰透明起来。也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如鱼得水地运用阴阳思想来指导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各学科,如天文、地理、农学、建筑等。尤其是中国哲学、中医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略)

<
发表于 2018-12-21 10:53: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几千年我们都还没有搞清楚古人的东西
<
发表于 2019-10-24 14: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深刻,太多东西源于历法
<
 楼主| 发表于 2019-11-4 00: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otis 发表于 2019-10-24 14:02
很深刻,太多东西源于历法

没错,我觉得术数的根源就来源于天文
<
发表于 2019-12-22 19:3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anlanwill 于 2019-12-22 19:32 编辑

可惜现在真正的历法和术数都已失传。不知道台湾还有没有,但照现在西来政体的全民崇拜,亦将不存耳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4-24 02: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